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讀後感(集錦52篇)

文思社 人氣:1.09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2篇《散文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散文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散文讀後感(集錦52篇)

篇1:《散文》讀後感

有一本書叫《最美的散文》——國小卷,主要有如下幾個大標題:奇妙的世界、金色的童年、奇景自在童心中、有微風吹過的田野、孩童的奇妙、夢想的領地不荒蕪、聽那慈祥的聲音、開在心中的花、傾聽的自然、傾聽心的聲音、花開無聲、石頭下面有顆心。不讀內容,單看這標題就極富有教育意義。這本來是一本老師或家長讀的書,現在讓孩子閱讀了,孩子不免拿書中的思想和老師、家長對比,實在讓不少老師汗顏。孩子不自覺的會對照起自己的老師,孩子會怎麼想?他會不會認為老師的教育方法太OUT了,不免會嘲笑自己的老師。

書中講這個世界充滿著許多奇妙的寶藏,比如各種顏色、各種形狀、各種體積,這些都需要我們去尋找。上天給我們展示了無數的寶藏,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地球給我們展示了隱藏的財富,植物的生長、開花、結果,動物界鳥的鳴唱、蝴蝶飛舞、各種顏色的羽毛,不同形狀的卵石,總之,世界上奇妙的事物是無窮的,需要我們去發現。把思緒回到我們的校園、回到我們的班級,不也是蘊藏著許多“寶藏”和“財富”嗎?我們怎麼沒有發現呢?

一花一世界,一生一菩提(生:學生);一鳥一天堂,一人一風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們沒有發現美。我們身邊到處充滿著正能量,只有我們懷著一顆欣賞的心,快樂的去發現,生活處處賦予我們詩的新意。我們帶著微笑重新打量我們的孩子,就會發現許多奇蹟,到處都充滿著新鮮和可愛。

書中有一篇文章叫《石頭下面有一顆心》。要讓石頭下面那粒種子找到出土的方向,石頭下面的那顆種子一旦鑽出地面,生命力極強。他不正如我們班內角落裡的那個潛能生嗎?他一旦出人頭地,各方面能力特別強,因為他經過風吹雨打。可是又有哪位老師為他想辦法找到出土的方向呢?

有人說:滴水可以穿石。可作者偏偏說:滴水可以藏海。滴水穿石是刻苦的,而滴水藏海賦予了詩的內涵。

篇2:《散文》讀後感

有些作家,尤其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些著名的作家,今天為人們所熟悉的,只有他們的名字而已。我私下以為,王統照似乎就是這樣一位著名的作家。為了驗證我的私心猜度,我做了一個簡單的調查,詢問了十幾位朋友,這些人基本都有過中文系學習的經歷,廣義上講,現在也都在文學從業者範圍內——當然,不是研究者。我對他們提起王統照,沒有人不知道,基本回答都是:“當然知道,文學研究會的!”還有一位甚至能說得出王統照的代表作有中篇小說《一葉》。但是,他們中沒有任何人讀過王統照的任何作品。

我想,除非研究領域涉及——如研究“五四”小說,或者研究文學研究會,當然,還有專門以王統照為研究物件的專家,此外的很多人,對於這樣一位重要的現代文學作家,所熟悉的只是名字而已。也許我的猜度有所偏頗,但即便如此,一個把自己的名字變成了文學史常識的作家,也肯定是了不起的。

然而,流轉的時空讓他們的面容變得模糊,我們對他們的認識,正在從有血有肉、有溫度有氣味的文學生命個體,不斷簡化為有一連串閃光定語的學術評價,最後是文學史教科書上的一個名字,中文系考卷上的一個答案。

簡化,某種意義上,也是遺忘的一種形式。

因著特殊的機緣,最近我集中閱讀了七卷《王統照全集》,感覺如入茂林,繁花滿眼。此前所讀過的作品僅《一葉》一部而已,然後讀完全集的感覺並不陌生。掩卷沉思,隨即恍然。長久以來,正是“王統照們”建構了我們所熟悉的現代文學的精神氣質:崇高、清新、詩意、憂傷、沉鬱的文字,強烈到近乎愴痛的現世關懷,對理想的熾熱追求,對未來和光明的堅定信念……這一切,也是我的文學世界和批評基準的重要組成部分。

卻顧歸來徑,蒼蒼橫翠微。我們以為自己正在遺忘,四顧發現,他們始終不曾遠離。

篇3:《散文》讀後感

王統照是個有著森林般作品的作家,不只是因為他一生著述頗豐,更因為他在作品形式和題材上展現出來的開闊性,他一生對這個世界都充滿了瞭解的興趣和關懷的`熱情,有著充沛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

也許他很難再成為當下中國大眾閱讀的熱點,然而任何一個對中華民族的文學事業作出過貢獻的人,都不會被遺忘,也不可能被遺忘。因為他已經是中國文學生命的一部分,作家已逝,作品永在,以某種微妙的方式,繼續生效。

這一點,作為詩人的王統照,似乎早就明瞭了。他在《去來今》集收錄了自己翻譯的一段短文:

幾千年前,一個樹葉落在鬆軟的泥裡,像是確已消滅了。

但當去年夏日,一位地質學者於遊行時用他的錘敲破了一塊巨石,這石上附貼著那個樹葉的影像。葉子的每條線每條葉脈與一切細微的印記,經過好多世紀,全保存於石塊之中。

所以,今天我們所說的言語,所做的事情,像是確已消滅了,但在那偉大的最終默示裡,就是極瑣小的言行,也要表露出來。

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不滅的葉痕》。

篇4:《散文》讀後感

這篇文章共九個部分,講述了班主任張俊石收留範有前科的小孩,本來沒有什麼。但是放到當時的那個背景,卻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剛被粉碎,但影響依舊存在。大家對小流氓有很大的歧視!!這種歧視不僅存在孩子們的心裡,而且老師們大多都有擔心,擔心他別是”一個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都不願意接受,但張俊石接受了,而且還花費了心血,雖然小說最後沒有說明這孩子到底是怎麼一個情況,但從其對老師心理的描寫以及前文其他孩子對小流氓態度的改變,可以猜測,結局還是可以令人滿意的!

但值得思考的是,如果這個”小流氓”沒有碰到這老師怎麼辦?他的人生又會是什麼樣的呢恐怕會是徹底的墜入深淵。這隻能說,他是個幸運兒。沒個社會都會有一定的歧視,但象我們國家這樣的歧視,恐怕是全球第一,且沒有第二!

還有文中的團支書,呃,我只能說,她很可愛!!真的…但最讓我感動的就是石紅了,一個可以說是真正的馬列 主義者,哈哈,認識,務實,人品也很好。難能可貴啊,在當時的那個環境裡!真正的出淤泥而不染

篇5:《散文》讀後感

初識鐵凝,是通過她的小說《啊,香雪》,印象很好,清純、富於詩意,很有回味。後來看到她的散文,才知道她的散文寫得也很好,文字一如她的小說那樣利落、流暢,充滿著魅力。鐵凝寫散文,一是要滋養她的心靈,如她所說:“散文實在是人類情感的一種安然滋潤”;一是通過散文來錘鍊她的文字,“因為我寫過了一些小說,才知道散文於我是多麼重要。”(《心靈的牧場》)對散文,鐵凝孜孜不倦堅持著寫作,並不放棄,表現出一種高貴的追求精神。最近,讀了她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回到歡樂》(河南文藝出版社20xx年出版),對她散文獨具的韻致和氣質,更加深了一層印象,併產生了由衷的喜歡。

鐵凝的散文給人最直接的印象,是大老實的寫作態度和文字間的自然自在。在人生的道路上,在世事滄海里,人都會有諸多的感觸,有喜悅,也有不如意。無論喜悅還是不如意,重要的是要有誠實的人生態度,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讀《回到歡樂》可看出,鐵凝是用誠懇的態度、真摯的心去體味生活,感悟人生的,也讓人文精神和社會道德審視自己,使人感到她的認真和實在。她自然、親切的話語向讀者敘說著自己心靈的體驗,似月光下朋友把酒對話,了無隔閡和緊張感,亦無造作的矯情和板著面孔的說教,不饒舌,不賣弄,不做高深和自大,有一種很自然的親和力,像一首舒緩低婉的牧歌,流淌著祥和與寧靜,給人以人格和心理上的放鬆。鐵凝在《心靈的牧場》中寫道:“散文是心靈的一片牧場,心靈就是這牧場上的牛羊。當牛羊走上牧場的時候,才可能出現因遼闊、豐沃和芳香而產生的自在。”這就是鐵凝散文可信、自然與自在的原因了。鐵凝的散文就是仰仗了心靈的寫作。鐵凝在文章裡從不裹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包括自己自私的一面,她將真實的自己向讀者、向社會和盤托出。無論寫人、記事,還是論及文學主張、社會現象,她都能直率地袒露心靈,這應該是一個真正作家的品格。

篇6:散文讀後感

有些東西使你不得不靜下心來。――題記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國平,暑假裡看過《周國平作品精選》,那本書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裡的時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時,腦中僅有直直的平行線,那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枯燥的,乾癟的存在。但當你翻開的時候,才會知曉那裡面到底是怎樣一個複雜的多維世界。林清玄的散文雖不至於留給人硬板呆滯的印象,在翻開之前在腦海浮現的卻也只是幾筆粗線條而已。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閒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雲,捧著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恆。它們不似櫃檯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雲,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著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懷。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麼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真實的觸動。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裡,也許我們應當對父母說出自我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於故鄉,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感慨與在意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與親人聯絡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著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裡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憂,說的不就是如此麼?鄉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書中不經意間洩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那些是字裡行間的溫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聖的禮物。散文中多有關於陽光的字句,總帶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享受,即便是周圍沒有陽光,可是心中卻升起了一輪驕陽。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淒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陽光何處不在,如心裡的念想一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在另一篇文章裡,作者借陽光給了我們一個忠告,陽光常在,歲月無改,可是屬於我們的年代卻不會停留,作者勸我們珍惜“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歲月”,陽光不會為我們停留,再偉大的藝術家也留不住它。時光是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事物,但願我們不會讓身邊的一切成為記憶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對於人生的見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觀念是不去追求虛茫的物質條件,只要每一天都有一點甜美,有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歡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僅有心靜的時候,想想每一天發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僅有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這也讓

我想起了《瓦爾登湖》裡的意境,每一天與自然為伴,每一天都過得開心歡樂。最原始的歡樂,往往是最真實的。生活可是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會上生命所要承擔的職責卻是不重亦不輕的。在對別人負責之前,我們要對自我負責,做我們自我。夢想,於人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程,我們有努力就有收穫,哪怕那是戲劇性的終局。

世事離戲僅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僅有一步之遙。

作者說,生命最趣味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我,承擔所有的職責。

這話分量極重。不在於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於人是否想過要去理解。我一向認為,一個人的想望比他實際是否做過更重要,因為想望是未來的,而確定一個人是否做過一件事,是看其過去。只要你想過要過好每一天,只要你的願望足夠強烈,它便會驅使你去行動,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裡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絃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於這字裡行間的溫柔。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裡。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我的心裡種花。

篇7:散文讀後感

這幾天晚上睡覺前一直在讀白落梅的散文集《林徽因傳》,那清麗的文字就向甘甜的泉水,令人耳目一新,久久不能忘懷。對裡面的觀點也深深認同。

人總是在祈求圓滿,覺得好茶需要配好壺,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當配才子。卻不知道,有時候缺憾是一種美麗,隨行更能怡情。太過精緻,太過完美,反而驚心度日。既是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許多,不要問太多為什麼。且當每一條路都是荒徑,每一個人都是過客,每一片記憶都是曾經。

生活中,我們時常不能理解,為什麼許多貌美如花的女子為何會選擇一個平淡無奇的男子。但這個男子一定有某個方面將她打動,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長處。許多時候是我們一相情願在感嘆,而別人其實很滿足、很幸福。

詩情畫意只能偶爾地點綴日子,並不能當做生活的全部。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會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真實的煙火幸福,琴棋書畫詩酒花只可以怡情養性。

