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社>論文>論文精選>

文學博士論文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1.73W

文學博士論文精品多篇

文學博士論文範文 篇一

“沒有學者對此作過如此深入的研究。”麥大維對金庸透徹分析唐代政治權術,深感佩服。

金庸的博士論文提及唐代由盛轉衰的一段關鍵史——安史之亂。安祿山叛變時,唐玄宗李隆基派了兒子榮王平亂,後來榮王戰死,正史沒提及死因,金庸覺得正史有問題,分析太子把弟弟榮王殺掉。

金庸去年說過,“我找了很多證據,證明這個事件是歷史上造假,其實是太子在發動政變,把弟弟殺掉,而且他(太子)佔有軍隊,連父親也不敢動他。”

金庸接著思考說,“從唐太宗開始,到宋元明清,都是所謂‘槍桿裡出政權’,哪個人兵權在手,就是哪個人做皇帝。”

攻讀博士追求學問非學位

麥大維透過電郵向媒體表示,今年7月決定向金庸頒授哲學博士學位。金庸和其它博士生一樣,撰寫論文的過程中會拿著草稿跟麥大維多次討論修訂,“當金庸住在劍橋時,我會去他家傾談論文,他的妻子會幫忙將修訂部分打字記錄。”金庸申請念博士時,已獲劍橋頒授榮譽博士。金庸曾說自己追求的不是學位,而是學問,而他獲劍橋取錄的條件是:博士論文一定要有創見。

比金庸年少15歲、剛屆七旬的漢學大師麥大維說,他在金庸的論文中更深入瞭解唐代的政治文化,“金庸有見地解構唐宮政治,對我的研究有很大啟發”。

裝扮派對 郭靖黃蓉致敬

麥大維憶述,金庸在劍橋時和普通學生一樣,每週參加研究生讀書會,“有次我們討論到一箇中國古墓穴的題辭,來自北京大學及歐洲的學者都不明白,金庸就向我們解釋內容,他的古文修養真是一流”。

“金庸很喜歡跟劍橋的學生接觸。”麥大維記得,一次聖約翰學院的學生為金庸搞了個派對,有些來參與的華裔學生,特地裝扮成金庸小說的角色,“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一同出場向眼前的武俠小說大師表示敬意。麥說,平日在聖約翰學院的飯堂裡,金庸會和一般大學生研究員一同食飯,為人親切友善,並樂意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研習漢學的外國人,分享心得。

文學博士論文範文 篇二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學者到澳大利亞攻讀博士學位或從事科研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僅在維多利亞州和塔斯馬尼亞州攻讀博士學位和作博士後的中國自費留學生有500多人。同時,因“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專案的啟動,每年有幾十名國家公派博士生來這裡學習。中澳兩國學術交流的日益深入,也使得國內赴澳訪問學者不斷增多。這一群體在當地學術科研領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基於這樣的大背景,2006年,墨爾奉中國留學生博士沙龍(Victorian Association ofChinese PhD Students and Young Scholars,以下簡稱“博士沙龍”)成立。它是順應時代的產物,也是廣大中國博士生及青年學者訴求的集中體現。沙龍成立伊始,便受到了廣泛關注,特別是得到了中國駐墨爾奉總領館教育組的關心和支援,在短短3年時間裡,博士沙龍迅速成長起來,已成為活躍在當地學術界的一支生力軍。

博士沙龍的成立,旨在促進廣大會員之間、墨爾本地區學術界的交流,發揮博士生群體的智力資源優勢,推動當地與國內學術界和教育界的合作,為國家引進優秀海外人才提供服務;維護和保障在澳廣大博士生及學者群體的合法權益,並積極推廣和弘揚中華文化。

執委會職責

博士沙龍執委會由從廣大會員中選的博士生和博士後所組成,執委會設主席、副主席、祕書長和財務,負責博士沙龍日常工作。另設會員組織部、學術部、商業部、媒體部和顧問委員會等部門。

由於博士沙龍會員分散於各大高校。執委會還任命了墨爾本地區7大高校的負責人,負責各高校會員的發展和組織建設等活動。執委會有著廣泛的代表性,執委會受中國駐墨爾本總領館教育組和博士沙龍顧問委員會的指導和監督。顧問委員會由往屆主席、執委和特聘的當地華人專家學者組成。

執委會的首要任務是為中國留學博士生和博士後群體的學術交流提供服務,同時為他們提供其他服務。比如幫助新到博士生儘快適應國外的學習和科研環境,開展各項交流活動,加強會員間的聯絡和互動等。與此同時,作為中澳社會生活的資訊港,博士沙龍通過網站和定期郵件,使廣大會員可以便捷地獲得國內和澳洲各專業領域的相關資訊,包括人才招聘、“春暉杯”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和留學人員安全等方面的資訊,博士沙龍還注重和澳洲學術界、工業界以及當地政府的溝通,組織開展或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交流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中澳之間的學術互動和產業研討。

論文報告會

每年一度的中國博士留學生優秀論文報告會(以下簡稱“論文報告會”)是博士沙龍創辦的品牌活動,是由博士沙龍組織,當地大學承辦的一個年度學術交流活動。2007年和2008年在分別在皇家墨爾奉理工大學和蒙納什大學成功舉辦了前兩屆報告會。

大會組委會由在讀中國博士生組成,報告會每年收到維多利亞領區中國博士生5個專業的參選論文,經過專家評審後,20篇左右受邀請做口頭報告,大會再評選各專業最佳論文和最佳海報獎。年度論文報告會的舉辦為中國留澳博士生及青年學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學習研究成果的平臺,促進了各大學研究所、各專業中國博士生的相互交流,建立了中國青年研究人員與當地知名華人教授學者的溝通渠道。

在各方的一致努力下,短短3年內,論文報告會便以高質量的學術成績、高水準的會務組織以及日漸提高的會議知名度,受到了墨爾本各大高校和當地學術界的認可。

2007年的首屆論文報告會在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成功舉行。報告會嚴格按照國際學術會議的標準執行,包括前期的文章收集、稽核,現場報告和論文集的出版等過程,報告會平均收到各專業的高質量論文50餘篇。20多人大會當天做口頭學術報告。大會還特邀當地知名專家學者作專題講座,中國駐墨爾本總領館副總領事楊月明出席並致辭。

2008年的論文報告會移師蒙納士大學,中國駐墨爾本總領館總領事沈偉廉出席並致開幕辭。報告會分電氣電子、計算機及通訊技術、生物技術,材料工程和金融管理等5個分會場同步進行。包括當地教授在內的150多名各學科學生學者出席了大會。

第三屆優秀論文報告會將於2009年10月24日在斯文字科技大學舉行。截止發稿時,報告會的前期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今年收集到的稿件較往年更多,工作量更大。從資金籌集,會務安排、論文徵集等方面對博士沙龍的組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所涉及的線上投稿、線上評審網站建設、各大學的協調統籌、媒體宣傳等事務,組委會成員從自己的研究中抽出寶貴時間,力爭把報告會辦得更好。

繼續拓展

為了充分發揮平臺的作用,博士沙龍不定期地舉辦各種形式的講座,或交流學術成果,或介紹國內外相關產業動態,或討論當地生活資訊,這些活動也極大地吸引了眾多其他本,碩留學生同學和當地人士的參與。

大家暢所欲言,互相學習和幫助,也結交了很多友人。博士沙龍還配合中國駐墨爾本總領館教育組開展“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工作,號召廣大會員申請,每年都有數量不等的會員獲得殊榮。

身在海外,心繫祖國,留澳學子為祖國日益發展強大而備感自豪,同時在祖國發生重大事件時,也積極響應,盡綿薄之力。自成立以來,博士沙龍配合維多利亞州中國學生學者聯誼總會,響應倡議,積極組織各種募捐和支援祖國人民的活動,諸如2008年初抗擊冰雪災害募捐活動、喜迎聖火聲援奧運活動、5・12抗震救災募捐活動等,及時將墨爾本地區的中國博士生和青年學者的拳拳赤子之心傳遞給國內同胞,也加強了和其他維州地區中國學生學者團體的聯絡和交流。

