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業調查報告多篇

文思社 人氣:2.05W

擇業調查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大學生擇業觀調查報告

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查範圍覆蓋華南師範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查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查檔案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階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見圖1所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裡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見圖2):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為36.62%、26,具體情況調查結果見圖4。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答案補充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於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著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查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資訊釋出、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

從調查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第2篇】技工院校學生的入學動機及擇業趨向調查報告

技工院校學生的入學動機及擇業趨向調查報告模板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教育結構的調整,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出高學歷、高技能以及學歷加技能的多元化複合型人才的新特點。伴隨著普通高校的擴招以及各類高職院校的紛紛成立,普通高中的報考持續升溫,再加之畢業生生源逐年減少,因此各級各類技工院校生源急劇萎縮。而另一方面,各級各類企業又急需各層次的技能型人才。嚴峻的招生形勢,已向技工教育提出了挑戰、敲響了警鐘。如何使技工院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以便更好地為首都的經濟建設服務,培養出更多的實用型技能人才,已成為當前技工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筆者於2014年11月,對北京市工業技師學院2014級的468名新生進行了入學動機和擇業趨向的抽樣問卷調查。

二、調查結果分析

在調查問卷中就入學動機、專業選擇、擇業意向三方面內容共設計了6個問題。調查前,筆者一行向學生統一介紹了調查的目的和意義,填寫問卷的要求,因此學生們回答的問題是認真負責的,調查的結果是客觀真實的。通過統計分析,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1。主導動機:掌握一技之長

調查內容中,關於“你報考技工院校的目的是什麼”的問題,選擇學習技術的有352人(佔75。2%);有120人(佔25。64%)是因為聽說到技工學院就讀找工作方便,終身“包分配” ;還有24人(佔5。12%)是因為哪都去不了,只有技工院校接收。如今,技工院校丟擲的學費低、轉戶口等條件已不再是優勢,而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已成為大多數學生和家長的共識。因此,提高技工院校教學質量、加強技能訓練、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打造名牌專業,已成為技工院校生存的生命線。

2。自主意識增強 ,適應社會需求

調查中,在五個可選專業中,學生最想學的兩個專業依次是:藥劑專業,196人(佔41。88%);數控專業,178人(佔38。03%)。最想學該專業的原因中,有216人(佔46。1%)是因為該專業熱門,社會急需;有144人(佔30。76%)則認為便於深造、有前途;還有142人(佔30。34%)是因為該專業知名、相對好找工作。

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選擇熱門專業和知名品牌專業學生人數較多,傳統專業選擇人數相對較少。

(2)學生和家長普遍關注就業前景好、便於深造、工資待遇相對較高的專業。

(3)此項調查僅限於本院開設的幾個專業,因此有一定的侷限性。

3。依靠學院推薦就業,繼續深造成趨勢

對調查表中“你畢業後的去向”一題,有346人(佔73。93%)回答是依靠學院找工作,可見推薦學生就業,是勞動系統技工院校辦學的優勢,這項工作做好了,就業渠道暢通,就會吸引生源。選擇畢業後繼續深造,報考技師和本科的學生有108人(佔23。07%),這說明儘管學院推薦就業對學生和家長很有吸引力,但是上本科、學技師依然是相當一部分人的美好願望。因此加強文化基礎學科教育,拓寬升學渠道勢在必行。

從“你最嚮往的職業、最想幹的工作是什麼”一題中看出,對“專業對口的工作”和“專業是否對口無所謂,待遇好即可”的選擇人數相等,都是166人(佔35。47%);其餘選擇國企和外企的人數基本持平;另外還有個別同學填寫律師、翻譯、記者、會計、金融等職業,這說明學生的就業願望是多樣的,有的側重專業、技術;有的則看中待遇、福利;還有的好高騖遠、憧憬完美。可見學生對職業的嚮往基本與社會的需求相吻合,但也存在著不切實際的傾向。因此學院有必要對學生進行“職業理想與就業形勢”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

