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紅旗渠導遊詞(共4篇)

文思社 人氣:5.07K

林州紅旗渠導遊詞由本站會員“瀟瀟王”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以下多篇範文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林州紅旗渠導遊詞(共4篇)

第1篇:林州紅旗渠導遊詞

希望你能喜歡這篇林州紅旗渠導遊詞範文。

各位遊客大家早上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徐敏,歡迎大家來到古都安陽,這裡歷史悠久,風景優美,是甲骨文的發源地。還有許多名勝古蹟:世界文明的“人工天河”紅旗渠、文字博物館、岳飛廟……數不勝數。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

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豐碑,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的傳家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林州人民不斷賦予紅旗渠精神新的內涵,將中華民族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譜寫了氣壯山河的“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創業三部曲,實現了林州由山區貧困縣向現代化新興城市、生態旅遊城市的跨越。

紅旗渠景區,主要以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以及太行山集華山之險、峨媚之雄、三峽之奇、黃山之秀為一體的自然風光而開發建設的風景名勝區,現在以妖嬈多姿的風采,向世人展示其獨具的特色和巨大的魅力。林縣人民在建設這項驚天地、泣鬼神的偉大工程中,鍛造了氣壯山河的“紅旗渠精神”。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徵。

紅旗渠在安陽以西50多公里的林州林濾山中,地勢險峻,工程巨集偉。它不僅是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為林濾山自然風光增添了一大勝景,被中外遊人譽為“人工天河”、“當代萬里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蹟”。20世紀70年代初,紅旗渠工程竣工後,周總理自豪地告訴國際友人:“新中國有兩個奇蹟,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紅旗渠精神”是林州人民和河南人民偉大創業精神的真實寫照,這種艱苦奮鬥的拼搏精神,激勵人們戰勝各種困難,創造人間奇蹟。

好了,關於紅旗渠的講解到此結束了,希望紅旗渠精神能成為大家以後做好一切工作的精神動力,並能發揚光大。謝謝!

第2篇:林州紅旗渠導遊詞

林州紅旗渠導遊詞怎麼寫?以下是我們給你的範文格式參考。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這次旅遊由我來當你們的導遊。我是楊紫涵,大家可以叫我楊導。我們現在來到的是紅旗渠。

紅旗渠和南京長江大橋是新中國的兩大奇蹟。為了修築紅旗渠,189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56人重傷致殘。在新中國60年代,林州人民為戰勝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環境,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開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紅旗渠。

遊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了神工鋪,它是當年修渠民工住過的崖。由於當時修渠民工多達三四萬人,漳河沿岸村莊又少,修渠民工沒有住房,就住山崖,山崖住滿了,他們就搭蓆棚,打地洞。常年頂風冒雪,抗嚴寒戰酷暑,度過修建紅旗渠的艱苦歲月。他們不但毫無怨言,還在崖壁上留下了誓言:“崖當房,石當床,虎口崖下度時光,我為後代創大業,不修成大渠不還鄉。”大家抬頭看,那就是虎口崖。虎口崖位於凌雲亭東,崖峰刺天,山崖向外突出10餘米,崖勢險惡、高聳入雲。崖的中間,是往下凹下去的,就像老虎的嘴巴。“虎口”上邊垂下來的岩石,就像老虎的嘴巴。現在我們走在虎口崖上,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虎口”裡面的景色。“虎口”裡有許多垂下來的岩石,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碰著頭。

修建紅旗渠時,隊長任羊成和除險隊員們腰繫繩索,身臨懸崖,撬石除險。身上被大繩勒的青腫,被荊棘刺得生痛,但他們還是頑強作業。一次,任羊成正要撲進倒簷除險,上面掉下一塊小活石,他躲閃不及,一排門牙被砸掉了,他吐掉口中的鮮血,繼續凌空排險。人們稱這種舉動叫“虎口拔牙”,於是,這座山崖就叫虎口崖。蕩氣迴腸的紅旗渠是新中國艱苦創業的典範,更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好了,遊客朋友們,我的講解先告一段落,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我們三小時後在停車場集合。祝大家在本次旅遊愉快。謝謝。

