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1.28W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精品多篇

我喜歡的一節課作文 篇一

要不是認識了許老師,我現在英語成績肯定還是亮紅燈的狀態。以前,我上英語課就如同聽催眠曲一般,但認識了許老師後,我的英語成績就提高了很多。

許老師可是一個遊戲大王,遊戲中都要說幾句英語。於是同學們都驚奇地發現,遊戲結束之後,課上學習的單詞已經印在腦瓜裡了。現在,每次上英語課,我們都興奮地問著老師,上課玩什麼遊戲。

記得那天,許老師突然說:今天考試。考試?聽到這個訊息,同學們都發出了一聲聲驚歎!請大家複習一下第一單元的知識,一會進行單詞比拼!許老師一臉神祕地說。哦!原來是比賽呀!我們趕緊翻書複習。隨後老師發給每組幾張卡片,小組成員開始飛快地寫句子,再從幾張卡片之中挑出正確的單詞。班級的氣氛緊張熱烈,卡片傳遞得非常快,第一回合統計下來我們組寫的最多。不一會兒,第二回合開始了,傳遞的速度比上輪更快了,我們沉著應戰,既快又穩,成功取得了第二回合的勝利。緊接著我們又有條不紊地分工合作,取得了第三回合的勝利,也最終贏得了這次比賽。

我們在比賽中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就積累了這多麼單詞,原來學習英語、複習單詞可以這麼有意思!長大後,我也要當一名英語老師,用這樣遊戲的方法帶領學生輕輕鬆鬆地說句子,背單詞,寓教於樂,帶同學們在知識的海洋中快樂遨遊!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二

1、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

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麼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於教師對這個學生在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任何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範圍的知識,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不同的兒童要達到這個知識的水平和範圍,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教師要善於明確:要通過怎樣的途徑,要經歷什麼樣的阻礙和困難,才能引導兒童接近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水平,以及怎樣才能在每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具體地實現教學大綱的要求。

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於,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作業的性質),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

2、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教育技巧的奧祕:用終生準備自己的每一節課。

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書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

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於他們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他們的知識的海洋。教師理論知識數量上的增長還可以轉化為質量:襯托著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教材(敘述、演講)時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3、教師的。時間和教學各階段的相互依存性

這條建議主要是向國小教師提出的。

國小面臨著許多重要任務,佔據首位的任務是:要教會兒童學習。教師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兒童應當掌握的理論知識分量跟實際技能和技巧之間,確定一個正確的相互關係。

教師應當首先教會兒童熟練地讀和寫。在國小裡要教會所有的兒童這樣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必須使閱讀能達到這樣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前一種能力超過後一種能力的程度越大,學生在閱讀時進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細,——而這一點正是順利地學習和整個智力發展的極其重要的條件。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在他的腦力勞動中就沒有死記硬背,他閱讀教科書和別的書籍,能夠清晰地領會物件的整體和組成部分、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約性。

學生在中年級和高年級能否順利學習,還有賴於他在低年級時在多大程度上學會了迅速而有理解地書寫,以及這種技能怎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與閱讀相配合的書寫是兒童藉以掌握知識的工具。這種工具處於何種狀態決定著能否有效而合理地使用時間。

4、把基礎知識保持在學生的記憶裡

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就出現學業落後、成績不良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學生在國小時沒有把那些如同知識的“地基”的基礎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裡,達到終生牢記的程度。國小老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構築一個牢固的知識的地基,首先是基本讀寫能力。

5、“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

分析一下知識的內容,把其中那些要求學生牢牢記住和長遠保持在記憶裡的知識明確劃分出來。教學大綱裡有一些“關鍵”的知識,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運用知識的能力就取決於這些“關鍵”知識是否牢固。因此教師正確地確定這些知識的能力就十分重要。這裡所說的“關鍵”,就是指反映本學科特點的、重要的結論和概括、公式、規則、定理和規律性。在有經驗的教師那裡,學生都備有專門的本子,用來抄錄那些必須熟記和牢固地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

