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2.03W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一

20xx-20xx學年度第二學期,我擔任高二年級5班的班主任工作,同時在高二歷史教學中,為使學生在歷史知識的海洋裡感受到探索與思考的樂趣。力圖發揮歷史學科的啟智與育人功能,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首先,認真上好每一節課。

以生動而充滿時代精神的歷史事蹟去吸引他們,讓他們感到學習歷史能豐富自己的學識,開闊自已的眼界。以歷史的人文精神和凝重歷史責任去感召他們,使他們認識到學好歷史能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增強現代公民的使命感;同時也講明歷史學習的特點與方法,使學生感到歷史不是難記難背枯無味的東西,只要有嚴謹的樂於思考與探索的精神,一定能學好。上好第一節引導課,還能轉變學生傳統的,把歷史課當作付科來應付的心理,以積極熱情的求知心理投入到學習中,推動教與學的互動良性迴圈。

其次,發揮各班科代表的作用,認真抓好課前預算習。

在學生預習這一環節上,耐心指導學生製作預習提綱,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大膽質疑,積極思考,半年來,我所任教的班中,大多數學生都認真做到了這一點,每個班的課代表一直自覺地將每節課前學生預習時提出的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記錄下來,要求老師參與討論共同解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思維的學習精神,同時對我的教學也起到有力的推動。

第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及現代公民應具備的思想理念為準則。

教材中一些陳舊的甚至背離時代精的內容,鼓勵學生查詢資料,向他們介紹一些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教會他們用自已的頭腦去客觀分析和認識歷史,不要人云易雲,如在學到xx鬥爭這年史實時,我要求學生認真翻閱有關歷史史實,瞭解事件的真相,並學會用歷史的眼光冷靜對待黨在過去犯的一系列錯誤,借鑑前人的經驗教訓,在社會生活中處理好各種矛盾。另外,課本中關於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一課,教材認為三大改造結束,標誌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而之後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國企改革使大批國有企業破產,私營經濟蓬勃發展,我國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嗎?學生在學習中感到越來越困惑,我便組織學生認真討論,有的學生認為教材上的觀點完全是按前蘇聯的思維方式作出的評價,而當時中國的決策者們正是受蘇聯斯大林體制的影響所進行的違背中國國情的改革,這是錯誤理論指導下的錯誤實踐。之後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正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進一步探索後,轉變觀念而作出的正確決策。社會主義本質是什麼?鄧小平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那就是解放發展生產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又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建立,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通過討論和分析,學生搞清了過去始終困擾他們思想的歷史困惑,從中也懂得學習的過程需要大膽質疑,開動腦筋思考,才能有所收穫,有所作為。

第四.在對學生進行健全人格培育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的同時,我也重視對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在每個重要的知識點上,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設定不同型別的題目,並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也養成提出問題設定問題的習慣。另外在每個單元結束後,我都會指導學生理清歷史線索,根據教材的寫作思路把握史實與史實之間的邏輯聯絡,用書面的形式將歷史知識結構整理出來,並將優秀習作在各班進行交流,使學生在學習中重視學習方法的探索與總結。

通過本學期的教學,我感到最大的滿足是教和學之間的互動進入一個良好狀態,師生間平等民主的探索與交流,推動了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意義。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二

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更豐富,充實,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創新教法,精心設計最佳教學方案。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智力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得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閱讀教材時要突出分析以下幾大問題,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後教材內容的邏輯關係。突出重點,詳解難點。還應該思考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三、有效地利用歷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這樣可以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寫結合、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資訊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

鬆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做好了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回顧、總結、歸納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長期積累。教學反思雖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於最後,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於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三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不少歷史教師都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種意識:即認為一堂好課就是要把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標誌就是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於是課堂教學中有意無意地走向了庸俗化,片面追求課堂裡的熱鬧,使本來井然有序的課堂變成了一盤散沙,最終的結果是把老師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完完全全變成了課堂紀律的維護者、監管者。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把有組織、有內涵、有目的、探求知識的課堂變成了類似於放牛羊的牧場,盲無目的、放任自流,甚至為了迎合學生出現了低階趣味。自己上課時感覺把學生調動得很積極,氛圍好,而最終的學習效果卻是一塌糊塗,甚至於導致學生只記得搞笑的地方,對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的能力一無所有。這樣的活動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也就是說活動中講氛圍不能走極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動的本質,即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動而有效。