走過那段多夢的青春歲月,我們的肩上就多了一份責任,思想也更加理性。愛也不再輕浮,而是穩重深沉。愛一個人,未必要擁有,只要知道她在,知道她好,就足矣。

篇8:散文讀後感

原本先讀的是梁實秋的雜文,好多年前就一直都是很喜歡 ,沒有想到,結果是先來寫林語堂的。起因是昨天突然抓到一本林語堂的散文集,然後因為早就知道,梁實秋和林語堂兩個人對寫作的觀點是完全相反的,一個講究規格規矩(梁實秋),一個講究自由 性靈(林語堂)(注,梁實秋曾經 批判過民-國文章 之無序,被郁達夫所反駁,而林語堂是支援(欣賞 )郁達夫的。),既然我 已經看過樑實秋的雜文,自然也要看看風格迥異的林氏作品,才能有個客觀公正的觀點。結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對兩個人的作品都是非常喜歡的,不止如此,其實兩個人雖然文風對立,個性 完全不同,但是其實都非常講究做人 ,講究文藝的自由精神。

做人方面,梁實秋的已經記得不多,林語堂是明顯要求先學做人,然後昨文的,人品若是不佳,文章再好也是毋庸。而文藝的自由精神,樑一向是不喜政治的,和魯迅的對立也非常嚴重,民-國時期就展開過論戰;林語堂,也終究沒有聽從魯迅在小品文上的勸告,選擇 了一種抒發性情,無關政治的寫作方向 。

林寫旅行,說當不知自己 從何而來,往何處去,才是得了旅行的真諦,是很合我的心意的,因為懂得欣賞,就會發現 美景處處都在,譬如攝行大師的作品,也並非是一定要在新奇特異之處,才能創作的。固定要去某處,欣賞什麼,反而喪失了旅行的意味,不能體會旅行的快樂 ,因為對我等來說,旅行的,是心,心有所悟,心有所感,則旅行就已達到目地。

林寫做人,主要還是推孔孟,也兼老莊,這個其實正是中國的傳統思想之精粹。孟子的性善說,尤其得到 林大師的推崇。孔子講怎麼說君子,講禮儀;孟子講怎麼做大丈夫 ,講仁,智,勇,這些,都是後世所欠缺的,當下風氣敗壞,恐怕終究是要重拾這些古人就已近明白的道理的。

寫到這裡,感覺 晦澀難繼了,讀書 太少,寫的太少,語言文字 功力太差的毛病完全暴露了出來,還得好好讀書多讀書。

篇9:散文讀後感

散文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sǎn wén。一指文采煥發;二指猶行文;三指文體名。

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

《辭海》認為: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隨著時代的發展,散文的概念由廣義向狹義轉變,並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

-------------------------------------------------------------------------------------------------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散文讀後感範文50篇。

篇10:散文讀後感

他是一位樂觀,愛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將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對美食的經驗全都傾注在了筆尖上,寫在了我讀過的這本書上。

在他的家鄉,高郵,承載了他對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讀完“端午的鴨蛋”的那段後,想著那蛋殼泛著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黃如硃砂般的鴨蛋,我拿著書就讓我媽媽買一些高郵的鴨蛋。當我嚐了幾口後,果真如此!後來幾天,我學著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總結出了一些經驗:在吃完小龍蝦後要把指頭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時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來。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 篇章還是“跑報警”,這一段寫的是他在上學時躲避日軍轟炸的場景。文中說到,跑報警的時候,人們都是往水渠裡跑,但是汪曾祺卻每次都往松林裡跑,因為那裡有買松子的。雖然面臨著日軍殘忍的轟炸,但是汪曾祺卻能閒逸地磕著松子,去樂觀的面對。雖說幽默,但這絕對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時常在文章中把美食與家鄉連線到一起。在《鹹菜慈姑湯》中,從小時候厭惡慈姑,到因為久違了家鄉的感覺而開始對慈姑有了感情,這些事情其實都說出了汪曾祺思鄉的心情。

這位幽默,樂觀的老作家用樸實無華的語句去征服了我們的心,但那些句子又彷彿充滿了色彩,流光四溢。這些色彩,便是他對生活的看法。

篇11:散文讀後感

因為竹久夢二,我知道了酷愛他作品的豐子愷,想當年,豐子愷買到《春之卷》,對他的作品愛不忍釋,為了收集到《春》《夏》《秋》《冬》四本畫集,他花了許多時日,最後讓朋友從東京轉送到上海,這其中輾轉曲折,這股鍥而不捨的勁頭,讓我記憶猶新,甚至當初看他寫的《阿咪》時,與貓的點滴過往,也讓我很深刻,作為中國文學大師,他熱愛生活,熱愛繪畫,對我而言,他就是一個真性情的化身。

記得在《藝術的逃難》中,家人曾反對他畫圖,但是他說,“‘文革’中我承認我的畫都是毒草,然而世間有一種人視毒草為香花,什襲珍藏。對此種人,我還是樂意給他們珍藏。”他或許在眾人眼中是異類,但如今在我們眼中,是如此的與眾不同。

朱光潛曾說豐子愷的性情向來深摯,待人無論尊卑大小,一律藹然可親,也偶露俠義風味。記得他看到一群學生在校園看抗日宣傳畫展板前能咯咯發笑,能鎮定自若的說婦人頭顱被炸,他是失望的,他內心痛斥著國人的麻木,他希冀人有“同情之心”甚至是“童真之心”,當一個人的疾呼找不到共鳴,他會渴望尋找放逐心靈。

豐子愷也許在國人眼中,是很光鮮的,他的名號很多,比如現代散文家、畫家、文學家、藝術教育家和翻譯家。作為一個文藝大師,他的成就可圈可點,但是在我眼中,因他有多舛、無奈的一面,同時他也有獨立的一面。

這本新版豐子愷散文,收錄了四章內容,從《帶點笑容》到《山水間的生活》從《不惑之禮》到《我的苦學經驗》,這裡有不少經典舊作,如《兒女》《給我的孩子們》等。這本書裡不僅有他的作品30篇,還有不少他的插畫,編輯的用心之處,隨處可見。

當然,這本書裡的散文,筆調散漫,卻自帶一種天然之氣,在《帶點笑容》中,他曾說,我並不主張照相時應該板臉孔,也不一定嫌惡裝笑臉的照相。但覺照相者強迫鏡頭前的人“帶點笑容”,是可笑的,可恥,又可悲的。

豐子愷常常會在自己的文中,透著自己的主觀思想,他既有敘事,也有抒情,比如《惜春》中,他寫道,我也曾經立意要不費時間,躲在床角里不動。然而璧上時辰鍾“的格的格”地告訴我,時間管自在那裡耗費。於是我想,做了人真像“騎虎之勢”,無法退縮或停留,只有努力地惜時光,積極地向前奮鬥,知道時間的大限的到來。

豐子愷是很感性的人,他的文筆很細膩,也許初看,會覺得他很隨意,但是細看,就會發現他條理清晰,對自己所感,都會徐徐道來。

他是一個用心過生活的人,在他眼中,貓是家人,他的孩子是他的夥伴,一年四季,都是他的靈感來源,但是他也有甘苦悲欣之時,他說,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對於“死”的體感。

面對花開花落,人世無常,他對事物已不像初見世面的青年少女為花的幻姿所誘惑而贊之,嘆之,憐之,惜之了。況且天地萬物,沒有一件逃得出榮枯,盛衰,生滅……

作者的文章,鞭辟入裡,字字深得我心,也許很多事情,在我們看來是很細微,但是細微之處見真章,他的感性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文字是一個人的心聲,我看見童真的豐子愷,他是單純世界裡,難得的單純人。

篇12:散文讀後感

提起豐子愷,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他的漫畫,其後才是他的文章。他描摹了生活中的許多場景,用日常寫字的毛筆畫下來,發表出去,得了人們送贈的漫畫二字。於他本人而言,畫畫也好,寫文字也好,原不過是些自然而然的單純之事,漫畫也好,散文也罷,都只是表達自己的內心感懷。

豐子愷的散文我也看過一些,這本散文集以帶點笑容,山水間的生活,不惑之禮和我的苦學經驗為總攝分了四輯,選錄了豐子愷先生的30篇散文。在這散文之中還穿插了豐子愷先生的漫畫,筆調粗疏放達,但細品都別有一番風致和意趣。

豐子愷的散文總帶著一點天真的意味,同時又夾雜些困惑與不解。而他的困惑和不解正是因了他的天真。比如在《大賬簿》一文裡,豐子愷設想著每一枚銅板的歷程,一瓣花一粒米一顆沙的由來,他關注著落水的不倒翁,丟棄的樹枝,寫壞的字紙,他想知道這些東西會有個怎麼樣的將來,這些想法本該是天真兒童才會有的痴念,卻在他一個成年人的心中反覆出現。在《兩個?》這一文裡,豐子愷先生又對時間和空間的盡頭有了無盡的追想,他總能保有如此強烈的好奇心,總能看到想到這世界裡為大眾忽略的東西,觀察它們,猜想它們,也書寫它們。在這些散文裡,豐子愷先生文字中保留的天真可見一斑,這也正是藝術家們靈感的來源,永葆赤子之心,永葆精神的青春。

豐子愷先生的文字雖有著天真單純的一面,但他卻並非不知人間疾苦之人,恰好相反,在他的文字裡,常有一種擔荷人間苦難的執著。在他的散文《新年懷舊》中,吸引人的固然有那些存於他的回憶中的新年樂事,但在結尾裡,他那種對於如今因為戰亂和災害導致的經濟凋敝生活困苦的感嘆更為引人感懷。昔日的快樂與今朝暗淡的新年兩相對比,讓人怎麼能不去思考這已經存在的社會問題呢?在《車廂社會》裡對那些霸佔位置的人諷刺勸喻,在《雲霓》裡對望天求雨的人們的憐惜無奈,他的文字從來都不曾離開生活。雖說豐子愷的散文常有那種想要擔荷人間疾苦的感覺,但在他的筆下,總不致人完全的灰心,生活便有苦難也總包含著希望。

這希望就是兒童和年輕人。對於兒童豐子愷曾反覆的描摹過他的幾個兒女,瞻瞻新郎官,軟軟新娘子,寶姊姊做媒人。他寫過這些曾見的場景,也畫下過這些讓他感動欣喜的時刻。在豐子愷的心中,兒童的天地才是無盡大,而他們的創造力也是無盡大。不知是否因了他的這種想法,他的筆調裡才能始終保有一絲純真之意。對青年,豐子愷先生則是寄予厚望,提出了許多鼓勵和勸勉。在《惜春》裡,他希望人們尤其是年輕人能夠愛惜時間,在《我的苦學經驗裡》,他介紹了自己的學習經歷,對年輕人臥在眠床,坐在花樹下的學習態度提出了委婉的批評和建議。豐子愷先生除了是畫家,散文家,他還是個教育家,因此他很關注青年人的學習和發展,在他的漫畫和散文中,總能看到他對青年人的勉勵和以一個過來人的指導。

豐子愷在抗戰期間還寫過有關逃亡之路,抗戰艱辛以及戰爭終於勝利的一系列文字,那些文章讀來也都是非常動人的。在艱苦的抗戰歲月裡,豐子愷先生總也能苦中作樂,便是在他的文字裡寫著那苦難的日子,裡面也總有讓人懷念感動的細節在。可惜的是本書限於篇幅沒能選錄,順境的日子總是好過,然而在逆境裡才最能見一個人的性格和品質。

活著本來單純,生活永不簡單。

篇13:散文讀後感

這幾天在讀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裡談了很多,講到了他的父母親,講到了故鄉的風物習俗。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雋美而不失情韻,瀰漫著文人的志趣。而我感觸最深的是他對往事深厚的情感和驚人的記憶力。

在回顧從前的家時,他這樣寫道:“從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計有這麼幾家店鋪: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貨店,一家燒餅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藥店,一家煙店,一家糕店,一家剃頭店,一家布店。”

