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教學反思多篇

文思社 人氣:2.48W

生物課教學反思多篇

生物教學反思 篇一

自從工作以來,一直都是文科理科一起帶。生物對文科的學生來說,並不是一門重要的課程,因為不是大學聯考科目,僅僅通過會考就可以。由於這個原因,學生普遍對生物這門課程不重視,大部分學生上課不聽講、開小差。對於教師來說,卻不能放任,總想方設法讓學生聽課、使學生對自己的課程產生興趣,確實是一件較難辦的事。經過在實驗中學的幾個月,我有了一些體會:

首先,師生關係要融洽。

大部分學生自控能力較差但自尊心很強,所以有些事情老師應該以一個理解的態度去談,而不是劈頭蓋臉一頓訓斥。談好了固然皆大歡喜,談不好也不會故意不聽課給你搗亂。還要多與學生溝通、聊聊,學生感到這個老師不錯,上課認真聽課的人數也就會多了。

其次,教學內容難度要適中。

文科班的學生,理科科目的基礎較差,根本無法跟理科班的學生相比。如果教學內容太難,那麼,他們對你這門課剛提起的一點點興趣,就會因為什麼都聽不懂而消失殆盡。於是,上課時睡覺、講話、開小差的現象隨之而發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實際水平,根他們的接受能力來講解教學內容。

第三,語言儘量通俗易懂,多舉些例項。

生物課程與其他課程有些不同,雖然也是些理論知識,但與日常生活聯絡比較緊密。所以,基於這一點,我在課堂教學中,把書本中一些專業化的語言、術語,用比較通俗的語句加以解釋,儘量使學生都能夠聽明白、聽懂。再則,我也比較注意收集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日常生活中的例項,在課堂中傳遞給學生,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二來使學生理解掌握書本的內容。比如講到脂肪不容易被分解供能的地方時,隨帶說一下增肥容易減肥難的原因,就會吸引很多的學生聽課,同時一些知識也就掌握了。現在很多文科班的學生給我的評價就是“講課很有意思”。當然還要注意在有意思的基礎上別忘了傳授知識的根本。

當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教學中有很多枯燥的知識學生是聽不進去的,而由於知識的積累不夠,沒有辦法開展開來,這就需要我多查一些生物學上的知識資料等,不斷豐富自己;還有就是課外話題的開展注意範圍與時間,教學任務是必須要完成的,不能因小失大,這需要自己控制,嚴格把關。總之,我會努力,理科成績要上,文科照樣帶起。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二

生態系統是國中生物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是聯絡比較緊密的。如說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還有五月十二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態農業的建設都不同程度的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影響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所以說關於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以及學習對於學生了解現實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通過現實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識。

一、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在這裡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生態系統的含義,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區域內的生物,還有這些生物所生活的無機環境。我們可以把學生領到學校的小池塘,在池塘邊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總結什麼是生態系統,當然老師要有相應的總結,從而使學生真正瞭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關於生態系統的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關係。

1、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我們可以在池塘邊讓學生去發現哪些因素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那些屬於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通過學生的尋找,最後老師總結,像水、空氣、溫度、溼度,包括池塘裡的泥沙、石頭、無機鹽等等都是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這一範疇的;像綠色植物、浮游藻類等呢我進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者;而水塘中的小魚小蝦等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都是消費者;當然其中還有像細菌真菌這樣的生物都是分解者,還包括蚯蚓、禿鷹等腐食性的動物也是分解者。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學生聯絡到現實生活,又讓他們學到了知識。

還有在這裡要重點向學生講解生態系統這四種成分之間的關係,包括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關係。

2、營養關係

所謂營養關係實際上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池塘裡自己找出食物鏈,畫出食物網。在這個內容重要重點讓學生探究的是什麼是食物鏈,食物鏈中第幾營養級和幾級消費者的關係,知道是哪一級的消費者就知道是第幾個營養級。還有就是在食物網中人一種生物的消失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是增加還是減少。當從不同的路線分析出現不同的結果時,應當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就近原則。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答案,最後老師總結。

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兩個方面:能量流動、物質迴圈。

1、能量流動

讓學生思考“沒有人像池塘中投過食物,為什麼魚兒還是能夠快樂的活著?”這樣學生們就會主動的找出能量的來源,老師可以主動引領他們去尋找能量流動的過程,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為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2、物質迴圈

