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2.39W

自考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精品多篇】

工商企業管理自考本科畢業生自我鑑定 篇一

工商企業管理自考本科畢業自我鑑定

工商企業管理的本科,是我參加自學考試取得的第二個本科文憑。畢業在即,現做一個簡要回顧如下:

首先,在政治思想方面,我密切關注黨和政府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科學發展觀等巨集觀理念。同時因為身處成都,更關注四川的災後重建、發展和提升的各項理論。我堅信,在黨的關心和領導下,在全社會人民的支援幫助下,災區人民的未來一定會變得更加美好。同時,作為全國文明城市的一員,我也會不斷提升自身的社會道德風尚,儘自己所能,為把我們的成都、把我們的四川建設得更好而添磚加瓦。

其次,回望這幾年的學習和考試經歷,應該說是有壓力也有快樂!通過自考,培養了我不斷進取的精神。我所獲得的不僅僅是又一個證書,更獲得了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學習的方法,這一切都讓會我終生受益。它還考驗了我的意志和耐力,給了我永不言棄的做人理念和事實求是的工作態度,給了我足夠的信心面對競爭激烈的社會挑戰。同時,我還注重學以致用,從而使自身的工作也得到不斷的提升。。

總之,自學考試的文憑不是我追求的終點, 而是我走向新高度的新起點,我仍然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地迎接新的挑戰

自學考試畢業生自我鑑定2

經過這幾年的辛苦終於自考的所有課程,我真得很激動,也很興奮。回想起自考的那段日子既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辛酸,真得很難忘啊!自考三年裡,我在提高自己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質,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下是我的自考畢業生鑑定:

在思想上,我不斷的努力學習和提高自己,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讓我在思想行為方面能夠作風優良、待人誠懇,能較好處理人際關際,處事冷靜穩健,能合理地統籌安排生活中的事務。為社會為學校為同學為身邊的人做事不再覺得是一種累贅,而是很樂意的去做並且能夠得到滿足和快樂,並且一直在追求人格的昇華,注重自己的品行。

在學習上,我學習態度端正,努力學習所有課程的理論基礎知識,同時把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活動中,把所學知識轉化為動手能力、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力求理論和實踐的統一。

在工作上,很好地處理自學考試與工作的關係,做到工作與自學兩不誤,沒有因為自學考試的緊張而放鬆對工作的要求,也沒有因為工作的繁忙而放棄自學考試。在參加自考的幾年來嚴格要求自己“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艱苦而充實的學習讓我的專業知識豐富了、閱讀能力提高了,並且能夠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同時還接觸到了另外一門外語——法語。

在生活上,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充實而有條理,有著嚴謹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作風,樂於助人,誠實守信。因為我平易近人、待人友好,所以一直以來與領導、老師、同事、同學相處得很融洽。

自考的收穫是豐厚的。它磨練了我的意志,給予我戰勝困難的勇氣。我把理論知識靈活地融入到平時的工作中,堅持理論指導實踐;把自考精神貫穿於工作中。自考通過了,但自學考試的文憑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終點,而是我們走向新生活,尋求更高發展的新起點。我會在今後的日子裡繼續參加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向更高的知識境界攀登。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 篇二

論文題目:試議工商管理與經濟發展

【摘 要】工商管理作為一門適應時代經濟發展需要的新學科,其基本的管理理念以及比較個性化的設定都對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本文就旨在研究工商管理對於經濟發展的基本促進作用,繼而讓社會更加重視工商管理學科的重要性及積極意義,並最終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

工商管理的發展歷史概述

市場經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經濟,它主要是隨著剩餘產品以及剩餘交易行為的產生而產生的。工商行政管理誕生於那樣一個特殊的時候,其自身出現在重農抑商的歷史過程中,也有著其不同的比較特殊的基本特徵。因而當時情形下衍生出來的工商行政管理出於維護政權以及發展經濟等各種不同的目的,我國的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嚴格加強對於從事手工業者、集市交易包括商販等的管理行為。

工商管理的基本職能分析

工商行政管理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管理中扮演著了比較特殊的角色,我們要想進一步瞭解工商管理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就要對工商管理在我國政府經濟社會管理中的主要職能有個清晰的定位。這其中包括兩點十分重要的內容:首先,工商管理部門在我們的市場監管中並不是包打天下的,在我國前朱鎔基對於經濟的概括與包括就指出:我國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牢牢把握好市場主體的入門關,要積極當好市場良好執行的裁判員,積極做好我國市場秩序的堅強衛士。我國國務院前吳儀在分管我國的工商業時也曾經明確地指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僅要忠於職守,要對發生的經濟行為勇於負責,在依法履行好我們的市場監管方面的基本職責時充分發揮主角的作用,又要積極加強各個方面的基本合作。其次,我國的工商管理在政府的四大主要職能中,除了要積極行使其從事的市場監管方面的基本職責,還要部分性的參與進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幾個方面的基本職能。我國的工商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對於市場競爭准入以及競爭、退出等方面的監管職能,工作綜合性比較強,因而其必然擁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工商管理的工作特點分析

首先,我國的工商行政管理是以一種積極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的方式來為社會的經濟發展服務的。在我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不同於其他的部門,工商行政部門並沒有自己的資金、專案等方面的內容,它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維護市場的基本秩序,主要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而綜合創造出相對應的軟環境,尤其是在我們要求建立統一開放並有序競爭的市場大背景下,更是需要充分發揮我國工商管理的主要行政職能。只有我國的綜合市場環境變得越來越好,投資的主體才會不斷增多,我國的地方經濟才能獲得更加迅速的發展,總而才能積累其更多的財富。我國的工商行政管理的第一個基本的工作就是通過微觀手段將小成集結成大成的,繼而充分發揮點點滴滴的自身特徵,努力營造出一整個地區良好的市場環境,這些對於我國地方的經濟發展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的。第二,工商行政管理的監管服務具有豐富多彩的手段。我國的工商行政管理始終秉承了堅持行政處罰與行政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藉助輿論的力量通過行政調解等方式加強市場的監管繼而更好地為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第三,工商行政管理涉及的面十分寬,從我國市場的監管角度而言,我國的市場監管即包括有形的市場監管,也包括無形的市場監管,在市場監管的主要內容方面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市場監管負責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市場的准入、交易、競爭以及退出等各個方面的行為。第四,工商部門與我國的廣大市場主體以及消費者之間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絡,工商管理部門作為國家的政府部門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代表著我國政府的整體形象,因而,工商行政管理行為的良好實現,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與百姓的幸福生活。第五,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日常性與突擊性結合十分密切,只有將日常的監管上升到了一種常態化的角度,我們才能夠更好地實現整個社會的長治久安。

工商管理對於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分析

在我國,工商管理對於整體的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工商管理部門應該積極協調好企業與執法部門之間的關係,積極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努力改變自身的工作方法,不斷完善提升自身的服務機制從而積極促進經濟的發展。為了更好地做到這一點,我們更加應該牢牢樹立起不斷促進發展的思想意識,不斷積極改進市場的監管與執法,從而更好地為進一步優化我國的環境發展以及經濟建設的整體大局服務。同時,我們要牢牢把握經濟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因而各級工商管理部門同樣需要進一步積極端正各個市場的監管與執法方面的工作方式,同時積極尊重市場的主體,尊重基本的納稅人,堅決摒棄在單純的監督執法的過程中監管執法以及十分狹隘的部門利益方面的思想,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改進我國市場監管的基本執法方式,繼而進一步提升我國執法部門的執法水平,對於那些涉及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農民等大多數消費者利益的情況,要努力嚴格涉及到許多知名的企業以及商品的保護,對於那些重大的商業違規行為更需要我們進行進一步的嚴厲打擊。

同時,除了政治方面對於區域經濟發展的保障促進作用之外,我們還要認識到完善我國的工商管理對於進一步深化流通體制領域內的改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國的商業企業集團是跨越地區、部門以及各個行業方面的基本界限的,它主要是由我國企業之間的自由聯絡以及自願結合的方式而構成的,這樣的行為就容易使得企業利益從部門以及地方的利益中不斷的分化脫離出來,繼而形成超脫其外在的集團基本模式,也容易使得一些原本存在著相互隔絕的部門不斷進行互相之間的聯絡與結合,地方的利益也可以更好的通過橫向方面的聯合與經濟發生強制性的關係,這樣的交叉與融合可以從根本上動搖我國條塊狀分隔的基礎,從而將企業從部門以及地方所有制的束縛中徹底解脫出來

在我國,政企分開也是改革流通領域內的重要環節,我國的商業企業集團綜合採取釜底抽薪的基本方式,繞開層層的行政枷鎖,將各種不同的企業按照經濟上的相互聯絡不斷結合在一起,這種另起爐灶,自成體系的方式在客觀程度上形成了新的經營與指揮中心,還有就使我國的許多商業企業集團本身並不隸屬與其它的任何行政部門,有關的政府機構對於我國集團進行的活動也只能是進行一定程度的幫助與輔導,並不能直接進行干預,這樣的工商管理模式極大的減少了企業集團對於政府方面的依賴,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其自身的主動性,也提升了工作效率。這些對於我國經濟的發展,對於整個企業的積極健康的向前發展都是具有是十分重要的促進意義的。

總之,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工商管理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越來越不可替代。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處於發展階段,還不夠成熟,還有很多的方面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而工商管理做為政府的職能部門、執法部分,理應為國民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為市場經濟的健康運作開闢道路。縱觀經濟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出,工商管理與經濟建設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我們只有全面瞭解工商管理的職能特徵以及充分認識其對於經濟的深刻影響,才能更好地理解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更好地為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邱琳。論商業企業集團[J]。北京社會科學,1990:35~36.

[2]江林。論商業企業集團的發展[J]。經濟論壇,2015.

