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原文及譯文【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2.7W

《春夜》原文及譯文【精品多篇】

春夜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古詩簡介

《春夜別友人》是唐代傑出詩人陳子昂的作品,是一首送別詩,此詩約作於公元684年(武則天光宅元年)春。首聯寫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頷聯寫離堂把臂傷琴瑟,別路遙迢情纏綿。頸聯寫戶外所見,時光無情催人離,沉靜之中見真摯情愫。尾聯寫目送友人赴古道,隱隱哀愁胸中湧。

翻譯/譯文

明亮的蠟燭吐著縷縷青煙,高舉金盃面對精美豐盛的席宴。餞別的廳堂裡回憶著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別後要繞山過水,路途遙遠。宴席一直持續到明月隱蔽在高樹之後,銀河消失在拂曉之中。走在這悠長的洛陽道上,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會?

註釋

綺筵:華麗的筵席。

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語出《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琴鼓瑟。”

長河:指銀河。

銀燭:明亮的蠟燭。

註解:首聯採用對偶句形式,“青”與“綺”相對,都為綠色的意思。

賞析/鑑賞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共兩首,這是第一首。約作於公元684年(武則天光宅元年)春。時年二十六歲的陳子昂離開家鄉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設宴歡送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作者胸中的詩潮。旋即寫成這首離別之作。

這首律詩一開頭便寫別筵將盡,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作者抓住這一時刻的心理狀態作為詩意的起點,徑直但卻自然地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頗為深摯。“銀燭吐青煙”,著一“吐”字,使人想見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目光只是凝視著銀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金樽對綺筵”,用一“對”字,其意是面對華筵,除卻頻舉金樽“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緒而外,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勉強相慰的話了。此中境界,於沉靜之中更見別意的深沉。

頷聯“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源出《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琴鼓瑟”,是借用絲絃樂器演奏時音韻諧調來比擬情誼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遙遠,與“琴瑟”作為對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內心的波瀾:“離堂”把臂,傷“琴瑟”之分離;“別路”迢遙,恨“山川”之繚繞。這兩句著意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慨唏噓。

頸聯“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承上文寫把臂送行,從室內轉到戶外的所見。這時候,高高的樹蔭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這裡一個“隱”字,一個“沒”字,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捨難分時刻終於到來了。

結尾兩句寫目送友人沿著這條悠悠無盡的洛陽古道踽踽而去,不由興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著一“何”字,強調後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套用長吁短嘆的哀傷語句,卻在沉靜之中見深摯的情愫。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應不溫不火。“火”則悲吟太過而感情淺露;“溫”則缺乏蘊藉而情致不深。此詩寫離情別緒意態從容而頗合體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氣象至為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此詩通篇暢達優美,除了開頭一聯因場面描寫之需而適當選用華麗辭藻外,其餘用語都不加藻飾,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詩的深厚和雅。清人紀昀說得好:“此種詩當於神骨氣脈之間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開,即不得其佳處。如但摹其聲調,亦落空腔”。再有,此詩雖寫眼前景,心中情,卻有所繼承和借鑑。有人指出,它“從小謝《離夜》一首脫化來”。《離夜》即謝朓《離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寫一次夜宴。兩相比較可知,陳詩在章法、用語等方面都明顯受了謝詩影響。但陳子昂並沒有簡單地模擬前人,而是有所創新。謝詩較直露和簡潔,陳詩則婉轉而細膩,在結構上更善於迴環曲折地精心佈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穠麗之筆鋪寫宴會之盛,次以婉曲之調傳達離別之愁,再以巨集大的時空背景烘托出宴會之久與友誼之長,最後以展望征途來結束全篇,層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從優美的意象描寫中自然地流露感情。勝於一般的離別之作。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 篇二

原文:

春夜洛城聞笛/春夜洛陽城聞笛

唐代: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翻譯: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註釋:

①洛城:今河南洛陽。

②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③暗飛聲:聲音不知從何處傳來。聲:聲音。

④春風:指春天的風,比喻恩澤,融和的氣氛等引申涵義。

⑤聞:聽;聽見。

⑥折柳:即《折楊柳》笛曲,樂府“鼓角橫吹曲”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四:“《樂府雜錄》雲:‘笛者,羌樂也。古典有《折楊柳》、《落梅花》。故謫仙《春夜洛城聞笛》……’杜少陵《吹笛》詩:‘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王之渙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皆言《折楊柳》曲也。”曲中表達了送別時的哀怨感情。