應該說,博士沙龍把墨爾本地區的中國博士生和青年學者緊緊團結在一起,充分發揮了橋樑紐帶作用,為這樣一個群體提供了學術舞臺和資訊渠道,為加強中澳間的學術交流,以及群體自身權益的維護做了很多有意義的嘗試。

文學博士論文範文 篇三

1982年冬天的一個早上,我出生在陝西農村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長大後,常聽母親說,以前家裡很窮,而我對母親說的“窮”字則不能完全理解,聽她說,在分家時,只分得一個半碗,這可能大致就是母親想要表達的意思吧。我的父母就是在那樣的條件下一直堅持拼搏到今天,養育我們兄妹三人長大成人,到現在他們還在為我們堅持著付出著,我深深地感覺到父母太辛苦,太辛苦。

當我2001年9月6日揹著行囊來到楊凌的時候,我18歲,那天下午我站在操場上望著外公和父母離開的身影,心裡不停地告訴自己不要哭,可眼淚卻還是止不住地流了下來,而且當時的淚水很燙,現在想起來還能感覺得到,可能因為當時是熱血青年的緣故吧。一眨眼,我在這裡已經度過了十年時間,今年我28歲,已經從一名本科生成長為一名管理學博士,十年裡,發生了太多或簡單而複雜或複雜而簡單的事情,我來不及去逐一回憶,或許並不值得回憶,或許也是我自己不敢去回憶。今天當我即將離開楊凌的時候,感覺肩上的行囊有幾分沉重,不知應不應該把那一包袱榮譽證書丟棄…,我明白,父母不願意。

六年前,我第一次寫學位論文(學士)“致謝”,那時的致謝很單純,大家在宿舍裡商量要感謝誰;三年前,我第二次寫學位論文(碩士)“致謝”,自己一個人寫了整整一個晚上;今天,當我第三次寫學位論文(博士)“致謝”時,本以為相比整個博士論文而言,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了,可當我動筆真正要開始的時候,才發現並不是想象的那樣簡單,十年的大學求學、研究和生活經歷,使我對這份“致謝”的內涵有了更多的感觸和更深的體會,而此時,“游標”在WORD頁面上不停地閃爍,我卻寫不出一個字,或許是任何文字都不能表達我此刻的複雜心情,只能任由思緒迴盪在這篇論文的完成過程中,當初艱辛和磨練的滋味隨血液再一次衝擊我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最終凝結成這篇致謝的每一字每一句。

我與導師王徵兵教授相識已有八年之久,從認識導師,到成為他的一名碩士研究生,之後又成為導師的一名博士研究生,六年的師生情緣彌足珍貴。我時常在想,倘若能一直是導師的“學生”該多好,這樣就能更多地接受導師的教誨和指導,更深地學習導師平和的為人態度和睿智的研究思路,導師經常用睿智的思路來啟發和指導我的畢業論文,用溫和的態度教育我如何做人,接觸過他的學生都能感受到導師的溫和與平易近人,師母王慧瑩老師曾這樣形容導師平和的態度,“他是一個永遠都不會發脾氣的人”。導師偶爾也有著急的時候,而這種著急只用大於平常聲音的兩分貝表現出來,記得在我的博士論文開題之後,導師就很“嚴厲”地批評了我,這次的印象使我至今難忘,估計這算是導師所有學生中難得的“待遇”了,也正是這次機會讓我對這篇博士論文有了重新的審視和定位。雖然我與導師相處的時間已經很長,但每次見面時,總難免有所緊張,所以到現在,我可能還是導師心目中一個很“笨”的學生。

在博士生學習期間,經管學院霍學喜教授、鄭少鋒教授、姚順波教授、王禮力教授、李錄堂教授、羅劍朝教授、李世平教授、賈金榮教授講授的相關課程,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

在論文開題論證過程中,經濟管理學院王禮力教授、朱玉春教授、楊立社教授、孫養學教授、孔榮教授針對論文的研究內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在此表示感謝。同時感謝經濟管理學院姜雅莉副教授在論文開題論證過程中給予的支援與幫助。

在論文預答辯及正式答辯過程中,經濟管理學院王禮力教授、姚順波教授、鄭少鋒教授、趙敏娟教授、霍學喜教授、孔榮教授、李世平教授、陸遷教授和西北工業大學楊生斌教授針對論文的研究內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在此表示感謝。感謝經濟管理學院劉天軍副教授、王秀娟副教授在論文答辯過程中給予的支援與幫助。

同時對本篇論文三位校外盲審專家的辛勞評閱表示感謝!

我的本科畢業論文指導老師是理學院的袁志發教授,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我與袁教授的師生情誼不斷加深,之後,袁教授一直對我的生活、學習都非常關心,每次登門拜訪的時候與王老師都熱情相迎。在我對生活充滿困惑的時候教育我應該像大樹一樣成長;在我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時候,經常給予我無私的幫助,指導我尋找模型方法運用的關鍵問題,運用系統的思路思考所要研究的問題,總是在我山重水複之時給我柳暗花明般的指引。正是在袁教授的多次悉心教導下,我才對研究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同時,還要感謝理學院邵崇斌教授、王乃信教授的關心與支援。

我雖然生長在農村,但對於有關生豬養殖的事情知之甚少,尤其是生豬生長的生物週期特徵,更是一無所知,幸虧我的碩士同學李巖在這方面給予了大力的幫助,提供了非常準確的資訊,並且在我研究主題的其他方面也給予了很多建議和幫助,在此表示感謝。同時感謝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農業部等有關部門在生豬生產資料資訊、指標解釋等方面給予的信任和幫助。

論文的寫作過程有痛苦,也有快樂,三年裡,我與同窗好友姚增福博士、高輝博士、王玉龍博士在論文框架、內容的多次討論交流中逐漸成為朋友,最終還成了兄弟;感謝浙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張菲博士對論文框架與研究內容提出的中肯建議以及在論文寫作過程中的多次討論,這些建議和討論對論文的完善起了重要作用;感謝我碩士期間的室友楊福濤、王公山、胡磊多次的鼓勵與幫助;我的同門胡阿麗博士雖然遠在美國,卻還時常通過網路關心我的論文進展和生活狀況;感謝我的室友、同門熊智偉博士長期以來的關心和幫助;感謝我的六年同學郭志勤博士的多次關心和幫助;感謝王建華博士、於轉利博士、寇明婷博士、賀蕾博士、甘娟博士、李敏博士、周文麗博士、郭群成博士、邵飛博士、羅文春博士、楊朔博士、孫玉娜博士、郝金磊博士、趙紅雷博士、王鵬博士、姜晗博士、王永強博士、郭海麗博士、張靜博士、郎付山博士等在生活、學習方面給予的關心;感謝王軍智老師、卞曉偉老師、丁豔芳老師的指導與幫助。

文學博士論文範文 篇四

這位57歲的女士,擁有博士學歷,此前曾擔任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

2000年9月,她以吉林省政府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主任的身份,師從吉林大學教授張維達,在職攻讀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在職獲取博士學位,李斌的教育履歷在中共高官中具有普遍性。檢索官方的簡歷可發現,在中國共產黨現任省委(含直轄市市委、自治區區委)397位常委中,博士學位獲得者有86人,博士比例達21.7%,平均5個常委中就有一位博士。

博士常委最多的是山西省和天津市,如果13個常委坐成一桌,近一半是博士。在山西,包括省委書記袁純清在內的6位常委分別擁有管理學、法學博士學位,省委常委、紀委書記李兆前,更是工學和管理學“雙料博士”。

在天津,市委副書記、市長黃興國擁有管理學博士學位,其他5位常委有3位經濟學博士、1位管理學博士和1位法學博士。

河北省有5位博士常委。福建、山東、青海、江蘇、海南、等省區的常委中分別有1位博士,其中江蘇省委常委、省政法委書記李小敏仍在職讀博。

另外,有少數常委在從政前就完成了博士學習。新近入疆的新疆自治區黨委常委熊選國,是刑法學泰斗馬克昌的開門弟子,博士畢業後即入最高法院工作,一路升至副院長。此外,遼寧省委書記王珉、副書記夏德仁,江西省委常委尚勇,甘肅省委常委蔣文蘭,廣東省委常委王榮等人曾在學界工作多年,其博士履歷完成於從政前,博士專業都是其從事的本業。

