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數學《量一量》教案(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8.36K

幼兒園中班數學《量一量》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一

第3課時:練習一

教學內容:練習一第1~6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聯絡,鞏固前面所得的口算乘法,使學生能夠熟練計算。

2、能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乘法的意義。

教學重點: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教學難點:在能夠正確迅速計算的同時,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的口算練習。

2、一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

3、一位數乘兩位數(進位)

二、練習。

完成練習一的第1~6題。

1、教師組織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

2、組織學生看圖,思考,列式,計算,寫答語。

第2問有學生自己提問題並解答,教室可組織小組進行交流

3、先出示題目,問學生應該先做什麼,再比較,哪些題還有其他方法?

4、本題數字資訊較多,問題由簡單到複雜,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思考後再個別輔導。

5、先讓學生說說每道題的運算順序,然後再解答。

6、爸爸的年齡學生計算是沒有問題的,媽媽的年齡,可給與一定的提示。

三、課堂評價

你覺得口算乘法掌握得怎樣,你能解決那些實際問題?

學生聽算,集體訂正,並與同伴交流計算的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並說說計算是要注意什麼。

先觀察圖片從中獲取數學資訊,然後思考問題,列出算式最後解答。

學生提出問題後自己解答,並在小組內交流。

比較大小的方法不,可先算出結果,也可觀察因數的變化。

學生先觀察圖片,獲取資訊,再根據問題選擇有用的資訊進行解答。可以請求教師幫助。

學生弄清楚運算順序後再解答,最後訂正。

先獨立思考,在完成題目。

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說,可與他人交流自己的不足,互相幫助。

幼兒園中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二

設計意圖:

孩子們在戶外觀察秋天的景色時,對大樹的外形特徵產生了興趣,榮寅宸與毛堅在討論小花園裡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陽與王浩在爭論雪松和谷樹誰長得高?誰長的粗?為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從他們的興趣出發,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測量,所以設計了這一活動。

活動目標:

1、各種材料、各種方法測量樹,知道樹幹有高矮、粗細等。

2、初步學習測量及記錄的方法。

環境創設:

1、戶外。

2、長短繩子、各種尺、記錄紙、筆、竹竿等,地上畫有刻度線。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觀察樹,用語言簡單表述出樹的不同。

1、小花園裡的樹真多,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2、這些樹長得一樣嗎?怎麼不一樣?

二、組織幼兒開展討論,尋找測量樹幹粗細的方法。

1、剛才小朋友說樹幹有粗細,哪棵粗?哪棵細?你是怎麼知道的?

2、有沒有辦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細呢?

幼兒討論:用手環抱、尺量、繩子量……

三、幼兒自由選擇各種材料測量雪松後交流:

1、粗細:

(1)、用什麼材料測量?有多少粗?什麼方法測量的?

(2)怎樣知道測出來的數字是多少?

(3)、為什麼測量出的粗細不一樣?

2、高矮:

(1)、小花園裡哪棵樹最高?

有多高?你怎麼知道?

怎麼記錄?

(2)、瓜子黃楊樹長得高不高?怎麼測?

(3)、龍柏長得不高不矮,有什麼方法測量?

用鋼皮捲尺直接測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後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樹醫生

1、醫生每年都要給小朋友體檢,量量身高和胸圍。現在請你們來做樹醫生,給這些樹檢查身體。幼兒每人選擇一棵樹進行高矮、粗細的測量,並把數字記錄在記錄表上。

2、互相交流記錄結果。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8~100頁的內容

教材簡析

這節課是認識分數的第一課認識幾分之一。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由分幾個東西每人能分到整數個到分1個蛋糕,每人分不到一個,體會分數的產生過程,而後通過實物圖直觀顯示 的意義。試一試和想想做做提供了許多練習形式,為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奠定了基礎。藉助於圓紙片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以及聯絡生活實際運用,不僅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得到了鞏固,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意識。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並能藉助實物或圖形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教學目標

1、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幾分之一的分數。

2、會藉助實物或圖形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培養學生在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中,正確地理解概念。

