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六年級數學總複習整理(多篇)

文思社 人氣:2.72W

國小六年級數學總複習整理(多篇)

國小六年級數學總複習資料 篇一

一、用字母表示數

1 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和作用

_ 用字母表示數,可以把數量關係簡明的表達出來,同時也可以表示運算的結果。

2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量關係、運算定律和性質、幾何形體的計算公式

(1)常見的數量關係

路程用s表示,速度v用表示,時間用t表示,三者之間的關係:

s=vt

v=s/t

t=s/v

總價用a表示,單價用b表示,數量用c表示,三者之間的關係:

a=bc

b=a/c

c=a/b

(2)運算定律和性質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交換律:ab=ba

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減法的性質:a-(b+c) =a-b-c

(3)用字母表示幾何形體的公式

長方形的長用a表示,寬用b表示,周長用c表示,面積用s表示。

c=2(a+b)

s=ab

正方形的邊長a用表示,周長用c表示,面積用s表示。

c=4a

s=a2

平行四邊形的底a用表示,高用h表示,面積用s表示。

s=ah

三角形的底用a表示,高用h表示,面積用s表示。

s=ah/2

梯形的上底用a表示,下底b用表示,高用h表示,中位線用m表示,面積用s表示。

s=(a+b)h/2

s=mh

圓的半徑用r表示,直徑用d表示,周長用c表示,面積用s表示。

c=∏d=2∏r

s=∏ r2

扇形的半徑用r表示,n表示圓心角的度數,面積用s表示。

s=∏ nr2/360

長方體的長用a表示,寬用b表示,高用h表示,表面積用s表示,體積用v表示。

v=sh

s=2(ab+ah+bh)

v=abh

正方體的稜長用a表示,底面周長c用表示,底面積用s表示, 體積用v表示。

s=6a2

v=a3

圓柱的高用h表示,底面周長用c表示,底面積用s表示, 體積用v表示。

s側=ch

s表=s側+2s底

v=sh

圓錐的高用h表示,底面積用s表示, 體積用v表示。

v=sh/3

3 用字母表示數的寫法

數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時,乘號可以記作“。”,或者省略不寫,數字要寫在字母的前面。

當“1”與任何字母相乘時,“1”省略不寫。

在一個問題中,同一個字母表示同一個量,不同的量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問題的答案時,除數一般寫成分母,如果式子中有加號或者減號,要先用括號把含字母的式子括起來,再在括號後面寫上單位的名稱。

4將數值代入式子求值

把具體的數代入式子求值時,要注意書寫格式:先寫出字母等於幾,然後寫出原式,再把數代入式子求值。字母表示的是數,後面不寫單位名稱。

 同一個式子,式子中所含字母取不同的數值,那麼所求出的式子的值也不相同。

國小數學總複習整理 篇二

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1)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等於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面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3)因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積=底×高÷2。即:S=ah÷2。

【3】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1)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2)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等於梯形的高,梯形面積等於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3)因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所以: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即:S=(a+b)h÷2。

【4】畫圖說明圓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1)把圓分成若干等份,剪開後,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2)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寬相當於圓的半徑。

(3)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所以:圓面積=πr×r=πr2。即:S=πr2。

16、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麵積計算公式:

長方形周長=(長+寬)×2

長方形面積=長×寬

正方形周長=邊長×4

正方形面積=邊長×邊長

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

三角形面積=底×高÷2

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2 C=πd

C=2πr

r=d÷2

r=C÷2π

d=2r

d=÷π S=πr2

S=π()2

S=π()2

17、常用資料:

常用π值 常用平方數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0

6π=18.84

7π=21.98

8π=25.12

9π=28.26

10π=31.4 12π=37.68

15π=47.1

16π=50.24

18π=56.52

20π=62.8

25π=78.5

32π=100.48

2.25π=7.065

6.25π=19.625 112=121

122=144

152=225

252=625

立體圖形【認識、表面積、體積】

1、長方體、正方體都有6個面,12條稜,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2、圓柱的特徵:一個側面、兩個底面、無數條高。

3、圓錐的特徵:一個側面、一個底面、一個頂點、一條高。

4、表面積:立體圖形所有面的面積的和,叫做這個立體圖形的表面積。

5、體積: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容器所能容納其它物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

6、圓柱和圓錐三種關係:

(1)等底等高:體積1U3

(2)等底等體積:高1U3

(3)等高等體積:底面積1U3

7、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

(1)圓錐體積是圓柱的,

(2)圓柱體積是圓錐的3倍,

(3)圓錐體積比圓柱少,

(4)圓柱體積比圓錐多2倍。

8、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錐1、差2、柱3、和4。

9、立體圖形公式推導:

【1】圓柱的側面展開後得到一個什麼圖形?這個圖形的各部分與圓柱有何關係?(圓柱側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底面周長x高

(1)圓柱的側面展開後一般得到一個長方形。

(2)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柱的高。

(3)因為:長方形面積=長×寬,所以:圓柱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4)圓柱的側面展開後還可能得到一個正方形。

正方形的邊長=圓柱的底面周長=圓柱的高。

【2】我們在學習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時,是把圓柱轉化成以前學過的一種立體圖形(近似的)進行推導的,請你說出這種立體圖形的名稱以及它與圓柱體有關部分之間的關係?

