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歌讀後感

文思社 人氣:1.13W

第一篇:歲月如歌讀後感

歲月如歌讀後感

《歲月如歌》寫於老師的悲歡和酸甜,寫於老師的成敗與得失,教我們怎麼立志立德,教老師怎樣為人師表,教年輕人如何忠誠敬業,從中可以看到當代教育大師不懈學習、深入思考、勇於實踐、誨人不倦,“一片愛心在玉壺”的風采。歲月譜寫了與漪老師無私奉獻的頌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揚飛越的歡歌。“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用語言‘粘’住學生”、“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書中一篇篇細膩而生動的文字,一個個難忘而感人的故事,讓我讀了獲益非淺,感受頗多:

感受一、於漪老師所說:“教師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濤,激發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經數次聽過於老師的報告和與老師的錄象課,於老師她富有詩意的語言就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興奮源,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他們思維的效率。她說:“我們要讓學生學得紮實,只有一條路——備課越充分、越紮實越好!於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之巧妙,讓我欽佩不已。

感受二、於老師她倡導的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迴應,相互創生,是心智的“相長”,是情感的“共鳴”——這正是我們每一做教師所個所追求的。

我想,任何精彩的語文課都不是完全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從心與心的縫隙中,從思與思的搏動中,從情與情的觸控中生長出來的若干細節組合而成的。

感受三、書中於老師文字洗練,富有詩意。可以想象到在於老師的課堂上,與其說學生在學習語文,不如說是在享受語文,享受語文的種種情趣、韻味和意境。【本站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古稀之年,於漪老師對鍾情一生的語文教學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灣必然航運興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滿勃勃生氣;如果是閉鎖的,航道阻塞的,港灣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教學內容猶如港灣,執教者應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點與功能,認真地有創造性地引導學生,使港灣通向大海。在於漪老師看來,語文學科是最開放的學科,它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之中,母語的學習與運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加強課堂內外的溝通、學校內外的溝通,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每個現今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探索之路。

作者:一片綠葉

第二篇:歲月如歌 讀後感

紀念淞滬會戰

──讀《歲月如歌》有感

遠安縣計生局 嶽斌

做為中國第一部青春勵志小說《歲月如歌》,選取淞滬會戰這一歷史時期來創作,讓我等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從文字裡感受到了那時的血雨腥風,抗戰將士們的義無反顧。

“……事至今日,和平確已完全絕望,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禦侮救亡,義無反顧……本軍所部全體將士,與暴日誓不共戴一天。”張治中8月14日這一天,發表了語氣堅定的講話,這也成了他對日行動的“正式宣言”

“一·二八”淞滬抗戰打了三十三天,日軍增兵達五個師團,八萬多人,十九路軍和義勇隊,加上後來加入的第五軍抗敵者,最多時不過四萬人;日軍裝備飛機、軍艦、大炮、坦克等應有盡有,防衛能力佔優,十九路軍武器只有長槍、機關槍和手榴彈,官兵鬥志和野戰經驗佔優。但最終結果這場戰爭沒有贏家,而對於中國人來說,“一·二八”抗戰的意義重大,影響非常深遠。

蔡廷鍇在華盛頓,歡迎他的學生會主席致詞說:“蔡將軍為中華民族英雄,淞滬一戰暴日受挫,從此世人輕視中華民族之心理,鹹為之一變,中國的地位,亦因此而提高”。事實上,不但華僑學生有這種看法,連國際上的政要亦改變他們的看法。義大利總理墨索里尼就親自約見了蔡廷鍇,並對他說:“我為何要歡迎你,因為向來從未見有中國人敢和日本人抗戰者,有之,惟蔡將軍耳。不特中國人要崇拜你,即外國人也要崇拜你之英勇,不管中國政府對你之態度如何,我今天要熱烈歡迎你”。

日本自侵佔我東三省後,企圖一鼓作氣,鯨吞我中國河山,軍事與外交都咄咄迫人,亡國論者都十分悲觀。中國軍閥混戰了幾十年,

連年內戰,已將國力耗盡,國家的貧弱正是外敵入侵之時,賣國政府甘心媚敵,一次又一次簽訂賣國條約,將中國大好河山,斷送於日本人之手。“一·二八”抗戰,使到日本人失掉了不少籌碼。當時國際上兩大陣形仍未形成,外交上仍互相牽制,以日本國力仍未有單獨稱霸的能力,只好以“塘沽協定”結束了戰事。從“一·二八”到“七·七”瀘溝橋事變爆發,中國政府爭取到五年時間,基本上完成了統一(因抗日而停止了軍閥混戰),紅軍亦完成了二萬五千里長徵,從國共內戰中掙脫出來,到抗日戰線上開闢了新的根據地,使整個中國的形勢、結構與體系均發生了變化,為1937年的全面抗戰創造了條件。

