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教材四年級語文優秀說課稿(推薦3篇)

文思社 人氣:2.53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篇《統編教材四年級語文優秀說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統編教材四年級語文優秀說課稿》相關的範文。

統編教材四年級語文優秀說課稿(推薦3篇)

篇1:四年級語文優秀說課稿

四年級語文優秀說課稿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一)

一、說教材

《桂林山水》是人教課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文章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神往的遊覽勝地,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第一,此句為全文的總領。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對灕江水的靜、清、綠和桂林山的奇、秀、險兩個方面作了具體描繪。文章最後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詩句收尾,既畫龍點睛地概括全文,又與首句“甲天下”遙相呼應。全文脈絡清晰,起承轉合,自然流暢,給人以美的享受。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本組訓練的重點,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美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按提綱背誦課文。

(3)學會“ 瀾、暇”等8個生字;理解“波瀾壯闊、無暇”等18個詞語的意思。

(4)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

3、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課文2、3自然段,列提綱背誦是教學的重點。學習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寫一處景物,是教學的難點。

4.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生字,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學習課文第一段。

第二課時:學習課文第二、三、四段,理解課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

5.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桂林山水》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教學2、3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板畫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理解重點詞句。

2.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讚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3.舉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學要求相同,運用舉一反三法,通過反覆訓練,有利於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三、說學法

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加強語言文字訓練,我緊扣“課標要求”,針對教材內容,採用講讀法、討論法、多讀多想、從扶到放等方法,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程式:

(一)創設意境,匯入新課。

出示桂林山水的圖片,讓學生猜:這是哪呢?上課一開始,教師就用各種美麗的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片竹筏帶你漂在這樣清澈的水面上,該是怎樣的一種感覺呢?再用充滿激情的導語邀請學生一起遊覽桂林,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大綱指出:聽、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必須的語文素質。我讓學生邊看圖邊思考:桂林的水有什麼特點?桂林的山有什麼特點?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有利於培養學生集中注意力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直奔中心,緊扣重點,教給方法。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它和全文有什麼關係?在一定的語境中辨析近義詞“觀賞”與“欣賞”

2、重點分析第2自然段:

先讓學生邊讀邊圈出灕江水特點的詞語,並用波浪線畫出具體描寫的句子,邊讀邊想象桂林水的美。這樣學生對灕江水有了大體的印象,於是我趁熱追擊:作者寫灕江水之前為什麼要寫到大海和西湖呢?它們各有什麼特點?(波瀾壯闊、水平如鏡)這時我在課件上出示大海和西湖的照片,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詞語。

接著我們來分析描寫灕江水特點的三個分句:並提問,這每個分句各寫出了水的什麼特點(學生回答靜、清、綠),再次品讀“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在朗讀中更真切地感受水靜、清的特點。然後我接著提問:你們平常見到的水都是什麼樣子的?此時學生便會議論開來,兩種水一對比見明顯地感受出桂林水靜和清的特點。

再分析“綠”的特點,先讓學生齊讀這個句子,師丟擲問題:無暇的.翡翠是什麼意思? 怎麼理解?(學生答無暇是沒有瑕疵),師出示翡翠的圖片,用翡翠比喻灕江水的特點,可見灕江水之綠。

3、仿句子寫句子:

а、池塘裡的荷花花真美呀,美得……

ь、教室裡真靜啊,靜得……

及時運用了課堂上剛剛學習的句式,真正做到了知識的遷移,使課內和課外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

通過本段的學習,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靜、清、綠的特點,特別是通過圖文對照,彷彿自己正置身於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對桂林充滿愛?怎能不對祖國山河的秀麗表示讚歎?同時又學到了讀段的方法。

4.運用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重點放在理解詞語的意思上。藉助板畫老人山、駱駝山、巨象山,讓學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熱愛。

5.學習第四自然段。

以讀代講,讓學生劃出描繪整幅畫卷的詞語,想象整幅畫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6.指導朗讀,激發情感。

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將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訓練融為一體,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本課作者在描寫桂林山水的特點時,用了許多優美的語句,這些語句表達了作者對桂林山水的喜愛和讚美,朗讀時讓學生把這種感情讀出來,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達出來……通過這種有感情地朗讀,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桂林的愛,對祖國河山的讚美,激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濃縮了課文內容的精華,我設計的板書文字簡潔,既能幫助學生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指導背誦,又恰如其分的落實了教學重點,加上直觀新穎的簡筆畫。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結束語:

