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傳讀後感

文思社 人氣:1.2W

第一篇: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傳讀後感

托爾斯泰傳(925字)

“托爾斯泰點燃了一支最純真的火炬,照亮了我們的青春!”

在法蘭西的大地上,托爾斯泰的作品誕生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寧娜》等作品反映出一個民族,一個嶄新的世界。托爾斯泰的遠房親戚塔季揚娜姑姑和亞力山德拉嬸嬸,是兩位熱心腸的俄羅斯婦女。她倆在托爾斯泰父母死後,承擔了照顧5個孤兒的重擔,兩個人性格慈祥和藹,樂於助人,都是虔誠的東正教徒。她們的虔誠和愛心,在托爾斯泰的心靈中播下了信仰的種子。 1841年和1843年,托爾斯泰在喀山大學讀書,他先讀阿拉伯的土耳其語系,第二年又轉入法學系。在大學期間,托爾斯泰的學習成績平平,這也使他十分苦惱。除了學業之外托爾斯泰感到痛苦的事是他醜陋的長相。但是他在找到自身的缺點後,不斷的克服它、戰勝它,並不斷實踐自己年輕時的理想,曾經托爾斯泰對自己的理想產生過懷疑,在不斷的質詢中、不斷地衝擊和求索,終於在痛苦中成就了一代偉大的文學巨匠。

他的外貌平庸甚至醜陋,留給人的印象總是失調、崎嶇、粗鄙。但當人直視他的雙眼時,都會被他雙眸的深邃與犀利而震撼。列夫.托爾斯泰不像旁人一樣心安理得地享受命運的安排,而是不肯安享富貴,不肯虛度年華,他想通過造福人類來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於是有了無限的煩惱與困難……他看穿世間的一切,任何事物都無法在他的眼前掩飾真相。他以地道的現實主義眼光去觀察,可是夢想和對人類的愛重依然在他的心裡湧動。

托爾斯泰還是偉大的思想家和藝術家。從他的創作初期開始,他始終不渝地真誠地尋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眾災難的真實原因,認真地思考祖國的命運和未來,創作了無與倫比的俄國生活的圖畫。

我們在這個塵世中生活,也必須擦亮自己的雙眼,看清事物真相,不被假象矇蔽。當有非法利益收穫時,應好好掂量,分清是非,以理性的頭腦,銳利的眼光看待事物,把握分寸。

他具有一種內在的強大生命力,使他在任何逆境中都不放棄奮鬥,他飽經憂患,歷盡艱辛,卻始終牢牢把握著自己的命運,以頑強的意志去戰勝一切困難。托爾斯泰以犀利的目光,豐富的情感,巨大的力量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沒有大師的尊貴。也許他失去了人應有的幸福,但他從未背叛信念與真理。他毫不驕傲,而正如他在信中喜歡自稱的那樣,他是“我們的兄弟”。

陳雪霽

第二篇:《托爾斯泰傳》

讀《托爾斯泰傳》有感

俄國革命的鏡子,照出人性的善美

“人生是艱苦的。對不甘於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場無日無夜的鬥爭,往往是悲慘的、沒有光華的、沒有幸福的,在孤獨與靜寂中展開的鬥爭??他們只能依靠自己,可是有時連最強的人都不免於在苦難中蹉跎。”——羅曼·羅蘭

閒暇之餘,我慢慢品讀羅曼·羅蘭《名人傳》中的《托爾斯泰傳》,一位19世紀“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創作了一大批的在世界文學史上稱得上是“第一流”的作品,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等,也創作了大量的童話,如《七顆鑽石》,《跳水》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國小語文書。

因此托爾斯泰被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是大多數人崇拜的物件。而我,也是萬千粉絲中的一員。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乏的時代,一個人們告別崇高、躲避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裡,名人的生平和作品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遐想。因為這些偉人的生活和事蹟就像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完全表現出來。我們寧願去讚美他們的作品,去欣賞他們的文字,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

在此不得不提的是此書的作者,法國文學家,批評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他不希望別人承認他有什麼別的優點,除了“誠懇”二字。