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迴圈,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週期性迴圈。這一概念最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通過提問“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這個池塘中的物質沒有消耗盡?”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最好老師要強調地球上物質迴圈的過程(碳迴圈和氮迴圈)。

生物教學反思 篇三

事事有度,適度才能促進事物的發展變化。在生物教學中,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1.知識的廣度

在生物教學中,如果認為多多益善,面面俱到,什麼都講,什麼都教,其結果將似蜻蜓點水,收穫無幾。實踐中,要上好一堂生物學課,必須處理好全面講述和重點講述的關係,在儘量講全、講深、講細、講透的基礎上突出重點知識的教學,至於什麼知識內容應重點講解,什麼內容可以略講,什麼內容可以點到即止,教師應根據教學大綱予以確定,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學生的接受能力組織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緊扣抽象理論,補充典型例項,經過具體分析,再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從而加深學生對教材重點內容的理解、掌握。但補充的內容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並要適時適度。

2.教材的難度

教材的難度主要決定於教材中難點多少和性質。難點是指教材中教師感到難教,學生感到難學的內容。哪些內容容易成為教材的難點呢?

其一是教材中內容龐雜,頭緒紛繁的問題。如“基因的分離規律”中出現的新術語。

其二是教材高度抽象,空間構形複雜的內容。生物學中有很多內容是空間結構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感受能力,如葉綠體、粒線體、中心體、DNA、蛋白質的結構等,學生往往難以形成正確的空間形象。

其三是教材中以高深理論作背景的內容。例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一章的內容是以實踐證據作基礎,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與考古學、數學、物理、化學等多個學科有關,並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學生感到疑惑難理解。

生物教學反思 篇四

作為一名新特崗老師這半年來我學到了很多,對生物學的認識也增加了不少。當然作為一名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剛入學安排的是七、八年級兩個年級,對我來說壓力很大,但對我的成長來說也是很好的一種鍛鍊,所以我信心百倍的迎接新這份工作、新崗位、新挑戰。

剛開始上課感覺整節課上下來學生的反應不是很好, 上課廢話太多。經過反思覺得還是備課備的不充分。後來請教了李豔榮老師,李老師告訴我:首先得熟悉教材,也就是說你要認真的備教材,熟悉教材上安排的每一環節,各個環節怎麼銜接,慢慢的要學會分析教材,並且上課的時候要組織好語言,否則上課可能就語無倫次。其次你要熟悉教參,明白這節課的重點在哪,難點在哪,難點怎麼突破。最後你還要備學生,因為課堂其實就是學生和老師合作的一個過程,並且新課標要求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要進行探究性教學,並且讓學生們帶著興趣來學習這門課程。經過李豔榮老師細心的指導我逐漸的進入自己角色。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以及李豔榮老師的悉心指導,我認識到在上課之前一定認真的備課, 備學生、備教材、備教參。根據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把課程設計的儘量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重難點突出,上課之前把所要上的課程講幾遍。並且堅持聽師傅的課,跟她學習寶貴的經驗,聽課是一種自我提升的很好的一種途徑,李豔榮老師的教 學經驗豐富,課堂氣氛也很好,聽她的課確實讓我受益匪淺。

但是這個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課堂紀律的維持。尤其是八年級的課,感覺學生對學習生物學沒什麼興趣,有些同學上課做其他作業,有些同學甚至根本不聽。經過與班幹部以及部分同學的交流。大多數同學都覺得生物不參加會考所以他們還是以主課為主,覺得生物學不學對他們來說不重要。針對這個問題我請教了很多老教師,最後經過老教師的指點我覺得問題的根源還是在興趣上,生物課程本身來說是很貼近生活實際的尤其是八年級的課程。

後來上課的 時候我就給學生們講生物學的重要性,學習生物學的必要性,但是感覺效果還是不好。好在學校這學期在每個教室都裝了電子白版,在備課的時候我就在網上下載一些與本課程有關的教學視訊加到課件中去,這樣穿插著視訊給學生講大大增加了學生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課堂氣氛和氛圍也逐漸轉好,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也得到了提高。

