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紀(精選多篇)

文思社 人氣:1.32W

第一篇:小品--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紀

小品--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紀(精選多篇)

小品--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紀

小品--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紀

人物:蕭柳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

劉偉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

蘇凱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

秋韻二十一世紀的中學生

中年女教師

女博土

場景:[2014年的一好範文版權所有天,蕭柳獨自一人在家中的電腦前上課。電腦裡是一位中年女教師,正在為他上物理課。]

中:好,請把牛頓第一定律敘述一遍。

蕭:牛頓第一定律就是質量不變定律。

中:錯了,

蕭:唉,我就是記不住這物理概念。

中:請將桌面主頁翻至下一頁。

蕭:又要幹嘛了,花頭透來,

[蕭柳單擊滑鼠。]

哎,又寫作文了,(讀螢幕)科技小論文一《我心目中的二十一世紀》。這篇文章怎麼寫,—-要求是在本世紀過半時結合現實展望未來,合理想象,字數1000字,儲存在下列檔案,發往以下網址……

[蕭柳氣極敗壞地將電腦關上。]

蕭:這麼煩,今天的課不上了!唉,這下能找同學玩了,找誰哪,找蘇凱吧!

[打鍵盤,輸入電話號碼,頃刻後,螢幕上出現蘇凱。]

蕭:蘇凱,你在幹什麼啊,這麼投入?

蘇:蕭柳,我報名參加世界電視創新競賽,經過幾輪淘汰,我已經闖入決賽了!

蕭:太好了,你搞的是什麼創新啊?

蘇:我的題目是“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我在矽晶體中加入了新研製的物質,使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了50,與太陽能電池效率的理論極限值只差1個百分點了。

蕭:這麼偉大,你可真有本事,好好準備吧,我不打擾你了。

蘇:等我比賽結束,一定和你痛快地賽一場fifa2014,再見!

蕭:再見,現在我找誰哪,對,找秋韻!

[打鍵盤,輸入電話號碼,一會兒後,螢幕上出現秋韻。]

蕭:秋韻,我是蕭柳,你有沒有……?,不會你也要去參加什麼創新競賽吧!

秋:創新競賽,不不不,我正在寫一篇生物小論文“汙水淨化。你看,我培養了一些細菌,這杯汙水經過這些細菌的處理已經變成一杯純淨水了。

蕭:哇,你快成為女生物學家了。

秋:是啊,這正是我的理想啊!

蕭:看來你也是一個大忙人,我只能說再見了。

秋:再見。

蕭:還是找劉偉吧,不過這次不能打電話了,發道e-maii吧!

“劉偉請速來,蕭一柳”ok!

劉:蕭大俠,什麼事,這麼急找我。

蕭:我找蘇凱和秋韻,他們都忙著準備競賽,只有你夠朋友,一叫就到,唉,劉偉,作文寫了嗎?

劉:我不正想寫嗎,可你的一道e-mail,就把我拉到這裡來了,是不是想打籃球了?

蕭:真是哥們,一猜就中,咱們打球去。

[突然,電腦說話:蕭柳父親有指令,關閉電腦15分鐘以後,將自動開機並上課.]

劉,蕭:哪能搞啊!

蕭:(苦笑)沒辦法,計劃經濟。

[電腦螢幕中出現了一個女博士。]

女:你們好,我是新來的老師。

蕭、劉:老師好。

女:你們想變得聰明過人,智慧超群嗎?

蕭:做夢也想。

女:你想不學習而能獲得無窮的知識嗎?

劉:夢寐以求!

女:以前,這是不可能的,是痴心妄想。

蕭,劉:現在呢?

女:請先戴上腦電波輸入器,並將電極對準太陽穴。

[蕭柳首先搶到]

女:好,只要你告訴我一個人名,我就能使你擁有他的思維。

蕭:(急切地)牛頓,薩克斯.牛頓。

女:查無此人劉:是伊薩克。牛頓。

蕭:對,伊薩克.牛頓爵士,我要和他一樣聰明!

女:嘟……

[蕭柳的腦子嗡了一下,原地轉一圈。]

劉:你是誰?牛頓嗎?

蕭:不,我是天才科學家蕭柳,但我和牛頓一樣啦,哈哈,

劉:不可能,你物理從來沒及格過,我倒考考你,你倒說說牛頓三大力學定律。

蕭:牛頓第一定律是慣性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即f=ma;牛頓第三定律是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還有萬有引力定律f=g(m m)/r2……

劉:神了,物理差生成了牛頓!

蕭:什麼物理差生,這些都是我發現的,我怎會不知?

劉:(興奮異常)行了,快把腦電波輸入器借給我。

蕭:(茫然)什麼……輸……器?

劉:別裝糊塗,天才,腦電波輸入器。

蕭:我還是沒弄懂……

劉:莫非他真的成了中世紀的牛頓?那還算什麼天才。(指著電腦)whatisthis?