電大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 篇三

一、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市場經濟的大潮將中國的經濟帶動了起來,國外的汽車製造企業來到了中國,他們將國外企業管理的先進水平帶到了中國。這樣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也給他們的企業帶來了利潤。 一個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的質量管理是它執行發展的靈魂。所謂質量管理是指達到和確定產品符合品質要求的一切職能和活動,其中職能是指質量管理系統,活動是指實施質量管理系統的具體過程和行為。

(一)對企業而言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1.加強汽車零部件的品質管理有利於提高企業效益。按照經過嚴格稽核的國際標準化的質量體系進行質量管理,真正達到法制化、科學化的要求,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零部件合格率,迅速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年初,福特重慶工廠要求南京發動機公司將量產以來的所有發動機進行返修,起主要原因是蓋罩的變形導致漏油。大規模的返修和更換配件對公司而言是一筆巨大的經濟損失。加強質量管理既節約了質量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有利於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品質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當前國際貿易競爭的手段主要是價格競爭和品質競爭。由於低價格銷售的方法不僅使利潤銳減,如果構成傾銷,還會受到貿易制裁,所以,價格競爭的手段越來越不可取,所以當前的競爭就轉化為質量的競爭。在今天,質量穩定的高質量產品會比質量不穩定的低質量產品擁有更多的市場份額,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較好的質量也會給生產廠商帶來較高的利潤回報

3.有利於降低售後成本,有效地避免汽車零部件的責任。各國在執行汽車品質法的實踐中,由於對汽車零部件品質的投訴越來越頻繁,事故原因越來越複雜,追究責任也就越來越嚴格。嚴格執行加強零部件的質量管理不僅可以減少市場投訴,還可以降低後續更換維護的成本。

4.有利於節省了第二方稽核的精力和費用。在現代貿易實踐中,第二方稽核雖然早已成為慣例,但後來又逐漸發現其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方面,一個供方通常要為許多需方供貨,第二方稽核無疑會給供方帶來沉重的負擔;另一方面,需方也要支付相當的費用,有時花了錢還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因此在成品出廠前嚴把質量關可以節約稽核成本。

(二)對消費者而言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於提高消費者滿意度,增強社會質量影響效益。產品質量是形成顧客滿意的必要因素,因此較好的質量會給企業帶來較高的利潤回報同時讓消費者滿意而歸,獲得消費的滿足感。

2.有利於保持和延長汽車的壽命,提高整車的利用率,為消費者節約經濟支出。對於消費者來說,沒有什麼比自己愛車的質量更重要了。使用質量不過關的汽車零配件,汽車與之裝配部分會受到極大損耗。如長期使用質量不好的空氣濾清器,就會使大量灰塵進入發動機,令發動嚴重受損,那麼汽車效能發揮將受損;長期使用質量不好的火花塞,則很有可能導致電極融化造成引擎受損。使用質量好的汽車零配件如發動機各部件,不僅可以使車效能提高,還可以省油,為消費者節約日常經濟支出,而用了質量偏次的零部件,就會對車形成一定的損害,維修和更換零部件也是一筆不小的的經濟支出。

3.有利於維護人們的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安全。質量管理是公司的保護傘,嚴抓質量管理可以提高品牌美譽度;加強質量管理也是維護生命財產的必要措施,汽車配件的質量高也就意味著自己的生命安全得到一定保障,有利於人們生活的和諧安定。如果使用質量不好的汽車零部件例如安全關鍵件——剎車片,在汽車行駛過程中可能會造成制動失靈,無法控制車速,帶來預想不到的嚴重後果,給消費者健康帶來很大安全隱患。

(三)對社會國家而言質量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於跨越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獲得國際貿易“通行證”。許多國家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設定了種種貿易壁壘,包括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其中非關稅壁壘主要是指技術壁壘。技術壁壘中,又主要是產品品質認證和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的壁壘。只有加強零部件的質量,才能走向世界,才能使國家的經濟貿易不斷走向世界。

2.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的繁榮昌盛。質量好的汽車配件會提高汽車的穩定性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發率,有效的保護人們生活的安定,有利於和諧社會的發展促進國家的興旺。

二、當前汽車零部件製造流程中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設計初期質量管理問題分析  設計的功能是把使用者對產品質量要求轉化為設計圖樣和技術檔案,並通過產品試製、驗證以確定設計,保證所設計的產品滿足使用者要求。最新汽車質量問題統計資料表明:產品質量問題中有50%的問題屬於先天不足的設計問題。主要設計質量問題如下:

1.方案設計研製階段有簡化或超越程式的情況。設計階段劃分與質量控制點的設定不明確不合理也沒有形成書面檔案,甚至產品質量、可靠性保證大綱、標準化大綱和計量測試保證要求都沒有得到有效性實施和書面交叉性驗證。定型前的設計評審沒有形成書面檔案,對評審中提出的問題無法進行跟蹤管理,也沒有制定和執行新產品定型管理制度,定型中遺留的技術問題的不到更本性的重視也就不會進行質量跟蹤管理。

2.企業外部與顧客資訊交流的遲緩,內部工作的效率低下。設計小組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和凝聚力,最終導致設計出的產品不符合顧客要求不滿足專案生產技術要求。

3.缺乏對質量設計初期質量管理結構化邏輯性程式的理解。質量活動和質量計劃流於形式,未能得到有效地運用並指導設計控制,如小組可行性承諾、初始能力研究、測量系統分析報告、質量計劃檢查清單等。

4.未能識別與產品有關的要求。一些未明示的要求未被定義,造成顧客後續加工或使用過程中的產品質量缺陷。

5.設計輸出不配套。方案設計研製完成後在驗證時部分設計不能滿足設計規範和各項技術質量管理標準的要求。繼而開發週期和產品質量都受到嚴重影響。

(二)原材料採購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1.缺少按需要進行採購的意識,造成採購原材料過剩。中國汽車零部件廠家特別是國有企業在生產以及裝置投資、質量、庫存和物流等經營管理上與日、美、歐企業頗有差距。他們往往缺少按需要進行採購造成工廠裡的成品、半成品庫存量都比較多。庫存量多長期積壓不僅造成浪費還會導致原材料受損以致原有特殊效能受到影響,最終導致原材料質量不過關。

2.中國式的“多家訂購”造成採購質量水平不穩定。日本汽車生產廠商在採購慣例上的“多家訂購”,是指按不同車型從不同零部件廠商那裡採購,而中國的習慣做法是即使一個品種也要從多家訂購。各零部件廠生產規模過小,不足以實現規模經濟優勢因而使成本增高。如果生產規模過小,就無法投入足夠資金進行研究開發,開發能力自然也就無法提高。主機   3  廠實行多家訂購,零部件廠不能指望獲得穩定的訂單,也就無法進行充分投資,產品的質量水平指數參差不齊,產品質量也就難以上去。  3.盲目追求ISO及QS認證,忽略採購遠材料固有質量屬性。目前國內零部件企業比較熱衷於質量認證,很多汽車生產廠商為確保零部件質量,要求零部件廠家取得ISO認證並以此作為採購條件。其結果是,很多零部件廠家都取得了ISO認證。但這並不表明其產品質量高或者經營管理好,因為ISO以及QS認證審查是按中國國內標準進行的,不一定滿足合資企業的零部件質量標準。再者,有些企業在接受審查之前努力改善經營管理,通過認證後又恢復舊態。

4.進料質量把關不嚴格。企業有大量原材料是外購來的,企業也有專門的零件檢測機構。但常常會發生,零件不合格的現象。這樣的零件原則上必須退貨,但一旦退貨後,新的零件供應不上,生產銜接不好,任務無法完成,客戶訂單不能按期完成,給企業造成的損失更大,但使用這樣的零件則會導致產品質量下滑。

(三)製造加工過程中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1.質量意識淡薄,質量觀念落後。質量意識可以理解為一個企業從最高管理者到每一個員工對質量和質量工作的理解和認知程度。它對企業的質量行為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和制約作用。中國目前汽車配件製造加工過程中仍靠人員定崗操作機械為主,但大部分企業的管理層將生產銷售放到了第一位,至於產品的質量他們認為只是質量職能部門的事情,將產品質量與生產截然分開來。以至於在人員加工操作過程中認為憑經驗生產出來的產品大多數是合格品甚至很多中小型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的生產操作人員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他們只在乎自己能拿多少薪資不在乎自己做出的產品是否符合質量要求,這樣嚴重影響產品質量。

2.加工過程質量控制缺乏,過程質量損失嚴重。眾所周知,在汽車零部件生產過程中,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零部件的質量必然存在著波動。現代質量管理要求根據產品質量的波動規律,利用相關的技術和方法,去研究、預測、推斷整個生產過程的質量狀況。當生產過程處於統計不受控制狀態,並且不能滿足質量標準的要求時,則不合格品的就生產出來了。

3.生產指標不合理導致產品批量性質量問題。生產指標指的是每道工序每天必須完成的生產任務量。指標是按照一名熟練操作工的工作效率來制定的,通常來說,對於熟練操作工來說,在八小時內認真工作是較容易完成的。出現特別情況會按相關規定處理,比如使用的工具磨損了不合用,影響效率,機床出現問題等等,這與產品質量息息相關,因為趕任務而忽視產品質量是常見現象。

4.公司及車間的質量管理規定不能有效實施。公司及車間在質量管理中都有規定或辦法,實際生產執行不利也是制約質量穩定的一個方面。比如:按照規定,上螺絲必須上12圈,在實際生產中操作工認為檢驗不會每個活測量,偷懶少上幾圈,短期內這點小問題不會被發現,但最後驗試整機時,會因上不夠螺絲圈數導致產品出現質量問題。

