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隨筆》讀後感(精選多篇)

文思社 人氣:6.13K

第一篇:《病隙隨筆》讀後感

《病隙隨筆》讀後感(精選多篇)

這篇文章是史鐵生寫於生病治療間隙的片斷隨筆,篇幅很長,語言十分通俗易懂,主要涉及到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等方方面面的思考,沒有繁瑣的考證、推理或判斷,也沒有精彩優美的語詞、段落或引文,只有作者於病痛的折磨中記錄下的文字和思考,是平易的又是精闢的,是樸實無華的,又是鮮活無比的。

文章開始的第一句話就談到了命運,“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他把生活比作戲劇,詮釋的那麼準確,“要讓一齣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衝突,矛盾和衝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然而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來組合的。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異,才顯示出生活的五彩繽紛。所以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可以隨意調換,也不可能千般一律。正如他在《我與地壇》說的“就算我們連醜陋,連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事物和行為,也都可以統統消滅掉,所有的人都一樣健康、漂亮、聰慧、高尚,結果會怎樣呢?怕是人間的劇目就全要收場了,一個失去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條死水,是一塊沒有感覺沒有肥力的沙漠。”“人類的全部劇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所以我們必須要承認生活存在差別的,必須接受上帝安排的命運,不要過於埋怨上帝對自己的不公。

之所以喜歡他的作品,是因為他對生活的坦然豁達。“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面對命運的玩笑,他是那樣理智,直面命運的挑戰與不公。他那調侃的言語,讓人覺得這彷彿不是一個身患殘疾的人,而是一個在人生旅途中都十分順利的成功人士。我們這些四肢健全的人都無法把人生的意義想得透徹,而史鐵生卻把人生的許多哲理問題闡析得那樣簡單明瞭。每個活著的人都害怕死亡,甚至不敢提及死亡,而史鐵生卻把死亡想得那麼簡單。文章的第二部分談到了作者想用徐志摩的詩“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作為自己的墓誌銘,這是何其正確啊。人初來這個世界時,有幾個人會在意你的到來,然而當你走了又有幾個人為你流下悲傷的眼淚呢?人生本來就應該是平靜地出場然後默然地離場。史鐵生以一種調侃的口吻說到“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經過了這麼多的挫折,史鐵生不再像《我與地壇》裡描述的那樣,為自己殘缺的軀體而發愁,沒辦法接受身邊發生的一切,而是以一種很平靜的心態面對病魔,併為自己的生病冠上了另一種名稱“生活體驗”,曾經那些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飛煙滅,滿腔的愛,讓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他學會了以樂觀的態度詮釋自己的命運。然而試想如果換做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恐怕早已痛不欲生了,不可能還以笑臉來迎接這個世界。也許這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殊情愫吧,生活中很多人一旦遇上挫折或災難感到無可奈何時,情不自禁地把希望寄託於在我們觀念上主宰人類的佛主,求神明保佑,然而史鐵生在面臨接踵而來的災難,也從不曾像平常人一樣,把希望寄託於佛,他覺得懷著滿腔的功利之心去拜佛是對佛的不敬,“為求實惠去燒香磕頭念頌詞,總讓人擺脫不掉阿諛、行賄的感覺”。

在《病隙碎筆2》中作者把自己看作別人,用別人的角度來剖析自己。他提出了質疑“除了史鐵生我還可以是什麼呢”然而終於想明白了“史鐵生別人眼中的我,而我並非全是史鐵生”。的確,你的名字只是代表著別人眼中的你,而不能使你的全部。很多事情只有你自己知道,很多習慣只有在自己獨處的時候才會出現,自己內心的感受只有自己才能體會,所以別人眼中的你只是你自己的一部分,至於美化還是醜化只能看你在眾人面前的表現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為人知的的一面,而非我們在眾人面前表現得那樣,也許此時在你面前是那樣開朗快樂,然而在某市某刻他自己一個人在某個角落裡低聲哭泣。就像史鐵生說的“因而史鐵生以外,還有著更為豐富、更為渾沌的我”“他遠非坐在輪椅上、邊緣清晰齊整的那一箇中年男人”,人是那樣的複雜難懂。