羅曼·羅蘭生活在一個陰暗的年代,當時法國的文學先驅雨果已經逝世,寫作了《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的福樓拜也已離我們遠去。鄰國泰斗尼采失去了往日的光芒,而左拉和莫泊桑所描繪又是如此的晦澀和陰暗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變化萬千的時代裡,羅曼·羅蘭纏身於他的時代的主要社會、政治和宗教事件中。他真誠地相信用藝術描繪的情感應該是真誠不帶一點雜質的,傳達出使人變得高貴的道德感。他無間斷地呼籲自由和人類精神的尊嚴,支援被壓迫者。

正因為受到時代的影響,他想用英雄主義來糾正這個時代的偏向。他選擇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和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為他們立傳,是希望這些藝術巨匠的精神能引導人們脫離低階的生活。

我第一次接受藝術巨匠托爾斯泰的精神指導是他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其巨大的思想和藝術價值,使得這部鉅作閃閃發光,進而拍成了多部影視作品。但這並非我當初看到的那麼簡單,只是一對男女私通的故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細細的品讀,才明白通過這個故事揭示當時俄國社會中婦女的地位,並由此來鞭撻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性。當中強烈的表示個人感情需要和社會道德之間的衝突。

偉大的作家塔斯托耶夫斯基曾興奮地品論道“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而安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一個擁有自己獨立生活理想的新女性,當理想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最初的內心的衝突來自對新生活的渴望,來自於她對周圍人當中比比皆是的謊言和偽善。安娜的不同凡響在於她不屈服於不合理的環境,勇敢的追求和保衛嚮往的幸福生活。她是資財階級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鋒,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

但是最讓我動心的是故事的結局,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的追求只能以失敗告終,也以最悲烈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但她以強列真摯的感情與內心無比強烈的體驗,以蓬勃的生命力但又是悲劇性的命運而扣人心絃。我也被其大膽的寫作風格和優美的文字深深吸引,表達的恰到好處。

“所謂人生,是一刻也不停地變化著的。就是肉體生命的衰弱和靈魂生命的強大、擴大。”托爾斯泰從小接受貴族化的家庭教育,但當其在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準備當外交官。他不專心學習,開始迷戀社交生活。同時卻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廣泛閱讀文學作品,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退學回到家鄉莊園後,托爾斯泰企圖通過自己的力量改善農民生活,致力於為農民創辦學校,但是卻很鬧得到農民信任,最終被迫停止。並在其從軍多年後,開始文學創作。

托爾斯泰與索菲亞新婚之後,隨著革命形勢漸入低潮,他也逐漸克服思想上的危機。慢慢的,他脫離社交,安居於莊園中,購置產業,過著儉樸、寧靜、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但是思想理念的不同,造成行為上的巨大差異。妻子索菲亞卻不能擺脫世俗偏見,心裡想著的永遠是家庭和子女利益,不能理解世界觀激變後托爾斯泰的思想。夫妻思想上的不和,矛盾夾雜著衝突,最終釀成最後的家庭悲劇。

因為這樣,托爾斯泰內心充滿深刻的矛盾。一個個人主義貴族,卻在他的晚年很不成功地試圖過一種窮苦農民的生活;他的作品裡宣揚了對愛與忠誠的人生信仰,和對財產及政府和教會之類人為制度的鄙視。

農民為了人類播下物質方面的糧食種子;同樣地,想要農人過幸福的生活,就得為農人們播下精神方面的智慧種子。在這樣的觀念下,托爾斯泰振奮起他不屈不饒的決心。

在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時,對世界上的各種事物,都已有領悟。一個人單是心存不做壞事而想過清廉日子的生活是不過積極的,這可以說白白地糟蹋了人生。一個人應該積極為大眾謀福利,至少也得努力工作以求對別人有所貢獻,才算了結人生的真諦。這種思想,也就是一個人的心中才必須有“愛”,這包括對親人的愛,對敵人的愛,對所有世人的愛。

對親人的愛是自然的感情流露,但是談到愛敵人,如果沒有神一般的愛心是無法做到的。對自然的愛,容易陷入嫉妒。而神的愛則不會變心,任何東西都無法破壞這種愛,這才是人類所應發揮的本性。

然而,托爾斯泰又對戰爭產生了疑問,雖然在西伯史特波里他曾勇敢地捨命奮戰,但此時他卻日漸地對戰爭產生了強烈的反感和疑問。

戰爭史違反人類本性的行為,為了要去實行這種違反人類本性的事,結果除了讓不計其數的人員傷亡外,還造成後遺症,使數以百萬的人不斷地、不知廉恥地去做壞事,如欺詐、叛逆、偷竊、偽善、造偽鈔、放火和殘殺等等。若是要調查收集這些做壞事者的罪證,即使集合世界上所有的法院、警察人員,也可能要費上幾世紀的時間才能辦完事。可是卻沒有一個人認為造成這些做壞事的元凶有罪惡,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啊!

