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社>論文>論文精選>

新聞論文10000字推薦(新版多篇)

文思社 人氣:2.9W

新聞論文10000字推薦(新版多篇)

新聞學專業論文 篇一

儘管同1908年即誕生了第一家新聞學院―――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美國相比,英國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教育起始較晚,且中間似乎一度中斷,但英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學教育傳統和發達的傳媒業等為基礎,在新聞與傳播教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英國的新聞與傳播教育機構

最近,筆者對英國一些著名的新聞與傳播教育機構進行了實地考察,這裡作一概述。

倫敦大學

倫敦大學戈德斯密斯學院媒介與傳播系創辦於1983年,著名學者詹姆士・柯倫是其創始人。在建系前,該學院視覺藝術室就曾展開視覺傳播教學。媒介與傳播系成立後,最初提供的是傳播與社會學和傳播與教育學的學位教育,1985年起才開始進行媒介與傳播學學位教育,20世紀80年代開始招收媒介與傳播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目前,該繫有本科生471名,碩士研究生209名,博士生57名。該系的教學與研究在英國評價甚高。在2001年12月英國對研究型高校科研評估中,其研究能力被評為5星級(最高階),這在英國新聞與傳播院系中是屈指可數的(英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推行這種評估,每6~7年進行一次,下一次評估預定在2008年舉行)。在近年的英國高校教學評估中,它得分也很高,為22(滿分為24)。

威斯敏斯特大學

威斯敏斯特大學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新聞與傳播學教育,70年代起即開始進行該學科領域的學位教育。其媒介、藝術與設計學院現有35名全職教工,另有約100名兼職教職員工;全院本科生約500人,碩士生約250人,博士生約50人。該院的本科新聞學專業和公共關係學專業最近3年在《衛報》對高校媒介教育的調查中位居榜首。

伯明翰大學

伯明翰大學是英國傳播學研究文化學派的發源地,其當代文化研究中心首任主任霍加特(Richard Ho g gart)和繼任主任霍爾(StuartHall)均是在文化與傳播學研究中很有建樹的國際知名學者,被譽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傑出代表”的威廉斯(Raymond Will iam s)也為其作出了許多理論上的貢獻。儘管目前伯明翰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已解散,但該校的媒介、文化與社會研究與教學並未停止。在該校,從事這一領域教學的,是社會科學學院的社會學系。英國《衛報》新近公佈的排行榜中,伯明翰大學社會學系在社會學領域排名第8;其社會學專業本科教育排名第4,傳播學教育排名第2。

這幾所英國高校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教育機構的各級各類本科和研究生(碩士、博士)專業方向點(新聞與傳播學領域)如以下表所示:①

除了上述高校外,英國大量高校都設立了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領域的學位點(開展新聞學專業學位教育的有72家),其中還包括利茲大學、拉夫堡大學、愛丁堡大學等許多綜合性大學。

按層次設計培養目標

這幾所高校的新聞與(大眾)傳播學教育共同點之一,即都主張本科階段強調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研究生階段則突出深入主攻方向。

倫敦大學戈德斯密斯學院媒介與傳播系除了國際媒介專業是以理論研究為導向外,其餘各專業方向“既培養學生進行理論思維,也教授學生一系列從事媒介工作的核心技術。”②這些核心技術主要是收集資訊、進行採訪的技巧以及分析、處理資訊的技巧。此外,該系也非常重視讓學生了解傳媒法和新聞傳播道德。而在碩士研究生階段,該系的“影象與傳播”、“新聞學”、“紀錄片”、“廣播”、“劇本編劇”、“電視新聞學”和“故事片”7個碩士點,則深入到各個具體的媒介實務領域,進行強化訓練。其課程設定,都強調培養學生的媒介實務能力及創造力和對媒介工作的分析能力。除了課程學習外,均要求提交“代表作選輯”(portfolio)。以該系新聞學碩士點為例,它要求碩士生每人交3篇新聞特寫,除了個人作品外,碩士生還需遞交小組作品專案成果(雜誌文章)。“數字化媒介”和“媒介與傳播研究”這兩個專業,前者圍繞關於“新”媒體的種種爭論點展開研究,挑戰技術決定論和對於視覺傳播前景過於樂觀的觀點,強調媒介技術應用的社會和歷史背景;後者則以跨學科的方式分析研究現代社會、文化與媒介,將對於傳媒理論的強化研究和相關學科的相關研究相結合。該系的“媒介與傳播專業研究型碩士點”(MRes in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媒介與傳播專業哲學碩士/博士學位點(可碩博連讀)的學生,則涉及廣泛的媒介和傳播領域,並從中選擇課題,深入進行專項研究。

