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自薦信

文思社 人氣:1.51W

第一篇:留美自薦信之“弱點變優勢”

留美自薦信

編輯:haoword

推薦信:誠實至上闡明自身弱點反而是種優勢

“學校在受理推薦信時,首先看推薦人與你的關係,並以此來預測信件的真實度。”釋出會上,針對學生提到有些外國招生學校對學生提交的申請材料置之不顧的情況,美國加州路德大學彭世昌教授認為,寫好推薦信,關鍵在選好推薦人。“其次看你的學習能力,在陳述時最好以成績單上的資料為準,但不論成績上升還是下降,都要有一個好的解釋。第三則主要看你的性格,看你是不是一個能和同學老師互動互助的人,因為這種合作性不管對你 面試 學校還是將來 面試 工作都非常重要。”

彭教授提醒學生,在提交申請材料時,個人自薦信與他人推薦信之間內容落差不要太大,否則就容易被“置之不顧”。對自身的弱點,學生千萬不要刻意掩飾。“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彭教授笑道,在自薦信中大大方方地將自身弱點擺出來並好好解釋,有時反而是種優勢,能夠吸引招生老師的注意力。

繼續關注:

第二篇:留美幼童

《留美幼童》觀後感

中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援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

在當今出國留學已經成為稀鬆平常的事情時,再回望這批中國歷史上第一批留學幼童的故事,可以發現,隨著時代的變遷,同樣是出國留學,今時和往昔已發生了許多變化。

一、人選

1871年,為湊足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名額,容閎在上海設立預科學校招生。當時以為這事兒很容易:“學生年齡,定為12歲以上,15歲以下,須身家清白,有殷實保證,體質經醫生檢驗,方為合格。”同時制定了考試規則,應考及格,才能進入預科,再學一年,“方可派赴美國留學”。不料,預科學校設立一年有餘,願意留美的幼童沒來幾個,容閎大急,“乃親赴香港,於英政府所設學校中,遴選少年聰穎而於中西文略有根底者數人,以足其數”。同時,他回到廣東香山老家,動員親友支援自家子弟留學。

以現在來看,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當今中國,出國留學成為許多學生的夢想,如果有機會出國,只怕會欣喜不已而不是不願出國。

但在當時的中國,長久的閉關鎖國,絕大部分的中國百姓信奉的仍然是學習儒家文化從而走上仕途的傳統道路,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從根本上是很難被打破的。

同時,由於資訊的閉塞,人們對除了中國之外的世界一無所知,由於文化水平的落後,愚昧的人們把中國以外的西方世界看做蠻荒之地,將洋人視為殘暴的魔鬼,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傳入才漸漸改變了中國人的這一偏見。

中國的農耕文明傳統,每個人心中都有很重的“安土重遷”的情結,因此,也鮮少有父母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到一個遙遠的未知國度去。出國留洋對於重視家庭完整的中國人來說更是一種情感上的衝擊。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最後敲定的留美幼童多為貧苦家庭出身,而但凡有些家底的家庭都不願送孩子留洋,而更願意將孩子留在身邊念四書五經、考取功名,以期走上傳統的士大夫道路。

但是當時的中國,早已不是歷史上巋然不動天下盡歸的強國,而是風雨飄搖千瘡百孔的破敗江。不論是朝堂之上的達官顯貴,還是江湖之間的草莽村氓,都已經感受到在這個時代格局下的自身難保。想要固守中國千年不變的傳統,做千年不變的道路,顯然已經是不可能了。

面對著自鴉片戰爭以來戰敗喪權的處境,一些身在高層的統治階層多少還是意識到了自己與那些洋人的差距,雖然他們自己還不知道這些差距具體有哪些,雖然他們已經有了進一步瞭解對手的勇氣,但是作為少數幾個睜眼看世界的人,身在朝堂,他們也只是自己摸索著前行的條件,一方面是閉門造車,擺脫不了傳統思維的侷限,一方面還要面對頑固保守勢力咄咄逼人的刁難,還要秉持著自己的見解,真是舉步維艱。 這一切都決定了需要有人邁開那重要而堅決的第一步,走出國門,實地考察。鑽心研習西學,功成名就後再投身於祖國的建設和改造中來。

