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工匠精神人物事蹟【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1.28W

著名工匠精神人物事蹟【精品多篇】

體現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 篇一

劉麗始終把“我為祖國獻石油,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為己任,堅守在生產一線,苦練本領。她專注於解決生產難題,研發各類成果200餘項,其中獲國家及省部級獎項33項、國家專利及智慧財產權軟著41項。她研製的“上下可調式盤根盒”,使操作時間縮短四分之三,填料使用壽命延長6倍,在60000多口油井應用,年節約維修工時10萬小時、節電2.4億多度。她研發的“螺桿泵井新型封井器裝置”等一批成果填補了國際國內技術空白,累計多產油60000多噸。

劉麗工作室成立於2011年8月,擁有35個工種、11個分會537名成員。10年來,實施訂單式培訓、體驗式五步階梯培訓等多種培訓方式,累計培訓技能15000多人次,65人被聘為高階技師、技師,135人被評為技術能手。工作室探索實踐“技師聯合研發、革新工廠自主生產、示範區試用推廣”的“研產用”一體化模式,研發技術革新成果1048項,獲國家專利174項,推廣成果5000餘件,創效1.2億元。

作為中石油集團公司技能專家協會主任,劉麗帶領中石油專家團隊行程17萬公里,走遍石油、煉化、石化生產現場,以“擇優百項創新成果、開展百次技術服務、精選百個難題攻關、優選百名培訓專家、培養百名人才接續”的“五個百”工程為引領,組織開展重大技術攻關,跨地區技術服務等活動,攻克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級生產難題1000餘項,取得國家專利704項,技術技能成果獲獎2081項,為油氣勘探領域技術技能進步提供了有力支撐。

體現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 篇二

施品芳在加工國產大型客機C919的氣密試驗接頭。這一個零件他足足做了兩個多小時。背靠車床,一身工裝。凝神專一,技近乎道。任何一個工業時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

工匠精神並不是個新詞,在德國、日本、瑞士等已開發國家,正是因為工匠的堅持專注,正是因為對產品完美形態的不斷追求,才最終生產出舉世聞名的精品。無論瑞士手錶、軍刀,還是日本的家用電器,德國的汽車,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這些長壽企業的出現絕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稱作“職人”,而“職人精神”也貫穿到各行各業。最近幾年,大衛·賈柏所拍攝的紀錄片《壽司之神》風靡網路,講的就是東京銀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壽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這位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大廚,終其一生都在捏壽司,始終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和學徒們。

“你必須愛你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裡做學徒,必須首先學會擰毛巾,直到完全學會了擰毛巾,才能碰魚,然後才是用刀。十年之後,才開始學煎蛋。正是這看上去極其嚴苛的標準,才讓這家店譽滿天下,“米其林指南”為其打了三顆星,意味著這個餐廳“值得特別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訪。

在歐洲,德國的學徒傳統,確保了這個國家始終有著最優秀的工匠。作為製造業強國,德國始終堅持“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體系,在國小生國小4年畢業之後進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許多學生進入通往職業教育方向的中學,最後經過職業培訓後就業,或者進入高等院校——應用科學大學深造。德國政府還規定,德國企業有義務提供職業教育的培訓崗位,這確保了學生可以有機會跟著有經驗的技師學習一手實用知識和技術。

與此同時,在德國工程師是非常受尊敬的職業,也有著不菲的收入,這激勵了更多人選擇這樣的職業。工匠精神貫穿在大企業和各類中小企業中,以質量為生命,以質量贏得聲譽,不斷打造質量最高的產品,而不是追求所謂的“物美價廉”。

在瑞士,製表商對每個零件、每道工序、每塊手錶都以一絲不苟的完美主義精神打造。這個沒有獨特資源的國家,如今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觀察者認為,工匠精神在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對機械錶精密度的高要求,幾乎使得瑞士手錶霸佔了全球市場。據瞭解,有一些手錶,其中零件可達七八百個,即使是頂級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個。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有過對“工匠精神”的絕佳比喻。

《莊子》中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一個叫丁的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都合乎樂曲的節拍。

傳說當然只是傳說,但這背後對於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卻是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的一筆精神財富。在璀璨的中國文明中,無數巧奪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的產物。這樣的追求,曾一度在對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過程中,被人們忽視過。如今,這精神正在重新煥發生機。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蹟 篇三

徐立平,男,1968年出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航天發動機固體燃料藥面整形組組長,國家高階技師、航天特級技師。

自1987年入廠,徐立平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固體燃料發動機是戰略戰術導彈裝備的心臟,也是發射載人飛船火箭的關鍵部件。它的。製造有上千道工序,要求最高的工序之一就是發動機固體燃料的微整形。雕刻固體燃料,也就是火藥,極其危險,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會引起燃燒,甚至爆炸。

火藥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火藥整形不可逆,一旦切多了,或者留下刀痕,藥面精度與設計不符,發動機點火之後,火藥不能按照預定走向燃燒,發動機就很可能偏離軌道,甚至爆炸。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這讓他的師傅都望塵莫及。