倫敦大學戈德斯密斯學院媒介與傳播系的(大眾)傳播學領域的研究生教學,“重點在於將‘文化學研究’同‘媒介研究’結合起來”,核心在於“以傳播學作為起點去理解社會的權力關係、社會關係和文化形式(cul-tural patterns)”。③而這也正是英國同美國在(大眾)傳播學教學與研究中的主要區別所在。科倫教授評論說,“美國的(大眾)傳播學研究傾向於從效果方面考察傳播,將之視為社會中相互分離的、個別的影響之源。而在英國,(大眾)傳播學研究則傾向於將傳媒視為社會的結構和文化的反映,從媒介在揭示社會本質方面考察媒介。”④在科倫教授看來,美國的傳媒研究傾向於聚焦新聞傳播學研究,而英國的傳媒研究是同通俗文化/大眾文化研究結合在一起的。這兩個國家的媒介研究,在聚焦點和框架方面是不同的。這種區別,當然也在該領域的教育中反映出來:美國在傳播學研究中主要使用實證方法,教學中強調實證的方法訓練;而英國較為重視思辨式的研究方法,更重視理性分析訓練。但是,他認為美、英的新聞與傳播教育與研究各有自身的優勢和弱點,應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⑤使之優勢互補。

威斯敏斯特大學媒介、藝術與設計學院要求“本科生必須學習理論型和實踐型兩種型別的課程,大約各佔50%的比例”,而在碩士生層面則“有所側重”(但也並非可以全然不學理論)。⑥該校的新聞學本科教育的實踐型課程,也重視新聞採訪和報道的核心技巧的學習,然後,再進入按媒介種類(印刷、廣電和網際網路)劃分的選修課程的學習。其公共關係學專業本科,內容既覆蓋公共關係實踐的各個方面,又包含對於公關行業的理性評判分析,考察公關行業在現代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作用及其同媒介的關係。該學院的研究生教育,依然關注理論與實踐、媒介分析與媒介實務相結合,但突出主攻方向。例如,新聞學專業方向的核心課程,是學習專業新聞實踐和研究分析英國及歐洲的受眾、媒介機構、歷史與文化,但重在深入印刷媒介或廣電媒介的專門領域學習。又如,公共傳播與公共關係學專業方向尤其強調為學生進入公共傳播和公共關係行業作準備,幫助學生拓寬、提高和更新這些領域的實踐技巧。

伯明翰大學社會學系的媒介、文化與社會專業,因其學校性質及該校在媒介、文化與社會研究中的傳統,定位成“並非培養新聞工作者,而是培養學生從理論上分析媒體”。⑦其本科生教育的3個學位點,不論是單項式的(single honour)還是合作式/組合式的(joint hon-ours)(有些類似於我國的單學位、雙學位之分),第一年的核心課程大致相同,均包括媒介、文化與社會概論,文化分析,文化研究的技巧和方法;在第二學年,文化學理論也是必修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立,顯然是為了給學生對傳媒、文化與社會進行思辨式的、批判性分析奠定基礎。而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各學位點的課程設定則有各自的側重。

教育形式各有特色

我們發現,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教育,尤其是研究生層面的教育,新聞學與傳播學區別明顯,新聞學教育(或廣義的操作性傳媒教育)領域的碩士點,雖然不忘提供寬廣的理論框架,但更突出的是強化專業新聞實踐,均要求學生深入某種媒介領域進行大量練習。而(大眾)傳播學領域的研究生課程設定,則側重於傳播學、文化學和相關學科的理論視角、爭議點、研究方法等,以便為研究生選擇課題進行研究,奠定寬廣的理論基礎。

關於整個學科領域形成不同型別的學位點,我們的研究發現,英國高校的新聞與傳播學科的研究生教育,不僅有歐美較為常見的研究型、課程(教學)型之分,而且還有研究與課程(教學)型。伯明翰大學社會學系的媒介、文化與社會專業研究生教育,典型地反映了這一特點。該校社會學系的媒介、文化與社會領域研究生教育的專業方向設定,就分為這3大類(英文表述分別為“Re-search Degrees”,“Taught Programmes”和“Research and Taught Programmes”)。在這3大類中,研究型課程對研究水平的要求最高,其博士學位點在時間分配上以研究為主,並對開題報告、研究專案和博士學位論文有嚴格的要求,要求博士論文達到8~10萬詞,強調論文對於專業的獨創性貢獻。該專業的哲學碩士點(A型)也要求學生聚焦於選定的研究領域並撰寫4萬詞的學位論文。而教學型對課程學習的數量要求最高,其碩士學位點要求研究生修滿4門課,撰寫1萬詞的學位論文。而屬於研究與教學型(“Rese arch and Taught Programme”)的哲學碩士點(B型)則要求研究生修滿3門課,並撰寫2萬詞的學位論文。