蕭:這,我倒沒有見過好範文版權所有,要好好研究,研

第二篇: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海洋的世紀

21世紀將是人類走向海洋的世紀。隨21世紀的日益臨近,如何才能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樹立正確的海洋價值觀和權益觀,迎接即將到來的“藍色世紀”的挑戰,振興我國海洋事業,已是擺在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面前不容迴避的嚴峻課題。

今年是國際海洋年,本版特組織了這個海洋專版,希望引起廣大讀者對海洋的關注。

海洋:締造民族的榮辱興衰

中華民族曾創造過燦爛的古代文明,有過水秀於林的強盛時代。誕生於公元8世紀的《易經》上曾有過“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的記載。《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的齊國卿相管仲提出的“惟官山海為可耳”的政策主張,導致了中國官府壟斷海鹽業的狀況在我國持續了兩千多年。到了戰國時,韓非子在總結治國經驗時再次強調海洋開發的重要性,他提出“歷心山海而國家富”的著名論斷。

公元前5世紀,中國開始有了可供海上作戰的舟師船軍。比如齊、越、吳“三國邊於海,而其用兵相征伐,率用舟師蹈不測之險”,從海上“攻人不備,入人要害,前此三代未嘗有也”。

秦始皇、漢武帝多次“巡海”以固海上疆界。宋、元、明朝時,中國一直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船隊和最先進的航海技術,是名副其實的海洋大國。清末魏源的《海國圖志》一書提出了“調夷之仇國以攻夷,師夷長技以治夷”的海防戰略思想,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集中財力、物力,建設一支近代海軍,並明確提出了建設100艘戰艦、3萬將士的海軍建設目標,以達到“駛樓船於海外”,“戰洋夷於海中”的目的。

但歷代統治者一直缺乏海洋戰略意識,對海洋重要性的認識時輕時重,但“重陸輕海”的思想卻是一貫的,並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而且其戰略視野也一直侷限於我國沿海,更多的則是在近岸海域。他們很少想到要以海上擴張來繁榮自己的國家,也從來沒有想過要控制海洋和海上交通線。即使鄭和大規模七下西洋,也並非有什麼經濟和軍事目的。主要還是為了“內安諸夏,外撫四夷”,“非有意於臣服之”。但7下西洋無疑擴大了鄭和的海上戰略視野,他曾嚮明仁宗進言:“欲國家強富,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亦來自海上……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他的見解實際上體現了一種以軍事力量為後盾,以海上貿易為手段,對海上敵國實施威懾的思想,這是我國至今為止見到的早期最為深刻的海權論述,其內容竟和現代海權論如此神似,且比馬漢的“海上權力”論早了近500年。但建立在傳統自然經濟之上的腐朽落後的封建政治和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封建文化思想,使這一海權意識沒有得到發展。

特別令人惋惜的是,明朝中葉以後,正當歐洲殖民主義國家紛紛從海上向東擴張的時候,中國的統治者卻開始實行背向海洋的閉關鎖國的政策,自動放棄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海上優勢。許多中外學者認為,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喪失了發展成為世界性海洋強國的機會,這無異於給殖民者讓出了通往東方的海上通道,使他們得以暢通無阻地征服東南亞,最後把侵略的矛頭直指中國。而中國的門戶恰恰就是在這時被西方殖民者從海上開啟的。

中國由此蒙受了一百多年的奇恥大辱。

“重陸輕海”的傳統民族意識,不僅阻礙了中華民族跨越海洋,謀求海洋權益的步伐,同時,它也告誡人們,一個不重視海洋權益的民族早晚要捱打。據不完全統計,自1840-1940年的一百年間,帝國主義列強從海上入侵中國達470餘次之多,較大規模的入侵達84次,入侵艦船達1860多艘,入侵兵力達47萬人,迫使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50多個。中國人民飽受戰亂之苦,中國社會徹底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一個明顯的事實使中國人警醒——在百年屈辱的歷史中,來自陸地邊疆的帝國主義入侵遠不如海上入侵的多。單純的陸地入侵有的遭到頑強抵抗,有的以失敗告終。

反觀海上方向,一方面帝國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武裝,具有一定的軍事裝備優勢;另一 方面中國海防廢馳,裝備落後,既無與敵爭鋒的能力,又無決戰海上、力爭海權的思想,以 致藩籬盡失,門戶洞開,使中國陷入任人宰割的境地。

沉痛的歷史教訓給人們許多深刻的啟示。首先,有了強大的海上力量,海洋就是陸地的 屏障,富饒的海洋才可能成為造福民族的寶庫;反之,海洋不僅不能造福人民,還會成為帝 國主義侵略擴張的海上通道和門戶;其次,沒有海洋意識的民族,是沒有興盛未來的民族; 沒有海防觀念的國防,是不堪一擊的國防;再次,一個瀕臨海洋的大國,如果沒有足夠的力 量捍衛它的海洋權益,就無法長期保持其大國、強國的地位;一個企望和平發展的民族,一 旦忽視了國防力量的增強,就經不起歷史的篩選,整個民族的悲劇亦在所難免了。