5.由於人員或者裝置工裝等因素造成產品工廢。在製造加工過程中很多零部件被人為或者工裝裝置磕碰變形導致工廢。如鑄鋁的缸蓋磕碰;注塑成型的車門板變形;有的則使是加工機械故障造成產品加工尺寸超差。每天都會有大量不合格品流出,對成品檢驗造成很大壓力同時也降低了產品質量。  6.每天現場檢測資料得不到有效檢測。生產班組在製造過程中實施“首檢、巡檢、終檢”,由操作者或班組長負責實施,雖然生產線上有明確的質量檢驗規定,但實際操作時會有千篇 一律的編撰現象,產品加工過程中動態質量問題不能及時發現。

(四)裝配過程中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客戶對汽車零配件的要求越來越高,裝配方式也由傳統的單一裝配向混線裝配轉變,生產控制的規模和複雜程度也逐漸提高,因此對質量控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裝配過程和加工過程最大區別在於機械化操作減少人員操作較多,因此質量管理也存在一定的難度。裝配過程質量管理問題總結如下:

1.採用紙質條形碼不能將裝配過程的資訊實時記錄下來。當前國內很多汽車零部件裝配流水線採用的紙製條形碼技術來記錄資料跟蹤質量狀況,但很紙質條形碼容易破壞且條碼資訊在裝配過程中不能更改,從而不能將裝配過程的資訊實時記錄無法及時反饋給上層生產管理系統,也很難快速找出故障原因及準確跟蹤裝配過程。

2.裝配生產中產品質量檢測資料不能及時統計。不能及時統計質量檢測資料使產品統計的及時可查詢性和資料準確性得不到保證,從而不能將裝配過程的資訊實時記錄下來並反饋給質量管理跟蹤系統,也很難快速找出故障原因追溯不合格品。

3.裝配質量管理採用彙總統計分析的方式無法滿足顧客需求。隨著客戶個性化的要求,希望企業實現單品管理,記錄單個產品的質量資訊。而當前裝配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主要通過整機流水號查詢零部件的批次號和供應商代號,無法準確快速的追溯到對應的批次,造成質量追溯困難。

4.車間裝配人員經常出現漏裝,錯裝或未按規定裝配的質量事故。成品一旦裝配完成就很難發現裝錯部位,給後續使用帶來很大的風險。

5.裝配過程中常有異物落入零部件中間,導致裝配裝置碰撞壓壞,產品也隨之報廢。

6.裝配車間檢具工裝的有效性不能及時驗證。車間根據各工位的質量情況和車間指標合理設定檢驗工序內控點和配備必要的檢測(試驗)器具或檢測工裝。但由於長時間的使用磨損檢驗器檢驗工裝的有效性無法得到質量管理部門的監督,最終導致裝配出的成品過不了終檢不得不重新拆裝。

三、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質量改進的決策

(一)加強設計初期質量管理的改進

1.對方案設計控制內涵的再認識,增強質量管理的目的性。首先要形成有具有可靠性保證大綱、標準化大綱和計量測試保證要求;對工程設計階段的各個工作環節進行獨立,系統的檢查和評價,以確定其質量管理符合規定要求的情況及其有效性;在設計定型階段制定和執行新產品定型管理制度,加強對零缺陷管理思想的再認識,增強質量管理的充分性。

2.建立外部以顧客為導向、內部以專案為導向的多方論證小組。只有明確專案小組成員的職責和許可權,開展多方論證小組會議,加強顧客及供方之間的交流才能使設計出來的汽車零部件滿足顧客需要,符合量產專案的技術要求。

3.加強對設計初期質量管理機構化邏輯程式的培訓。例如特殊矩陣圖、過程流程圖、控制計劃、設計驗證計劃等之間的相互轉換關係,推薦質量活動和質量計劃的制度化。

4.採取適當的分析技術。例如QFD(質量功能配置)、DOE(實驗設計法)、FMEA(潛在失效模式分析)等來識別與產品有關的要求,後續加工和使用潛在的產品質量缺陷,保證將來自顧客或市場的需求精確無誤地轉移到產品壽命迴圈每個階段的有關技術和措施中去。

5.制定與本組織專案設計管理流程相適應的供應鏈管理體系。如供應商管理手冊、供方開發流程、供方能力評價準則、供方業績評價準則等,有效的控制供方技術輸出、技術管理和過程管理,為產品的質量和開發週期提供有力保障。

(二)原材料採購質量管理改進  1.積極引進外企的原材料採購的質量控制方法例如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它是建立在資訊科技基礎上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為企業提供決策手段的管理平臺。它是由物料需求計劃發展而來,所以在原材料採購質量方面控制有很大的優勢,且該技術在這方面已經相當成熟,同時也增強了原材料採購的計劃性,不會出現庫存積壓的狀態。材料進料質量;運用調查表法系統地收集原材料質量的原始資料和事實,獲取質量改進線索;採用PDCA迴圈法分析質量問題的各種原因找出主要原因不斷改進,不斷提高原材料的採購質量等。

5.採用屬性和變數的質量衡量方法提高採購原材料的質量。屬性即為定性檢驗如所採購的原材料是否滿足汽車零配件的特性等。變數即為定量衡量,指用數量指標來評定和計算,如成份百分比。如“通過/通不過”量表:制定質量量化測試標準,使變數按照屬性的評定方法進行測試:確定變數是否達到要求也就是原材料屬性是否通過測試標準。

(三)加強制造加工過程中質量改進

在ISO9000:標準中提出了八項質量管理原則,它吸收了全面質量管理的精髓,是管理工作的科學理論和指導思想。在制定TS16949具體質量管理機制檔案時,要按照ISO9000標準要求,將八項管理原則融入到質量管理的範疇,貫穿於質量管理體系檔案中,在汽車零配件製造加工過程中根據八項質量管理原則實施質量改進是行之有效的。

1.嚴格執行八項質量管理原則首先就是全員參與。各級人員是組織之本,只有他們的充分參與,才能使他們的才幹為組織帶來受益。所以加強制造過程中質量改進首先要加強每一個員工對質量和質量工作的理解。在製造加工過程中不製造不合格品,不傳遞不合格品,不流出不合格品。

2.採用SPC統計過程控制技術。一個過程控制技術可以稱為一個反饋系統技術。主要採用控制圖原理,繪製控制圖並觀察控制圖,如成不正常形態分佈就對某項過程加強控制。  3.生產計劃員根據銷售計劃制定出合理的生產計劃。產量的增加不一定要建立在不注重質量的生產之上。可以對每臺機械和操作人員進行工程能力指數分析,還可以通過提高機械加工的效率等方法提高產能。

4.採用DFMEA(過程潛在失效模式分析)工程技術。這項技術可以為生產前提供早期警告和預防技術。DFMEA是具有邏輯性和累積性的潛在故障分析方法,能使加工任務得到有效地完成。

5.採用魚骨圖法分析造成汽車配件製造過程中造成產品工廢的原因。主要從人力,機器,裝置,環境,方法五個方面進行分析,並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真正做到面面俱到防患於未然。  6.充分採用PDCA迴圈模式不斷改進生產製造過程的質量管理。儘管企業內所生產、加工的產品和工藝各有不同,總結可以發現質量管理的過程方法是相同的。根據產品要求制定加工工序--實施加工--檢查質量狀況--根據檢查結果提出改進措施--再實施加工--......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個迴圈和提高的過程,也就是車間製造加工過程質量管理的內容。首先要明確質量目標,;其次加強加工過程的控制;再者產品檢查、記錄和不合格品的處理;最後通過質量統計技術制定確實有效的改進措施。

(四)零部件裝配過程中質量改進

1.實行生產過程動態監控系統技術,構建基於智慧物件的裝配車間資訊系統。客戶對汽車零部件的個性化要求越來越高,裝配方式向混線裝配轉變,生產控制的規模和複雜程度也逐漸提高,因此,在裝配過程中急需一種新的資訊識別技術來改進條形碼的不足。將該技術應用在裝配過程,能夠滿足裝配線管理的資訊化需求,實現對裝配的實時、準確的跟蹤。同時也實現了對單品的質量管理和記錄,有利於產品的追溯。

2.車間負責制定各工序檢驗指導書、明確一線人員質量職責。加強宣導裝配各班組、除錯員及分管技術質量人員的質量職責和質量考核方法、內容、指標,在過程控制中車間對其實施監督和考核。

3.督促、指導車間裝配人員嚴格按工藝和技術標準進行作業。車間裝配人員是本工位錯、漏裝和未按規定要求裝配的質量事故的直接責任人,應對自己裝配工位的過程質量負責和對上工序質量實施監督控制,嚴禁將有明顯缺陷(表面質量和幾何尺寸缺陷)的零部件進行組裝。本工序裝配完工後,裝配人員將裝配資訊清楚、準確地記錄在質量流轉卡上。裝配車間工序檢驗實施巡檢,工序檢驗員巡檢專案和結果需在質量流轉卡上做好標記,作為工序檢驗錯、漏檢考核的依據。對重大質量問題和批量性質量問題必須向質量管理部報告。

4.車間必須執行“自檢、互檢、專檢”制度。做一名合格的操作人員首先要有質量責任心,做到不接受、不傳遞、不製造缺陷產品。還要加強員工自主檢驗和後續檢驗力度,落實和分清質量事故責任,嚴格控制質量風險,提升部門產品質量,提高部門員工質量意識,做到全體員工參與到質量管理中。

5.車間確保檢測器具工裝有效。內控點設定的合理性可由質量、工藝和車間共同審理,報質量管理部備案。檢驗器具由車間管理,計量器具的有效性檢定由質量管理部負責。檢測工裝由車間制定校對規程,確定校對頻次和內容,並妥善保管。