必須識記的材料越複雜,必須保持在記憶裡的概括、結論、規則越多,學習過程的“智力背景”就應當越廣闊。換句話說,學生要能牢固地識記公式、規則、結論和其他概括,他就必須閱讀和思考過許多並不需要識記的材料。閱讀應當跟學習緊密地聯絡起來。如果通過閱讀能深入思考各種事實、現象和事物,他們又是應當保持在記憶裡的那些概括的基礎,那麼這種閱讀就有助於記憶。這種閱讀就可以稱之為給學習和識記創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閱讀。學生從對材料本身的興趣出發、從求知、思考和理解的願望出發而閱讀的東西越多,他再去識記那些必須記熟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就越容易。

考慮到這一條非常重要的規律性,我在自己的識記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

我想建議所有的教師們:盡力為你們的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裡保持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吧。只有當學生進行思考的時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請你們考慮一下,怎樣才能把現在學習和即將學習的東西,變成學生樂於思考、分析和觀察的物件吧。

6、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

對“後進生”而言,“第二套教學大綱”能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對“後進生”而言,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必須使這些學生儘可能地多讀些書。

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的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三

尋找職業幸福——品讀《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有感作為一名教師,我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講臺上的時候是坦然的,自信滿滿的,胸有成竹的。而這一切,最基礎的則是,每個教師都需要有豐富的教育理念,而讀書就是獲得教育理念,完善自我的最好方法。

近期我認真閱讀了由朱家雄、張亞軍編寫的《給幼兒教師建議》一書,在閱讀、交流、反思中,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是介於純理論類讀物與純實用類讀物之間的學前教育類書籍。書中所蒐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兒園一線教師撰寫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精妙總結,有的是孩子們之間發生的點點滴滴,有的是家長和班主任之間的互動交流……這本書讀來親切,讀後感覺有很多共鳴。符合我們專業提升的需要,引發了我們關於教與學的反思。

作者那一句“幼兒教師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每天超負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憊,有時會產生職業倦怠。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感受到幸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帶著思考,我繼續品讀下去,終於在書中我找到了幸福的答案。

一、以真誠、平等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我發現幸福一直在身邊。

有人說過,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煩的人,那麼你就會感到心煩;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愛的天使,那麼你也會變得可愛。陽陽是個活潑調皮的孩子,自控力和注意力很差,在學習活動時,她經常隨心所欲的走動,為此,我很生氣,總會點名批評她。在大聲的壓制下,她也能乖一點。但在課餘時間,陽陽總會跑到我身邊,拉著我,笑眯眯的看著我。有時手裡有好吃的東西,總會舉到我面前,甚至要喂到我嘴裡。這種特殊的純真的關愛方式,讓我倍感幸福。我想每個幼兒的個性都不同,我也應該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讓她們更容易接受。因此,在工作中以欣賞、審美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兒,積極挖掘幼兒身上的閃光點,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教師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實的自我與幼兒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會發現快樂就在自己的身邊,才會體驗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

二、家長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讓我深感幸福。

彤彤的自理生活能力很差,自控力也很弱,常常咬、抓其他的幼兒。為了幫助彤彤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掉快習慣。我覺得要讓彤彤喜歡老師、喜歡幼兒園。於是,我每天剪各種漂亮的小圖案去鼓勵她,並且每天也在表揚她小小的進步。慢慢地,彤彤會自己吃飯,也能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每天都讓媽媽早點送她上幼兒園。彤彤媽媽看到女兒的進步,一個勁拉著我的手說:“老師,謝謝你,我把孩子交給你,我和她爸爸真的很放心!”短短的幾句話。讓我幸福無比。雖然每天在幫助照料不同的幼兒,儘管很辛苦,但獲得家長的認同和信任,所有的疲憊都會煙消雲散。也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支援!他們的關心、信任、肯定,鼓勵著我們將工作做得更好。當我們看到家長在班級部落格中發表感謝和祝福話語時,我們體味到了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幼兒的成長和進步讓我體驗到了幸福。