就各校的特色而言,我們的調研發現,威斯敏斯特大學媒介、藝術與設計學院很注意國際化,不少教師來自國外,其學生結構更是如此,約50%的研究生是來自國外。這種師、生構成的國際化帶來的文化交融、文化爭議等,一方面增加了瞭解不同文化的機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以及對新聞與傳播學領域重要概念的多元文化理解。但另一方面也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對一些重要概念有不同理解,給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在該院進行訪問時,斯帕克斯教授特別談到,來自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學生傾向於認為自己國家的傳媒體制是自然的、正常的,該系在教學中試圖讓學生認識到各國的情況是不一樣的,但這不等於其他國家的傳媒體制就是不自然的、不正常的。

倫敦大學戈德斯密斯學院媒介與傳播系的特點,是重視跨學科教育與研究,該系開設的“人類學與媒介”、“媒介與社會學”和“媒介與現代文學”專業都具有跨學科性質。鑑於社會傳播現象和傳播學科的跨學科性質,鑑於傳媒活動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這種跨學科的專業方向,有利於培養寬口徑、複合型的傳媒人才,也有利於對傳媒實踐的深刻理解。

伯明翰大學社會學系媒介、文化與社會專業更重視與其他院系的合作以及本系學術群體間的合作。該系開設的學士學位點,既有單項式的(single honour),又有合作式/組合式的(joint honours)(類似於我國的單學位和雙學位),後者牽涉到該系和其他院系的合作,包括語言(英語、法語、義大利語等)、歷史學、戲劇學等專業。此外,該系的課程教學的講座部分,採取主題式,由一個教師群體各人講自己最擅長的課題。

學生評估多種模式

英國高校新聞與傳播教學機構對學生的評估,既是規範的、嚴格按照程式的,又按照不同的教學階段、學位點型別等而有所不同。這有利於在保證公平的同時,保護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及適應學生在不同階段的不同發展特點。

以倫敦大學戈德斯密斯學院媒介與傳播係為例。其媒介與傳播專業方向對學生的評估是持續式的,在本科第一、二年,依據的是考試和學期論文。而在本科第三年,學生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撰寫學位論文,在這一情況下,評估依據的是學期論文加上學位論文;另一種選擇是多修兩門課而不撰寫學位論文,在這一情況下,評估依據的是學期論文(包括多選的兩門課程的學期論文)。另外,對於“代表作選輯”(portfolio)的要求則是本科三年一以貫之的,只是每年對作品體裁的要求不同。印刷媒介專業方向的學生,第一年要求有3篇報紙文章,第二年要求有報紙文章和以雜誌文章為形式的小組專案成果,第三年要求有新聞特寫加上網頁製作。

該系新聞學或廣義的操作性傳媒教學領域的碩士研究生評估,依據的是課程考試或論文、法律考試、代表作選輯以及約7000詞的論文。而傳播學領域碩士研究生的評估則有所差異,主要依據6門必修課程的學期論文(約5000詞左右)或課程的期末考試,加上1~1.2萬字的碩士學位論文。

該系對本科生和碩士生一般無學位論文答辯的要求,但有嚴格的程式對學生論文進行評估。在新聞學領域,學生論文先由教師批改、評分,然後再由學院中的其他教師批改、評分,第三道,由校外專家評審(所有研究生的論文都需經過校外專家審閱、評分,但本科生的論文只抽取一部分請校外專家審閱、評分)。該系傳播學領域對學生論文的評估,也採取類似的程式,但操作上與前者有所不同。第一道,由教師批改、評分,第二道,抽取樣本,由學院的其他教師批改、評分。如果對某篇論文兩次評估的結果差異較大,則進入第三道程式:找其他教師批改、評閱,並進行仲裁,然後再請校外專家進行評估。⑧論文答辯只是在一些可上可下的情況下才舉行。⑨