只有北京、上海是例外,兩地現任各13名常委裡,最高學位只有碩士。

從資料上看,官員們讀博士喜歡扎堆兒。他們既同地為官,也喜歡同校甚至同專業讀博士。

吉林官員愛上吉林大學經濟博士學位,河北官員則青睞天津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河北省委常委聶辰席、景春華、田向利三人,拿的都是天津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他們專業同樣是管理科學與工程。聶辰席、景春華1999年9月同一年進校,景春華、田向利甚至師出同門,導師都是天津大學教授趙黎明。

在讀博士期間,聶、景、田三人都獲得了升職,其中晉升最顯著的是聶辰席。入學之初,聶辰席任河北邯鄲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03年9月拿到博士學位時,他已經升任邯鄲市委副書記、市長。此後不到一年,聶辰席就任邯鄲市委書記。

景春華在河北承德市委副書記任上入讀天津大學管理學院,5年後拿到博士學位時,已官至承德市長。不過,雖和聶辰席1999年同年入學,但景的博士學位遲到了兩年。2005年,景春華獲得管理學博士時,河北邯鄲“一把手”聶辰席已經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在職從事兩年的民商法博士後研究。結束民商法博士後研究5個月後,2006年11月,聶辰席躋身河北省委班子。

就在聶辰席、景春華、田向利等博士生忙著從河北各地奔向天津大學校園時,天津本地官員則悠閒得多,他們有足夠時間趕到和天大一牆之隔的南開校園。

天津的6位博士常委,3人畢業於南開。同門博士的情誼,出現在天津市委常委段春華、崔津渡身上。崔津渡初入南開校園,團市委書記段春華剛從世界經濟專業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們的導師都是冼國明教授。

翻閱博士常委們的履歷,經濟學和管理學兩大學科,是他們青睞的雙子星。在86位博士常委中,經濟學博士28人,管理學博士26人,法學博士有14人。除上述三大學科,其他博士常委中,還有工學博士8人、農學博士3人,哲學、教育學博士各2人,文學、歷史學、理學博士各1人。

在86位博士常委中,有45人是異地讀博(其中4人因工作調動)。他們不得不重複一地工作、一地讀書的雙城記經歷。

文學博士論文範文 篇五

國際線上專稿:據英國《衛報》3月27日報道,英國劍橋大學目前正在對伊朗前總統阿克巴爾·拉夫桑賈尼的兒子邁赫迪的博士論文進行調查,傳聞稱邁赫迪的博士論文是他人完成的。但是他的朋友說,邁赫迪只是國內反對派製造的謠言的受害者,因其曾在2009年聲援反對內賈德的抗議。

劍橋大學前副校長、國際知名學者彼得·諾斯抱怨稱,劍橋大學一貫以來堅持的高標準正遭到破壞,有內部人員曾幫助邁赫迪完成論文。因為有證據顯示,邁赫迪的英語不足以支援其完成牛津大學的博士論文。另一位來自伊朗的學者卡維赫·穆薩維宣稱,這種“”行為令人感到憤怒,因為更多有資格的學生被拒之門外。

據悉,邁赫迪是拉夫桑賈尼第四子,也是伊朗國有天然氣公司前負責人。如果論文作弊事件被證實,邁赫迪可能被要求離開。但邁赫迪否認劍橋的評論,併為自己辯護。很多朋友說,他實際上是謠言的受害者。邁赫迪與父親一樣,在伊朗有許多敵人,特別是親政府媒體,他們要求邁赫迪回國接受腐敗和挪用公款調查。

目前,英國一些大學正在檢查他們與中東一些國家高官子女的關係。倫敦經濟學院主任霍華德·戴維斯由於與卡扎菲之子賽義夫關係密切,太過依賴利比亞資金而宣佈辭職。(李金良)

文學博士論文範文 篇六

在論文預答辯及正式答辯過程中,經濟管理學院王禮力教授、姚順波教授、鄭少鋒教授、趙敏娟教授、霍學喜教授、孔榮教授、李世平教授、陸遷教授和西北工業大學楊生斌教授針對論文的研究內容、框架、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寶貴意見和建議,在此表示感謝。感謝經濟管理學院劉天軍副教授、王秀娟副教授在論文答辯過程中給予的支援與幫助。

同時對本篇論文三位校外盲審專家的辛勞評閱表示感謝!

我的本科畢業論文指導老師是理學院的袁志發教授,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我與袁教授的師生情誼不斷加深,之後,袁教授一直對我的生活、學習都非常關心,每次登門拜訪的時候與王老師都熱情相迎。在我對生活充滿困惑的時候教育我應該像大樹一樣成長;在我博士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問題的時候,經常給予我無私的幫助,指導我尋找模型方法運用的關鍵問題,運用系統的思路思考所要研究的問題,總是在我山重水複之時給我柳暗花明般的指引。正是在袁教授的多次悉心教導下,我才對研究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同時,還要感謝理學院邵崇斌教授、王乃信教授的關心與支援。

文學博士論文範文 篇七

1918年10月14日“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正式宣告成立,學會的宗旨是“研究新聞學理,增長新聞經驗,以謀新聞事業之發展”。’學會的成立標誌著我國開始把新聞作為一門學科來研究,是中國新聞教育的開端。當時的新聞教育一般是以學校作為主體,新聞教育機構和新聞媒介的聯絡比較緊密。很多新聞老師都從事新聞實務。比如徐寶磺、戈公振等人都教過新聞,他們在教學上注重業務實習,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第二階段:解放後直到七十年代末新中國成立以後,對以前遺留下來的新聞教育單位進行了調整和改造,合併了一些,也撤消了一些,同時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新聞教育單位。1952年起新聞教育開始學習蘇聯,制定了新的教學計劃,重新確定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有鞏固基礎與發展前途的新聞文字工作者”。21954年,更加具體為“培養新聞工作幹部,即從事報紙、通訊社與廣播電臺的文字工作人才一”。3這種培養目標顯示了當時我國新聞工作的單一性,即以文字宣傳報道為主,在經營管理、影象新聞等方面不必強調培養專門人才。“”期間,新聞教育也受到很大的衝擊,“原來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被否定”,“雖然也設定了一些課程,但不成體系,而且說變就變,誰也無法預計教學效果”4沒啥進步。

第三階段: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新聞媒介的蓬勃發展,我國新聞教育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首先是開辦新聞專業的院校層出不窮。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開辦新聞教育的院校呈現多元化傾向,既有隸屬國家教委的學校,也有非國家教委系統的省、部學校;既有傳統的綜合型、文科型大學,也有理工科院校和師範類大學。一時間新聞傳播專業成為最熱門的專業之一。其次,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原來的新聞傳播學由二級學科升格為一級學科。學科的升級,標誌著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學術地位的提高,學科的理論框架得到專家的進一步認可和肯定。專業設定也由單一向全面發展,教學領域拓寬,課程設定逐漸由過去的以報刊新聞學為主體轉向融報紙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學、國際新聞學、廣告學等於一體的新聞學。據教育部高教司2005年統計,我國新聞類專業在校生有12萬餘人,新聞類專業點達661個,其中新聞學209個,廣告學2犯個,廣播電視新聞學146個,編輯出版學50個,傳播學專業點為24個。5從總體上看,高校新聞教育己經形成了多種層次,學科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聞學專業教育體系,整體發展態勢是良好的。當然,高校新聞教育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比如因為新聞教育的過快發展帶來的新聞教育師資水平較差、教學投資不足、課程設定不科學、畢業生質量下降。以上的一些問題在新聞教育實踐中己得到重視和逐步的糾正。

進入二十一世紀,蓬勃發展的新聞事業給高校新聞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看到,最近新聞界年年都有的十大假新聞的評選,有償新聞層出不窮;雖然每年新聞專業有3萬多畢業生,而媒體依然叫苦“人才短缺”。而更具諷刺意義的是出現了“新聞學博士不會寫新聞”的現象“。在學科設定漸趨完善,硬體設施紛紛到位的情況下,這些現象的出現無疑在警示著我們:高校新聞教育改革不僅包括外在的課程設定、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硬體設施等方面的改革,不僅要在數量與規模上擴大自己,更要思考新聞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和怎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新聞事業發展的人才的問題。因此,高校新聞教育必須仔細分析現狀,找到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對策,進一步改革新聞教 育,以滿足日益發展的新聞事業的需要。

