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音樂家揚科讀後感

文思社 人氣:6.91K

第一篇:小音樂家揚科讀後感

小音樂家揚科讀後感

小音樂家揚科讀後感

多麼可憐的揚科啊!多麼悲慘的揚科啊!我讀完《小音樂家楊科》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情不自禁的發出了感慨。

揚科是個生活在貧困家庭中的孩子。他的童年,充滿了黑暗,充滿了寒冷。揚科酷愛音樂,愛拉小提琴。苦難的生活和周圍人的壓迫並沒有使他打消學習音樂的願望,並不能阻撓他對音樂、對小提琴的熱愛。悲慘的是,他沒能發揮出她的音樂才能,波蘭吃人的舊社會,扼殺了他的音樂天賦。他為了看一看、摸一摸地主僕人的小提琴而慘遭毒打,離開了人間。當時,他只有十來歲呀!我為他的死感到悲憤和惋惜。童年,本應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歲月,我生活在充滿陽光、強大的中國。我的童年生活和楊科的童年相比,猶如天上地下——生活相差十萬八千里啊!

學校裡,老師像慈母一樣,諄諄教導,使我茁壯成長。家中,爸爸媽媽把我當作掌上明珠,爺爺奶奶對我關懷備至。我喜歡跳舞、畫素描,爸爸媽媽不管路途帶來的不便,冒著嚴寒酷暑送我去培訓班。

我的童年,充滿了溫暖。早上,我剛從睡夢中醒來,媽媽就為我準備了營養豐富的早餐。中午,我在學校裡和同學們一起快樂地用餐、盡情地玩耍。晚上,又在家人的精心照顧下學習、看書。

我,一個生活新中國的少年兒童,生活是多麼甜美,多麼幸福。處處有人關懷、愛護,處處有人教導、培育。如果揚科生活在我們中國,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肯定有許多希望工程,也肯定有許多好心人會資助他,他也肯定會成為一個音樂家。

同樣的年齡,不同的命運,更激起我對祖國的熱愛,對父母、老師的感激,對自己童年的珍惜。

第二篇:讀《小音樂家揚科》後感

~-5-19 字數:439今天,我們學了顯克維支寫的《小音樂家揚科》。在讀這篇課文時,我的眼淚快衝出了我的眼眶。我的心深深地被揪住了,多麼不平的社會啊!這麼有天賦的孩子竟這樣夭折了。

揚科是個可憐的孩子,他出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貧困的家庭裡。揚科為了看一下地主僕人的小提琴,而遭到毒打悲慘地死去。我為揚科感到不公平,他本來應該可以和我們一樣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可以去上學,可以買一把小提琴,也許長大後能成為一名出色的音樂家。可是殘酷的命運讓他在還沒達到自己的心願就讓他離開人世間。我發現自己開始恨那時候的人了,他們的心像冰山那麼冷,像石頭那般堅硬。他們仗著自己有錢,有勢力,就把窮人當狗一樣看待,不管揚科多麼有音樂天份,也一樣罵他、打他。現在,全中國都解放了,不再會有人吃人的剝削現象,人民自己當家作主,過著富裕的生活。

想一想,揚科和我們的生活真是相差很多,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機會好好學習,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指導老師:周麗娟

第三篇:讀《小音樂家揚科》有感

讀《小音樂家揚科》有感

夜,已經深了,但平時貪睡的我卻久久不能入睡。小音樂家揚科的音容笑貌又浮現在我的眼前。

揚科是個生活在貧窮家庭中的孩子。他的童年,充滿了黑暗,充滿了寒冷。揚科酷愛音樂,愛拉小提琴。牛馬般的生活和周圍有錢人的壓迫並沒有使他打消學習音樂的願望,並不能阻撓他對音樂,對小提琴的無比熱愛。悲慘的是,他沒能發揮出他的音樂才能,卻被波蘭黑暗舊制度把他的音樂天賦給殺害了。他就是想摸一摸地主僕人的小提琴,但卻慘遭毒打,離開了人間,當時,他僅僅只有八歲呀!我為他的死而感到悲憤與惋惜。

童年,因本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但小揚科卻早早地向美好的童年告別了。比起我,生活在一個充滿陽光,充滿溫暖的新中國,爸爸媽媽都把我當作掌上明珠,爺爺奶奶也對我關懷備至,在學校,老師像慈母般的

教導我們,使我們在這最美好的時光中粗壯成長。我和揚科的童年比起來,可以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相隔十萬八千里。

我,一個生活在新中國,新制度下的少年兒童,童年生活是多麼的甜美,多麼的幸福。處處有人關懷,處處有人愛撫,處處有人教育。對比之下,揚科的童年生活是那麼的辛酸,在他死去的時候,只有他的母親和白樺樹為他哭泣,為他鳴不平。才八歲的人啊!這正是讀書,學知識的年齡啊!然而,他就像一隻漂浮在大海中的小木舟,被無情的驚濤駭浪給吞沒了.....

