新聞攝影,瞬間的美學

文思社 人氣:5.03K

新聞攝影,瞬間的美學

新聞攝影,瞬間的美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藝術的不斷髮展,由簡單的刻畫,到後來色彩斑斕的繪畫,都留給了人類無數的藝術瑰寶,美好的繪畫藝術隨著時間的積澱愈來愈雋永。在發展程序中,由於科技與藝術完美的結合,攝影的藝術美學漸漸展現出來。攝影,已經在生活的各個角落無處不在,美好的婚紗、快樂的旅途、喜悅的慶典……人們已經習慣了在各個時期用相機留下瞬間的美好和瞬間的記憶,讓那一刻的美,瞬間定格,留給人們永恆的美好。

一、攝影的簡述

攝影,就是剎那間的雋永,剎那間的永恆,直面的視覺衝擊讓人們感受著攝影的神奇。攝影藝術是一門科學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現代造型藝術,按照繪畫的審美特點,瞬間將人或景瞬間定格下來,真實反映人類社會生活和自然現象,表達了作者的理念、思維和情感。同時,也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進行提煉、濃縮的一個創作過程。

二、新聞攝影的特點

由於工作關係,接觸最多的是新聞攝影,瞭解最多的也是新聞攝影。新聞攝影是運用攝影手段現場紀實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和新聞報道一樣,新聞攝影嚴格遵循新聞的原則,它必須真實、客觀、公正。同時,作為以後一種美學,新聞攝影有著新聞報道所沒有的絕對優勢,直觀、真實、無法言語的美,使新聞攝影有了自己的特徵。一張好的新聞照片,應該在視覺上有衝擊力,在內容上有豐富的吸引力,在情感上有人文精神。

一是時效性。新聞的時效性決定了新聞攝影的時效性。尤其是數字化時代的帶來,迅速、及時、真實、有效,都成為新聞攝影的首要條件,最近神九的成功昇天與宇航英雄們的成功著陸,我們都看到了那些激盪人心的瞬間,那些照片正是留下的瞬間的永恆。

二是真實性。真實性也是對新聞工作的具體要求。攝影,通過最寫實的方法,有效體現新聞工作的價值。新聞攝影最感人的是真實,它是通過準確鮮明的形象來真實地表達現實生活中的新聞事實,只有真才自然、美。誇大些說,“身臨其境”對代替讀者、觀眾及聽眾充當現場目擊者角色的攝影記者來說,是永遠的課題。各新聞社、雜誌社等宣傳機構從採訪車到噴氣式飛機,出動各種交通工具,為能迅速奔赴現場而絞盡腦汁。如果不是這樣,就目前的交通狀況來說,根本不能及時到達現場,因而不能應付廣域化的新聞。2008年汶川地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一心通過真實的情景再現凝聚人心,一個個感人的場景,一次次驚醒動魄的拯救,都通過真實的攝影報道第一時間讓國人關注,使國人動容。

三是藝術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類的奇蹟、智慧的結晶,芸芸眾生的千姿百態……都給攝影工作者提供了無情的攝影靈感。《風中的傑奎琳》這張經典照片讓傑奎琳的瀟灑和自性瞬間展現,留下了這幅經典佳作。

三、新聞攝影的注意事項

(一)善於捕捉象徵性瞬間

拍攝的畫面形象常常表露出某種若明若暗的寓意,喻示著某種畫外之間的內涵,更多地滲透著攝影記者的主觀認識和思想情感。這種瞬間形象每每不把傳遞的資訊直觀地、清楚地表現在畫面上,而是在較大程度上依靠調動讀者的“再創造”、引起受眾深層次的思索補充完成,因此,資訊容量更大,新聞價值更高,視覺衝擊力更強,也更富有新意。

此外,象徵性瞬間不追求反映事件的全貌,只是把事件中最深刻、最具有象徵性的一角、一部分凸現出來,讓人窺一斑而知全豹,因而,為記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拍攝出富有新意的畫面,提供了廣泛而自由的空間。

(二)要抓好攝影的最佳瞬間

新聞圖片,除了新聞性、時效性外,其成敗還取決於瞬間抓拍的技巧。新聞攝影,是新聞事件適合用攝影表現手法記錄和傳播的可視形象。它不同於照像館人像攝影,“以靜對靜”,可以說基本上是“一切聽指揮”,而新聞攝影,其基本規律是“動”,“以動對動”。無論是政治、文化、軍事、經濟、商業乃至突發事件的新聞,凡適合用新聞攝影表現的,基本上是“活動”變化的。比如,領導到某一地區視察,深入工廠、農村考察,有時是不停地“運動”,邊走邊看,邊看邊問,要想用照相機把領導人與人民群眾心連心的真情實感的畫面拍攝記錄下來並加以傳播,那麼就不能“你走慢點,等一等”指揮或導演拍攝物件,這就要*攝影者的抓拍技巧和較紮實的基本功。攝影記者必須加強自身的新聞素養和文化素養,需要全方位提高業務技能,得用敏銳的“新聞眼”觀察世界,才會發現精彩瞬間,捕捉到有力度、有深度、有衝擊力的新聞照片。 新聞攝影的抓拍:

細心觀察和熟悉生活,要對平常景物的一點一滴,一事一物,都要細心觀察,認真體會,使自己的眼界變得異常開闊,奧妙無窮。在生活中,無論一草一木,一縷光線,都會為一瞬間拍攝構思奠定良好的基礎,要奠定這種基礎,必須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要不間斷地觀察分析各種消防人物的心態,把握事物變化的內在邏輯,把握人們工作生活上及動作、神態、情感變化的特點和規律,從而達到眼光敏銳,思維靈活,反映迅速,判斷準確,不斷積累藝術創作和欣賞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形成對瞬間的預見性和拍抓的能力。

(三)做好光線的選擇

攝影是光與影的完美結合,在拍攝時需要有足夠的光線照射到被攝主體上。在新聞攝影中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使太陽處於你的身後,並有一定的偏移。光線可以照亮被攝主體,使它的色彩和陰影變亮,輕微的偏移則可以產生一些陰影來顯示出物體的質地和立體感。但應注意,取景時一般不要讓自己的影子進入畫面。有時候,並非要把整個人或物全部拍攝下來,對景物的某個具有特色的地方進行強調,反而會更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只需要離被攝物體近一些,就可以得到比遠距離拍攝更好的效果。

(四)正確的構圖

新聞攝影構圖中突出主體最簡單的方法,是將主體居於畫面的中心。由於被攝物重心處於畫面的中心部位,整個照片具有一種特殊的穩定性。但總是將被攝物體置於中間會讓人覺得厭煩。一幅好的照片通常構圖非常恰當,攝影中較常見的就是黃金分割構圖,即畫面被均分為三個部分(水平和垂直),然後將被攝物重心置於等分線上或是交匯處。所以不妨用用黃金分割來構圖,使拍攝多樣性。在新聞攝影中,抓拍這是新聞攝影中最基本的手法。在抓拍中構圖,在構圖中抓拍,是一幅圖片成功與否的先決條件。假若攝影者在新聞事件中從頭到尾不注意主體變化見啥拍啥,主體成了陪體,甚至所要反映的主要事件(主體)被排斥在畫面之外,或者說不應該突出的反而突出了,應該在畫面中佔主導位置的反而不見了,其結果是失敗的。

  (五)做好準備工作

在新聞採訪和拍攝過程中,攝影記者要熟悉各種題材的常規表現方法,充分了解各類活動的議程,觀察現場的地形,以便選取最佳的拍攝角度。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室外光對活動現場的影響,室內燈光照度是否合適,如何設定閃光燈等問題。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分別在不同設定模式下進行拍攝,以保萬無一失;在室外拍攝中,要考慮到陽光對拍攝的影響,必要時用閃光燈進行補光。在拍攝人物時,可守株待兔,在確定拍攝位置和角度後,預先調節曝光量及焦距。力爭在短時間內拍攝完畢,減少被攝者的緊張情緒,得到表情自然的照片。通常情況下,公司會議和大型活動都是在弱光的氛圍中進行,這就給我們的攝影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需要藉助現場光攝影的情況有以下三種:一是新聞現場不允許使用閃光燈。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適當調高相機的感光度,增加快門速度,保證拍攝的成像質量;二是拍攝的場面太大或被攝主體遠離拍攝地點;三是攝影記者要在畫面中突出現場氣氛。

拍攝領導講話、演講等場景之前,要與其進行充分的溝通,告訴他們在講話中可以適當保持微笑,調整好坐姿,在感知到攝影記者準備拍照時,儘量給予一定程度的配合。攝影記者在準備拍照前,也可以給領導一個手勢或暗示,把握最佳的拍攝時機進行連拍與抓拍。在會議拍攝中,要時刻保持高度警覺,密切關注演講者的動向。發現演講者漸入佳境進行脫稿講話時,要立即上前進行連拍,將其最佳的表情和手勢收入鏡頭中。會議現場拍攝難度確實很大。我們要充分利用好現場光和閃光燈。在拍攝動輒數百人蔘加的大型會議時,我們要在構圖中全盤考慮觀眾、主席臺領導及主席臺展板等要素,這個時候要巧用閃光燈,此時將外接閃光燈向上略微調整一個角度,這個時候,閃光燈輸出的是最大的閃光量,保證距離較遠的主席臺曝光充分,而距離鏡頭較近的物體也不會造成曝光過度。在會場現場光足夠的情況下,則可以關閉閃光燈,選擇較大的光圈和快門速度(注意上述提到的最低快門限度),並以主席臺背板的LOGO或者主席臺上就座的人物為標準進行平均測光。

(六)善於與眾不同

即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由於記者特殊的拍攝位置和角度,所採攝到的新聞事件讓人耳目一新、與眾不同的瞬間形象。這種瞬間以畫面的新穎、獨特見長。

攝影藝術不但擁有一切藝術共同的美學特徵,而且還具有自己獨特的美學特徵。藝術家正是運用攝影自身的獨特的美學特徵並結合自己主觀的審美意識進行藝術創作,創作出符合審美規律,符合人們審美需求的藝術作品,給人以美感,給人以視覺的美的享受。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新聞攝影與審美實踐是密切相關密不可分的,它就是新聞攝影審美實踐的結晶—新聞攝影美學。掌握與使用新聞攝影美學,可以說是新聞攝影者拿到了通向成功的金鑰匙。

TAG標籤:美學 攝影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