高中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四

1、充分利用課本有效資源及課本中的材料,設計了課堂活動,讓學生在不斷地思考問題中探索質疑,學習知識,同時,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既提高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主動學習的興趣。

2、課堂師生互動比較成功,配合比較好。

3、課堂中學生能積極討論,思考,並回答問題,雖然答題語言不是很規範,但觀點闡述基本完整,這還需要教師今後做進一步引導。

4、在課前我都做了精心準備,備課前對教學內容做了認真分析,認真查閱相關資料等等,正因為如此,才能把教學目標把握得當,設計思路合理。另外,課前利用多媒體精心設計了課件和準備了相關的教學資源

需要改進之處:

1、教師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還不夠!

2、在學法指導上,教師講得多,學生思考的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這個方面還需加強。

3、學生在知識的歸納總結這個方面的能力培養上做得還不夠。往往都是老師在做總結。

4、時間的分配不夠合理。思考的時間安排過長,對於知識點和重難點的落實不夠,缺少練習。

5、學生主體把握不當,課堂雖然活躍但略顯混亂,缺乏組織。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五

高中歷史教學要常聯絡生活,就是指教師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學科知識,實現歷史生活思維的有效對接,給學生以生動直觀感知,達到學科教學的目的。正是教育即生活教育觀念的生動體現。歷史學科與生活有太多契合點,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語言和教學資源等方面,都能夠建立生活切入點,通過聯絡社會生活,引入生活元素,體現社會熱點,促使學生儘快建立立體歷史認知體系,形成歷史綜合素質。

一、教學內容,聯絡社會生活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聯絡社會生活,新《歷史課程標準》有明確規定:“中學歷史課程要從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成長的特點出發,突破認知識記為目的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學生的認知和情感規律,糾正急功近利、被動接受的簡單化做法。”因此,歷史課堂教學內容選擇時,教師要注意靈活掌握,要以教材文字為主要教學材料,結合社會生活相關實際,創造性引入社會生活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改編,這樣才能提升學生關注度。教師對教材進行微調並非是脫離教材,而是增強歷史生活化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切入角度,促使學生思維多元啟動,形成重要教學突破。在學習《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時,教師讓學生討論一個問題:秦始皇統一六國,實現大一統後,主要採取了哪些統治措施。學生討論後得出結果:建立皇權、中央集權官制、全國實行郡縣制。教師讓學生聯絡當今社會,還保留哪些秦漢政治樣式。學生討論認為,現在的郡縣制和中央集權依然保留,這些政治措施對穩定國家統治,制定社會秩序都有重要作用。教師讓學生聯絡社會現實學習歷史,學生認知更為生活深刻,學習效果顯著。

二、教學形式,引入生活演繹

歷史課堂教學形式生活化,這是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掛圖一根教鞭,教師完全是唱“獨角戲”,“一言堂”成為教學常態。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教師要將課堂學習權力完全交給學生,凸顯學生學習主體性地位。教學形式聯絡生活進行設計,教師面臨更多選擇。課堂合作學習中的討論、辯論、檢測、質疑,還有課堂中的演繹活動、實踐操作活動等等,都可以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化,學生對這樣的歷史學習充滿熱情,教師教學引導也會變得豐富多彩,課堂教學進入多元、靈活、熱烈、高效境界。在學習《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時,教師讓學生閱讀文字,指出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哪些措施?並讓學生課堂演繹朱元璋頒佈政令的場景。學生大多不好意思演繹,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影視剪輯,然後找性格比較活潑的學生進行展示。很快,學生都找到了“當皇帝的感覺”,很威嚴地宣佈:“今後,我的子孫,不管誰做了皇帝,都不許設立丞相這個職位……”課堂呈現一片笑聲。教師引入影視情節,讓學生找到了思維啟動點,很快就進入歷史學習節奏之中。

三、教學語言,加入時尚元素

教師講解歷史需要用歷史學科語言,但學科學術語言常常更抽象更呆板,有些學生不僅聽不懂,而且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如果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低效的。因此,教師要注意調整課堂教學語言,適當引入帶有生活氣息的時尚語言,自然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易中天、紀連海講述歷史為什麼有眾多聽眾,正是因為他們運用了最通俗的語言講解歷史,可以將歷史活化了。學生一旦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歷史課堂教學自然是最成功的。《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學習時,教師講解列強侵略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列強為什麼敢這樣明火執仗地掠奪我們呢?因為當時的中國太衰敗,不僅是閉關自守,還滿足現狀。這些老外更是壞透了,弄些鴉片來麻醉國人,很短時間中國人都成為了他們眼中的‘東亞病夫’,我們的文化教育制度也不爭氣,讓女人都裹腳,搞自我摧殘。男人吸鴉片,女兒裹小腳。怎能不落後,落後會怎麼樣?當然是要捱打。”教師的語言賦予生活化,學生聽得真切明白,學習過程自然和諧高效。

