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兔同籠》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1.29W

《雞兔同籠》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篇一

“雞兔同籠”問題是用假設法解題的典型問題,對於有些學生比較難以理解,同時不同的學生喜歡的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所以本設計強調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並且在解決問題中,讓學生經歷“猜測——列表——假設”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節課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通過生生互動和人境互動幫助理解解決問題的思路

“雞兔同籠”問題屬於一類較難理解的應用題,有些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探究並不一定能找出正確方法和答案,這就需要藉助外在的幫助,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接受起來更容易、更方便,讓會的孩子去幫助不會的孩子學會不但是一個知識的傳輸過程,也是一個思維碰撞、情感交流的過程,不會的孩子通過幫助不但學會了新知識,還學會了其他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增進了他們的友誼。人境互動在本節課中也起到了相當重要作用,比如說學生想象兔子變成雞的場景、用手比劃模仿雞和兔、在腦海中形成印象、畫圖理解,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感受了雞和兔的腳具體是怎麼變化的,為什麼會那樣變化,為理解假設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和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

本設計通過多維互動突出了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同時還滲透了化繁為簡、猜測、嘗試、列表法、數形結合等數學思想,給數學課堂帶來了生機和活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無窮奧妙和變幻萬千,同時通過對解題思路的逐步引導,讓學生學會推理,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注重數學文化的傳承。

“雞兔同籠”問題是《孫子算經》中一道數學名題,一直流傳至日本等國,引起了許多國家的眾多數學愛好者的廣泛關注。教學中,教師把“數學文化”和《孫子算經》及其中關於雞兔同籠問題的原題,用課件生動地呈現於課堂,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也傳承和弘揚了經典的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古代數學的`先進,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經過幾次的磨課和評講,我也感受到自己在授課中的一些不足,比如說課堂應變能力需要提高,細節上的處理做的不夠等等,這些都需要不斷努力改進。在這幾個星期的時間裡,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師校長、賈書記、張主任、唐主任和師父朱老師等領導和優秀教師在不斷幫我修改、觀課、評課、磨課,正是有了她們的悉心指導和幫助才有了我今天的進步,她們認真、細心、專注的態度讓我由衷敬佩,這節課給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端正態度,認真踏實、一絲不苟地去準備並上好每節課。

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篇二

《雞兔同籠》問題向學生提供了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藉助我國古代趣題“雞兔同籠”問題,教學時激發學生展開討論,應用猜測,列表,假設等多種方法,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根據自己的經驗,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出適合自己的解題策略,並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提高,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體會學習數學的價值。這節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當問題提出後,我並沒有急於講解如何做的方法,而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共同研究討論。使同學們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開拓了思維,實現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2、關注每一個同學的發展。

由於學生原有認知背景的不同,他們對解答本課時的題目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同樣的列表中,學生的認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層次。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並沒有提出統一的要求,允許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在交流時,有些學生用逐一列表的方法,也沒去指責他們,而是肯定他們想出好的方法;對於比較優秀的學生,讓他們根據題目的條件靈活選擇適當方法。這樣做的目的,不同的學生在同一節課中就會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雞兔同籠”在以前是屬於奧賽典型題,如今編入新課程教材六年級上冊中。對學生尤其是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用假設法解答,學生理解起來很難,為此我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採取畫圖的方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先畫8個圓圈代表8只雞,每隻雞畫2只腳,這樣就有16只腳,缺了10只腳,再把其中的幾隻雞每隻添上2只腳就變成了兔子,所以有5只兔子。這樣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了,學生很快理解了這種方法。

3、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了假設的數學思想不僅可以解答古代趣題——雞兔同籠問題,還能解答我們身邊的問題。拓寬學生對雞兔同籠問題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掌握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

另外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困惑:

1、學生在學習例題時往往會出現刻意模仿老師解題方法而不是真正瞭解假設法的解題思路,體會不了其中轉換的數學思想,進而出現了會列算式但不知道算式的真正含義。

2、對於課堂上學生獨立思維的訓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扶”與“放”的矛盾,由於本節課是一節邏輯思維很強的新授課,對於一部分程度較好的學生,“放”開思考與探索學生完全能獨立完成,但對於程度較弱的學生,“放”只能使他無從下手,糊塗的上完一節課。那麼對於本節課堂如何才能做到兩頭兼顧呢!

