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救災隊伍建設情況報告

文思社 人氣:1.56W

應急救災隊伍建設情況報告

應急救災隊伍建設情況報告

一、應急救災隊伍建設情況

XXXXXXXXX應對地震、消防、水上應急救援等應急救災等突發事件分別成立領導小組。由XX任組長,分管副XXX任常務副組長,其他副XXX任副組長,XXX主要負責同志(副局長兼任局屬單位主要負責人的,由該單位分管日常工作的領導同志)為成員。

二、應急救災裝置配備情況

(一)道路運輸保障儲備情況。

2022年道路運輸保障儲備應急車輛共計50輛,其中貨車29輛,危貨運輸車10輛,客運車輛11輛。

1.貨物運輸方面。配備平板貨車9輛,最低載貨質量8.7噸,最高核載質量19.5噸,合計運力127.53噸;重型半掛牽引車5輛,均為額定載貨量40噸,合計運力200噸;普通貨車15輛,單車額定載重12噸,合計運力180噸;危險貨物運輸車輛10輛,最低載貨質量10噸,最高核載質量33噸,合計運力171噸。普貨運輸車輛和駕駛員均為多家貨物運輸企業提供,危險品貨物運輸車輛及駕駛員為XXX公司、XXX公司提供,均為正規營運車輛及具有相應駕駛資格的駕駛員提供駕駛服務。

2.旅客運輸方面。配備客運大巴11輛,其中53座大巴4輛,50座大巴4輛,47座大巴2輛,38座大巴1輛,合計運力544座。車輛及駕駛員為XXX公司提供,均為正規營運車輛及具有相應駕駛資格的駕駛員提供駕駛服務。

(二)水路運輸保障儲備情況。

XXX水上應急倉庫救援物資採購專案於2020年9月15日,在XX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進行公開招投標,9月30日與景洪市恩碩商貿有限公司簽訂採購合同,2020年12月8日專案完成驗收。

水上應急倉庫選址於XXX,管理所屬於XXX下屬的單位XXX,採用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進行管理,應急倉庫的物資有專人負責領取(還)登記。目前,通過前期採購,應急救援物資有衝鋒舟10艘、救生衣1000件、行業救援無人機、水下無人搜救機等66種裝置。

2020年3月、11月,XXXX分別購入執法監督艇共7艘,其中1艘為9座,目前因未完善相關手續暫儲備與XXX;6艘為8座,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分別儲備與XXX區各庫區及相關水域,駕駛員配備及艦船保養均為XXX統一向企業採購服務,以上7艘執自有法監督艇同樣做為水上應急救援儲備使用。

(三)道路搶通搶修保障儲備情況。

道路搶通搶修保障根據裝置調配及管理區域分為四個單位進行保障儲備,分別是XXX機械化養護和應急中心、XXX、XXX、XXX,配備情況分別是:

一是XXX機械化養護和應急中心,裝載機2臺、挖掘機2臺、皮卡車1輛、程力威牌餐車1輛、應急電源(發電機)1臺、高杆照明2個、應急手持專用終端2臺、應急手持普通終端10臺、車載布控球及pad1套、無人機2架、排用帳篷2頂、班用帳篷4頂、個人攜行裝備60套。以上裝置均為西雙版納公路局自有物資,儲備於西雙版納公路局應急物資庫(景洪市嘎棟工業園區舊G214景洪至勐海老路K3132+800)

二是XXX,裝載機8臺、挖掘機1及、各類安全警告標牌1206個、各類搶險保通裝備294把、抽水機3臺、發電機1臺。以上裝置為XXX相關單位裝置,為非自有裝置,分別儲備與XXX倉庫及各XXX轄區XXX中心倉庫。

三是XXX,挖掘機2臺、裝載機5臺、壓路機3臺、發電機6臺、平地機2臺、銑刨機機1臺、瀝青灑布車2臺、灑水車1臺、各類安全警告標牌240個、各類搶險保通裝備120把、閃爆燈6個、抽水機6臺、電鋸4臺。以上裝置均為非自有裝置,為XXX公司提供,儲備於XXX公司倉庫。

四是XXX,挖機10臺、裝載機7臺、壓路機2臺,非自有裝置,為XXX公司提供,儲備於XXX公司。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自有應急裝置短缺。除XXX,XXX應急倉庫儲備的水上應急救援物資,XXXX主管部門均無自屬應急裝置儲備。如當前XXX應急物資和人員運輸車輛均為社會車輛,一旦發生緊急情況,需要調動企業參與緊急運輸,車輛人員組織難度大、耗時長。XXX應急搶通等所需工程機械裝置也多為企業所有,停放位置、裝置保養情況等難以把控,如遇緊急情況呼叫存在一定難度。

二是裝置日常保養維護及執行難度較大。如XX應急倉庫管理維護資金缺乏,應急保障資金投入機制滯後,不能適應應急隊伍、裝備、交通、通訊、物資儲備等方面建設與更新維護所需資金的要求,同時缺乏具有相應資質的水上救援艦艇駕駛人員。目前除XXX有水上應急倉庫外,XXX均未設立,轄區內長期以來水上搜救硬體設施裝置嚴重匱乏,無搜救裝備配備,無水上搜救指揮平臺,無搜救基地(站點)等,無正規化水上應急搜救隊伍,嚴重製約水上應急搜救能力,一旦出現應急事件,僅能依靠民間隊伍和民用物資進行簡單應對,應急效果嚴重打折扣。

四、對策建議

一是強化輿論宣傳。積極鼓勵引導相關企業、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和志願者隊伍有序發展,積極整合轄區其他可投入應急救災行動的救援裝置、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等社會人力、物力資源,加強應急救災社會力量建設,強化對專業力量的補充,完善應急救災力量格局。加強和政企銜接,達成應急裝置緊急徵用或者呼叫協議,一旦發生緊急情況,立即按照應急預案協調社會組織配合應急處置。

二是完善救災儲備站點建設及相關培訓。統籌建立XX應急救援中心,併合理選址建立縣(市)一級救災儲備站點,同時配備必要的自有應急機械裝置,並安排專門資金進行日常維修保養,使儲備裝置處於良好的備戰轉態。適時開展對應急救災裝置使用培訓,如水上艦艇駕駛技能,確保裝置有儲備,儲備能使用。

三是逐步建立跨地區、跨部門、多專業的應急協調機制。加強與毗鄰市、縣的溝通協調,加強多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共享應急救援裝置、專家等救援力量,建立相應聯絡機制,適時開展聯合應急演練,有助於根據災害發生地就近調配應急救災裝置及救援人員,以及完善相互之間的專業人才儲備及應急救災裝置互補。

TAG標籤:報告 應急 救災 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