作者在文章裡一直強調命運,也顯出了其似乎相信命運。在《我與地壇》中寫到“萬事萬物,你若預測它的未來,你就會說它有無數種可能,可你若回過頭去看它的以往,你就會知道其實只有一條命定的路”,而在本文又談到“好在"鐵"之後父母為我選擇了"生"字,當七年級定也未經意,現在看看倒像是我屢病不死的保佑”“我其實未必合適當作家,只不過命運把我弄到這一條(近似的)路上來了”。寫作對於史鐵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並非如同他說的由於他的記憶力低下,而是他的想象力十分豐富,具有很強的洞察力,遭遇的挫折如此多而致使他對人生的思考,這一切都有利於個人的創作,豐富的想象力讓他對身邊的事聯絡在一起,而洞察力則為他添加了很多寫作素材,對人生的思考則讓他的文章具有很強的哲理性。

《病隙碎筆2》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內心。殘疾對一個人主要造成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就業問題,就業使殘疾人感受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樣享有工作的權利,使他的內心感到平衡,二是愛情問題,因為身體的殘疾,所以殘疾人的愛情遭受到世俗的嘲笑,不被世人接受。然而在作者看來殘疾人的愛情同健全人一樣是那樣的高尚純潔,愛情的存在並不是以性為前提的。“一個滿心準備迎接愛情的人,好沒影兒的先迎來了殘疾--無論怎麼說,這一招是夠損的”從這裡可以看到作者的不滿,同時也可以看到愛情對年輕的史鐵生是那麼的重要。作者從很多角度論述了殘疾人的愛情權利不應該被歧視,更不應該被剝奪。

然而使我感到高興的是此史鐵生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都得到了圓滿的結局。

第二篇:《病隙隨筆》讀後感

我沒有見過他,史鐵生。只是從那些鮮活的文字裡覺得他是一個剛毅的男人。一個坐在輪椅上的弱者,在我心中卻是個巨人。先前曾拜讀過他的幾篇文章,都感觸很深。因為雖然上蒼對他很不公正,可他卻依然帶著勝利者的笑容向世界宣稱:我是強者。

史鐵生的生活很坎坷,他在人生最精彩的時刻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日日以輪椅為伴,而此後的生活也是此病

未去彼病又來。就如他在《病隙隨筆》中說的一樣,他的職業就是生病,48年來大約有一半時間用來生病。可就是這樣一個受到命運捉弄的人,居然可以依舊平靜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即使病痛纏身,卻仍對生活抱著十分的希望。我很佩服他。

史鐵生說:“生病是生活的體驗之一,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難以想象他的心中擁有多麼大的勇氣。我可以感受到他通過文字傳遞給我的一種樂觀的氣息,我可以猜想到他的笑臉,那一定是一張很自信、很燦爛的笑臉,他的眼光中沒有焦躁和憂慮,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冷靜,一種生機,一股極強的生命力。

有一些話他說得極有道理,生病的經驗是一步一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是多麼的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此文來源於本站是多麼安祥。其實我覺得生活也就是如此,很多人遭遇坎坷後會垂頭喪氣,埋怨上天的不公正,但當清醒時,仔細的思索一下,方可明白,坎坷教會我們的往往比成功時獲取的更多。坎坷讓我們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坎坷讓我們更執著的去看待生活。“其實,我們每一刻都是幸運的,因為在任何災難前面都可能加上一個‘更’字。”史鐵生這樣說。

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強者。一個兩條腿、兩個腎臟均出現故障,要靠透析器來維持生命的人,在我看來,這樣一個幾乎已經失去生活全部的人,依舊很平靜。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世界,他在用心細細尋找身邊每一處的快樂和美麗。

在史鐵生這樣的巨人面前,有時覺得自己真的很渺小。時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唳聲嘆氣,甚至停滯不前,孰不知也就是在這嘆息聲中錯過了更多。回頭想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每天可以自由愜意地做著想做的事,真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生活賦予的特別經歷,好好珍惜每一天,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祝福他,史鐵生,祝他的身體和心靈上每天都存在著陽光的溫暖,祝福他可以繼續與命運抗爭,繼續頑強地走下去。他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白來一遭,因為他品出了生活的真諦。史鐵生說,如果讓他來選擇墓誌銘,他會選擇這樣一句話:“我輕輕的走,正如我輕輕的來。”掃盡塵囂。