儘管時隔多年,但舊時家門口的店鋪,先生卻依舊能夠如數家珍。我忍不住回想兒時門前的店鋪,除了雜貨鋪記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顯得渺茫了,彷彿蒙上了一層薄霧。那家雜貨鋪是我幼時常去的,幫媽媽買瓶醬油、買袋鹽,雜貨鋪的老闆娘是個年過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總拿我開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記性,家裡的後花園,堂屋裡的老爺櫃,甚至兒時的小花燈,他全都歷歷在目。他寫他的父親,動情地回憶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風箏、拉胡琴……老先生的一舉一動彷彿就在讀者面前,汪曾祺先生與父親的深厚情感也透進了讀者的心裡。文章就像一幅細細密密的工筆畫,向人們繪聲繪色、不急不緩地講述著高郵的風土人情。

前段時間,我斗膽參加了一次全國性的散文創作比賽,也裝模作樣地寫了一篇回憶性質的散文,感觸不謂不深。

我高中的作文水平不太靈光,私心裡總認為這議論文可算是天下第一難寫了。可磕磕碰碰之後我明白,散文才是真正見功力的東西,我那些故作深沉的感嘆大概真是邯鄲學步了。無病呻吟的牢騷、華麗辭藻的堆砌絕對稱不上“散文”,可以打動讀者的好文章也絕對脫不開“真情”二字。優秀的散文皆是以情動人,正所謂“情動於中,而行於言”,失了“真情”,筆者自然也難以成言,勉強拼湊只會讓人覺得生硬、做作。

記得當時我洋洋灑灑寫了三千餘字的“散文”,心中頗為自得。可如今回頭看看,發自肺腑的文字不過其中二三成,連我自個兒都覺得生硬、做作了些,又何談打動別人。孔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卻又一定要找理由來為之辯解的人。

而我應該是君子所痛恨者的對立面:明明自己並不想要那樣,卻又一定得做出一副悲天憫人、滿腹牢騷的模樣,寫出了那篇三千餘字的“散文”。我明明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也不會握著斑駁的老照片追憶似水年華,卻為了一次散文創作比賽而追憶得死去活來,拼湊出一篇四不像的“散文”。

我不太贊同“字如其人”的觀點,字型的書寫可以經過後天的訓練,字寫得俊秀人也一定俊美的說法其實做不得數。但“文如其人”的觀念倒是有點意思。

除非刻意為之,在我看來,人們文章的風格,尤其是散文,與各人的性格多有關聯。一篇真情實意的散文是很能看出筆者的心境的。天性溫和的人寫出來的東西多數是平和的;一腔熱血者的文章則不太會顯得消沉;幽默樂觀的人也不太會寫出無盡悲傷、沉痛的文字。

北宋大文豪蘇軾在《文說》中談到散文寫作時說:“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話裡也蘊含著順其自然,順勢而為的創作觀念。我想汪曾祺先生能把故鄉的一草一木記得如此真切,是因為那是親身經歷過的一草一木,也是他心中萬分珍視的一草一木。

篇14:散文讀後感

[15主題/27回覆]

RSS

版塊介紹:心騖八極,神遊萬仞。在作者飛揚的思緒裡,你難道不想說幾句?

版主:*空缺中*

文學之路生活之趣願您在這裡有所收穫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別忘記推薦給你的朋友。

TooYe! by Discuz!7.2聯絡我們:QQ:820551008 Email:820551008#(將#改為@)QQ:149346549 Email:149346549#(將#改為@)

網際網路資訊備案編號:蜀ICP備09003672號

篇15:散文讀後感

楊絳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翻譯家、劇作家,她寫的散文也別具一格。前不久,我拜讀了《楊絳散文》一書。

書的扉頁上有這樣一首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首詩反映出楊絳與世無爭的性格和她對藝術的追求。

這本書共收集了楊絳的近四十篇佳作,當我仔細品味這些精緻的散文時,感覺到她的文章總是平易自然地娓娓道來,細膩而不乏哲理。其文字不僅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同時,映現出她人格深處的凜然大氣。

作者膾炙人口的佳作不勝列舉,其中之一是《幹校六記》。在整片文章中,她以平時的筆調,講述幹校勞動總的種種經歷。從社科院的專家,淪為接受幹校改造的人,楊絳沒有抱怨命運的坎坷與不公,而是把經受的一切折磨,視為人生的一種錘鍊。《幹校六記》的敘述平淡而自然,不誇張,不虛構,不洩怒。她對“文革”不是口號式的批評,而是讓讀者自己去掩卷體味。

《楊絳散文》還表現出了特有的幽默,如:夜空中的繁星,點點閃閃,輕鬆而不誇張。《丙午丁末年記事》一文,盪漾出回味悠長的幽默,她在挨批鬥時被剃陰陽頭,只好做了一頂假髮。捂得頭悶熱不堪。在對自身命運的彷徨和無奈中,那幽默的自嘲,實際是一種自我寬闊。她把人生的心酸淡化處理,用含淚的笑,掩蓋情感的創傷。因此,楊絳的散文,似乎不是刻意的創作的,沒有語言和結構上的雕琢。但細讀時,卻在字裡行間,透出了種種智慧和情感,猶如一杯清茶或溫酒,包含著回味悠長的內涵。

文品即人品,通過閱讀《楊絳散文》中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對**年代的回味,我可以感到一位學者型作家的大家風範。

篇16:散文讀後感

寒假,我正覺得無聊,就拿起了一本冰心散文《寄小讀者》來讀。讀著讀著,我感到十分感動。冰心的母親逝世,今天整整13年了,年年日日,她不敢任自己哀情的奔放。今天卻要憑著“冷”與“靜”,來細細的憶念她至愛的母親。

她的母親一生多病,而身體上的疾玻並不曾影響她心靈的健康。她一生好靜,而她是她周圍一切歡笑與熱鬧的發動者。她曾不進過私墊或學校,而她能欣賞舊文學,接受新思想,她一生沒有多餘財產,而她能急人之急,周老濟貧……

冰心在做什麼事都想起她的母親,假如她的母親在,就不知會發起怎樣美妙的議論?要下怎樣精確的批評?冰心不但在快樂的時候想起她,更在憂患的時候想起她,冰心愛惜她的身體,抗戰以來的逃難,逃警報,她都想假如母親仍在,母親脆弱的身軀,絕受不起這樣的奔波與驚恐,反因著她的早逝,而感謝上天……

嗯,母愛確實很偉大,不能為了一兩件小事而與母親爭執;不能忘恩負義;更不能去惹母親,去做不該做的事,要明白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母愛猶如一片天空,母愛猶如一個“避風港”,讓我們向冰心奶奶學習,珍惜母愛,回報母愛,讚美母愛!

篇17:散文讀後感

再一次一口氣把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完,心中又一次莫名的嫉妒。在這本書裡,有我向往的生活。即使在荒無人煙,物資匱乏,語言和文明都不相通的沙漠上,三毛這個聰明的女人,總是能把“羅馬城”建在沙地上,能讓天堂鳥在沙漠裡燃燒。

她該需要怎樣的勇氣呵!一個女子,僅因為兒時的夢想,僅因為那一半的鄉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卻又嚮往的神祕大漠。沒有猶豫,沒有遲疑,不顧眾人詫異的眼光。那該是一個多麼隨性的女子。連她自己也說,“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眾生裡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著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三毛是聰明的,她不會讓自己被束縛在一片狹小的天地,她由來嚮往自由,喜歡我行我素,所以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會有在她裝點下異常美麗的沙漠。要知道,擺脫塵世的束縛,只做自己,沒有一顆堅定的心與非凡的勇氣,是萬萬不能做到的,縱使做到了,亦不能堅持下去。但我們的三毛做到了。

篇18:散文讀後感

讀了〈〈感動中學生100篇散文〉〉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跟裡面的一些小朋友比同年,我們今天是多麼幸福啊!

從中令我最記憶猶新的一篇文章就是《血色母愛》裡面記敘了一個小女孩叫羅莎琳是一位13歲的少女,從小喪父,嘉靖貧困,常受到別人的鄙視和侮辱。她母親心裡很不是滋味,總是想做些什麼讓女兒快樂起來。

一天母親帶著羅莎琳去阿爾卑斯山滑雪,由於她們母女穿著一身銀灰色的羽絨服萬一出了事故,救援人員也難以發現,老闆勸她們換服裝,可是換服裝需要一筆費用,母親謝絕了老闆的好意。因母女倆滑雪技巧不好,不知不覺她們果然偏離安全雪道,她們準備返回時才驚恐發現,自己迷路了。最不幸的是她們還遇上雪崩,狂暴的雪崩把躲在岩石後面的母親蓋住了……

母親看見了救援人員,怎麼叫他們也聽不見。母親想到用血引起救援人員注意,他用邊上的岩石切片割斷了自己的動脈,然後在血跡中爬了十幾米的距離,救援人員看了血地上那道鮮紅的長長的血跡才意識的下面有人。等來到醫院已是搶救無效了,就這樣母親離開了僅有13歲的女兒。

讀著,讀者,我禁不住熱淚盈眶,母親那堅毅的臉龐,彷彿在我的眼前。

篇19:散文讀後感

《時光》這篇散文是作者通過幾個例子來思考人生最後一段時間的,如:拿今晚突然停電,摸黑點起蠟燭,但我有比音樂更好的伴侶--思考,來引起主題。

又拿彷彿看到的一尊木雕的北宋的天王像,那位已無影無蹤的無名的雕工,雖已無影無蹤但他的精神還儲存了下來,最後,作者總結出: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種子裡;詩人離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詩句裡。時光對於人,其實就是生命的過程。當生命走到終點,不一定消失得沒有痕跡,有時它還會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存在或再生。母與子的生命的轉換,不就在延續著整個人類嗎?再造生命,才是最偉大的生命奇蹟。而此中,藝術家們應是最幸福的一種。惟有他們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個新的生命。小說家再造的是代代相傳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們那個可以聽到的迷人而永在的靈魂。

這篇文章寫得很有和別人交談的味道,好像我正在和作者說話!通過這篇文章,我知道了:人的時光是有限的,但一個人的精神是永遠無法改變的!

篇20:散文讀後感

我喜歡張曉風,喜歡她的散文—把我帶進一個美麗的世界,讓我有無窮的幻想。

張曉風的大多數散文是先講一個故事,有的甚至是幾個故事,都是那麼生動有趣——先是引人發笑,然後又讓人深思。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詠物篇》裡的《木棉花》了。文章開頭先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木棉花的美,還運用了外貌描寫,把木棉花的樣子寫的生動有趣,讓讀者腦海裡想象出了畫面。接著又寫了木棉樹的樹枝,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樹枝比作了手,把木棉花比作了火焰,生動形象的寫出了樹枝的枝幹。最後又寫作者小時候的觀點——是世界上最高的樹,儘管只有幾丈高,寫出了木棉樹在作者眼中高大的形象,也體現了作者小時候的天真可愛。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木棉花比作了天空上折翼的雲朵,展現了木棉花的純潔,潔白。張曉風的散文總是娓娓道來,深意令人不可捉摸,最後才隱約而神祕的把道理敘述出來。另一個另我印象很深的是《木林篇》裡的《白千層》。開頭先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白千層的成熟穩重,又通過外貌的細緻描寫,寫出了他對白千層的看法。

讀了她的散文,總是把我帶進各種各樣的意境,我的心彷彿也融化在其中了。此刻,那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故事,總是牽動著我的心,留給我無盡的思考與遐想,無盡地想去續寫這個故事。

合上《張曉風散文》,慢慢閉上眼睛,回想著每一篇優美的散文,每一個生動的故事,用心靈感受著。喜歡,我喜歡張曉風和她的散文。

篇21:散文讀後感

冰心奶奶曾經說過:“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這句話一直銘刻在我的心裡一直無法忘記。在我看的書中,我最喜歡讀《意林》。

我覺得《意林》這本書非常好。書中有許多內容。有充滿哲理的小故事,有幽默風趣的笑話,有一行一行的名人名言,還有最後一頁的趣味題目。每一次讀《意林》我都會讀很長的時間。其中的《卷首語》這一塊我都會認真地讀,遇到好的文章的時候,我就會把它剪下來。有一篇名為《年輕》的文章這樣寫道: “沒有人因為時光的流逝而變得衰老,只是隨著理想的毀滅,人類才出現老人。歲月可以在面板上留下皺紋,卻無法為靈魂刻上一絲痕跡。憂慮、恐懼、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僂於時間的塵埃之中。”的確,保持年輕的心態勝過保持年輕的臉。《輕視的代價》也寫得很好,我也把它剪下來了。它這樣寫到: “ 沙丁魚是大海中十分平常的魚類,它們身體瘦小,幾乎是所有魚類的食物,但是沙丁魚卻能殺死一頭巨大的鯨!沙丁魚殺死鯨的方法很簡單。當它們遇到鯨,沙丁魚就拼命地游到淺水區,當鯨在慣性的作用下,衝上淺水區,沉重的身體陷在海沙中,不要多長時間就會死亡。”佔絕對優勢的鯨魚希望用龐大的身體打敗沙丁魚,不料卻被小小的沙丁魚打敗。我讀完這篇文章,我想: “ 生活有時也是如此,打敗自己的往往是自己引以為傲的長處。以為十拿九穩的事情反而更容易出錯。”

讀書讓我們受益匪淺,增長知識,開闊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多讀書吧!