二、融入

赴美留學在大清朝應算得上是創舉,更何況是一群幼童遠渡重洋。到達一個完全陌生的社會,在那裡學習生活,對於還遠未成熟的小留洋生們來說,難免遇到巨大的困難。首先就是語言上的問題,然而,這些留美幼童們卻很快的克服了這個問題,甚至對英文與中文運用自如,寫出了很多美妙的文學作品。紀錄片中記錄了當年一些幼童寫的詩文,不論是字型,還是中英文的語言功底都稱得上是上品,由此對幼童們對中西方文化的融會貫通程度可見一斑。這些在美國學習的中國孩子,不僅學習到了美國教育的精髓,積極向上、多才多藝、熱

愛運動,又不失中華文化之精華,沉穩董事、刻苦好學、文采斐然。一改當時中國國內的頹唐之風,展現出有為青年的良好精神面貌。可以想見,若這些孩子可以學成歸國,對當時破敗腐朽的中國而言,必將會是一股清新之氣,有所作為。

記得紀錄片中說,在一次畢業講演中樑敦彥在題為北極熊的演說中論述在俄國、土耳其的戰爭中很荒謬的一個說法就是土耳其人是亞洲人,所以就要被趕回亞洲,那麼美國人就要被趕回歐洲,俄國人就要被趕出亞洲,那麼在中國的帝國列強也理應被趕出中國了。蔡紹基在演講中指出英國用鴉片貿易開啟中國的貿易大門罪孽深重,他說中國並沒有死,她只是睡著了,她終究會醒過來並驕傲的屹立於世界。

這才應是我泱泱中華學子的風範學識,這才是中國走出創新自強之路應有的姿態,雖然身在異鄉,接受著與中國完全不同的西方先進教育,但這些留美幼童的心中卻始終未忘身負的重任,未忘審時度勢救國家於水火之中。我想當時這些學子定都是有著滿腔的熱血,希望回國一展拳拳報國之心。

同時,遠在中國的李鴻章也對幼童們的生活非常關心,在洋務運動進行之時,李鴻章對幼童的重視毫不亞於對北洋艦隊,聽說幼童在美國的學校有女老師他就寫信讓把女老師換掉,聽說美國假期很長就要把幼童的中文學習加強,當幼童經費不夠就從海防撥出銀兩給留學事務局。他認為為幼童們多付出一些就能為中國日後的自強多收穫一些。由此也可見,當時李鴻章作為洋務派權臣,其目光是很長遠獨到的,也真正的將“師夷長技”做到了實處。

三、召回

幼童留美,原計劃時限為15年,不料進行到第十年時,留美幼童全部被政府強行召回。這一事件史稱“留美幼童公案”。容閎在《自傳》中記載了留美學生監督吳嘉善主張撤回留學生的種種理由:“留學生在美國,專門好學美國人的嬉戲遊樂之事,讀書的時候少,玩的時候多;還學美國人的樣子,加入各種祕密會社,有的屬於宗教性質,有的屬於政治性質,總之全都屬於不正當行為;因此,留學生們再也不尊重老師,對於新監督的訓令,全當耳旁風??這樣的學生,再在美國久居下去,必將失去他們全部的愛國之心,縱然有朝一日學成回國,不但無益於國家,且將有害於社會;所以,為了國家利益,應當立刻解散留學事務所,撤回全部留美學生,能早一日施行,即國家早獲一日之福。”

