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吸引港澳青年人才的優勢與思考

文思社 人氣:6.94K

粵港澳大灣區吸引港澳青年人才的優勢與思考

粵港澳大灣區吸引港澳青年人才的優勢與思考

粵港澳大灣區是指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等九市組成的城市群,是國家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比肩的世界四大灣區之一。自該概念提出,各城市紛紛確定城市定位,出臺相關政策,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程序。伴隨著城市發展,工商業結構升級,城市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對港澳科研人才存在強烈需求

據統計,廣州共有各類高等院校83所,佔全省高校總數的55%,名列全省第一,高校數量僅次於北京和武漢名列全國第三,甚至廣東省內97%的國家重點學科位於廣州各大高校。事實上,除廣州、深圳兩個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有所建樹外,其他內陸城市人才資源的確有限。考慮到大灣區建設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覆蓋人口達6600萬,僅依靠廣州培養輸送青年人才顯然乏力。香港、澳門科研實力強勁,有5所世界百強大學,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培育與全球前沿科技和資訊接軌人才與技術方面,充分利用香港國際化的地位培養國際化人才,每年為世界各地輸送大量工商界精英人才。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引進港澳人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人才儲備平衡成了城市發展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就業現狀

根據2017年南風窗“調研中國”工作組對120名在粵求學港籍學生開展的調查顯示,在職香港青年中有超過50%常居廣東,常居香港者僅佔28%;超過60%受訪者的家人支援他們在廣東就業,超過50%受訪者有定居廣東的想法。據不完全統計,近三年來每年在粵求學的港澳大學生約有1萬人,僅2016年一年,在廣東就業的港澳居民就有1.6萬人(其中香港居民約1.46萬人,澳門居民約1400人)。另據統計,2016-2017年兩年間,由團省委、省青聯組織的港澳青年到內地實習見習交流專案參與活動人數超過2000人,而當中真正能夠在內地實現創業或就業的不足100人,比例低於5%。2015-2017年,廣州中醫藥大學共有港澳籍學生392人(其中港籍學生377人,澳籍學生15人),留在廣東昇學/就業的為27人佔比僅為6.9%。

然而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程序的推進,港澳人士在內地就業相關優惠政策措施的確立與實行,在穗工作的港澳人士各方面難題逐漸得到解決,且伴隨著城市發展帶來的巨大機遇,港澳青年來穗就業的態度逐漸發生變化。2018年5月香港青年動力協會(以下簡稱協會)就“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就業意向”進行問卷調查並在港舉行釋出會,公佈調查結果。協會於今年3月至4月期間,主要訪問了香港及內地在學在職的香港青年,以瞭解粵港澳大灣區對他們前往內地工作及創業的意向與期望。調查共收回878份有效問卷。調查顯示,逾七成受訪港青對大灣區各大城市的就業前景感到“非常樂觀”或“樂觀”。

另外,廣東在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分別建立了平臺,分別是南沙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目前共有4609家港澳企業進駐廣東自貿區三大片區。其中,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已培育香港創業團隊52家,並有香港創業團隊獲得5000萬以上融資;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也有124個優質創業專案進駐,八成為澳門和香港的創業團隊。

三、粵港澳大灣區吸引港澳青年人才的優勢

(一)交通便利

完善交通網路規劃,打造灣區內“一小時生活圈”一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程序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一體化發展方面,珠三角規劃的15條共1430公里城際交通軌道交通線路將在2020年前全部建成通車,屆時大灣區將實現“一小時交通圈”。而其他大型基建如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廣深港客運專線等也將推動大灣區城市群進一步融合發展。投資880億機場建設白雲、廣州第二、珠三角新幹線、深圳四大機場及珠海、惠州幹線機場,從陸、空兩個方面構建便捷的交通網路,極大縮短灣區內城市往返時間。隨著各項基建的推進,灣區內城市的行政邊界會進一步模糊,形成一個密不可分且均衡發展的生態系統,推動灣區經濟體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文化重合度高