對我們的啟示

英國高校新聞傳播教育上的經驗,可以為我們提供不少啟示。比如,其在本科階段強調培養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研究生階段突出深入主攻方向的做法,同我國強調理論教學,並且學位層次越高,對理論的強調程度也越高的做法是不同的。英國的做法,體現了術業有專攻的培養思路,新聞學教育/操作性傳媒教育旨在培養應用性、操作性人才,即便是研究生層面也是突出其新聞實踐的深廣度;而以培養分析、評判傳媒實踐的人才為己任的傳播學教育,研究生突出的則是理論知識的強化和拓展以及專項研究。從目前我國研究生報考允許跨專業、跨學科的實際情況來看,學位層次越高、對理論的強調程度也越高的做法,對於那些本科非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來說,會因缺乏紮實的專業基本知識和核心專業技巧的積累而難以真正理解深層理論的問題。英國的做法,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了一種選擇。此外,對如何體現新聞學與傳播學教育的區別,英國的實踐也是一種啟迪。

英國高校各階段/層次的新聞與傳播教育的學位點,採取不同的型別、模式的實踐,而我們採取的是統一的模式、統一的要求。我們的研究生學位點,並無明確的研究型、教學型以及研究與教學型之分,甚至對文、理科的差異,也沒有充分考慮,主管部門對研究生的論文、答辯、外語、政治、體育等,有統一的規定。這種單一模式與社會對不同型別人才的需求之間,不無矛盾,在實際操作中,也容易陷入形式化的陷阱。實際上,把高校的所有學生培養成理論與實踐最佳結合的理想人才是不現實的,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英國高校針對專業特點或照顧學生的興趣,尊重學生的選擇的不同型別、模式,要求不一的做法,更能適應社會的人才需求,也更具操作性。

英國新聞與傳播教育機構對學生的評估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鑑,這一點,尤其反映在對學位論文的評估上。目前,我國高校對學位論文的評估,不分層次、不分專業,一律要求進行論文答辯。目前中國高校經過多年的擴招,本科生的規模,已經達到極為龐大的地步,其論文答辯工作需要的人力是極大的,答辯老師審閱論文的時間很有限。在這樣的實際情況下,毋庸諱言本科生論文答辯流於形式的問題是存在的,甚至碩士生的論文答辯都有此問題。而我們解決此問題的方式,往往是增添新的評審環節如送外校專家匿名評審、全市/省匿名抽查等。這可以起到督促學生、導師、單位重視學位論文的質量的作用,但與此同時,也帶來答辯結果和外審或抽查結果不一致的情況下究竟以何為準、依據什麼為準的問題,而這本身也是對論文評估規範化運作的一種挑戰。

當然,英國的新聞與傳播教育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威斯敏斯特大學的斯帕克斯介紹,在英國,新聞學一直都在為自己在高校的地位而奮爭,人們對實踐性的新聞工作為什麼要進大學學習還迷惑不解,因為從來沒有大學設立開汽車專業。這似乎同我國“新聞無學”說有類似之處。看來,如何解決新聞學的應用性及其理論建設之間的對立統一問題,任重而道遠,不僅在我國如此,在英國也是如此。■

(作者繫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博導,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註釋: ①根據我們在調研中所收集到的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介與傳播學院和伯明翰大學社會學系的有關材料中提供的資訊繪製 ②③④⑤⑧根據對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介與傳播系高階講師Angela Phillips和教授James Curran的訪談記錄,2006年6月19日 ⑥根據對威斯敏斯特大學媒介、藝術與設計系教授、傳播與媒介研究所主任Colin Sparks的訪談記錄,2006年6月16日。 ⑦根據對伯明翰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Jo hnHolm wo od博士的訪談記錄,2006年6月20日⑨根據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媒介與傳播系高階講師An-gela Phillips2006年7月24日給筆者的電子信件

新聞學論文範文字 篇二

關鍵詞:新聞採訪與寫作;實踐教學;教學方法

獨立學院是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作為高等教育機構新的嘗試,獨立學院在教育部的要求下,堅持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因此,獨立學院教學內容應與研究型大學有所區分,不能過多依賴“母體”在教學設計、課程設定等方面的既有成品,而應深化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管理,尤其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助學生學以致用。

1“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開展實踐教學的必要性

“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屬於新聞傳播學業務課程,涵蓋新聞的採訪、寫作兩大基本模組。本課程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將學生前期所學的新聞學基本課程與傳媒業界實踐聯絡起來,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新聞傳播學的核心課程,“新聞採訪與寫作”這門課承擔著鍛鍊學生新聞採寫基本功的重任。新聞採訪的設計、提問、基本新聞文體,如訊息、通訊等的創作只能通過實踐來培養和提升,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有大量的實踐機會和平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本定位和新聞傳播學科的培養目標亦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因而,在“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教學之中進行實踐教學的探究和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

