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會暨小流域綜合治理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

文思社 人氣:4.59K

在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會暨小流域綜合治理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

在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會暨小流域綜合治理專題研討會上的發言

同志們:

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是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的基礎性工程,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重要抓手。XX部署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進一步增強推進流域綜合治理的責任感、緊迫感,切實提升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能力。

一、“生態美+百姓富”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要目標

小流域是指處於流域末端的、集水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下的相對獨立的自然匯水區域。它不僅是大江大湖流域的基本單元,也是國土空間構成的基本單位。小流域出了問題,日積月累,遲早會影響全流域的整體健康。同時,小流域常常是經濟相對落後的鄉村分佈區域。小流域綜合治理的重要目標,就是要實現流域內“生態美+百姓富”。“生態美”是流域生命共同體的整體體現,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村”各個方面,“百姓富”需要同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有機融合。

流域是由自然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活動兩個子系統相互作用構成的人地耦合系統。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本質是通過一系列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恢復和提升受損生態系統的結構、過程、功能及服務,協調人地關係,實現生態系統的健康穩定及人類生態福祉的實質提升。過去,我國實施了一系列國土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治修復多是針對單一要素、單一目標實施的部門性專案,系統性、整體性和綜合性不夠,制約了整治修復的效果。特別是缺乏自然環境因素和人類社會要素的總體統籌,導致生態保護修復的空間佈局與居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未能有效整合。小流域綜合治理應該由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採取“山水林田湖草+農戶”的模式,按照“生態美”“百姓富”的要求,著力打造“一片小流域,一河清泉水、一條經濟帶、一道風景線”的“生態文明小流域”。

二、建立“政府主導+民間助力”的流域綜合治理新格局

小流域綜合治理涉及財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水利、農業農村、林草等多個部門,也涉及政府、公眾、企業、社會組織等不同利益主體,還涉及前期的保護修復規劃與工程實施方案編制、保護修復工程實施、後期的工程管護和監測監管等環節。現階段,我國流域治理工作仍存在碎片化問題,即流域的上下游、左右岸歸屬於不同的行政管理區域,水體資源、水環境以及水生態歸屬於不同部門進行管理,使得流域治理工作呈現出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縱向分離以及橫向分散等碎片化特點,缺乏多部門統籌的工作機制,流域整體治理效果相對較低。

“生態文明小流域”建設涉及多個方面,需要對小流域單元進行整體規劃。按照“科學定位、合理規劃、因地制宜”原則,公開召集編制流域綜合治理系統方案和工作指南,集聚社會各方智慧和經驗,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進行系統治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務、農業農村、園林和林業等部門共同參與,整合資金資源、制定任務清單、安排工作進度,齊心協力完成流域內道路網,林、草、溼地建設和村莊環境衛生綜合治理等工作。

小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綜合治理目標,除了政府部門外,還需要科研院校、社會組織、企業、公眾等多元利益主體的廣泛參與和深度協作,形成多元利益主體共建共治共享的系統工作機制。特別是流域治理可能涉及自然資源權屬、權益的重新分配,需要保證群眾充分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尊重群眾意願、保障群眾權益、吸納群眾智慧。建立“政府主導+民間助力”的流域治理和管理的新機制,形成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締造”新格局。

三、打造“山水林田湖草+農戶”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治理模式

流域是一個複雜的自然生態系統,是以水為紐帶的多個自然因素構成的自然系統,又是以人為核心的社會經濟整體。流域治理很難,管理好更難。在小流域綜合治理中,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實現流域的整體化和一體化治理,走“政府、企業、民間、農戶”的流域治理之路。

