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慶節的意義多篇

文思社 人氣:2.09W

中國國慶節的意義多篇

閱兵儀式 篇一

每逢五、十週年會有不同規模的慶典和閱兵,歷史上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週年、10週年、35週年和50週年、60週年、70週年的七次大閱兵。

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今,共舉行了十五次國慶閱兵。

1949年至1959年十年,共舉行了11次國慶閱兵。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實行“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改革國慶典禮制度

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遊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遊行。

1984年,根據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決定恢復閱兵,並於1984年國慶35週年時舉行大型的國慶閱兵式。

1999年,中共中央決定舉行新中國成立50週年閱兵,於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大型的閱兵式。

2009年國慶節舉行新中國成立60週年大閱兵。

2019年國慶節舉行新中國成立70週年大閱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首次國慶閱兵,是人民軍隊改革重塑後的首次集中亮相,力求彰顯時代特色。

為什麼把國慶節定在十月一日 篇二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何日的兩種說法

“國慶日”就是共和國的“生日”。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何日,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1949年9月21日。1949年9月21日,全國人民渴望已久的為新中國奠基的盛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當時,就有人把這一事件看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誌。第二天,《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舊中國滅亡了,新中國誕生了》的社論。社論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開幕,“這是全中國人民空前大團結的會議。這次會議宣告了舊中國的永遠滅亡和新中國的偉大誕生。”

第二種說法:1949年9月30日。當時,持這種觀點的人比較多。比如,9月30日,朱德在政協會議的閉幕詞中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工作,已經勝利地完成了。我們全體一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同天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言也指出:“當我們舉行會議的時候,中國人民已經戰勝了自己的敵人,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宣言還指出:“中國的歷史,從此開闢了一個新的時代。”“全國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已宣告成立。”

第二天,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開國大典。毛主席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公告》指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業已集會……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並決定北京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於本日在首都就職,一致決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公告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時間是有先後之分的。共和國成立在先:在9月30日結束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人民政府成立於後:10月1日下午2時舉行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就職典禮,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為什麼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

既然上述兩種說法中,關於新中國宣告成立的日期都不是10月1日,那麼10月1日又是怎麼被定為“國慶日”的呢?應該指出,在舉行開國大典之際,新中國的領導人還沒有考慮“國慶”一事。最早提出“國慶日”的是政協委員馬敘倫。

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許廣平委員發言:“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託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該會議通過“請政府明定十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舊國慶日”的建議案,送請中央人民政府採擇施行。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議》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的這個建議是符合歷史實際和代表人民意志的,決定加以採納。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茲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

這就是把“10月1日”確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日”,即“國慶日”的來歷。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辰”,即“國慶日”,需要滿足兩個條件:選一個具有標誌性的重大事件;最好是個吉利的日子。

按照這兩個條件,9月21日與9月30日,也就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與閉幕之日,顯然都不太合適。10月1日,則符合這些條件:其一,在這一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率副主席、委員就職,無疑是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這一事件若在外國,就相當於第一任總統的就職典禮;若在中國古代,就相當於開國皇帝的登基。其二,10月1日即十月的第一天,吉利。

因此,《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指出:“這個建議是符合歷史實際和代表人民意志的。”

國慶節的意義 篇三

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每年的10月1日為中國的國慶節。

國慶節作為我們偉大祖國的特定節日,其時間性內涵就是指1949年10月1日那個特定的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我們現在以閱兵、遊行、歌舞等方式加以慶祝,記住並分享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我們的先輩們是如何歡心鼓舞地告別了他們苦難的過去並憧憬著美好的未來。而想要全方位地分享和體驗他們的快樂的必要前提條件就是能夠充分地體驗他們曾經的苦難。

勤勞、勇敢、智慧的他們長期追求自由、民主、獨立、富強的道路,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後,他們終於認識到,只有在堅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工農聯合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政權形式,才是他們獲得徹底的自由與解放的唯一出路;從意志考驗上來說,我們的先輩們付出了無數的血的代價,經過一百多年的反覆鬥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從情感體驗上看,各民族各階層的先輩們在長期的血雨腥風的反抗鬥爭中,結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友誼。這些認知、意志和情感的精神結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最高實體的誕生,它是我們先輩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一百多年血淚與智慧換來的成果,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民族文化和精神綿延的產物。

國慶節的演變史 篇四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在我國的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的建議,通過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後,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遊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遊行。1984年,國慶35週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採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遊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週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後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5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週年、1999年國慶50週年、2009年國慶60週年、2019年國慶70週年的四次。

國慶節的意義 篇五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名稱有所不同。

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一些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也有的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日,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每逢國慶日,各國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慶祝活動,以加強本國人民的愛國意識,增強國家的凝聚力。各國之間也都要相互表示祝賀。

逢五逢十的國慶日,有的還要擴大慶祝規模。為慶祝國慶日,各國政府通常要舉行一次國慶招待會,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外交部長出面主持,邀請駐在當地的各國使節和其他重要外賓參加。但也有的國家不舉行招待會,如美國、英國均不舉行招待會。

國慶節紀念的意義是什麼 篇六

國慶節的精神含義

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每年的10月1日為中國的國慶節。

國慶節作為我們偉大祖國的特定節日,其時間性內涵就是指1949年10月1日那個特定的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我們現在以閱兵、遊行、歌舞等方式加以慶祝,記住並分享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我們的先輩們是如何歡心鼓舞地告別了他們苦難的過去並憧憬著美好的未來。而想要全方位地分享和體驗他們的快樂的必要前提條件就是能夠充分地體驗他們曾經的苦難。勤勞、勇敢、智慧的他們長期追求自由、民主、獨立、富強的道路,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後,他們終於認識到,只有在堅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工農聯合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政權形式,才是他們獲得徹底的自由與解放的唯一出路;從意志考驗上來說,我們的先輩們付出了無數的血的代價,經過一百多年的反覆鬥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從情感體驗上看,各民族各階層的先輩們在長期的血雨腥風的反抗鬥爭中,結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友誼。這些認知、意志和情感的精神結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最高實體的誕生,它是我們先輩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一百多年血淚與智慧換來的成果,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民族文化和精神綿延的產物。

國慶節的精神含義 篇七

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每年的10月1日為中國的國慶節。

國慶節作為我們偉大祖國的特定節日,其時間性內涵就是指1949年10月1日那個特定的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我們現在以閱兵、遊行、歌舞等方式加以慶祝,記住並分享1949年10月1日那一天,我們的先輩們是如何歡心鼓舞地告別了他們苦難的過去並憧憬著美好的 未來。而想要全方位地分享和體驗他們的快樂的必要前提條件就是能夠充分地體驗他們曾經的苦難。勤勞、勇敢、智慧的他們長期追求自由、民主、獨立、富強的道路,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改良與革命後,他們終於認識到,只有在堅持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工農聯合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政權形式,才是他們獲得徹底的自由與解放的唯一出路;從意志考驗上來說,我們的先輩們付出了無數的血的代價,經過一百多年的反覆鬥爭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從情感體驗上看,各民族各階層的先輩們在長期的血雨腥風的反抗鬥爭中,結下了深厚的兄弟般的友誼。這些認知、意志和情感的精神結晶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最高實體的誕生,它是我們先輩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一百多年血淚與智慧換來的成果,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民族文化和精神綿延的產物。

猜你喜歡:

國慶節來源 篇八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佈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看了國慶節意義的人還看

TAG標籤:國慶節 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