第三篇:《病隙碎筆》讀後感

學生習作

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讀《病隙碎筆》有感

“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間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他,把生活比作戲劇,詮釋的那麼準確:“要讓一齣戲劇吸引人,必要有矛盾、有人物間的衝突,矛盾和衝突的前提,是人物的性格、境遇各異,乃至天壤之異”然而生活何嘗不是這樣呢,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來組合的。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異,才顯示出生活的五彩繽紛。所以每個人的命運都不可以隨意調換,也不可能千篇一律。

《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通俗易懂並且生動的語言寫出了關於我們人生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史鐵生有嚴重的殘疾,但他仍然堅持地在寫文章——在他三天一次透析,整天與病魔抗爭的時期,他完成了《病隙碎筆》。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生命體驗的記錄。他隨著年齡的增加,寫作的時間將不斷減少。也許正因為這樣,他對於病痛不畏懼,努力留出時間對人生意義等去進行思考,所以也有了對“成長”、“生病”、“愛情”、“道義”等的感悟。

看完《病隙碎筆》,頓時覺得史鐵生不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哲學家,一個有很高文學功底的偉人。史鐵生,我曾反覆地咀嚼著這“鐵生”二字,一個因雙腿癱瘓而投身寫作的人。或許上天給了他過多的信任,讓他經受著磨難卻依然堅強的活著。很難讓人相信以上對於拜佛這事兒的看法竟出於他的文章。甚至於輕鬆地說他的職業就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對於一個有著這樣經歷的人來說,沉鬱、沮喪才是人們對他的認識,可在《病隙碎筆》中,我終於看清楚了他,終於感受到了他的一顆善良、智慧、自我的心。擁有化苦難經歷為人生哲理的本領,用一支筆馳騁在依舊充滿生命力的大地。

史鐵生沒有躲避生命必須面對的問題,他用他的智慧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也領悟到了很多道理。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因為任何災難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個“更”字。

生命給我們每個人的提問都不一樣,怎麼樣去回答生命拋給你的問題正是我們對生命的態度,於是,不再苦苦追問“公平嗎?”“為什麼?”我會抓緊每一寸的時間,繼續、和繼續的繼續。

第四篇:病隙碎筆讀後感

靈魂的洗禮,生命的追問

《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寫的一部長篇哲思抒情散文,全書共六部分,兩百三十六則。《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通俗易懂並且生動的語言寫出了關於我們人生的道理:人生、命運、愛情、金錢、道義、信仰??沒有華麗的語言,沒有繁瑣的推理或考證,也沒有精美的段落,有的只是樸實的陳述與精闢的思考,甚至是對於生命的幽默的調侃。

命運與生活

李澤厚說:“哲學探索命運,文學表達命運,宗教信仰命運。”《病隙碎筆》開篇第一句,便是“所謂命運,就是說,這一出‘人生戲劇’需要各種各樣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隨意調換。”我們常聽說,“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作者把生活比作戲劇,我能讀到的就是生活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運來組合的。每個人的命運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異,才顯示出生活的五彩繽紛。所以作者承認生活存在差別的,接受上帝安排的命運,不埋怨上帝對自己的不公。從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對於病痛、殘疾,作者並沒有自卑與怨恨,而是以他豁達樂觀的心態理智地去面對,並將之展現與我們的眼前。他對生活的坦然與豁達,使我對他的堅強的意志無比欽佩。一個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室的病床上,看鮮紅的血在透析器裡汩汩地走——從他的身體裡出來,再回到他的身體裡去的人,他如此堅強的活下來,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與學習嗎? 作者曾這樣調侃:“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對生命的豁達,對死亡的正視,從自然層面上升到一個哲理層面,從而超越了個體與自身的命運侷限,提出了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的道理,過程的精彩才是生命的精彩,“因為死神也無法將一個精彩的過程變成不精彩的過程,因為壞運也無法阻擋你去創造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你可以把死亡也變成一個精彩的過程,相反壞運更利於你去創造精彩的過程”。此岸與彼岸之間,史鐵生選擇了彼岸,但是彼岸只能去跋涉,不能抵達,目的只是過程的方向,創造了過程,也就創造了生命的奇蹟。他把死亡是一個節日,就好像苦讀時盼望有一個輕鬆的暑假。是的,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亦有不能承受之輕。死不帶去的一副皮囊,有時反而禁錮著人的心,靈魂。人生在世,庸庸碌碌還是叱吒風雲,最後終歸要化塵化土,那麼,與其把死亡說成是生命的結束,倒不如說成是一個漫長的節日來