這節課,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了語言文字,感受到了桂林山水獨特的美,我們又一起走出了語言文字,帶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走向了生活。設計教學時,我努力做到,讓學生課前有所期待,課堂有所滿足,課後有所回味,品味語言文字,品味真摯情感,讓我們的語文課更有語文味兒。

四年級語文說課稿(二)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的首篇課文《長城》,我將從以下六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組課文將帶領學生觀賞我國三處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文化景觀。《長城》是本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視窗,無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本組課文都是介紹我國世界遺產的,要求學生能夠認真閱讀課文,想象課文描寫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達方法。文中配有兩幅插圖,由遠及近地觀察長城,並由此產生聯想。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教學目標三個維度的有機整合,指出:“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設計”.以《語文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擬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表達方法。

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表現出長城的雄偉氣勢。

情感目標:瞭解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等特點,感受作者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及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歎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圖文結合,理解長城的氣勢雄偉和高大堅固,感悟課文的思想內容,激發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之情。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學方法

維果茨基說過:課堂的中心應該在於學生,而不在於老師,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水平,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有效備課。我們的學生生活在偏僻的小鎮,對於長城大多隻知其名,不知其真,對長城的瞭解也只是微乎其微,同時,這類說明性的文章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和矛盾,將課文進行深入淺出的教學,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我採取瞭如下的教學方法。

基於新課標倡導的“以讀為主”思想理念,我採用了以作者的情感體驗為主線,抓住中心句及相關語句進行朗讀的方法,讀中感悟,讀中理解,逐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充分利用現代化的資訊科技,通過文字,圖片,聲音等手段,縮小與文字的距離,把學生心目中遙遠的長城真實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並加工的心理傾向。1、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充分利用合作學習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通過分析重點段落語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產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三 教學流程:

1有效引導 廣泛交流

古人云:樂學才能善求。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我引用了毛澤東1935年所作的《清平樂六盤山》中的詩句匯入,引出“不到長城非好漢”,並表示出沒有到過長城的遺憾。“你們願意把長城的知識介紹給老師聽嗎?”為了滿足老師的好奇心,學生爭先恐後地交流自己瞭解到的關於長城的知識或親身感受,在這一過程中,既使學生產生了主動,積極,愉悅的情緒,又順利巧妙地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情況,為學習新知奠定了基礎。

2資訊整合 直觀感受

(1)有效提問,提煉語言

在同學們興致勃勃地交流長城知識的同時,把握提問的有效性,抓住這一興趣點提問:“你們知道文中是怎樣評價和讚美長城的嗎?”

使學生自然進入文字的學習,自主讀文找到中心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下面由此展開教學,反覆朗讀,層層深入地感受長城的特點。

(2) 圖文結合,直觀感受

大螢幕出示長城遠景圖,直觀感受長城的長,抓住反映這一特點的兩處“一條長龍”和“一萬三千多裡”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理解長城的氣勢,如計算,打比方,舉例子等。先從視覺上感受長城像一條長龍的特點,並藉助圖畫理解“蜿蜒盤旋”“崇山峻嶺”.而對於數字“六千多千米”,我用具體的例項:二十年前,有個年輕人徒步走完了這六千多千米,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導學生領會長城的長。為了推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學生構建教師與學生學習的共同體,我在一幅中國地圖上繪製了長城的東西兩點,並用激情的朗誦進一步感受長城的氣勢雄偉,這種有效的師生互動無疑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再現中心句,學生激情朗讀,情感得以昇華。

(3)合作學習,動手動腦

大螢幕拉近長城的畫面,學習作者由遠及進觀察事物的方法, 新課程實施以來,合作學習成為有效教學倡導的學習方式,它有三個要素:恰當的內容,健全的小組和有效的指導。其中選擇恰當的內容進行合作不僅能提高教學效率,還能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為了幫助學生了解長城的結構特點,多媒體出示,讓學生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等的位置及其作用,我設計一個讓學生動手畫長城示意圖的環節,讓學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勞動者的智慧。讓學生根據文中的詞,概括近看長城“高大堅固”,這樣的設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畫出長城的結構圖,並用筆標出你知道的名稱,同時把描寫長城結構和特點的語句區分開,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最後為學生提供一組資料,再讀中心句,使學生的情感再次昇華。

