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社>論文>論文精選>

心理健康論文新版多篇

文思社 人氣:3.09W

心理健康論文新版多篇

心理健康論文 篇一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對於一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一個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處於相互協調的和諧狀態,其特徵如下:①智力正常。這是人們生活、學習、工作、勞動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②情緒穩定與愉快。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它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系統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行為協調統一,受意識的支配,思想與行為也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那麼他就應該進行心理調整。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從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中可以看出,與我們傳統的理解有明顯區別――它包涵了3個基本要素:①軀體健康;②心理健康;③具有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社會適應能力是國際上公認的心理健康首要標準。全面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兩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無法分割。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曾認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兩個沒有關係的概念。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在現實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聯絡、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的生理健康。一個人如果性格孤僻,心理長期處於一種抑鬱狀態,就會影響內激素分泌,使抵抗力降低,疾病就會乘虛而入。一個原本身體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懷疑自己得了什麼疾病,就會整天鬱郁衛生寡歡,最後導致真地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應該注意合理飲食和鍛鍊身體,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開闊自己的心胸,避免長時間處在緊張的情緒狀態中。當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續不快時,要及時進行心理自我除錯,必要時應到心理門診或心理諮詢中心接受幫助,以確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隨著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和資訊時代的到來,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工業化、現代化、資訊化、社會化、一體化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時間越來越寶貴,人們越來越為效益所驅使,自主的、創造性的勞動和高階的智力勞動越來越多;人們的活動範圍在不斷拓展,人與人的交往越來越多。不可避免地要處理微妙複雜的人際關係;各種各樣的競爭的強度也越來越大。

在現實生活中,有人整天愁眉苦臉、心煩意亂、以安*藥助眠,長期在苦悶絕望中掙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殺的絕路;也有人終日以酒為伴、酗酒成性,打人罵人;有人與人敵對、衝突、犯罪;有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壓、關節炎等非器質性疾病,甚至身患絕症、早亡;有人不能和他人正常的交往及融洽相處,整日疑神疑鬼;有的夫妻不和、爭吵、打鬧、離婚……

生活中的所謂正常人,也多數不在最佳狀態,只是處於最佳狀態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我們實際離自然賦予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這樣一個紛繁複雜和撲朔迷離的大環境裡,人們必須具備較高的心理素質,以適應時代與社會的要求。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來越關注自己和親友的心理健康狀態。就讓我們運用心理科學來保持自己和親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較好的身心狀態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享受人生吧!

心理健康論文 篇二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然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長期忽視。為此,我們必須對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夠重視。

1、國中學生心理問題現狀

1.1 學習方面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國中學生主要的心理問題。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壓力越來越大,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和學習效率低。

(1)厭學。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也出現厭學情緒,甚至可以說“厭學心理”在國中學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一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分好班、差班,考試排名次,張榜,搞題海戰術,使學生處於超負荷的高度緊張狀態之中。另外,不當的教育方法,也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種種問題。

1.2 人際關係方面

(1)與老師關係不和諧產生對抗心理。如果老師對學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與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就會降低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以至關係緊張。

(2)同學間的關係不夠融洽。學習任務越來越重,競爭越來越激烈,同學之間缺少交流和溝通。如果老師疏於引導,同學之間就會產生隔膜,缺乏應有的同窗情。

(3)與父母的關係不夠親密。專制式家庭中的父母與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導致這些學生產生孤僻、專橫的性格,加上“單親”家庭等問題的存在,使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父母給自己帶來或製造了痛苦,會因此憎恨父母、家庭。於是,有的學生就走向極端,家長和老師的話無論對錯一律拒絕,以免家長和老師對自己進行干涉。

1.3 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緒嚴重。青少年時期處於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過渡的階段,認知特點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現實性的成分少。一旦將他們的主觀想象放到社會實踐中去檢驗時,他們驚訝地發現,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滅,給他們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往往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無能,因而灰心喪氣、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國中學生一般都對家長和教師存在一定的依賴性,可是,他們的潛意識裡卻將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獨立。但在家長和教師的眼裡,他們仍還是個孩子,還很幼稚,惟恐他們上當吃虧,於是對他們關愛有加,喜歡過多幹涉他們的生活,這會引起國中學生的強烈反感。

(3)性困擾頻繁。性早熟的女生因為發育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物件,性晚熟的男生因為較同齡人發育緩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物件。這兩種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來了,於是,他們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2、加強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2.1 努力營造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心理環境。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環境主要是指學校、家庭、社群心理環境。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主環境建設。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重要任務, 包括教學大樓、實驗室、運動場等等在內的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儘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築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教室,讓池塘、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和曲徑通幽的小道,也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二是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文化、藝術、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技藝,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係的目的, 改善學生心理環境。三是校園校風建設。培養良好的校風,既能反映學校的特色,也是穩定心理環境的因素。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只有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四是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使家長既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更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學生從小能生活在溫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長輩的正確的愛,必然會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安全、愉快,充滿歡樂和信心,良好的情緒從小就佔據心理狀態的主要地位,從而保證每一個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