“一·二八”淞滬抗戰的影響深遠,大大地鼓舞了中國民眾與軍人的士氣,抗日的十九路軍受到了人民的歡迎,蔡廷鍇成了抗日民族英雄,不管是在國內還是遊歷歐美,所到之處均受到英雄凱旋般的歡迎,所經各處店戶均張燈結綵,旗色飛楊,街道兩旁則人山人海,萬頭攢動,爆竹聲,震耳令欲聾。對比之下,張學良成了丟失東三省的罪人,到處受人唾罵。雖然,軍人都聽命於上司,不抵抗的責任在於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上海開戰一星期,正在十九路軍得勝時間,軍政部長何應欽一來就來嚴厲命令:“誰叫你打仗?”蔡廷鍇嚴辭以告:“廷鍇以將在外,決不受此亂命。付思我十九路軍多數系廣東人,血性男兒,均主張與日寇拼命”。“抗日救國尤是我衛國軍人天職”。“自?一·二八?以後,吾人均以正義為作戰目標,全體將領士兵決心犧牲到底,只有前進,不能後退。”上海抗戰使得中國停止了內戰,走向統一,也終於促使張學良下決心兵諫抗日。此後,全面抗戰爆發,投靠日本人,成為漢奸走狗賣國賊的只是少數,而幾乎每一個血性軍人,每一箇中國人都站到了統一戰線上來。

第三篇:觀《歲月如歌讀後感》

《歲月如歌》讀後感

我今天讀了《歲月如歌》這本書,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在這些前輩知識分子的身上,充滿了對祖國、對人民、對大慶無限的愛;充滿了對自己從事的事業必勝的信心;充滿了壓倒一切困難的意志和勇氣。要繼承發揚大慶會戰光榮傳統,弘揚正氣,樹立典型,要學習前輩們艱苦創業的奮鬥史。

記油田設計院副總設計師馮家潮:一九三三年九月二十日,出生在馬來西亞怡保巴里埠一個三代華僑的家庭裡。從小就感到生活在異邦的艱難和難以忍受的欺凌。一九三六年奔回了祖國。一九四九年考入了中央燃料工業部學校。一九五四年從這個建國後較早的培養石油幹部的學校畢業了。一九六零年馮家潮帶領同志們扎入油田現場,風裡來雨裡去,測定土壤傳熱係數;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發明瞭“串糖葫蘆”流程,也被正式命名為單管密閉油氣混輸流程,又稱薩爾圖流程,一直沿續至今。在一九八二年撰寫了《大慶原油脫水》的學術論文,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與好評。一九八九年被推選為全國僑界十大新聞人物。一九九四年被國家建設部授予“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 通過讀這本書,使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為大慶油田建設灑下過汗水,付出過心血的所有老會戰,老一輩科技棟樑,你們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會戰光榮傳統是我們企業激勵一代又一代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第四篇:歲月如歌讀後感

歲月如歌讀後感

《歲月如歌》寫於老師的悲歡和酸甜,寫於老師的成敗與得失,教我們怎麼立志立德,教老師怎樣為人師表,教年輕人如何忠誠敬業,從中可以看到當代教育大師不懈學習、深入思考、勇於實踐、誨人不倦,“一片愛心在玉壺”的風采。歲月譜寫了與漪老師無私奉獻的頌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揚飛越的歡歌。“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用語言‘粘’住學生”、“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書中一篇篇細膩而生動的文字,一個個難忘而感人的故事,讓我讀了獲益非淺,感受頗多。

於漪老師所說:“教師要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的心,使他們胸中或泛起漣漪,或掀起波濤,激發他們愛憎分明的感情。”於老師她富有詩意的語言就是學生學習課文的一個興奮源,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提高了他們思維的效率。她說:“我們要讓學生學得紮實,只有一條路——備課越充分、越紮實越好!”於老師在引導學生感悟之巧妙,讓我欽佩不已。於老師她倡導的在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對話,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迴應,相互創生,是心智的“相長”,是情感的“共鳴”——這正是每一個做教師的所追求的。我想,任何精彩的語文課都不是完全在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從心與心的縫隙中,從思與思的搏動中,從情與情的觸控中生長出來的若干細節組合而成的。