一、當前高校新聞教育缺失核心目標

(一)新聞職業是一種特殊的職業

高校新聞教育培養的學生畢業後將從事新聞工作。作為職業,新聞工作這種職業有別於其它職業,它是一種特殊的職業。說新聞職業特殊,首先是因為它擁有權力。它是一種帶有公眾性質的行業。新聞傳媒掌握著報道權、話語權、輿論監督權,有相當的權威性和廣泛的影響力。美國現代報業和新聞學奠基人普利策認為新聞是文明社會中崛起的一股最強大的力量,新聞專業是所有職業中最重要的職業,要有淵博的知識和最高尚的品格。在我國,新聞還具有某種“公權力”的性質,其覆蓋面十分廣,對公眾的影響也非常大。比如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因經常揭露一些重大的冤假錯案而被群眾稱為”焦青天”,焦點訪談的記者所到之處各級貪官汙吏聞風喪膽。而國內的新聞工作者,更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歷來有“無冕之王”的美譽。時至今日,我們己經賦予了新聞工作者更多的職責:統治者要求新聞工作者成為一個宣傳者,用自己的文筆和喉舌宣傳制定的各項法律、各項政策;公眾讓渡了自己的信任,要求新聞工作者監督統治者、監督整個社會,賦予新聞工作者以公權力,使社會環境得以維護。新世紀到來後,人們對新聞的使命又有了更新的認識。2005年n月19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國際論壇上達成了著名的“北京共識”。“北京共識”認為:“新聞傳播事業是推動人類文明程序的重要力量,新聞傳播工作者為社會進步和人類幸福擔負著神聖職責”下從這條共識裡我們看到新聞工作者身上的責任之重大,它不僅影響著現實生活,還影響著社會進步和人類幸福。

但新聞工作又絕不僅僅只是一項風光的職業,它還是一項極其危險的職業。作為社會的鏡鑑,新聞必須正確地描繪這個世界,新聞工作者必須站在新聞現場。這種危險首先來自自然界,比如戰爭,自然災害。然而新聞職業更多的危險是來自人為的。由於新聞工作者必須告訴世界真相,新聞報道所選用的事實必須是準確、公正、平衡、全面的。當這些公正、全面的報道將涉及到某些人或集團的具體利益時,他們勢必會竭盡所能阻止其公之於眾。如果新聞工作者堅持忠於事實,

一、當前高校新聞教育缺失核心目標

他就置身於危險之中了。因此,國際上將記者這一職業劃定為“世界七大危險行業之一”。

新聞職業因擁有公權力變成人們追逐的物件,它的危險性又顯示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從事這種職業的。偏偏,現實中,新聞職業的門檻較低,專業化的程度也不高。

“律師要有律師資格證書、醫生要有行醫許可證、教師要有教師資格證書、會計要獲得會計師資格,但是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從事新聞工作卻只需要獲得新聞機構的聘用,而不需要參加全行業的專業考試,也不需要領取執照。”與醫生、律師、教師、護士、註冊會計師等這些職業門類相比,新聞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不具有認知壟斷性的特點,任何專業知識背景的人,甚至沒有任何系統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人,都有可能進入新聞職業領域。事實是,雖然新聞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相對其他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比較容易學習和把握,但並不是任何跨進去的人,都是合格的職業工作者。

從以上論述我們看到,要走進新聞行業找個工作很容易,但要做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卻是非常難的。新聞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要有高尚的職業理想與為理想而奮鬥的職業激情。因為只有具有了這些品質,他們才能通過新聞報道,引起公眾對社會的關注,使得公眾的知情權得到實現,才能為實現民主社會起到推動作用。今天,在市場經濟時代,新聞工作者面臨的壓力,不僅來自政治上的有形的控制,越來越多的是來自商業上的無形的控制。能否擺脫這些控制,關鍵是看新聞工作者是否具有新聞職業的理想與激情,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新聞職業精神。

文學博士論文範文 篇八

[關鍵詞]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目標定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

博士生教育是當代國際上公認的正規高等教育的最高層次。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和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發達程度和文化科學發展水平及其潛力的一個重要標誌;它不僅關涉一個國家人才培養的整體質量,而且影響到一個國家科學創新能力的儲備與民族文化的傳承,以及與之相關的學術聲譽與民族形象。

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生教育始於1985年。該年,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開始招收第一批新聞學博士生。直到上個世紀末,我國先後有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等四所高校和中國社科院擁有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共設定了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5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3 個。在這15 年間,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一直在穩步發展,培養了一批活躍在新聞傳播學術界的出色人才,產生了一批優秀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新聞傳播頂尖人才的培養經驗。進入新世紀後,在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快速發展、且重點建設研究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的要求在許多高校日益高漲的形勢下,經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聞傳播學科評議組的兩次評審,又先後有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暨南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大學、廈門大學和解放軍政治學院等十所高校獲得了新聞傳播學科的博士學位授予權,新增設新聞學博士學位授予點6個,傳播學博士學位授予點7個。應該說,經過這兩次評審,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有了一次整體規模的推進,打造了一個更寬廣的高層次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平臺,形成了競爭與合作的整體態勢;對於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來說,這可謂是一次大的“躍進”。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量的增長、規模的擴大並不必然帶來新聞傳播博士生教育質的提升。尤其是在今天全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整體規模迅速擴張的背景下,更應該冷靜地對其最高階段博士生教育進行審慎規劃、科學佈局和系統建構,將其作為一個關係新聞傳播學長遠發展的大計,進行具有戰略性和基於科學發展觀的探討。

一、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20 來年曆史與其他學科相比時間並不長,因此,一直是處於摸索和嘗試階段;加之近些年來,隨著教育環境的急劇變化以及教育目標及體系的不斷調整,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發展的同時,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首先,對博士生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如前所述,博士生教育是正規高校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一層次的教育是將一個學科的知識體系與學科方法進行綜合性地傳授和深入地積澱,並培養學生站在學科前沿和尖端,通過具有創新性和開拓性的研究以產生具有學術性和實踐性的成果的過程。這一具有普遍性的指導原則,應用於不同學科,就需要針對本學科發展的要求和現狀,對自身的目標定位作出準確而清晰的界定。眾所周知,相對於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學科有著自身的“獨特性”;它深深植根於人類對新聞傳播業的需要和理解之中[ 1 ] ;它既融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理論,又與實踐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絡。也正因為這一“獨特性”,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在開創時,還曾一度被認為沒有必要,也被質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正說明了中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面臨的定位問題。傳統上認為,博士學位是精英性、研究性學位,是為從事學術工作或一些領域的應用研究工作做準備的。然而多年來,有為數不少的新聞傳播學博士實際上主要從事一般的教學工作和新聞傳播實務工作,而在自己的專業方面做的研究工作並不多。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眾多業界人士紛紛攻讀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的傳統目的(為研究進行訓練)和實際用途日漸分離,已是不爭的事實。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專業化究竟如何體現?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社會美譽度怎樣? 如何將博士生教育與新聞傳播界的整體發展相聯絡? 對這些問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理應作出系統的、建制化的回答。

第二,博士生教育模式尚不夠清晰和穩定。與博士生培養目標定位的不確定相應的是,新聞傳播學的博士生的培養模式還缺乏科學和深入的界定。目前一些新聞傳播院校的博士生培養方案基本上沿襲其他學科的模式,缺少對新聞傳播學科特點,以及學科需要掌握的知識及方法的全面探討,因此難以制定出針對自己學科特點的人才培養方案。如博士生的入學門檻應該如何設定,是重在考察其學識和科研能力,還是重在考察其一般專業知識和外語水準? 博士生學習期間應該掌握什麼樣的知識體系和方法論,應該開設哪些必需的課程? 博士生的課程學習與學位論文怎樣銜接? 博士生教育應該採取歐洲式的教授與學生一對一式的傳授方式,還是採取像美國博士生培養中的集體培養方式,或者採取其他科學有效的方式? 博士生要不要實行淘汰制,如何淘汰? 在明晰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時,對這些問題必須作出科學的迴應。但遺憾的是,由於經驗的不足,認識上的錯位,加之我國教育制度安排上的原因,致使一些高校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模式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隨意性和不規範的現象。比如,一些很有科研素養和潛質的考生,僅僅因為“英語差分”便被拒之博士候選人門外。再如,有的院校對博士生教育規定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課程如何設定、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都無“一定之規”,結果課程學習往往未能達到幫助學生獲得從事研究工作、準備學位論文所必需的寬廣深厚的學科知識基礎的效果。還有,博士學位論文開題之前的資格考試或綜合性考試應該如何“把好關”,有的院校也無明確的要求和規則,結果造成在培養過程中對博士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缺乏“剛性”的制約和監督機制,博士生只要進了“門”一般都能拿到博士學位。[論文網 ]