⑦故園:指故鄉,家鄉。

賞析:

這首詩是736年(開元二十三年)李白遊洛陽時所作(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在唐代,洛陽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東都)。描寫在夜深人靜之時,聽到笛聲而引發思鄉之情。

王堯衢《唐詩合解》:“忽然聞笛,不知吹自誰家。因是夜聞,聲在暗中飛也。笛聲以風聲而吹散,風聲以笛聲而遠揚,於是洛春夜遍聞風聲,即遍聞笛聲矣。折柳所以贈別,而笛調中有《折楊柳》一曲。聞折柳而傷別,故情切乎故園。本是自我起情,卻說聞者‘何人不起’,豈人人有別情乎?只為‘散入春風’,滿城聽得耳。”

春夜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原文:

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

唐代:王維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西遠。

羨君明發去,採蕨輕軒冕。

譯文: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

春夜寧靜一切生物全都止息,不時聽到隔著竹林幾聲犬吠。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西遠。

卻使我回憶起在山裡的時候,有人家的地方遠在山澗西邊。

羨君明發去,採蕨輕軒冕。

真羨慕你天明就要啟程歸去,安於採蕨生活輕視爵高官顯。

註釋: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

群動息:各種動物停止活動。晉陶潛《飲酒》詩之七:“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jiàn)西遠。

澗:夾在兩山間的水溝。

羨君明發去,採蕨(jué)輕軒冕。

明發:早晨起程。蕨:即蕨菜,也叫拳頭菜。一種野生蕨類植物厥的嫩芽,可食用。軒冕: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這裡借指官位爵祿。

賞析:

這首詩精悍短小,卻神韻無窮,詩題即清晰的點名了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原委。全詩的意境,與王維的散文名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可互相印證。

春夜的竹亭,清新而靜謐,輕輕掠過的涼風,吹得竹林颯颯作響,遠處偶爾傳來斷斷續續的幾聲犬吠,隔著夜幕中青蔥的林子,劃破這夜的安寧。以動襯靜,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悄然靜謐的春夜圖。置身於此情此景之中,詩人的思緒飄飛到了山中隱居時的場景,那山澗西邊的簡陋小屋,那縱情田園的悠然自得,那份清閒自在的生活情致。次日天一亮,好友錢少府就要辭官隱退、隱居山林了,可惜這一切,詩人也就徒有羨慕之情。

這首詩以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幅生動傳神的畫面,將詩人的心思無一保留地流露出來。此詩之妙處之一在首句,聲音與環境的巧妙結合,以動襯靜,細微處著手,渲染出靜謐安寧的氛圍與意境,讓人恍若身臨其境。二在末句,借用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採蕨而食的典故,表露出詩人對錢少府輕視官場、隱退而居的讚賞與歆羨,同時也傳遞出自己渴望早日歸隱的希望。

此詩給人以清新美好之感,意境之美油然而現,通過表達對錢少府退而歸隱之舉的讚賞也表達出詩人渴望歸隱之意,韻味悠遠。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 篇四

夜直 / 春夜 宋朝

王安石

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夜直 / 春夜》譯文

夜已經深了,香爐裡的香早已經燃盡,漏壺裡的水也快漏完了。後半夜的春風人帶來陣陣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卻是那樣的撩人,讓人難以入睡,只看見隨著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杆。

《夜直 / 春夜》註釋

①夜直:晚上值班。“直”通“值”。宋代制度,翰林學士每夜輪流一人在學士院值宿。這首詩《千家詩》選入,改名“春暮”。

②金爐:銅製香爐。

③漏聲殘:指水將滴完,即天快亮。漏聲古代用來計時的漏壺中滴水的聲響。

④翦翦(jiǎn):形容風輕且帶有點寒意。

⑤惱人:引逗、挑動人。

⑥欄干:欄杆。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攔物。

《夜直 / 春夜》賞析

王安石於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進士及第,嘉祐三年(1059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採納。直到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才於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經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銳意變法的新帝,正是龍虎風雲、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巨集圖,即在目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