對這些汙衊言論,容閎極為憤慨,他寫道,這些主張撤回留學生的清朝官僚“久處專制壓力之下,畢生所見所聞,沒一點自由的精神,沒一絲活潑的思想。相反,留學美國的青年學生們,受到新教育的薰陶,終日呼吸自由空氣,以往所受到的專制重壓,一旦排空而去,言論思想當然與舊式教育格格不入,因此,他們愛好種種健身運動,跳啊,跑啊,走路沒那麼多規矩啦,這又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然而,容閎的辯解卻無法讓身為大清朝實際最高統治者的慈禧太后放心,最終大部分幼童還是被召回了。留美幼童計劃算是部分破產了。其實,以當時的境況來看,留美幼童被召回並不是很出乎人意料,畢竟統治者們和她的爪牙固步自封、閉關鎖國,這是洋務派們再怎麼致力於改革也改變不了的。這些留美幼童的所謂“出格”的表現,刺痛了地位岌岌可危的統治者們的敏感神經,讓他們對西方文化更產生了恐懼,出於自保,他們自然是要切斷與西方的聯絡,萬不可讓夷人荼毒了天朝子民。現在看來,這次計劃的失敗著實讓人惋惜,也許當初如果留美幼童都能學有所成而歸國,會對中國近代化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篇:留美費用問題

費用問題

1、一般來講,銀行準備資金證明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你申請學校的時候,作為國際學生,你需要有能夠付清第一年學費食宿等雜費的存款證明,有了這個證明,學校錄取你才能給你發i-20表格,你才有資格去簽證。

第二種是去美國使館簽證的時候,很多時候都要求你具有能夠付清你學習期間所有費用的存款。這麼說,如果你是讀碩士,一般都是2年,每年就算需要4萬美金,那你申請學校的時候需要有4萬美金的證明,而申請簽證的時候最好帶去8萬美金的證明,否則可能不好籤,除非你有獎學金證明。

2、讀碩士研究生,一般按學校而言。如果是公立學校,準備3萬一年,私立學校4-4.5萬一年,這是保守估計。讀商科的研究生很難拿到獎學金,不過你可以試試私立學校。會計比較有前途,好找工作,國際貿易幾乎沒這種專業,有學校有international business,不過這個專業太空。

3、生活費因為地域差異而不同。一般東西海岸比較貴,中部相對便宜。東西海岸一個月保守估計700-1000美元,當然如果你找到很差的住房可以省下錢,中部的話700到頂了吧基本上。

4、允許留學生打工。只不過,到學校學習第一年期間只能在校園上打工。然後第二年你想出去打工的話,除了是做實習,你都要向移民局提出申請,一般都是兩種情況批准:經濟困難和為國際組織服務。打工一個禮拜只能20小時,如果你打黑工也行,只不過不掙錢,還累,還提心吊膽。可以在校園裡打工。

5、發i20的時候,只要你的擔保人作為sponsor在申請上籤了字,那麼就可以了。但是擔保人的銀行存款,要能夠夫請你第一年的費用

第四篇:大清留美幼童記

《大清留美幼童記》讀後感:他們優秀 事件:央視紀錄片《幼童》將在黃金時段播出

公元1872年8月11日,農曆七月初八。一批年齡在9歲到15歲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發,目的港是舊金山。從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後派出4批共120名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踏上美國

的土地。

“留美幼童”的故事奇異而曲折。

他們是文學巨匠馬克·吐溫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他們曾受到南北戰爭的英雄——美國總統格蘭特將軍的接見。他們曾親眼目睹了一個神話般的時代:看見貝爾等人發明電話機,看見留聲機在愛迪生的手中出現。

這原本是清政府設立的一個長達15年的留學計劃,但是進行到第10年,終因遭到強烈反對,半途夭折,功虧一簣。“留美幼童”被“召回”後,經歷了從晚清到民國初年幾乎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他們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戰、1894年中日海戰中陣亡。一些人成為中國鐵路、電報、礦山的開山鼻祖。他們有的是李鴻章的幕僚,有的是袁世凱的顧問。一些人成為清政府的大臣。他們中有宋美齡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帶到美國留學。他們中間出現了中華民國的第一位總理。