2“新聞採訪與寫作”實踐教學體系搭建

設定“模擬採訪與寫作”教學環節

“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的以往教學多以理論為主,輔之以案例教學等其他方法。這種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法較為適合研究型大學課堂設計。獨立學院因生源錄取等問題,學生對技術和能力等綜合素養的渴求較為突出。本課程在教學中後期(一般為18個教學周的12周左右),完成採訪教學模組和寫作教學模組中的“訊息寫作”教學之後,可以安排學生來到傳播系演播實驗室進行實驗室模擬採訪。模擬採訪一般由教師設定採訪情境(多為突發新聞),下發採訪背景資料。此後,佈置學生自主選擇某一新聞媒體的記者身份,根據所在媒體的報道特點、版面設定等設計採訪提綱。採訪環節結束,學生立即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始寫作。本課程的“模擬採訪與寫作”教學環節通過合理安排情境、幫助學生蒐集資料、設計問題等環節,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自主進行新聞採訪前的準備活動、新聞採訪各個環節的設計與實踐以及新聞寫作的興趣和能力,取得了學生的支援,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設定多層次校內實踐平臺

“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教學基於新聞理論而展開,但針對獨立學院的學生素質,又不能拘泥於單純理論的培養,要探索更多學以致用的平臺供學生操練。本課程在傳播學系開設工作室1個,供學生自主實踐。工作室下設影視部、報紙部、網路廣播部、電子雜誌部4大部門,這些部門均面向全系學生進行自主報名和鍛鍊,受到學生歡迎。目前,經過初期建設,傳播學系工作室備有電腦、攝像機、單反相機等器材,在硬體構成方面具備充分的實力供學生進行校內新聞採訪和寫作實踐。傳播學系實踐平臺常設品牌有學生報紙1份、廣播節目4個、電子雜誌1份,均由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創作的形式完成。這樣,學生在校內實踐平臺和機會增多,達到實踐不止於課堂的教學效果。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態度由被動的“要我學”轉向主動的“我要學”,極大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將課堂教授的理論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能力。此外,基於傳媒現狀設定的校內實踐平臺由多媒體構成,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新聞業界的媒介種類,這種多層次實踐平臺的設計,有利於刺激學生學習,找出學生能力缺口,起到教學和實踐相互補充的作用。

開設第二新聞課堂

“新聞採訪與寫作”作為新聞傳播學的學科支撐課程之一,不僅應注重獨立學院校內實踐,還應有廣闊的社會視野。著眼於業界、著眼於社會實踐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而閉目塞聽、止步於校門,對於新聞傳播學這一社會學科而言,不僅會導致教師教授內容的脫節,更容易造成學生綜合素養匱乏等實際問題。因此,開啟校門、博採眾長地進行課程改革不僅必要,而且必需。本課程在基礎理論講授、搭建校內實踐平臺之餘,注重通過新聞傳播學研究期刊與論文、各類新聞傳媒等方式吸收業界最新發展成果,瞭解業界最新發展動態,力圖使理論聯絡實際,毋使學生與社會脫節。本課程邀請業界執牛耳者來校開設講座、講學,促進學生對於業界常識和動態的瞭解。如本地“溫州人”雜誌前主編郭明敏等,均為本課程的業界名師。第二新聞課堂的開設,增加了“新聞採訪與寫作”教學的實踐比重。促使學生直面社會、直面新聞業界最前沿,找到自身與業界的差距,方便查缺補漏。此外,業界名師的聘請與新聞第二課堂的開設不僅帶來新聞行業的最新動態,更能促使高校新聞傳播教育及時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案例,與實踐接軌,達到對課程設計的再反思,可謂一舉數得。

3“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實踐教學方法探索

鑑於“新聞採訪與寫作”本身實踐專業的特性及獨立學院開設本門課程的教學培養目標指向,本課程在內容上分為理論教學環節和實踐教學環節。

案例教學法

新聞注重時效性,新聞學課程的案例也一樣。本課程在教學設計中大量引入教學案例,用新鮮、生動、活潑的業界案例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採訪和寫作的過程。例如在第五章新聞採訪的一般方法章節裡,安排學生觀看“新聞調查―――與神話較量的人”這一期經典採訪案例並討論,教師提供案例背景材料,學生則根據案例來分析記者王志與採訪物件劉姝威之間就藍田案件背後的影響因素所進行的多輪問答,起到了較好的案例示範作用。