對於托爾斯泰我最看重的是他的思想,其在大學時代就種下了盧梭精神種子,不知不覺地已漸漸在托爾斯泰心中萌芽、茁壯,直到他五十歲時,已經長成一棵大樹,稱之為“托爾斯泰之樹”。

盧梭講“生活與思想合一”,是一種充實而毫無虛偽的生活;相同的,托爾斯泰也提倡“思想與行為合一”的生活。但是,這種生活看起來好像很容易做到,實際卻很受阻。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托爾斯泰的辦學史,曾4次為農民創辦學校,一心想幹一番教育事業的他,以充分發揮他的理想,然而竟遭到政府的反對與阻擾,農民的嘲諷和不理解,甚至妻子也反對他,但是托爾斯泰內心卻在吶喊:“我不能因此而退縮!”因為如果一退縮,他的思想與行為就不一致了。

托爾斯泰對神的信奉,宗教生活也是如此的不盡人意。托爾斯泰探求基督之路,認為對的就要光明正大地說出來,俄國正教宗教會卻橫加干涉,開除了他的教籍,還威脅他死後不為他作祝福禱告。但是托爾斯泰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他們的頑固才是真正的錯誤,所以,托爾斯泰也絕對不能退縮。

在生活中,托爾斯泰卻產生了一些矛盾的現在。貴族出身,擁有七百位佃農,他可以過著足以炫耀財富的奢侈舒服生活,但是他內心卻又為佃農們叫屈,因為他們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也就是違背神的意旨的待遇。可是要與佃農處於平等地位,該如何著手。他很感困惑,且到處碰壁。

不過話又說回來,思想是思想,生活是生活,能把思想和生活有技巧的分開的人很多,可是托爾斯泰仍認為思想和生活必須一致。只要是他認為對的事,不管別人說什麼,別人如何的反對,他都不懼怕,一定堅持到底。這也就說,他要走自己該走的路。

此時,我認識到了思想的神奇力量。我們的思想價值體系大都是受儒家思想的薰陶,而我們的思想卻比我們的行為更有意義。思想指導行為,如果能有正確的思想,那我們也做出正確的行為。在沒有把這些思想付諸於行動的情況下,沒有人會對世人產生愛的想法,或是在精神,心理和身體上給予他們幫助。如果我們培養出具有指導意義的正確思想,我們會很快發現身邊到處充滿著陽光,我們所遇到的人也會和我們散發出一樣的思想。如果你的思想都是正面的,那麼你周圍的氣場就是正面的。

第三篇:托爾斯泰讀後感

讀《托爾斯泰傳》有感

懷著崇敬的心情,我讀完了《托爾斯泰傳》,感悟頗深。俄羅斯藝術奇葩列夫.托爾斯泰用自己傳奇與矛盾的一生,向我們展示著他苦心孤詣創立的“愛”的宗教,評判事物的唯一標準“道德”,即愛心、善良和真誠。他對美好的憧憬,他用近乎完美的現實主義來觀察他所看到的人,用他的大愛之心去探索和思考人生。跟隨著他一生的跌宕起伏,感動我的不僅僅是他高尚的靈魂,對自己一生所追求境界的執著是卻是我自愧不如的。

從《童年時代》、《少年時代》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作品,托爾斯泰將自已的一生融入到這些故事中。書中人物的不同命運與思想的轉折,無一不折射出他的身影。童年時期,他擁有純潔和仁慈的心靈,永遠能從別人身上發現優秀之處,這是一種多麼溫柔的情懷!青年時間,如同大多數人一樣,思想有些混亂,他長相醜陋,愛形而上學的談話,甚至墮落到去賭博、欠債,沉醉在“體面人”的生活之中。然而,他心中根深蒂固的真誠拯救了自己,作品中“涅赫留多夫”成為了他的化身,不同的命運,不同的結局,從關於青春、關於高加索的頌歌《歌薩克》中,我們看到了他心靈的平靜。在戰爭中,他通過自己的真切體驗,讚美和剖析所有奮鬥的勇士,犧牲的烈士;他在聖彼得堡文人圈子中格格不入,他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審視著這個文學團體,他甚至對屠格涅夫也懷著一種憎惡和輕蔑……之後,在自己思想的不斷淨化和成熟過程中,不管現實和心中的真理多麼背道而馳,他依然懷著這顆堅定的心,勇於將自己的醜陋展現給