第三,一定程度的浮躁之風對博士生教育造成不良影響。這一方面表現在近些年隨著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師生比例失調,師少生多,導師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的時間和精力減少,學術互動和交流受到影響,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呈現出下滑之趨。另一方面表現在培養目標上,不是注重鼓勵博士生具有紮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熟練到位的研究方法,而是以數量等硬指標為指標,使得學生在學習期間將湊足文章的發表數當作主要學習內容。再一方面還表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把關上不嚴,由於每年畢業生數量增加,在開題、答辯等環節,對博士學位論文的要求有所下降;加之學風不正,道德失範,致使弄虛作假,剽竊等現象在博士學位論文中也時有發生。

第四,博士生教育缺乏學術創新性和創造性。博士生教育的價值在於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產生具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因此,檢驗博士生教育成效的主要標準,應該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水平上。學位論文是博士生教育計劃的核心要素,必須是進行創造性的研究,以對學科的建設與發展有獨特的貢獻。然而,實事求是地說,目前有些高校對此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其具體表現是:一些博士論文的選題或過於陳舊,或過於空泛,或流於瑣碎,或流於炒作,而不能把握當前學術前沿,參與學術對話;一些博士論文的前期資料積累不夠紮實,因此不能針對最具價值的切入點進行廣泛而深入地探討,論述流於粗放;一些博士生對所需瞭解的相關領域的知識涉獵不廣,基礎不牢,因此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常常捉襟見肘,理論和方法運用不能做到嫻熟有秩;一些博士生在批判性、創造性等方面的訓練不夠,造成思想的力度和對相關問題的挖掘和解決不力。這些都造成了一些論文成為資料的簡單梳理,即使有的選題具有新意,但由於研究功力不足,無法創造出具有創新性和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二、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幾點建議

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存在的上述問題,有的是由於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歷史較短,對學科規律和博士生教育規律相結合的一些根本性問題缺乏系統深入地全面整合和思考所致,有的是教育制度設計上的欠缺造成的,也有的是由於社會和教育所面臨的大環境的衝擊所導致。因此,筆者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要使得我國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為社會輸送真正優秀的高層次人才,新聞傳播學教育自身應積極借鑑國內外博士生教育的經驗,針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特點和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特殊規律,結合人才需求與社會實際,整合教育資源,走出一條真正合乎科學的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之路。

第一,科學界定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內涵。大學的“教育理念是人們對大學精神、性質、功能和使命的基本認識,是對大學與外部世界諸元素之間關係的規定;它是大學內容管理及運轉的理性認識基礎”。[ 2 ]大學的新聞傳播教育作為一項專業性的教育,理應如臺灣著名新聞傳播教育家鄭貞銘所言,“在技術學習之外,更要探討理論、從事研究,以期建立一套嚴謹的理論體系,才能在高等學術殿堂中樹立起應有的地位”。[ 3 ]為此,對於新聞傳播學科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既要注重對其學術視野寬廣度的拓展,又要使其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既要使其具有較深厚的學養造詣,又要讓其關注學科前沿和現實的新聞傳播實踐,注意研究解決理論與實踐問題,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能力。這種人才應是其他學科培養不出來的,在學術素養和科研上有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目標與方向,理應瑣定在培養這樣的專業人才上,即著力為高校和科研機構造就優秀學者。

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必須科學規劃博士生的課程學習,並加強對其在閱讀、讀書筆記、專題討論、研究方法等方面的訓練和提高。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教育上,十分注重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該院的博士生課程一般分為兩類,即知識類課程與研究類課程。前者以專業知識的系統掌握和融會貫通為目的,既有廣度,又有深度,並有相關研究成果的最新資訊;課上還提供詳細的閱讀書目,要求博士生寫讀書報告,培養其欣賞和批判專業學術著作的能力。後者的目的是通過邊學邊做(研究) ,以培養和訓練博士生從事研究和寫作的綜合能力;在課上,博士生們圍繞一個專題進行思考、討論、做研究。這樣,不僅訓練、提高博士生的研究和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營造了一個現實的專業研究者的工作環境,教會博士生如何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如何遵循學術規範,如何使用各種研究資源,如何設計研究題目,如何解讀原始資料,如何迴應他人的批評和建議。這種訓練實際上是一個鑄造學術文化或學術習性的過程。

此外,為了提高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學術素養與科研能力,還應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對思想道德教育、課程設定、綜合考試內容和方式、論文開題時間和形式、博士論文的學術規範等,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符合自身特點的方案,並嚴格實施。

第二,控制規模,嚴進嚴出,打造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品牌效應。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平臺隨著多家高校新聞傳播院系的加入而變得更加寬廣了,這同時也意味著博士生的數量和規模必將比以前有較大的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注重維護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的質量,共同為提高教育成效、培養頂尖人才而努力。針對目前社會上對新聞傳播學博士生還缺乏廣泛的認可和美譽,新聞傳播學博士生的整體效應發揮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在博士生的招生、培養、資格考核、學位論文答辯以及學位授予上,比較注意通過制度建設,嚴把質量關。一是控制招生規模。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有博士生導師15人,每年報考博士生人數達到三四百人之多,但招生人數一直控制在30人左右,平均每位博導招收2 人。二是提高博士候選人門檻。這主要是藉助資格考核(綜合考試)和學位論文的開題報告兩個環節,實施篩選、淘汰,以保證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進入到博士候選人行列。三是嚴格規範學位論文的答辯和學位授予。

這主要通過學位論文雙盲評審、校內外專家的集體評審以及學位公示等舉措,保證每個博士學位獲得者都是符合標準的優秀人才。近些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每年只有不到十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佔當年招生人數的三分之一左右。

第三,重視博士生導師及指導團隊的綜合素質要求和能力考核,確保博士生教育師資隊伍的素質及其指導教育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博士生導師及其指導團隊在招生、培養學生及博士論文答辯等方面較其他層次的教育具有更大的許可權,因此要重視博士生導師人選的遴選,重視其“人格”塑造和“師德垂範”;同時要引導、促進博士生導師在博士生課程教學、科學研究、論文把關等方面加大指導力度,鼓勵導師與學生經常交流、溝通。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對博士生導師所進行的遴選和考核,就包括著學術水平、道德素養、敬業態度、組織能力以及待人處事等方面的內容。與此同時,還十分注重將學生的成才與導師的責任感、信譽、綜合素養聯絡起來,注重維護導師職責的神聖性和榮譽感。

第四,實行差異化競爭與合作,實現博士生教育的多元化。在博大精深且具備批判精神、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整體素質要求下,各院校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授權點應彰顯自己的特色,根據自己的學科優勢和特色側重培養博士生,使其成為該領域和方向的頂尖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與學科前沿接軌。這不僅要體現在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和創新性上,而且應系統地體現在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上。目前與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相比,新聞傳播學的整體發展水平並不高,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學養深厚的優秀人才並不充裕,因此博士生教育更應成為促進新聞傳播學科發展和高層次專業化人才輩出的舞臺。

第五,確保博士生教育的經費投入,開拓多元化經費籌措渠道。要發展就要有投入,博士生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是在學術研究上以及優秀人才與成果的獎勵上,更應有足夠的經費支撐。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實現,高等教育的資助渠道必將越來越多樣化,對此,我們要注意積極爭取,大力開拓、吸納。近年來,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通過課題申報,爭取政府和學校撥款外,還十分注意與相關傳媒、產業合作,拓展經費來源。目前,全院博導的科研經費年均人平在8萬元以上。

總之,在今天新的人文社會科學革命和大眾化高等教育的時代,為了使新聞傳播學博士生教育發展成為一種培養有創造力的優秀學者的有效途徑,應著力注重完善其基本結構,擴充套件其必需的學科知識,力求教學質量優秀和研究設施、成果先進,從而便於其在規模增加的基礎上儘快建立並完善有自身特色的多樣化、高質量的學術體系。[論文網 ]

參考文獻:

[ 1 ]單波。 反思新聞教育[ J ]. 新聞與傳播研究, 1998 (4) .

