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案【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3.04W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案【精品多篇】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篇一

教學目標 :

1、積累詞語,瞭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二首詩。

2、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讀詩的興趣,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3、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2.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

1.《未選擇的路》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的原因。

2.詩歌的象徵手法〉

教學方法:

1、讀、說、悟、品法。。

2、比較鑑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步驟 :

一、匯入  新課

由《醜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後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詩人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建立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於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鬥而死,年僅38歲。 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餘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後,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後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並開始寫詩。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師生共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2. 學生齊讀,議讀,交流體會。

3. 解讀詩歌大意(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見解)

教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裡。詩人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並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後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麼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後,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①教師引導: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學生讀詩,可分組讀,齊讀,範讀。

自由議論,交流看法。教師適當引導。教師最後總結髮言。

教師:詩分四節。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顯得無奈又無助。這樣,很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裡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於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裡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最後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裡,詩人並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於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後耐人尋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學生提供思考題,學生自由或分組討論後,再課堂上交流,教師可以總結,也可點到為止。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裡,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鬱,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那麼,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裡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麼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④練習與思考(可以作為家庭作業 讓學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麼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麼?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並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並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麼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麼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瞭解詩中象徵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⑤課堂小結:教師:《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裡,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徵。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裡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瞭解。書店裡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麼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於詩歌中象徵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徵在詩中的表現。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篇二

蔣光豔

我說課的題目是:《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首詩歌。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學生、說目標、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六方面說課。

一、說教材

㈠課程標準對第四學段文學作品目標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絡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在有意識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它體現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統一,體現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語文理念,體現了全面重視語文素養的基本要求。

㈡教材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與教材其它課文的前後聯絡。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詩歌閱讀訓練課文。該單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長為主題的課文。有的講述自己從孩童遊戲到長大讀書的成長過程(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的講述自己在父親及周圍大人的教育和影響下不斷長大的生活故事(林海音《爸爸的花落了》),有的則以童話的形式,告訴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努力追求(安徒生《醜小鴨》),等等。而本文主題雖然是關於人生的,但也與成長有關,告訴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當現實生活與想象的不相符合時,我們應該怎麼辦。像詩中所說的“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領悟作者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勇敢的面對生活、追求自己的理想,讓生活充滿陽光的正確的人生觀。這既是審美的教育,又是品德的教育,可獲得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雙重功效,同時也為後面單元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學生

我所教的學生成績普遍較差,只有極個別的語文稍好。語文學科的表現著重是以下幾個方面:⑴基礎差,連拼音都沒過關,組詞、造句等都有問題;⑵學習語文的習慣較差;⑶不會或不喜歡動腦筋;⑷缺乏對詩歌的欣賞能力;⑸理解問題不能深入到文字內分析其內涵;⑹七年級的學生正是11、12歲的年齡段,對詩歌有好奇心,願意學習,但理解能力有限,教師應該給予適當的引導,把問題一步步深入,教學生用理性的思維去判斷。

三、說目標

從以下幾個方面說:

1、知識與能力:⑴瞭解普希金的生平及創作情況。⑵背誦本文,積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理解詩歌中所蘊涵的哲理。⑶初步學會品味、欣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反覆品讀,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加大課外名詩閱讀量,以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詩人的樂觀精神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以上三點依據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4、教學重點確定為:(1)有表情的朗讀詩歌。(2)理解詩歌所蘊涵的哲理。(依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特點、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

5、教學難點為:普希金詩作的熱烈深沉的語言。(依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特點、年齡特點和課標要求。)

四、說教法

1、採用“情景教學法”,也可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加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化,創設一種情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和創造性思維來揣摩理解課文。指導學生觀察畫面時發揮想象和聯想,加入自己的主觀感受,理解課文。

2、詩歌的四步教學法。讀詩——說詩——悟詩——品詩,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鑑賞能力同步提高。通過設計分明的朗讀教學層次,突出讓學生在朗讀感受中獲得知識積累與高尚情感的薰陶感染,培養審美情趣。

3、研討延伸法:課堂組織採用以感悟為主的啟發式教學,探究性問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感悟能力。

(以上三點依據新課標)

4、教具的使用:錄音機、示範朗讀帶。(依據學校的條件)

五、學法的選擇:

指導學生採用圈點勾畫、同桌討論、學生糾正補充等方法學習。(根據培養七年級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要求)

六、說教學程式:

(一)匯入:(1分鐘)

由《醜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後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播放示範朗讀帶,板書課題)

(二)教學過程:

1、初步感知課文(10分鐘)

(1)簡介詩人及寫作背景。(先由學生根據34頁的註釋①來回答,教師再補充完成)(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