海洋:世界經濟的“藍色動脈”

海洋被譽為國際貿易的“藍色動脈”。歷史上西方列強的激烈海上鬥爭幾乎都與“保

交”和“破交”緊密相聯。二戰後,世界人口驟增,一些國家消費水平空前提高,加之自然 資源分佈不均,各國發展速度上的差異,使國際間分工和專業化協作逐步擴大,各國經濟上 互相依賴,相互制約,從而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據統計,在國際貿易運輸中,80%以上 是由海運承擔的。這主要是因為海運具有運量大、能耗少、運費低廉,以及勞動生產率高等 優點,這是其它運輸方式所無法取代的。

目前,石油已成為世界主要能源,自60年代以來,海上石油的運輸量增長十分明顯。 進入80年代後,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的能源形勢繼續惡化,對進口石油的依賴持續增長。目 前,美國石油消耗主要來自中東。有專家估測,到本世紀末,美國60%以上石油將來自中 東,這些石油要全部通過海上通道運往美國;對日本這樣資源貧乏的經濟大國來講,其能源 形勢則更為嚴峻:其原油的99.6%、天然氣的95.4%、鐵礦石的99.9%、銅礦石98.1 %、鋁礦土100%依賴進口,甚至連食鹽的90%也依靠進口。

西歐雖然年產石油2億噸,但年消耗量高達65億噸。70年代,西歐所需石油2/3從 海灣進口,最高峰的1974年曾高達71%。北海油田投產以來,西歐自給力提高,從海灣進 口石油逐漸減少,但仍需45%。隨著北海石油自然遞減,開採成本越來越高,西歐依賴海 灣石油的程度將有增無減。因此海運暢通與否,直接關係到西方各國的石油供應和其它戰略 物資的進出口,其對世界經濟正常運轉所產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海洋:資源寶庫

資源是國家經濟的血液,是軍事爭奪的焦點。當前,有限的傳統資源已經無法滿足經濟 發展的客觀需求。據羅馬俱樂部的樂觀預測,全世界現有資源的儲藏量大約還可供人類使用 500餘年,地球上可耕地面積只佔地球總面積的4%,而全球總人口到2014年將達到87 億。資源的嚴重匱乏,迫使人們去尋找新的資源。海洋,正是未被利用的資源寶庫。

佔地球總面積4/5的海洋,蘊藏著遠比陸地豐富的資源。如:

海洋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海洋能資源、化學資源、海水資源等等。據估算,僅海洋生 物資源就可以滿足地球上300億人口全部蛋白質的需求。海洋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礦產資 源,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氣、煤、鐵、鈾、錫、錳結核、熱液礦等,據估算,每一立方公里 的海水中含有價值達10億美元的各種貴重金屬。另外,海洋能也是一種不可低估的資源, 如潮汐能、波能、溫差能、海流能、鹽差能等。這些都可以轉化為電能和機械能,理論儲量 約為1500多億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約70多億千瓦,相當於目前世界年發電量的十幾倍。由 于海洋是一種再生資源,沒有窮盡,沒有汙染,所以,儘管目前成本還較高,尚不能大規模 的開發利用,但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被視為21世紀的資源。

從全球範圍看,的確有不少國家從海洋中“打撈”到不少的財富、機遇與希望。隨著海 洋科學和海洋工程的發展,沿海各國開發利用海洋的規模日益擴大,給國家帶來了顯著的經 濟效益,並迅速改變了一些國家的地位和實力。英國由於二戰中受到削弱,加上戰後殖民地 體系的分崩離裂,使其淪為一個二流國家,經濟一落千丈。但其靠開發北海油田一舉振興了 經濟,不僅償還了外債,平抑了通貨膨脹,還使自己由石油進口國變為出口國,綜合國力也 得到了一定的加強。早在60年代末,美國政府就出資組織近千名科學對海洋問題進行研 究,提出在未來數十年內,美國能否充分合理地利用海洋,將會深刻地影響到美國的安全和 經濟地位。70年代初,美國的海洋開發收益僅306億美元。80年代,其先後向海洋開發事 業投資了1000億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其海洋開發利用的收益已達3400億美元,相當 於當時我國一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其它一些已開發國家,如法國、前蘇聯等也在發展海洋經濟 中大獲豐收。近些年來,一些開發中國家也開始躋身於海洋開發的行列。挪威本來是個窮 國,通過開發海洋石油,一舉摘掉了窮國的帽子,成為北歐富國之一。事實表明,海洋資源 已成為許多沿海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

目前世界人口已達50多億,並且正在以每秒鐘淨增150人的速度迅速增長,到本世紀 末世界人口將達到60多億,下一世紀人口將增至100億以上,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 高,人們對資源的需求也將不斷加大。換句話說,人類對海洋的依賴將越來越大,21世紀 將成為“耕海牧洋”的世紀。