夜,越來越深,越來越靜,我躺在床上,難以成眠,同樣的年齡,不同的命運,更激起了我對新中國,社會新制度的熱愛,對自己的童年更無比珍惜!

第四篇:《小音樂家揚科》教學設計

《小音樂家揚科》教學設計

忍痛割愛 突破一點

——《小音樂家揚科》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設計依據]

《小音樂家揚科》為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冊第11課,原文作者系波蘭著作家顯克微支。這是一個悽慘的故事:一個酷愛音樂而極具音樂天賦的八歲孩童,僅僅因為摸了一下地主僕人的小提琴,就慘遭毒打致死。讀了令人扼腕嘆息,令人悲憤難平,令人深思不止:一個未成年的孩子本應該快快樂樂地生活在父母親溫暖的懷抱裡,本應該歡歡喜喜地背上書包進學校讀書,本應該蹦蹦跳跳地拉著爺爺奶奶的手入遊樂場,逛公園……然而,在資本主義的舊社會,為了生存,迫於生計,不得不寄人籬下,任人擺佈,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這在當時主人公的人性完全被人抹殺,人的權利根本談不上保障。在富人的眼裡,主人公就是一隻貓,一隻小鳥,呼之則來,喚之則去,任人宰割到何種程度?

全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泛寫揚科愛音樂:把自然界的一切聲音都當著樂聲,更為小提琴的美妙聲音所傾倒;同時也鋪墊著寫出了揚科家的貧窮,暗示著他悲慘結局的必然。第二部分具體寫了揚科摸了一下小提琴而慘毒打致死的經過,按事情發展的過程分為四個場景:(1)食具間外,揚科眼巴巴望著小提琴;(2)食具間裡,揚科不小心觸動琴絃被人發覺;(3)小木棚裡,揚科捱了一頓毒打;(4)屋外長凳上,揚科死了。

故事的語言特色相當鮮明,尤其是通過眼睛來刻劃人物的遭遇相當傳神。揚科一出場,“淡黃色的頭髮直披到閃閃發光的眼睛上”,眼睛是那麼地明亮,他是一個漂亮而聰明的孩子。揚科在食具間外“眼巴巴地通過開著的門,望著掛在牆上的小提琴,望了很久很久”,小提琴可望而不可及,進不敢進,走又捨不得走,內心是強烈的渴望,而現實又令他“怕”,“不敢動”,那種急切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通過“眼巴巴地望”傳達給了讀者。

揚科被抓住了,他“睜大了驚恐的眼睛”:你們會把我怎麼樣呢,我怕呀!一種孤單無助的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聽說要“打他一頓”,他“一句話也沒有說”,“只是瞪著眼睛”,揚科嚇壞了,也沒有他說話的權利。他現在是“一隻小貓”“一隻小鳥”,任人處置,任人宰割,“瞪著眼睛”,內心還是有話要說的呀:我真的就是小貓、小鳥嗎?你們怎麼能這麼狠心打我呀?你聽,多麼無助,多麼可憐,多麼令人同情啊!

揚科死了,在桃紅草綠、燕歌人舞的春光裡,在悠揚笛聲、樹皮提琴的陪伴中悲慘地死了,他“睜著眼睛,眼珠已經不再動了”,他死不瞑目啊!文章結尾哀音餘繞,故事結局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縱觀全文,以揚科的眼神為“點”,以“點”帶動全文事情發展的“面”,為我們依次展現了以下四個階段:

故事 揚科的眼神 折射出的資訊

發生 眼巴巴地望著 柔弱瘦小

發展 抬起頭望;睜大了驚恐的眼睛 無法抗拒的力量;太小了

高潮 只是瞪著眼睛 小貓、小鳥

結局 睜著眼睛,眼珠已經不再動了 死不瞑目

因此,在教學本文時,切勿將文章肢解的支離破碎而作過多無謂瑣碎的分析,而應當抓住“文眼”,抓住“人眼”,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有助於教師理清思路,把握好重點,充分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努力創設良好和諧的情感氛圍,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深刻領悟其思想內涵,體會其情感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具有較強的音樂性,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感受力。建議教師在教學前準備好一些如施特勞斯《春天的歌》等音樂作品,通過音樂的渲染和教師聲情並茂的誦讀,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悟情。

課文語言形象生動,蘊含著豐富的訓練學生想象力的因素。有的句子中含義深刻,宜於訓練

學生理解句子中含著的意思和有感情地朗讀。在第二課時教學中,還要求讓學生適時適地地積累語言,運用語言。抓住“點”,感知人物形象,藉助娓娓道來的故事情節及主人公悲慘的命運結局,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愛”與“憎”,“美”與“醜”。第二課時重點教學第四、五段(9—17小節),找出有關描寫揚科眼神的詞句,反覆誦讀,對比聯想,內化語言文字,使人物形象在腦海裡形象化地再“生”。 [設計案例]

第二課時

一、 音樂渲染,積累語言。

1、 放奧地利作曲家施特勞斯的音樂作品《春天的歌》,師:咱們一起來欣賞一首優美的樂曲,寫一寫你聽到了什麼聲音?能填幾個就寫幾個。(練習紙上)

小蟲( )地演奏;麻雀( )地歌唱;木叉( )地作響;青蛙( )地叫起來,啄木鳥( )地啄著樹幹,甲蟲( )地飛著,流水( )流著。

2、 交流反饋:指名讀——配樂讀,要求讀出歡快的情緒。

3、 匯入新課: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可見揚科是一個極具音樂天賦的孩子,對音樂痴迷不已,熱愛之極,長大後極有可能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音樂家,但他的願望實現了嗎?請同學們自由輕讀課文的四、五兩段,讀完後告訴大家:我讀懂了什麼?(讀後交流)

[設計意圖:教師先創設一個歡快的音樂氛圍,為與下文主基調的對比作鋪墊,使學生通過鮮明的情感反差更好地體會到資本主義舊社會的殘酷和小音樂家揚科命運的悲慘。同時,回顧上節課已學的舊知,藉機很好地積累部分擬聲詞。既鞏固了字詞,又加深對文章的情感體驗,不失為一舉兩得的良策]

二、 以點帶面,以情悟情。

(一) 自讀第四段

1、師:邊讀邊用“——”劃出揚科酷愛小提琴的句子,並深情地讀給你的同桌聽,讀得好的同桌待會兒向我推薦。

2、 同桌互讀互評,師巡視。

3、 組織評比交流,每個大組至少兩位學生。教師相機點評,重點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讀出重音,讀出感悟。

4、 師範讀,生齊讀。體會文中“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指的就是揚科熱愛音樂的巨大力量,使得膽小柔弱的揚科敢“鋌而走險”。

5、 師: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揚科的眼神已經告訴我們他對小提琴的熱愛已超乎尋常,虔誠之至。請你把本段中的有關句子聲情並茂地讀出來。(投影展示兩句話)並談談自己的理解。(師板書)

(1) 揚科躲在草堆後面,眼巴巴地透過開著的門,望著掛在牆上的小提琴。(“眼巴巴”說明什麼?)

(2) 揚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頭,望著心愛的小提琴。(“跪”、“抬”分別說明什麼?可想他當時是怎樣望的?指名錶演,又說明什麼?)

6、 配樂練讀這兩句話,體會小揚科當時的心理。

7、 揣摹人物心理,想象訓練。師:面對著日思夜想的小提琴,跪著的小揚科是怎樣想的?