課堂討論法

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與能力,本課程著意在九成以上的章節都設計課堂問題討論的教學環節,針對理論部分給出最及時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課堂討論不僅可以第一時間帶動學生的聽課氛圍,還可以翻轉教學角色和教學身份,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則“退居二線”。值得注意的是,課題討論法須輔之以適時的、有爭議性的或有啟發意義的問題。討論之餘,教師的適時啟發和總結成為點睛之筆,往往能昇華學生的討論成果。

實驗法

基於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既定目標,本課程安排學生前往傳播學系新聞傳播演播室和實驗室進行實踐教學。此外,在課程中設計一系列課內實驗也可輔助理論部分學習效果的提升。例如,在第八章訊息文體的寫作完成之後,安排學生進入廣告傳播系工作室進行模擬採訪和現場寫作實驗。

4結語

新聞採訪與寫作的能力養成,絕非一時一日之功,“新聞採訪與寫作”課程的能力培養也是一樣。新聞採訪寫作的實踐能力與水平檢驗著獨立學院學生的素質,也可折射出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水平。因此,唯有遵循“理論少而精”的原則,不斷加強新聞採訪與寫作的實踐教學,才能完成既定的培養目標。

新聞寫作論文 篇三

關鍵詞:文學敘事新聞語言文學語言文學手法

一文學敘事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

伴隨著新聞事業的不斷髮展,於上世紀60年代在西方社會出現了新新主義,強呼叫小說的筆調來寫新聞故事,這深刻地影響著新聞報道方式,“為衝破傳統新聞報道觀念與寫作手法,在報道方式上人為融合小說的創造想象力,及新聞記者的採訪技巧……強調寫作的風格及描述的品質”。雖然新新聞學重點突出的是主觀色彩,其諸多理論與方法也不能承擔真實反映客觀世界的功能,似乎不符合“新聞”真實、客觀的要求,但新新聞主義的初衷也是為了更準確、更真實地向受眾反映事實,傳遞資訊。

我國的新聞工作者也特別重視新聞報道方式的變化與創新,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散文的筆法來寫新聞,蕭乾先生曾自謙地說過:“縱觀我一生,可說是介於文藝與新聞之間的兩棲動物。”

今天,用文學的敘事手法寫的新聞稿、小說化的新聞、散文化的新聞等多種形式已屢見不鮮。“各報的記者們使出渾身解數,想方設法讓‘實話實說’的新聞藉助文學的手法去‘實話巧說’,使之更為深刻、精緻、感人並富有文采,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南方週末》向來以深度報道為特長,其中經常能夠看到記者作為一個敘事者,深入事件中心去探詢真相。在故事敘事過程中,往往會借用各種文學的敘事方法,比如文首設定諸多懸念,為了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大量使用直接引語,通語言來凸現人物的性格與心理活動。文章也一般遵循著發現矛盾、衝突,尋找原因,最後如何去化解矛盾、衝突這條軌跡發展下去。

二新聞語言與文學語言的一致性

從語言學角度來衡量,文學語言與新聞語言具有同一性。兩者都具有語言的一般特徵,都是對客觀經驗世界的文字表述。作為新聞寫作的主角,也有可能同時成為創作文學作品的主角,兼有新聞寫作主角和文學創作主角的雙重身份。

在講到語言的運用時,對語言的要求普遍認為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從新聞的功能上看,新聞要“傳遞資訊溝通情況”,所以“新聞語言必須要準確,概念明確,論斷正確,就是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觀情況,報道事實,描寫人物容不得半點含糊不清,說一是一,是二就說二”。同樣,文學語言也必須準確。它的準確是藝術意義上的準確,就像福樓拜說的那樣“我們不論要描寫什麼事物,要把它表現出來,只能用唯一的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只有唯一的動詞;要賦予他性質,只有唯一的形容詞,我們要苦心探索,非找到這個唯一的名詞、動詞、形容詞不可,僅僅找到這些名詞、動詞、形容詞的相似詞千萬不要滿足,更不可以因為搜尋困難隨便使用一個來搪塞了事”。

鮮明性也是所有文體的共同要求。新聞媒體是社會的嘹望哨,媒體應通過那些新近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有典型意義的和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報道,使用生動鮮明的語言去維護公眾的切身利益和疏導群眾的情緒。而文學語言的鮮明性,則主要表現在形象和意境的創造上。