以上就是我這 半學期生物教學 的反思及感想,下面是我通過學習對生物學教學的一些看法和認識。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除知 識體系外, 生物科學中含有更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獲得科學知識的途徑和方法,此外,還包括科學工作者在研究科學過程中的特殊情感、態度和心理體驗。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如果僅僅向學生傳授一些生物學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生物課程既然屬於科學課程,教師就應該在教學中調整好自己的教學方法。

我認為生物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道德、行 為、人生觀、世界觀及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加強在生物教學的各環 節中滲透德育。比如在學習生物與環境這一章的時候與到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決策之中,並承擔起社會發展的重任。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學科,它和自然現象以及生產、生活是緊密相聯的,因為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及一些重大社會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生物知識。所以,在生物教學中要滲透科學、技術和社會教育,要把生物知識教學與其有機地結合起來。如,使學生理解“計劃生育”、《森林法》、《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重要意義。教師要注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接觸或瞭解到生活、生產及社會熱點的問題,並鼓勵學生勇於將課本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這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且能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來源om]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質疑、調查、探究等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在實驗過程中,不能僅僅培養學生的 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 方法。如,要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處理或整理資料的能力,分析得出結論的能力。這和過去只要求驗證和定性為主的實驗有著顯著的區別。

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很多實驗受到條件的制約而無法完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應用各種資訊科技手段,使微觀的、不能動手實驗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如:“血液迴圈”、“細胞的分裂和生長”等一些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資訊科技模擬,讓生物教學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從而使生物知識易學易懂。

面向全體學生是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首先要確立的一個理念,這是現代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我們教師一定要在生物教學中樹立“每個學生都能學好生物學”的觀點。

(一)尊重每個學生。教師要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善意地瞭解每個學生的心聲,關注他們的發展,促進他們的發展。實踐證明,很多所謂“調皮”的、“後進”的學生,都能夠學好生物。這是對傳統教學觀的挑戰。

(二)給每個學生提供同等的學習機會。這是所有學生均衡發展的重要條件。比如各種探究活動每個學生都要參加,而且在實驗小組 分工中每個學生都要有機會承擔各種角色。過去在實驗教學中,有時候由一個學生負責操作,其他學生只是看看,甚至個別學生連看都不看的現象必須消除。

(三)對每個學生的教學資源分配要公平。這是學生學習機會均等的可靠保證。新課程在這一方面顯得特別重要,因為探究式學習、課堂觀察、實驗、調查、採訪、網路學習、課外閱讀等都需要各種資源。在資源不夠充分的情況下,就要想辦法保證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使用這些資源。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五

顯微鏡的使用是國中學生學習生物學必須要熟練掌握的知識,也是中學生學習生物學,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儀器;是培養中學生嚴格規範操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對這個實驗一定不能含糊。

而課標只安排了一節的授課時間,課能上完,可學生的操作只能剛剛觸及到皮毛,不能達到熟練規範操作的目的,因為大多數學生從來沒有使用過顯微鏡,要他們在四十五分鐘內認識顯微鏡、瞭解其構造,瞭解使用方法,會用顯微鏡是不可能的。

“顯微鏡的使用”是學生進入中學的第一個實驗,考慮到學生對顯微鏡比較陌生,第一次接觸科學儀器,不敢動,怕把顯微鏡弄壞,所以,我認為這個內容要安排兩個課時,在練習使用顯微鏡之前的那一節課,我先上這些內容:

①認識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

②介紹顯微鏡幾個重點部分的作用;

③學生學習操作步驟,老師演示操作步驟,指出注意事項。

我先讓學生對照課本P37頁圖2-1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然後把顯微鏡的結構講清楚,因為認識顯微鏡的結構是練習使用顯微鏡的基礎。如果不清楚顯微鏡的結果與功能,就談不上正確使用顯微鏡。接下來學生自學“練習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步驟,並主學生提出疑問,爾後我演示操作步驟並解釋相關疑問。但認識結構畢竟比練習操作容易得多,只有在練習操作過程中才能加深和鞏固對顯微鏡結構的認識。顯然接下來的第二節課是至關重要的一節課了。

第二課時的學習任務有:

①學生在進一步瞭解操作步驟在基礎上開始使用顯微鏡,觀察永久裝片如:人血塗片等。

②觀察寫在玻片上的“上”字和寫在不透明紙上的“上”。

③觀察自己的毛髮。

④觀察玻片標本的移動方向和物像移動方向的關係。⑤物像和實物的差別,放大倍數問題。

在具體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複習顯微鏡的操步驟,同時給學生交待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並把學習任務板黑板上。然後讓學生練習使用顯微鏡,我在他們之間巡視。我發現學生開始使用顯微鏡最易出現這些問題:①顯微鏡安放位置不當,有的沒有放在實驗臺的中央。有的放在桌的邊緣;有的甚至完全放的是反的。②玻片標本沒有放好,沒有移到通光孔中央,找不到觀察目標。③三四個圍成一圈,把光線擋住了。④低倍鏡和高倍鏡分不清,好多用的是高倍鏡,找不到觀察的物像,還有的認為高倍鏡放大的倍數高,觀察效果一定會更好。⑤沒有用細準焦螺旋,當能看到物像時,還是用的粗準焦螺旋;有的用高倍鏡時,也沒用細準焦螺旋。我邊走邊給他們一一糾正。在這節課結束前,讓學生小結練習使用的情況,彙報上課實驗收穫。

這節課上完後,我感到還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課堂上還注意這樣一些問題:

一是國中學生第一次到實驗室上實驗課,很激動,還應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

二是實驗中要反覆說明規範使用顯微鏡的操作步驟。

三是三四人使用一臺顯微鏡,對光後視野時明時暗,有的把光線擋住了;挪動顯微鏡看不清物像等,要及時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

四是強調光圈、反光鏡和光線的關係時要讓學生自己自做,最好把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如:怎樣使光線變亮,怎樣使物像更清晰這些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邊做實驗邊驗證。

五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教師最好課前培訓幾位小助手,這樣看似麻煩,實際在上課時能幫老師的大忙。

生物教學反思 篇六

在國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緊緊抓住三部分

一、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物件是面向全體同學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同學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說,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同學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同學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同學基本素質為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專題講座,在拒絕毒品時會讓同學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同學知識、提高同學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同學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同學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同學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同學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同學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同學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同學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為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同學。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同學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同學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同學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為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為老師,要給同學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防寫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同學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同學,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篇七

本節學習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本節內容簡單但是學生容易不好理解,我採用的主要是合作學習的方法,通過回顧細胞分裂的示意圖,提出疑問,同學們在想回答卻答不出的過程中引出分化的概念,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組織,提出人和動物有四種基本組織。同時結合學生的自主學習,通過學習,學生能夠用幾何圖形將細胞分裂和分化的概念圖補充完整以及學生能夠將本節課動物體的結構層次能夠用流程圖繪製出來。

生物教學反思 篇八

一、教學設計

(一)教學思想

本節課的設計緊貼課程標準強調的宗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結合探究實驗,使得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從感性過渡到理性;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對知識的初步認識和理解,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重點指引和難點突破,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初步認識和理解昇華到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應用,從而真正轉化為能力和素養。

由於本節課的知識側重在理解水平,所以在課堂練習的選擇上也應側重於知識的應用,另外結合“問題—探究—發展”教學模式,在選題上應同時側重知識的發展和學生的發展。

(二)學情分析

雖然這一屆高二的學生在國中使用的是人教版的舊教材,九年級和高一又沒有接觸到生物學,在本節課的生物學知識支撐上比較薄弱,不過對於生物學也有一定的瞭解,加上我所教的這個班的學生對學習生物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能夠組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自主探究。

廣州市番禺區禺山高階中學在前年就開始推行“問題—探究—發展”的教學模式,高二的學生對於這種模式十分熟悉,具備施行“問題—探究—發展”教學模式的基礎。該模式在本節課的教學上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

本節課主要從一個探究實驗入手,通過分析探究實驗,瞭解細胞呼吸的型別和產物,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然後上升到一個理性認識,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本課時強調對於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由於我校學生大多是農村孩子,對於農業生產的田間管理有著一定的感性認識,所以本節課的知識點能緊密結合學生的自身體驗和熟知的社會生活(諸如人體高強度運動後的肌肉痠痛、甜酒的釀製等),從而能夠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問題的主動性。

(三)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獨立性。本節課的重點有4個:

1、關於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實驗。

2、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

3、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聯絡和區別。

4、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

其中對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探究,要學生感性瞭解不同呼吸型別的條件和產物,並熟知對比實驗在科學探究中的作用和設定條件。