文學博士論文範文 篇九

關鍵詞:博士學位論文;國際化評審;評閱意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5-0235-02

一、國際化評審的重要意義

博士培養質量反映一個國家的人才素質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是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即論文采用全英文書寫,主要由外籍專家評審,並採用全英文的方式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對博士論文進行國際化評審,有利於比較和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以評審促進博士培養質量和學位論文質量提高,從而培養出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同時國際化評審有利於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我國大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因此,進行博士學位論文的國際化評審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探索國際化評審的必要性

首先,隨著我國研究生培養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校花大力氣建設了一批全英文專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到我國攻讀全英文博士學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請了國際知名外籍教授擔任全職教授或兼職博導。這部分博士生畢業全部撰寫英文論文。採取國際化評審的方式,更符合這些師生的實際需求。

其次,眾多高校與國外高校合作建設了一大批雙學位博士生專案。試行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有利於博士生的培養標準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同時也吸引了國外優質留學生生源來我國攻讀雙學位專案。

三、國際化評審的實踐背景

此前,國內少數高校曾進行過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的嘗試[5],但是並未有大範圍的實踐。國內對博士學位論文的國際化評審方式尚處於摸索階段,尚待完善和改進。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學科的博士學位論文國際化評審實踐為借鑑,通過分析和總結,試圖為今後國內的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探索提供參考。

我校的生物學科近年發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學科評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養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因此生物學科成為我校985三期試點國際化評審的學科之一。本文以該學科進行的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為例,通過分析專家的評閱意見,力求從國際專家的評閱意見中總結出先進經驗,為今後提高博士培養質量提供借鑑。

四、評審的側重點分析

參加評審的既有來自德國、英國、美國等國的歐美專家,也有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亞洲專家,還有來自歐美著名大學的華裔專家,以及國內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對總計32份國際評審專家的評閱意見的分析,發現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專家,評閱的重點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側重點的不同。

生命科學是一門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實驗科學,講究的是發現未知,各國專家都關注論文的創新性,以及創新的實用價值。不過專家們評閱關注的點各有不同。

(一)歐美專家

歐美專家往往會對論文的研究領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實驗步驟、實驗結果逐一細緻分析,指出閃光點。歐美專家關注作者作為獨立的研究者,選取合適的實驗方法,並熟練運用,使之為解決科學問題服務的能力,並同樣看重課題合作研究者對文章的貢獻。歐美專家不光看重論文作者作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也看重作者作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協助他人完成的相關課題。尤其重視作者是否在本領域內影響因子高的SCI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同時,歐美專家尤其關注英文的寫作,特別是摘要和前言的寫作。大到文章的結構,語言的陳述,小到圖表圖例的格式,參考文獻的標註,語法和拼寫錯誤等,都會在評閱意見中指出。

(二)亞洲專家

亞洲專家會詳細分析作者的寫作和實驗思路,並同樣關注作者的科研水平,包括對所研究領域背景知識的瞭解程度,以及對實驗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練運用。和歐美專家相似的還有,亞洲專家同樣重視作者在影響因子高的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對論文的寫作細節的關注度也和歐美專家類似,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寫作,用詞的準確性,圖表圖例、參考文獻、語法和拼寫錯誤等。不同的是,亞洲專家尤其關注論文的實驗部分,設計是否合理,資料是否充分,結論是否有說服力等都是關注的重點。並且,亞洲專家往往會關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歐美華裔專家

歐美華裔專家和亞洲專家相似的是,也會詳細分析作者的寫作和實驗思路,並同樣重視論文的實驗設計和實驗結果的分析。作者對本研究領域背景知識的瞭解程度,也是華裔專家關注的重點之一。這和歐美、亞洲專家也類似。華裔專家也重視作者發表的SCI論文,但程度不及歐美和亞洲專家。雖然所有參加了國際評審的博士生都發表了較高水平的SCI論文,但是隻有約三分之一的華裔專家的評閱意見中提及了SCI論文。而絕大部分歐美專家和亞洲專家都對作者發表的SCI論文有所提及,並把發表SCI論文作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體現。華裔專家特別重視的是論文的獨創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華裔專家還重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寫作細節如拼寫和語法錯誤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華裔專家往往會對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議。

(四)國內專家

國內專家和國外專家相似的是,關注作者分析和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且關注論文實驗的設計和的分析,以及論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現實意義。和華裔專家相似的是,國內專家一般也會提出對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議。和國外專家明顯不同的是,評閱意見中幾乎不提及作者發表的SCI論文。國內專家會對論文寫作上的細節有所關注,如指出圖表和圖例的標註錯誤,但是對英文用詞的準確性,拼寫和語法錯誤等,未有提及。

五、啟發與思考

一方面,多份海外專家的評閱意見提到論文已經達到國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學位的水平,這表明國內生物學科博士生的培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時雖然各國專家的評閱重點有所區別,但是所有專家都特別重視論文的獨創性。獨創性既包括獨立思考,獨立解決科學問題,又包括提出創新的觀點,使用創新的方法,得出新穎的結論。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是博士生培養的重點。

另一方面,雖然近年來各高校都對博士畢業有發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論文的要求,但是,從專家的評閱意見來看,國內博士的英語寫作能力尚待加強。除個別專家提到論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其他都曾詳細地指出作者用詞、拼寫和語法的錯誤。因此今後在博士培養中,撰寫英文論文的能力需要作為一個培養重點。目前我校已經開設專門針對博士生的學術論文寫作課程,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寫英文學術論文的能力。

綜上,博士學位論文進行國際化評審是博士生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必要準備。國內博士論文雖內容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但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因此,今後應該繼續推進和推廣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努力學習國外培養博士生的先進經驗,提升博士生培養的總體水平。

參考文獻:

[1]馬莉萍。淺析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135.

文學博士論文範文 篇十

〔關鍵詞〕 馬克思;博士論文;哲學;宗教批判

〔中圖分類號〕a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2)05-0148-04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開篇就宣告:“就德國來說,對宗教的批判基本上已經結束;而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1〕,宗教批判在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馬克思的一系列經濟和政治批判中,依然充滿著對宗教問題的闡釋與批判,誠如洛維特所言:“馬克思走向政治世界批判的步驟並沒有簡單地把已經作出的宗教批判甩在身後,而是在向批判塵世世界的這種進步中同時也為批判‘天國’世界亦即宗教獲得了一個新的立場。”〔2〕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所高揚的哲學對宗教的批判和哲學的拯救行動就是其社會批判理論甚至是整個理論大廈的原始點。

一、哲學征服宗教的“政治活動”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所研究的主題是關於兩位古希臘先哲的自然哲學學說。然而,在19世紀50年代末致拉薩爾的信中,馬克思明確表明,研究兩位自然哲學家的學說,不是哲學興趣,而是政治興趣,“[較晚的]哲學家——伊壁鳩魯(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懷疑論者,[我]曾專門研究過,但與其說出於哲學的興趣,不如說出於[政治的]興趣。”〔3〕從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內容上看,他出人意料地用了大量的篇幅著墨於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生活和寫作方式之不同;從博士論文的結構形式上看,在論文的序言、附註和附錄中他都在慷慨激昂地批判宗教和闡揚哲學的卓越。就此而論,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展開的不啻是一場以哲學征服宗教、救贖自由的“政治活動”。