然而,多年以來,除了“留美幼童”中的詹天佑——他作為中國鐵路開拓者——的故事為人熟知,其他卻語焉不詳。120名幼童留學美國的故事,在中國大陸湮沒無聞。

為了再現這些往事,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攝製組來到美國,進行了歷時兩年的採訪,拍攝製作紀錄影片《幼童》。他們在幼童曾經就讀的學校 看到當年的成績冊,甚至找到130年前“留美幼童”住過的老房子,看到了幼童寄居家庭的女主人的日記。

“留美幼童”的故事,像一件珍貴瓷器的千百碎片,散落在中國和美國。在幾乎整個20世紀中,因為有這一位又一位對中美關係歷史、對中國現代化歷史懷有熱情的朋友,因為所有探詢者的共同努力,120個幼童的形象,開始在眼前逐漸變得栩栩如生;故事的輪廓,被一筆筆勾勒清晰。

紀錄片將在五一期間央視一臺黃金時段播出。作家錢鋼也隨攝製組到美國訪問,專門研究這個課題,最近,他和胡勁草共著的《大清留美幼童記》也出版了。我拿到這本書後,一口氣讀完,受到極大的震撼。

溯源:出類拔萃的幼童

自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開始,中國人出國留學始成風氣,到今天,按粗略劃分,已經有六七代留學生了。哪一代留學生最為出類拔萃呢?讀過《大清留美幼童記》後,我個人的感覺是,他們是最優秀的!

前後4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輪船,跨海3.2萬里,橫渡太平洋去美國的。他們全部中式打扮,拖著小辮子,穿著緞面的鞋子,戴著小緞帽,絲制長袍,外套白色亞麻褂子。他們怎麼可能適應西學呢?

更為嚴酷的是,清廷怕這些孩子“忘本”,在美國期間,他們也要熟讀儒家經典,也就是被稱作“五經”的《詩》、《書》、《禮》、《易》、《春秋》。還有《孝經》、《國小》。幼童們還要學習《國朝律例》,也就是朝廷頒佈的法規。他們每7天就要學一遍《聖諭廣訓》,比國內幼童的學習頻度高一倍,這是清朝康熙、雍正二帝為教化百姓而寫的讀本,連正文帶解釋有上萬字,當時萬千學子人手一冊。

這些中華經典,如今就是對大學生也屬過分艱深了,很難想象他們還要接受完整的西方教育。可他們表現得如何呢?

錢鋼根據有限的資料查出,他們中至少有50多人,也許是大部分,以優異成績中學畢業後,曾進入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著名學府。

如果只是以他們最終的業績來衡量是否“優秀”,那就太過功利和迂腐了,令我瞠目結舌的是他們在西方同齡人中的表現。一位耶魯大學教授在自傳中記述了他的中國同學:

“這些男孩子穿著打扮和我們一樣,只是頭上留著長長的辮子。他們玩橄欖球的時候,會把辮子藏在襯衣裡,或盤在頭上??我們玩的所有遊戲對他們來說都是陌生的;但他們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欖球、冰球的好手,在花式滑冰場上技術更是超群。當自行車剛剛出現的時候,學校第一個買它的是曾(吳仰曾)。我現在彷彿還可以看到,他騎著這奇怪的傢伙在艱難的山路上走。

“這些男孩不但在體育場上壓倒美國人,他們還在另外一些場合讓我們心碎。當這些中國年輕人出現在社交場合的時候,就沒有我們什麼事了。他們對女孩的態度,有優雅的恭順,是我們學不來的。??在舞會上,在一些招待會場,那些最漂亮最有吸引力的女孩總

是會挑選這些東方男孩。我至今還記得那些美國男孩痛苦的神情,他們眼睜睜地看著那些他們心儀的女孩特意地從他們身邊走過,去接受他們的對手——那些中國男孩的邀請。那些中國男孩的舞跳得真是很棒。”

在若干代中國留學生中,學業出類拔萃者比比皆是,這符合中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但在體育和社交場合壓倒外國同齡人,這是我看到的惟一記錄。

故事:“因為他們總在後面”