大家,自我懺悔,自我批評;在婚姻的庇護下,他獲得了暫時的和平和寧靜,他開始深入生活,關注現實,走進民眾,創作出了巔峰之作。莫斯科慘狀對他的觸動頗深,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他也會犯錯,他根本不理解文藝復興運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多麼重要,體會不到人類為了生存、發展,需要以怎樣的毅力去奮鬥、去拼搏,但是他依然心懷真誠善良,看待這個世界;晚年的他是悲慘的,被迫離家出走,最終得到永久的安息。

托爾斯泰的文學成就是無可爭議的,他用自己坎坷和多難的一生書寫著對真誠和善良的堅定信念,這種執著的精神和這顆愛心是值的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發揚的。“它仍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光亮仍足以吸引並撫慰我們青年的靈魂”,是的,這種精神將成為一顆啟明星,照亮和引導我前進的道路。

第四篇:《托爾斯泰傳》有感

《托爾斯泰傳》有感

托爾斯泰自從站在世界文壇之上,就被人們一直關注著,其中比較有名的是羅曼羅蘭所寫的《托爾斯泰傳》,這部作品對研究托爾斯泰具有很大的作用。因為畢業論文的關係,一直在看這方面的書。希望對自己的論文有一定的幫助。

這部作品是以傳記的形式來寫的,大多是一些評論性的語言,缺乏敘事性,比較枯燥。但是作家以自己的方式來構思作品,使作品看起來不會很亂,而是比較有條理性,結構相對緊湊。作家以一定的順序展開敘述:首先介紹托爾斯泰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堪稱可與莎士比亞媲美;然後介紹托爾斯泰的生活及家庭狀況,出生於貴族家庭,身邊有許多事情都被當做寫作的素材;再次介紹作家的宗教信仰,他的一生一直處在懷疑、放棄、堅守信仰當中,當他出現對宗教的懷疑,他的情緒變得很糟糕,對許多事情都處於懷疑激憤的狀態,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做,當他不再相信宗教,生活就沒有了支柱,投身於學校建設,卻沒有成功,就越加的不如意,當他再次堅守時,就會重新找到方向,繼續前進;進而介紹了關於托爾斯泰的三部著名的作品《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對這三部作品進行了思路梳理,同時在作家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其中的一些人物就是托爾斯泰家族中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就是托爾斯泰本身的塑造,他像列文那樣經歷了哥哥的死亡,以及出現的種種抑鬱煩躁的心情,他沒有像列文那樣得到最終的解脫,而是一直處於煩躁之中;最後介

紹了托爾斯泰在生命的最後十幾年沉醉於對藝術的研究。

作品中讓我感到新奇的是托爾斯泰伯爵夫人在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中佔有重要地位。她為托爾斯泰營造了一個安靜和諧的創作環境,一直支援著托爾斯泰的進行文學創作。正是由於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托爾斯泰才堅持著創作。但是在完成《安娜卡列尼娜》之後,托爾斯泰便投身於藝術評價,無論伯爵夫人怎樣勸說也無法把他拉回來。托爾斯泰之後的作品很難收到大家的一直好評,《復活》可以說是托爾斯泰創作的最後一個高峰。

羅曼羅蘭的這部作品,讓我又進一步認識了托爾斯泰。再偉大的人物,也有其不足之處。作家沒有因為對托爾斯泰的喜愛,而沒有看到他的不足之處,而是對自己喜歡的地方作出正確的評價,並結合當時大家們對他的評價作出正常的評說。對於作家最後幾年的作品也給出了客觀的評價,指出其不足之處。整部傳記結構嚴謹,有理有據,對於托爾斯泰作品的分析非常客觀到位,沒有說人云亦云,整部作品都是對托爾斯泰的一生作品的概述,講述有詳有略,觀點明確可以看出作家對托爾斯泰的喜惡。