伊壁鳩魯說:“要得到真正的自由,你就必須為哲學服務。凡是傾心降志地獻身於哲學的人,用不著久等,他立即就會獲得解放,因為服務於哲學本身就是自由。”〔4〕但世間哲學類別眾多,選擇為哪種哲學服務才能獲得自由呢?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選擇伊壁鳩魯哲學作為主要研究物件,即是選擇服務於伊壁鳩魯哲學。這種選擇的重要原因在於伊壁鳩魯哲學是對實在的解釋與對政治自由的肯定。美國學者維塞爾認為:“馬克思對伊壁鳩魯哲學感興趣的部分原因是伊壁鳩魯哲學提供了一條哲學救贖的道路……馬克思對伊壁鳩魯的興趣意味著他對作為一種救贖方式的哲學本身感興趣。”〔5〕此處,“救贖”一詞實有“解放”的韻味。聯絡到伊壁鳩魯是古代最偉大的宗教批判家與啟蒙思想家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認為“伊壁鳩魯是最偉大的希臘啟蒙思想家”。,他曾對宗教提出過完整的解釋和批判,幾近毀滅性地打擊了古代宗教,我們可以認為,馬克思藉助伊壁鳩魯“救贖方式的哲學”獲得了一種超出宗教之外的批判視野,希冀通過哲學對宗教的批判以及哲學的意志拯救行動能夠實現真正的解放的政治旨趣。 一般認為,古代的宗教批判是為消除恐懼,獲得心靈的平靜和快樂,而現代的宗教批判則是為了徹底消除宗教這一最大的欺騙形式,使人成為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馬克思在哲學拯救與宗教批判的對立意義上,充分彰顯出哲學的救贖功能。

馬克思宣告哲學與宗教的誓不兩立,他承繼伊壁鳩魯反叛宗教、護衛自我意識的“絕對自由”的精神,高調地宣告哲學“痛恨所有的神”,寧可像普羅米修斯一般做“哲學歷書上最高尚的聖者和殉道者”〔6〕,也不願屈辱地苟活於陰鬱幽暗的宗教“洞穴”。在博士論文的開篇序言中,馬克思即批判普盧塔克對伊壁鳩魯神學的論戰,明言普盧塔克把哲學帶上宗教法庭的立場,“令人想起一個被指控犯了背叛自己臣民的叛國罪的國王”〔7〕,同時指出,“只要哲學還有一滴血在自己那顆要征服世界的、絕對自由的心臟裡跳動,它就將永遠用伊壁鳩魯的話向它的反對者宣稱:‘瀆神的並不是那拋棄眾人所崇拜的眾神的人,而是把眾人的意見強加於眾神的人。’

〔8〕宗教無疑正是作為“眾人的意見”強加於眾神的力量,它致使“眾人所崇拜的眾神”並不是“眾神”的本相。在伊壁鳩魯看來,眾神避開世界,居住在世界之外,對世界漠不關心,與眾人毫無關係,“人們崇敬它們是由於它們的美麗,它們的威嚴和完美的本性,並非為了謀取利益”〔9〕這與“眾人所崇拜的眾神”毫無一致之處。何況,馬克思認為,對於哲人來說,“人的自我意識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併列。”〔10〕“神學化的理智”和宗教比哲學更重要的描述是極端錯誤的。

作為“征服世界的、絕對自由”的自我意識哲學,必然要質疑和批判作為各式各樣的偏見與錯誤意識的種種宗教和神聖,“哲學”和“宗教”根本上是存在衝突的。為解決這個衝突,在蘇格拉底事件之後,哲人的態度呈現出兩種路向:其一,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主張對民眾採取一種“高貴的謊言”的政治哲學,審慎地對待人們的宗教信仰,改善而非顛覆受宗教主導的人類社會,防止哲學對社會的“瘋狂”侵襲;其二,伊壁鳩魯摒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遮遮掩掩、曖昧不明的態度,堅決地採取了站在宗教對立面的立場,以巨人般的勇氣復興前蘇格拉底自然哲人用哲學對抗宗教的明確立場。〔11〕伊壁鳩魯這一大無畏的精神為後來的啟蒙哲人所接受,而在近代啟蒙背景中成長的馬克思,幾乎具備啟蒙哲人的所有抱負和激情,毫不猶豫地扛起了以哲學征服宗教的大旗。正如伊壁鳩魯的所有自然哲學均服務於其反宗教的動機一樣,馬克思對希臘原子論的研究也服務於其反對宗教的政治旨趣。

作為哲人的馬克思,其哲學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把人們從偏見、迷信和宗教中引導、“救贖”到“哲學”的“真理或光明世界”,走出柏拉圖的“洞穴”,由此反抗宗教在神的名義下把人“救贖”到晦暗不明的黑暗中去的荒謬舉動。因為依照啟蒙哲人的預言,凡是在人們開始按照哲學的理性進行思考的地方,宗教和迷信就不再有活動的餘地;而哲學的理性思考也只有在超出恐懼和無知的地方才能開始。當然,這個過程是艱辛的,面對的壓力也是嚴峻的。所以馬克思說:“哲學研究的首要基礎是勇敢的自由的精神”〔12〕。 方式選擇及原子偏斜理論的本體論意義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一方面生動地描繪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兩者的研究方式、生活方式的不同,映現出兩個不同的思想家形象;另一方面也詳述了兩者學說上的差異與對立,著重強調原子脫離直線而偏斜的理論把伊壁鳩魯同德謨克利特思想的實質區別。深刻凸顯出伊壁鳩魯的自由意志哲學能夠掙脫眾人的意見與宗教精神的限制,甚至能夠征服世界,實現絕對自由的本體論意義。

關於研究方式的選擇。馬克思描繪道:“德謨克利特不滿足於哲學而投身於經驗知識的懷抱,而伊壁鳩魯卻輕視實證科學,因為按照他的意見,這種科學絲毫無助於達到真正的完善”〔13〕;德謨克利特說“我發現一個新的因果聯絡比獲得波斯國的王位還要高興”,而伊壁鳩魯則認為,探討客體只在於使那進行解釋的主體得到安慰,目的在於追求自我意識的心靈的寧靜,而不在自然知識本身;〔14〕“德謨克利特由於對知識感到絕望而弄瞎了自己的眼睛,伊壁鳩魯卻在感到死亡臨近之時洗了一個熱水澡,要求喝醇酒,並且囑咐他的朋友們忠實於哲學”〔15〕。因此,研究方式的選擇制約著人們的生活方式。自然哲學不單純是對外在世界的客觀研究,也是關乎人的自我意識,關乎人的生活方式的學說。在馬克思的視野中,相比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才是真正的哲人,只有在伊壁鳩魯那裡,哲學成為救贖的工具,擺脫了大眾意見的束縛與宗教精神的限制,從而在哲學中感到滿足和幸福,由此得到真正的自由。當然,馬克思的自由已經不僅僅是伊壁鳩魯的對恐懼的擺脫與自我意識的寧靜,更是指人真正征服世界的能力,尤其是哲學對眾人的宗教生活的征服能力與救贖能力。維塞爾認為,馬克思使用的“征服”一詞是bezwingend,這個詞意味著強迫(forcing)。也就是說,普羅米修斯精神“強迫”世界成為人類自由之所。只有通過征服世界,人才能夠創造自己的文化宇宙,才能創造自我神性的保護而戰勝死亡。〔16〕人成為宇宙的理想生活的創造者,正是馬克思宗教批判的終極目標。

關於原子偏斜理論的意義。馬克思認為,伊壁鳩魯的原子王國所展示的是人的自我意識的世界,凸顯的是人的自我意識的絕對性與自由。原子作

為抽象的、個別性的自我意識的自然形式,表徵的實際上是個體的人。馬克思對伊壁鳩魯原子論的解讀其實包含著對人之生存樣態的洞悉。原子在必然性的直線運動中喪失了個體性與獨立性,如同個體的自由在外在的劃一行動中喪失了自身,但原子的偏斜運動打破了這一“命運的束縛”。原子由於脫離直線,偏離直線,從而從自己的相對存在,即從直線中解放出來,如同表徵著人的自我意識的原子經歷否定之否定,以偏斜運動否定直線運動,通過獨立性和對同他物的一切關係的否定脫離了限制性的定在,從而擺脫外在之束縛與羈絆獲得獨立自由的特性。〔17〕而這一點對於馬克思來說,正是人們逐漸脫離宗教的偏見與魅惑,洞察到人擁有神性般的自我意識而確證人的自由和平等的過程。“原子偏斜理論”構成了伊壁鳩魯哲學與德謨克利特哲學的差異。原子偏斜是對實在的解釋,藉此肯定了人的自我意識的自由。原子的偏斜打破了命運的束縛,將這一思想應用於人類的自我意識,則“偏斜正是它胸中能進行鬥爭和對抗的某種東西”〔18〕。原子的偏斜改變了原子王國的整個內部結構,並形成了原子的相互排斥這一自由意志的最初形式,因為它擺脫了強制的運動與盲目的必然性行為,這正是作為理性之光的哲學對作為幽暗泥塘的宗教的擺脫與勝利,彰顯出具有獨立自由意志的人才有可能掙脫宗教的束縛的事實。伊壁鳩魯提出的哲學學說是一種作為救贖方式的哲學。