四、總結與展望

著名質量管理大師朱蘭博士曾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質量的世紀”,三次工業革命以後,社會發展的程序正一步步驗證了朱蘭博士的預言。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發展,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只有加強質量管理,提高質量管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長期以來由於歷史原因質量管理工作進展緩慢,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提高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是當務之急。本文以全面質量管理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應用作為研究重點,主要以解決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目前質量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目標,進行具體分析,結合相關理論提出了改進和完善對策。通過對汽車零配件製造企業的研究與改進,目的為了增強汽車製造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提高生產率;提高產品合格率;使質量管理更具科學性;對汽車零配件製造類的企業質量管理工作能夠起到一定的現實借鑑作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社會分工的不斷髮展,生產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可以預見,新的管理模式和新的生產方式將不斷出現,現代質量管理技術也將不斷向前發展以適應生產的需要,企業在開展質量管理實踐時存在很多問題,要全面、深入的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相當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作保障,由於我的水平有限,對困擾公司整體發展的質量管理問題分析還不夠透徹,文章的理論深度較淺,提出的改進對策還需要在實踐中加以檢驗。針對企業每個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應用模式,需要企業進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有待今後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張秀濱著。《加強企業質量管理之淺》[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5月

2.徐建林。全面質量管理理論與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J].202月   7

3.高秀峰。基於全面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

4.張力、張恆著《汽車零部件設計製造及應用》[J].上海:科學出版社,208月

5.聶微著。《汽車行業質量管理體系質量手冊精選案例彙編》[J].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年4月

6.劉繼穎。產品質量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實現[D].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年

7.吳玉軍。工程質量控制與管理[J].甘肅科技縱橫。2010年6月

電大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 篇四

一、核心競爭力理論

(一)核心競爭力的涵義

核心競爭力是普拉哈德(alad)和哈默爾(GaryHamel)於1990年在《哈佛商業評論》上首次提出的。Prahalad和Hamel將核心能力解釋為“一組先進技術有機組合”。當然這裡提到的技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科學技術,它既包括科學技術,又包括管理、組織以及營銷等方面的技能;也不是一兩項單項技術,而是以一定方式結合在一起的技術群體。比如產品開發能力、製造技能、成本控制能力、營銷技能、售後服務水平、市場反應能力等等,這些技術的結合方式和技術的先進水平共同決定著核心能力的強弱,決定著企業開發新產品、服務市場、挖掘新的市場機會的潛力,體現著競爭優勢。

(二)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中小企業內部各個基本要素進行有機整合而形成的一個能夠展現企業整體實力的指標體系。構成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最主要因素如下:

1.人力資源。主要包括企業管理者的素質,員工個人的知識水平、整體素質與知識技能結構等,這是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礎。

2.技術體系。技術體系是一個由一系列配套的技術專利、技術訣竅、設施裝備、技術規範組成,包括硬體和軟體的相互配合的有機系統,它既包括以研究開發為表現形式的隱性技術系統,也包括以核心技術和一般技術為表現形式的顯性技術資源,它是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得以形成的關鍵所在。

3.管理體系。主要包括管理模式、激勵機制、文化形成和組織學習機制。管理體系主要通過各種規章制度、組織系統及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研究開發活動進行組織、激勵和控制。好的管理體系可以將各種分散的人力和技術資源有效地集中組織起來,發揮企業的整體優勢,是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得以形成的核心內容。

4.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指企業的管理人員與職工共同擁有的系列思想觀念和企業的管理風貌,包括價值標準、經營哲學、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為準則、典禮儀式以及企業形象等。這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源動力。

(三)核心競爭力的特徵

1.使用者價值性。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獨特的競爭能力,它必須特別有助於實現使用者所看重的核心價值。以海爾和長虹為例,兩者同屬電器企業,海爾的核心競爭力是其五星級的銷售和服務體系,而長虹的核心競爭力則是它的低成本和規模優勢,當用戶注重購買方便和售後服務時,就會傾向於購買海爾電器,而當價廉物美成為首要選擇時,就會傾向於長虹。使用者價值除了體現在使用者所看重的核心價值上外,還包括企業對使用者價值的維護和增值,它包括價值保障、價值提升、價值創新三個方面。

2.不可模仿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是獨一無二、為企業所特有,沒有被當前和潛在的競爭對手所擁有。獨特性還要求核心競爭力具有不可模仿和難以被替代的特性。如果核心競爭力容易被替代或模仿,則意味著這種競爭力很弱,無法給企業創造較大的和持續的競爭優勢。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其長期經營活動中以特定的方式,沿著特定的技術軌跡逐步積累起來的,它不僅與企業獨特的技能與訣竅等技術特性高度相關,還深深印上了企業組織管理、市場行銷以及企業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特殊烙印。

3.延展性。延展性是指企業能夠從核心競爭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產品和新服務以滿足客戶的需求。核心競爭力有從核心競爭能力→核心技術→核心產品→最終產品的延展能力,即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包含著一項或幾項核心技術,而這些核心技術相互配合形成一個或多個核心產品,再由核心產品衍生出最終產品。延展性使核心競爭力更能保證企業多元化發展的成功。以日本夏普公司為例,其核心競爭力是液晶顯示技術,該項技術使夏普公司在膝上型電腦、袖珍計算器、大螢幕顯像技術等領域都具有競爭優勢。

4.動態適應性。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在長期的經營實踐中逐步積累形成的,它作為支撐企業長期發展的主動力,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其生命週期也遠遠超過了一般產品的生命週期。但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總是與一定時期的產業動態、管理模式以及企業資源等變數高度相關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核心競爭力必然發生動態發展演變,經歷產生、成長、成熟、衰亡等階段。

5.可控性。核心競爭力必須建立在企業可以控制或主導的領域。企業在一個領域進行長期和大量的投入,在此領域它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超過其他的競爭對手才能獲得主導地位。在企業無法控制的領域如與政府的特殊關係、行業保護、突發事件等形成的競爭優勝只能是短暫的相對的優勢,而不可能是長期的絕對優勢。

二、我國中小企業競爭力構建的必要性

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難以被其它企業模仿和替代,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並取得主動的核心能力。它一般以企業核心技術能力為基礎,通過企業戰略、生產、營銷、資訊、人力資源和財務的互動作用而獲得,是一種經過整合了的知識和技能。它的本質是一種超越競爭對手的內在能力,是企業所獨有的。培育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經濟已從短缺經濟走向過剩經濟

在短缺經濟時代,儘管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技術含量低,產品檔次低,但由於產品供不應求,中小企業生產的產品仍然能銷售出去並在市場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在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的今天,產品往往供過於求,產品的買方市場已逐步形成。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原有優勢正在逐步消失,培育自己的獨特優勢是中小企業增強其競爭力的關鍵。

(二)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加入WTO後,國外的商品可以長驅直入我國的消費市場,這使得中小企業受到很大的衝擊。同時,國內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近幾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之所以能較快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關稅壁壘的調節和政府的巨集觀調控能力。而入世後,關稅降低以至逐步取消,外國產品將以質優價廉贏得國內的消費者,這無疑是給中小企業更多的挑戰。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挑戰,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遲早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

(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在我國眾多的中小企業中,為什麼有些企業能長盛不衰,發展壯大,而有些企業只是曇花一現?究其原因,關鍵在於企業是否擁有長期的競爭優勢。中小企業在某個特定時期取得競爭優勢並不是很難,難的是長期保持競爭優勢。經濟全球化時代,由於產品壽命週期的日漸縮短,競爭成功的關鍵在於企業是否擁有不斷開發新產品和開拓市場的特殊競爭能力。企業的長期競爭優勢來源於優於競爭對手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培育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帶動企業各方面的發展,把企業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等戰略資源優化配置到有利於企業長期生存和發展的軌道上來,使企業長期保持甚至超過同行業平均水平的投資回報率,進而創造出持續的競爭優勢。

(四)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市場經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市場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必將被市場淘汰。我國經濟體制越來越完善,市場越來越規範,任何企業不可能通過“鑽空子”來獲得發展。同時,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小企業將面臨更多競爭對手的挑戰,在這種條件下,僅僅靠以往的競爭力是很難與對手競爭的,必須培育競爭對手不易模仿的核心競爭力。

三、我國中小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表現

雖然目前我國已有部分中小企業具有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但大多數的中小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中小企業缺乏戰略意識

當前我國許多中小企業都沒有對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許多中小企業既沒有企業的核心經營理念,也無明確的戰略意圖,經營方向迷失,經營領域模糊,這主要是中小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戰術、輕戰略、依賴經驗決策的情況。很多中小企業在主營業務尚不具備較強的競爭力的情況下,就實施多元化經營。由於資源分散在多個業務領域,分散了企業的戰略重點,嚴重削弱了具體業務領域的資源實力,尤其是影響了需要資源保證的核心業務領域或主營業務領域的競爭實力,損害了對核心競爭力的培養,甚至有些企業把原有的優勢都喪失了。

(二)技術的創新力度不夠

技術是產品的靈魂,是質量的保證,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在表現形式。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只有擁有了先進的核心技術,才能生產出高質量產品,保證企業可以長期獲得高額利潤。企業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先進的技術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但是,我國目前除了高科技中小企業之外,大多數的中小企業技術狀況都不容樂觀。(1) 技術基礎薄弱。裝置技術水平不高。在我國的中小企業中,大多數還屬於半機械化為主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不足10%,許多傳統產業中的中小企業仍在使用二手裝置從事生產。國家統計局的調查資料顯示,中小企業的生產裝置達到上世紀90 年代前期技術水平的只佔20%,達到 80 年代後期技術水平的佔17%。(2) 技術創新能力薄弱,中小企業技術研發的力度不夠。我國中小企業的產品自主開發能力比較薄弱,多數企業沒有技術研發機構,技術來源主要是通過引進裝置,購買技術,企業專有技術比較少,對外技術依賴性比較強。產品和技術多屬於模仿性質,創新較少,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技術創新管理機制。中小企業是我國國內技術的主要吸收群體,也是落後技術的滯留地,這就形成迴圈落後的怪圈。很多中小企業盲目地引進國外技術,其中有很大部分是國外已經淘汰的技術,這使得我國中小企業前進的道路更加崎嶇。我國部分中小企業依靠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暫時維持領先的地位,很容易陷入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陷阱裡。這種“重引進、輕消化”的引進再引進的做法,使得我國中小企業沒有自主的智慧財產權,難以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大多數是以短期的利益為導向進行生產經營的,沒有長遠的利益導向,這是中小企業不能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內部管理效率低下