篇22:散文讀後感

最近這段時間在讀席慕容的詩集《透明的哀傷》。她的詩寫得極美,清新、易懂、好讀。昨晚讀到《琴音》一文,便有與各位苗爸苗媽分享的慾望,因為我感到,詩人的語言寫出了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找到了一種與作者的共鳴。不知道,你在閱讀後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琴音》這一篇文章很簡單,主要講了作者女兒練琴的事。鋼琴老師講到一聽琴聲就可判斷出孩子這段時間很用功。作者很疑惑,鋼琴老師解釋到 “ 鋼琴這種樂器,一定要經過長時間認真的彈奏之後,它本身真正美好的音色才會慢慢出來。我想,前兩年你女兒碰它的時間太少,要到今天才算是對得起這架鋼琴了,你聽,現在它的聲音多好聽,多不一樣! ” 真的!豈只是鋼琴這一種樂器而已,這個世界上,任何一種工作,不都是你放進多少力氣,它就會忠實地反映出多少成績來嗎?

想想我們的教育,在每個孩子的成長路途上需要我們家長給予多少扶助,在背後付出多少努力呀!身心健康、懂得感恩、聽寫全對、誦讀美妙、書寫工整、口算準確、表達清楚······孩子的全面進步一定是在我們——作為孩子成長引路人的堅持陪同下才有可能實現的呀! 也許,很多時候,我們都應該好好反思自己,在孩子學習、生活中,我們真正認真地投入了多少力氣。

轉瞬之間就是半期了,一晃孩子們很快就要跨入二年級了。在接下來的半學期,我們又該怎樣陪伴孩子一同走過他們的一年級時光呢?記住:你放進去多少力氣,它就會忠實地反映出多少成績。鋼琴如此,何況孩子。

篇23:散文讀後感

劉心武用飲食文學,揭示人間真相,繪浮世風景,他把人生百味、世態千滋匯為一席,力求以一粒米現大千世界,一盤菜顯幽深人生!借飲食來展示時代風貌,嘆世道人心,並試圖挖掘人生。可謂用心良苦啊!

這麼一本好書,篇篇令人頓悟,在品味美食的同時品味人生,留下的是無盡的深思和覺醒!讀書的同時,時時聯想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片段,曾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那篇《淡黃的銀杏》,就彷彿寫的是我……

母親因為支氣管擴張需要長期服用消炎藥,但是因為消炎藥的副作用太大,有專家就建議用銀杏樹的果肉和冰糖煮水吃。因為銀杏是消炎的,雖然有毒副作用,但與西藥相比就好的多。

在為母親收集揀拾銀杏的時候,對於銀杏的顏色,我也沒有真正的觀察過。其實,銀杏在熟透而爛掉了臭糊糊的果肉後,剩下的就是銀白色的果核。而剝下果核,裡頭的果仁是軟和的,是淡綠色的或者是淺黃色的。這個細節我在操作時是沒太在意的。而劉心武《笑星和我》裡所描寫的銀杏是“肥碩的白果…恍若銀珠”,這樣的描寫,顯然是隻注重了詞句的華麗而忽略了事實,忽略了準確地描寫。在《淡黃的銀杏》一篇裡,劉心武記錄了他的身患絕症的老朋友在生命垂危的最後的一個電話,電話中他談到了銀杏,他告訴劉心武銀杏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病危之中他還在關注著劉心武小說如何能把每一個細節都處理的天衣無縫!感慨朋友的真情之後,劉心武記錄下他的朋友的提醒,寫了這篇《淡黃的銀杏》。而這篇文章也提醒了我:寫作,不能只注重詞句的華麗,還是要踏下心來真正的去觀察、去揣摩,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忽略那些看似細微的細節,才能夠使文章更具真實性。

那篇“炸醬麵”,告訴我們的是,要珍惜你身邊最真實的東西。因為,在美的事物中,給予人最持久的享受是生活的常態之美,是人們飽蘊著生活的常態之美!。炸醬麵,是我們百姓家裡最熟悉的食品了。可就是這麼普通的炸醬麵,卻是遠離家鄉人的夢中才有的食品!炸醬麵也絕非在任何地方能夠做出像樣的。在美國唐人街的中國餐館裡,要來的一碗炸醬麵,不中看也不中吃。最後的結論是:炸醬麵只有在家做的、在家裡吃,才口裡口外都對味。因為炸醬麵裡實際上又凝聚著一種家庭之美,親情之美。這就是劉心武飲食散文要對我們闡述的。

凡此種種,每一道食物,劉心武都能向我們道出一番真實的感受,表明一種觀點和思想,這些所引發的深思是令人回味無窮的。我以為,簡單的這本飲食散文所能達到深思和啟發的功效,遠遠超過了那些空頭的說教。

篇24:散文讀後感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

全書分為“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行者無疆”這五個部分。

餘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文筆很有特色,輕新脫俗,灑脫、放達而又瀟灑,讓人讀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誇張,不悲傷,沒有什麼好詞好句,沒什麼特別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擬人,用誇張等等,不侷限於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讓每個人都歎為觀止的文章。就像老舍寫的《草原》。自然而又優雅,不做作,簡簡單單幾行字,就完美地描繪出所要說的那一幅畫面,真實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多遠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紋,不施彩粉,通體乾淨。鳥是不在那裡築窩的,飛累,在那裡停一停,看看遠處的茂樹,就飛走。”這一段,這是一開始的一段,只是簡單的敘述而已,卻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想象著遠處的山,清澈見底的水,綿延十幾裡的路,路邊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們很高,很大,還有好看的圖紋。牌坊上時而會看見幾只飛累的小鳥,在那兒歇息,倒也並不安居,過一會就又飛走。這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作者筆下用簡單的詞句描繪出來,卻別有一番風味。

這樣的文章並不多。

仔細想想,蕭紅寫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園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實,美好。“太陽在園子裡是顯得特別大。花開,就像花睡醒似的。鳥飛,就像鳥上天似的。蟲子叫,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牆頭上飛走一隻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又有這樣一本書,讓人讀著讀著,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爛漫的童年生活中。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呼蘭河傳》,和餘秋雨的散文一樣美,簡單卻又不失味道,雖通俗卻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著美好與真實。那種意境,遠比誇張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個是外表華麗,卻找不到內在,另一個則是表面簡簡單單,普普通通,而只有細讀一番,才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歡散文,詩歌之類的文章,因為它們不僅表達字面意思,更是能從字裡行間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還可以學學名家文筆,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讀上去一定與眾不同。

篇25:散文讀後感

《散文時代》讀後感

作為《散文選刊》的主編,王劍冰肯定是應當閱讀發表在全國各地報刊上的許多散文作品。實際的情景也正是如此,他閱讀過的當代散文作品,確乎是太多了。正因為他讀得如此的廣泛,就能夠在認真和深入的比較中,高屋建瓴地俯視著整個散文創作的園地,得出了很精當的評價。

像王劍冰這樣不斷增加著的多麼巨大的閱讀量,也許是同樣都關心當前散文創作發展前景的不少作家和評論家所無法企及的。正因為如此,他在這部剛出版的《散文時代》中所提及的許多有關作家的篇章,以及在那裡闡述和發揮出來的不少洋洋灑灑的見解,就很值得引起相應的參考和思索。無論是產生認同還是引發商榷的諸多看法,都能引起不斷深入的探討,這樣就有可能推動當前散文創作和研究迅速向前邁進。

正是在這樣廣泛閱讀和深入思考的堅實的基礎之上,王劍冰對於散文此種文體的本體特徵,就有著很牢固和確切的認識。他提出了“自由”和“自然”的問題,他在反對虛構的時候,還提出了“想像力”的問題,這是很有道理和境界的一種藝術設想。對始終立足於真實的散文創作來說,鹵莽的虛構、矯情的訴說或隨風飄蕩的傾向,都會失去讀者的信任,而運用藝術的想像力,充分和巧妙地表達自我純潔與健康的個性,才可能引起大家的感動和共鳴。

他還認為“越樸素、越自然、越純真的東西,就越有生命力”,認為在散文創作中間應有“堅韌與永恆,鮮活與純美”,認為“散文的生命力在於它能讓讀者從中獲得生命的感悟、思想的啟迪、魂靈的慰藉、學養的滋潤和審美的愉悅”。

王劍冰在肯定當前散文創作,對歷史進行反思,以及追求人文精神,和在藝術上不斷提高和昇華的同時,也批評了某些經過喬裝打扮的貴族化的傾向和獨創性的缺乏。這是應當引起注意和思考的。

他還很細緻地指出,在當前的種種散文創作中,存在著的一些問題,譬如像他指出的“政治散文的說教性”,他在其中尤其反對運用詞語上的“絕對化”;“文化散文的論文性”,他反對沉溺於歷史資料的論述,卻難以見到作者自我內心對此的關照;“敘事散文的小說性”,他反對玩弄情節和虛構的做法;“抒情散文的詩歌性”,他不反對語言表達的詩意,卻反對整體上刻意雕琢的詩化的做法;“遊記散文的過程性”,他反對那種導遊式的解說。“生活散文的無序性”,他反對那種事無鉅細的全盤端出。這些都是從散文字體的視角,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和核心,很值得引起充分的注意。

在愈益趨於開放的時代,王劍冰主張要直面現實,拓展題材,深入思索,同時在審美方面又要注意文字和藝術技巧的昇華,並且要廣泛吸收諸如音樂和繪畫這些藝術門類的表達方法。像這樣堅實地立足在整個人類的生活之上,從事於哲思的深化和審美的翱翔,自然就更有可能提高散文創作與研究的水準。

王劍冰不僅僅在散文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像上述那樣豐富多彩和高瞻遠矚的收穫,並且在散文創作方面也是常常貢獻出自我的佳作,像《絕版的周莊》和《回望乾陵》等等,就是不少朋友所熟悉的篇章。對於散文字體論的深思熟慮,頗多卓見,對他從事創作的起點,對於整個過程的分佈與築構,以及思想和藝術境界追求的高曠與完美,產生了十分進取的作用。而像這樣在創作和研究方面相互的反饋與促進,自然就會獲得雙倍的豐收。

像他這樣兩棲型的既從事創作又埋頭研究的情景,在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上,是早有先例的,像這樣就確實會在燦爛繽紛的觸發與融會中間,獲得更好的豐收。類似這樣的經驗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很高興地讀完了王劍冰的這部散文理論著作《散文時代》,深感他對於當前散文創作整體的現狀,真是有著高瞻遠矚和鉤深致遠的把握。對於不斷湧現出來的諸多名家的佳篇,從思想與審美的視角,分別作出扼要和簡潔的評點,既能夠使得許多朋友更好地瞭解大概的情景,又能夠引起進行欣賞的興致。他還在這樣微觀剖析的牢固的基礎之上,昇華出不少巨集觀的理論見解,對於當前散文創作拓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若干需要解決的問題,都闡述了自我很有啟迪意義的看法。他做出的這種貢獻,確乎是很值得注意的。

篇26: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全集讀後感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溫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境”、“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堅持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境與平靜的心態,再巨集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汙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裡,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依靠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篇27:散文讀後感

再讀《豐子愷散文集》,心中不自覺籠上了一層悲哀,來得如此無奈。隱隱約約中,彷彿看到了自我那些無法挽回的歲月,清楚地羅列在眼前。想抓住,卻已飄遠了。那一刻,才發現自我不復是黃金時代的人了。

尤其偏愛豐老的《送阿寶出黃金時代》,記得他曾在文中說道:“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一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說出來,使你們自我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能夠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這確是一種悲哀!當我提筆寫下這些文字時,便是明白了這道理。於是我開始回憶我的黃金時代,卻發現無畏可愛的歲月彷彿早已離我而去。或許是我早忘了那樣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可這竟是多麼荒唐的事!不知不覺的幾年以來,天真、無邪漸漸淡出了我的生活。而面孔上,多了一份為重的思考。這沒什麼不好。知識與那黃金時代相比,少了心中的暢快,少了自我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溫一個孩子的溫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說出這番話時,便已與黃金時代劃了一道橫。成長,你能否放慢腳步,讓我感受黃金時代的餘溫?