3課內外結合,激發想象

在作者聯想的這部分教學中,重點體會第三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這是朗讀的重點,也是學文的難點。我設計了“知長城,小小展示臺”的活動,在這一過程中,發展了學生的語言,也為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做好了鋪墊。同學們講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北齊王朝修築長城呼叫的民工人數等,從而體會了勞動人民的辛苦,這時學生的情感已經和作者產生共鳴,再讓他們有感情的朗讀這句話,想像當時的畫面,對勞動人民的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4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課堂雖然畫上了句號,但情感還在延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也成為研究者。”

(1)出示各國元首的題詞,學生談感受,之後讓學生也來給長城題詞,昇華情感。介紹三位國際名人對長城的讚譽,進一步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感受長城的氣魄雄偉和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

(2)配以優美的《長城長》的歌曲,展示我國被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的部分自然文化景觀,拓寬學生的視野。

(3)出示長城被破壞的圖片,認識長城的現狀,激發學生保護文物,熱愛祖國。討論“你有什麼好的建議?打算為保護文物做點什麼?”並佈置學生課下形成文字材料,體現語文課程的現代意識和時代特徵。

四 說板書設計

圖文並茂,緊緊圍繞課文內容,體現長城的結構特點和歷史作用,重點突出,簡明扼要。

遠看   一條長龍

長城近觀   設計巧妙 奇蹟

感想 血汗智慧

篇2:四年級語文優秀說課稿

《白鵝》這篇課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體會動物的有趣、可愛,感受作者對動物的關愛、對生活的熱愛;二是在閱讀中體會作者抓住特點寫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

一、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詞語。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好詞佳句。

2、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白鵝的特點,體會作者對白鵝的喜愛之情。學習作者抓住特點寫的方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和幽默風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朗讀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保護動物,跟動物交朋友。並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領悟學習方法,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二、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出白鵝高傲的特點的。我通過引導學生讀句子,劃句子、朗讀重點語句,並自制直觀形象的課件,搜尋各類教育資源提供的材料,加深學生對本文的理解和感悟,以達到解決這一重點的目的。

本課的難點是從那些看似貶義的詞語中體會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解決這一難點我利用課文優美的語句,及製作非常生動直觀的課件,並搜尋能利用的教育資源,向學生提供展示作者寫這鵝是為了表達自己喜愛的思想感情。

三、說媒體和遠端教育資源利用

上這節課之前,我精心地備課,查閱了許多教育資源網站,找了許多的有利於本課教學的遠端教育視訊資源,利用多媒體作為教學輔助裝置。通過多媒體的聲,形、影像的播放,給學生最直觀的展示,讓學生對未見過,未體驗過的事物有直接感觀。如:在教學鵝的叫聲這段,為了讓學生對鵝有直接認識,我四處搜尋網站,終於找到了視訊資源優酷網的鵝的叫聲,鵝追咬人的網頁。我把這些網頁連結到課件中,並播放視訊資源,讓學生從螢幕上直接感受到鵝的高傲,鵝的凶猛盡職,從而理解了課文內容。再如:為了區別鵝和鴨的步態,我也在網路上搜索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找到了經濟網有關鴨和鵝的步態視訊資源。特別是“淨角”這一詞語是學生平時根本瞭解不到和想象不到的名稱,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詞語,我在網路上下載了一些淨角的圖片和京劇《打龍袍》,播放給學生看,不僅讓學生耳聞目睹了京劇的風采,還很直觀地把鵝和淨角聯絡起來,解決了這段教學的難點,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總之,在這堂課中,我合理地運用了多媒體和遠端教育網路資源,使整個教學達到了直觀、形象、便捷、科學、高效的課堂效果。

四、說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

1、教學方法:《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節課我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時,我儘量啟發學生、跟學生談話,鼓勵學生大膽表演和利用課件的教學方法來突破本課的重點、難點,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

2、學法指導:《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篇文章語言風趣幽默,詞語豐富、精彩。在整堂課中,我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獨立思考,合作討論、合作表演等來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學習,教給學生歸納學習的方法,這樣不僅能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本節課教學過程我按四步來進行。

