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語文閱讀教育的論文【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2.53W

國小語文閱讀教育的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語文閱讀教育的論文 篇一

一、逐步增大識字量,提高閱讀速度

隨著學生詞彙量的增大,學生會越來越喜歡閱讀。一開始讀書的時候,學生可能讀得慢,還可能會有增減字、讀錯音、讀破詞、停頓不當等現象。學生往往覺得讀書非常吃力、緊張,對所讀內容也不是很理解,只是為讀書而讀書。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鼓勵學生,教給學生閱讀方法,讓他們擴大識字量,並逐步掌握閱讀技巧。

二、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

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完生字和生詞後,應給學生留出大量的閱讀時間。在課下、在生活中,也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在閱讀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語言交流也變得越來越自如了。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要讓學生自主閱讀,進而在閱讀中有所發現,有所提高。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自由閱讀的空間,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並且要對學生獨特的看法進行表揚和鼓勵,不能打消學生的積極性。要在閱讀教學中營造一種溫馨、和諧、自由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喜歡閱讀,學會閱讀,善於閱讀。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合理提出閱讀要求,找出適合學生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的文字,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閱讀。例如,對於一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拼音讀一句話,知道這句話的大體意思就行;對二年級學生的要求要稍高一點,要求學生斷句閱讀要準確,要能準確理解語句的含義;對三年級學生的要求要更高一些,要求學生能把單句話放到文中去理解,能理解一篇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等。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要有不同的閱讀要求,根據年齡特點因材施教,定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指導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作為教師,我們知道“教是為了不教”“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國小生可能還不理解什麼是方法。教師要有計劃地指導閱讀方法,對閱讀要有明確具體的要求,先從整體感知課文開始,要讓學生明確文章的重點詞句是什麼,中心思想是什麼。隨著學生知識量的增大,讓學生學會欣賞小說,學會快速閱讀和略讀。只有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才能在閱讀的海洋裡暢遊,學習過程才能得到優化,語文綜合素質才能提高。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應從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開始。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教師應指導學生制定計劃,堅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閱讀,不能想起什麼讀什麼,還應養成做筆記、摘抄、寫感想的好習慣。每個學期,教師都要為學生開列閱讀書目,指導學生閱讀。當然,選擇書目應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

四、讓學生學會邊讀邊思考

國小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要根據國小生的特點進行閱讀教學。在閱讀教學中,一方面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如果學生只讀不思考,閱讀教學就會流於形式,達不到預期目的。因此,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要耐心解釋,並對學生進行鼓勵。因為學生一旦對所閱讀的內容提出了問題,就說明學生進行了思考。這種“疑”的產生,正是學生閱讀收穫的表現。例如,在學《草船借箭》一文時,一位學生問道:“借來的東西是要還的,這箭借來了,還用還嗎?”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因為這名學生把文中的“借”和日常生活中的“借”聯絡起來了,並有所分析,有所感悟。我便趁機把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陷害諸葛亮的做法講給學生聽。於是學生了解了借箭目的,理解了“借”的含義。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這樣,學生的閱讀目的就會更加明確,也會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由此可見,優秀的語文教師通常會採用“啟發式”閱讀教學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思維能力得到提高。總之,閱讀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素質,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有著很大的作用。因此,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

國小語文閱讀教育的論文 篇二

閱讀是學生獲取資訊、認知世界、發展思維的重要途徑。教學大綱明確要求:要“加大學生閱讀量,增加背誦篇目,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師生與文字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能夠使學生的知識更豐富、視野更寬闊。國小語文閱讀課究竟應該如何開展,如何讓語文閱讀教學更具有效性,這是我們廣大國小語文教師需要認真探索的課題。

一、強化詞句訓練,提升閱讀能力

掌握一定的詞句是學生閱讀與寫作的基礎。閱讀文章時,要想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首先要理解文章中的詞語與句子。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詞語來造句,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詞語的理解、累積、運用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內容。在進行詞句訓練時,理解與運用要並重,注意學與用的結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說話與寫作時積極使用所學的詞句,讓其體會到這些詞句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與用法,語文教師還可以嘗試讓學生把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式等進行變換,從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開展主動閱讀