伊壁鳩魯與德謨克利特研究方式的差異及伊壁鳩魯原子偏斜理論的運用,實質上是本體論與物理學的差異。德謨克利特將原子作為客體進行研究,把握的是原子客體的必然性,沒有涉及主體本身,只具有物理學意義;伊壁鳩魯通過原子發現了自由意志主體,並確立了自由意志主體的性質與自由意志擺脫宗教的本體論意義。

三、自我意識哲學的內在之光與外在之明

馬克思批判了“關於神的存在的證明”,指出這些證明“不外是空洞的同義反復”〔19〕。一切關於神的本體論證明都是不成立的,它們只是人的自我意識的直接證明。徹底掃除了“神”這一宗教的最高基礎之後,馬克思闡述了自我意識哲學如何實現對世界的救贖,這是伊壁鳩魯的“救贖方式的哲學”對宗教批判的完成。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的附錄中指出,歷來關於神的本體論的證明無非就是說,某人現實地想象的東西,對於某人來說就是現實的表象。因為我的想象是由某東西作用於我,所以當我現實地想象神,神對於我來說就是現實的表象,這一“現實的表象”將證明神具有一種實在的存在。馬克思指出,人如果相信自己想象的表象,這一表象就會起作用,如古代的摩洛赫和阿波羅神都曾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現實的力量一般。但是,馬克思接著論證到,如同某人將紙幣帶到不知紙的這種用途的國家去,必將被人嘲笑他的主觀表象一樣,要是將某人所信仰的神帶到信仰另一些神的國家去,必將被人嘲笑他受幻想的支配。“一個特定的國家對於外來的特定的神來說,就同理性的國家對於一般的神來說一樣,是神停止其存在的地方。”〔20〕由此,馬克思指出,“對神的存在的證明不外是對人的本質的自我意識存在的證明,對自我意識存在的邏輯說明。例如,本體論的證明。當我們思索存在的時候,什麼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識。”〔21〕對神的本體論存在的一切證明歧視都是對神的不存在的證明,是對一切關於神的觀念的駁斥,如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沉思一般最終只是證明了人的自我意識的最高神性。維塞爾的論斷也許是可信的:“從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看來(假如沒有更早的話),那種超越了人的所謂上帝的存在(即使如人一樣的客觀存在也能在他那裡被構建)對他而言也許沒有任何價值,因為對馬克思來說,價值意味著人的存在——最高的神性的自我意識。……馬克思相信,社會主義是人的理想的完美,不需要指向一個所謂神聖的父。”〔22〕既然神已經被掃除出這個世界,宗教已經被證明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形式,那麼救贖世界,實現和護衛人類自由的責任就要依靠自我意識哲學。 場救贖運動,“哲學必須成為塵世的(現實的)哲學,而世界必須成為哲學的(觀念的)世界。哲學既是救贖的工具,同時也是救贖的內容。為此,對馬克思來說,哲學擁有一顆‘征服世界和絕對自由的心’。”〔23〕馬克思認為,“征服世界與絕對自由”是哲學的本性,哲學是救贖意識的認知形式,它必須面向世界,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獲得絕對自由的自我意識

。“當哲學作為意志面向現象世界的時候,體系便被降低為一個抽象的總體,就是說,它成為世界的一個方面,世界的另一個方面與它相對立。體系同世界的關係是一種反思的關係。體系為實現自己的慾望所鼓舞,就同他物發生緊張的關係。它的內在的自我滿足和完整性被打破了。”〔24〕哲學要面對世界,而不再只是解釋世界之所是的內容,不再只是沉思根本存在的內容;哲學必須把世界變成哲學欲求的應該所是的內容,成為救贖行動的自我意識。

只有如此,哲學的本質才有可能實現,一個新的理論和新的自由世界才有可能在暴風雨中誕生。“本來是內在之光的東西,變成轉向外部的吞噬一切的火焰。於是,得出這樣的結論: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哲學的實現同時也就是它的喪失,哲學在外部所反對的東西就是它自己內在的缺點,正是在鬥爭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對的缺陷之中,而且只有當它陷入這些缺陷之中時,它才能消除這些缺陷。”〔25〕

假如認為伊壁鳩魯的哲學處境是由亞里士多德體系造成的,而馬克思的哲學處境則是由黑格爾體系造成的這一相類似的哲學處境之下,我們有理由信服美國學者沃格林的如下一段話:“意識的主權與反有神論的反叛是在一個開始就有的,它們作為動機進入到了馬克思對由黑格爾體系造成的哲學處境的反思之中。在黑格爾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中,哲學‘封閉自身成為一個完整的、全體的世界’,像這樣的體系乃是哲學中的‘節點’,它們中斷了哲學的直線發展。要在沉思中來進一步完善這樣的體系是不可能的,其繼承者將轉向哲學實踐和對時代的批判。”〔26〕我們也更能體會到馬克思選擇伊壁鳩魯哲學作為其博士論文的主要研究物件的深意所在,那就是把哲學當成一種救贖方式,深入到實踐和時代的深處去挽救那些遭受宗教魅惑的人們。

四、結語

就馬克思藉助伊壁鳩魯的“救贖方式的哲學”所擁有的超越宗教的批判視野而言,其哲學的“征服世界和絕對自由之心”還只是在自我意識中跳動,只是以“理性的自然之光”照亮了幽暗詭祕的宗教世界,彰顯了哲學的救贖意志。這種批判仍然只是思辨式的批判,依然侷限於斯賓諾莎和青年黑格爾派的理性精神啟蒙,它本質上仍是以“精神的批判”來消滅或以“自我意識”來消融宗教的“幽靈和怪影”,雖然批判的鋒芒很犀利,但還略顯缺乏渾厚的根基,因為尚未尋找到合適的中介讓自身成為革命的物質力量。馬克思從哲學上批判宗教只是宗教批判的序幕,而不是其最終的完成。這種批判無疑具有理性啟蒙的價值,其巨大的政治意義就是促成政教分離,讓國家尊重個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嚴格限定公共權力的支配範圍。然而“猶太人問題”已經使這一解決方案出現裂隙,哲學式的理性啟蒙既不能消滅宗教,也無法化解宗教派別之間的衝突,價值衝突、“諸神之爭”依舊存在於世間。因此,宗教批判必須要走出自我意識哲學的視野,擺脫在“思辨王國”中的“純哲學批判”式的範圍限定;必須反思哲學批判的前提,不能單純地將自我意識哲學作為宗教批判的前提和歸宿,不然,根本無法消滅宗教的神祕性。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的宗教批判的理論性質總體上還囿於大衛?施特勞斯、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等人的思想傳統;馬克思在寫作博士論文時期尚屬於“青年黑格爾派”。不過,馬克思已認識到其宗教批判的侷限性,從而堅決地清理了自己與“青年黑格爾派”的思想關係,指出,“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於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絡問題, 關於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絡問題”〔27〕。在轉入政治和經濟的批判之後,馬克思在新的層次上提出了對宗教的批判,即對宗教的世俗批判。

〔參考文獻〕

〔1〕〔2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16.

〔2〕〔德〕卡爾?洛維特.從黑格爾到尼采〔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471.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7.

〔4〕〔6〕〔7〕〔8〕〔9〕〔10〕〔13〕〔14〕〔15〕〔17〕〔18〕〔19〕〔20〕〔21〕〔24〕〔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12,11,12,35-36,12,24,27-28,25,35,34,100,101,101,75,75-76.

〔5〕〔16〕〔22〕〔23〕〔美〕維塞爾.馬克思與浪漫派的反諷

〔m〕.陳開華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129,132,133,183.

〔11〕羅曉穎.從伊壁鳩魯的憤怒到普羅米修斯的誓言——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j〕.現代哲學,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