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聯路心得體會2篇

文思社 人氣:3.15W

重走抗聯路心得體會1

重走抗聯路心得體會2篇

近日,我有幸參加了集團公司組織的“重走抗聯路,永葆黨旗紅”歐亞集團青工紅色之旅,與集團各體系優秀青年員工一道,身臨抗聯舊址、聆聽先烈事蹟、學習革命精神。當自己置身舊址、紀念館和陵園時,每走一處均情不自禁為之動容、淚目,尤感敬畏、震撼心靈。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悍然侵佔我國東北地區,給生活在黑土地上的東北同胞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中國共產黨人和東北同胞們面對侵略與壓迫不畏強暴,奮勇反擊,東北抗日聯軍由此孕育而生。楊靖宇將軍領導的東北軍民,在勇赴國難、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驅使下,於白山黑水間樹起了抗日旗幟,在正常生存都極其艱難的殘酷環境中,與日本侵略者進行著殊死搏鬥。在反抗日寇侵略的過程中,無數英雄先烈身先士卒、為國捐軀:楊靖宇將軍孤身一人戰鬥幾晝夜後壯烈犧牲,敵人剖開他的腹部發現胃裡只有草根和棉絮;趙尚志將軍遭特務偷襲重傷而亡,日軍曾對他敬畏評價道:“小小的滿洲國,大大的趙尚志”;還有抗聯女政委趙一曼,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給兒子寫下遺書:“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 這些可歌可泣的姓名背後,是英雄們視死如歸、英勇獻身的高尚品質,正是它感召著一批又一批無畏犧牲的戰士,他們用堅貞不渝、抗戰必勝的信仰,如滔滔江水般源源不斷地向敵人發起衝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北抗日聯軍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鬥爭,消滅日本關東軍十八萬人,牽制日軍七十六萬人,打亂其戰略部署,以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偉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東北抗聯的艱苦歷程,就是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縮影。從紅軍長征到抗日戰爭,從解放戰爭到如今闊步向前的中國,和平來之不易,每當民族百姓存亡悠關之際,中華民族都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英勇和頑強,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軍民從未低下高昂的頭顱,無數先烈用血肉之軀,築起不倒長城,一個昂首挺胸、生機盎然的中國已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我們勿忘國恥,並不是不忘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鑑,充滿希望的去展望未來。

如今我們生活在沒有硝煙沒有壓迫的時代,我們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我們不需要拋家舍業、背上行囊遠赴疆場,但我們需要傳承以抗聯精神為代表的革命精神,並用實際行動去踐行。縱觀歐亞從無到有、由小至大的發展過程,正是歐亞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每一個歐亞人都在各自的崗位中默默付出、發光發熱,每一個歐亞人貢獻的點滴力量,才是歐亞騰飛向上的動力源泉!

作為一名歐亞人,作為一名青年黨員,我必將繼承老一輩革命先烈的高尚品質,以習總書記的系列講話為指導,以曹總提出的黨員“三個一”為行為準則,抓住歷史機遇、堅定信仰信念、發揚民族精神,毫無遲疑地賓士在奮鬥的道路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實現歐亞集團“大、小三星戰略”而添磚加瓦、奮勇拼搏!奮鬥的青春最美麗,我願意在最美好的年紀,以歐亞青年的身份砥礪奮進、向陽而生!

重走抗聯路心得體會2

2018年7月9日至13日,省政府發展中心一行40名黨員赴位於二道白河鎮的“東北抗聯幹部學院”進行黨性教育。期間,我們參觀了東北抗聯紀念館、學習了吉林地方史、重走了抗聯路、現場感受了大沙河戰鬥遺址。瞭解到在安圖的土地上還有許成淑、候國忠、崔哲寬以及許許多多無名先烈的悲壯故事。

東北抗聯,對於我們來說熟悉又陌生,遙遠又近在咫尺。熟悉的是這個名字婦孺皆知,陌生的是我們對他又知之寥寥,遙遠的是他們的故事已經逝去近一個世紀,近在咫尺是因為他們就曾經戰鬥在我們腳下這片東北黑的土地上。

在八十多年前白山黑水的密林間,一群滿腔愛國熱血的仁人志士孤懸敵後,在極其艱難困苦環境中堅持了14年;在寒風肆虐的林海雪原裡,這支軍隊在敵強我弱的苦戰中燃亮星星火種,卻又幾乎損失殆盡。時至今日,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卻湮沒在當下的繁華中。正如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在其名著《苦難輝煌》的序言中說,“真正的英雄是具有深刻悲劇意味的:播種,但不參加收穫”。東北抗日聯軍就屬於這一類英雄。

“九一八”事變後不久,中國人民實上就已經開始了各種形式的武裝抗戰。部分東北軍舊部、有愛國心的綠林草莽、地方士紳、青年學生,紛紛打起義勇軍大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下的東北抗日聯軍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鬥爭。牽制76萬日軍,消滅日本關東軍18萬。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不可否認的是,和武裝到牙齒的日本關東軍和偽滿軍相比,東北抗聯的物質力量太弱小,弱小到幾乎每一發槍彈都需要從敵人手中奪取。一開始就處在外無援軍、內無裝備、給養短缺的境地。多數將士在作戰中軍破身死。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這句13億中國人都會唱的歌曲,最初為田漢、聶耳受到當時正在東北大地的抗日義勇軍英勇戰鬥的故事所感染創作的。他們明明可以生存,卻要選擇戰死。也許他們的力量一直非常弱小,也許他們的抵抗對敵寇損害輕微,但正是這些東北抗聯將士的堅持,告訴了侵略者還有不願做奴隸的中國人在戰鬥,他們是《義勇軍進行曲》的真正傳人。

東北抗聯精神是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精神。是堅定信念、無畏犧牲的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和思想品格,是人類獻身正義事業的傳奇和典範,是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精神的彪炳彰顯,是民族不屈抗爭精神的圖騰。也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東北抗聯留給我們的更多是精神遺產。楊靖宇在生命最後時刻對勸降者說出那句令所有國人動容的話:“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那還有中國嗎?”這句話恰好可以作為東北抗聯14年艱苦卓絕奮鬥的總結。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願這些東北抗聯烈士的英魂與山河同在、與日月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