與中國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是,西方教育極為重視體育,學校裡的體育明星總是備受崇拜。英美著名大學間的直接對抗,竟只有一項:划艇。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每年一度的划艇大賽,幾乎就是大學聲譽的標杆。有幸成為划艇隊的一員,不僅是體育明星,還要品學兼優。這樣罕見的位置,我沒有見過任何一位當代中國留學生佔據過,而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就有一位!他叫鍾文耀——他是耶魯划艇隊的領袖——舵手。

哈佛和耶魯的划艇比賽,自1852年起,已有130多次,耶魯勝少負多。而鍾文耀擔任舵手的兩年,耶魯均獲勝。他的美國同學這樣記述道:教練告訴他,舵手必須要學會大聲斥罵划船手,才能激勵他們發揮到極致,而他總是儒雅地坐在船頭。教練一遍遍告訴他舵手必須學會大聲呵斥。終於有一天,他這麼做了,他突然間開始機械地,毫無重音地,反覆地大聲重複著“damn!”“damn!”“damn!”(相當於“他媽的!”)結果令所有的隊員莫名其妙,鬨然大笑,最後是央求他停止這羞澀的“叫罵”。但不管怎麼樣,結果是,在鍾文耀做舵手的1880~1881兩年間,耶魯隊大獲全勝。

若干年後,他偶遇一位哈佛畢業生,當兩人談起哈佛耶魯的划船比賽時,哈佛生懷疑地看看鐘文耀,說,你見過哈佛划船隊嗎?鍾文耀頗有風度地承認,他沒有見過。稍作停頓,他說,因為他們總在我們的後面。

思考:當代中國留學生似乎喪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

這些故事讓我著迷,這表明他們深入到西方文化當中並且受到真正的尊敬,這並沒有妨礙他們回國後作出傑出的貢獻。令人遺憾的是,在今天的關於留學生的報道中,我們再也看不到這樣的表現,相反,當代中國的留學生似乎喪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他們總是感到難以進入“主流”,總是感到“歧視”,這是為什麼呢?是今日之留學生年齡大了嗎?還是我國當今的教育缺失了什麼?幾年前,我寫過一篇關於女兒留學美國的文章,沒想到這篇文章被各種媒介廣泛轉載,直到今天我還能收到多少不一的稿費。也許與這篇文章有聯絡,我被當成一個對留學事務頗有發言權的“專業人士”,頻頻接到各地電視臺的辯論或訪談邀請。題目大體相仿:小齡留學到底利弊如何。這是當今中國的熱點問題之一。

有趣的是,多大年齡留學為好,早在1909年就發生了激烈的對立,當時,外務部的意見,主張招收16歲以下的幼童,從小送美培養,否則對外國語言“絕無專精之望”;學部則堅持招收30歲以上的學生,不然的話,“國學既乏根底,出洋實為耗費”。雙方針鋒相對,評閱考卷時,外務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在學部一分未得;而學部所取的第一名,在外務部受到同樣的待遇。

歷史上的爭論竟是這樣“驚人相似地重演”。讀讀這本書,我們共同來想想吧。(來源:《青年參考》 作者:端木)

第五篇:留美幼童觀後感

留美幼童觀後感

醫學檢驗班 c組

這是一個兩百年的傳奇,一群孩子的悲歡離合,一個古老國家的命運跌宕,他們是荒原中第一個探路的人,是驚濤裡最早的遠航者。他們歡樂、哭泣、成功、失敗,他們親歷激盪的的百年,被遺忘,又被重新發現。留美幼童是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公元1872年至1875年,有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援下,共有120名學生參加了此次遠航。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

他們雖然年幼,但他們以驚人的速度成為了各個學校最優秀的學生。幼童在美國接受西方的教育,過著美國人的生活。由於他們思想上尚未成熟,極易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做出令當時反對派的“口實”,他們藉此發難,批判留美幼童。同樣也是留美幼童的夢想破滅。

不過他們也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其中也有曾受到美國總統的親切接見。幼童鍾文耀可是划艇健將。當面對美國學生詢問他是否知道哈佛划船隊時,他頗有風度的承認沒見過後有稍作停頓,幽默的對美國學生說:“因為他們在我們後面。”.