海洋:既是屏障也是跳板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都瀕臨海洋。據美國軍事偵察衛星偵照的資料顯示錶明,世 界上大約有1/2以上的人口,200多個10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3/4集中在狹長的沿海 地帶。據統計,全球70%的工業資本和80%的人口集中在距海岸200公里以內的沿海地 區。這些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直接關係到各沿海國家的根本利益。海洋作為屏障,掩護著這些

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和地區。但海洋又不是不可逾越的“護城河”,對於一個不重視海洋, 又沒有一支強大海軍和穩固海防的瀕海國家來講,海洋相反會給侵略者提供一個從海上入侵 的坦途。所以,要想把侵略者拒於國土之外,就必須建立起穩固的海防。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半個世紀以來,區域性戰爭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其中,很值得人 們深思的一點是,地面戰爭風險大,而且絕大多數地面戰爭久拖不決,進攻一方常都未能達 到預期目的。如:美國侵朝戰爭、侵越戰爭、前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以及兩伊戰爭等等, 都是打了許多年,泥足深陷,包袱沉重,儘管付出了巨大代價,進攻者最後還是以失敗告 終。可是80年代以來爆發的幾場海上區域性戰爭,不但持續時間短,風險和代價小,而且進 攻一方基本上都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如:

1982年的馬島戰爭,英國在事先無準備的情況下,僅用3天的時間就從本土派出特混 艦隊,緊急駛往13000公里以外的馬島海域。一週後率先進入戰區的英國核潛艇就開始對馬 島周圍200海里海域實施封鎖。20多天後,英軍就完成了對馬島的海空立體封鎖。在奪取 制空、制海權後,英軍一舉登陸成功。英軍依靠海軍的強大實力和快速機動能力,為奪取馬 島戰爭勝利滌訕了基礎。

1991年1月17日爆發的海灣戰爭,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對波斯灣地區石油的控制權。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進攻科威特的當天,美國的“獨立”號航母就駛往波斯灣地區。 隨後,多國部隊的艦艇封鎖了伊拉克的海上通道,使伊拉克與世隔絕。戰爭中,多國部隊的 海軍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戰局的發展。

正是由於海軍作戰能力的迅猛發展,增大了各國在解決爭端中使用海軍力量的選擇性。 對於防禦者來說,來自海洋方向上的威脅也隨之增大了。從軍事上看,海洋既是進攻者的跳 板,也是防禦者的天然屏障。為了有效地保衛國家海上方向安全,各沿海國家都在致力於加 強海上方向的防禦作戰準備,擴大防禦縱深,加強防禦作戰力量和海戰場建設,以便為國家 的安全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海上環境。

海洋:權益鬥爭的焦點

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海洋利益關係著國家的榮辱,並且已經成 為當今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國際問題和民族問題之一,在這種情況下,哪國謀高一著就能取 得戰略上的主動,哪個國家麻木不仁,就會陷於被動。所以說,國際海洋權益鬥爭的問題已 經到了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的時候了。

我國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我國有大陸海岸線18000多公里;500平方 米以上的島嶼有6500多個,面積達8萬多平方公里,島嶼岸線長14200多公里。在這片遼 闊的海域中蘊藏的豐富資源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當前這場世界性的海洋爭奪戰中,我國的海洋權益受到嚴重 侵害。一是島嶼被侵佔。在我國東海方向,日本違背中日兩國關於將釣魚島主權暫時擱置的 承諾,一些右翼團體和極少數地方議員頻頻登島,企圖造成既成事實,並試圖以該島為起 點,與我爭奪東海部分海域;在我國的南海方向,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但一 些周邊國家已陸續侵佔了我40多個島礁。二是海域被分割。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

屬我國管轄的海域絕對面積竟僅和日本差不多,比印尼還要少(印尼為541萬平方公里), 海陸面積之比也小於海洋鄰國。但我國周邊一些國家先後發表宣告,單方面宣佈海洋專屬經 濟區的大陸架,造成我國120-150萬平方公里海域為爭議區,佔我國應管轄海域的50%, 相當於陸地爭議面積的8-9倍。三是資源遭掠奪。一些國家非法在我東海大陸架上勘探油 氣資源,在黃海海底進行石油勘探;在南海海域,周邊國家已打井500多口,其中在我傳統 海疆線內近200口,攫取我大量油氣資源。特別是海灣戰爭以來,許多國家把購油的目光移 向南海周邊產油國,從而刺激了有關國家加快開採步伐。此外,我國海域內的大量漁類資源 也遭到一些周邊國家的掠奪,年偷捕和掠捕量相當於我國年漁業產量。從某種意義上講,哪 個國家在海洋開發和利用方面先行一步,那麼,那個國家就不僅能為自己的民族贏得巨大的 利益,而且實際上也就為本民族爭取到了下個世紀的戰略主動權。所以,為了中華民族的未 來,我們必須重視海洋問題,把保衛和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作為今後我國戰略指導思想的 一個重要方面。

