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六單元自測訓練

文思社 人氣:9.58K

六單元自測訓練

語文六單元自測訓練

班級 姓名 得分

一、詩歌鑑賞賣炭翁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C 萬般無奈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

A.通過賣炭翁遭遇,反映中唐以後統治階層剝削壓迫人民社會現實,表現作者對勞動人民深切同情。

B.“伐薪、燒炭”概括了複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通過賣炭翁的肖像,寫出勞動的艱辛。

C.“宮使驅將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字,寫出了賣炭翁既無奈、悲憤,內心卻又充滿希望。

D.這首詩在矛盾衝突的高潮處突然結尾,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

2.“翩翩”本是輕快灑脫的意思,請結合全詩分析它的表達效果。

表現了宮使得意忘形,驕橫無理,與賣炭翁為生活操勞的悽慘的個人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

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各題。

【甲】《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乙】《賣炭翁》白居易滿面塵灰煙火色...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3.【甲】詩“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通過對比,表現了差役的 凶橫殘暴 和老嫗的 悲苦無助_。【乙】詩“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通過對賣炭翁的_肖像描寫(或外貌描寫)_描寫,寫出了他的 生活艱辛(或“悲苦遭遇”) _。

4.“老嫗力衰,從吏夜歸”“身上衣單,卻願天寒”分別體現了老婦和賣炭翁心理矛盾之處,請具體闡述。

_(1)“老嫗”句意思是: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老嫗這種不合常理的做法實際是為了媳婦不被帶走,不顧自己年老力衰,自請服役,表現了老婦為了保全家人而勇於承擔苦難的犧牲精神,更能突出老婦一家的悲慘遭遇。

(2)“可憐”句意思是:可憐他身上只穿單薄的衣服,心裡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賣炭翁把解決衣食問題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所以他在凍得發抖時候,盼望天氣更冷,炭就會賣個好價錢。詩人用“不合常理”之舉,深刻地寫出了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複雜的內心活動,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催人淚下。

二、對比閱讀【甲】雖有嘉餚《雖有嘉餚》)

【乙】予少時讀書,見輒即能誦。然負此自放,喜從飲酒滑稽②者遊。旬朔③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於不勤。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矣,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④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⑤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2)故雖有勤苦之勞,而常廢於善忘。

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 (《讀書忌“二物”》)

【註釋】②滑稽:巧言善辯。③旬朔:指十天一月之間。④曩時:以往,從前。⑤尋繹:思考。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1)困惑(2)反思(3)依仗(4)卻

(1)知困( )(2)自反()(3)然負此自放( ) (4)而聰明衰耗()

2.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1)《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兌命》中說“教別人,佔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2)故雖有勤苦之勞,而常廢於善忘。

所以,雖然有勤奮刻苦的辛勞,也常常荒廢在善忘上。

3.【甲】文的結論是什麼?【乙】文作者的觀點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甲文:教與學互相促進。(或“教學相長”)乙文:損害我的學業的,是不勤奮和善忘。

4.如何避免“二物”損害學業?請談談你閱讀本文後的感悟。

我們擁有較強記憶力的時候,也需要自身的刻苦勤奮來保持;當我們的記憶力不足時,要用刻苦勤奮來彌補。

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賣炭翁

【乙】醉翁亭記(節選)歐陽修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丙】父子俱清胡質之子威①,字伯虎。少有志尚,厲操清白②。質之為荊州③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僕,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④於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帝嘆其父清(《三國志》)

【註釋】①威:胡威,魏末名臣。②志尚:志向,理想。厲操:磨練操守。③為荊州:任荊州刺史。省,探望。④審:知道。

5.【乙】文作者歐陽修是宋代__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賓客們懂得跟隨太守遊玩的快樂,卻不懂得太守是以遊人的快樂作為快樂

7.解釋下列加點詞。(1)父子清(全,都)(2)辭(將要 )

8.【丙】文中胡威的“厲操清白”具體表現在一行“___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_”和一言“__大人清白,不審於何得此絹”。

9.以下對三篇作品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兩鬢蒼蒼”“蒼顏白髮”都體現了人物的艱辛 (慈祥和藹的太守形象)

B.賣炭翁和滁人都代表了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

C.太守與胡質、胡威父子都是關愛百姓的父母官(關愛百姓的父母官”並未體現)

D.三篇作品都表達了作者對於理想社會的期待(賣炭翁是諷刺腐敗和同情人民)

10.【甲】詩借賣炭翁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底層百深切同情_,【乙】文表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三、課內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馬說韓愈1.C2.C3.D

1.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奴隸人 奴僕B.才美不外見見:同“現”,表現C.策之不以其道 策:馬鞭D.一食或盡粟一石或:有時

2.下列各項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而不能通其意B.其真無馬邪?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C.駢死於槽櫪之間 貨惡其棄於地也D.執策而臨之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A.代詞,指千里馬/音節助詞;B.副詞,表詰問語氣/連詞,表示選擇;C.“於”,意思都是:介詞,在;D.連詞,表修飾/連詞,錶轉折;