(1)把圓柱分成若干等份,切開後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

(2)長方體的底面積等於圓柱的底面積,長方體的高等於圓柱的高。

(3)因為:長方體體積=底面積×高,所以:圓柱體積=底面積×高。

即:V=Sh。

【3】請畫圖說明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1)找來等底等高的空圓錐和空圓柱各一隻。

(2)將圓錐裝滿沙子,倒入圓柱中,發現三次正好裝滿,將圓柱裡的沙子倒入圓錐中,發現三次正好倒完。

(3)通過實驗發現:圓錐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圓柱的體積等於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三倍。即:V=Sh。

10、立體圖形的稜長總和、表面積、體積計算公式:

長方體稜長總和=(長+寬+高)×4

長方體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長方體體積=長×寬×高

正方體稜長總和=稜長×12

正方體表面積=稜長×稜長×6

正方體體積=稜長×稜長×稜長

圓柱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圓柱表面積=側面積+底面積×2

圓柱體積=底面積×高

圓錐體積:V=Sh

(二)圖形與變換

1、變換圖形位置的方法有平移、旋轉等,在變換位置時,每個圖形的相應頂點、線段、曲線應同步平移,旋轉相同的角度。

2、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只改變它的大小時,通常要使每個圖形的要素,如長方形的長與寬,三角形的底與高等同時按相同比例放大或縮小。

3、對稱圖形是對稱軸兩邊的圖形經對摺後能夠完全重合,而不是完全相同。

(三)圖形與位置

1、當我們處在實際生活及情景中,面對教短距離時,通常用上、下、前、後來描述具體位置。

2、當我們面對地圖、方點陣圖時,通常用東、西、南、北,南偏東、北偏東……來描述方向。再結合所示比例尺計算出具體距離,把方向與距離結合起來確定位置。

國小數學複習參考資料 篇三

1、代數式與代數式的值

把數或表示數的字母,用有限次加、減、乘、除、乘方、開方(包括括號)連線起來的式子,叫做代數式。如:3+5,4a,a+b。單獨一個數或一個字母,也看作是代數式。

用數值代替代數式裡的字母,計算後所得的結果,叫做代數式的值。

由於代數式的值不是一個固定的數,所以說到代數式的值時,必須指明當字母是什麼數時的值。如當x=6時,代數式2x+3的值是15。

2、等式與等式的性質

用等號“=”連線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可以分為三類:

(1)恆等式。在等號兩邊的`代數式中,它含有的字母無論取什麼值,都能使兩邊的值相等。例如:3+5=8,a+a=2a等,都是恆等式。

(2)條件等式。在等號兩邊的代數式中,它含有的字母只有取某些值時,等號兩邊的值才能相等。這樣的等式叫做條件等式。例如:2a=6,只有當a=3時,等號兩邊的值才能相等,所以是條件等式。

(3)矛盾等式。在形式上是用等號連線的式子,但實質上無法使等號兩邊的值相等。這樣的等式叫做矛盾等式。例如:a+1=a+2,就是矛盾等式。

對於恆等式和條件等式,有以下基本性質:

(1)等式兩邊可以調換位置(對稱性)。也就是說,如果A=B那麼B=A。

(2)等式中,相等的量可以傳遞(傳遞性)。也就是說,如果A=B,B=C,那麼A=C。

(3)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說,如果A=B,那麼A±m=B±m。

(4)等式兩邊,乘同一個數,或除以同一個非零數,等式仍然成立。也就是說,如果A=B,那麼Am=Bm,或

,(n≠0)。

3、方程、同解方程與方程的同解定理

在中國小,通常都把方程描述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因此,方程也可以和等式一樣分為三類。

(1)恆等方程。無論未知數取什麼值,都能使方程兩邊的值相等。例如:x+x=2x,就是恆等方程。

(2)條件方程。它含有的未知數只有取某些值時,方程兩邊的值才能相等。例如:2x=6,只有當x=3時,方程兩邊的值才能相等,所以是條件方程。

(3)矛盾方程。無論未知數取什麼值,都不能使方程兩邊的值相等。例如:x+1=x+2,就是矛盾方程。

一般地說,所謂解方程,就是確定這個方程是否有解,如果有解,則求出方程的解。

國小六年級數學總複習整理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