2.2 以課堂為主渠道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心理健康教育應作為一門學科走進課堂,納入教學計劃。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針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還要面向全體中學生,作預防性輔導,運用現代心理科研成果,採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特點有所瞭解,掌握一些調控自我心理的常識,學會自我修養、鍛鍊的具體方法,養成健康的心態的良好的行為習慣。

2.3 利用學科教學滲透。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無論文科、理科還是思想政治學科,都應該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意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對學生進行學習心理和創造心理的指導。各科教師都要認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質教育內容的因素,把德、智、體諸學科的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融會貫通起來,使學生包括心理素質在內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2.4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寓心理健康教育於有益的活動之中,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使學生髮揮才智,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良好品質,提高心理素質。

2.5 開展個別心理諮詢。學生具有的煩惱、焦慮、緊張,往往因人而異,通過團體指導有時難以收到最佳效果,對此應通過個別諮詢,對個體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減輕心理壓力和負擔。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據學生行為中存在的問題採取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信箱、輔導或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此外,加強對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還必須努力提高學校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增強實施心理健康的能力。學校要組織教師學習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引導教師開展討論, 讓教師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論文 篇三

一、結果

1、症狀自評量表(SCL-90)

在326份有效量表中,任一因子分≥2.5即有明顯心理問題的共計48人(14.7%)。碩士研究生根據該量表測查出的心理問題多表現在強迫症狀和人際關係敏感兩方面。經Z檢驗(見表1),將本次測試所得因子分和總分與全國常模分數進行比較,我校20xx級及20xx級涉農專業研究生除總分和總均分外,各因子分都與常模分數存在著顯著的差異(P≥0.01)。其中強迫症狀、焦慮、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得分得分高於全國常模;而軀體化、人際關係敏感、抑鬱和敵對等因子得分低於全國常模。這說明我校20xx級及20xx級涉農專業研究生在強迫症狀、焦慮、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這幾個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狀況差於全國平均水平;而在軀體化、人際關係敏感、抑鬱和敵對這幾個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相對較好。

2、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

從表2可以看出,我校20xx級與20xx級涉農研究生在16種人格因素測試中反映出來的人格特徵【】。

3、大學生人格問卷(UPI)

在心研究生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凡是符合第一類標準的學生,一般要求約請面談。從圖2可以看出,在20xx級與20xx級涉農研究生中符合第一類篩選標準的人數共57人,佔所有施測人數的百分比為17.5%。因為這部分學生或在測試問卷試題中對“想輕生”一項做了肯定選擇,或是表現出最近一段時間對任何事情無興趣、經常失眠,又或者是表達了想要尋求心理輔導的意願。

4、家庭環境量表(FES)

我校20xx級與20xx級涉農研究生大多家庭成長環境優良,其中在家庭環境量表中各因子分除“親密度”這一因子分大多集中於高分段外,其餘各因子分都處於中等分數段,這說明學生家庭成員之間互相承諾、幫助和支援的程度較高;但同時“控制性”這一因子分則大多集中在低分段,這也說明大多數學生的家庭不會使用固定家規和程式來安排家庭生活。

二、討論

結合4個量表的測試結果分析可以看出,我校20xx級與20xx級涉農研究生人格發展健全,具有良好的樂群性、聰慧性、(情緒)穩定性、有恆性、敢為性、獨立性和自律性等,同時在家庭成長環境方面,大多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優良,特別是家庭成員間的親密度發展的較好。其中有48人(14.7%)可能存在明顯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多表現在強迫症狀和人際關係敏感兩方面。吳小偉等人對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上進行了巨集觀層面的整體分析,對由心理問題導致的症狀研究表明,在碩士生中出現症狀最多的就是強迫症狀。這與本研究調查的結果一致;同時有57名(17.5%)學生或在測試問卷試題中對“想輕生”一項做了肯定選擇,或是表現出最近一段時間對任何事情無興趣、經常失眠,又或者是表達了想要尋求心理輔導的意願。總體來看,我校20xx級與20xx級涉農研究生在強迫症狀、焦慮、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這幾個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狀況差於全國平均水平;而在軀體化、人際關係敏感、抑鬱和敵對這幾個因子上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相對較好。涉農專業研究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大多數學生的家庭環境不是十分優秀,再加上許多學生是被專業調劑被迫選擇了這個專業,所以在心理上就不免對自己面對的課程、環境產生反感,以此更加容易激發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學校對於涉農專業研究生應給予較其他專業更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壞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