這首絕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宿左省》屬於同一題材:“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這首詩的前兩句相當於杜詩的前兩聯,都是寫景。首句是視覺加聽覺,以動襯靜。王安石寫的是春天拂曉時的景象;杜甫則因彷彿聽到有人開宮門的鑰匙聲,和百官上朝的馬鈴聲而睡不著,其意義相對要小些,這是由於兩人的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觸覺寫出了香盡漏殘、黎明破曉時分的夜寒意。第三句敘事夾抒情,詩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與時際會”,這激動人心的時候就要到來,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那樣睡不著覺。但詩人留下問題:為什麼“眠不得”,春色為何“惱人”,詩人故意不說原因。“惱”字在此處是反義正用,不能作惱恨的“惱”理解,應作“撩”解,杜甫詩“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中的“惱”字即是“撩”的意思,絕不是苦惱得不能成眠。最後一句以景結情:但只見月亮移動,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裡的欄干上。詩貴含蓄,此詩除第三句外,字字寫景,情隱詞外。

這首詩的內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於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著餘而不盡之意。

詩人所描寫的皇宮春曉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賈至“禁城春色曉蒼蒼”,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的用意是一樣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徵大好的形勢。如果沒有“月傍九霄多”,就不會有“花影上欄干”,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參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後才動筆的。

所以說,這一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春風得意之情。

《夜直 / 春夜》創作背景

據《容齋隨筆》中說,宋制翰林學士每晚留一人於學士院值夜,準備皇帝隨時召對,或諮詢政務,或草擬製誥,或收發當夜外廷呈送的緊急封奏,轉呈皇帝。王安石於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為翰林學士,因他當時正在江寧知府任上,沒有立即到職。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才奉詔進京,越次召對,從此才有資格到內廷值宿。此詩寫在春天,晉京後的次年。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 篇五

春夜別友人二首·其一

作者:陳子昂

朝代:南北朝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譯文

明亮的蠟燭吐著縷縷青煙,高舉金盃面對精美豐盛的席宴。餞別的廳堂裡回憶著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別後要繞山過水,路途遙遠。宴席一直持續到明月隱蔽在高樹之後,銀河消失在拂曉之中。走在這悠長的洛陽道上,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會?

註釋

[1]琴瑟:比喻友情。[2]長河:指銀河。註解:首聯採用對偶句形式,“青”與“綺”相對,都為綠色的意思。

賞析: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共有兩首,這裡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一首。詩約作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春。這時年方二十六歲的陳子昂告別家鄉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在一個溫馨的夜晚設宴歡送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作者胸中的詩潮。面對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捨的離情,抒發自己的遠大懷抱。這首離別之作,就從眼前宴會的情景落筆。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 篇六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

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乃:就。發生:萌發生長。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裡指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隨風而至。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田野小徑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

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溼的泥土上必定佈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溼處:雨水溼潤的花叢。花重(zhòng):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後人有用作成都的別稱。此句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 篇七

原文:

春夜

唐代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譯文: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

春天的林苑裡,月自天穹緩緩移動,而竹林掩映下的廳堂在夜色中打開了。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喧鬧聲驚起林間宿鳥,掠過林子穿飛而去,而花香則隔著春水遠遠地送將過來。

註釋:

春苑月裴(péi)回,竹堂侵夜開。

苑:花園或園林。裴回:同“徘徊”,表示在一個地方來回掠動、走動。侵夜:近夜,入夜。侵,入、臨近。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驚鳥:從休息場地或啄食場地驚起的鳥。排林度:夜鳥歸林,排行而過。風花:春風吹送的花香。

賞析:

此詩前兩句描寫了月光下漫步在林苑裡的主人公的形象;後兩句寫受驚的群鳥飛越樹林,輕風隔水吹來陣陣花香。全詩描繪了一個有著靈動鳥影、醉人花香的春夜園林,語言淺近、靜謐清新。

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月光下漫步在林苑裡的主人公的形象。春天苑囿,明月徘徊,傍晚在竹子環繞的廳堂裡聚會,體現了詩人此時月下漫步的悠閒。

後兩句寫受驚的群鳥飛越樹林,輕風隔水吹來陣陣花香。“驚鳥排林度”,是瞬間的美景,作者快速地抓住了這一景象的韻味,此處也了作者對於外界的偶然事件及瞬間美的敏感性,技巧非常高明。而緊接著的是夜風帶來的花香。如此,有著靈動鳥影、醉人花香的地方,一個優美、浪漫的世界出現在了讀者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