小流域綜合治理應與鄉村振興、美麗鄉村有機相結合。小流域的綜合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產業發展相結合,重點在於有效引導和轉變流域居民的生產、生活理念和方式,切實提高民眾對農業面源汙染嚴重性的認知。建立“市、區、鎮街、村居”四級聯動機制,堅持“統籌發展、源頭治理、因地制宜、多元共管”治理原則,通過對山、水、田、林、路、村的協調治理,形成區域生態系統良性迴圈。要將正在開展的“新農村建設”和“水美鄉村建設”專案納入小流域綜合治理,持續完善流域養護機制,大力促進汙染源防治、生態修復及景觀提升。要充分結合本地鄉村特色,打造“一村一品”,針對區域內不同村莊特色,依託自然山水脈絡形成城鄉連通的生態網路,堅持不大拆大建、不硬化土地、不破壞耕作層、不建設城市公園的原則,保持自然生態,完善公共空間,推進整體“鄉土”特色塑造提升,形成人與自然相融合的和諧環境,推動鄉村休閒觀光、生態旅遊等產業發展。

統籌規劃,綜合治理,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空間多樣性。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中,水是唯一具有流動性的因素,是連線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等要素的紐帶。小流域治理應以河道為中心,建立起生態修復區、生態治理區、生態保護區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在生態修復區內選擇天然植被生長狀況較好、比較偏遠、人和牲畜活動難以到達、水土流失極其嚴重的區域進行封禁。同時,因地制宜實施地表徑流汙染物攔截與淨化利用工程、入湖河口汙染負荷削減工程、生態修復區岸堤構建和水動力改善工程、水陸交錯帶水生植被重建工程和沉水植物群落恢復構建及水質改善工程等。第二道防線,在生態治理區營造水源保護林,護岸護坡,並進行土地整治和汙水處理。第三道防線,在生態保護區進行河濱帶治理、溼地恢復和溝道清潔治理。

治汙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核心,倡導以自然、經濟和生物處理技術為主的分散點源就地淨化處理方式。在選擇路徑上要最大限度採用近自然方法和生態化技術。根據不同河道汙染源的不同特點,建立配套的汙水處理廠和一體化汙水處理設施,以清潔能源應用保障治汙的持續高效,從源頭上削減入河入湖汙染,促進湖泊河流的生態修復,創造適宜多種生物生息繁衍的環境,帶動生態空間整體修復。建立健康的淨水迴圈生態圈,增強生態系統迴圈能力。小流域附近的居民一般比較分散,應採取生態、靈活的分散式汙水治理方案,同時將分散點源治理與中水回用、生態補水的理念相結合,形成有效的生態補水,實現中水回用和汙泥等廢棄物的再利用,實現能源消耗與經濟發展相互平衡的可持續模式,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和農村生態環境。

推廣共同締造理念,建立“4+1”共治共管模式。要充分發揮流域內各社會團體和居民參與小流域治理的積極性,形成“黨委+工作站+協會+合作社+農戶”的“4+1”共治共管模式。在流域治理方案制定和工程設施中,要充分徵求流域居民意見,儘可能反映居民的訴求和意願,特別是民宅保留與改造、鄉村文化與鄉愁記憶等方面。引導成立花卉苗木、民宿、農家樂等行業協會,堅持“自力更生為主、上級扶持為輔”、資金投入“誰投入、誰受益”的原則,鼓勵民眾自籌資金投入村莊精緻化提升、鄉村旅遊業發展。利用上級扶持資金“以獎代補”,引導群眾從“要我做”變為“我要做”。

四、建立和完善社會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

區域生態保護修復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工作,小流域綜合治理僅靠政府投入難以實現,需要統籌流域內相關的各項財政資金,更要探索市場化參與機制,建立和完善社會資金多元化投入機制。

做好財政資金的統籌使用工作。注重發揮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的載體作用,聚合各部門投入,形成合力。應當允許地方政府按照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求,統籌使用流域土地整治、環境汙染治理、農村環境保護、新農村建設、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各類資金。加大財政資金對流域綜合治理的傾斜力度,對生態重要性高、對實施效果好的小流域治理工程進行獎補,調動地方工作積極性。

完善市場化資金投入機制。拓寬投融資渠道,吸納流域內企業和個人的資金,形成以政府資金為主導、廣泛吸引社會資金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建立和完善激勵與約束機制,按照“誰破壞,誰治理”原則,強化約束相關責任主體加大對生態保護修復的投入力度;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細化落實國家關於鼓勵和支援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的政策措施,培育生態修復產業,激發市場活力。

發言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