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頭》讀後感(新版多篇)

文思社 人氣:1.6W

《高老頭》讀後感(新版多篇)

《高老頭》讀後感 篇一

讀完《高老頭》,不禁讓人感嘆當時巴黎上流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淡漠的關係。父母兒女間的親情,本是世界上最純潔美好的感情。然而在那個時代,連親情都被金錢所玷汙,實在是一種悲哀。

《高老頭》這本書是巴爾扎克對拜金**最深刻的描述及抨擊,亦為《人間喜劇》系列的**作之一。小說以十九世紀初的巴黎為背景,揭露批判了資本**世界中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小說主人公高老頭是巴爾扎克塑造的一系列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之一,他是封建宗法思想被資產階級金錢至上的道德原則所戰勝的歷史悲劇的一個縮影。

他是法國大**時期起家的麵粉商人,中年喪妻,他把自己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兩個女兒身上,對女兒的任何要求都一一滿足。他給了兩個女兒每人八十萬做嫁妝,讓她們嫁入豪門。然而他還是被女兒趕出了家門,最終悲慘地死在伏蓋公寓。

在《高老頭》中,巴爾扎克無情地批判了那個道德淪喪,物慾橫流的社會。金錢和物慾膨脹帶來的人性異化和種種社會問題,都在這部作品中得到體現。

高老頭最初在兩個女兒家受到尊重,“我受到好款待:好爸爸,上這兒來;好爸爸,往那兒去。她們家永遠有我的一份刀叉。我同她們的丈夫一塊兒吃飯,他們對我很恭敬。”為什麼?“因為我生意的底細,我一句沒提。一個給了女兒八十萬的人是應該奉承的。”高老頭自己這樣說到。不久兩個女兒便嫌這樣的父親有損她們的面子,狠心將父親趕出了家門。

高老頭對女兒的愛是一種溺愛,是一種病態的愛。他為女兒可以付出一切。他無比珍惜妻子的遺物,然而卻因女兒需要用錢而不得不變賣掉;他花掉身上的最後一點錢,只為女兒能有一件漂亮的禮服去參加舞會;他為了女兒的體面不再做生意,但得知女兒缺錢時又想著重操舊業,甚至去“偷”、去“搶”、去代替人家服兵役,去“賣命”、“**放火”。

而兩個女兒對父親的愛是建立在金錢之上的,他有錢時她們假裝愛他,偶爾還會去看他,說一些甜言蜜語哄他開心。但在外面她們不願承認自己有一個丟臉的父親,一個做父親的竟要偷偷地去看女兒!她們去看父親,同他說話也全都是為了錢。臨死前高老頭已經沒有錢了,於是她們任憑父親在病床上受苦,請也請不來。高老頭死前終於醒悟過來,“一切都是我的錯,是我縱容她們把我踩在腳下的。”他感嘆到:“錢可以買到一切,甚至能買到女兒。”高老頭在病床上說的那些話,是對那個社會最猛烈最無情的批判。

在那個時代,金錢取代一切成為人們的上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淡漠、虛偽。不止是高老頭的女兒,其他人都是一樣。泰伊番**的父親為了保全財產,將全部財產傳給兒子,而將女兒趕走;特·阿瞿達侯爵為了二十萬法郎的陪嫁拋棄了高貴的鮑賽昂夫人;而鮑賽昂夫人與特·朗日公爵夫人看似情同姐妹,其實一見面就互相譏諷。

鮑賽昂夫人這樣對拉斯蒂涅說到:“這社會不過是**和**的集團,要以牙還牙來對付這個社會。你越沒心肝就越升得快。你毫不留情地打擊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當做驛馬。把他們騎得筋疲力盡,到了站上丟下來。這樣,你就能到達慾望的最高峰。”

金錢這樣影響著人們,整個社會陷入道德淪喪的泥潭中。高老頭的悲劇不僅是他一個人的悲哀,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本是寶貴的,也正因有了感情,人類才不同與飛禽走獸。但在金錢和物慾的刺激下,人性變得扭曲,親情、愛情、友情都因此被玷汙了。在小說的最後,拉斯蒂涅埋葬了高老頭,也埋葬了最後一滴溫情的眼淚。在高老頭的那個時代,是沒有溫情可言的,幸而我們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我們也更應該珍惜、保護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高老頭的錢雖然讓他買到了女兒偶爾的看望,但最終沒有買到女兒的愛。金錢確實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它並不是世上最珍貴的,畢竟它永遠也買不到真情