書中於老師文字洗練,富有詩意。可以想象到在於老師的課堂上,與其說學生在學習語文,不如說是在享受語文,享受語文的種種情趣、韻味和意境。

古稀之年,於漪老師對鍾情一生的語文教學又提出了更形象的比喻:能通向大海的港灣必然航運興旺,物如流,人如潮,充滿勃勃生氣;如果是閉鎖的,航道阻塞的,港灣就失去了價值和意義。語文教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教學內容猶如港灣,執教者應熟悉它、研究它,把握它的基本特點與功能,認真地有創造性地引導學生,使港灣通向大海。在於漪老師看來,語文學科是最開放的學科,它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之中,母語的學習與運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加強課堂內外的溝通、學校內外的溝通,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必由之路,也是每個現如今站在講臺上的老師探索之路。

工程公司:路冰峰

2014年6月28日

第五篇:歲月如歌讀後感

《歲月如歌》是一本自傳體散文,作者於漪。在參加淄博市農村骨幹教師培訓時,曾經聽於漪老師講過課。於漪老師已經年過半百,兩鬢斑白,但依然神采奕奕。兩個小時的時間,她用溫潤流暢的語言,智慧而坦誠地解讀了為師者的真諦,贏得了全場的陣陣掌聲。她五十餘載的教育生涯,走出了一條改革和創新之路,碩果累累,被冠以“教師的楷模”,甚至成了當代教育的座標。

在《歲月如歌》這本書中,於老師用她最質樸的語言向我們回顧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和畢生從事語文教育的思想軌跡,寫於老師的悲歡和酸甜,寫於老師的成敗與得失,教我們怎麼立志立德,教老師怎樣為人師表,教年輕人如何忠誠敬業,從中可以看到當代教育大師不懈學習、深入思考、勇於實踐、誨人不倦,“一片愛心在玉壺”的風采。歲月譜寫了與漪老師無私奉獻的頌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揚飛越的歡歌。“和學生的心絃對準音調”、“把握駕馭課堂的主宰”、“用語言‘粘’住學生”、“教師身上要有時代的年輪”、“一輩子學做教師”……書中一篇篇細膩而生動的文字,一個個難忘而感人的故事,讓我讀了獲益非淺,感受頗多。

讀完於老師的《門在哪兒》這篇文章時,我感觸很深。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入門了嗎?沒工作以前以為當教師,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只要把知識講清楚,把題目講明白,學生有問題問不倒就可以,可如今看來,僅僅如此已經遠遠不夠了。我們要給學生的不僅是一桶水,一缸水,而且是一泓流動的清泉。因此,只有大學裡學的知識,遠遠還不能勝任教育工作。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提升自己。這既包括學科知識的補充,也包括教育思想的提升。原來教師一言堂的局面已經不適應如今的教育形勢,合作學習,學生為主體才是教學的符合教育實際的。於老師還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是為“學”服務的,“教”不是通知統治“學”,也不是代替學生“學”,教師的教是啟發學生“學”,引導學生“學”。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不應從“教”出發,而必須從學生的“學”出發。因此於老師的教學還形成“老師教學生、學生教老師、學生教學生、學生間互學”的立體化有序教學結構,使得於老師的課堂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其次,作為教師不單單只是教給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愛心。如果我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講課,聽課,輔導,考試,選拔,從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培養,那麼,我想我們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險的。教師的任務是塑造學生的靈魂,必須堅持“目中有學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則。教學、教學,“教”要在“學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學的大目標,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服從於這個大目標,為實現這個大目標服務。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猶如導演一般。導演的胸中時時有觀眾,目的在於引導觀眾進入劇情,調動自己的感情,展開聯想和想象,從而受到薰陶感染。“愛是永恆的教育理念,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的教育才是豐滿的真正的教育。但是離開了嚴格要求,遷就和縱容學生的愛,絕對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真愛”。“一個學生就是一本豐富的書,一個多彩的世界。學生是活潑的生命體,每個人的成長都是獨一無二的。要培育他們成長、成人、成才,首先得尊重他們,從思想上、感情上尊重他們的人格,尊重他們的個性。教師要練就一副敏銳的目光,善於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長處與潛力,善於‘長善救失’,把隱藏的種種潛力變為發展的現實。”教書必須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知心不僅僅是瞭解學生而且是要讓學生了解自己,只有學生信任了你,才會對你袒露出自己的內心世界。

學無止境,只有堅持不懈的充實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

TAG標籤:如歌 讀後感 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