作品的最後增加了一些附錄,簡單介紹了托爾斯泰的遺作,同時也留有遺憾,其中的一些作品中敘事緊湊和清新可與《復活》中那些最優秀的章節相媲美。托爾斯泰與亞洲的許多國家都有書信來往,其中他最為欣賞的是中國的老子,無為而治。托爾斯泰提倡無為,不反抗,沉默地對待侵略。最後還有一封關於托爾斯泰死前兩個月給甘地的信,信中提及了對與信仰的看法,提出基督教中的博愛,不反抗主

義,都是他極為欣賞的。

這部作品雖然不到二百頁,但它表現出作家的真實想法,清晰明確的展現出來。

第五篇:托爾斯泰的《復活》讀後感

托爾斯泰是人類文化史上燦爛的巨星。他的三部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是他的代表作,世界文學寶庫中永不磨滅的珍品。而復活是他世界觀發生劇變後,嘔心瀝血寫出的最後一部長篇鉅著,公認為是托爾斯泰創作的頂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藝術的總結。《復活》寫的是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精神的復活,主要是聶赫

留朵夫精神的復活。小說中多次寫到,在聶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與獸性的人經常在較量。聶赫留朵夫大學時期是一個純潔、熱誠、朝氣勃勃,有著美好追求的青年,進入軍隊和上流社會後,過起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獸性的人統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壓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見到瑪絲洛娃,以及後來的七八年,便是獸性的人統治著他的時期。正是這一時期他誘姦了瑪絲洛娃,並將她拋棄,可憐的瑪絲洛娃被主人趕出門來,在走投無路的境況下淪為妓女。渾諢噩噩,過起醉生夢死的生活。因為往事是如此令她痛苦與厭惡,她儘量不去回憶,將那些傷心的過去拋之腦後。就這樣一個原本純潔美麗善良的少女成了一個對世事心灰意冷、失望透頂、幾乎麻木的人。

作者以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的故事為全書之紐帶,而將大量筆墨用於描寫聶赫留朵夫對社會、人生的觀察和見解之中。於是,我們一次次讀到聶赫留朵夫在精神之人與獸性之人之間如何艱難抉擇的片段。

與瑪絲洛娃的巧遇,可謂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再次打開了聶赫留朵夫心中的閥門,封沉其中的善良,羞恥心,此文來源於本站心,同情心…一併湧出,匯聚成了精神的人,與那個獸性的人進行對抗。於是,眼前那層灰暗老化的角膜脫落了,使他對社會與生活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對整個貴族階級、對待封建官僚制度、對待宗教、對待法律和監獄以及對待革命者。在他心中,革命者是極好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於一般水平。他對於他們充滿了敬意,對於勞動人民充滿同情和此文來源於本站護之心,而對於貪官汙吏深惡痛絕,對於貴族充滿厭惡。在《復活》第二部中寫到:他“看著這些人那乾瘦而強壯的四肢,那粗糙的土布衣服,那黑黑的、親切的、風塵僕僕的臉,感到自己置身於這些全新的人以及他們那種真正的人類勞動生活的正當情趣和苦中作樂”,感到自己進入了一個美好的新世界,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上等社會。”而“想起了柯察金之流那個遊手好閒、窮奢極侈的世界以及他們那種低下卑微的生活情趣”,就感到厭惡。

《復活》一書如實地描繪了人民的悲慘境況;描繪了形形色色官僚的醜惡嘴臉,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會欺騙的實質。表現出深厚的人性,宣揚了人性。

弘揚人性,歌頌人性,不管是過去的人,還是現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關懷。在當今社會,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精神卻徘徊不定。因此可貴的人性,更為我們所重視關注。書中“聶”一次又一次戰勝人性的弱點,喚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讓人性復活。而所謂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此文來源於本站、有正義感的有人性的人。

我認為擁有人性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原則。要讓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坐得直”,有自己的主見與謙虛的心和勇於自我審視、檢討的勇氣。如果我們每個人在行事之前都捫心自問自己的良心,那世上許多錯誤和不幸都不會發生了。

善與惡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間。此書給了我強烈的震撼,它讓我感受到了失去本性的可怕與人性的光輝、美好。希望更多人能找回自己的本性,發揚自己的善心,多做善事,使自己變得更加人性化,讓整個世界充滿此文來源於本站!

TAG標籤:托爾斯泰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