合理的組織管理是企業正常高效運營的基礎,也是核心競爭力根植的沃土。企業的任何活動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必須在企業的組織管理這個基礎上進行,良好的組織管理是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國中小企業從決策到管理者都帶有很強的人治色彩,創業者和高層管理者往往憑直覺和經驗判斷進行管理,內部沒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水平落後,缺乏管理創新意識和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首先,中小企業大多沒有合理的組織,盲目追求規模化,使現有的資源能力過於分散,難以集中企業自身的優勢發展核心競爭力。企業要持續發展就必須有明確的戰略目標的指導和合理的組織結構做支撐,而大多數中小企業在成功創業之後,就開始盲目追求規模化,多元化發展。多元化發展會使企業的戰線拉得過長,分散企業的有限資源,使企業不能集中力量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最終導致企業的衰敗。其次,經營者的決策失效和缺乏合理的管理制度制約也是中小企業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多數中小企業組織結構採用直線結構,這種組織結構雖然有結構比較簡單,責任分明,命令統一的優點,但是這種組織結構的缺點是它要求經營者通曉多種知識和技能,親自處理各種業務。畢竟每個經營者的能力總是有限的,當企業的規模和業務發展到一定程度時,複雜程度就會增加,經營者由於能力有限等問題所做的決策的效度就會大大降低,從而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經營發展。再次,財務是企業的血脈,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的資本來源,中小企業對財務管理不重視是導致企業在培育核心競爭力過程中嚴重缺血,最終死亡的原因。

(四) 形成核心競爭力的人才梯隊不穩固

企業的競爭是全方位的,但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企業的興旺發達更多的是要依靠人才,尤其是優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無論是微軟、IBM,還是英特爾,人才永遠擺在其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首要位置。通用汽車公司前經理曾經說過:把我的資產拿走吧,但是請把我公司的人才留給我,五年後,我將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復得。無論是技術的研發、創新,還是企業的管理,任何一項活動都離不開優秀的人才,沒有了優秀的人才作為這些活動的主體,就不可能發展壯大,培育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的狀況卻不樂觀。由於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不夠雄厚,難以提供豐厚的待遇和優越的環境來吸引人才,中小企業經營者的整體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不高,知識結構陳舊,管理理念和水平落後,無科學的發展觀,缺乏正確的市場預測能力;從業人員知識結構老化,文化水平、技術水平普遍較低;專業技術人員、較高素質的管理人員、業務骨幹、生產能手所佔比例很小。同時中小企業人員的流動性很大,沒有穩定的工作團隊,一個企業沒有穩定優秀的工作團隊,就不可能培育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缺乏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企業成長中最持久的力量,充溢在企業的每一個環節和角落。企業文化的導向、約束和凝聚作用的無形力量是難以估計的,它彌補了法律和制度的不足,是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我國的中小企業在這方面卻存在較大差距。首先,我國中小企業經營者缺乏企業文化建設的意識。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資金不夠雄厚、人員少等原因,主要以利潤為導向,經營者對企業文化的重視不夠。大多數中小企業經營者認為,只有大企業、跨國公司才需要進行企業文化建設,才有必要擁有企業文化。其次,缺乏系統的、獨特的價值理念作為企業員工統一的行為指導,難以為培育核心競爭力的統一目標作保證。由於中小企業普遍忽視企業文化的建設,使得企業的員工缺乏共同的經營理念、價值觀和行為規範的統一指導,造成個人的思想體系與企業思想體系的錯位,缺乏歸屬感、責任感等。

四、中小企業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根據“木桶原理”,中小企業要培育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從自己現存的劣勢出發,對技術、文化、組織管理與人才進行整合,達到改變劣勢,形成強大的核心競爭力的目的,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一)實行人才發展戰略

培育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首要任務是吸引人才和培養人才,因為企業活動的載體是人,離開了人企業就無法運轉。企業擁有必備的人才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有了人才企業就可以開展研究開發活動,進行科學的管理活動,進行不斷的創新發展,一個企業才能長壽,才能持續生存。首先,企業要吸引人才。企業員工素質的高低決定企業競爭力的高低,吸引高素質的經營、管理和技術人才顯得尤為重要。企業可以通過高薪吸引人才,也可以通過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人才。隨著市場的發展,人力資本作為一種資本參與到企業的利潤分配中已成為一種趨勢。工資是勞動力的回報方式,而人力資源作為一種資本存在,必然要求與之相應的資本回報方式,薪酬制度就是資本的一種有效的回報方式。目前企業比較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是送股、優先認股權、職位的晉升機會等,企業可以通過這些方式吸引高素質人才。其次,企業要培養人才。對企業新進員工的培訓是一種必要,是員工基本入門的培訓,但是對在職員工的培訓也是必要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的不斷髮展要求人才也要不斷學習發展,否則人才就會江郎才盡,成為企業發展的阻礙;同時企業對在職員工的定期培訓,有利於企業員工整體素質的提高,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有利保證。最後,企業要留住人才。企業吸引了人才就必須留住人才,否則吸引只是一種徒勞,而且增加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比爾蓋茨曾經說過:如果有企業把微軟的十個核心技術人才挖走,微軟就不再是微軟了。人才的流失有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所以企業必須留住人才,才能保證企業團隊的穩定性,使企業進行持續健康的發展。要留住人才,企業就要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使員工意識到這是自己發揮才能的地方,也是自己提高才能的地方。員工更多注重自己的發展前景,而不是短期的利益。實行合理的用人制度是企業留住人才的一個有效方法。實行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制度,給每個員工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和晉升的機會,有利於提高員工的積極性,發揮員工的能動性,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二)走持續創新與綠色環保之路

要保持企業的競爭優勢就必須不斷的創新,否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會由於動態性而喪失。注重技術的引進與消化並重。中小企業利用後發優勢引進技術的同時要注重吸收創新。日本和韓國在這一方面做得比我們成功,他們在引進技術的同時注重消化吸收,並不斷創新,形成自己自主的智慧財產權。[2]我們要跳出引進、再引進的陷阱,在引進技術之後要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行不斷的創新發展,形成自主的智慧財產權,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技術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沒有核心技術作為支撐,企業的優質產品得不到保證,也無法開發出新的產品。企業資源高效性的發揮主要依靠核心技術,離開了技術手段就無法對企業資源進行高效利用。同時創新還必須與綠色節能相結合。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顧客要求購買和使用綠色產品,這就要求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做到綠色一條龍的服務。企業的技術創新要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相適應,這就要求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遵循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綠色環保原則,要求企業與自然協調發展,而不是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以求得經濟的增長。中小企業只有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進行不斷的創新,才能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三)適度規模、有效管理

首先,組織管理是保持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企業的生產活動是以組織為基礎的,它要求企業組織提供有力的物質支援。企業的組織規模和結構必須與企業的技術生產水平、發展階段相適應,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從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來看,企業必須擁有與其市場、經濟和技術水平相適應的規模,而合適的規模是企業成長的基礎,也是企業有效利用資源進行優化生產的基礎。企業的目標並不在於大,而在於效益,規模的大小隻是企業實現效益的一種手段。企業不是越大越好,不同的行業會有不同的企業規模要求,只有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規模才是最好的規模。被稱為“中小企業王國”的義大利是以小而強聞名,而不是大。我們並不是反對企業多元化的發展,而是企業的多元化必須圍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而不是不相關的多元化,使得企業的戰線過長,分散企業的優勢,導致企業力不從心。健全企業的經營管理制度。企業管理制度是企業內部規範員工行為、工作流程以及指示辦事方法的規章制度。完善的經營管理制度是企業在發生突發情況時,仍可有序地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保證。完善的經營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增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要在企業不斷髮展的過程中不斷完善企業的經營管理制度,使員工能夠依照制度的指示進行各項工作,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中小企業經營者必須重視財務管理,發揮財務杆槓的作用。中小企業需要建立規範的財務管理制度來對資金的使用進行合理控制,才能有效地防範企業的財務風險,使企業健康成長。

(四)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企業文化是在企業長期生產活動中形成併為企業員工共同遵守的帶有企業自身獨特標誌的價值觀體系,它對企業員工的思維和行為具有導向、擴散和約束作用。這種價值觀念可以是成文的服務宗旨和經營理念,也可以是企業承襲的歷史精神文化精髓,它具有傳承性與現代性,能夠在無形中規範企業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企業經營者要清楚地認識到企業文化對培育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作用,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制度的失控和法律的漏洞需要文化來約束,這對一個企業來說來尤為重要,關係著企業的生存發展,所以構建積極的、共同的、合作的企業文化具有激勵企業員工積極向上和凝聚智慧的作用。企業文化的形成與企業的發展、經營環境、時代背景以及經營者個人魅力等有著密切的關係。企業文化是獨特的,是其它企業無法複製與模仿的。這種具有獨特性和價值性的企業文化必定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一個重要的部分。