有一絲恐懼,腐住了每一根神經。我有些擔心。“眼看見兒時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我自我也是如此,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孩童時代的我們只知成長如何是好,充滿羨慕地眼巴巴地望著大人的生活,急於衝破時間的牢籠,奔向下一個目的地。那一刻,我們永遠也不會明白成長的“代價”。或許“綿羊”並不是所有人的選擇,但或多或少,我們丟棄黃金時代的奔放與熱情。或多或少,帶上了世俗的氣息來應和這個世界。這樣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壓抑!無奈,只因我不再是黃金時代的人兒了,要學會“生存”。我避不開,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腳步,讓我在黃金時代的在最終末端沾回一些過往的氣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時刻,也不至於做一隻“綿羊”。

剎那間,彷彿覺得人生像是一場分段的冒險賽,時間像是那隻計時的秒錶。黃金時代,是這場遊戲的開始。因為你不懂遊戲規則,所以犯了錯也不會受到懲罰。只是此刻,我已具備了初學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個階段。我必須學會謹慎、細心,卻步是屈服、妥協。

出黃金時代,意味著另一個新的開始。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戀過往的完美罷了。讓我們的黃金時代被烙在心底吧。

篇28:散文讀後感

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

張曉風的散文集《從你美麗的流域》收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什。從寫作題材而言,張曉風跟其他女作家沒有任何不一樣,感情、親情、友情幾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親的羽衣》開頭描述的是一個溫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著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為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的祕密。張曉風似乎有一種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總要忍不住翻過來,看看背面,甚至要透過經脈紋路去看它們在幾千年前的模樣。所以她寫給丈夫的情書,寫給兒子的詩篇,明明是寫私人的感受,卻似乎寫盡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就連她寫睡袍、圍巾、繡品、油紙傘,也絲毫沒有怡紅快綠的嬌弱之氣。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為之了。十幾年前龍應臺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時請張曉風寫序,我還記得她說的話。她說自我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我“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裡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說撒嬌作態,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她寫風衣,那風,翻閱過唐宗宋祖,“而你著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裡”。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醞釀自我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張曉風的文章字裡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彷彿放舟於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著一路看來,千迴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溼了一身。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為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我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

篇29: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近來無事,又翻開了這本買來已久的《朱自清散文集》。從書櫃裡拿出的這本舊書,在多年的精心保管下,未見老舊。封面上那位儒雅含笑的中年人如在眼前,就像一塊冬天裡的溫玉,在胸口蕩起了陣陣暖意;就像先生那恬淡含蓄的文字,彷彿字字都在心中彈奏出一曲曲清麗悅耳的和絃。

朱自清生於1898年,名字華,號秋實,後改名為自清。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創業者之一。為中國現代文學作了許多創新的工作,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散文與俞平伯一時並稱。而二人同做《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雖是取材相同、角度不一樣,但又大都以先生所作為好,可見先生散文造詣之高。

手中的這本朱自清散文集。收錄了朱自清《蹤跡》、《背影》、《你我》、《歐遊雜記》等幾個主要的散文集子中的主要文章,選錄了《國文教學》、《讀書指導》、《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論語文影及其他》等短論,還有一些尚未編入集中的作品。基本涵蓋了朱自清的主要代表作。

朱自清的散文不一樣於俞平伯的縝密,也不一樣於冰心的飄逸,更不一樣於周伯人的雋永。他用自我“真摯清幽”的特性創造了自我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這幾篇散文,被譽為白話美文的典範。

《背影》這篇散文經過描述父親送兒子遠行的一幕,表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那一幕車站上父親離去的剪影不也是我們心目中逐漸老去的父母的寫照嗎?

《匆匆》雖是一篇散文詩,但卻以新穎的一問一答的方式,用很多的排比與生動細膩的描述,用親切的聲音告誡了我們時間流逝之匆匆,時間之河不能倒流、不可回溯。昨日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務,僅有今日才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須知我們正在荒廢的此刻,正是逝去之人所期盼的明日啊。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握住這難得的今日。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獨自在清冷夜裡漫步在清華園的作者用月光襯托荷花,用水彩畫一樣的淡淡筆觸深刻而傳神的描述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和那時的心境。最廣泛的讀者也都是從這篇文章中認識先生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選者評價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但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一種詩意”。讀完此文,教人不得不沉醉在這醞釀已久,貯藏滿溢的詩意,沉醉在當時先生所凝望的那池月光裡。

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為一個剛剛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遍地的野花彷彿是天上的星星眨著眼。風,不再像冬天那樣寒冷,像母親的手,輕輕地撫摸著萬物。在溫暖的春風中,孩子們高興得放著風箏。在春天,春雨是尋常的,它滋潤著世間的萬物。在《春》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期望”。是呀,春天代表著綠色,寓意著復甦,象徵著期望。我們僅有在春天播下期望的種子,到秋天才會有累累碩果。而此刻不正是我們人生的春天嗎?為了我們秋天的收穫,我們此刻難道不應當付出汗水和努力嗎?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篇30: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讀過許多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其中,最令我陶醉而沉迷的,便是這《荷塘月色》了。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我的眼前立時就有了這樣一幅畫面:這月下的荷塘靜如隔世,風輕花香,吸引著詩人的光顧,同樣也吸引著我的目光。細細觀來,寬闊的荷塘中亭亭玉立著些沉睡的荷花、荷葉,我彷彿看到,月光柔和地鋪在花上、葉上,哪怕是最中央的花蕊,月光也慷慨地灑下她的憐愛,整個荷塘好似籠罩著輕紗,在夢中沉睡。空氣中,淡淡的花香,夾雜著薄薄的霧氣,真是個人間仙境啊!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也更見風致了,月光如流水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上……”花兒受葉兒滋養,葉兒被流水洗滌,一切的生命源於這水,這脈脈的水,這清澈的水,這細密密的水,而水卻被荷葉朦朦朧朧地蓋住了,使葉子更清更晶了。

伴著這清香的荷塘,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觀察的細緻入微,對美的嚮往,對寧靜平淡生活的憧憬和對家鄉那種江南水鄉的無限回憶與懷戀。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範”。

篇31:散文讀後感

近來無事,又翻開了這本買來已久的《朱自清散文集》。從書櫃裡拿出的這本舊書,在多年的精心保管下,未見老舊。封面上那位儒雅含笑的中年人如在眼前,就像一塊冬天裡的溫玉,在胸口蕩起了陣陣暖意;就像先生那恬淡含蓄的文字,彷彿字字都在心中彈奏出一曲曲清麗悅耳的和絃。

朱自清生於1898年,名字華,號秋實,後改名為自清。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創業者之一。為中國現代文學作了許多創新的工作,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散文與俞平伯一時並稱。而二人同做《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雖是取材相同、角度不一樣,但又大都以先生所作為好,可見先生散文造詣之高。

手中的這本朱自清散文集,來自於時代文藝出版社,20xx年版。收錄了朱自清《蹤跡》、《背影》、《你我》、《歐遊雜記》等幾個主要的散文集子中的主要文章,選錄了《國文教學》、《讀書指導》、《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論語文影及其他》等短論,還有一些尚未編入集中的作品。基本涵蓋了朱自清的主要代表作。

朱自清的散文不一樣於俞平伯的縝密,也不一樣於冰心的飄逸,更不一樣於周伯人的雋永。他用自我“真摯清幽”的特性創造了自我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這幾篇散文,被譽為白話美文的典範。

《背影》這篇散文經過描述父親送兒子遠行的一幕,表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那一幕車站上父親離去的剪影不也是我們心目中逐漸老去的父母的寫照嗎?

《匆匆》雖是一篇散文詩,但卻以新穎的一問一答的方式,用很多的排比與生動細膩的描述,用親切的聲音告誡了我們時間流逝之匆匆,時間之河不能倒流、不可回溯。昨日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務,僅有今日才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須知我們正在荒廢的此刻,正是逝去之人所期盼的明日啊。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握住這難得的今日。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獨自在清冷夜裡漫步在清華園的作者用月光襯托荷花,用水彩畫一樣的淡淡筆觸深刻而傳神的描述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和那時的心境。最廣泛的讀者也都是從這篇文章中認識先生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選者評價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但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一種詩意”。讀完此文,教人不得不沉醉在這醞釀已久,貯藏滿溢的詩意,沉醉在當時先生所凝望的那池月光裡。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篇32:散文讀後感

《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讀過席慕蓉散文的人,往往會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她的文章充滿了智慧。她總是把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挖掘出它們內在的完美品質,之後轉化為文字,讓我們分享。在她的文章中,沒有值得去推敲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百思不解的深刻哲理,只是順理成章地向我們一一道述,但卻能在人的心中泛起層層漣漪。

拿起一本席慕蓉散文集,往封面上瞅了瞅,標題是“透明的哀傷”。在這幾個大字後面映襯著紅色的流跡,還有兩朵花和飄散的花瓣。想必這本散文集中定是記載著席慕蓉的人生哀傷。仔細閱讀完封面上的那首小詩後,我最終明白了:寫的都是席慕蓉年輕時由種種事物引發的對人生的感慨。

隨意地翻了翻,看到有一標題是《爭奪》。心想:席慕蓉在文章中敘述的是誰和誰之間的爭奪呢?我帶著疑問進入了文章之中。

讀完後,我腦中的疑問全都沒有了。原先文章描述的是她與工作的爭奪,為享受大自然的權利而爭奪。結果好不容易從繁忙的工作間隙溜到大自然的懷抱,讓心境豁然開朗起來。

是啊,我們生在一個繁雜煩亂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煩惱,我們也有我們學生的煩惱。可是,我們忽略了精神放鬆的享受。抽出一點時間去尋找我們精神的樂園吧,那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精神能量的地方。和作者一樣,用一種散漫的心境,遠離繁亂、世俗的土地,到大自然的懷抱去,那兒有天高雲淡、風和日麗,沒有忙碌的折磨,僅有精神給你帶來的活力,經過一番後,再重新回到那世俗的塵世,又重新和塵囂、雜鬧接觸一番,但此刻我們卻是煥然一新的。

此時,我還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們不是逃避,只是向忙碌的工作做了一次小小的爭奪。幸好的是,大自然收納了我們浮燥的心靈,還給了我們一份無壓力的心態。”

放下煩惱,走過大自然,去欣賞藍天的美;傾聽鳥兒的鳴唱;沐浴太陽光的溫和。如果你連這都不能做到的話,那你必定不能成大器。但此時不必煩惱,去讀一讀席慕蓉的散文《爭奪》吧!這樣,你便多了一份安逸閒情,添了一份愉悅與超脫。

讓我們一齊去享受並關愛大自然吧!