第三篇: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

1概述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資訊科技飛速發展,數字化時代已經來臨,資訊科技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受到教育界人士的普遍關注和重視。自1995年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建成後,全國各大專院校和一些中學的校園網建設已進入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校園網的建成和使用,對於提高教學和科研的質量,改善教學和科研的條件,加快學校的資訊化發展,開展多媒體教學與研究以及使教學多出人才,出高精尖人才,使科研多出成果,出一流成果,有著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國家教育部已在2014年開始實施“校-校通工程”,基本目標是:“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國小能夠上網,使中國小師生都能共享網上資源。提高所有中國小的教育教學質量,使全體教師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實施素質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繼續教育。”基於以上原因,山西省高階技工學校從2014年開始建設校園網。

1.1校園網應用系統現狀分析

(1)管理資訊系統採用專門針對技工學校開發的lotus辦公自動化系統,基本滿足了網路辦公替代普通辦公的需要。能夠實現對各種需求的查詢、處理、新增等操作。

(2)電子圖書館選用了北京師範大學海擎翱圖教育文化有限公司生產的多媒體電子圖書館系統平臺,託管到網路中心。

(3)校園網站已經建成,並與internet連線,對內可以通過校園網訪問internet,查詢資訊,學習等,對外達到宣傳擴大影響的作用。

1.2校園網應用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

一個完備的校園網應在教師備課教學,學生學習,教務管理,行政管理,圖書資料管理,資源管理,對外交流等方面發揮輔助,支援功能,並通過與廣域網的互聯,實現校際間的資訊共享與因特網的連線。通過與寬頻數字衛星相聯,實現遠端教育。為學校的教學,管理,日常辦公,內外交流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實的支援。

1.3校園網應用系統建設的原則

在綜合考慮省交通廳對學校資訊化建設的總體規劃的要求,以及學校實際情況的基礎上要遵循以下原則:

(1)有特色,實用可行性

不同的學校有各自的特殊性,交通技工學校不同於一般的大中院校,因此,其應用系統的建設要有針對性,要突出其特色,符合交通技工學校的特殊要求。

(2)統籌考慮,資訊共享

缺乏全面考慮,造成資源浪費是當前校園網應用的一個誤區,因此,應用系統的建設要實現高水平的資訊資源共享和跨平臺的資訊資源訪問,不僅要向全校不同部門的資源共享。還要

解決各部門已有的或將建立的資訊系統的資源共享。

(3)包容性和可擴充套件性

系統的可擴充套件性應包括已有系統和在今後系統軟硬體擴充套件時。能有效保護已有的投資,特別是應用需求變化是,有一個較好的應用平臺,能容易得加以調整。系統易於擴充升級,既能滿足當前的業務需求,又為今後的擴充留有空間。

(4)系統簡潔,易使用,易維護適用非計算機人員使用

應用系統的設計應符合日常運作的需求,功能完備實用,簡單易學,介面友好清晰。

(5)可靠性,安全性

1.4校園網應用系統分析

對一般標準的校園網路的應用進行分析考慮,借鑑吸收,結合本校的辦學特點,將本校校園網應用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資訊系統

學校管理資訊系統是一個以計算機為工具,對學校管理資訊進行處理的人-機系統。它能及時準確的反映學校各項工作的當前狀態,能利用過去的資料統計分析,能從全域性出發輔助學校各職能部門以及校長管理學校,它能大大提高學校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減輕勞動強度,實現網上辦公,學生教師管理,網上招生,財物,後勤管理等功能。

(2)電子圖書館

把大量的圖書資料以數字化的形式儲存在光碟或磁碟上,一方面可以降低學校擁有圖書的成本,另一方面將大大方便學生和老師對資料的查詢,檢索,提高效率,而且教師和學生還可以通過校園網路隨時遠端訪問電子圖書館的電子圖書,即使圖書館沒有開放的情況下也能夠查到需要的圖書。

(3)多媒體教學系統

在教室,會議室安裝多媒體計算機,投影機和音響系統,由原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形式變為多媒體的形式。利用聲,光,電技術用造一種學習的環境和氛圍,利用網路技術把校園網的資源引入課堂,同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增強學習的效果,方便直觀教學和演示。

(4)校園網站

校園網站分為internet,和intranet。在intranet上可實現以下服務功能:電子公告,網上論壇,個人主頁,網上課堂等。學校可以把資訊上internet,讓全社會共享自己的教學資源,同時起到宣傳自己擴大影響的作用,同時可以共享internet上的資源。

(5)ftp服務

簡單的說,ftp的作用就是讓使用者連線上一個遠端計算機,察看遠端計算機的檔案,並把資料夾安從遠端計算機上拷到本地計算機,或把本地計算機的檔案送到遠端計算機中去。

(6)計費系統

校園中有學生,老師,網路管理人員等不同身份的人,我們希望能對校園網中使用者訪問internet,intranet進行集中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這些管理控制中計費是很重要的內容。