4、培養學生探索、創新意識,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體驗分數的產生過程

1、談話:同學們,在家裡或在學校你們有沒有分過東西呀?(請學生說說分東西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思考教育,並匯出平均分)

2、出示例1圖(先不出示蛋糕)。問:圖上兩人在分什麼呀?誰來幫他們平均分這東西呢?(根據學生說的結果,板書:2個、1瓶)

3、出示蛋糕,問: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同桌說說看,你打算怎樣分呢?(根據學生回答,多媒體出示分的過程。)

4、問:每人得幾個呢?(板書:半個。)

5、師:剛才我們平均分了三樣物體,得到了三個結果,你覺得哪個結果比較特別呀?(體會半個這個結果的特別之處:〈1、是漢字。)

6、你能創造一個數或者符號來表示半個嗎?(學生獨立創造,表揚有創意的學生。)

7、你想知道現在人們用哪個數來表示一半嗎?(板書 )介紹這個數的來歷。問:人們為什麼用這個數來表示一半呢?(同桌議一議,初步體會各部分的含義)

8、師:這個數就讀作二分之一,其實,半個就是二分之一個。像 這樣的數,我們稱之為分數。(板書分數)

9、下面誰來說說看,我們剛才是怎樣得到一個蛋糕的 的?

[評:這一學習過程自然又流暢,學生不知不覺中經歷了分數的產生過程,並積極的創造分數,並與 比較,體會了分數的優越性,並且初步理解了分數各部分的含義,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聯絡生活,多重感知,理解的意義

1、師:吃完了蛋糕,他們又玩起了折飛機,可是紙只有一張三角形的紙,怎麼辦呢?(讓學生說說怎樣平均分?多媒體演示分法)

2、師這樣平均分成2份以後,每一份都是原來這張紙的 。

3、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的 。你還會找出其它圖形的 嗎?(學生動手摺)

4、學生交流。

找長方形的 時,請幾位同學分別演示,多媒體演示並比較幾種分法。

問:為什麼折法不一, 形狀也不一樣,卻都是這張長方形的 呢?

[評:理解 是理解其它分數的一個基礎,教師以 為突破口,採用聯絡生活、多重感知的方法,特別是找長方形紙的 的多種方法,使學生對於分數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體會。]

三、嘗試遷移,設疑激趣

1、有人也找出了幾個圖形的 ,(出示圖)你認為對不對?同桌討論一下。

2、那你認為圖3的塗色部分該用什麼數表示呢?

你是怎樣想的?(同桌說一說)

3、問:除了紅色部分可以用 表示外,還有哪部分也可以用 表示?

[評:從 到 的教學,過渡自然,學生通過遷移、比較、討論,很好地理解了 的含義。]

四、大膽猜想,自主探索,認識其它分數。

1、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 、,猜猜看,你覺得還可能會有其它分數嗎?能把它們寫下來嗎?

2、學生彙報,師示範寫。

(選擇其中的一個分數,請學生用圓紙片折一折,說一說。)

3、師: 有沒有? 呢?(師生一起寫)

師:其實分數各部分都有它的名稱。請自學教材P100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4、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的塗色部分嗎?

問:為什麼這些分數的分母都不一樣呢?為什麼它們的分子都是1呢?

[評:認識分子是1的其它分數,形式較為開放。並通過學生自學,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通過最後一題的分子、分母的比較,學生更深化了對分數的認識。]

五、學習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師:你會折出一個圓紙片的幾分之一嗎?(學生自由折,上來演示,並將學生折的圓紙片在黑板上。)

2、出示兩個分數之後,請學生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

問:你認為哪個分數大呢?你是怎樣比的?

3、再請學生展示折出的分數,並與前面的分數進行比較。

4、師:老師折出了這張紙的 ,你認為這個 應該排出哪裡呀?