四、教學資源,體現生活熱點

高中歷史教學資源主要來自教材文字,但教師僅僅侷限於文字,也是不能拓展教學寬度的。社會歷史教學資源眾多,鄉土教材、影視資料等,都為歷史學習提供生動教學資源。教師要注意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關注其他學科歷史素材的同時,學習歷史也涉獵了其他認知領域,這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都重要促進作用。學生對歷史的關注渠道眾多,電影、電視、網路等,到處都有歷史素材的展示,雖然這些影視作品有虛構有誇張,但歷史因素的深度滲透不可阻擋。學生從這些渠道獲得歷史認知會更自然更生動,這也是歷史教師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自身特點,聯絡社會生活有諸多便利條件,這也是新課改的基本精神體現。新課改不僅要求課堂教學要摒棄傳統教學意識影響,還要主動與現實社會生活形成多維聯絡,啟動學生社會認知體系,用生活事實感知歷史,學習歷史,能夠讓學生快速建立歷史嶄新認知,提升人文素質。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六

世界歷史已基本教完,在複習之際,回顧世界歷史上的五次瓜分,談談對五次瓜分的理解與總結。

在人類歷史上,列強對世界的幾次主要的瓜分可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15世紀-16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對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兩國簽定了“托爾德西里雅斯條約”,規定在維德角群島以西370里加處,自北極向南極劃一條假想的分界線。此線以東新發現的土地歸葡萄牙所有,以西歸西班牙佔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線”。1529年,西、葡兩國又在薩拉哥薩簽訂新約,將西屬土地的西界定在摩鹿加群島以東17度處。根據以上兩個條約,西班牙獨佔了除巴西以外的整個美洲,葡萄牙則將亞非狂妄地納入了自己的殖民範圍。這是人類有史以來對世界的第一次瓜分。

從這一次瓜分中,無論是葡萄牙還是西班牙,所憑藉的是先進的軍事技術、武力統治、海盜式劫掠和欺騙性貿易。尤其是葡萄牙,它本是一個落後的國家,但是它侵佔了地域寬廣、文化發達、人口稠密的廣大地區,這充分體現了軍事技術、武力威脅在當時的絕對作用。

第二階段:17世紀初—18世紀末,英、法、荷對世界的瓜分,最終是英國取勝。

1581年獲得獨立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荷蘭,以商品和大炮為武器,沉重地打擊葡、西的殖民勢力,並取代了西、葡。與此同時,英國積極向外擴張,並於1588年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建立海上霸權。隨著自身勢力的膨脹,英國幾次頒佈《航海條例》,打擊荷蘭,從而引發了三次英荷戰爭,結果是英國取代了荷蘭,成為世界殖民霸主。隨後,法國起而與英國競爭,最終通過“七年戰爭”,英國打敗法國,穩居世界殖民霸主地位,號稱“日不落”大帝國。從此,世界歷史進入了“英國時代”。

從這一次對世界的瓜分中我們可以看出:英、法、荷取代西、葡兩國,以及英國打敗法國,都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制度必然戰勝封建制度。同時,英、荷之間,雖然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但是,最終是以工業資本為基礎的英國戰勝了以商業資本為基礎的荷蘭,從而體現了工業資本對商業資本的必然勝利。可見,在這時期的爭鬥中,所憑藉的不僅僅是武力和軍事技術,社會制度的先進與否、經濟力量的強與弱也在其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三階段: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後的英國與俄國對世界的瓜分與爭奪。

俄國採用武力擴張的方式對外進行侵略,最終成為一個地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英國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為了滿足對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需求,以經濟侵略為主、軍事力量為輔,先後侵佔了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阿富汗、緬甸、中國等地,對新生的拉美國家也加緊了經濟滲透。俄英之間,爭奪最激烈的要數1853-1856年進行的克里米亞戰爭。結果英國打敗了俄國,維護了它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同時也暴露了俄國社會制度的落後,促使俄國進行農奴制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可見,社會制度的先進與否、經濟力量的強與弱,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取代了單純的武裝力量的絕對優勢,顯得越來越重要了。

