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7篇)

文思社 人氣:1.74W

勐海縣勐混鎮中學八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

八年級上語文教學反思(7篇)

勐混鎮中學    劉英

反思一

第一單元教學反思

時光飛逝,轉眼間這一學期就要告一段落了,回想這一學期的30篇課文我覺得還是在講授以“戰爭”為主題的課文給自己和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將我對這一單元的教學反思總結如下:

首先,這5篇文章是以戰爭為主題,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我們對戰爭的瞭解太少。因此,在教授這一單元無疑是一個挑戰。引導學生學習這一單元我覺得比較成功的一點是,在一些以情感為主的篇目時,以我自己的文學素養將學生帶入情景。

其次,本單元的幾篇文章,從問題上看都屬於記敘文。因此,掌握記敘文中的人物刻畫就顯得極為重要。但在教授這幾篇文章並沒有很好的將人物刻畫這一教學人物落實好,沒有將複雜的人物刻畫簡單化。

再次,還必須強調的是,對語文學科的學習, 我還應該多多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通過朗讀來提高學生的感悟,從而達到提高其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

2019年9月15日

反思二

第二單元教學反思

本單元課文都是敘事性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這樣在教授本單元的文章時學生都能很的理解作者的思想,從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和偉大。

本單元閱讀教學,要求感受課文所表現的形形色色的“愛”從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因此,我要求學生熟讀課文,從中瞭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的語言特點。

在教授文章時我會通過所學的文章要學生概括記敘文的語言特點,從而使學生明白初步感受語言風格。語言特點要從比較中體會。與學生一起總結出,語言特點就是作者文化品味、文字功底、語言習慣、個性氣質的表現,又是作品的題材、描寫物件決定的。

進一步讓學生明白,用什麼語言要看些什麼人、什麼事。在教完五篇文章時,概括出五篇文章的共同語言特點,使學生真正掌握敘事性寫人的文章的特點。

2019年9月25日

反思三

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單元目標

1、本單元是一個說明文單元,《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是比較規範的說明文,其餘則有一定的說明文性的小品。

2、本單元教學,要學生了解什麼是說明文。

3、學習本單元,要理清說明文的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

4、學習本單元后,要學生學習寫作說明文。

單元說明

本單元所選課文以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為主題,文體類別上側重於說明文。由於學生在中年級階段所學的說明性文章較為簡單,對有關說明文的文體特點和要求也知之甚少。下面就教學本單元提一些建議與設想:

1、在比較中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於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為了避免概念化傾向,教師不要一上來就把有關知識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而完全可以將知識的傳授建立在學生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力求降低學生的接受難度。例如,在教學本單元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可以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後,回憶前面學過的記敘文和抒情意味比較濃的課文,在比較中發現說明文和它們的不同之處,如沒有貫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濃郁的感情打動人,不注重細緻人微的描寫、刻畫等。然後在學完課文後,和學生共同總結說明文的文體特徵。

2、要把閱讀說明文應該注意的各方面分別落實到各篇課文的教學中。

《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院》都是比較典範的介紹事物的說明文。本套教材中,此前雖然曾選編過一些說明類文章,如《看雲識天氣》《綠色蟈蟈》《馬》等,但並沒有把它們當作說明文來教學,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要對閱讀說明文的有關要求作一些介紹。在教學各篇課文時,要求可各有側重。如教學《中國石拱橋》時,可以強調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並讓學生注意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教學《蘇州園林》時,可以一方面再次強調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徵,一方面介紹說明方法;教學《故宮博物院》時,則側重於介紹說明順序。這樣根據各篇課文的特色所做出的任務分工,能夠使教學任務化整為零,便於學生把握。

3.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

說明文講求科學、如實地介紹事物,闡明事理,給讀者以正確的知識,沒有根據的隨意推測或斷定都是不允許的。當然,說明文裡內容失實的情況有時是因為作者掌握的知識不正確,有時則因為行文問題,這裡我們主要談行文問題。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科普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體現得較為突出。課後的“研討與練習”第二題是從文中摘出一些語句,讓學生注意裡面的加點詞語對語句所表達的意思所起的限制作用。 《橋之美》和《說“屏”》都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文。《橋之美》先指出在畫家眼裡,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和作用就是“橋之美”,然後舉正反例項來具體說明這個看法。從這個角度看,本文近似於一篇闡述事理的說明文。不過,文章用大量描寫與抒情的語句構成,所以我們又難以把它劃歸說明文。事實上,選編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是把它和《中國石拱橋》形成對照。《中國石拱橋》裡在介紹盧溝橋時有一段描寫:“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萬狀,惟妙惟肖。”把這段描寫和《橋之美》裡面的描寫相比較,就會發現它仍然顯得粗疏、不夠細緻,主觀感情色彩也淡化得多,而這正是說明文裡的描寫性文字的特點。 《說“屏”》簡單介紹了屏風的功能與種類,對如今屏風的使用提出批評。閱讀全文,給我們的印象是,本文並非著眼於介紹屏風自身,而在於提出期望:我們今天應更好地使用屏風。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教師可以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不必過多講解。