我國中小企業只有塑造優秀的獨特的企業文化,才能培育企業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在激烈的國際市場中贏得主動權,使企業增強持續生存的能力。我國中小企業應該塑造帶有本企業特徵的企業文化。首先,要塑造具有歸屬感的企業文化。有了歸屬感,員工才會安心的工作,才能拋棄隨時都會“走人”的思想,才能發揮他們的積極性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有了歸屬感,員工在企業的日常經營活動中就會互相依賴、互相關心、互相尊重、團結合作,發揮積極能動性。有了歸屬感,員工就會與企業同風雨共患難。其次,要塑造具有誠信信念的企業文化。誠信能夠使員工互相信任、互相依賴,形成有機的整體。誠信能夠使員工坦誠,不弄虛作假,從根本上杜絕搞假賬、開假的發票等事件的發生。誠信能夠彌補制度失效的漏洞,法律無法抵達的地方就要靠文化來約束。誠信的企業文化可以提高企業形象,增加企業的無形資產。最後,要塑造創新的學習型企業文化。企業的持續成長需要企業不斷學習、創新文化,只有不斷地發展企業文化才能給企業帶來活力與動力,如果企業的文化發展不能與時俱進,最終就會被市場淘汰掉,喪失企業文化所具有的核心競爭力。塑造創新的學習型文化可以使不同個性的員工凝聚在一起,共同學習、合作為企業的目標前進。塑造創新的學習型企業文化才能使企業內在“人和”、“自律”、“自主”、“自覺”生成外化的企業行為規範與價值體系。企業必須具有優秀的、持續的企業文化,才能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周叔蓮 王偉光,中國企業如何提高核心競爭能力[J].經濟管理,2002.21

[2]謝旭斌,《我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構建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經濟研究導刊,

[3]孟凡濤、孫濤:企業核心競爭力與企業文化建設[J].山東社會科學,.2

[4]張小豔 龔曉鳳 陳志鼎:淺談如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J].經濟師,2003.1

[5]洪宗訓,馬配書,《我國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現狀和培養》[J] .現代管理科學,

[6]孔均仁:中小企業融資漸入“陽關道”[J].中國創業投資與高科技,.2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 篇五

摘要:近年來我國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建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數量在高校的不斷增加,使得如何提高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效果、尤其是構建出有效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成為了工商管理教育者需要解決的問題。當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還處於起步階段,存在很多不足。

關鍵詞:工商管理 課程教學 實踐 模式 構建

一、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實踐教學的現狀及問題

從上世紀末開始,我國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建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隨著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數量在高校的不斷增加,使得如何提高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的教學質量成為了教育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尤其是對現有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工商管理專業具有極大的實踐性,因此,加強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和獲取管理方面的經驗技能是該專業教學的重點,同時為了能夠使得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在就業中迅速適應崗位的要求,滿足社會市場對工商管理人才的需要,高校需要不斷加強對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進行完善,尤其是要重視教學的實踐環節,這應該成為工商管理專業課程設計的關鍵所在。當前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對實踐教學環節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教育者對實踐教學持輕視的態度,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他們對實踐環節分配的課時極少,有些高校由於經費的原因根本沒有設定實踐環節或者很少體現實踐環節。這與高校的教學評估有關,很多高對教學的實踐環節缺少評估的體系和標準,致使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有很多的阻礙,甚至根本無法實施實踐教學。還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在學校就是好好學習理論知識,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實踐是畢業以後工作應該去做的事情,因此,對教學的實踐環節不予關注。總而言之,教師對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不夠重視是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但是,實踐教學的花費高、工作量大,效果不易顯現,因此很多教師不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進行實踐教學。二是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缺乏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國外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在從事高校的教學之餘,還在兼職一些社會職務,比如做企業的顧問和諮詢等,因此,與工商管理專業的實際情況非常瞭解。但是,我國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師與社會存在嚴重的脫節問題,很多工商管理專業的教授埋頭於該專業領域的理論研究,而很少與社會現實進行聯絡,解決實際的問題,也難以為學生牽線搭橋提供較多的實踐機會。三是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課程缺乏完整的體系。這是由於當前高校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能力和要求不夠明確導致的,使得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缺乏系統性,學生的能力也沒有達到企業對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技能要求。主要體現在:工商管理專業缺乏系統有效的教學設計,沒有相應的實踐教學內容,也沒有根據學生的不同學段開發出適合不同學段的階梯式教學體系,因此,高校的工商管理實踐教學整體就呈現出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和系統性等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四是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方式單調,難以實現較好的實踐效果。目前的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多是根據案例分析進行實踐教學的,雖然案例教學法能夠讓學生開拓視野,但是它的侷限性在於無法幫助學生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無法達到實踐教學的要求。很多高校已經開始探索建立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基地,但大多還處於初級階段,很多實驗的專案設計不盡理想,有些牽強附會,再加上有限的經費和場地的限制,使得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難以進行良好的發展。

二、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的主要內容

第一,劃分出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板塊。對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進行分化,可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現教學目標。一是基礎能力的教學板塊,這是為培養學生基本的管理知識而設定的包括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的課程,能夠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絡,解決企業執行中的實際問題。這一板塊的具體教學內容涉及到了對工商管理專業各種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訓練,比如,團隊合作、管理的溝通技能、環境分析以及獎懲制度、競爭對手分析等,在實際的教學中,該板塊的訓練方式可以用演示、市場調查與例項分析等方式進行。二是模擬工商管理情境的板塊。模擬真實的工商管理情境是非常有效的管理技能培育方式,使得學生能夠在高校的環境中體驗到社會市場環境下的企業管理狀態。有效的模擬方式就是在高校建立工商管理情境的模擬實驗室,在實驗中完全引進現實經營管理中的各種決策軟體,學生可以在實驗室體驗到現實經營管理中的複雜情形,運用到已學的各種理論知識,體驗管理與組織的過程,熟悉企業管理中的各個環節,並且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三是管理的實踐教學板塊。實踐教學主要有三種情形:在校大學生利用寒暑假在企業進行實習;由工商管理教師推薦部分優秀的學生專門去企業實習,在鍛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優秀品質;在大四為所有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設定畢業實習的環節,重點在於讓學生深入市場進行調研和體驗,嘗試運用所學過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此同時,還可以鼓勵學生與教師一起進行科學研究,比如,組織學生參與競技比賽,參與企業管理競賽等,鍛鍊學生的能力。第二,對教學環節的設定和要求。實踐教學必須要有專業的教學環節,需要教學大綱和課程設定進行保障,對實踐教學的內容與進度進行有效規劃,因此,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目標、內容與方法等都需要精心設計。但是,對工商管理實踐教學的設計需要密切結合社會與企業的實際要求,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定位準確,使得工商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

三、構建工商管理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模式的主要策略

第一,從認識上提高對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視。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要在教學大綱和培養目標中體現對實踐教學的要求,並且要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估,要設計評價方式來評價實踐教學的效果,並且給予教師一定的物質支援。第二,完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方案,通過詳細的實踐指導計劃來合理安排實踐課程的設定,根據實踐指導計劃來設計實踐教學的內容以及程序等,同時對實踐教學的目的與原則、堅持等做出詳細的書面規定。第三,實行校企合作制度,為學生提供穩定的實踐教學基地,定期聘請企業人士指導大學生,讓學生體驗企業經營管理的過程,瞭解企業的執行方式與實際的工作內容,發現企業管理的現狀與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投入企業進行實習和診斷,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四,建立工商管理專業專門的實踐實驗室。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使得工商管理中融入了現代科技,以資訊科技為代表的高科技已經融入到了工商管理中,當前高校的工商管理實踐實驗室已經逐步啟動了,因此,應該不斷地完善實驗室的專案建設,為實驗室後續的執行、以及提高實驗室的功能提供保障。第五,建立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課程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應該重點體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政府部分應該採取措施,為大學生進入社會和企業進行實踐提供便利,企業也應該根據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與高校實施校企合作制度,通過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為企業儲備人才,從而實現雙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蒲小彬。工商管理專業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價值工程。2014(15)。

[2]範萬劍。民辦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校企合作問題探討[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4(06)。

[3]張天田。探討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困境及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16)。

[4]史憲睿,程春梅,張華。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研究[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 篇六

摘要:21世紀,全球酒店業將面臨著一個人才與技術帶來的酒店業戰略性變化,未來的酒店業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因素是“人”的因素,但我目的酒店業人力資源管理大多仍停留在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模式中。本文對早已實施人性化管理的國際酒店的人力資源管理進行探討分析,指出其中我國酒店人力資 源管理可以學習的經驗和應用方法。人性化管理以人為本的原則能使酒店加強自身的,內部凝聚力,提高酒店的競爭力,必然成為一種趨勢。

關鍵詞: 酒店業 人性化管理 國際經驗 校企合作

在全球酒店業面臨著一個人才與技術的變革,快速發展之際,我國的許多酒店普遍出現以下問題:人才資源短缺、學歷水平偏低、培訓工作針對性不強、激勵手段單一以及社會保障機制不完善等,這些問題都制約著我國酒店業的發展,而這些問題的成因大多是由傳統的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此時,人性化管理,這種以“人”為企業核心資源,把開發人的潛能作為最主要的管理任務的管理模式,顯得越來越重要。國外酒店較早地將人性化管理應用於酒店的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歷經試煉的經驗是,本文重點討論這些可供我國酒店業思考和學習的國際化經驗。

1 將“員工第一”的理念落到實處

尊重員工是實施以人為本管理的基礎,員工並非簡單的勞動成本,而是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源和可不斷產生回報的人力資本。尊重員工的體現是:多和員工溝通,傾聽他們的意見、關注他們的想法。管理者要公開表示對員工的關心和支援,讓員工明白,他們對於所在部門和整個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這些做法是在向員工傳遞一個重要的資訊:他們很重要,酒店很重視他們。里茲酒店集團的格言:We are ladies and gentlemen who serve the ladies and gentlemen,這一宗旨深深地滲透到公司的每一管理層。馬里奧特的管理風格是以“員工第一,顧客第二 ”的信條為前提,員工受到尊重,他們會對工作更有信心、感興趣,並對自己的工作滿意。要大力倡導“人性化管理,員工第一”的理念,要使“只有愉快的員工,才會有快樂的客人”的思想,深入每位酒店管理者之心。正如有的學者所言,“那些看起來很不起眼的普通的員工,主宰著企業的命運,把握著企業的興衰。”