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學習,語文閱讀課教師不能自導自演,而應更多地關注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我們都知道,國小生的學習自主意識比較差,我們要學會引導他們在交流互動中思索與發現,有意識地培養其自主學習的意識。語文教師要為師生搭建好互動交流的學習的平臺,為學生提供自主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探究、感悟、體驗、交流。

三、樹立整體觀念,促進整體發展

國小語文包括識字、寫字、聽說、閱讀、寫作等多個部分,這些內容各成體系,通過科學的組合形成了語文學科體系。在課文教學時,有部分教師不能很好地認識到課文的整體性,只注重某些詞句的理解,或者只關注一些生字詞的默寫,或者只重視主題思想的感悟等等。在閱讀教學時,教師對課文一定要有整體觀念,從課文在課本單元中地位入手,知道課文的作用、重點,課堂教學中要以此為主線貫穿始終。在學生層面,則要在瞭解課文大意,逐步深入,最後再總體閱讀,才能對課文有更深刻的體會。每一階段的學習,不僅要掌握每節課的重難點,還要把握前後知識的聯絡,有計劃地進行序列訓練,全域性把關,層層夯實,以此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整體發展。

四、啟發學生質疑,調動其主動性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喜歡採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我們要教會學生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首先要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敢於提出不懂的問題。學生在預習課文時,對於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要學會主動查字典,查字典不能解決的再主動請教老師。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把不能理解的字、詞、句標出來,並提出來交流討論。如果學生提不出來,教師就要主動提問學生,以此啟發、引導學生。長期堅持,學生就能逐步養成閱讀時質疑的良好習慣,閱讀能力也能得到大大提升。

五、課內外結合,體驗閱讀之美

國小語文教師要利用課堂教學傳授讀書方法,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用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特點樂於接受的方法。如,對於一些詩詞等易於上口的課文,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吟唱,這樣便於他們強化記憶。對於一些長期積累的句子,則可以進行分組比賽,以此來激發他們背誦。另外,語文教師要有目標、有計劃地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書籍,安排他們有計劃地閱讀。利用學校圖書館、班級圖書角、電子閱覽室等營造讀書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書香校園,提高閱讀能力。

六、運用資訊科技,培養閱讀能力

資訊科技對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對人們的學習方式也有重要的影響。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了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路等查閱資料。我們廣大教師要積極利用好校園多媒體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如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校園網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空間;利用校園廣播播放一些美文,為學生時時獲得審美體驗;還可以利用好班級部落格開展閱讀競賽,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提升閱讀能力。語文教師要緊跟時代腳步,積極學習現代教育手段,探索有效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七、完善評價體系,堅持長期閱讀

要想讓學生的閱讀活動能長期處於快樂積極的狀態,我們必須建立有效的閱讀評價體系,通過積極地引導,調動其閱讀積極性。語文教師可以定期舉辦“故事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課本劇表演”、“讀書小沙龍”及板報、手抄報等活動,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愛閱讀、愛積累,幫助他們養成多讀、善思的良好閱讀習慣。培養國小生的閱讀能力尤為重要,閱讀能力的提升有利於促進國小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國小階段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時期,廣大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開展多角度閱讀,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國小語文閱讀教育的論文 篇三

一、激勵學生迴圈閱讀,體會閱讀素材趣味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國小老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帶領學生多多進行文章閱讀,通過迴圈閱讀的方法擴充套件國小生的知識視野,進而滿足學生各類異樣的需求。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室中時而響起的幼稚閱讀童聲不僅是對課文的閱讀,更是學生學習知識狀態的展現,並且從某一種意義層面來說,這種迴圈閱讀的方式對於學生加深課文印象和素材趣味理解有著重要作用。

二、致力策劃精品課堂,強化學生閱讀感悟

課堂策劃包含內容十分廣闊,不僅包括教學內容的設計,而且還包括課堂教學時間、教學進度與內容提問等方面,以上內容的整體協調才可以幫助老師創設出精品課堂,才能對學生的閱讀感悟進行深化。就拿《畫楊桃》這節課程內容來說,老師提前要規劃好教學時間和課程進度,其次借鑑文章精髓於課堂上借用某一物件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最後開展提問環節等告知文章深意,進而強化國小生的閱讀感悟。