8、 小結。

師:咱們就是緊緊抓住揚科的眼神,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的。通過他的眼神,我們就彷彿看到了一個孤苦無依,對音樂執著不移的小揚科活生生地站在面前,眼神充滿著企盼,充滿恐懼,充滿著哀求。描寫他的眼神句子在第五段還有,請大家用已學的方法自學13—17小節。

[設計意圖:本文篇幅較長,面面俱到,難免事倍功半。只有抓住文中經整合過的脈絡,才能有效地將整篇課文串聯起來,便於學生體驗讀書心得,瞭解人物的內心世界,積累豐富的

語言素材。值得一提的是:讀悟課文是非常有效實用的教學手段。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多引導學生揣摩、體會、吟誦等,並與音樂相結合使其迸發出最為絢麗的創造性“火花”。同時,教師也要適時範讀,做到聲情並茂地讀,身臨其境地讀,咀嚼語言的蘊涵,品味語言的妙處,帶領學生齊讀,以心契心,以情悟情,從而與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載體產生最大限度的共鳴。]

(二)扶放結合,以放為主,自學第五段。

1、 找出描寫小揚科眼神的句子,反覆品讀,配上小提琴作品《流浪者之歌》深情地讀,把讀出來的感受與同桌交流,暢談心中最想說的話。

投影出示:

(1)這個瘦小的孩子睜大了驚恐的眼睛,彷彿在說( )。

(2)小音樂家揚科睜著眼睛,眼珠已經不再動了,他死得( )。

2、 想象訓練:師:有地主管家的眼裡,小揚科就象一隻小貓或一隻小鳥。試填第(1)句話。並大聲讀出來,讀出小揚科的柔弱,讀出對這個黑暗社會的控訴。

3、 音樂對比,深化語感。師:課文在描寫揚科快要死的時候為什麼要插入一段美景的描寫?齊讀體會。前後兩段音樂對比再欣賞,使學生明白:對比的手法使文章的主題得以深化。

4、 語言訓練:填寫第(2)句話。

5、 小結。師:在小揚科離開人世的時候,白樺樹都在為他鳴不平呀!這樣一個活生生的聰明的小孩子,就這樣被殘忍地奪去生命,這還有天理嗎,這還是人嗎?

[設計意圖:當小揚科悲慘的結局赤裸裸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早已想找出最佳發洩心中憤恨的方式。帶領學生潛文入境,發揮想象,讀出,寫出,說出心中話語已顯得多麼必要。揚科的眼睛也是文章的“眼睛”,把握這一點,就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由此,本段教學要放手讓學生自學為主,自讀自悟,自行解決遺留在腦海中的疑難問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動性,培養其想象力、創造力。]

三、 讀寫結合,題外延伸。

1、 對比朗讀,分兩組同學:一組同學回讀“揚科熱愛音樂,愛聽自然界樂聲”的段落,想象:投入大自然懷抱的小揚科那雙眼睛會是怎樣的?另一組同學,讀小揚科慘遭毒打致死的有關句子,前後對比,不禁使人黯然作神:同一個人,同一雙眼,竟會落得如此慘局!歸根刨底,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學生討論回答。

2、 語言訓練(延伸題):練寫一段話,以下題目可供參考:

(1)《揚科,你死得好冤》

(2)《我為揚科鳴不平》

(3)《假如揚科還活著》

(4)《揚科來到我身邊》

3、 交流學習心得,師結課。

師:這節課,我們讀出了這個萬惡舊社會的罪惡,讀出了一個波蘭窮孩子的悲慘結局,讀出了一雙孤苦無助的眼睛,那雙死不瞑目的雙眼分明在控訴社會的毫無人性,分明讓我們要珍惜今天的生活。記住那雙眼睛吧,它讓我們更看清了這世界上除了美還有醜,除了善還有惡。

[設計意圖]

《新大綱》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學習運用語言”已成為廣大語文教師的共識。可一篇文章到手後,到底該怎麼教?從何處入手?著實讓人絞盡腦汁,費盡心機,可收效甚微。歸根結底,不少教師在教學中東“放一槍”,西“打一炮”,搞“游擊戰”,把文章肢解得七零八塊,毫無情

感可言,這實為教學一大忌,因此,要求我們要善於提煉文章的“點”,匯“點”成線,以線串文,理清思路。

其實幾乎在每篇文章中都有這樣的“點”,這樣的“線”,有的就是文章的文眼,有的可從不同的角度理出不同的“點線”。如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學《鸕鶿》一文時,就緊緊抓住“一抹”一詞,把握住了全文的精神所在,牽一髮而動全身,使景語背後的情味躍然紙上。本文教學也就從這一點出發,抓住“揚科的眼神”串聯全文,窺一孔而見全斑。從數學的角度講,“體”是由“面”組成的;而“面”憑藉“線”來構建;“線”則由“點”的運動或集合而成。可見,九九歸一,一篇課文的訓練整體,皆始生於“點”。精選訓練點,提煉訓練點,可以極大提高一堂課的效率和效益。