2 倡導情感化管理

情感化與制度化管理並非冰炭而不相容,兩者結合,體現了剛柔並濟的管理之道。隨著員工綜合素質的日益提高,應該逐步弱化制度管理,而強化情感管理 。強調管理要講究“人情味”,主管對下屬要有關愛之心。

2.1 情感化管理的表現

在對員工的工作,管理者還應從生活上多關心員工,為員工提供各種方便,解除員工的後顧之憂。譬如,首先,管理者應高度重視員工宿舍、員工餐廳的建設,為員工提供各種文體活動場所,豐富員工的業餘精神生活,真正為員工營造一個“家外之家”。其次,管理人員還應對員工進行感情投入。在節日、員工生日的時候送上賀卡、禮物等祝福;為有家庭後顧之憂的員工提供托兒與家庭關照服務。如果員工家裡有什麼困難,應盡力提供支援與幫助。另外,酒店還可以考慮一部分員工的特殊需要,為員工提供彈性工作時間、工作分擔等方式,以方便員工。

2.2加強與員工的溝通、交流對話,

倡導情感化管理還應加強與員工的溝通、交流對話,要坦誠相待。缺乏表達自己思想機會的員工往往有被遺棄的感覺和由此而產生的孤獨感,以致很難與酒店建立一種親密關係。當這些直接和顧客接觸的員工知道他們的意見和顧客一樣受到飯店重視時,會極大的提高工作的積極性。西方酒店特別注重資訊共享,其主要表現在:讓員工瞭解酒店經營績效、財務目標、長期目標、新技術資訊、經營哲學等;讓員工能使用顧客資訊,作為個性化服務的依據;確保酒店資訊的上傳下達與橫向流動的順暢與及時,強化內部溝通。 經營管理成功的世界著名酒店管理集團,在諸多成功的原因中,給員工營造一個家的感覺和環境,都是其中的一條。萬豪的管理哲學是“照顧好你的員工,你的員工就會照顧好你的客人,你的客人就會不斷地回頭。”

3 授權

向下屬授權,這是對被管理者的信賴與激勵。如果,員工僅僅是服從上級命令,而沒有決策權,一則顧客的需要無法得到最快速的反應,二則員工有等待觀望的心理。通過授權,給員工一定的自由空間,能使員工增強責任感,充分發揮其內在的潛力和創造力,提高工作效率並有利於培養、造就人才。面對上級授權,員工通常會正視而不會濫用上級授予的權利。授權,也是管理者有自信心的表示。

曾獲得美國企業最高質量獎的麗茲卡爾頓酒店就把原來領班的決策權下放給一線員工,讓員工根據當時的情況對顧客的問題做出迅速反應,管理人員的工作主要是督導,提供幫助與讚揚員工。有這樣一項規定:任何員工不管他採取什麼辦法,只要能就地解決顧客對酒店的不滿,可動用2000美金以下的金額來處理,無須請示。此種管理方式,使員工能體會到因工作而帶來挑戰的興奮、競爭的刺激和成功的喜悅,具有良好的激勵作用。

3.1 授權的特點

授權有大有小,也有用人、用財、理事之權的區分,它們各有不同特點,但各種授權行為須遵守一些共同的準則。這些授權準則包括:因事擇人,視能授權;用人不疑,放手使用;逐級授權,切忌越級授權;授權必須適度;對被授權者必須給予有效的指導和監督;要承擔部下工作失誤的領導責任。幫助員工拼搏進取,實現自己的抱負。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自我實現是人類需要的最高層次,也是最大的追求。其實,圓員工自我實現之夢,與促使他們全身心投入,為實現酒店目標而效力,只要引導得法,兩者不僅可並行不悖,且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個人開發”,“職業生涯開發”均較詳細設計如何幫助員工進行個人生涯的設計、自我實現這一重要命題。

3.2個人開發

“個人開發”即通過教育和培訓活動,以幫助員工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國旅遊協會人力資源開發中心曾在1999年7月對23個城市33家2m5星級酒店進行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酒店人員流動的五個根本原因排列順序為:“個人發展”、“學習知識”、“工資福利”、“成就感”和“人際關係”,共佔84.32%。個人發展居於員工需求之首。這一調查反映了,在知識經濟條件下,酒店員工需求的方向,即逐漸向個人發展、自我實現等高層次需求轉移。

“職業生涯開發”包括實施職業生涯計劃,認識職業生涯動態等活動。其中職業生涯開發計劃是關鍵,主要包括自我分析、職業選擇、制定崗位工作等,而且這種開發呈動態性,定期評估,並要確定下一步新的職業開發方向。當員工的個人發展需要在企業中得以實現,員工就會對企業產生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宿感,並願意為企業多作貢獻。

皇冠假日飯店將“個人開發”居於人力資源開發之首。其主要步驟:員工需求分析;制定相應的培訓、開發計劃,使之切合員工的實際;開展評估。培訓結束後對員工的培訓結果進行評估,以瞭解培訓、開發對個人及組織的影響。巴斯集團在北京麗都假日飯店 開設假日大學。定期為管理層工作專業管理課程的培訓,併為他們提供一個學習和交流的場所。喜來登酒店集團為每個員工設立培訓與發展追蹤檔案,員工在提升前必須完成酒店的一系列培訓。

4 校企合作

希爾頓酒店管理學院,就以其教育針對性、技能性、操作性強而著稱於世。校企合作是國外酒店人力資源開發的一種重要形式和有效做法。酒店業需要的是技能型、操作性以及兼具一定理論知識儲備的人才,為培養這種人才,國外許多酒店院校和酒店都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產學結合。合作的方式包括,學校對學生規定一定的企業崗位實習時間;學校為酒店業提供應用科研、諮詢和培訓;以企業為主,與學校共同辦學,形成企業的培訓基地;此外,許多院校聘請教師不論是專職還是兼職,對酒店實踐經驗都提出嚴格的要求,以使教師講授內容能夠和實踐緊密結合,增強培養學生對酒店業發展的適應性。

瑞士有大量優秀的酒店管理學院,如:這些酒店管理院校與世界知名酒店有著長期的合作關係,為畢業生提供各種就業機會。又如,美國希爾頓酒店管理集團和休斯頓大學合作舉辦

4.1 職業資格證

許多國家都把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和培訓證書制度作為促進旅遊人力資源開發的一項重要舉措,堅持崗前和在本崗培訓,達標持證上崗,從制度上保證了旅遊從業人員的質量。西班牙、法國、義大利、英國、荷蘭、埃及、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對旅遊職業資格都比較重視,要求也比較嚴格。

美、日、歐等的企業均甚重視把ES(Emoloyee Satisfaction)策略引入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中,從而給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開拓了新視野。提出要著力在管理中培養員工對酒店的“認同感”和“忠誠心”;在管理中既要有法必依,管必從嚴,又要“注重感情,嚴中有情”;尊重員工,善待員工。

4.2旅遊、酒店行業協會的作用

旅遊、酒店行業協會在人力資源開發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們不僅在行業中發揮協作、督察和管理的職能,而且把為會員單位開展各種各樣的培訓工作,強化人力資源開發,作為一項經常性的重要的行業活動。

5 結語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說過:“員工是資產和資源,而不是成本和費用。”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就是圍繞怎樣充分利用“人”這一核心資源展開的,它意味著企業的一切管理活動都圍繞怎樣識人、選人、用人、育人、留人而展開。我國的酒店業在人力資源管理過程中,可以充分思考並學習國外酒店所實施的人性化管理的細節方法,可以避免多走彎路。在未來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只有真正實現了人性化管理的酒店才能取勝,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6 參考文獻

1 戚安邦著:《專案管理學》,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 吳畏著:《管理學》,江蘇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 陳振明著:《公共管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 成中英著:《C理論--中國管理哲學》,北京: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 篇七

摘要: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工商管理的水平,因此需要全面加強我國的工商管理培訓水平,為我國的企業發展奠定管理基礎。對於企業來說,發展是最重要的,也是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因此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都將發展變革擺在企業的首位,為了全面提高企業的發展水平,需要通過加強工商管理培訓水平,實現企業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工商管理培訓可以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管理基礎,筆者通過對工商管理培訓的現狀進行總結,得出我國企業管理中的問題,並據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工商管理;企業;管理

一、工商管理培訓現狀

(一)企業培訓師資力量薄弱

企業在不斷的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工商管理培訓的重要性。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很多企業都在全面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水平。但是我國的很多企業由於開始發展的時候,主要是注重資金和企業的發展,沒有對工商管理培訓有良好的認識,導致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偏低,不能達到企業不斷髮展的要求。企業在進行發展的時候,逐漸認識到管理人才的重要性開始引進高階的管理人才,但是很多企業還是存在培訓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有的企業甚至還沒有建立良好的培訓隊伍,在進行培訓的時候問題頻發。

(二)企業管理人員忽略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一般都會認識到企業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企業對於時間的緊迫性沒有明確的認識,導致很多企業並沒有全面的著手進行工商管理培訓,提升企業的自身管理水平。另外從根本上來說,有的地區政府人員沒有全面提升對工商管理的重視,導致企業管理人員對此也並不重視,使得很多企業管理人員忽略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三)缺乏科學管理結構,考核方式較為簡單

通過對我國的很多企業進行工商管理培訓研究得知,目前的很多企業所使用的工商管理培訓方式還是老舊的方法,並沒有使用新型的方法,再加上很多企業的管理人員對於工商管理培訓沒有正確的認識,導致很多工商管理培訓的結果並不理想。企業在進行工商管理培訓的時候,所聘請的培訓師如果在對人員進行培訓的時候所使用的還是傳統的方法,就會導致和工作人員之間的交流較少,甚至讓很多工作人員產生厭惡,這就導致培訓的結果差強人意。所以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提高工商管理培訓的水平,並確保工作人員對於培訓的正確認識。