三、注重學生讀後表達,昇華閱讀教學目的

經筆者研究發現,每一節閱讀課結束後,鼓勵學生積極討論文章結構和深意,對於閱讀教學的理解是一個昇華,也是保障閱讀有效教學的方法。比如《七色花》這一篇小文章,老師可以提問學生:“如果有一朵七色花的話,希望實現什麼願望?”等類似問題,國小生自然會回答出各種天馬行空的答案,這樣做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想象力與思維能力,而且也在讀後表達的過程中昇華了國小語文的教學目的,為有效教學的開展提供了保證。

四、結語

總之,如今的課堂教學其目的總是歸結於有效教學,併成為每一位教學老師的奮鬥目標,當然對於國小老師也不例外,細細研討閱讀教學細節,發現其處於多元動態的狀態之中,需要老師既擁有較強的教學能力,也善於運用優秀教學手段,進而達到有效教學目的,希望筆者個人的一些見解對於此課題的研究有所幫助。

國小語文閱讀教育的論文 篇四

一、國小語文的閱讀教學是重要的審美陣地

新課標國小語文教材非常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徵以及教育規律,有很多內容都體現了社會的和諧之美以及自然的生命之美。其中有很多是描寫大自然的,比如《觀潮》《海底世界》《記金華雙龍洞》等,這些文章都體表現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這些內容在可以讓學生感受到獨特的審美享受。此外,關於人類社會的美,表現內容也相當豐富,在現實社會中,處處都體現了社會之美,然而社會美的核心內容是人性的美好,它涵蓋人的節操、智慧與情感等。總的來說,美在國小語文的教學內容中處處得到了體現,教材中蘊含美的地方是廣泛而且豐富的。這些美好的東西非常符合國小生的心理認知特點,可以說這為國小語文閱讀教學審美的建構提供了權威的語言資料。

二、國小生語文審美心理的發展特徵

童年是人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階段,此時兒童的身心發展處於相對平穩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兒童已經能夠掌握書面語言,並且可以藉助於學校的教育和教材,有步驟、有計劃地學習文化知識。但國小生也有其較為特殊的一面,即分析能力相對薄弱、辨析能力較弱、記憶力強、充滿好奇心和想像力、敢於創新及喜歡活動等。根據國小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對國小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必須要與其審美心理結構充分結合,普遍認為,審美心理結構主要由審美情感、審美行為傾向及審美情感組合而成,這三種成分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通過這種影響和制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審美心理結構。可以認為,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心理培養所具有的基本特徵是:從稚嫩向成熟逐漸過渡,將心理結構的主要成分進行相互的整合,同時其容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迅速擴充套件,但心理過程仍舊以接受為主。表現如下:在審美認識發展方面,對於審美的感知從以前的零散、粗獷逐漸向整體、精細的方向發展。國小生在初期對於審美的認知以及審美的經驗是相對匱乏的,審美興趣也顯得相當淡薄,通常不能夠整體把握審美形象,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審美經驗的持續積累,他們的參與熱情以及興趣會不斷提高,感知缺陷同時會有所改善。此外,國小生通過美的薰陶,審美的範圍也會隨之擴大,內容也逐漸豐富,之後創造性想象開始出現,而審美理解也從開始的模糊變得逐漸清晰起來,能夠將自然或者社會中發生的事物和美聯絡到一起。但是國小生相對缺乏審美經驗,知識積累更是匱乏,對一些思維方式在運用上還顯得不夠熟練,對於一些語言的意義只能夠進行初步理解,無法深入理解語言的深刻意義,所以一些理解往往是淺層的,隨著國小生年齡的不斷增長,其理解能力完全可以達到一定的水平。

三、結束語

當今社會的孩子缺少感知美的基本能力,所以探究國小語文閱讀教學的審美建構是一個具有一定分量的課題,在外來文化的猛烈衝擊之下,語文教育必須要堅守育人的基本原則,引導學生產生對美的嚮往,增強他們的審美意識,這對於學生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所以要求當今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絕不能成為教學的附屬品,必須要為審美建構創造出獨立、寬鬆的環境,這樣才能達成國小語文教育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