(7)vod視訊點播系統

建立學校的視訊資源庫,教師或學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系統隨意點播自己需要的視訊節目,既可以滿足教學中對教學影音資料的需求,也可以豐富教師和學生的課餘生活。

(8)教學資訊資源庫

整個校園網的軟體應面向資源,如果說硬體是高速公路、軟體是汽車,那麼資源就是貨物,三者的有效整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校園網。目前校園網應用的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資源缺乏,這裡的資源可以是教學資源如圖片、聲音、視訊、動畫、文字材料;可以是圖書資源;也可以是如教案、試題、論文等形式的教育資源;還可以是 internet上的新聞或資料。這些資源既有商品化的,也有學校自己產生的或收集的,同時把 internet 作為最大的後備資源。

(9)校園一卡通

校園智慧卡可供學生用於校園內部處理雜務,購買食品、飲料、書本,借閱圖書,查資料,打電話,洗衣等。學生只需在相關銀行開設帳戶並存入金額,即可啟用其電子錢包功能,可反覆充值,也可在銀行提款機提取現款。“校園一卡通系統”可真正意義地實現“一卡在手,走遍校園”。 此種管理模式代替了傳統的消費管理模式,為學校的管理帶來了高效、方便與安全。一卡通系統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為校園資訊化提供資訊採集的基礎工程之一,具有學校管理決策支援系統的部分功能。

第四篇: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和中國

專題七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和中國 一、國際形勢的特點

對於當前大國關係和國際形勢,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當今世界正處於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同時世界仍然很不安寧。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區域性衝突和熱點問題此起彼伏……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一)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興起

1、2014年10月,高盛公司提出了一個“金磚四國”(brics)的概念,指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等四國正成為最具潛力的經濟增長國,並在報告中指出,在未來 50年時間內,金磚四國將成長為世界主要的強大經濟體。

2、2014年底,高盛公司又推出“新鑽11國”(next-11,簡稱n-11)——成長潛力僅次於金磚四國的11個新興市場,包括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亞、伊朗、韓國、菲律賓、墨西哥、孟加拉國、奈及利亞、土耳其和越南。

3、越南、印度尼西亞、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個國家,並組合他們的英文首字母,稱之為vista,又稱“展望五國”,是繼金磚四國後又一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

4、g8(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會議的演變。

5、g8+5(中國、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的模式自2014年啟動以來,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6、g20(發達經濟體成員包括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歐盟。新興經濟體成員包括中國、韓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南非、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

(二)大國關係是影響國際關係的重要因素 1、美國

(1)伊拉克戰爭對國際局勢的影響

——伊拉克戰爭導致美歐關係出現裂痕。

——美國和伊斯蘭國家的關係會出現微妙變化。 ——伊拉克戰爭嚴重損害到聯合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威信。

(2)美國大選對美國外交戰略的影響

第一,美為其世界霸權謀求制度和保障、建立單極世界秩序的戰略目標不會改變。

第二,美加強對國際地緣政治中敏感地帶控制的方針不會改變。

第三,美倚重軍事優勢加緊爭奪國際戰略制高點的趨勢難以改變。

(3)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一是美國經濟的衰退,將嚴重的影響(轉載請註明來源)全球經濟增長。

二是次貸危機嚴重的影響國際貿易和依靠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國家。

三是次貸危機可能會減少全球的對外投資總額。 四是次貸危機也進一步暴露了歐盟在經濟全球化程序中的不適應性。

(4)中美關係對世界的影響

據美國僑報報道,美國商務次長亞當斯說,美中關係足以影響世界經濟格局,是解決國際經濟不平衡的關鍵槓桿。

亞當斯15日對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表演講時說,中國社會安全繁榮發展,充分融入國際經濟體制,履行國際職責,符合美中共同利益。

美中關係如此重要,兩國經濟過去幾年中佔據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半,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未來足以影響國際經濟發展的格局和步伐。 2、歐盟 (1)《里斯本條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使歐盟在國際舞臺上成為一個真正的實體。

(2)歐洲一體化深入:關稅同盟、經濟同盟、政治聯合。

(3)歐盟東擴是歐盟實施的一項重大的地區安全戰略,改變了歐盟的地緣安全環境,對歐盟與俄羅斯的安全關係帶來諸多新挑戰。 3、日本

(1)參拜靖國神社

一是催化中日民間對立情緒 二是出現了“經熱政冷”的局面

三是加深中國對日本“入常”的疑慮 3、日本

(1)參拜靖國神社

一是催化中日民間對立情緒 二是出現了“經熱政冷”的局面

三是加深中國對日本“入常”的疑慮 (2)釣魚島問題

釣魚島問題是中日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目前雖未影響中日關係的大局,但今後很可能是中日關係所無法迴避的一個重大問題。