生動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切敘事性作品具有藝術魅力的基本特徵。新聞語言的生動要求使用典型、準確、簡潔、具體的語言,而且不斷地從事件背後提供出儘可能多的價值和材料,而從挖掘新聞事實本身所包含的生動因素,也能反映客觀事實的本來面目。“新聞是新近事實變動的資訊。”文學語言的生動,主要表現在細膩描寫客觀事物時,以合理的想象聯想和誇張來抒發主觀情感。

三新聞中運用的文學手法

適當運用文學表現手法是增強新聞可讀性的根本途徑。新聞幾乎對所有的文學表現手法(虛構除外)都可採取“拿來主義”,但最應當掌握以至運用純熟的是描寫、對話、議論三種。

新聞尤其是訊息,要不要有描寫,至今仍有不同的認識。但隨著新聞改革的深入發展,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種種束縛已成共識,描寫已被廣泛採用。恰當運用描寫,可以把新聞寫得生動形象、富有文采。其主要作用有:能夠再現環境,創造氣氛,引人入勝;它可以用實景代虛言,剔去空洞無物的陳述,增添新聞的形象美;它可以託物寓意,形成含蓄的意境。

新聞(主要指訊息)中的描寫是從屬服務於導語的整體設計的,它必須把新聞的五要素容納進去,描寫的本身必須同時是對新聞事實的報道,或者是對新聞事實不可少的襯托。需要注意的是,新聞中的描寫不在多,而在準;不在細,而在精。好的描寫著墨不多,三五個字,幾個片語,一兩個短語,讓讀者略有所感便戛然而止。

新聞寫作論文 篇四

關鍵詞:新聞寫作若干問題探索

一、搞好新聞寫作必須從練基本功抓起

1.1素材選擇要通過實踐調查來完成。

選擇素材應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是真實性。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選材是要認真鑑別,選用最可靠的材料;不能道聽途說,更不能臆想編造。二是思想性。所選的材料,必須符合四項基本原則,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能促進安定團結,有利於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好局面的材料。三是針對性。所選的材料,必須是“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的材料,真正能夠解決各種實際存在的問題。四是戰鬥性。所選的材料,要能鮮明地表達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怎樣是對的,怎樣是錯的。做到是非清楚,褒貶分明。五是實效性。不要“明日黃花”、“馬後炮”,要選擇反映新情況、新問題的材料,並且要使所反映的材料同黨的工作部署合拍,同實際工作程序相一致。六是趣味性。除了社會新聞、趣聞軼事等本身具有趣味性的報道外,對其他種類的新聞,也要努力挖掘,選用讀者感興趣的材料。這些工作一點兒也離不開深入生活,調查研究。

1.2結構安排要合理,自然,又符合實際情況。

蓋房子要有一個成功的設計。文章的表達也要講究一定合理的結構。新聞的結構,是指新聞的組織構造,具體表現為敘述事實和安排情節的方式,是新聞內容賴以表達的手段。具體地說,新聞的結構,就是按新聞的內部聯絡,按新聞主題思想的需要,以主題為紅線,把經過精選的人物、事件、情節、場面等材料,有計劃、有條理、有層次地安排貫穿起來。新聞的開頭、結尾、事件的展開,段落的劃分,前後的呼應,左右的照顧,都屬於結構的內容,它有一定規律可循。

新聞報道的基本結構比較簡單,大多數是這樣的順序:一是導語;二是解釋或深化導語的材料;三是必要的背景材料;四是次要的或不太重要的材料。這就是說,寫作的順序不是照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要“開門見山”,一開頭就在導語中揭示主題,引出闡述,解釋新聞主題的主體。總之,新聞結構的特點是要把最重要的事實寫在導語中,寫在新聞的前面,其他各個細節則按重要性順序排下來:愈是重要,愈排在前面,形成一個“倒金字塔”式的結構。

1.3導語的內容既精煉、概括,又反映新聞的核心思想。

新聞的開頭,用簡煉生動的文字,突出最主要、最吸引人的事實,揭示主題思想以便讀者迅速瞭解主要內容,並能吸引讀者往下看的那一句或幾句話,稱作“導語”。導語在一條新聞中的地位,就像是整部交響樂的前奏曲。敘寫導語是新聞寫作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它能確定新聞的其餘部分是什麼樣子。導語寫得好壞,直接影響到主題的表達是否充分。