篇33: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果然名不虛傳,令我如身臨其境,合上這本書,鼻孔裡還殘留著荷香,目光裡還帶著對荷的柔情,腦海裡還浮想聯翩,意猶未盡啊!

早就聽說朱自清是個很有才華的作家,直到我們課本上學到他的作品《匆匆》,讓我深刻領悟了時間的珍貴,我們要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學習,不能枉度此生。此後,我迷戀上了他的散文,要求媽媽給我買了這本《朱自清散文集》,看到此書,我便愛不釋手,不肯放下了。

朱自清的作品大部分取材於生活中的各種經歷,大致能夠分兩種型別:一種是描述個人以及家庭生活為主,具有十分濃烈的人情味和感情色彩;另一種主要是以描述自然風光和景物為主,抒發了朱自清的個人感情。書裡既有《荷塘月色》美輪美奐的荷花,又有《背影》中父親偉大無私、寬容的愛。還有《春》中一副生機盎然的畫卷,《乞丐》,《兒女》,《佛羅倫司》等等,篇篇都令我回味無窮。朱自清的散文沒有華麗的詞藻,過多的修辭以及驚心動魄的資料情節,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真實情感和那清麗雋秀的文筆,一點也不做作,令人讀起來覺得親切樸素,深深打動著我的心,他所傳承的民族精神和真摯情感不斷的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此外,我也學到了很多知識,如《博物院》,讓我明白了國內外的一些稀世珍品,明白了許多名人軼事,學到了許多歷史及書畫方面的知識。《冬天》,《綠》,《看花》,則讓我學會了更多的詞彙和優美的句子,豐富了閱讀知識,為以後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論誠意》,《兒女》,《哀互生》,又讓我看到了人世間的真、善、美….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從這篇篇清新優雅,如詩般的感人散文中,你細細品味出其中的美,愛,信念和智慧了嗎?朱自清的散文是久盛不衰的永恆經典!

篇34: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選讀後感

林清玄說:“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海雨似的音樂震攝了,竹林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湧,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樂器,風是指揮家,竹子和竹葉便是演奏者。”

讀了林清玄的隨風吹笛,彷彿也身臨其境,看到了滿眼翠綠的狂風不止的竹林波濤,陰雲密佈的風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機勃勃的摩擦生籟,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巨集大交響樂。風雨中的笛聲遙遠、高揚、廣闊、悠長。

真正聆聽了一堂林清玄教師上的音樂大課。

自我不懂音樂,更不會任何一種樂曲,十足的音樂門外漢。正因為這樣的無知才無畏,不自量力的一向想選擇一種樂器來學習。想學會了一種樂器,就能夠寄託心靈的期望。

因為竹笛攜帶的便宜。無論是在高高的山崗上,無論是隨風盪漾的湖泊上,竹笛都能夠迎風而立,盡興優雅的演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猶疑的選擇了竹笛的學習。

竹子是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一樣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徵。竹子清幽,默默無聞,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愛。

雖然一向立志學習吹竹笛,但由於太忙,也由於不善安排日常計劃,吹笛學習計劃,多少年來一向被耽擱著。遺憾中的遺憾。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七八九,逃避現實時就這樣安慰著自我。有時,真是痛恨自我的妥協主義。

還是說點陽光的話題吧。

大自然是美麗的,大自然是時刻變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巨集大交響樂,更是震撼人心的。經過讀隨風竹笛,更要拋棄上頭阿Q想法。用進取的人生態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過好生活的每一天,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具有竹子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的高雅品格。

篇35:散文讀後感

不到5天的時間,我便把爸爸10年前從廣州買來的《巴金散文精編》看完了。每當我讀著這一篇篇的散文,心裡就會像澎湃的海潮,跟著巴金的步伐,把心融入到這些散文中。

在《巴金散文精編》這本書中,有的寫他記憶中的木匠老陳;有的寫他望著繁星發出嘆息;有的寫他鄰家那條大黃狗;有的寫他早起看到海上的日出;還有的寫他對老舍同志的懷念……這些散文,每篇都那麼生動,那麼感人。你讀了,必須會被這些散文裡的小故事感動,也會讓你潸然淚下,久久回可是神來。

就說《“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這篇散文吧,他寫了他在踏上輪船,離開中國的土地時,心裡充滿悲哀和離愁,想起鄉土曾扶持他,賜於他苦樂,讓他享受幸福。可是,鄉土也給他帶來不幸,也幾次都瀕於滅亡,使他遍體鱗傷;他的一些親人被舊禮教給殺了,他只好用眼淚和嘆息埋葬了他們;中國的人們想爭取自由,不得不從事殘酷的鬥爭。這一個個慘酷的景象,使他無可奈何地離開這不幸的鄉土。讀到這兒,我便被巴金的處境和鄉土給他帶來的不幸所感動了。想想我們此刻新中國帶來我們幸福的生活,比巴金當時的處境好多了。所以,我們不能忘記舊社會給人們帶來不幸,要熱愛黨,熱愛祖國,珍惜我們幸福的生活;應當熱愛和平,反對戰爭,讓世界更平安!

篇36: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選讀後感

有些東西使你不得不靜下心來。——題記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國平,暑假裡看過《周國平作品精選》,那本書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裡的時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時,腦中僅有直直的平行線,那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枯燥的,乾癟的存在。但當你翻開的時候,才會知曉那裡面到底是怎樣一個複雜的多維世界。林清玄的散文雖不至於留給人硬板呆滯的印象,在翻開之前在腦海浮現的卻也只是幾筆粗線條而已。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閒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雲,捧著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恆。它們不似櫃檯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雲,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著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懷。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麼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真實的觸動。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裡,也許我們應當對父母說出自我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於故鄉,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感慨與在意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與親人聯絡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著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裡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憂,說的不就是如此麼?鄉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書中不經意間洩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那些是字裡行間的溫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聖的禮物。散文中多有關於陽光的字句,總帶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享受,即便是周圍沒有陽光,可是心中卻升起了一輪驕陽。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淒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陽光何處不在,如心裡的念想一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在另一篇文章裡,作者借陽光給了我們一個忠告,陽光常在,歲月無改,可是屬於我們的年代卻不會停留,作者勸我們珍惜“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歲月”,陽光不會為我們停留,再偉大的藝術家也留不住它。時光是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事物,但願我們不會讓身邊的一切成為記憶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對於人生的見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觀念是不去追求虛茫的物質條件,只要每一天都有一點甜美,有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歡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僅有心靜的時候,想想每一天發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僅有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這也讓

我想起了《瓦爾登湖》裡的意境,每一天與自然為伴,每一天都過得開心歡樂。最原始的歡樂,往往是最真實的。生活可是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會上生命所要承擔的職責卻是不重亦不輕的。在對別人負責之前,我們要對自我負責,做我們自我。夢想,於人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程,我們有努力就有收穫,哪怕那是戲劇性的終局。

世事離戲僅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僅有一步之遙。

作者說,生命最趣味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我,承擔所有的職責。

這話分量極重。不在於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於人是否想過要去理解。我一向認為,一個人的想望比他實際是否做過更重要,因為想望是未來的,而確定一個人是否做過一件事,是看其過去。只要你想過要過好每一天,只要你的願望足夠強烈,它便會驅使你去行動,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裡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絃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於這字裡行間的溫柔。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裡。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我的心裡種花。

篇37: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在朱自清的眾多散文中,最令我陶醉而沉迷的,便是這《荷塘月色》了。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月下的荷塘靜如隔世,風輕花香,吸引著詩人的光顧,同樣也吸引著我的目光。細細觀來,寬闊的荷塘中亭亭玉立著些沉睡的荷花、荷葉,我彷彿看到,月光柔和地鋪在花上、葉上,哪怕是最中央的花蕊,月光也慷慨地灑下她的憐愛,整個荷塘好似籠罩著輕紗,在夢中沉睡。空氣中,淡淡的花香,夾雜著薄薄的霧氣,真是個人間仙境啊。我忍不住就要跳進書中,與那荷花共舞,與那荷葉共樂。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也更見風致了,月光如流水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上……”花兒受葉兒滋養,葉兒被流水洗滌,一切的生命源於這水,這脈脈的水,這清澈的水,這細密密的水,而水卻被荷葉朦朦朧朧地蓋住了,使葉子更清更晶了。在這淡月微雲之下,我的思緒也忽然想到了“明月清風照綠葉,輕雲薄霧映彩荷”這句話,用它來形容這荷塘意境,再適宜可是了。

伴著這清香的荷塘,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對美的嚮往,對寧靜平淡生活的憧憬和對家鄉那種江南水鄉的無限回憶與懷戀。

篇38:散文讀後感

有人說,好的散文絢麗的如同璀璨的霞光,清新得像萋萋芳草,純真得猶如初生嬰兒般的吻,深邃得彷彿韻在骨子裡的事。

前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巴金散文集。巴金寫的《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帶我進入了巴金他心靈深處的那一片深深的愛國情懷,文中開頭兩段:說了故土對巴金的養育之恩,故土給了巴金的扶持�p給了巴金的衣食�p給了巴金的苦樂�p給了巴金的親人�p給了巴金的朋友�p給了巴金的幸福�p給了巴金知識後痛苦的源泉……寫的最後一段話: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我恨你,又不得不愛你。這句話巴金把他的內心世界,說的十分透澈。恨他,是因為要離開他,卻不能挽留住;不得不愛他,是因為巴金對故土十分的喜愛。矛盾的心理,不得不讓巴金走進痛苦的深淵。

還比如說:讀巴金寫的《我的夢》,帶我進入他那堅持寫文章的理想。巴金他也有放棄的想法:有一個心理在阻擋他前進的理想,在敲擊他心中豎立的信念,在關上窗戶,迎來“放棄”的客人,把“信念”趕走在門外。但是巴金從不受心中的阻攔,把那個阻擋的心理推開;把豎立的“信念”修的更加堅固;開啟窗戶,迎來“信念”的客人,把“放棄”趕走在門外。為了寫出更好的文章,巴金放棄了常人所擁有的:光明�p愛�p自由�p幸福,把這些完美的東西全都拋棄了。而選取了整天在書堆中,勤奮的寫文章,為了寫出更好的作品,不斷的努力、堅持、奮鬥、克服……我認為巴金他堅持寫文章的想法是那麼偉大!讓我不得不十分敬佩巴金。

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許多這樣的例子,有不計其數的人也像巴金一樣,有著永久不放棄的信念,為了考上好的大學而努力學習,為了找到好的工作而努力奮鬥,為了登上高峰而努力堅持,為了心中的夢想去克服困難……

我期望每個人能像巴金一樣,有著永不抹滅的信念,去應對生活中困難的事情。

篇39:散文讀後感

這本書的封面是一片小雛菊,在這片小雛菊的上方,有七行用金色刻上去的《一棵開花的樹》。這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不禁慢慢地吟誦了起來。

“佛於是把我化作一棵樹,長在你必經的路旁,陽光下慎重地開滿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有人說,感情是緣份;愛一個人與不愛一個人,是感覺,是無法選取的,任何的努力都是刻意的勉強;然而,茫茫人海中,又有多少人排著隊,拿著愛的號碼牌,苦苦等待,愛要拐幾個彎才會來呢詩中的那位女子,總是站在“必經的路旁”等待感情,做到最好的一面展示給他看。“慎重”一詞把等待中的忐忑描述的淋漓盡致,又細寫了這位女子在等待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一面。她用一顆自己最火熱的心去傾聽感情的心理活動。人生匆匆,但是在無聲中逝去的又何止感情呢?