(3)臺灣因素對中日關係的影響

首先臺灣對中日兩國以及中日關係的意義重大。 一是對於祖國大陸來說,臺灣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戰略意義。

二是對於日本來說,臺灣在地緣政治和國家戰略上具有很高價值。

三是日臺經貿關係進一步發展,日本在臺灣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

四是在中日外交博弈中,臺灣因素作為可以牽制中國的籌碼,對於日本來說深具利用價值。 其次臺灣問題對中日關係的影響重大。

一是日臺關係頻頻抬升,進入重視政治交往的新階段

二是日本跟隨美國對臺灣在軍事上的特別照顧 三是臺灣的分裂勢力不斷向日本示好,以期取得國際支援和臺獨資本,這種消極因素為中日關係增加許多變數

四是迴應臺灣分裂勢力的積極活動,日本國內的親臺勢力也企圖突破日臺關係框架,發展與臺灣的實質關係,為兩岸統一和中日關係設定障礙

(三)中國因素越來越成為國際關係的重要因素1、朝核問題

在朝核問題上,中國有非常明確的基本立場和主張,即:維護朝鮮半島無核化,通過對話和平解決,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

在第一次朝核危機中的中立立場:作為朝鮮的近鄰和在東北亞地區有重要切身利益的大國,中國政府採取了靜觀其變的態度,表明不願干涉朝鮮內政的立場。

在第二次朝核危機解決過程中,中國立足於自身“中間人”的角色, 2、達爾富爾問題

首先,中國面對達爾富爾這一舉世矚目的問題,希望能夠更多的發揮作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 應國際社會的要求,中國政府設立了達爾富爾問題的特別代表。

其次,中國政府為了緩解達爾富爾地區的人道危機,對其進行了實質性的發展援助及人道援助。 再次,中國政府同意國際社會提出的用一個聲音說話的觀點, 即儘早部署“混合行動” 。

最後,達爾富爾問題本質上是由環境、氣候變化、發展等因素所加劇的種族間資源爭奪,屬蘇丹國內事務。在解決達爾富爾問題的努力中,中國和歐盟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3、積極參與論壇

如:中國和八國集團展開積極對話,2014年6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邀出席了八國集團同開發中國家領導人首次對話會議。近幾年,中國積極參與八國集團與開發中國家的對話會議。

在2014年底和2014年3月初的20國集團(g20)兩次峰會上,中國不僅是積極的參加者,而且還成為峰會的一個主角。 二、中國與世界的關係

(一)當代中國同世界關係發生歷史性變化 1.中國由體系外的遊離者變為體系內的建設者 中國同世界的緊密聯絡是全方位的。對外貿易不斷增加。

在經濟上,國際經濟活動影響不斷擴大。積極參加經濟組織。

中國在國際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的改變積極參與國際政治活動 在政治上,

積極參加國際政治組織。維護各國合法利益。

國內外文化內容互相滲透。 在文化上,

積極參與世界和地區的文化交流活動和文化組織。

對侵略國的軍事抵抗。在戰爭時期

對友國的軍事協助和我國的軍事防禦。 在軍事上,

戰略性防禦在戰爭時期領土與主權的保衛世界和平的維護2.中國與世界之間的影響明顯增強 國內事件對國際的影響

一是災難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

如四川汶川大地震這場罕見的災難給全世界上了一堂特殊的中國國情課,讓世人明白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頻發是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二是奧運會、世博會等盛會的成功舉辦具有重要意

是世界登陸中國的港灣。 是中國溝通世界的大門。 是各國展示自己的視窗。 是公眾開展外交的舞臺。

三是中國首次太空行走有重要意義 1.象徵性意義。

2.提升國民自信心。 3.技術意義。

4.技術提升意義。

5.對於提高我國的大國地位,增強世界影響力,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有著重要意義。 國際事件對國內的影響

一是 9.11”事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包括五大方面:

第一,對我貿易增長的影響。 第二,對我儲備增長的影響。 第三,對流入我國外資的影響。 第四,對我國匯率水平的影響。 第五,對我國利率水平的影響。 二是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1 .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 2 .對我國海外投資的影響。

3 .對我國匯率制度改革的影響。 4 .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

三是全球行動推低碳帶給我國的挑戰

挑戰之一:既確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又不重複西方已開發國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發展的老路。 挑戰之二: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環境的威脅。 挑戰之三:調整經濟結構,提升工業生產技術和能源利用水平。

挑戰之四:作為開發中國家,中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落後,技術研發能力有限。 (二)中國模式對世界的影響

“中國模式”(或曰“中國道路”、“北京共識”等),特指中國經濟模式。

中國模式的實質,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科學社會主義原則與當代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走出的一條後發國家的現代化之路。

信心紅利

發展紅利中國帶給世界穩定紅利責任紅利經驗紅利 三、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機遇和挑戰 (一)紅利與風險並存 1.中國獲得的紅利

