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研究

文思社 人氣:3.01W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研究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人類文明的寶庫。**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近年正著力於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讓非遺文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繼承發展,煥發生機與活力。通過文化旅遊產業的帶動與文化品牌的多渠道推廣,**非遺產業化程序已獲得初步發展,但由於專案傳承人才缺乏,資源整合水平不齊等問題,**非遺產業化發展受到諸多限制。本文基於以上分析,從推動傳承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文化產權意識以及提高文化產品創新性提出合理建議,以期對推動**非遺產業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遺產產業傳承

一、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世代相傳下優秀傳統文化的“活的記憶”,隨著近年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政府與社會組織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業化開發工作,藉助市場機制推廣非遺在文化上產品化、服務化的職能,以實現非遺文化的活態化生存。作為擁有數千年曆史的文化古城,**市目前已有蹴鞠、周村絲綢染織技藝等14項非遺代表性專案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刻瓷等54項代表性專案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以及269項代表性專案列入代表性專案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自2006年起,**市全面開展非遺保護工作,通過將豐富的非遺元素納入文化旅遊等商用領域,以期達到在產業化程序中反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目的。因此,本文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現狀出發,分析產業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合理化建議。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現狀

(一)文化旅遊產業帶動下的互補共進

**地處山東省中部,南接臨沂,北接東營、濱州,東接濰坊,西接省會濟南,位於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經濟區與山東省會城市群經濟圈交匯處,是山東半島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和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次中心城市。憑藉深厚積澱的人文底蘊、便利發達的交通網路與發展良好的經濟態勢,**成為中外著名的旅遊城市。豐富的非遺資源成為**文化旅遊的精髓,其開發圍繞以下四個模式展開:博物館、陳列館等靜態展示是傳統的旅遊開發模式,向遊客展現**非遺歷史發展全貌;民俗節慶、情景體驗等動態參與模式旨在增強遊客與非遺文化的良性互動,以獲得更廣泛的文化認同感;成熟的旅遊景區、非遺文化漫遊路線等,則是以綜合開發模式為遊客提供集沉浸式體驗、實物觀賞、功能服務等綜合性的規模化旅遊;工藝品、音像製品等物品開發模式,通過將內畫、絲綢染織、陶瓷燒製等非遺專案進行商業產品化,緊扣購物這一旅遊活動的重要元素以滿足遊客對旅遊紀念品的需求。依託著穩步發展的**旅遊產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了產業受眾範圍,同時也憑藉自身的特色豐富著**文化旅遊的內容,增強了遊客黏性與偏好度,過程中雙方形成了良好的正向反饋機制。

(二)文化品牌打造的多渠道推廣策略

非遺專案的品牌樹立是其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撐,目前**正著力於整合非遺品牌資源,從專案本身出發,緊密連線代表性傳承人、保護責任單位以及相關社會組織。以周村區為例,工作從陣地品牌、團隊品牌、活動品牌的全力打造出發,通過打造傳承保護基地與特色非遺展示館為陣腳,加大政策對保護責任單位的支援,引導群眾參與非遺保護與宣傳工作,以“古韻周村·非遺傳承”等非遺風情主題系列活動的開展,為代表性傳承人、交易平臺、群眾三方主體提供互動機遇,全方位打造非遺核心品牌。此外,在網際網路背景下,電商平臺成為推廣非遺品牌的重要渠道,結合線上商店與線下體驗店,依託自有品牌向消費者輸送大量優質非遺產品。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專案傳承人才匱乏

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的根基在於非遺的保護與傳承,傳承人是該工作的核心。儘管**市當前的非遺保護體系已按照“國家、省、市、縣”四級展開傳承專案的具體分類,但多數非遺專案仍以“自管自治”的狀態進行傳統師徒模式的傳承,如根深蒂固的“正宗嫡傳”觀念。該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如傳承規模有限、年輕徒弟心態浮躁、師傅對技藝有所保留等,都會造成非遺文化傳承受阻、內容遺失、技藝失精等艱難前行的局面。以**鋦瓷工藝為例,目前僅有數名編外傳承人堅持手工鋦瓷,而在全盛時期的鋦瓷藝人也不過三十餘人。當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呈現分佈不均、老齡化加重、後繼乏人等趨勢,產業管理與創新動力疲軟。因此,**市非遺專案人才隊伍的建設問題亟待解決,以提高非遺產業化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資源整合水平不齊