香港與廣東的文化發展同源同根,其中因戰爭等歷史原因聯絡中斷。清朝道光年間,香港割讓給英國開始,大量的廣東人、福建人及外國人等非本地人士大量外來人口移居香港;其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解放戰爭的一段時期,亦有大量內地居民湧入香港,使香港人口大增。香港在日佔時期前的人口約160至180萬,在「三年零八個月」後(即日佔結束後)人口卻只剩下50萬;到解放戰爭至新中國成立後,香港人口急增至220萬,而新來人口以廣東及福建為主。現時港澳青年大多數父母是在解放戰爭及新中國成立後移居香港的“新香港人”,粵港文化本就一脈相承,隨著大量廣東各地人口移居融入香港,兩地文化差異甚微,港澳青年人才至大灣區內城市發展,在相似的文化背景,生活環境下不會感到不適。以廣州為例,改革開放以來,大量港商來到廣州投資,看重的不僅僅是廣州的地理位置、市場前景等區位優勢,更是因為感受到文化同源的魅力,在語言溝通、生活習慣、工作態度等方面差異較小。

(三)城市理解度不斷深入

1.部分港澳生畢業於廣東院校

據“內地(祖國大陸)高校面向港澳臺招生資訊網”顯示,至今為止,廣東有中山大學、暨南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汕頭大學等二十多所高等院校面向港澳臺招收本科、研究生。除此之外,各高校間亦在積極開展學生交換學習交流活動,選挑優秀的內地學生赴港澳高校,接受港澳學生至本校,交換感受地域、文化環境差異,以此為橋樑促進兩地文化交流。這一部分來自港澳的青年就讀期間,有了四年或是更久的生活經驗,必定對高校所在城市有了深入的瞭解,對城市的經濟情況,人文風貌,政策法規等方面因素有了一定的理解。這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就業選擇,大部分人會在接近等同的就業機會下,相對於其他陌生的城市,會更傾向於選擇生活過的,熟悉的城市。

2.大灣區內港澳投資企業多,企業文化契合度高

自改革開放以來,大批來自港澳工商界的愛國人士紛紛響應號召,作為先行者來到廣州、東莞、中山等地發展工商業。自1997年至2016年底,港商在廣東直接投資專案已達8.4萬個,合同外資金額3790.6億美元(約29513.6億港元),分別佔同期廣東省外商投資各項總額的67%和69.3%。2007年,在香港迴歸的第一個“十年”,廣東服務業實際吸收港資比重僅為33.67%。而到了2016年,該比重達76.36%,增長超過4成。商務廳負責人表示,粵港服務業合作領域已從傳統的房地產、商業、餐飲、交通運輸業拓寬到商務服務、資訊服務業、科技研發、工業設計、計算機服務和軟體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大灣區內有一大批著名的外商投資企業,公司文化頗具港澳特色,對青年人才而言比較容易接受與適應。

3.兩地交流活動頻繁

得益於毗鄰港澳的地理優勢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近年來,兩地交流活動頻繁。兩地高校、在粵經商的港澳人士、粵港澳方政府機構、商協會等社團組織分別結合自身優勢,通過遊學交換、假期實習、參觀遊覽等方式,帶動雙方文化經濟交流。

例如,廣州市外商投資企業商會會長、祈福集團副董事長孟麗紅女士,就連續多年組織港澳大學生到廣州實習交流的活動。2018年,更是舉辦了“京穗港臺大學生交流暨遊走廣東青年實習計劃”,吸引了京穗港臺四地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中科技大學、臺北商業大學、暨南大學等30多所全國名校共100多名名校生參與。活動通過參觀訪問、考察調研、論壇講座、工作實習、聯誼交友等方式,加強港澳臺青年對內地的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認知、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瞭解,不斷增強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進一步發展和壯大愛國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4.創業市場前景大

大灣區擁有17家世界500強企業,包括騰訊、華為、正威集團、招商銀行、中國平安、聯想、廣州汽車工業集團等,主要分佈在科技和金融領域;灣區內大多數“獨角獸”業務亦與資訊科技、網際網路、科技相關。對接巨頭公司的技術人才及公司發展潛力驚人。