其中留美幼童中的容揆和譚耀勳他們面對清政府的召回時,為了理想他倆選擇了逃跑,最後獨立完成了自己的學業。這也是留美幼童當中成功之一吧!倘若其他幼童也能為自己的理想而戰,那麼在甲午戰爭中就不會錯失先機。

不過,這些幼童中的一個名叫“樑誠”的也在我腦海中久久不能被抹掉,他雖是這些幼童中的一員,但他學成之後積極投身於國家,在活躍在美國外交上,在庚子賠款中他為國人爭取了庚子賠款的退款。也解決了留美幼童經費上的難題,為清華大學的建校和發展極大的影響。同樣,也為日後留歐奠定了基礎。

留美幼童的命運,離奇曲折;他們的故事,美麗而憂傷。面對清政府的提前召回時,他們揮一揮衣袖,告別他們昔日追求民主自由個性的母校,面對收養他們的家人時,他們哽咽了。

回國後的他們,活躍在晚清各個領域中,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開區煤礦礦冶工程師是吳仰曾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清華大學校長唐國安民初國務總理唐紹儀,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外交家。他們目睹了近代中國的榮辱興衰。

然而,他們對後世的影響,卻沒有留歐學生的影響大。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留美學生中途夭折未能完成學業,而留歐學生卻完成了所學科目。

第二,留學生生源的差異。留美學生大多數貧家子弟,且開始應招學生人數太少,這就造成了生源質量的良莠不齊,而留歐學生大部分來自船政學堂,質量也就上去了。

第三,培養目標不同。留美教育為明確其所學科目,在目標上具有不確定性是一種儲蓄人才觀,具有長期的特點。而留歐教育則一開始就有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一種適時人才觀。這也符合當時清政府的需要。

雖說容閎是留美幼童的促成者,但同樣他對留美幼童的失敗負有一定的責任。他主張完全接受西方文明這與當時的國家派遣留學生的初衷相悖,而他一再幼童的西化行為,也加快了幼童的召回。他沒能很好分析時局及與領導的心。可以說他是一個領跑者,但他自己的主觀意願太重,這是他的敗筆。一個不能分析時局的人他又怎能擔負中華民族復興的重任呢?

當我們拾起歲月的殘片,重新回首這段往事時難免帶有歷史的偏見和時空的隔膜。但是 ,對於如何在現在多元的文化中,要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段風塵的記憶卻能帶給我們諸多的啟示。 接受教育,接受優質教育對於一個孩子是多麼的重要!教育改變孩子的一生。

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生活在當下我有機會決定自己的命運有機會在一個新的國度裡完成自己的學業面對一種不同的文化,並且能夠在這個社會裡找到自己記得用武之地。

令人遺憾的是,在今天的關於留學生的報道中,我們再也看不到這樣的表現,相反,當代中國的留學生似乎喪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他們總是感到難以進入“主流”,總是感到“歧視”,這是為什麼呢?是今日之留學生年齡大了嗎?還是我國當今的教育缺失了什麼?

如今的我們不需要政府專門派遣留學生去外國學習先進技術了,甚至有些人在出國之前就打算將來生活在別的國家,甚至想拋棄自己的文化,國家政府為我們提供如此好的環境,我們理應在外面好好學習,將來回國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越來越多“鍍金”的留學生們不願意歸來這已成事實,這樣的情況還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國家是一種凝聚力,我們應該把國家的利益考慮在第一位的,而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迷失在外國美好的生活中不能自拔。我覺得,還是我們應該像留美幼童中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一樣,好好學習各種科學知識的同時,不能丟掉自己的那顆赤子之心。

願我們的華夏子孫能細細品讀這份財產。

李正乾

TAG標籤:留美 自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