(2)自由朗讀或跟著示範帶讀,初步感知詩意,然後勾畫下你最喜歡的詩句,不懂意思的詞,師生共同解決。(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知識能力,對詩的感知能力。

2、朗讀、理解、領悟、品味。(10——15分鐘)

依據新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設計此內容

(1)朗讀詩歌。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注意詩的感情基調,並注重詩的重音、節奏、停頓。指名學生進行朗讀,其餘同學作出中肯的評價。

(2)設問題:①怎樣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②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表現了什麼樣的態度?③請同學結合生活實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會如何去面對呢?(學生討論,教師啟發巡視,抽學生回答來逐題解決。然後教師總結:詩人要強調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反對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

通過以上幾步操作,解決了本文的重點。

3、品味鑑賞詩歌的美(10分鐘)

設問題:讀了這首詩,你的感覺如何?喜歡嗎?為什麼?(針對很少有學生主動發言的特點,抽學生回答,同學們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最好能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的答案。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老師總結。)

這是依據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要求來制定的,設計這道題就解決了難點。

5、小結:

要求學生按下列句式說話,然後教師點評。(8分鐘)

“這堂課,我學習到了、”

“我很贊成、的觀點,因為、”

“我最感興趣的地方是、”

6、佈置作業:

(1)背誦本文;

(2)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板書設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篇三

4.《詩兩首》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借這兩首詩瞭解普希金和弗羅斯特這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及其詩作。

2.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覺出兩首詩的不同之處,在老師的引導下,欣賞兩首詩的動人之處並歸結兩首詩的不同特徵。

2.讓學生了解一點詩歌中的象徵的手法,提高欣賞詩歌的水平,並注意區別比喻與象徵在詩中的不同表現。

情感目標

1.對於“路”這一概念,要引導學生從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並讓學生初步理解象徵這一手法。

2.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反覆誦讀,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2.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

1.介紹詩歌中象徵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徵在詩中的表現。

2.外國詩不太適合朗讀,所以不必過於強調朗讀。

3.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匯入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今天我們學習的詩兩首,就會告訴我們

二、新課指導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建立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於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鬥而死,年僅38歲。

18XX年寫下《皇村回憶》,得到老詩人傑爾查文讚賞,發表第一首詩作《致詩友》。1817年畢業後到外交部任翻譯,先後加入“阿爾扎瑪斯社”和“綠燈社”,以歌頌自由、抨擊專制暴政為主題創作《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詩作,長篇敘事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以當代貴族青年為主人公的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1830年12月完成了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敘寫貴族青年奧涅金的生活歷程,塑造了俄國文學“多餘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與情感為題材創作了《別爾金小說集》,創作《吝嗇騎士》《莫扎特與薩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劇,寫下敘事詩《科洛姆納的小屋》、大量抒情詩及童話詩;文學史家把這一普希金創作高峰期稱為“波爾金諾之秋”。1831年3月,編寫《彼得大帝史》時為農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所吸引,遊訪起義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爾金諾編寫《普加喬夫起義史》,並以此為題材開始創作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其間寫下中篇小說《黑桃皇后》、長篇敘事詩《青銅騎士》、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以及《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童話詩。普希金婚後苦於上流社會的應酬,家庭經濟緊張,沙皇授予“宮廷侍衛”頭銜使他感到屈辱,文學創作減少,受到上層貴族敵視。

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餘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學風格繼承發展了18世紀俄國文學成果,創造性地借鑑了西歐文學的因素,將書面語與口語和諧結合並吸取大量民間語言精華,創造了新的樸素優美的俄羅斯文學語言。他曾先後參加《文學報》《現代人》的創辦工作,留下許多文藝批評著作、政論文及書信。普希金的文學創作結束了俄國文學的落後局面,為俄國19世紀文學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裡。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這首詩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裡夫紀念冊上的。

3.詩中闡明瞭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於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4.這首詩沒有什麼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於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感。

5.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裡,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鬱,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那麼,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裡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於把握人生。

《未選擇的路》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是否記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富於哲理的名言。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他徒步漫遊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他於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獲得普利策獎,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與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緻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牆》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牆。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於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的無韻體和十四行體的各種變體,時常押韻,在節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弗羅斯特的著名詩集還有《山間》、《新罕布什爾》、《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場》等。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後仍陸續有新作發表。

3.簡析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嚮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麼無奈又無助。這樣的開頭,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裡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詩人也許知道,這樣的路是平淡的,沒有挑戰性的。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於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裡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第四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裡,詩人並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顯然有宿命的意味,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4.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

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於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從而深化了主題。

5.說說“路”包含了什麼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麼人生的哲理。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6.特點: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後耐人尋味。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裡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徵手法。

7.什麼是象徵?象徵跟比喻有什麼區別?