工匠精神人物及事蹟 篇四

徐立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廠高階技師。自1987年入廠以來,一直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在火藥上動刀,稍有不慎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燒爆炸。目前,火藥整形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題,無法完全用機器代替。下刀的力道,完全要靠工人自己判斷,藥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決定導彈的精準射程。0.5毫米是固體發動機藥面精度允許的最大誤差,而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不超過0.2毫米,堪稱完美。

為了杜絕安全隱患,徐立平還自己設計發明了20多種藥面整形刀具,有兩種獲得國家專利,一種還被單位命名為“立平刀”。由於長年一個姿勢雕刻火藥,以及火藥中毒後遺症,徐立平的身體變得向一邊傾斜,頭髮也掉了大半。28年來,他冒著巨大的危險雕刻火藥,被人們譽為“大國工匠”。

體現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蹟 篇五

劉湘賓參加工作40多年,在精密加工事業部數控組當了22年的組長,他所帶領的團隊主要承擔著國家防務裝備慣導系統關鍵件、重要件的精密超精密車銑加工任務,加工的慣性導航產品參加了40餘次國家防務裝備、重點工程、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大型飛行試驗任務,圓滿完成長征系列火箭導航產品關鍵零件、衛星、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重要部件生產任務。

他率領團隊在行業內首次實現了球型薄壁石英玻璃的加工需求,打通該型號研製的關鍵瓶頸。研究成果可推廣應用於航空、船舶等重要部件的硬脆材料精密加工,為我國新型防務裝備、衛星研製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和保障,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他還通過持續創新改進工藝方法,開展了大量試驗,成功將陶瓷類產品的加工合格率提高到95.5%以上,加工效率提升3倍以上。

劉湘賓職工(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先後完成“半球動壓馬達柔性製造系統改造”等管理創新、技術創新18項;累計提出合理化建議100餘條,涉及生產管理、工藝技術、減本降耗、安全生產等多方面內容,並依據此合理化建議優化工藝50餘項;22項攻關成果和研究課題解決了公司最關鍵最迫切的。技能難題,創造直接經濟效益百餘萬元。

工匠精神人物素材事蹟 篇六

孟劍鋒是北京工美集團的一名鏨刻工藝師,他用純銀精雕細琢鏨刻的“和美”純銀絲巾,在去年北京APEC會議上,作為國禮之一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從業二十年來,他追求極致,對作品負責,對口碑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將誠實勞動內化於心,這是大國工匠的立身之本,中國製造的品質保障。

純手工國禮 出自我手

北京APEC會議上送給外國領導人和夫人的國禮中有一件看起來是草藤編織的果盤,裡面有一條柔軟的銀色絲巾,絲巾上的圖案清晰自然,賞心悅目。為了分別作出果盤的粗糙感和絲巾的光感,孟劍鋒反覆琢磨、試驗,親手製作了近30把鏨子,最小的一把在放大鏡下做了5天。

追求極致 超越自我

追求極致,這是孟劍鋒給自己提的標準。支撐果盤還需要4箇中國結作為托兒,工藝標準並沒有規定它們必須是手工加工。技師們準備用機械鑄造出來,再焊接到果盤上,但是,鑄造出來的銀絲上有砂眼,儘管極其微小,孟劍鋒心裡卻怎麼也過不去這道坎。在他心目中,沒有瑕疵,並且是純手工,這才配得上做國禮。

如今,已經是國家高階工藝美術技師的孟劍鋒,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他覺得要幹好工藝美術這行還應該懂繪畫,現在有時間就和愛人一起出去寫生、練素描。孟劍鋒說,有一天,他一定會拿出一個像樣的繪畫作品,就像做鏨刻那樣,他就是要超越自己,追求極致。

一句話概括

北京APEC會議上,我國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國禮之一——“和美”純銀絲巾果盤,是孟師傅在只有0.6毫米的銀片上,經過上百萬次的精雕細琢才打造出的“絲巾”。航天英雄、奧運優秀運動員、汶川地震紀念等獎章都是出自孟劍鋒之手。——國家高階工藝美術技師孟劍鋒

工匠精神代表人物先進事蹟 篇七

沈鳳斌同志自2001年退役後被安置到嘉蔭縣神州恐龍博物館工作。見證了博物館由建址到發展為今天將自然科學和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的綜合博物館的發展過程。