三、對策與建議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分析,提出以下幾項建議。

1。增強技工院校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要想使技工院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立足之地,必須增強創新意識。根據市場需求,以及學院現有專業設定和實習裝置設施情況,建議如下。

(1)樹立品牌專業,打造名牌工種。建議繼續擴大和發揮數控專業的'影響,加大宣傳力度,讓國家奧林匹克集訓基地和歷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中所獲的各項冠軍榮譽深入人心;讓數控專業中的數控車、數控銑和數控加工三個工種,穩固地以絕對優勢確立起在全國同級同類技工院校中的佼佼者地位。

(2)樹立特色專業,打造特殊工種。建議學院繼續擴大和發揮環保系各專業的影響,進一步加強現有環境保護與檢測、藥物製劑和食品加工與檢驗三個專業的課程建設,力求參與各級各類技能比賽,將化學檢驗工這一行業特色工種,打造成知名工種,確立“別的技工院校沒有我有,到別的技工院校有我強”的特色辦學優勢。

(3)樹立傳統專業,打造大眾工種。對學院現有的機電系、汽車系以及資訊科技應用系的各個專業,繼續進行專業建設及課程改造,力爭使現有各專業更加規範化、實用化、科學化和現代化。

2。切實抓好畢業生推薦就業工作

到該學院就讀的學生中有73。9%的人是因為學院有眾多的校企合作訂單班,考慮到將來的工作有保障而選擇報考的。如果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美好願望沒有實現,那就說明該學院的優勢不再是優勢。因此,建議學院除了依託現有各個訂單班以外,還要繼續走出校門,走進企業,瞭解企業,把握市場,開發出更多的優質單位,讓大多數學生走進優質企業的大門,切實解決就業問題,並且讓優秀學生得到優厚的待遇,讓他們自豪地立足於社會之中!

3。加強學校內部管理,努力提高學校社會聲譽

一個學校的聲譽好壞,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而學校的內部管理則是根本的因素。毋庸諱言,在創新教育開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技工院校幾乎成為被改革遺忘的角落。儘管社會上技工教育尚未被普遍認可,但技工院校的教育仍有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因為中國目前的國情不可能讓百分之百的人都上高中、上大學,一部分國中畢業生仍然要選擇技工院校,這說明技工教育有特定的,社會的分工使得人才呈寶塔形分佈,因此企業永遠需要有一技之長的技術人才,第三產業的發展更需要高素質的服務人員。一個學校要想走的長遠,關鍵還是要啟用自身的生命力,大膽改革,勇於創新,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將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相結合。只有面向市場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學校才會成為源頭活水,永不枯竭!

【第3篇】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調查的報告

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調查的報告範文

在本次調查後推出了《20xx年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調查報告》,富有針對性地重點對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和就業壓力等內在動因進行了考察。其中主要發現包括:

1、中國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三因素模型

發展因素、保健因素和聲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其中屬於發展因素的“個人發展與晉升空間大”成為大多數大學生擇業的首要標準。中華英才網總 裁、著名人力資源專家張建國表示,大學畢業生正處於在初次就業時期,未來發展、物質 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時支配著大學生的求職行為,對於促成大學生與企業匹配的機構, 需要從多層面解釋和把握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

2 、大學生就業預期偏高

大學生就業預期普遍偏高,體現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調查反應出,大學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碩士、mba和博士則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檔位,同時,他們願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數為1800元。而對照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去年12月釋出的《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的資料,專科畢業生起薪為1333元,本科畢業生為1549元,碩士、博士分別為2674元和2917元。顯然,大學生薪酬願景仍實際情況存在相當的差距。

中華英才網人才研究中心專家指出,這種情況也印證了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史密斯.霍爾伯特(smith herbert)的論斷:由於大多數大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資質高於平均水平,從而導致整體收入預期水平的偏高。張建國談到:“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大學生對自身價值的認識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對自身收入形成一種理性的預期。”

另一方面,張建國還認為,大學生每年接受大學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學費 、食宿費用等)約10000元,四年就達40000元。這樣,大學生只有尋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彌補這高昂的大學成本以保持淨預期收益不變。因此,大學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學生就業期望偏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3、兩大因素造成大學生就業壓力