象徵,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徵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徵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三、課後練習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於“路”的名言警句。

2.課文擴讀材料《中外詩歌名篇名作選》

【課後反思】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要求:

1.反覆誦讀,領會詩人堅強樂觀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懷。

2.背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教學目的要修改文章求1

難點:教學目的要求2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可從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匯入;或可從“你知普希金有多少”這一問題匯入,讓學生自主學習。

(二)朗讀詩歌

(三)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注意詩的感情基調,並注重詩的重音、節奏、停頓。

(四)指名學生進行朗讀,其餘同學作出中肯的評價。

(五)精要講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詩人用誠摯的語言傾訴了自己對艱難生活的體會。

2.這首詩語調親切和婉,熱誠坦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是它打動人心的美好所在。

(六)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表現了什麼樣的態度?

(七)請同學結合生活實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會如何去面對呢?

(八)當堂檢測:背誦、默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抽同學背,然後一起默寫。

(九)作業:

1.課後補充練習。

2.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案 篇五

(一)匯入新課

由丹麥作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醜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然後,啟發:同學們,當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難與挫折的時候,你是一味埋怨命運不公,還是勇敢地與命運抗爭?讓我們看看俄國詩人普希金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

(二)瞭解作者

(三)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

(1)應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詩歌(或用錄音機播送課前錄製的配樂朗誦帶),有音像效果營造詩美的氣氛,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

(2 )指名某同學在全班朗讀後,根據學生朗讀情況作初步的報導,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感情。

2.解讀詩歌

教師介紹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裡,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裡夫的紀念冊上的。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並沒有喪失希望與鬥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堅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3、合作探究

(1.)詩歌的兩部分各表現了怎樣的內容?

(2)?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3.)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 4.)從剛才初步的分析中,我們知道了這首詩表達的是詩人面對困境時的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可是,從詩句上看,我們只能說“不要悲傷”是一種樂觀;可詩人又說“須要鎮靜”,“鎮靜”豈不就是“忍耐、忍讓”?那不就是消極、無所作為嗎,難道這也能說是“積極樂觀”?

( 5 )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成為親切的懷戀”?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普希金的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體會了作者身處困境時那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同時也再次領略了詩美的藝術魅力。對我們今後在人生道路上經歷風雨,經受磨練有非常好的引導作用和巨大的教育意義。

最後,讓我們一起,再次來齊聲朗讀(背誦)這位偉大詩人的不朽之作《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播放音樂,讓學生和著音樂吟誦這首詩,以加強對詩歌的思想感情的領悟和詩歌藝術美的品味。)

板書設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哲理詩

生活“欺騙”不要悲傷、心急積極

(困境、挫折)鎮靜、永遠嚮往樂觀

《未選擇的路》

(一)課前準備:

瞭解作者,讀熟成誦。

(二)匯入新課

指名背誦或集體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三)研讀課文

1整體感知

(1)應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詩歌(或用錄音機播送課前錄製的配樂朗誦帶),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

(2)播放輕音樂,讓學生自己試著和樂而誦,進一步激發情趣。

(3)指名某同學在全班朗讀後,根據學生朗讀情況作初步的指導,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讀出語氣語調,讀出感情。

2.解讀詩歌

教師啟發:說到路,人們自然會很容易地聯想到生活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

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

魯迅也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哲理思辨;

人們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於是,人生的選擇,也就是“路”的選擇了。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一條未走的路》有著深刻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於人生之路的思考的。

(四)合作探究:

1.怎樣理解詩中所說的“路”?這裡用了什麼手法?

2.全詩一共四節,各寫了什麼意思?

3.這首詩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

4.詩人選擇了自己的路,可為什麼題目卻是“一條未走的路”?

5.在詩歌表現出的情緒上,《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與《一條未走的路》有什麼不同?

6.這兩首詩可能會對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五)課堂小結

教師:同學們,學習這兩首詩,我們或許對於人生會有更多的認識與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如何面對人生的挫折困境,的確是個決定命運的重大問題。尤其在我們初涉世事的年紀,這兩首詩教給我們的道理,會使我們受益無窮。所以說,讀詩,使人增長智慧,使人陶冶情操。希望同學們多讀好詩,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更理智,更堅強,更樂觀;使自己的人生更豐富,更圓滿,更精彩!

板書設計

一條未走的路

弗羅斯特哲理詩

自然之路無奈

——選擇———

人生之路

(象徵)

個性化備課: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