一、精益求精,用行動履行工匠精神實現自身價值。

沈鳳斌同志剛到恐龍館工作時,恐龍博物館還在建設當中,化石也是嘉蔭的文化部門轉交的,僅僅有40餘塊。為了擴大館藏,2004年縣恐龍館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恐龍化石搶救性挖掘工作。沈鳳斌同志克服了選址困難、工具不足、道路不通等種種不利因素,挖到了一對連在一起的尾椎骨化石,這是他第一次親手挖掘出來的完整的恐龍化石。自此以後沈鳳斌就和恐龍結下了不解之緣。精益求精,一以貫之十年如一日,沈鳳斌同志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中,自工作後參加了多次古生物化石發掘工作,發掘面積共計千餘平方米,出土化石千餘塊並出土了很多研究價值較高的古生物化石。沈鳳斌同志還在魏正一教授帶領下,學習了翻模、制模組架等技術,組成了嘉蔭縣神州恐龍博物館第一座恐龍化石骨架(子母龍骨架)的修復組架工作。彌補了恐龍館內沒有恐龍骨架只有恐龍化石的遺憾,讓遊客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地球霸主的感覺。增加了遊玩的趣味性,也坐實了中國第一龍鄉的`名號。目前縣恐龍館展出的鴨嘴龍母子二龍,伊春市地質博物館的恐龍化石骨架、披毛犀、猛獁象都是沈鳳斌同志的作品。

二、宣揚恐龍文化,助力嘉蔭旅遊發展。

沈鳳斌同志曾多次配合中央電視臺、香港翡翠臺等錄製節目為打造中國第一龍鄉這個品牌貢獻自己的力量。2018年有幸以“化石修復師”的身份參加了央視《魅力中國城》節目錄制,節目一經播出,就引起了社會強烈的反響和關注,在一定程度上打響了嘉蔭的知名度,讓全國的人們知道了在祖國的最北邊有一個邊陲小鎮它出土了中國第一具恐龍骨架。節目的播出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來探尋神祕的恐龍遺蹟帶動了我縣的旅遊發展。2020年沈鳳斌同志在縣政府和工會的幫助下成立了沈鳳斌勞模創新工作室,在新浪微博、嘉蔭縣委宣傳部舉辦的“穿越白堊紀·奇幻恐龍鄉——2020年嘉蔭縣夏日研學營”中為來自省內的31名青少年講解恐龍文化。讓孩子們感受了億萬年前封存的遠古奇觀,瞭解形態各異、屬種不同的恐龍雕塑,一起走進神祕的侏羅紀世界。一個多小時的科普之旅,讓孩子們深入瞭解了恐龍的種類、習性等知識,感受到了“中國第一龍鄉”的別樣魅力。

三、不負韶華、砥礪前行。

沈鳳斌同志一轉眼已經做了20年的化石“工匠”,他的努力被大家看在眼裡。沈鳳斌同志先後入選了拔尖人才和專門人才,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並獲得了龍鄉工匠、古生物化石發掘和修復及保護領域“伊春第一人”、省龍江工匠、市五一勞動獎章、市特等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榮譽加身,他卻堅持砥礪前行,無時無刻都在用“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指引自己,明確志向,安心學習,增長才幹,堅定不移地走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的恐龍化石保護規劃之路,並以此為契機提升當地的旅遊、文化產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踐行工匠精神讓化石發掘和修復在伊春大放異彩、再創輝煌!

邊道林同志2003年進入省農業科學院農村能源研究所工作,2014年1月任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辦公室副主任。多年來,該同志始終堅定自身政治信仰、明確奮鬥目標、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做到“兩個維護”,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模範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黨紀黨規和院內各項規章制度。他以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始終奮鬥在科研管理工作第一線。由於崗位性質,工作中需要接觸大量保密檔案、掌握院黨組會議核心內容,他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應有的忠誠和擔當,嚴格遵守各項政治紀律,保守各項工作祕密,做到不該說的不說,不該做的不做。並不斷適應新形勢、新常態下政務工作的各項新要求,不斷增強做好本職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邊道林同志始終懷揣匠心,堅持匠風,打磨匠藝,在工作中勤奮鑽研、精益求精、守正創新。在公文運轉、督查督辦、檔案保密、印信使用和會議服務等管理工作上,多年如一日,始終做到工作程式嚴謹,效率高效,不斷提升服務質量,獲得了廣大同事及其他處室的一致好評。他一直以勤奮、團結、協作、嚴謹的工作態度,對以院名義發出的行政公文,嚴把辦文程式、格式、文字等環節,確保了全院公文的準確、規範和嚴謹。建立健全了督查督辦制度,並結合工作實際,對全院重點工作進行了跟蹤督辦。進一步規範了審批、登記等印章使用流程,有效杜絕了“空頭章”“未批用章”等現象的出現。認真貫徹執行上級保密部門各項工作部署,加強宣傳學習教育。提升檔案管理工作的資訊化水平,建立健全檔案管理體制機制,對全院辦公一體化系統中的檔案管理系統進一步進行了完善,在全院開展了清查追收可能遺落或沉積的應歸檔檔案工作。

邊道林同志始終將“做好每一個細節”作為自己工作的標準。主動挑重擔、做難事,凡事衝鋒在前,勇於在事上磨、苦中練。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做好各項工作,經常加班加點,隨叫隨到。在處理日常繁雜工作中,認真思考,抓大事不放,抓小事不忘,做到上情下達、內外有別,使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