的豁達了吧。只不過,這個節日就像夏日午後的小睡,一經睡去,不知道何時再醒來了。

塵世猶如浮雲,人生彈指即過,是福是劫是禍?齊克果曾說:“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走這條道——跨過嘆息橋進入永恆。” 死亡是我們的生命的一部分,它在長路的盡頭守候著我們,我們是無法拒絕的。這是我們唯一的路,我們無法迴避,只有徑直地走過去。但當我們走的時候,我們至少可以通過一路播種一路耕耘,讓身後的路鮮花遍地插柳成蔭。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只在乎過程本身,結果怎麼樣,那都是次要的。過程本身就是結果,感受我們一生應該感受的,經歷應該經歷的。在歷史的洪潮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無中來,回無中去,誰也不是誰,就像在過100年誰又會記起我們呢?親情、愛情、友情,才是我們在這短暫的行程中最真實的存在。人生就像那把三絃琴,一頭連著希望,一頭連著生命,兩頭繃緊了,人生才叮叮噹噹的充滿生氣。人的命就像琴絃,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懺悔與反省

“凡你描寫他人描寫得(或指責他人指責得)準確——所謂一針見血,入木三分,惟妙惟俏——之處,你都可以沿著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在自己的心底找到類似的埋葬。真正的理解都難免是設身處地,善如此,惡亦如此,否則就不明白你何以能把別人看得透徹。”

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能描寫或指責得“一針見血,入木三分”,要不就是因為在自己身上看到、反省到真實存在的劣根性,要不就是自己極為熟悉的人有此劣根性。人最為了解的,應該是自己;而除開自身,便是極為熟稔的人。要不你怎麼能把別人的所思所想分析得如此之透徹?難道對於一個僅僅見過幾次面的人甚至是毫不相識的人,你就能做到對他徹底的分析,如解剖過他一般?若真能如此,我能想到的唯一的解釋便是,此人具有特異功能,他有讀心術這門高深的絕技。在武俠電影或連續劇中,我們常能看到身懷此絕技的人,任何人在他面前,毫無隱私可言,非常可怕。然而現實中呢?在現實中,會讀心術這一類對我來說是恐怖的絕技的人,大概是不存在的。那麼,即使你是多麼有天賦、有能力的心理學家或邏輯學家,也無法推斷到一顆陌生的、複雜的心的聲音吧。所有的深刻的描寫,都是從懺悔和反省中來的。

看到這一段文字,我不由得想起一個人,他就是先生魯迅。上世紀國中國國民的劣根性,我們在先生的作品中可以說是窺盡所有。先生出於挽救國家、民族的危亡,提出了改造國民性的問題。在他發表過的那麼多的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先生對國民性的弱點理解得相當透徹,相當深刻,簡直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那麼些小說,把國民性的弱點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先生創造的阿q這麼個典型的人物,集中表現國民的劣根性。阿q性格形成的原因,除了封建的政治、經濟等原因外,還有傳統的封建思想。能將阿q描寫得如此透徹,即使是一個世紀後的現在,我們也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難道不是因為先生自己身上有阿q的某些劣根性?先生在深沉的強烈的自我反省中看到自己一些落後的、消極的思想,並加之他對自己所處的當時的社會清醒理智的認識,才能寫得如此尖銳與暴露。

無論是作者所說的“懺悔”,還是魯迅先生的自省,在我們當前這個時代,都是必須的。前段時間的“小悅悅事件”,已經被討論過很多回了。有人這暴露了當代社會的冷漠,有人說是父母的看管不善,有人說是交通知識不普及,還有道德的缺失······經過這些年的扶跌倒老人反被誣告的事件層出不窮,之前有位網友釋出了一條說說:“生命的寬度就在於:走在路上,看見一個老人摔倒,所有人都上去扶她,讓她一時不知道該訛誰!” 只有懺悔和反省,才能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