第3篇:林州紅旗渠導遊詞

猜你正在找林州紅旗渠導遊詞的怎麼寫?那麼就給你這篇範文參考。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我自我介紹一下,我叫李玉,大家可以叫我李導。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安陽,安陽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祥地,岳飛故里,說到安陽就不能不提及被國際友人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三千里人工天河——紅旗渠。所以今天就我先帶大家遊覽紅旗渠。在新中國60年代,林州人民為戰勝十年九旱的.自然生存環境,削平了1250個山頭,架設了152個渡槽,鑿通211個隧洞,開鑿了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景區的主要景點有:分水苑、青年洞等,首先我們參觀分水苑景區,分水苑所在地分水嶺,原名墳頭嶺。紅旗渠總乾渠在這裡分為三條幹渠,改名為分水嶺。

大家從洛絲潭景點拾級而上,現在我們在張家嶺看到一條寬8米的水渠,那就是紅旗渠。繼續向前走,在“創業洞”和“團結洞”之間,紅旗渠像一條紅色巨龍——盤山越澗而來,又鑽山入洞而去。

大家繼續前行,我們就來到了紅旗渠乾渠上最長的一處隧道——“青年洞”。遠遠望去,“青年洞”三個大字高懸在洞口上方的石崖上。青年洞長616米,全是修渠人民一錘一釺鑿出來的呀!進入洞內,五彩燈光閃爍,涼氣襲人。洞隨山勢,左彎右轉。多像傳說中的龍宮呀!該工程是紅旗渠總乾渠的咽喉工程之一,也是紅旗渠最艱險的工程。是當年青年突擊隊員在艱苦困難的條件下,以“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精神開鑿的。為紀念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青年洞”風景名勝區,被國家六部要命名為“全國中國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旗渠的美麗景點說也說不完,大家可以細細遊賞。不過一定要注意:1、不亂扔垃圾;2、請不要亂拍照;3、不在木橋、鐵橋上亂蹦亂跳。請大家配合,謝謝!

第4篇:林州紅旗渠導遊詞

這幾篇林州紅旗渠導遊詞範文,由會員投稿與編輯整理,共同完成。

釋出日期:2012-07-09

文章來源:

紅旗渠簡介:

1960年林縣人民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盤山開鑿,修建了總長近2000公里的紅旗渠,從山西省平順縣侯壁斷下絕引漳河水入林縣。沿漳河南岸繞懸崖,越峽谷,逢山開洞,遇河架橋,開鑿長達70公里的總乾渠,渠高4.3米,寬8米,引水量18 .3立方米/秒。從分水嶺向下,分鑿三條幹渠。第一條幹渠沿太行山東麓向南與英雄渠匯合,全長41 .5公里,著名工程有桃園渡橋,橋長100米,高24米,寬6米,其上可行汽車。一干渠與英雄渠匯流處稱"紅英匯流",渠水奔騰,飛瀑噴雪,好似銀河傾瀉。第二乾渠全長48公里,東南流入安陽縣。第三乾渠東北流經4公里長的曙光洞而入東崗鄉。整個工程劈開山頭1250座,鑿通隧洞211個,架設渡槽152條,挖砌土石1640萬立方米,用工4000多萬個。紅旗渠的建成,全縣形成了引、蓄、提相結合的水利網,建水庫、池塘400多個,建中小型水電站80多個,灌溉面積40萬畝,解決了人畜飲水的困難,並提供了工業用水。 重點建築

紅旗渠源與渠首攔河壩

紅旗渠源及渠首攔河壩位於山西省平順縣侯壁水電站下約600米處,由攔河溢流壩、引水隧洞、引水渠、進水閘、洩洪衝沙閘聯合組成渠道引水樞紐。為無調節河道自流引水。1960年2月10日動工,同年5月1日竣工。溢流壩橫跨河床長95米,最大壩高3.5米,底寬13.46米,頂寬2米,為安全嵌入基岩下0.3-0.4米,水泥漿砌石英岩石重力壩結構。砌石1804立方米,用工1.28萬個,投資2.5萬元。任村公社修建。渠源引水隧洞上口位於溢流壩以上18米處的濁漳河右岸,長105米,洞後經55米的明渠至進水閘。進水閘共3孔,單孔寬2米,設計流量25立方米/秒。衝沙閘在進水閘上游左側共2孔,單孔寬2米,該閘底低於進水閘底1米,閘上游作成約1/20的陡坡導沙廊道,同時在進水閘前設立與渠道水流方向呈30度夾角的直牆導沙檻,防沙入渠,退水衝沙流入濁漳河。當河水小於25立方米/秒時,可將河水全部