“而當你最後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阿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而當他“最後無視地走過”那落了一地的並不是悽美的花瓣,而是一個少女凋零了一地的心,是血、是失望、失落,如泣如訴,其淒涼之狀況,催人淚下,替文中少女感到惋惜。然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那落了一地的少女的心竟還不覺後悔,卻還在等待著。

哎,幾百年的苦求來的卻是沒有結果的等待,然而在這漫長的等待中她也竟是沒有灰心過,也沒想到放棄。她只期望他能夠注意一會自己。難道這一點小小的要求也將轉成奢求嗎?

花落了,季節更迭了,來年還是好風光。往事如煙,隨風而逝,既愛,愛已傾城,也許相逢一如從前,只是花落了,季節更迭了,來年還是好風光,你呢經年後,你還是從前的你嗎?

這棵樹雖然不會嘆息,但是這哀怨的聲音卻又的的確確是從這首詩直傳到我心裡的。

“若相惜,便知足;若相知,便明瞭;若相守,便無悔。”這又是她在另一首詩中對這棵樹若有若無的回答。

“從妖嬈到凋零,只是遵守曇花一現的宿命,魂歸夢裡。而我,卻在繁華頹敗時傻傻地守護這那至極秀麗不放手。”或許,這又是那棵樹在內心最深處的話,只是在偶然時被人們發現了吧!

人生就像一場夢,夢醒後一切又回到現實,在這個現實的世界裡,唯一收留你的只是你自己的影子;所以,請學會放棄,放棄也是一種美,退一步也許能夠海闊天空。

篇40:散文讀後感

喜歡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猶如同封面上蓮花般的馨香一樣。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著跌宕起伏,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如:“暖暖的歌”、“時間道場”、“蓮花湯匙”、“友情的茶”……令我不由自主地翻開來津津有味地開讀。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在冷峻中持續著溫煦,在流動中體現著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當讀到《天真的心》時,我被文中的一段話打動了:“在被造謠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知之明。在被誤解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覺之道。在被毀謗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愛之方。在被打擊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愉之法。那是因為我深深地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我讀完後,內心像什麼東西撞擊了,是震撼是衝擊還是理解我個性喜歡最後一句:生命的一切都是需要時間。回顧平時的自己,在學習中我期望自己的成績能突飛猛進,每次考試都能拿到好成績,在生活中我也期望能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爸媽也期望我能快速成長,成為一個懂事的孩子……我們彷彿生活在著急和焦躁中,總期望自己能一步登頂。而文章中作者對人生的理解使我感到:在人生的歷程,不能夠著急,不急著看每一回的結果,我只要在每一個過程中去盡力做好,慢慢地體會,慢慢地成長。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另一篇《不孝的孩子》給我的感受也很多,散文中寫到了一位老先生,他在臺灣的兒女一開始對他很好,可老先生找到了大陸的兒子後他們就變的十分不孝順了,因為怕他大陸的兒子來搶老先生的遺產。這則故事中的兒女怎能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呢這世間能有多少子女體貼,孝順父母的心呀父母從小養育我們,培養我們,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成人成才,到最後我們能給予父母什麼樣的關懷呢物質的矇蔽是多麼令人寒心呀!

讀林清玄的文章,初讀清新,再讀更是心開意解。我這原本青春年少�p浮躁煩亂之心總會在品讀他的文字中旋即安定下來,解開心鎖,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換句話說,他的文章是啟迪星,引領我們觀照內心,開啟智慧和覺悟。

篇41:散文讀後感

餘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藝術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者,散文作家。

全書分為“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行者無疆”這五個部分。

餘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文筆很有特色,輕新脫俗,灑脫、放達而又瀟灑,讓人讀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誇張,不悲傷,沒有什麼好詞好句,沒什麼個性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擬人,用誇張等等,不侷限於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寫出讓每個人都歎為觀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寫的《草原》。自然而又優雅,不做作,簡簡單單幾行字,就完美地描繪出了所要說的那一幅畫面,真實而又完美。

就如“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了多遠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潔。頂上有浮飾圖紋,不施彩粉,通體乾淨。鳥是不在那裡築窩的,飛累了,在那裡停一停,看看遠處的茂樹,就飛走了。”

這一段,這是一開始的一段,只是簡單的敘述而已,卻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想象著遠處的山,清澈見底的水,綿延十幾裡的路,路邊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們很高,很大,還有好看的圖紋。

牌坊上時而會望見幾只飛累了的小鳥,在那兒歇息,倒也並不安居,過一會就又飛走了。這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作者筆下用簡單的詞句描繪出來,卻別有一番風味。

這樣的文章並不多。

仔細想想,蕭紅寫的文章《我和祖父的園子》便是如此,也是自然,真實,完美。“太陽在園子裡是顯得個性大。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樣樣,就怎樣樣,都是自由的。

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謊花,就開一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地飛,一會兒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兒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隻白蝴蝶。

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明白這個。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又有這樣一本書,讓人讀著讀著,就不由得沉浸在已逝的爛漫的童年生活中。這本書的名字叫做《呼蘭河傳》,和餘秋雨的散文一樣美,簡單卻又不失味道,雖通俗卻又十分自然,自然中透著完美與真實。

那種意境,遠比誇張的文章要吸引人得多,一個是外表華麗,卻找不到內在,另一個則是表面簡簡單單,普普通通,而只有細讀一番,才可能品出其中的自然美。

我本身就十分喜歡散文,詩歌之類的文章,因為它們不僅僅表達字面意思,更是能從字裡行間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還能夠學學名家文筆,多多感受,在自己的文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讀上去必須與眾不同。

本書值得收藏。

篇42:散文讀後感

有些東西使你不得不靜下心來。――題記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國平,暑假裡看過《周國平作品精選》,那本書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裡的時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時,腦中僅有直直的平行線,那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枯燥的,乾癟的存在。但當你翻開的時候,才會知曉那裡面到底是怎樣一個複雜的多維世界。林清玄的散文雖不至於留給人硬板呆滯的印象,在翻開之前在腦海浮現的卻也只是幾筆粗線條而已。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閒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雲,捧著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恆。它們不似櫃檯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雲,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著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懷。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麼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真實的觸動。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說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說的很好――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裡,也許我們應當對父母說出自我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於故鄉,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感慨與在意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與親人聯絡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說,他出門旅行時總帶著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裡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憂,說的不就是如此麼?鄉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書中不經意間洩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那些是字裡行間的溫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聖的禮物。散文中多有關於陽光的字句,總帶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享受,即便是周圍沒有陽光,可是心中卻升起了一輪驕陽。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淒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陽光何處不在,如心裡的念想一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在另一篇文章裡,作者借陽光給了我們一個忠告,陽光常在,歲月無改,可是屬於我們的年代卻不會停留,作者勸我們珍惜“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歲月”,陽光不會為我們停留,再偉大的藝術家也留不住它。時光是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事物,但願我們不會讓身邊的一切成為記憶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對於人生的見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觀念是不去追求虛茫的物質條件,只要每一天都有一點甜美,有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歡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僅有心靜的時候,想想每一天發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僅有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這也讓我想起了《瓦爾登湖》裡的意境,每一天與自然為伴,每一天都過得開心歡樂。最原始的歡樂,往往是最真實的。生活可是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會上生命所要承擔的職責卻是不重亦不輕的。在對別人負責之前,我們要對自我負責,做我們自我。夢想,於人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程,我們有努力就有收穫,哪怕那是戲劇性的終局。

世事離戲僅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僅有一步之遙。

作者說,生命最趣味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我,承擔所有的職責。

這話分量極重。不在於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於人是否想過要去理解。我一向認為,一個人的想望比他實際是否做過更重要,因為想望是未來的,而確定一個人是否做過一件事,是看其過去。只要你想過要過好每一天,只要你的願望足夠強烈,它便會驅使你去行動,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裡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溫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絃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於這字裡行間的溫柔。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說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裡。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我的心裡種花。

篇43:散文讀後感

清淡、樸實,這是我開啟《林清玄散文》所閱讀到的氣息和獨屬於它的那一份味道。其實,在手拿這本《林清玄散文》,翻開它的第一頁,閱讀第一篇文章時,我就被它那淡雅、細膩的文字所震驚。因為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當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筆風應都是充滿陽剛、堅毅的。但林清玄不一樣,他的筆風婉轉、細膩,絲毫不遜色於當代女性作者,但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許傲然,這種柔與剛的結合,被他的文字詮釋得恰到好處,即不會太做作,也不會過於剛強。猶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漣漪,在我們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憶及其源頭時,卻發現那痕跡早已消失不見,我想,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給我們帶來的感覺,若隱若現,隨風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中我最深有感觸的是一篇名為《空白筆記簿》的文章。這篇文章沒有過多的優美景物描述,也不似長篇大論的感悟,只是作者對生活的一點兒個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們卻從未發現。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去一家精緻、講究品位的書店買書,卻發現每本筆記本的價錢都要比一本書要貴上許多,對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詢問店員小姐,店員小姐卻給了作者這樣意想不到的一席話:書都是別人寫的,寫得再好也是別人的思想,筆記是給自我買的,自我的想法當然比別人的想法賣得貴了。看到那裡,我有和作者同樣的感受,在這家書店裡的筆記本之所以賣得比書貴,就在於它所要記錄的是單獨自我的想法,不與別人相同。為自我的內心而寫,然而,自我的想法自是他人無法隨意剽竊與買賣的,因為它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能夠用金錢所去衡量的。

我喜歡文中的這一幾句話:“但是有誰願意給自我的這天寫些什麼呢?願意給生活的靈光一閃寫些什麼呢?唯有我們抓住生活的真實,才能填補筆記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筆記就永遠空白了。

讀完了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過的一次評論當今都市人們快節奏生活方式的電視欄目。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必定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慢下來,這或許,便會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發現的樂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實。這樣的一絲一縷,便會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筆記本。

在急速流過的生活中,我們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滿了生活氣息的筆記。只但是,在從前,我們缺少了一顆甘於安定的心與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罷了。

篇44:散文讀後感

讀了《席慕蓉散文》讓我感受到年少的我們雖說輕狂,卻也是為了什麼使命在拼命勇敢地闖。那個時候,一切都是很神聖的。而中年時候呢?恐怕這份勇敢也已逝去了吧!更多時候是憂慮在作怪,不因他人,只為自己的憂慮。

如果我只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活著,如果我只是想要索取而不願有所付出。那麼,我活著就是在給自己畫牢而居,我或者就是在做讓人失望的事。給自己多些自由,給別人多些溫暖吧,這才是生活。

到底哪個才是真的我?我們時常迷惑,市場在心裡吶喊著。也許每一個我都是真的我,只是我忘了要怎麼自我接受,要怎麼與這種改變抗衡。

人人都需要這樣一個小小的島,當風雨來襲,我們可以投入她溫柔的懷抱。

沒有什麼美比天真純樸的心美得更自然了。這是一種特質的美 ,是一切美的根源,只是不為多數人所熟知。

很是懷念那些與書相依相伴的日子嗎,因為有了她的理解,所以日子裡才沒有那麼多的孤單。

有種姿態可以站成永恆,用閃光的身影來接受人們無比讚賞的目光。可是,又有誰能體會到那份只屬於勝者的孤獨?