第四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三次帝國主義戰爭,即1898年的美西戰爭、1904-1910年的日俄戰爭、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充分體現了其瓜分世界的性質。

德、意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企圖憑藉雄厚的經濟力量與老牌的英、法等國家展開爭奪,瓜分世界,於是形成了以德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和由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這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經過四年多的爭奪,結果是同盟國失敗,他們不僅沒能瓜分世界,而且連已有的殖民地和自身的領土都被協約國一一瓜分。俄國則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美國則趁此機會,大發橫財,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但在綜合實力上,仍屈居於英法之下,國際聯盟被英法所控制就是一個典型史實。

從這些國家的失敗中我們不難發現,單純的經濟優勢已失去了決定性的作用,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必須是以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資源等多方面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美、德雖然在經濟方面位於世界第一、二,但是在綜合國力上還趕不上老牌的英法國家,所以在爭奪中失敗。

第五階段:20世紀中期—20世紀末,美國和蘇聯對世界的瓜分。

“二戰”期間,蘇軍是抗擊德軍的主要力量,在打敗強大的法西斯德國後,其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受其影響,中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朝鮮等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從而形成了一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而美國在“二戰”前,就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大國,“二戰”後,隨著西歐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普遍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強國,英法等西歐國家不得不唯美國馬首是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美、蘇兩極格局形成。兩國控制著華約和北約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針鋒相對,不斷爭奪,瓜分世界。

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1991年,蘇聯在與美國的以高科技為核心的軍備競賽中拖垮了經濟實力,導致綜合國力的衰退,所以最終是以蘇聯失敗、美國勝利而結束。可見,在綜合國力方面,經濟是基礎,起決定性作用,但高科技是龍頭,是整個綜合國力強與弱最直接的表現。同時,也說明了社會制度需要不斷的改革、發展和完善。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 篇七

一、“在快樂中學習”——培養興趣是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

興趣是人對一定事物和活動帶有積極情緒色彩的內在傾向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現代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興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主動的因素,是學習的內在動力,同時也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主觀原因,具有追求探索性。

統計資料顯示,中學歷史學科是學生最不喜歡的課程之一,被視為“枯燥、沒意思的課”。我個人認為這除了教材過於龐雜、概括、枯燥之外,教師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高中歷史教學成功開展的前提和基礎,它使學生有持久的學習積極性,為良好教學效果的達成提供保證。

剛剛進入高中的新生,對高中歷史課程的學法還不瞭解,因此在課程開始之初就必須著力於“活化”歷史教材,在一開始就能讓歷史帶給他們一種輕鬆和快樂。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多種多樣,除採用直觀教學手段展示物品、圖片,或者影視片段,講述歷史典故外,還可以運用詼諧的語言來講述歷史,把死氣沉沉的歷史課變得生動活潑,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如果一開始就把學科知識拔高,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更會使學生對這一學科的學習失去信心。

二、“學為人師,行為規範”——以身作則是有效開展教學的保證

為人師表則是贏得學生尊敬、有效開展教學的有力保證。很多事情教師喊破嗓子,卻不如自己先做出樣子。事實證明,一個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既少不了言傳,更少不了身教。

教師也有自己不懂甚至錯誤的地方,但如何對待自己的失誤則關係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品質問題。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好幾次出現了自己講錯、說錯的地方,它們或者被細心的學生髮現並質疑,或者事後被自己察覺,但學生反而更願意把不懂的、有疑問的問題提出來,這更有利於以後教學工作的開展。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一個會影響人的職業。據統計表明,教師對在成長中可塑性強的學生的影響僅次於孩子的父母。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在課堂,更在課外;不僅在言傳,更在身教。實踐證明,學生往往是先喜歡、欣賞一個教師,才會對其所擔任的學科發生更大的興趣,才會有更深入學習的動力。試想,一個經常遲到早退,言行不一,甚至是一個滿口粗言穢語、行為為學生所不恥的教師,他在講臺上的話還有多少份量,他的課還有幾分吸引力呢?因此作為一個教師,只有自己品行端正,以身作則,才能更好地樹立威信,更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

三、“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探索創新是教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在一開始就歷史科給學生帶來愉悅,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進步”。相反, “學為人師,行為規範”,這是北師大的校訓,它告訴教育工作者,學識豐富是教書育人的基礎,而品行端正、我都沒有加以掩飾,更沒有將錯就錯,而是及時承認、及時糾正。這樣並沒有使自己的威信在學生面前受到損害,