本次調查研究分析了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所遇到的壓力問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客 觀實際的問題,如求職競爭激烈、家庭需要、愛情與好工作難以兼顧等,張建國認為,這 些問題通過訓練或者諮詢是難以解決的。但針對另一類由主觀原因引起的.壓力,如自我認 識不清、缺乏求職技巧和經驗、認為自己專業不對口不利於就業等,張建國則表示,這些 問題能夠通過專業的訓練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半(49.3%)的大學生自我認識不清,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對 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中華英才網在報告中指出,“從治本的角度來說,或者我們應該反 思當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從治標的角度來看,學校和院系的相關部門應該更多的與大學 生進行交流,幫助他們弄清楚未來工作的方向。”

4、實習鍛鍊有助於就業

報告顯示,近八成大學生畢業之際選擇就業;而招聘網站是大學生獲取招聘資訊的第一 渠道。但是否有過兼職、實習經驗,對大學生的就業有著不小的影響。中華英才網在調查中發現,在校期間沒有兼職經歷或兼職時間短的學生對自身的認識相對更模糊,更缺乏求 職技巧和經驗;而有過一定兼職或者實習經歷的大學生的獲取渠道相對更為豐富,就業壓力 相對較小。

張建國認為,這個結論體現出大學生在求職上的積極性以及準備的充分性,也為改善大學生就業壓力提供了借鑑依據——兼職或實習就是一個很好的為未來工作的先期準備,在兼職過程中積累的工作經驗會在一定程度上給正式求職帶來多方面的幫助。

【第4篇】中國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的調查報告

中國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的調查報告

在本次調查後推出了《20xx年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調查報告》,富有針對性地重點對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和就業壓力等內在動因進行了考察。其中主要發現包括:

1、中國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三因素模型

發展因素、保健因素和聲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其中屬於發展因素的“個人發展與晉升空間大”成為大多數大學生擇業的首要標準。中華英才網總 裁、著名人力資源專家張建國表示,大學畢業生正處於在初次就業時期,未來發展、物質 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時支配著大學生的求職行為,對於促成大學生與企業匹配的機構, 需要從多層面解釋和把握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

2 、大學生就業預期偏高

大學生就業預期普遍偏高,體現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調查反應出,大學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碩士、mba和博士則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檔位,同時,他們願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數為1800元。而對照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去年12月釋出的《20xx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的資料,專科畢業生起薪為1333元,本科畢業生為1549元,碩士、博士分別為2674元和2917元。顯然,大學生薪酬願景仍實際情況存在相當的差距。

中華英才網人才研究中心專家指出,這種情況也印證了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史密斯.霍爾伯特(smith herbert)的論斷:由於大多數大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資質高於平均水平,從而導致整體收入預期水平的偏高。張建國談到:“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大學生對自身價值的認識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對自身收入形成一種理性的預期。”

另一方面,張建國還認為,大學生每年接受大學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學費 、食宿費用等)約10000元,四年就達40000元。這樣,大學生只有尋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彌補這高昂的大學成本以保持淨預期收益不變。因此,大學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學生就業期望偏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3、兩大因素造成大學生就業壓力

本次調查研究分析了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所遇到的壓力問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客 觀實際的'問題,如求職競爭激烈、家庭需要、愛情與好工作難以兼顧等,張建國認為,這 些問題通過訓練或者諮詢是難以解決的。但針對另一類由主觀原因引起的壓力,如自我認 識不清、缺乏求職技巧和經驗、認為自己專業不對口不利於就業等,張建國則表示,這些 問題能夠通過專業的訓練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半(49.3%)的大學生自我認識不清,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對 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中華英才網在報告中指出,“從治本的角度來說,或者我們應該反 思當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從治標的角度來看,學校和院系的相關部門應該更多的與大學 生進行交流,幫助他們弄清楚未來工作的方向。”

