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有什麼節日習俗新版多篇

文思社 人氣:1.33W

中元節有什麼節日習俗新版多篇

中元節有什麼節日習俗 篇一

中元節的民間風俗,主要由放河燈、點蓮花燈上墳、祭祖構成,而佛教寺廟中會舉行一年一度的盛大的盂蘭盆會、中元法會等活動。

一進入七月,各地民眾就開始準備祭品,市場上有售賣香燭、冥幣、鞭炮、紙做的衣帽、房屋等,自家也置辦各種食物,如瓜果、各式點心、精緻的菜品、五穀雜糧等,有關中元節的祭祀活動便拉開序幕。傳說亡靈七月初至七月半被閻王釋放出地府,故民間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習俗。接祖、送祖其實都是祭祀活動,祭祀物件並不侷限於祖先,凡是已故親友,都可得到祭奠。此時,寺廟裡和集市上還會售賣河燈,這種燈是用較硬的彩紙做成蓮、水禽形狀,燈內安放小小燭臺,以供夜間點燃放在水中漂流。各地戲園在七月初,即開始演《目蓮救母》的連臺戲,一演數日。這部戲劇,主要是宣揚孝道。

到了七月半這天,祭祀活動正式開始。佛寺、道觀要做法事,超度亡靈、普度眾生。民間祭祀的形式多種多樣,或拎著祭祀品到墳地掃墓上香、燒錢化紙,或在家將裝有金銀紙元寶的包裹置於主位,主位面前擺放三碗水餃或其他果品,上香行禮後,再將包裹拿到門外焚化。多數人家會將燒紙錢的時間選在夜晚,先用石灰在地上撒幾個圈(意在防止陰間的搶奪),然後焚燒紙錢,嘴裡唸唸有詞,以告訴亡故的親人。最後在圈外燒紙,表示對非親非故的鬼魂的佈施。

燒紙之後,人們乘著月色,結隊來到附近的河邊放河燈。據說河燈是用來給鬼魂引路的。河燈順水漂流,寬闊的河面上,星星點點的燭光,與夜空中閃爍的繁星,上下相映成趣。而岸邊的人們雲集於滿月之下,映著這如晝的燭光,觀賞放河燈。蓮燈又稱蓮花燈,與河燈稍異其趣。蓮花燈是用絲綢、絲紗、彩紙或玻璃製作的酷似蓮花的一種花燈,這些燈外形與河燈相仿,只是多了一根手握的小木棍和線繩,可懸掛於屋角、道旁,也可拎著。放完河燈之後,許多人便手提一盞蓮花燈在街市上行走,形成中元夜特有的景觀。

中元節歷史文化 篇二

什麼節日都要祭拜的“祖先”

祭拜“祖先”是海南各種節日的傳統慣例。海南人注重血脈關係、兄弟之情,很多姓系都會在“七月半”祭祠堂。祭祠堂和清明祭祖不一樣,清明祭祖是指同一祖公(婆)生下的男女老少,集中一起共同拜祭祖墳。祭祠堂的範疇較廣,除了附近的同族兄弟之外,同姓系遷居別處的兄弟,或在外地工作的人也都會趕著回來。小時候大人常嚇唬小孩,說做壞事或不聽話,祭祠堂時就當著祖宗的面打屁股,很多小孩一說到祭祠堂就害怕。以前祭祠堂是不準女人蔘加的,現在不知道女性們是否也和男丁一樣,落落大方地在自家的祠堂裡祭祀先人。

最有人情味的習俗——“施孤”

所謂“施孤”,是指施捨給孤魂野鬼的意思。人有孤寡病殘,鬼也有孤魂野鬼。陽府有親人、有家的鬼可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飽食一頓,領取親人〔〕為它準備好的金銀財寶、衣帽布匹。可那些無家可歸的野鬼就到處遊蕩、惹是生非。所以人們在祭奠自家祖宗時,都會在門外擺上一小桌,供野鬼享用。

這習俗在海口地區比較隆重,到了農曆的七月十五晚上,可以看到街邊阿公阿婆們在自家的房前屋後插滿香燭,焚燒紙錢、元寶、布匹等紙製品,買小芋頭、番石榴、楊桃等青果施捨在房子的四周,給那些在陽間沒了親人的孤魂野鬼。

最具人氣的習俗——放天燈

在文昌、萬寧、陵水、儋州一帶的村莊裡,人們有放天燈的習俗。由於文昌口音“天燈”與“添丁”是諧音,所以放天燈也代表著人們對人丁興旺、家庭和睦的祈福。在儋州長坡鎮,每年七月十五都會舉辦放天燈盛事,天燈更是各式各樣,人氣十足。

水陸皆有情的習俗——送水燈

除了放天燈外,瓊海萬泉河沿岸還有“送水燈”的習慣。“送水燈”是用彩色的宣紙做成的小船,再插上點燃的蠟燭、香火,讓小船順水而漂,這樣的做法是給落水鬼引路。瓊海市嘉積溪頭每年都會舉辦祭祀活動,大夥製紙燈,扎紙船,晚上一起放燈,很是熱鬧。

最環保的習俗——插柳辟邪

海南人對“鬼節”忌諱多多,瓊海人插柳避邪流傳已久,家家戶戶都會在七月七年級到來之前,在自家屋子門口和窗戶上插上柳枝或者其他樹枝,阻止孤魂野鬼亂闖民宅。

最有味的習俗——戴雞屎藤手鐲&吃雞屎藤粑仔

在定安,“雞屎藤”用來做成“手鐲”,“鬼姜”狀似我們日常食用的姜,用來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給小孩和婦女戴在手上和身上,用來驅鬼和避邪。而瓊海農村則有吃雞屎藤粑仔湯的習俗。雞屎藤具有祛風除溼,消食化積,活血止痛等功效,瓊海人視其為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