3、《數學廣角》是一般是不作為考察範圍之內的,那麼教師在教學本單元教學應該怎樣對於課堂定位,知識點應該教學到什麼程度也是很多老師在實際教學中的一個困惑。

《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篇三

《雞兔同籠》 向學生提供了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學習素材,藉助我國古代趣題“雞兔同籠”問題,使學生展開討論,應用列舉法、假設法、方程等方法,從多角度思考,運用多種方法解題,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根據自己的經驗,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並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

雞兔同籠問題是一類重要數學問題,在現代生活中隨處可見。

(1) 三輪車和自行車共 7 輛 ,17 個輪子。三輪車、自行車各有幾輛?

(2) 小方有 2 分、5 分硬幣共 10 枚,共有 32 分。 2 分、5 分硬幣各有幾枚?

回過頭來我們在來看一看《孫子算經》裡的這道題: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你能拭著做一做嗎?

對於我班多數的學生來說,學習《雞兔同籠》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屬於綜合應用課,其目的是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問題的結合,以提高學生綜合應用的能力。藉助“雞兔同籠”這個載體,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活動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積極思考,從中體會出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感覺:

1。 課堂上,多數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先讓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再在全班共同交流評價。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開拓了思維,達到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部分學生會做卻不會表達、不敢表達。口語表達能力欠佳。

2。 課堂上,通過學習,使學生知道了假設的數學思想不僅可以解答古代趣題 ―― 雞兔同籠問題,還能解答我們身邊的問題。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3 、課堂上,注重關注每一個同學的發展,在交流探討中,鼓勵不同學生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效果還不錯。

《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篇四

通過研讀教材和教學用書,我知道雞兔同籠問題最早出現在我國古代的一本數學著作《孫子算經》中,雖歷經1500多年,該類問題還是向我們展現出了其巨大的魅力。二、三年級的奧數中有,五、六年級的教材中有,到了國中還要學,那麼該類問題中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數學思想,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怎樣構建該類問題模型,教給學生解決該類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相應的發展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不斷地查閱資料,尋找我課堂教學的立足點。很幸運的是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我有機會讀到了《“雞兔同籠”問題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及其滲透策略》這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這段話給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起到了很好的理論支撐的作用。這段話中提到“當轉化、猜想、列舉、畫圖、假設、建模、代數、抬腳等多種數學思想方法同時作用於“雞兔同籠”問題中時,它們之間必然存在相互關聯之處。轉化為猜想、列舉、畫圖等提供了便捷,猜想是列舉的開始,列舉則是假設的前奏,畫圖是對列舉的結果的形象呈現和為假設提供的直觀支撐,假設是對前面諸法的有效提升,建模則是假設的必然結果,代數是假設的聯想產物,抬腳無非是假設的另一種特殊形式。”

“如果按思想方法的作用給其分類,轉化是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中的基礎性的思想方法,不可少之;猜測、列舉、畫圖、抬腳是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中的頗有侷限性的思想方法,雖為假設做好了鋪墊或延伸,但會受到數目大小或奇偶性的限制,不能廣泛用之;真正能夠適應於此類問題的具有普遍意義的一般性方法,無疑還是假設和代數的思想方法。如果按思想方法的新舊給上述思想方法分類,轉化、猜想、列舉、畫圖、建模和代數的思想方法,都是在前面教學中教師多次滲透、學生領悟較深的思想方法,惟有假設和抬腳才是本節課中新出現的思想方法,而抬腳不過是特殊的假設,且具有很強的侷限性。由此看來,學生真正最需要獲得的,又能適應解決問題普遍性要求的一種新的數學思想方法就是假設。”在進行了充分的思考與備課之後,我如期的上了這節課,通過對這節課的實際教學,檢查了學生這節課的學習效果之後,我對本節課有了以下幾點反思:

1、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優化

雞兔同籠問題作為六年級數學廣角的內容,那它的思維含量必然很高,由於學生原有認知背景的不同,他們對解答本課時的題目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提出統一的要求,要允許不同的學生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本節課,師生共同經歷了六種不同的方法:列表法、假設法、列方程、畫圖法、抬腳法即古人的砍足法,在進行練習時,我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接的解答,指名生彙報後,進一步問:“還可以怎樣解?”促進學生去思考更多的解法,並儘可能多的讓學生說出解法,最後比較哪種演算法比較好。從列表的列舉法到假設的算術法,不僅從思維上層層遞進,而且更好地體現瞭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優化。