另一方面政府支援鼓勵創業創新力度大,廣東省創新創業基金成立,由省財政出資71億元設立的廣東省創新創業基金正式運營,基金組建後將按照“同股同權”的原則吸引社會資本共同出資,預計將帶動超過280億元的社會資本,基金總體規模將達350億元,重點投向天使創業孵化培育、新興產業前沿科技創新、文化媒體科技融合、積體電路創新等方面。

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深圳前海三大自貿區的建立,將會吸引科技、金融、文化領域、海洋經濟等方面人才。相比於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腹地更大,創業成本更低,港澳青年可充分發揮自身港/澳人在穗的優勢,充當“超級聯絡人”的角色,引導港澳產業落地。

四、目前港澳青年人才在粵就業發展的困難

雖然港澳青年對深度加入大灣區建設持樂觀態度,但由於相關法律法規尚未完善,仍在部分方面存在困難,需思考並予以解決。根據調研,目前港澳人才在粵就業,仍存在以下的制約因素:

(一)人才資質認證不對接、不相通;

(二)回鄉證功能不全且辦證成本高(5年期回鄉證收費260港幣,10年期回鄉證收費390港幣,遺失補辦費用翻1.5倍);

(三)由於對內地政策不瞭解,公益性的適應性幫助缺乏,港澳青年不得不通過中介申請內地創業的相關證照,而申請創業補貼或創新補助的中介費則高達申請資金的30%-40%;

(四)如跨境電商創業受到諸多限制,在內地現行的法律條文和慣常做法中,港資企業被定性為“外資企業”,規定了若干禁止或者限制外商投資的領域和專案,當中包括跨境電商等港澳青年創業較為熱門的行業。

(五)港澳居民在內地註冊企業,不能擔任法人,需找內地親友擔任法人,不便之餘,還留下產權歸屬隱患。

(六)來穗就業的港澳人員子女教育,如何讓其產生歸屬感也是一大需要思考的問題。

五、關於港澳青年人才在粵就業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國家政策扶持力度

通過國家、廣東省相關政策法規的不斷出臺推動,吸引大批港澳青年加入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逐步消除港澳居民入粵就業、社保的政策障礙,實現政策銜接和服務協同。保持港澳專業人才在粵執業創業渠道通暢,推動粵港澳三地就業創業、社保、人才政策和服務體系趨於協同,各類資源要素自由便攜流動,進一步提高港澳社會保障可攜性,未來實現粵港澳三地就業創業、社保、人才等資源要素流動實現高度自由化。

例如,在2018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公佈《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根據《辦法》有關規定,在內地居住並符合資格的香港居民可申請領取居住證。持證人可在內地的居住地依法享有3項權利、6項基本公共服務及9項便利,涵蓋就業、教育、醫療、旅遊、金融等範疇。居住證新政讓長居內地的港人免除了網上訂車票、開通銀行賬戶等多方面的不便利,政策的釋出在港澳人士中反響強烈,受到熱烈歡迎。

(二)大力發展公益性幫助港澳青年創業機構

由政府牽頭,大力發展公益性組織,幫助來粵創業港澳青年中介申請內地創業的相關證照,減少申請創業補貼或創新補助的成本。

(三)逐漸完善港澳來穗子女人才培養計劃

逐步完善港澳來穗期就業創業期間,子女在當地的教育計劃,增建部分有港澳特色的院校,將港澳優秀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結合,針對性培養人才。

(四)逐漸擴大允許港/澳資企業投資的領域和專案

逐步突破港澳企業在國內可投資的領域廣度,增加允許投資專案的數量,為港澳青年創業發展提供更多途徑與方式。

大灣區不僅是一個世界級的經濟引擎,更有望成為一個優質又朝氣蓬勃的工作圈、生活圈、學習圈、娛樂圈,幫助港澳青年抓緊機遇,張開懷抱,積極勇敢地去實現自我抱負、安居樂業,把大灣區當成自己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