引入總乾渠。發洪水時除渠引水外,其餘分別由溢流壩和衝沙閘洩入壩下游。 青年洞

青年洞位於紅旗渠總乾渠任村盧家拐村西,是總乾渠最長的隧洞。從地勢險惡,石質堅硬的太行山腰穿過。原洞長616米,券砌洞臉後長度為623米,高5米,寬6.2米,縱坡為1/1500,設計流水量23立方米/秒,挖砌石方19800立方米,投工13萬個,用款20.3萬元。

1960年2月由橫水公社320名青年先行施工。是年11月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困難,總乾渠暫時停工時,為早日將濁漳河水引入林縣,建渠幹部群眾堅持“寧願苦戰,不願苦熬”,改由各公社挑選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繼續施工。當時幹部民工口糧很低,為了填飽肚子,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撈河草充飢,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鬥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

堅硬的石英岩一錘打下去一個白點,十數根鋼釺打不成一個炮眼,青年們面對這樣艱難困境,創造了連環炮、瓦缸窯炮、三角炮、抬炮、立炮等新的爆破技術,使日進度由起初的0.3米提高到2米多。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1961年7月15日鑿通隧洞。為表彰青年們艱苦奮鬥的業績,將此洞命名為“青年洞”。197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郭沫若親筆題寫了洞名。 空心壩

空心壩位於總乾渠任村白家莊村西露水河支流段——濁河上。壩長166米,底寬20.3米。頂寬7米,高6米,壩基埋深1-2米。壩體呈弓形,以增強對上游河水抗壓能力。壩腹設雙孔涵洞,單孔寬3米,高4.5米,洞底縱坡1/1818,總過水能力23立方米/秒。壩下設消力池,再下為幹砌大塊片石護灘,壩南北兩頭各設有高4.4米的導水牆,使洪水聚向河中匯入壩外,行洪能力可通過百年一遇洪水1500立方米/秒,1975年8月通過860立方米/秒的洪峰,大壩安然無恙。

該工程是工程技術人員深入現場設計,正確解決渠水與河水交叉的典範。1960年2月動工,中間停工兩次,分三個階段施工,1964年4月5日竣工,共完成挖方5624立方米,砌石方16296立方米,投工13萬個,用款22萬元,由姚村、東姚公社修建。 南谷洞渡槽

南谷洞渡槽位於南谷洞水庫下游700米處,橫跨露水河,長130米,寬11.42米,高11.4米,另加基礎2-3米,單跨9米,石砌拱形結構,拱券厚0.5米,共10孔,故又稱“十孔渡槽”。

渡槽擋水牆高4.3米,底寬6.2米,槽底縱坡1/3600,設計過水流量23立方米/秒,橋下排洩露水河272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洪水。為提高抗洪能力,1977年對主河道各橋墩分水尖進行了加固處理,1982年8月1日7時40分,安全地通過了南谷洞水庫修建以來的最大洩洪量1650立方米/秒。

南谷洞渡槽始建於1960年2月15日,1961年8月15日竣工,由茶店、河順兩公社修建,共挖石方5264立方米,砌石9318立方米,用工5.6萬個,用款14萬元。 總乾渠分水閘

總乾渠分水閘位於分水嶺新(鄉)河(口)公路右側,

一、二乾渠分水閘設於總乾渠

終點,長6.5米,高12米,寬13.5米。閘底高程454.44米,低於渠首進水閘底10.31米。閘房內安裝啟閉力15噸的啟閉機3臺,閘房上懸空高擎郭沫若手書“紅旗渠”三個大字。一干為雙孔,二幹為單孔,孔寬均為2.5米。一千渠沿林慮山東側向南至紅英匯流,長39.7公里,設計流量14立方米/秒,灌溉面積35.2萬畝;二乾渠沿林縣盆地東北邊山腰蜿蜒東去,到馬佔村東止,長47.6公里,設計流量7.7立方米/秒。灌溉面積11.62萬畝。分水閘為河順公社1965年3月修建。

分水閘以上是長102米、高10米的防洪矩形明渠,再上是長346米的分水嶺雙孔隧洞,單孔寬4米,高4.5米。1973年建成的紅旗渠紀念亭橫跨在隧洞與分水閘之間的明渠上,為古今結合式建築,三開間四周14柱,琉璃綠瓦挑簷,古色生輝。“紅旗渠紀念亭”匾牌,為中國佛教協會主席、當代書法家趙樸初手跡。