2、注重了數學思想、數學文化的傳承

“雞兔同籠”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數學趣題,教學中,我從該趣題引入,到解決該趣題,到感悟古人解決該類問題的方法,揭去了它令人生畏的奧數面紗,還其生動有趣的一面。通過學習,不僅使學生感受了祖先的聰明才智,滲透一種古代數學文化,更重要的是體會了其中蘊含的豐富數學思想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數量替代《孫子算經》原題中的大數量的“替換法”解決問題,滲透了轉化的思想和方法;用“算術法”解決問題,滲透了假設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決問題,滲透了代數的思想和方法等等。

3、形成了假設的數學思想

課前,我就感受到了這節課容量大,學生難理解,如果一節課中要求學生理解所有的思想內涵,必將導致課堂內容學習的擁堵和孩子們學習的不知所措。教學中,我並沒有平均分配學習時間和關注度,而是結合孩子們認知方式的,選取了算術解決的假設模型為本課數學思想的重點去滲透,讓孩子們在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不知不覺的對比中,體會數學思想。正如一些聽課老師所說的,學生能夠提出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那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已經達到了,因為他已經體驗和形成了假設的數學思想。

4、構建了該類問題的數學模型

在學生重點掌握了兩種解題思路後,我話鋒一轉,告訴同學們“雞兔同籠”問題並不單指“雞兔同籠”,該類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遇到,如龜鶴問題、民謠中的人狗問題、租大船小船問題等。明確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體現數學的生活味和應用價值。讓學生感受到“雞兔同籠”問題的學習,貴在學習一種假設推理與代數方程的思想方法,貴在用來解決生活中類似於雞兔同籠的變式問題。拓寬了對“雞兔同籠”問題的認識,構建了該類問題的數學模型,形成了知識的遷移。

雞兔同籠的課後教學反思 篇五

本節課通過創設生動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投入到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去,自己探究,經歷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從而體會假設的數學思想的應用與解決問題的`關係。在學習中我注重鼓勵每一個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用適合他們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也體驗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

“雞兔同籠”以前是屬於奧數型別的題目,如今編入教材,對學生尤其是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使用假設法解答時,學生理解起來很難,為此我先採用列表法來幫助學生理解,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然後再引入假設法。對於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列表法資料較大,假設法又不易理解,所以我也將抬腳法引入課堂,希望能夠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多種思路。

對於本節課的學習,部分學生已經在課外輔導班學習過了,課堂上這些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也能夠深刻理解雞兔同籠的意義,但這就造成了個別程度較差的學生偷懶現象,所以在接下來的練習課上要更多的關注那些做題速度較慢、思維不清晰的學生。

雞兔同籠教學反思 篇六

《雞兔同籠》為流傳的數學趣題,在本冊教材中呈現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透過假設舉例與列表的方法,以及列方程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結果。課堂上引導學生用畫圖的方法去試:先畫20個圓圈表示20個頭,再在每個動物下面畫兩條腿,20只動物只用了40條腿,還多出14條腿,把剩下的14條腿要給其中的幾隻動物添上呢?(7只動物分別添2條腿)。這7只就是兔子,另外的13只就是雞。這時候有學生問能把動物都看成是4條腿的嗎?在師生們的共同操作下再把腿依次減少,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選“雞兔同籠”這個題材,主要並不是為了解決“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本身,而是要藉助“雞兔同籠”這個載體讓學生經歷列表,讓學生在大膽的猜測、嘗試和不斷調整的過程中,體會出解決問題的一般策略。

教學中我補充了其他的解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進而凸顯了本節課的價值。

就本堂課而言,還存在以下問題;

1.由於注重模式,合作交流,教師點撥這一塊不夠透徹,沒有關注到差生。

2、我在假設之後怎樣驗證結果是否正確分析得較細,但對怎樣假設覺得沒有引導好,過程中出現了學生只假設了雞的只數,然後根據腿的數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數,誤解了題意。

3、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調控潛力需進一步提高。如時間的把握、學生合作過程的控制、合作學習的效果等;

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以便在以後的教學中揚長避短,不斷突破,使教學走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