有那麼一刻,即使心已荒蕪,記憶仍不斷地生長,如同春草。

當事實被扭曲,當自然被擠壓,當美被侵犯時,真正理解和欣賞的人會去計較,會發出有力的抗議。

總是在不斷地徘徊、猶豫。那長滿荊棘的路該怎樣走出去啊?我不怕走到最後遍身傷口,我是怕在這裡迷路,更怕終於走出去了卻看不到心中的那個願景。

篇45:散文讀後感

《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真摯靈動,靜默素雅,我提墨筆,墨跡淡淡綿延於這本《席慕容散文集》上,八字,唯有這八字,才可抗之。

我終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打動,喜歡她那真誠不失溫情的文字中,喜歡她那時馨時憂的情懷,以往讀過許多名家的散文,若論素雅者,當是席慕容女生當之,聽陳教師說,在她那年代的時候,席慕容的散文詩歌就已走進人們的文藝世界了,興盛一時至今未減。

讀久了那氣勢磅礴的文體,其實細細品來,還是要添一下溫婉的氣息,嘗試開始慢慢理解席慕容女士的典雅之氣,覺得,是花開時,願喜;花謝處,悲嘆。帶給你一個女子的婉柔綽約,筆若流彩,透出生命中的愛,愛中的美,都如一張沉博絕麗的畫卷般緩緩展開在眼前,方覺得這妙不可言,在觸及時發現那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無言心動。

她曾說:“原先平凡的人生裡竟然有著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她的心中,所以常常擁有一份感恩與感動,感恩之心對於我們是必不可少的,活在這個世上,世間萬物,哪怕是一草一木,也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在享受著完美人生之時,千萬不要忘了這生活種種享受,緣起何處,是誰贈與,方可學會感恩。

一種如痴如醉,又融入一種夢幻般的不真實,好比在孤寂徘徊中不免起了疑心,猶如潺潺流水般拂過心頭。

窗前月下,彼岸繁花,其中有一篇散文,叫做《窗前》,本文主要講了作者於四十年後重返臺灣,窗前依舊,可臺北卻早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在教師家看到的那樹蒼翠欲滴的芭蕉,想起自我家窗前也曾有過這樣的芭蕉,我對最終三段感觸很深,在經歷過人生的磨礪之後,重返臺北卻看見此刻的它燈紅酒綠,不復當年,人與人的眼裡充滿著慾望,看到這,估計相信誰都不忍看到這樣,嘆的是物是人非,悲的是人心不古,僅有窗前佈滿灰塵的古琴依舊在操守著那個時代最終的聲音,多麼的悲哀!得何以喜,失何以憂,見那綠姿芭蕉,才知對滄海桑田的悲痛!

嘴角漾起微微弧度,淡淡的客氣中彷彿是融入了絲絲暖意,於是我甘心不去想,不去說,只是靜靜的翻頁,沉醉在她的文字中——

所以,在這樣一個時代讀她的作品,對心靈好好淨化再好可是,席慕容,她是真正一個熱愛人生的作家,不會以玩弄文字或者蠱惑人心為榮。

篇46:散文讀後感

因為腰受傷的緣故,在家裡呆著,翻看老舍的散文。

一些印象——是關於濟南的。老舍筆下的濟南,跟濟南給我的印象,全沒有一點相同,以至於我讀這些文字的時候覺得很陌生,並不知道所說的就是濟南,除非提到那些有名氣的比如趵突泉。中古的城市,古老的城樓,窄窄的石路以及繞城的小河,這些握全沒有印象,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濟南已經不是原來的濟南了。而濟南給我的印象又是什麼呢?

三年的時光,一時並不知道從何說起,那就從頭吧。初到濟南並不覺得陌生,因為我的家鄉離濟南並不遠,風土人情都很接近。濟南的民風淳樸,你要是問路的話,會非常熱情的指點給你,不像北京,假如你去路邊的攤位問路,不買東西可能會遇到麻煩,只是可能,並不全然如此,濟南就不會這樣,你大可以放心。

初到,是7月底,夏季還沒有過完,但是有了秋天的痕跡,天很高且很藍,一點點雲都沒有,藍的刺眼,有些黃色的花在陽光下更加燦爛而溫暖,這樣的描述都是秋天的樣子了。但是在陽光下勞作的話,你就覺得還在夏天呢。對於新員工的實習,也包括在燦爛的陽光下除草之類,我們稱之為對知識分子進行社會主義勞動d改造,呵呵,這是2000年的事情,可千萬不要想成別的時候。好在像我們70年代的人,小的時候誰都做過這些的改造。秋天的時候,去了紅葉谷,當然沒有香山的紅葉這麼有名氣了,但是紅葉谷卻很有特色,或者不是很成熟的旅遊區,自然就成了特色。地方很大,依山而建,去的時候紅葉還沒有都紅,一個連一個的山上,一片一片的紅了,山裡有不少路,不像成熟的景點有很固定的路線,人又很多。或者因為是泉城的緣故,山裡面有水,積水成湖,湖水澄清透明,也有些魚兒,並且還搭配有小橋,鐵索木板橋,很有意思。往深處走,有很大一塊鳥禽區,也有自然的水經過其中。還可以發現樹屋,往人煙稀少的地方才可以尋到。濟南的三大名景,大明湖,趵突泉以及千佛山,據說秋高氣爽的天氣,在大明湖中可以看到千佛山的倒影,我卻沒有看到過,或者樓都太高了吧。大明湖也是秋天的時候去的,因為她名氣太大,期望值就太高了,所以,覺得就是一個湖而已,沒有特別之處。千佛山也是,但是我似乎走的路線不對了,並沒有看到很大的那個大佛,那天因為不熟悉路線亂走,給繞道了後山,就往上爬,結果後山很陡,爬到一半往下看嚇了一跳,也不敢再下去了,小心翼翼的繼續向上,終於到了一個人多的地方才發現正是千佛山的山頂了。

非要說出濟南的秋天跟別處有什麼不同,我是在也說不出。正如請人眼裡出西施一個道理,你假若對那個城市有很深的感情,覺得它的哪個季節都是好的。鬱y達夫的筆下故都的秋,北京的秋天也很好啊。

篇47:散文讀後感

寫愛情,寫得悽美絕豔。在《海倫的婚禮》裡,海倫是一個患了心臟病的女孩,她和一個瘦瘦高高的男孩子相愛了,男孩很愛海倫,即使有心臟病,也決定和女孩結婚。然後他們就準備婚禮,他們親手佈置自己的新房。一切都那麼的美好,然而,在結婚的第十天的早上,海倫還是走了,安靜而滿足的倒在年輕丈夫的臂彎裡走了。她這樣寫道:“是在早餐的時候,她只是要站起來為她的丈夫再倒一杯茶,她站起來,拿到了茶杯,然後就倒下去了。”沒有過多的渲染,只是這樣平淡,一個只做了十天的新娘!對於普通人來說再普通不過了,而對海倫卻那麼可貴!“十天的婚姻,十天的新娘,海倫能得到的就只有這麼多了。”,最後席慕容這樣來總結他們悲哀的故事。是啊,哪怕只是十天的新娘也是幸福的!看到故事的最後,給我感覺就是悽美絕豔!而在另一篇《胡凡小姐》的愛情故事裡,道盡了人生的悲涼,令人唏噓。她以詩的語言描述這段愛情:“愛的歡樂/只出現了一會兒/愛的痛苦與悲哀啊/卻持續了整整一生!”

篇48:散文讀後感

在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對生命的理解與感悟,人性的無奈和對未來的憧憬。作者以較含蓄的文筆為我們大致描繪出了生命的寶貴與不息。

生命的可貴之處在於它的獨特性,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是一條生命,我們具有自己的意識、活動、情感。每一個人存在於世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世間,基本上不可能找出一個與你一模一樣的人,也正因為這樣才體現出了它的寶貴,不單指我們人類,這世間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以及動物和其他種類都是具有生命的,他們也許在我們看來,是不屑一顧的,是卑微的,但是在生命面前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大家都是平等的。

可能,在所有的動植物裡,人類應當是最複雜的一種生物吧。在我們的社會中,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編織成一張大網,使得我們互相聯絡起來。

篇49:散文讀後感

學過王蒙的人生三境後覺得他說的話非常在理,每個人都應該有那樣的認識。作為學生我認為應認清順境與逆境的辯證關係。

想想剛到這兒,帶著那點微不足道的成績還沾沾自喜,而第一次的月考理所當然地給了我應有的後果。老是說學習應該踏實地一步一步來,其實這不是真正改變我的動力,而是同桌比我進步這一事實。覺得自己很不負責,爸媽努力掙錢送我來,我卻讓自己處於一種得過且過的狀態,應該嗎?這可能就是我的逆境。而幸運的是我及時改變了對此的看法,為了自己尊嚴而努力。我的成績也在一次次考試中有所起色。

而現在我的成績還算穩定但我的壓力和恐懼也在劇增。因為有很多時候坐在課桌前我不知道該幹什麼,總認為我的學習方法已經無法幫我進步,我迫切地需要另一種更好的方法。可僅靠我自己我不知道要怎麼去改變。別人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可我沒這資格,我沒有功勞,我需要不斷努力才能獲得一點兒回報,而面對學習上的壓力我需要的是冷靜,清醒和苦幹。

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正確的學習態度中勤奮努力。

篇50:散文讀後感

其實並不十分喜歡《家》這部小說。雖然無論寫作手法還是情節設定都十分出色,但我並不喜歡它對於思想內容的表現過於直白。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明顯是那個時期三類最具代表性的青年人物形象。覺新的“無抵抗主義”、“作揖主義”是對封建勢力反對卻不反抗的懦弱表現。覺慧則顯得有些過於激進,覺民則搖擺不定、立場不明。

小說在很多方面對映封建社會對人的壓迫。例如錢梅芬的死。同時也在很多方面表現了封建社會迷信思想對人的思想的毒害。例如瑞鈺的死。小說中的人物要麼引人同情,要麼引人厭惡。鳴鳳剛烈的性情和純潔的愛情彷彿是有意地對映覺慧的寡情。

或許因為同樣身為女子,鳴鳳的愛情無法換來覺慧同等地對待讓我由衷地憤慨。覺慧以事業、理想作為自己輕易摧毀一個美好女子生命與愛情的藉口。我發自內心地唾棄這種行徑。另一方面覺慧雖參與許多先進組織,如辦報社等,或是堅持不坐轎子,但骨子裡仍是由封建殘餘。他雖然讚美鳴鳳的愛情,卻不是以一個平等的地位去接受那份愛情。

或許殘缺的人性,也是那時代的悲哀吧!

篇51:散文讀後感

在娓娓道來裡,在最平凡裡,把愛與感動呈現。她寫《紅塵》篇裡的一碗《劉家炸醬麵》,寫她的丈夫如何給全家人做出一碗美味的炸醬麵,寫得繪聲繪色,她女兒會撒嬌說:“爸,好想你……的炸醬麵啊!”這一碗炸醬麵是那麼好吃,又成為一種幸福的象徵。當寫到這裡的時候,你會覺得已經很好了吧,然而作者筆鋒一轉,寫母親在世的最後五年與我們同住,我的丈夫常常會每隔半個月左右就做一次炸醬麵給大家吃。並且這樣說:“不行啊!面不煮爛一點,媽媽會咽不下去的啊。”就是這樣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文字卻能深深的觸動你的神經,聞之,為之動容!像這樣體現細膩親情的文字在《生日卡片》那段小文裡也體現的淋漓盡致,作者總是在生活裡把最微小的一件事裡把內心深藏的情感帶給你,帶給你心靈的感動。雖然不著一字“愛”,不著“感動”,卻處處打動你!

當你開啟那本散文,收穫的不僅是文字的精美、溫婉,更多的是帶給你的心靈的迴歸。

篇52:散文讀後感

龍應臺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別喜歡她寫的親情,抒情、真切、含蓄,併為之深深感動。《目送》描寫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長,目送父親的遠去。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過四十後,經歷過許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場面,再讀《目送》這類親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別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時候都是這樣:平靜中透露著的哀痛,讓人不甘又無奈。永遠記得兒子在第一次拿到學習成績單時的情景,手拿獎狀,在人群中急切地尋找我地樣子,那時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學四年,每次打電話時,即便是在腳骨折臥床時,他的聲音是歡快的語調,第一句話永遠都是“媽媽,我很好!”我很感謝兒子的孝順,但心裡也明白,兒子長大了,能自己擔待所有的傷痛,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每每想到這,那種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瞬間會填滿我整個胸膛。

讀《目送》會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親走時的那種撕心裂肺的哀痛,也會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親時,母親那歡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嘮的話語。世間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後還是沉寂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目送》所描寫的都是人們所經歷的,所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讀《目送》總有想流淚的感覺,為逝去的或正在遠去的親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腳步,能留下的就是記憶;讀《目送》懂得了對於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讀《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遺憾不捨都不過是生命的過程,我們只能往前走,用現在來填補過去的空白和傷口,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TAG標籤:散文 讀後感 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