三乾渠分水閘位於

一、二乾渠分水閘上游560米處的總乾渠左側,由此向東北穿過3898米的曙光洞到東盧寨村東止,長10.9公里,設計流量3.3立方米/秒,灌溉面積4.6萬畝。 桃園渡橋

桃園渡橋位於紅旗渠第一干渠桃園村附近,橫跨桃園河,故稱桃園渡橋。長100米,寬6米,最高處24米,共7孔,每孔跨8米,拱券厚0.5米。渡槽兩側槽牆高2.7米,底寬2米,頂寬1米。縱坡為1/1700,設計流量6.8立方米/秒。槽頂部為現澆鋼筋混凝土橋板,路面寬4.6米,渡槽上連涵洞長100米,下接涵洞長170米,槽下排洪水,槽中通渠水,槽上鋼筋混凝土蓋板通汽車,合理地解決了渠水與洪水交叉和通水通車的矛盾,充分發揮了通水、通車的雙重效益。1965年9月25日動工,1966年4月1日竣工,工期186天,由採桑公社南景色、南採桑、下川三個大隊修建,共挖土石方5400立方米,砌石5600立方米,投工6萬個。用款5.4萬元 紅英匯流

位於合澗鎮西,是紅旗渠第一干渠與英雄渠匯合的地方。英雄渠建於1958年,起自嘴上村西到紅英匯流處長11.4公里,設計流量8立方米/秒。1966年4月一干渠竣工通水,紅英匯流至油村改稱紅英乾渠,灌溉合洞、原康、東姚等7個鄉鎮16萬畝耕地。

紅英匯流南邊是紅英匯流一號電站,水頭38米,裝機2臺,共2500千瓦。右上邊是使用英雄渠水發電的紅英匯流二號電站,水頭18米。紅英匯流工程為合澗公社1966年4月修建。 奪豐渡槽

奪豐渡槽位於河順鎮東皇墓村東北,總長413米,寬4米,最高14米,單孔跨5米,共50孔,中間越一小丘,分為上下兩段,上段17孔,長172米;下段33孔,長241米。渡槽過水斷面高1.8米,寬1.7米,縱坡1/900,設計流量2.7立方米/秒。

1965年遇到大旱,激發了群眾大辦水利的積極性,河順公社組織14個大隊,每日出動勞力3100名,牲畜750頭,大小車輛600多輛,畜馱車推,從2.5公里以外楊伯山屯村運來好料石。沒有木料、工具,隊隊戶戶籌集,沒有吊車豎起遊杆當吊車用,大幹加巧幹,工效一日比一日快。1965年12月1日動工,次年4月5日竣工,僅用125天,共完成挖土石方0.5萬立方米,砌券石1.02萬立方米,投工21.5萬個,用款12萬元,渡槽整個工程都用“寸三道”(一市寸寬鍛三道紋)“五面淨”的大青石砌築而成,既堅固又壯觀,是一巨集偉的工藝品。

曙光洞

曙光洞是紅旗渠第三乾渠穿過盧寨嶺的隧洞,起於下燕科村南到東盧寨村東止,全長3898米,寬2米,高2米,縱坡1/1000,設計流量3.1立方米/秒,是通往東崗鄉和河順鎮北部的咽喉,是紅旗渠最長的隧洞。為便利施工,挖鑿有34個豎井,其中20米以上的豎井有23個,最深的18號豎井,深61.7米。利用豎井建提灌站5個,發展灌溉面積4500餘畝,其中18號豎井建有曙光揚水站,提程62米,澆地2000餘畝。

該隧洞工程是東崗公社21個大隊1300多名社員,1964年11月17日動工,經過一年零四個月,到1966年4月5日鑿通。共挖鑿山石3.08萬立方米,砌料石0.9萬立方米,投工25萬多個。 曙光渡槽

曙光渡槽位於東崗村東部4公里的丁冶嶺上,是三乾渠第三支渠的重要建築物,也是紅旗渠灌區配套建設中,群眾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力更生修建的較大建築物。該渡槽全長550米,最高16米,底寬5.4米,頂寬3.5米,共20孔,中3孔,跨徑10米,其餘孔跨為8.5米,石拱結構。過水斷面底寬1.1米,高1米,設計流量1立方米/秒。由東崗公社和安陽縣都裡村修建,參加施工人數最多時達6000餘人。1969年4月2日動工,6月25日建成。共完成挖土石0.69萬立方米,砌石1.7萬立方米,投工36萬個,投資38萬元,其中社隊自籌資金佔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