每篇教材都是一個大千世界,字詞句篇、語修邏文、聽說讀寫、知情意行,可謂無所不包,無處不在。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班級實際,從教材中權衡輕重多寡,得失利弊,分化、轉化訓練點,所選的“點”不在於數量的多,而在於是否精?是否能起“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訓練的本質意義不在於接受,更在於發展,光有以兩點還不夠,還需深化、整化訓練點,密切注意各點之間的聯絡,使教學如行雲流水,舒展自如,體現出課堂藝術的活力和魅力。如在教學《小音樂家揚科》時,僅以一“點”(揚科的眼神)就牽出了整個悲劇。值得提出的是: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尤其象這類情感性較強的文章,更是如此。鼓勵、指導學生多讀課文,要讀得正確,讀得流利,讀得動情,讀出自已的理趣,讀出自已的思想。在讀寫結合中訓練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總而言之,教師要善於提煉文眼,抓住要點,舉一反三,善於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好句,提倡學生大膽說“我認為”“我覺得”,敢於發表與眾不同的觀點,樂於表現自我。不僅是學生,教師更要多讀教材,熟悉教材,做到駕馭自如,才能在教學中方寸不亂,一氣呵成。

第五篇:《小音樂家揚科》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小音樂家揚科》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富亭國小袁李紅

教學目標:

1、學習第四段,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在剝削制度下,窮人孩子的悲慘命運,體會當時波蘭社會的黑暗。 教學重點和難點:學會讀懂句子含著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深情讀題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已經瞭解到了什麼?

3、小提琴的樂聲的確十分美妙呀!所以在學習第三段時,有一個句子強烈地表達了揚科對小提琴的願望?(出示:要是能有一把小提琴,揚科真願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交換。只要讓他摸一摸,哪怕只摸一下,他也夠滿意的了。)讓我們一起深情地再讀一遍!

4、老師過渡:課文就是圍繞著這一個伏筆逐步推向了高潮。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的四段。

二、學習第四段:

1、教師範讀:請同學們把書開啟,先聽老師朗讀第四大段,同學們細細地聽,從中你有什麼感受?

2、反饋:聽了這一遍朗讀,你有什麼感受?(板書:渴望小提琴熱愛音樂)

3、教師小結:同學們,在這裡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揚科對小提琴的萬分渴望,對音樂的無比熱愛之情。那麼課文這個部分哪些詞句寫出了揚科的這種感情呢?這些句子又是怎麼寫的?你是怎麼體會的呢?下面就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第四大段,用讀書符號劃出有關的詞句,聯絡上下文體會一下!

4、交流反饋:

重點理解:

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動,但是有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在推著他往前走,推著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著門口移動。

(1)“望了很久很久”體現他又愛又怕的矛盾

(2)從矛盾中發現:對音樂的熱愛、對小提琴強烈的熱情,那種如飢似渴的願望所產生的精神力量最終戰勝了害怕與恐懼,壓倒了一切。(怕、不敢動與往前走、悄悄移動)

(3)朗讀指導

在草堆後面,他像在自己的家裡一樣自在,可是在這兒,他覺得自己好像是闖進了籠子的小動物。

(1)“這兒”指食具間,對於揚科來說是不允許進入的。

(2)“好像是闖進了籠子的小動物”指來到了一個可怕的、不自由的地方。對比中發現揚科的可憐與害怕。

(3)朗讀指導

揚科跪在小提琴前面,抬起頭,望著心愛的小提琴。

(1)什麼時候用“跪”?這裡用“跪”看出什麼?(把小提琴當成了神聖之物)

(2)小練筆:揚科多麼想把心裡的話告訴小提琴,他()地說:“小提琴呀,小提琴……”

(3)交流小練筆

(4)朗讀指導

過了一會兒,黑暗裡發出了一下輕微的悽慘的響聲,揚科不小心觸動了琴絃。

(1)琴聲怎麼會是悽慘的?(當時的心情,心裡害怕、緊張)

(2)朗讀指導

5、下面讓我們一起用朗讀有感情地把第四大段朗讀一遍,感受這種複雜的情感。

齊讀第四大段!

三、結課存疑

這個充滿著音樂才能的可憐的孩子的結局究竟怎麼樣了呢?我下節課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