中學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在於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觀,而這種歷史觀的形成不應該是對歷史知識的簡單機械地記誦,它應該是學生對歷史的原本進行分析與理解,進而學會用歷史的視角來認識和理解社會現實的問題,學會思考人類的發展和人生的價值。因此作為中學歷史教師,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

一堂歷史課的成敗,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是否體現,最終的評價標準是看學生是否接受和理解了課堂的教學內容,這種接受和理解是否主動和深刻。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教無定法,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要提高歷史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歷史知識的基本特點,發掘歷史學科本身的優勢,揚棄傳統教學模式,立足於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形勢,選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探索和創新,以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需要。。

四、“教,然後而知困”——問題與不足的思考

1、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何其難。“素質教育”已經實施很多年了,傳統教學模式並沒有徹底地從我們身邊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

2、多媒體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種種。多媒體技術與課堂的整合是當前的時尚之一,所謂“無課件不公開”,沒有了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似乎課堂教學就無法開展,素質教育就無法推行了。必須承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在歷史教學實踐中仍有著相當大的潛力可挖,但應注意:第一,它是一種輔助手段,它始終必須處於次要地位,而非主要;第二、它適用於某些課時,並非全部的課程都應該使用多媒體。

走開,甚至在某些地方還佔據著主導地位。試想,一個習慣於接受“填鴨式”教育的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需要我們孜孜不倦地追求與探索

高中歷史教師教學反思 篇八

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主觀願望良好,但與教學實際總有一定的差距,存在教與學的問題和困惑主要有:

(1)由於歷史在國中是所謂的“副科”,學生不太重視,因此學生國中的歷史知識貧乏,掌握得太少、太散了,如簡單的朝代更替、朝代的建立者、建立時間都不知道,而歷史主幹知識、歷史體系更無從談及。而高一新教材內容的綜合、時間的跨度大,類似於以前的專題史。如必修1的第1單元,內容綜合的程度是高三第二輪專題複習的政治專題中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積累、時間的跨度是史無前例的:從夏商周一直到晚清上下幾千年。因此,學生根本搞不清緣由,記憶起來難度很大,嚴重影響高中教學的正常開展。其次,高中教材內容與觀點與國中相脫節或拔高。初高中教材版本多樣化,教學內容嚴重脫節,國中內容蜻蜓點水,高中內容要求入木三分,導致新課程“繁、難、偏、雜”。同時,有些觀點過於“超前”與國中所學的觀點存在著矛盾,使學生無所適從。

(2)不能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由於國中階段沒有打好基礎,升入高中以後,才開始真正把歷史作為一門課程來學習時,就不知如何下手了。不知道做課堂筆記,也是等老師在複習時給他劃重點;大部分學生上課時雖然認真聽講,甚至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但一到考前複習時,就不知道如何自主複習、理解地掌握歷史知識。再者,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能通過平時的及時複習和適當練習來提升自己的歷史思維能力。

(1)、落實課前預習工作,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針對學生學習基礎弱、方法落後的特點,教師應努力改變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模式,採取開放式教學方法,重視和加強指導學生的課前預習,必要時進行社會實踐調查。這樣,學生就在課前的學習活動中,就可能瞭解到了課本上沒有的歷史知識、歷史故事等,並通過充分有效交流,實現初級資源共享,為學生學好的新課奠定良好前提,形成學習良性迴圈,併為下次學習探索積累經驗,在學習時處於主動探索的地位。

(2)、加強集體備課,提高合作教學觀念。

新教材注視學生合作學習方式的轉變,實際上教師的備課方式更應隨之而變。由於新課程在容量難度上和不同於舊教材,教學上初高中又有很大的差異。教師不僅要加強自身教學理論學習和專業素養的提高,同時加強集體備課、集體議課評課,才能更好解決新教材中的諸多新問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這種集體備課不僅僅是校內的,而且應是校際的、地區間的、以至是更大範圍的;不僅是面對面的交流,也可以進行更簡便、快捷的網上交流。

新課改是一個新事物,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我們教師帶來了諸多的衝擊和挑戰,也給我們同一起點和機遇。我們只有堅定信念,迎浪而上,內強素質,大膽實踐,努力探索,並經常進行教學反思,注意總結提高,定能把教學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