每當會聽到孩子們親切的問候,每當看到孩子們畫出一幅幅獨特新穎的圖畫,每當聽到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和稚嫩、童趣的歌聲,每當看到孩子們熱情可愛的舞姿,每當看到孩子們獨立地穿衣和吃飯,我的心裡都充滿了欣慰和幸福,雖然他們還小,但他們已經學會了很多本領……看著孩子們一點一滴的進步與成長,我們的心裡充滿無限激動和幸福。

進入幼兒教育的一年裡,為了使自己更好的完成工作。在園領導的指導和同事的關懷下,我順利通過了普通話等級考試,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書的考試。利用下班時間,學會了彈琴,舞蹈。在六一兒童節中成功編排的舞蹈,在班級環境的設計與製作中,都得到了孩子們熱切的配合和喜歡。通過努力,自己的展示課、教研課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肯定和讚賞,在各種比賽活動中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都讓我深深地體驗到了那份幸福。

其實幸福本沒有什麼特定的標準、尺度或是斤兩,關鍵在於我們的自我體驗。曾經看過一個寓言:小豬問媽媽:“媽媽,幸福在哪裡啊?”媽媽說:“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於是,小豬試著咬自己的尾巴。過了幾天,小豬又問:“媽媽,為什麼我抓不住幸福呢?”媽媽笑著說:“孩子,只要你往前走,幸福就會一直跟著你的……”讓我們一起做那隻追求幸福的小豬吧!因為,只有那些一直往前走的教師才能跟上幸福教育的腳步;只有那些勇於付出的教師才能抓住幸福教育的尾巴;只有那些善於不斷進取的教師才能登上幸福教育的殿堂,只有那些執著追求教育理想的教師才能真正體驗到教育的幸福。孩子們用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陪伴我,這本身就是何等的幸福了。

原來幸福一直就在身邊,包圍著我,感染著我,現在我對幸福又有了更深的體驗與感受。讓我們一起來品味、尋找自己的幸福吧!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四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了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讓我受益匪淺。這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不僅有精闢的理論分析,還有生動的實際事例,而且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這些基本上也是我們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因此讀著他的這本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憂解難,指點迷津。

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我也常常有這樣那樣的困惑,總感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每天從早忙到晚還是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備課,上課,批改,加上大大小小的活動……我也深知讀書有多麼重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可說是我們一生的收益,可是我們該怎麼做呢作者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時間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我記得上學期我在所執教的班級中就明確的提出"每天讀書半小時",我這樣要求著學生,可是我自己呢我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那麼什麼時候讀書呢我曾經提議學生讀書可以利用晚上放學完成作業後或者早上起床後。其實這兩個時間段也是我們老師讀書的好時機。當然每天讀書半小時也需要下決心。只要你有了決心,不管多忙,你就一定能找到這半小時。桌子上放一本,沙發上放一本,床頭上也放一本,在你有意無意能讀書的地方都可以提前放上一本書。

由此我更想到了學生讀書,若是能利用教室的黑板報,牆報等,在其中設"採蜜集","知識角"等欄目,發動學生把課外閱讀中學到的精妙詞句,逸聞趣事,百科知識等摘抄上去,讓學生互相交流學習。如此一來,學生的閱讀面就大大地提高了。

當然,平時還可以讓學生上臺講故事,其他學生聽故事,。這樣一方面調動了部分學生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對於少讀書或不願讀書的孩子來說,就能通過聽故事,瞭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個性,知道事物善惡,從而產生愛聽的慾望和閱讀的興趣。

不過,說說容易做做難,我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能做到這一點,反正我覺得我還沒有很好地做到。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雖然有時也想改變,但最終總是不了了之。我想今後我一定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多讀書,爭取和學生一起愛上讀書。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五

書中例舉了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課後,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開啟了一個視窗,使人看到了教育的一些奧祕,那就是多讀書。“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當你需要將一種東西表達出來時,你就會發現,你的心裡好象裝了好多的東西,這就是知識的儲備。我們常常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可見讀書與學習、工作、和生活是多麼的密切相關。