學習本單元,要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等。《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都力圖將有關事物的各方面知識清楚明白地告訴讀者,讀者若能發揮想象力,在頭腦中形成事物的具體形象,那麼再接受作者介紹的知識時就容易多了。而在總結課文中所介紹事物的特點、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的過程中,鍛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學習《橋之美》《蘇州園林》《說“屏”》,又從不同角度對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提出了要求。 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的建造者們往往不為人所知,它們以實物的形式記載著集體的智慧和汗水,令後人面對它們時肅然起敬。中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發達,中國的建築、園林、名勝古蹟獨具特色,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學習本單元,可以瞭解中國傳統園林、建築之一隅,激發學生熱愛和保護祖國文化的感情。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切忌架空,大唱高調,而應該通過以下兩個途徑進行。

(1)體會文章中蘊涵的作者的感情。《中國石拱橋》的字裡行間洋溢著自豪感。如“我國的石拱橋……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趙州橋……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等。《故宮博物院》也是如此,如“故宮建築群規模巨集大壯麗,建築精美,佈局統一,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這樣巨集偉的建築群,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等。這種通過體會作者的感情來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的方式,既訓練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進行了思想情感教育。

(2)可以在教學本單元之前或之後,讓學生蒐集有關趙州橋、盧溝橋、蘇州各名園及故宮的圖片和資料,在班上展覽,並加以簡要而生動的文字說明。通過這項活動,既可以使學生開闊眼界,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又喚起他們對祖國美好風物的熱愛。

2019年10月15日

反思四

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單元教學目標

本單元以“科學”為主題編選了五課各具特色的介紹科學知識的短文共六篇。它們是《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會聽見的》。教學本單元,既要注重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也要關注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實現學生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共同提高。綜合性學習是“走上辯論臺”。應注重培養學生蒐集、運用資料來闡明自己觀點的能力。

1.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本單元以“科學”為主題,所以,教學時應注意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即不失時機地加強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 本單元所選課文與現代科技和現代生活關係密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現代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現代科技對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和變化,留意觀察身邊生活,養成科學觀察和科學思維的能力與習慣。 本單元基本上是說明文,因此在教學中要學習說明文的基本寫法和說明的常用技巧,如釋義、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 關於本單元的閱讀指導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學會篩選資訊,二是要引導學生加強語言的積累,在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注意體會說明語言的表達方式與語體特點。 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應通過品味語言文字來達成。不能脫離語言文字的學習來搞架空分析,或脫離語文學習搞“科學教育”。

2.教學中幾點注意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傳統課文,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學習這篇課文應注意以下幾點。

1.文章開頭幾段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一幅幅季節更替、物候變遷的大自然的美妙圖景。學習時要注意體會它的效果;注意積累其中的優美語句。

2.文章在點明“物候學”之後,對影響物候現象的幾種因素作了條分縷析的說明。在這幾段說明文字中,體現了作者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比如,文中不僅用具體事實作說明,而且運用了作比較的方法,還列出時間和資料,使說明更顯準確而嚴密。僅從行文來看,似是表達的功能,而實際上是來自作者深入細緻的觀察和研究。

3.文章最後點明研究物候學的重要意義,使全文結構非常完整。全文結構大體可分為:描述物候現象---作出了科學解釋(物候學)---追究因果關係----闡述研究意義。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瞭,說明問題逐步深入。這種從現象到本質的思維方法和行文思路是我們教學時要注意的。

4、注意在引導學生通讀、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理解體會語言運用的準確嚴謹。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學家談家楨寫的一篇文章。學習這篇課文,既要了解克隆這一科技成果,更要從中學習科學家在科學的道路上鍥而不捨、不斷攀登的精神,還要在此基礎上,對科學這把“雙刃劍”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為了說明什麼是“克隆”,作者精心組織材料,分設四個小標題,把“克隆是什麼”“克隆技術的發展脈絡”“複製羊多利的誕生”“克隆技術如何造福人類”介紹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於一般性的知識介紹,而是融入自己的讚賞之情和嚴肅思考。具體地說,本文既向我們介紹了克隆科學知識,又展現了包括我國科學家在內的“科學精神”,同時又引領讀者全面地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

本文的學習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生快速閱讀和整體理解的能力,同時引導學生感悟並學習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捨的態度與精神。並且通過對“科學發展引發相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問題”的討論,獲得對於科學的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努力實現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的統一。另外,本文中多種說明方法的使用,應引導學生體會其效果。