知識結構: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通過自主學習理解細胞進行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

②通過比較和討論理解細胞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異同和聯絡。

③通過綜合分析,學會應用細胞呼吸的原理。

2、能力目標。

①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②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對資訊的獲取、判斷和利用能力。

③通過評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和評價能力。

④通過課堂練習,培養學生對於知識的應用能力、發散能力和遷移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對知識的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主動性。

②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對於自身的瞭解和對社會問題的關注。

(五)教學方法

目標教學;自主性學習;合作探究;評價學習。

(六)課前準備

兩組探究酵母菌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裝置(其中一組為演示組,另一組為實驗課上的學生的裝置)。

(七)教學流程

二、教學反思

遵照上述教學設計,我實施了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並取得了成功。主要表現為: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都很深入,學生之間的互動評價學習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但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和一些應該注意的地方,如果能夠做好這些,課堂教學的效果會有進一步的提高。

(一)指導思想明確

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初步理解深化到綜合理解和應用上,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真正地發揮主導作用,這樣就保證了課堂是學生的,學習是高效的,發展是實際的。

(二)課前準備充分,對教材、學生、教法和學法的分析客觀實際

這一點是保證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高效實施的前提,正是正確分析了學生的學習狀況、知識儲備、能力儲備,才能適當地進行分析探究和自主性學習。

(三)合理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本節課使用的教學模式是“目標教學”“問題—探究—發展”教學以及“自主性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是對多種模式的取長補短,優勢在於課堂活動的連續性和遞進性。

一開始的展示課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從大體上了解本節課的範圍和內容。

引導性問題不要求探討些什麼,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激發學生的興趣。

這節課具備分析探究實驗的任務,作用就是為了讓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

展示自主性學習的任務和要求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主要是限定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範圍、要求和任務,避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出現盲目性,是保證自主性學習取得實效的措施。

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是課堂結構的主要部分,它主要是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獲取資訊和理解歸納的能力。

基礎知識的回顧是教師為了檢查學生自主性學習的效果而設立的,在本節課中我藉助了其他課程資源上的知識網路組織基礎自測題。

在學生對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之後,通過教師的引導、提高和發展,幫助學生完成從對知識的瞭解深化到對知識的綜合理解和應用,轉化成能力;最後設定的課堂練習就是為了反饋前一環節(教師引導、提高和發展)的效果而佈置的。

所以從整體上說,這種教學模式具備整體上的完整性和課堂教學活動的連續性、遞進性。

(四)恰當合理選取、精析經典例題,課堂、課外作業互補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只選用了一個例題(見附錄)進行評析,這個例題是關於釀製甜米酒的,農村的孩子大多數熟知這個過程,這樣一來不僅能夠極大地引起他們探討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得他們的知識學以致用,真正地為科學素養的培養服務。當然也並不是說這個題目就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所以在佈置課堂作業的時候,我注意了知識點的互補性。

雖然說課堂教學的實施比較成功,但是也存在一些地方需要進行改進,主要體現在:

1、探究實驗的分析最好能在這個課時之前就完成,如果留在這個課時內完成,會使課堂時間緊迫。所以到我佈置作業的時候,已經下課了。

2、學生的自主性學習最好能分段實施,避免枯燥乏味,否則容易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

附錄:(例題)

閱讀下面關於甜米酒的釀製過程,回答問題:

步驟(1):將糯米煮熟;

步驟(2):用開水澆燙小口容器罐的內部後,留作釀製容器;

步驟(3):將煮熟的糯米和適量的酒粬(酵母菌)混勻後,放入釀製容器;

步驟(4):密封容器。

問題:

(1)為什麼要將糯米煮熟?

(2)為什麼要用開水澆燙容器?

(3)為什麼要在糯米的中間留出一個空間?

(4)為什麼要密封容器?

(5)在釀酒的過程中總是“先來水”,“後來酒”,為什麼?

生物教師教學反思 篇九

學校現在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我認為很有必要,但同時我更認為,應把個體獨立學習放在首位,個體獨立學習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是前提。千萬不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依賴。

在生物課堂教學我注重理論聯絡實際,注重應用,讓學生在個體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

在課堂講授中,我努力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例項,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挖掘生活例項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