5、師:如果折出圓紙片的 ,應該排在哪裡?為什麼?(讓學生體會:分得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那我們一開始折出的 ,又該排在哪裡呢?為什麼?(分的份數越少,每一份就越多)

[評: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師通這藉助折圓紙片的幾分之一,併為它們排隊的方式,符合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也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六、生活中的分數

1、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分數。出示黑板報圖(將其改成 和 的大小),說說科學天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呢?哪一部分大一點?

2、師:你能舉些生活中分數的例子嗎?(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適當的引導補充)

[評:與生活相聯絡,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

3、小結: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我們要善於用數學的眼光來看事物,這樣我們學的數學才是有用的數學。

七、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分數,你還想進一步瞭解關於分數的哪些知識呢?

[評:最後一問,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不知不覺中將課堂引伸至課外,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總評]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集中而又不單一,教者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先獲得感性認識,又通過觀察、摺紙等實際操作,把圖和數有機結合,在讀者討論、交流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索,併合作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而且使學生獲得了積極的數學情感。

幼兒園中班數學《量一量》教案 篇四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和學習直尺的使用方法。

2、欣賞各種尺子(直尺、三角尺、捲尺等),瞭解其不同的作用。

3、萌發對測量的興趣。

4、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5、喜歡數學活動,樂意參與各種操作遊戲,培養思維的逆反性。

活動準備:

1、與幼兒人數相等的各種尺子(直尺、三角尺、捲尺等)

2、測量的表格、筆和紙盒

活動過程:

一、提問引發思考

師:教師裡面的桌子、椅子、黑板,你們知道他們有多寬有多長麼?

師:那如果我想知道他們的有多長有多寬,誰可以幫助我呢?(幼:尺子)

師:現在請你觀察一下尺子上有什麼?尺子是幹什麼用的呢?你在什麼地方看到過尺子呢?

教師小結:尺子上面有數字、有刻度,是一格一格的;尺子是能夠用來測量物體長度的工具。

二、演示和操作

師:請你們拿出自己準備好的尺子,現在請你來數一數直尺上面的小格子(就是刻度),數完以後請你嘗試測量一下鉛筆盒的長度。量出請閉合的長是幾個小格子,寬是幾個小格子,並把你量出來的結果記錄在紙上。

師:現在你已經量好了,我請幾個小朋友來告訴我你的測量結果?

教師小結:測量時尺子和被測量的物體起點要對齊,要及時做記號,繼續測量。要記住原來量了多少格,然後把你幾次測量的資料加在一起,最後結果就是物體的測量長度。

三、幼兒思考,提出問題

師:下面請你們討論一下為什麼小朋友測量的鉛筆盒的長和寬是不一樣的呢?(引導幼兒小結:鉛筆盒的大小不同,他們測量出來的結果就不同。)

師:現在你可以用你的尺子,和剛剛老師教你們的那種方法去測量別的物體了。

四、問題遷移,欣賞各種尺(直尺、三角尺、捲尺等),並瞭解作用。

師:今天我們還帶來了很多各種各樣的尺子,請你們先來欣賞一下這些尺子,看看這些尺子有什麼作用,你都在哪裡看到過這些尺子呢?

活動反思:

這一課旨在通過學生對自己身邊熟悉的事物的測量,加深對米、釐米的認識,通過實際測量周圍物體的長度,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在沒有尺子的情況下想大致知道物體的長度的需求,激發學生認識身上的“尺”,用自己身上的尺來表示其他物體的長度,從而鍛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本節課通過第一部分認識各種尺讓學生了解了尺子的分類,第二部分是通過用尺量學生身高和用軟尺量學生的頭圍讓學生親身實踐去感受,學會用尺量,第三部分是認識身上的尺,比如食指寬約1cm,小指長約3cm,一拃長約10cm,一步大約50cm,臂展長大約1米等,最後一部分告訴大家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來表示其他物體的長度,整節課下來學生熱情很高,也能很好地掌握教學內容,他們都很積極地去測量身邊的物體,去了解一些身邊熟知物體的長度。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學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了解生活中物體的長度,比如應該多涉及一些類似鱷魚身體的長度、長頸鹿的身長等等,讓學生儘可能多地去了解生活中物體的長度,並將其應用於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