3.下列對選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作者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B.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

C.通篇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

D.“說”是古代一種記敘性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

D.“說”,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裁。《馬說》以馬為喻,談人才問題,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識別人才、不重視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

二、對比閱讀 閱讀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馬說

(乙)馮異定關中 馮異①定關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異權威至重,百姓歸心,號為‘咸陽王’,陛下應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異。異上書謝②。詔曰:“將軍之於國家,恩猶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及異大破敵軍,諸將欲分其功。璽書③誚④大司馬以下,稱異功若丘山。今人鹹知異為名將,然非君之明,必困讒口矣。註釋:①馮異:漢代名將。②謝:謝罪。③璽書:皇帝詔書。④誚:責備。

4.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或:有時及:等到 5.C6.食之/不能盡其材 )

(1)一食盡粟一石___________(2)異大破敵軍_________________

5.選出下列各項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稱也 稱異功若丘山

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諸將欲分其功 D.然後有千里馬 然非君之明

6.用“/”給下面的句子劃分節奏。(只劃一處)食之不能盡其材

7.翻譯下面內容。

(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1)也只能辱沒在奴僕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不以千里馬著稱。

(2)今人鹹知異為名將(2)現在的人都知道馮異是個名將

8.(甲)(乙)兩段選文寫出了統治者對待人才的不同態度,請分別概括出來。

【甲】文:埋沒、摧殘人才;【乙】文:信任、保護人才。(甲文作者以“千里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隸人、食馬者”喻指統治者,表現了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乙文:皇帝認為馮異對於國家,恩情猶如父子。)

三、詩歌鑑賞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後面問題。題破山寺後禪院

(1)下列對詩歌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 )

A.首聯寫詩人漫步山林,進入古寺。“照”字寫出了旭日東昇時的勃勃生機,反襯出詩人孤寂落寞的情緒。

B.頷聯曲折小路,幽深花木,肅穆禪房,構成一種寧靜祥和的氛圍,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飛靈魂。

C.頸聯“空人心”對應上句“悅鳥性”,點出如此空靈純淨的世界可以淨化心靈,讓人蔘悟這空寂中的禪意。

D.這首詩語言樸素、構思巧妙,善引導讀者在平易中進入勝景,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詞藻取勝。

(2)尾聯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

尾聯運用了“以聲襯靜”(或“以動襯靜”)的表現手法。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迴應著大自然的寂寞無語。(意對即可)。表達了詩人超脫、淡泊的情懷。

閱讀古詩,完成各題。送友人李白下列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環境景色,透著輕快明麗的氣息。

B.首聯描寫山的青綠,水的流轉,一靜一動,相映成趣。山的靜默,水的遠去,也暗示了離別的情景。

C.頷聯詩意轉為議論,感嘆今此一別,自己即萬里遊蕩,無所歸依。

這兩句抒情,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故選C。

D.尾聯寫當離別真的來臨時,作者和友人並沒有“泣下沾巾”,只是瀟灑地揮一揮手,任憑“班馬”嘶鳴。

3.“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中,“浮雲”“落日”的選擇很精妙,說說妙在何處?

“浮雲”比喻遊子行蹤不定,“落日”比喻難捨之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以後的友人會像浮雲一樣飄忽不定,現在的“我”如落日依戀大地一樣與友人難捨難分。

四、對比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 (韓愈《馬說》)

【乙】 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芻豆數鬥,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①胄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餘里,始振鬣②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節選自岳飛《論馬》)

【註釋】①介:披上戰甲。②鬣(liè):頸上的長毛。③褫(chǐ):解除。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2.(1)辱(辱沒,受屈辱。)(2)食(同“飼”,喂。)(3)策(馬鞭,這裡是動詞,用馬鞭驅趕。)(4)疾(快)

(1)祗於奴隸人之手( )(2)馬者( )

(3)之不以其道( )(4)其初若不甚()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況且想要和普通的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

(2)然而不是精細的飼料和清潔的飲水,它寧肯餓死也不吃。

3.甲、乙兩文表面談馬,實際都是在議論如何對待人才的。這兩段文字都表達了怎樣的人才觀?

強調了識別(發現)人才和善待(尊重)人才,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必要條件

4.“伯樂”和“千里馬”在推動社會發展方面誰更重要?請暢談你的看法。試舉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例子證明自己的觀點。

我認為千里馬更重要。因為社會發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馬正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試想如果沒有愛迪生髮明電燈,我們尋找光明的眼睛不知還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_

5.譯一譯

(1)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下一石糧食。

(3)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只辱沒在奴僕的手中,(和普通馬)一同死在馬槽裡,不以千里馬而著稱。

(4)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馬鞭趕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餵它,卻不能讓它竭盡才能;它鳴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

6.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用力鼓動翅膀飛起來,它的翅膀就像懸掛在天空的雲。

(2)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這種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海。

(3)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鵬往南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濤,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藉著六月的大風離開。

(4)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

(5)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