2019年10月20日    

反思五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的作者阿西莫夫是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說家。這兩篇短文較為充分地體現了作者深廣的科學視野和敏銳的科學眼光。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學到科學知識,而且能從中學到作者多角度探索問題的思維方法。通過本課教學,要關注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的養成,比如,用普遍聯絡的、發展變化的、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觀點看問題,而非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學會從聯絡與比較中找到研究問題的焦點或解決問題的途徑等。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中所包含的兩篇短文的內容相對獨立,又互有聯絡,特別是在說明方法上多有相通之處。

《恐龍無處不在》,僅從題目上看,好像在介紹恐龍曾遍佈世界,但文章的中心議題卻是論證“板塊構造”理論。南極發現恐龍化石而引發作者的深人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對恐龍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絡起來”,並不適應寒冷地區生活的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提出這一問題實質上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思維路徑。可見,好問題或正確的提問角度不僅表明了研究價值如何,也暗示出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因此,在學習本課時,要引導學生善於提出問題,提出有研究價值的好問題。這正是科學素養的一個方面。

《被壓扁的沙子》與《恐龍無處不在》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開始並不急於對所要闡明的主旨進行論證,而是先引入“問題”“科學家們一直對6500年前恐龍滅絕的一個新觀點爭論不休”: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還是“火山”?擺出問題之後,才來探討“被壓扁的沙子”斯石英。通過對斯石英性質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證明了恐龍的滅絕是由於“而並非由於“火山”。兩篇短文都談到恐龍滅絕,但說明的起點和目的都不相同。《恐龍無處不在》以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支援“板塊構造”學說;而《被壓扁的沙子》則從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之因。前一篇“恐龍滅絕”是探究問題之據,後一篇“恐龍滅絕”是探究問題之的。 建議本文的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在比較中體會兩篇文章的異同。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關於生態問題的說明文。生態問題是當今世界環境問題的中心議題。這篇課文向我們說明什麼是生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帶來的巨大危害,促使我們對這一特殊的生態現象高度警覺。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獲得一定的生態知識,還能培養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另外,這篇文章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我們可以從中學習說明文的寫作方法。

2019年10月26日

反思六

第五單元教學反思

本單元以文言文的學習為主,所有的文章都古代的名家所寫,代表了一個時刻的特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只是分子的個人價值與情感歸宿,在學習本單元的文章時我採用了討論的方法來教學。現現談談我對本單元教學的感受:

首先,我讓學生了解《桃花源記》是記敘文,作者借虛構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陋室銘》和《愛蓮說》立意鮮明,是作者對自己志趣和節操的表白;《核舟記》介紹一件工藝品,內容新奇有趣;《大道之行也》描述理想社會,引人深思。又選有杜甫詩三首。

其次,在教學中通過文章來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概括出,本單元的課文內容,有的反映我國古代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的談到知識分子處世立身的態度,有的表達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有的讚美了古代藝術家的聰明才智。從而使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達到一個高度。

再次,由於文言文的特殊性,我要求學生背誦文章,這樣更有利於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文言文的美和時代性。

2019年11月12日

反思七

第六單元教學反思

一、單元分析:

《新課程標準》提出:“朗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編為五課。這些作品都在描寫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是人與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學習本單元,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還要注意培養其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

二、單元教學目標:

1、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把握它們的讀音和意義;積累一定數量的常用虛詞和句式,把握它們的用法;

2、反覆誦讀,在整體感知本單元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詩文中的優美意境;

3、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4、學習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

三、教學心得:

1、本單元所選課文大都是以抒寫自然景色為內容的古代詩文,因此宜充分尋找各課的教學資源,藉助圖片、音像等使學生對課文有直觀認識,把書面語言形象化,便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2、真正的“熟讀”應是一種美的享受和美的創造。蘇軾說:“三分詩,七分讀。”此言道出了詩文誦讀的重要性。古詩文教學尤其重視誦讀訓練,因此本單元宜以訓練學生學習誦讀的基本技能為主,以讀代講,從而達到理解、品讀、鑑賞的目的。

3、落實古詩文中的詞句理解依然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一個重難點,不能放鬆。基於學生目前普遍對古詩文的釋詞譯句感覺枯燥無味的情況,宜著重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大膽放手讓他們藉助工具書和課本註釋自行翻譯,教師無須逐字逐句講解,避免一言堂的情況發生。

2019年11月22日

反思八

有教者必然有學者(一)

本學期我的語文教學。因為本班學生基礎比較薄弱,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學生成績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一方面,農村的學生聽,說的能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八年級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佔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教學效果不如理想。從此可以看出,瞭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鑽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我注意課堂的藝術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為此準備了大量的教具,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了。上課內容豐富,現實。教態自然,講課生動,難易適中照顧全部,就自然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老師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感受到一種自然氣氛。這樣,授課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課,我感到有點愧疚,因為有時我並不能很好地做到這點。當學生在課堂上無心向學,違反紀律時,我的情緒就受到影響,並且把這帶到教學中,讓原本正常的講課受到衝擊,發揮不到應有的水平,以致影響教學效果。我以後必須努力克服,研究方法,採取有利方法解決當中困難。

2019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