第一,比較優勢原則下中國的收益。

第二,經濟全球化促進了中國跨國公司的發展,使其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逐漸增強。

第三,有助於資金融通。

2.中國獲得紅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1.國家經濟主權可能受到威脅。

2.對中國糧食安全構成威脅。

(如進口大豆、美國轉基因玉米)

3. 國有金融大企業可能面臨生存威脅。 4.貧富差距引起的國內社會安全問題。 (二)“樹大好乘涼”但“樹大招風”1.樹大好乘涼 百姓:

就業穩定、收入增長,消費福利顯著提高。 法制觀念日益增強、社會生活更加有序。 企業:

蒙牛“投靠”央企 樹大好乘涼

背靠中國車市“大樹”豪華車“好乘涼”國家:

日本背靠中國"大樹"好乘涼2.樹大招風一是人民幣升值壓力再起,中國“樹大招風”二是全球貨幣戰爭背後的私利盤算中國樹大招風

三是“中國製造”正面臨“史上最強”的國際貿易壁壘圍堵。

(三)中國模式與中國責任 中國模式的特點: 1。集中高效

2.對外開放和學習其他模式的成功特質 3.不斷修正的形式

4.較強的務實性與較快的適應能力 5.漸變發展過程,穩定國內局勢 6.把握全球化浪潮的機遇

7.“人口紅利”和“出口導向型”經濟 中國模式面臨的挑戰:

1. 2.“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3.民眾心理問題 4.環境和能源問題

小結:全球化給了“中國模式”一次歷史機遇,金融危機同樣是歷史賜予“中國模式”重新自我審視和轉型、全面洗牌和創新的好機會。只有及時抓住機遇,以上“中國模式”的挑戰和不可持續性的因素會轉危為機。 中國責任 回顧歷史:

一是出臺了龐大的拯救經濟計劃,即通常說的包括四萬億人民幣在內的一攬子計劃。

二是政府努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重點放在刺激和促進內需上。

兼有金融與經濟槓桿的作用。 面向未來:

中國必須保持像過去二十年那樣快速發展,才能夠在未來經濟總量上躋身世界“前三甲”;同時應更加重視民主與法制的建設,重視精神文明同步發展。 處理好經濟發展與捍衛主權的關係、建設投資與國防開支的關係。

新世紀中國需要建立新的安全觀。

保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目標的推進,保證國家領土完整和逐漸實現完全統一,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範圍逐步發揮建設性和負責任的影響力。

總結:當代中國應對國際形勢的啟示 一、 準確把握時代主題至關重要 二 、密切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 三 、堅持判斷國際形勢的辯證思維 作業

1.當前國際形勢的特點是什麼?2.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如何?

3.中國與世界關係的機遇和挑戰有哪些?

第五篇:進入二十一世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改革開放重大契機下中國飛速發展,國際地位、綜合影響力越來越高,在國際交往中也頻頻扮演著大國的形象,自然在飛速發展的情況在會對其他國家包括以美國為代表的守成大國造成經濟及其其他發麵的衝突。美國等超級大國的發展特別是經濟貿易的強勢壓力對中國的發展帶來很大的衝擊,不僅在經濟方面,文化、科技、思想發麵也會造成很大的矛盾。雙方的發展越發展越會造成不可調和的矛盾與衝突,在此背景下,中美兩國都制定和出臺了一些政策來緩和雙方的發展矛盾,在2014年5月3日在北京召開中美戰略和經濟對話,雙方就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達成了共識。

首先,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具有重要啟示作用,有助於推動形成一股新的健康強勁的時代潮流。。其次,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具有關鍵引領效果,有助於推動國際治理體系變革程序。再次,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具有積極理論意義,有助於為傳統國際關係理論提供新的經驗。

首先,新型的大國關係有別於以往,以致勞倫斯?薩默斯說:“現在越來越難以想象,任何全球經濟問題,從氣候變化,到反洗錢,再到食品安全,可以在中美高階經濟官員沒有建立牢靠工作關係的情況下得到解決。”其次,新型大國關係有別於其他大國關係。如二戰前的英美關係,英國試圖用自己僅剩的力量來保住世界霸主的地位,然而新型的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卻沒有給英國這個機會,英國妥協了。

中美關係是以和平共贏為基礎而進行的,與前面列舉的三個國家有很大的差異,中美“新型”大國關係也新在此處。三大因素:中美建“新型大國關係”並非沒有可能

首先,時代不同了,時代的訴求和國家戰略目標當然也不同了。

第二,中美在經濟方面相互依存度已越來越深。

第三,早在上世紀末,克林頓總統就曾主張要同中國“共同致力於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

1.首先著力點是政治上的互信.

2.經濟上的平等競爭和平衡

3.上的臺上握下卻牽扯著兩囯更深層次的平衡........中東南海甚至拉美地區都可見到中美構建新型大囯關糸如何把握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