4、實習鍛鍊有助於就業

報告顯示,近八成大學生畢業之際選擇就業;而招聘網站是大學生獲取招聘資訊的第一 渠道。但是否有過兼職、實習經驗,對大學生的就業有著不小的影響。中華英才網在調查中發現,在校期間沒有兼職經歷或兼職時間短的學生對自身的認識相對更模糊,更缺乏求 職技巧和經驗;而有過一定兼職或者實習經歷的大學生的獲取渠道相對更為豐富,就業壓力 相對較小。

張建國認為,這個結論體現出大學生在求職上的積極性以及準備的充分性,也為改善大學生就業壓力提供了借鑑依據——兼職或實習就是一個很好的為未來工作的先期準備,在兼職過程中積累的工作經驗會在一定程度上給正式求職帶來多方面的幫助。

【第5篇】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調查報告

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調查報告範文

在本次調查後推出了《2006年中國大學生擇業價值觀及求職心理調查報告》,富有針對性地重點對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和就業壓力等內在動因進行了考察。其中主要發現包括:

1、中國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三因素模型

發展因素、保健因素和聲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其中屬於發展因素的“個人發展與晉升空間大”成為大多數大學生擇業的首要標準。中華英才網總 裁、著名人力資源專家張建國表示,大學畢業生正處於在初次就業時期,未來發展、物質 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時支配著大學生的求職行為,對於促成大學生與企業匹配的機構, 需要從多層面解釋和把握大學生的擇業價值觀。

2 、大學生就業預期偏高

大學生就業預期普遍偏高,體現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調查反應出,大學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碩士、mba和博士則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檔位,同時,他們願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數為1800元。而對照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去年12月釋出的《2005年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分析》的資料,專科畢業生起薪為1333元,本科畢業生為1549元,碩士、博士分別為2674元和2917元。顯然,大學生薪酬願景仍實際情況存在相當的差距。

中華英才網人才研究中心專家指出,這種情況也印證了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史密斯.霍爾伯特(smith herbert)的論斷:由於大多數大學生都認為自己的資質高於平均水平,從而導致整體收入預期水平的偏高。張建國談到:“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國大學生對自身價值的認識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對自身收入形成一種理性的預期。”

另一方面,張建國還認為,大學生每年接受大學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學費 、食宿費用等)約10000元,四年就達40000元。這樣,大學生只有尋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彌補這高昂的大學成本以保持淨預期收益不變。因此,大學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學生就業期望偏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3、兩大因素造成大學生就業壓力

本次調查研究分析了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所遇到的壓力問題,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客 觀實際的問題,如求職競爭激烈、家庭需要、愛情與好工作難以兼顧等,張建國認為,這 些問題通過訓練或者諮詢是難以解決的。但針對另一類由主觀原因引起的壓力,如自我認 識不清、缺乏求職技巧和經驗、認為自己專業不對口不利於就業等,張建國則表示,這些 問題能夠通過專業的訓練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緩解。

值得注意的是,接近一半(49.3%)的大學生自我認識不清,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對 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中華英才網在報告中指出,“從治本的角度來說,或者我們應該反 思當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從治標的角度來看,學校和院系的'相關部門應該更多的與大學 生進行交流,幫助他們弄清楚未來工作的方向。”

4、實習鍛鍊有助於就業

報告顯示,近八成大學生畢業之際選擇就業;而招聘網站是大學生獲取招聘資訊的第一 渠道。但是否有過兼職、實習經驗,對大學生的就業有著不小的影響。中華英才網在調查中發現,在校期間沒有兼職經歷或兼職時間短的學生對自身的認識相對更模糊,更缺乏求 職技巧和經驗;而有過一定兼職或者實習經歷的大學生的獲取渠道相對更為豐富,就業壓力 相對較小

張建國認為,這個結論體現出大學生在求職上的積極性以及準備的充分性,也為改善大學生就業壓力提供了借鑑依據——兼職或實習就是一個很好的為未來工作的先期準備,在兼職過程中積累的工作經驗會在一定程度上給正式求職帶來多方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