一、讀書與教育

在全面實施教育現代化、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師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那麼他的“聖賢書”也是教不好的。讀書,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這樣會使我們所從事的這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為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在教學生活中,也能應付一切,可遊刃有餘,而不會將工作當做一種負擔,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才能讓知識成為“源頭活水”,才能從根本上豐富知識的儲備,才能隨時刺激學生的“求知慾望”。讀書的過程,也是填充教師的職業底氣、練就育人的職業本領的過程。作為教師,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只有做到了堅持讀書,做到了以書為友,讓讀書真正成為習慣,才能用一生來備課。

二、讀書與文化修養

人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來自哪裡?——來自讀書,來自不斷地學習。讀書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人的言談舉止反映著一個人的文化,而文化更反映一個人的修養,更反映一個人的內涵,更標誌著一個人的品位。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黃庭堅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宋代歐陽修讀書講究“三上”——馬上、枕上、廁上。魯迅把讀書比作海綿裡擠出來的水。如果我們不讀書則如無本之腐木,無源之死水,教學生命不會長久。只有不斷地讀書,才不至於言語乾癟,言之無物,才不至於產生力不從心,捉襟見肘的尷尬。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我們要利用一切閒餘去廣泛涉獵。要在繁重的工作壓力之下,擠出時間,見縫插針,捧書靜讀。倘能如此讀書,我們的知識何愁不淵博深廣,資源何愁不源源而來,教學何愁不富有新意、出神入化?功到自然成,談吐之間定會口吐珠玉,妙趣橫生,教學定會心應手,揮灑自如。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能讓教師都成為翩翩學者,謙謙君子,讓校園溢滿書香。欲求教書好,先做讀書人。我們要讀盡天下好書,養足人間正氣,讓我們盡情地讀吧,讓生命因讀書而精彩,讓課堂因讀書而彰顯華彩。

讀《給教師的建議》有感 篇六

城市的喧囂、娛樂的浮華、旅遊的休閒、電話的紛擾,我們如何能建造一座屬於我們自己的心靈牧場,讀書吧!靜下心來讀經典著作吧!隨著“營造書香校園”讀書熱的掀起,捧起蘇霍姆林斯基的《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它深深地吸引著我,一種心靈的靜寂,一種久違的感動充盈著我的心靈。我急切地把我的些許感悟記下來,與同仁們共勉!

感悟一:讀學術著作,走出死摳教科書的浮躁現象

是啊!一個人的成長多麼需要有一個“專業引領”的氛圍,讀書便引領你進入書中與大師對話,領教大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而我平時只關注數學學科雜誌的教學論文,品味名師的精彩案例,往往斷章取義、人云亦云。因此教學實踐和理論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斷裂層,看問題不尖銳,都停留在表面上做文章,所寫教學論文在邏輯上缺少嚴密性和深刻性,從來沒有靜下心來真正地研究教學。我們每天捧著一本教科書,找些相關參考資料,每天重複著往日的教學行經,跳不出現有的教學方法。讀了蘇文以後,我找到了答案:要善於琢磨一些學術著作,不斷地補充教學技巧。

感悟二:讀心理學教育學等書,擺脫情感教育的浮躁現象

我們每天忙碌著備課、上課、批改等事情,似乎這就是所謂的教學。在兒童心理特點、情感方面研究甚少。當學生犯錯誤了,我們很少蹲下身來聽聽學生真實的聲音,往往不分青紅皁白,來個氣勢洶洶的批評。當學生的作業做得一塌糊塗時,我們畫上一個大大的叉,再來個重做,方能解決心頭之氣。不管好學生、差學生,我們都一樣的`教法,雖然有人提出分層教學,可實際上又有多少人在實施著呢?而蘇教育家卻編制了一套專門供學習困難學生做的習題集。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於撒下種子喂麻雀。”“學校裡的學習不是毫無表情的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裡裝進另一個頭腦,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地進行心靈的接觸。”這說明了老師和學生之間在心靈、情感上的交流是極其重要的,每一次心靈的碰撞都有利於建立和諧、輕鬆、愉快的師生關係;有助於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有助於創設情意融融的情感氛圍;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那麼,如何深刻了解學生的心靈、促進師生之間情感上的交流呢?那還是多讀書、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