二、企業管理問題以及解決措施

(一)加強培訓師資水平

對於工商管理培訓來說,使用高水平的培訓師可以獲得更好的培訓效果,所以企業在進行培訓師選擇的時候,儘量選擇水平高的培訓師,確保所請的培訓師具有良好的自身能力。企業自身也需要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要求,選擇合適的培訓師,對不同的培訓師要進行多方面的層層篩選,確保培訓師的真實培訓質量。另外還需要對培訓師進行綜合性的稽核,確保其具有良好的工商管理培訓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質。

(二)提高企業對工商管理重視力度

作為企業的工商管理人員,需要對工商管理的重要性進行總結和分析,並將工商管理的多方面作用進行總結交付管理層,讓管理層認識到工商管理培訓的重要性,進而提高企業對工商管理的重視程度。企業還需要進行內部的宣傳,確保員工對工商管理的正確認識,讓每個員工參與到工商管理培訓中。

(三)構建科學管理模式,加強考核方式

企業想要全面提升工商管理的培訓水平,還需要建立科學的管理模式,對於工商管理培訓,在結束後需要進行綜合性的考核,確保每個人都能夠全面的掌握工商管理知識。科學管理模式是確保工商管理培訓良好進行的根本保障,作為工作人員,要認真的遵從,並在培訓結束後進行多種考核,通過考核確保自身對工商管理知識的真正掌握。

三、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的企業越來越多,而且企業之間的競爭程度越來越大,很多企業在進行發展的時候,都感覺到自身的管理水平沒有達到相應的要求,導致企業的發展受到阻礙。對於很多企業來說,都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對企業的管理水平進行提升。為了確保企業的良好發展和強大競爭力,只有加強工商管理培訓,構建良好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培訓的師資水平,讓所有的工作人員都參與到工商管理培訓中,才能夠確保企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恆。企業工商管理的未來發展方向探討[N]。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06)

[2]耿毅。企業工商管理現狀及改革方向[J]。中外企業家。2016(08)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 篇八

培養企業適用的高階管理人才南方現代社會中,生產力的發展一靠科技,二靠管理,科學的管理對生產效益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工商管理是一種現實的運作系統,但是其執行的資訊是綜合而具體的,甚至具有很多難以辨別的資訊,這就需要我們從內涵上理解資訊。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範文一:工商管理的全資訊原則與資訊開發

一、全資訊原則

全資訊原則是為決策服務的,工商管理的過程是融於社會生活環境之中的,工商管理的決策無處不在。

所謂的全資訊原則,主要表現為把自然方面和社會方面資訊融於工程思維當中,也可以說是社會科學領域與自然科學領域的交融。

其次,就是把定量和定性的資訊相結合,因為從思維和認識本質上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定量分析中包含定性思維過程,而定性思維中也都包含著一定的定量分析過程。

社會大腦的形成和活躍的表現更為重要,現代資訊科技和資訊時代的到來和飛速發展,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遙感、遙測等技術的提供,有益於小資訊量工作方式和個體思維相脫離,這樣能夠有機的把分散在自然空間的人腦聯絡到一起。

而現代工商管理的大工程特性就是要求我們在工程思維階段中,構思、設計、論證、可行性調查、規劃、計劃、戰略戰術分析等都較為合理,以此避免為實現系統的效能或目標的優化要在收集充分資訊方面花最大力氣。

全資訊原則的基本要求是,要求決策者必須高度重視資訊在科學決策中的作用,深入調查研究,力求全面掌握第一手資料和資訊,同時必須保證資訊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以達到對決策資訊的蒐集和加工處理應力求準確、全面。

二、資訊的概念

雖然工商管理是一種現實的運作系統,但是其執行的資訊是綜合而具體的,甚至具有很多難以辨別的資訊,這就需要我們從內涵上理解資訊。

從世界的物質、運動屬性出發可知資訊就是這兩種特性所產生的差異表現。

資訊是人的大腦關於客觀事物運動形態和方式的映象。

這是對資訊概念在物質形態裡的最根本的定義。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資訊是關於事物運動狀態方式的某種知識。

從資訊的定義上表明資訊在這種不同層次對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資訊的客觀性、普遍性、共享性、動態性、無限性、不完全性等等也隨之產生。

因此,資訊在人類社會活動中是重要資源,所以也會有利用開發的問題,工商管理作為一個資源廣大資訊載體必然對於資訊對其有著重要的作用。

資訊的作用是要有針對性的,並不是漫無邊際的開發利用。

不同的系統獲得的資訊也是不同的,我們要獲得有效資訊,就需要從相應的資訊資源中挖掘出來。

在進行資訊收集和處理的過程中,實用資訊產生資訊的作用效果,要以實得和實在資訊為基礎。

所以在資訊開發過程中,首先要帶有目的性的系統全面的蒐集資訊,進而獲得大量的有效資訊。

其次要對所獲取的資訊在科學有效和真實性上初加工和下功夫把關,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完善補充。

最後,要對資訊深加工,使獲得的'資訊更有序,更貼切和實用。

另外,在積累和貯備資訊過程中要注意,資訊和複雜的工程實體要相適應,以保證工商管理中動態的調整及適時的使用,要利用好資訊系統工程的思想成果。

三、資訊開發中的思維方式

觀念和思維方式決定管理的功效,人的思維和思維的有機化是開發利用資訊中最基礎和離不開的。

資訊可以是思維的原材料或結果,通過思維有利於資訊變得明瞭和增值,還有利於新資訊的產生。

在資訊開發利用過程中,除了利用人們邏輯思維、歸納思維、反向思維等習慣性通常思維方式外,按照相關的資訊特性,有機的配合發散性、創造性、超前性、既定性、假想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有助於已掌握的大量資訊展開聯想,進而可在整理加工的基礎上突出重點性方向性資訊。

在開發處理資訊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以豐富的想象力及對事物的動向特徵的敏感,客觀地揭示事物的本質規律,使資訊材料在深加工、精加工中得到增值和昇華,使資訊不斷地新生。

超前性思維可使人立足現實、展望未來,在事物發展的苗頭、傾向中開發預測未來趨勢,從中獲取前向式的資訊或其規律,可為超前性決策提供資訊支援。

既定性思維可以在資訊的整理加工中使大量的雜亂無章的資訊歸納成章,以選定的議題歸攏資訊或在資訊的有機聯絡中選擇議題而發現新事物。

假想性思維在搜收資訊的過程中,以工程方向為中心,在假定的事實存在的前提下進行捕捉蒐集開發資訊的一種思維模式,它對於集思廣益、廣開渠道大有裨益,這樣廣泛收集整理得的資訊可使許多預防性措施在工程設計及論證中得以支援落實。

在資訊的開發過程中如能堅持科學而又靈活地應用多種思維方式並使之得到有機的配合,必將會得到出乎意料的結果。

四、結束語

伴隨市場化的不斷深入和人類社會資訊化的不斷推進,隨著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以及資訊處理技術特別是諸如因特(INTERNET)網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工商管理的決策在不斷挑戰著管理者。

在這個意義上講,一方面,為我們帶來了決策資訊的迷亂和辨析的困難,另一方面,也為我們在工商管理中堅持全資訊原則,以及為開發利用資訊提供了物質條件,為獲取資訊提供了有利途徑。

建立全球性資訊體系,這樣不僅有利於開發轉化吸收資訊,還能為工商管理領域的未來發展起到關鍵作用,也是工程領域成敗的關鍵。

工商企業管理畢業論文範文二:工商管理實踐教學的對策建議

一、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培養體系的現行問題

1.缺乏系統性思考

目前,許多院校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研究成果多是集中於實踐教學形式的研究,並沒有從專業人才方案的制訂、教學管理的創新等角度進行系統性思考和研究,因此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問題。

2.缺乏特色定位

許多應用型本科院校辦學特色僅體現在文案上,而在該專業的課程設定、實踐教學環節、理論和實踐教學大綱等方面與學術型高校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培養的學生能力趨同。

3.參與實踐教學積極性不高

一方面,許多一線教師為了增加收入,將主要精力投入在研究課題、撰寫論文等方面,而對實踐教學缺乏熱情和動力。

另一方面,高校學生大多缺乏對企業營運過程的深入瞭解,加之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的流於形式,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活動的意願不高。

4.缺乏全面系統的校外實踐教學資源

目前,許多高校通過校企實習協議建立實習教學基地、聘請企業管理人員擔任實習指導教師、鼓勵青年教師深入企業一線進行鍛鍊來構建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

但是,由於管理規範的企業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協助學校進行實習教學、企業人員對該專業學生的知識儲備缺乏瞭解、青年教師的工資收入水平偏低等原因導致了實踐教學資源的匱乏。

同時,各個高校對實踐教學環節質量的考核評價雖有相關標準,但在執行過程中多流於形式。

基於上述問題,必須重新構建工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培養體系。

二、構建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培養體系的對策與建議

全面構建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其目的應該是為學生提供相對全面、持續的實踐能力培養平臺,提高學生提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樹立以“專業實踐應用能力”為中心的評價理念,不斷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與創業意識,為用人單位選擇畢業學生提供基本素質與專業技能的評價結果。

為此,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培養體系構建於實施過程中,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1.轉變觀念,提高實踐教學的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

學校各級部門和人員應充分意識到: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對培養特色鮮明、實踐應用能力突出的工商管理專業學生至關重要。

從社會對該專業畢業生的資訊反饋來看,學校對該專業學生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與社會要求相去甚遠,導致了畢業生崗位技能不突出。

要改變這種局面,學校領導必須在對待工商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方面進行觀念更新。

(1)將實踐教學培養體系置於專業培養方案的中心位置。

長期以來,該專業的實踐教學培養體系一直處於邊緣位置,許多學校領導也僅僅將該專業的實訓實踐教學視為“機房+軟體”、“企業參觀+外發傳單”的教學模式,勢必造成對該專業實踐教學培養體系建設工作的漠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