新聞導語的形式沒有統一的規定,可以根據新聞主題思想的需要採取各種新穎、靈活的形式:一是以新聞人物的話作導語;二是用對比的手法寫導語;三是運用比喻概括主要新聞事實作導語;四是用設問句自問自答作導語;五是抓住最能反映主題的具體事實作導語;六是運用有說服力的資料作導語;七是用群眾感興趣的背景材料作導語;八是運用生動形象的群眾口語或名言警句作導語:九是用歷史趣聞軼事、民間傳說等作導語;十是以情景描摹作為導語。

1.4標題擬定有如畫龍點睛,一語中的。

標題也叫題目,目者眼也,新聞標題要起到眼睛的作用,能引人注意、美化版面、介紹內容、評價事實。既是“眼睛”,就要富有神彩,充滿勉力;如果平淡、晦澀、公式化,概念化,就像失神的眼睛,吸引不了人。所以,古人有“好題一半文”之說。意思是說,擬出了一個好標題,就等於文章寫了一半。這也是極言標題的重要性。我們寫新聞,尤其是編輯人員,必須十分講究寫好標題。實踐證明,一個好標題,就是全文精華的點選和高度濃縮的顯露,能增加新聞的力量,抓住讀者,扣人心絃,而且使人不得不讀,不得不看,甚至久久難以忘懷。新聞標題要注意概括性,以儘可能簡煉的一句話,準確地說明這條新聞的主要內容。它要求在有限的欄目內,概括出新聞的主要事實,以最少的宇數表達其內容。這就是說,新聞標題必須簡煉。然而,標題是否簡煉,不能離開內容來評定。經過概括作出的標題,首先必須準確地反映新聞內容。在一定意義上說,一個好的新聞寫作是它的標題給“點”出來的,是標題打出了該新聞的最佳品牌。

二、新聞寫作過程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2.1新聞寫作的背景材料交待要清楚,但要繁簡相宜。

在新聞中說明事物來龍去脈的材料,稱為“背景材料”。背景是為了突出所報道的事物意義,說明事產生的原因、條件、環境等,或是對某一事物作必要的註釋。它對訊息中所報道的主要事實起補充、襯托的作用,有助於深化新聞主題,加深讀者的印象,幫助讀者進—步瞭解新聞內容。它是新聞的有機構成部分。在新聞寫作中,對於任何一個事件、講話、情況或資料,只有充分地交待來龍去脈,才能確切地反映客觀事物。如果不交待來龍去脈,這個事件的意義就不完整。

新聞背景材料,通常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一是有關新聞事實本身的歷史狀況,以便讀者用現在同過去相比較;二是與周圍事物的對比;三是與不同方法、不同形式的對比;四是事物產生、發展的多種因素的相互制約;五是不僅要反映某一事物本身,還要從巨集觀範圍中看出它的地位、作用,影響以及與其他方面的聯絡:六是有關事物的專門知識,有關某一問題的各種觀點、看法以及各種學派、各種藝術流派和學術見解的介紹等;七是有關某人某事、某地的軼事、傳聞和歷史、地理、風俗習慣的介紹;八是在人物介紹中交待有關身世、經歷和在某—方面的成就等:九是報道新產品、新技術、新發明等,要簡要說明它的經濟價值、科學價值及其效能特點:十是必要時,在新聞中用了不為一般讀者理解的名詞、術語和專業用語,要加以必要的解釋。

2.2數字材料的運用具有相當的說服力,但一定要準確且用到當處。

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質和量兩個方面的規定性。因此,我們寫新聞報道時,既要注意使人們認識事物的質,又要使人們把握事物的量,做到“心中有數”。從新聞寫作來看,數字具有簡煉、準確、醒目、直觀等特點,它是其他文字所無法代替的。在加強經濟報道的今天,各個部門都離不開統計數字。“用數字語言說話”,可以通過反映事物的量,來表現事物的發展變化,準確說明事物的質的規定性。

新聞中運用數字,要注意以下問題:一是所用數字要認真核對,看是否真實可靠,表達方法是否合理,比例的計算是否準確;二是運用數字要根據質與量的辯證統一規律,注意與事物發展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不能離開整個事物發展過程:三是要把握事物的最佳量;四是要注意事物各方面數量之間的相互關係,選擇最有代表性、典型性、綜合性的數字來說明問題:五是報道各種數字一定要實事求是,不能弄虛作假;六是報道某方面的數字,應說明材料的來源和根據,以增加其可信度。

2.3語言的運用要力求“短、平、快”,其技巧要害是符合大眾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