要打造群眾精神生活真正需要的非遺文化產品,文化資源加工、提煉的整合工作是關鍵。當前,**市各區縣正積極整合各類非遺資源,但區域間採取各自為政的營銷傳播模式,各專案整合水平參差不齊,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專案間的重視程度也並不均衡,例如,現階段開展的商業合作活動多以手工技藝類非遺為主,而對於口頭傳說、戲曲舞蹈類的表演類非遺的支援力度不夠,缺乏相關衍生產品的開發動力;即使同為手工技藝類非遺,經濟效益大、價值易開發的專案品類往往優先發展,而受到市場忽視的非遺專案難以為繼,這導致非遺的儲存與產業發展差距拉大;在發展勢態良好的手工技藝類非遺產業中也存在著品牌隱患問題,大量機制產品迎市場需求而上,對文化內容一味模仿與複製,各等級產品充斥市場,良莠不齊。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發展建議

(一)推動傳承人隊伍建設,增大人才支援力度

非遺的存在“依託於人”,年輕力量的注入是非遺傳承人隊伍建設的重心,也是非遺產業化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方面,傳承機制需得到更新,傳統的師徒傳承、家庭傳承模式應當被打破,可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多層次、多級別的傳習所與傳習基地,集中優勢資源打造有特色、有新意的教學團隊與傳承模式;另一方面,傳承人的待遇應得到提高,除了物質補助,傳承工作大環境的改善更為重要,例如,建立專業化的“非遺”科教基地,為同項目內代表性傳承人間的技術溝通與交流提供更多機遇等。只有完善傳承機制與培養方式,提高傳承人待遇以提高行業吸引力,才能擴大年輕受眾群體,與此同時,還應科學設定傳承人評定門檻、完善退出機制,形成行業內有效的人才競爭,以使得傳承人隊伍建設獲得長足發展的動力。

(二)加強文化智慧財產權意識,控制文化內容輸出質量

隨著**非遺文化保護與宣傳推廣活動的開展,相關文化產品受到群眾的追捧與喜愛,近年來行業內多家企業遭遇智慧財產權侵權的問題,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甚至不加修飾地一味照搬內容,對我市非遺產業化程序造成嚴重影響。首先,相關部門應當對非遺專案產權保護的負責人進行定期培訓,使其系統科學地學習非遺產品智慧財產權糾紛的預防與處理措施;其次,非遺專案宣傳的公共工作應落實到位,以加強群眾對非遺文化的瞭解,擴大優秀版權影響力;最後,非遺領域內的工作者也應當增強智慧財產權意識,在樹立維權意識的同時還應當重視作品可能產生的侵權行為,即與其它相關行業的智慧財產權糾紛問題,爭取以行業間的良性合作代替司法程式的介入。

(三)提高文化產品創新性,實現可發展的文化繼承

非遺文化產品應當具有與時代特徵結合的創新性,文化繼承才能從產業化程序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源泉。在非遺產業與文化旅遊產業接軌的過程中,VR 情景再現、二維碼非遺文化私人知識講解等智慧元素可納入旅遊專案設定中,在保護文物的同時與遊客形成趣味性互動;跨領域的產品組合可走向更大的舞臺,例如,拓片技藝從傳統的工藝美術裝裱到現在跨入茶具、箱包設計的時尚領域,在改善傳統拓片技藝的同時實現了產業化發展;文化產品不但要迎合市場需求,還要注重自身的價值表達,尤其與所在城市的歷史與人文形成共振,創新與豐富精神文化的展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