愛情與慾望

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殘疾人的愛情與慾望的問題,最終上升到所有的人。就我個人而言,提到性與愛,在國外,不得不提的是《情人》的作者,法國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我看過的是早年王道乾先生翻譯的版本,譯得極好,可以說是詩意滿篇。在《情人》這一薄薄的一小本子裡,杜拉斯極盡描寫之能事,將性愛描述成一種文化,一種愛情的表達儀式,真是露骨而又大膽,卻無絲毫齷齪之感。在這本《病隙碎筆》中,作者也有這樣的表述:“性······已經成長為一種語言,已經化身為心靈最重要的表達與祈告了。當然是表達愛願。”而在國內,我最願意想到的是90年代在大學校園裡大學生爭相列印、傳閱的《黃金時代》了。作為文壇邊緣第一人的王小波,對杜拉斯也是極為推崇的。雖然小波自己也

說了,自己描寫性愛,是“對過去時代的回顧”,“在非性的年代裡,性才會成為生活的主題,正如飢餓的年代裡吃會成為生活的主題”。

這兩位作家對性的描寫,既不媚俗,又不骯髒,而是將性作為人的一部分來詮釋。孔老夫子說:“食色,性也。”也就是說,性如果得不到,就會成為人性的障礙。殘疾人也是人,是人就該有人性,應該勇於追求自己應有的人性。史鐵生告訴我們,殘疾人也有爭取愛情和慾望的權利。我想我們該做的,就是以正常人的眼光看待殘缺(包括心靈的殘缺和身體的殘缺)的人。

史鐵生說佛,說上帝,他似乎對於這些,並無確定的界限。對於佛法,他敬重,卻沒有皈依,因為自認無知。對於上帝,他的認識是,上帝不許諾榮光和福樂,但會給你希望。對於宗教上的信仰,史鐵生似乎並無一個堅定的判斷,是或者否。

史鐵生的文字有一種蒼涼的況味,是那種從煉獄中發出的不屈吶喊,是穿越苦難在風雨中翱翔的黑色海燕。《病隙碎筆》是史鐵生在病痛中書寫的對生命的了悟,質樸無華的文字,冷靜睿智的思索,表達了他對人生各種不同境遇的體驗和感受。他用勇氣去超越痛苦的智慧,以我現在的人生閱歷,是絕不能很好得地理解的。但又何妨,就把閱讀《病隙碎筆》當成是一次靈魂的洗禮,生命的追問,雖然我對它認知淺薄。

最後,就讓我以他的一句很出名的一句話作結尾:“(請你支援)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掃盡塵囂。”

第五篇:《病隙碎筆》讀後感

《病隙碎筆》讀後感

基督教的信徒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上帝,讓上帝來操控著人的貴賤尊卑與智愚貧富,羅織著世間一切真實卻又漂泊不定的情感。但如果,當那人可以控制這一切,潔淨心靈,另開一扇窗時,他也就從平凡之人一躍成為黑夜中最璀璨的明星,而史鐵生,就是這樣的人。

《聖經》裡說:“當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時,就必然會再給你開一扇窗。”上帝讓史鐵生平靜地生活了21年後玩笑似的贈予不健全的軀體,乾脆利落地折斷了這個少年剛舒展的羽翼,硬生生地毀壞一個生靈的夢想。但他並未被擊倒,反而自己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換一種生活方式來享受。他不再為自己的軀體而發愁,忐忑不安的想法早已灰飛煙滅,滿腔的愛,讓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曾經有位記者問史鐵生的職業,他說是生病,業餘寫一點東西。這話霎時聽來不失調侃,可仔細一想又何嘗不是呢!他的一生,病痛接連不斷,此病未去彼病又來。但他還是熬了過來,並且積極對待生活。他說:“生病也是生活體驗之一種,甚或算得一項別開生面的遊歷……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非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瘡,一連數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麼晴朗。”是啊,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鼻塞了,才瞭解鼻通時呼吸是多麼順暢……人總是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看完這本書的時候感慨萬千,可是真要等我說出來,能在筆間流瀉下的卻也無幾。很多都只能心領神會,不是幾個文字就能表達的;也有些還未能看懂。我想也許是我閱歷不夠,無法理解他的邏輯思想吧;也或許是我的那個靈魂的自我太侷限,無法夠及他的高度吧。

吳元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