1、談話揭題,引入本課

在這一環節,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談談對鵝的認識,再從舊知識入手,背誦古詩《詠鵝》,引出新課,讓學生有個知識的遷移過程。

2、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這一環節我佈置學生自由讀書,在讀書前,出示讀書要求,使學生養成帶著問題學習的習慣。反饋中我設計了字、詞、句的檢查,由易到難,逐步上升。重視對學生字、詞、句的掌握,同時檢查學生自學預習情況,並讓學生說說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讓學生從整體上初步對課文有個感知。

3、品讀課文1~4自然段,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

在這環節中,我讓學生多讀課文,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並讓學生自己發現文章所寫的白鵝的特點。能在自讀中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同時讓學生懂得過渡段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在學習3、4兩自然段時,我先指導學生學習第3自然段,然後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第4自然段。在這一環節裡,我設計了讓學生想像說話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為了讓學生理解淨角出場進一步理解鵝的步調傲慢,我給學生播放淨角出場的視訊,不僅讓學生耳聞目睹了京劇的風采,還很直觀地把鵝和淨角聯絡起來,解決了這段教學的難點,除此之外我還鼓勵學生大膽表演,模仿鴨和鵝的步態,讓學生從表演中感受鵝的高傲,從而理解課文的內容。同時注重朗讀指導,藉助朗讀,讓學生從讀的過程中感受課文內容,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六、說作業設計

我讓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和精彩句段,培養學生隨時積累,多背、多抄、多積累的習慣。並佈置學生仔細觀察自己喜愛的動物,為後面的習作作準備。

根據課文的結構及內容,我設計簡潔性概括性的板書,既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又讓人一目瞭然,這樣有利於學生理解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篇3:四年級語文優秀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漂浮的山》是西師版教材第七冊第三單元的第三課,是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向我們介紹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給人們帶來的危害以及漂浮的特點。科普說明文是國小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和了解說明方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於這類文章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因此很容易被上成科學課或常識課,使教學過程顯得枯燥,學生學得乏味。如何才能讓本課的教學更具“語文味”,在《漂浮的山》教學設計中,從以下四個方面彰顯了的語文意識、基礎意識、文字意識、訓練意識,突出了說明文教學的語文味。

2、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的生字,藉助字典、詞典和運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運用學過的方法在閱讀過程中批讀。

3瞭解冰山的特點,培養關注自然、探索自然奧祕的情感。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冰山的特點。

教學難點

在閱讀過程中運用學過的讀書方法進行批讀。

二、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拓展延伸,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彰顯語文意識、基礎意識、文字意識、訓練意識,突出了說明文教學的語文味,我從四個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強化訓練。

重視朗讀訓練。《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讀是傳統,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精華,是幫助學生品味語言、打好語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為此在本課的教學中共設定了四處朗讀:

一是教師開課是聽寫中的導讀。

二是泰坦尼克號撞冰山的事例。

三是介紹冰山身高的擬人句。

四是介紹冰山漂浮特點的擬人句。雖然科普說明文簡潔通俗,但作為一篇文章,哪所敘述再客觀,文字再嚴謹科學,也不可能不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學中著力去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字對話,再通過朗讀傳遞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

重基礎訓練。引導學生品味語言,體現語文學習的工具性。在教學中抓住了“隨波逐流”和“藏”字,引導學生聯絡舊知識,聯絡上下文,聯絡生活實際,創設語言環境,感情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和作者用詞的準確,並讓學生透過文字去深刻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在這樣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學會解詞和運用。

重語言感悟。淡化對說明方法的講解。在引導學生對文字語言有了感悟後,在總結學生髮言時,指出他們剛才說的舉例子,列資料就是常用的說明方法。

重語言的遷移。學習語言的最終目標是要學會運用語言。因此在課的結束處設計了一個冰山的自述環節。讓學生在介紹冰山特點過程中就把文字語言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從而真正實現了語言的內化。教師用大螢幕出示的句式,用利於讓學習困難的'學生有話可說,既照顧了全體學生,又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總之,這節課是根據本年級學生的特點,讓他們在讀中瞭解課文內容,在讀中培養閱讀能力,在讀中發展思維,在讀中陶冶情操,注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也激發了學生關注自然,探自然奧祕的情感,為學生營造了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