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彎曲》教學反思3篇

文思社 人氣:3.92K

《抵抗彎曲》教學反思1

《抵抗彎曲》教學反思3篇

本課,教師將教材稍作了調整,第一部分由生活中的一些例項引出研究的主題。第二部分設計並研究寬度和厚度對橋面抗彎曲能力的影響。學生通過實驗,收集資料,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第三部分是個挑戰遊戲,用一張紙做一個橋。

課堂初始,直接以圖片匯入新課,揭題。用1分鐘左右的時間,引出主題:橋的抗彎曲能力與什麼有關?在這個環節中,學生通過圖片討論影響橋抗彎曲能力的因素, 並在教師引領下進行小結指向對橋墩的寬度、厚度開展研究。然後通過課件演示的方式,指導學生實驗操作的要求:拉壓兩用測力計的使用、讀數等方法。接著再引導學生開展實驗研究,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注意讓學生彙總各組得到的資料。在彙報階段,教師先展示了學生的實驗資料彙總表,再利用EXCEL表格,出示相關的柱狀統計圖,讓學生對寬度和厚度對材料抗彎曲能力有了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與比較。最後,在本課探研的基礎上,教師給學生提出的造紙橋的任務。讓學生學習致用。

對本課的實驗材料,我也做了改革。教材上研究紙樑厚度,2倍厚和3倍厚的紙樑比較難找,平時都是用膠水黏黏的,膠水對紙樑的抗彎曲能力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資料感覺缺少科學性。為此,我為學生準備的是1釐米厚、2釐米厚、3釐米厚的泡沫板。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我出示了5份材料(①1倍寬與厚、②2倍寬、③3倍寬、④2倍厚、⑤3倍厚)

和實驗記錄單。此外,對測量的方法也做出了相應的改變,教材中是採用了放墊片的方法來測量,本課則是利用拉壓兩用測力計來壓,更便於學生測量,也符合材料受壓的真實情境。在實驗環節,我讓學生小組根據實驗記錄單,自行研討實驗方案選擇實驗材料,並且對兩個活動進行了整合,讓學生做一個長時探究。

對實驗資料採取全班彙總,並且每組資料生成柱狀圖。學生先在自己小組中討論分析資料,然後交流發現。再觀察全班資料,達成共識。不足的是,教師教育技術應用水平不足,資料圖太小,給學生觀察造成一定的影響,資料交流不夠深入。

最後一個小挑戰環節,通過一張紙做一個抗彎曲能力足夠大的橋加深學生對增加厚度能大大增加抗彎曲能力的理解。

《抵抗彎曲》教學反思2

《抵抗彎曲》是國小科學教科版教材六年級上冊關於形狀與結構單元的第一課。這一課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紙的寬度、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動。通過在不同寬度、厚度的紙上放硬幣,比較不同寬度、厚度的紙抗彎曲的能力。第二部分:研討長方形截面的橫樑平放好還是立放好。這個活動是對第一個活動結論的應用。通過觀察,學生認識到增加紙的厚度比增加紙的寬度更能增強紙的抗彎曲能力,由此推理出橫樑立著安放的道理。學生在實驗中逐步學會控制變數,採集資料和記錄資料,運用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對現象作出合理解釋。

國小六年級科學上冊《抵抗彎曲》教學反思

我認為上好這節課的關鍵在於讓學生把握好控制變數。因此,在學生做不同寬度的紙上放硬幣實驗之前,我先讓學生討論這個實驗應控制哪些量不變。經過討論,有的學生說:“兩本書之間的架空距離應保持不變。”有學生補充說:“紙的厚度、長度不變,墊起的高度不變。”還有的說:“硬幣要放在不同寬度紙的中間,紙橫樑以接觸到桌面作為彎曲標準。”通過討論,不但鍛鍊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接著,我讓學生先預測再分組實驗。隨後學生用四張不同寬度的紙進行實驗,邊實驗邊觀察記錄。實驗結束後,學生對記錄進行討論分析並交流。然後學生彙報交流,得出結論:紙越寬,抗彎曲能力越強。教學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之間的關係時,同樣先讓學生考慮要控制哪些變數,然後預測,最後再實測。通過觀察學生總結出:紙的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越強。接著讓學生比較紙的`寬度、厚度增加,抗彎曲能力增強這兩種效果哪個更好一些。學生不約而同地說是增加紙的厚度,抗彎曲能力更好一些。為了證明自己的理由,學生想出了不同的辦法,有的採用了通過實驗資料的對比,有的想到了用彎一彎格尺的方法來驗證,通過比較和驗證學生確實明白了橫樑立著放的道理。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發展了學生樂於動手、善於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從中也使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感受到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的作用,對生活的影響,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來看,我能基本按照“猜測——預測——實驗——分析資料——總結”這一過程進行教學,目標基本明確;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對這一課的內容掌握得較好,這是本堂課的成功之處。

不足之處:

1、深度不夠:其一是對每組報告的實驗資料差別大的原因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其二雖然橫樑的厚度比寬度抗彎曲能力強,但橋的厚度也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教師忽略了這一點,沒有做進一步的說明。

2、與生活聯絡少:學完課後,沒有讓學生聯絡生活,想哪些地方橫樑是立著放的,哪些地方橫樑是平著放的。

總而言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的總結經驗,研究教法,使科學課上得有聲不色,讓學生真正地喜歡科學課,熱愛科學課。

《抵抗彎曲》教學反思3

本節課教學思路很清晰從觀察屋頂的橫樑和柱子引出課題《抵抗彎曲》,引出研究抵抗彎曲能力跟哪些因素有關,接著設計實驗研究紙樑的抗彎曲能力跟紙樑的寬度與厚度的關係,分析資料發現厚度增加能大大提高紙樑的抗彎曲能力,再回到生活中的橫樑使學生明白橫樑為什麼要立著放。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紙的寬度、厚度與抵抗彎曲能力的實驗。難點是對科學實驗變數的識別與控制和運用曲線圖分析資料並得出結論。對於重點的把握,我注重學生實驗前的充分探討,大部分學生都順利發完成實驗,發現了紙的寬度、厚度的增加都能提高紙樑的抗彎曲能力。對於難點的攻克,我卻花了比較多的心思。科學的課堂應該是科學探究的課堂,在科學探究中學生是主體,在上這個課之前,我也曾經跟學生一起來探討對比實驗中的定量和變數問題,發現單純的探討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造成我牽著學生,淡化了學生的思考與探究。而“玩”是孩子的天性。基於這個原因,我在教學過程中加入了這樣一個挑戰環節:在講臺上用兩個磁帶盒和一個紙條搭了一個橫樑,請學生上來挑戰,在老師搭的橫樑的基礎上只改變一個條件,讓自己做的橫樑比老師做的抵抗彎曲能力更強。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同時在挑戰過程中認識到了影響橫樑抗彎曲能力的因素,為後面變數定量的控制奠定了一個基礎,教學難點就自然攻破了。
這個課我著重於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和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宗旨是體現科學探究體現學生主體性。

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幾個問題:1、挑戰環節雖然起到攻克教學難點的作用,但所花的時間可以稍微縮短,上來挑戰的學生兩個就夠了。2、電子白板的運用的確讓課堂更加生動,為師生互動搭建了橋樑,但我只讓三個小組將自己的實驗結果寫在白板上而忽視了其他小組的實驗回報。3、在挑戰環節時間縮短的前提下課堂中的兩個實驗都可以讓學生參與。同時這堂課也讓我知道在以後課堂中應該關注教學的有效性,讓課堂變得生動、充實、有效。

TAG標籤:彎曲 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