秋夕的詩意 篇二

2、夕桐:出自詩句“滿目夕陽凝睇久,桐花飛落釣魚舟”,夕指和睦、吉祥如意、長壽之義。桐指健康、美麗、富貴吉祥、榮華富貴。

3、涵秋:出自詩句“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取此名寓意溫柔如水,佳期如夢。

4、星繁:出自詩句“星繁愁晝熱,露重覺荷香”。寓意繁星明麗,輝煌奪目。

5、綠綺:出自詩句“含愁更奏綠綺琴,調高弦絕無知音”。大意為用作人名寓意綠綺本義為古琴,寓意容貌俊美、多才多藝。

《高老頭》讀後感 篇三

巴爾扎克的作品嘛,所以《高老頭》很早就聽說過,但也只限於名字,一直沒有機會看。放寒假前宿舍有看過之後說挺好看,剛好快放假了也要借幾本書回家看。在圖書館看到了就順手拿了一本。不經意間給心靈一次震撼……

作者開端先介紹了一個在巴黎很不起眼、毫無豪華之感的伏蓋公寓。小說的主要人物都住在這裡,所以這裡無疑是一處重要場景。作者也說到開始著筆描寫伏蓋公寓完全用灰色調是為了符合故事的情調讓讀者未窺視時就感到了一種悲情。接著簡單介紹了公寓中七位房客的情況,之後就是公寓中日常生活畫面,大學生嚮往上流社會心理矛盾、思想上的掙扎,上流社會表面的奢華、高貴與伏蓋公寓的強烈反差使大學生一步步喪失天真甚至良心向豪華而黑暗殘忍的上流社會走去,也慢慢在交際碰壁中接受這種特殊的教育……從每月一千二百法郎的高里奧先生到四十五法郎的高老頭,為了自己的女兒,甘心把自己榨乾,然後一個人躲在這卑微一角,仍關心、愛著在豪華地帶的女兒。他的一生彷彿只為了兩個女兒,而早被嬌生慣養的女兒是不會理解的,她們只會一味地索取,哪怕是老父親最後一滴甘露。最後女兒一身錦裝出席繁華舞會,而老父親卻死在寒酸的公寓客房。這一幕也震撼了大學生,使他完全看透社會本質,把自己完完全全交給了上流社會。

從拉丁區與聖馬爾索城之間貧窮寒酸的小街陋巷,到聖日耳曼區富麗堂皇的貴族府邸,作者為我們展示了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巴黎社會:一個給了兩個女兒每人每年四萬法郎入息的父親,自己卻窮死在寒納河左岸的閣樓上,兩個女兒一個當了伯爵夫人,一個當了銀行家太太,而每年只剩下幾百法郎生活費的老父親還得千方百計籌錢為她們還債;滿頭鮮花,打扮的像天仙般的貴婦人,頭天晚上在舞會上風頭十足,第二天早上卻在放印子錢的乾癟老頭面前陪笑臉;渾身珠寶的銀行家太太,為了擺脫困境竟不得不在賭檯上碰運氣;外來省的大學生榨乾母親、妹妹的私蓄,為的是置辦一套時髦行頭到上流社會去闖出路……紛繁的畫面、形形**的人物、光怪陸離的現象通過一個貧窮的貴族青年做橋樑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名家就是名家!他們是作品不是我們一遍所能理解的。我讀完後一味地嘆息高老頭的悲劇,痛恨不孝的女兒,為大學生的不堅毅感到羞愧,鄙視巴黎上流社會的人物……但是看一段名人名話吧:

雖然小說以《高老頭》命名,雖然高老頭和他兩個女兒的故事是作者用心鋪陳的主要典型事件,但高老頭並不是小說的主人公,高老頭的悲劇也不是本書的主題,如果作者只著眼於描述父親的溺愛和女兒的不孝,那麼小說的趣味便流於平庸了,書中與主題無關的枝節也太多了。事實上,本書真正的主人公是拉斯蒂涅——大學生,真正的主題是拉斯蒂涅的學習社會。作者以令人驚歎的巧妙構思,部署了拉斯蒂涅所處的典型環境,讓他從四面八方,從不同的社會階段,以不同的方式接受到相同的教育,終於使這個來自外省的青年喪失了天真,逐步為這**的社會所同化。正是從這一點出發,作者把本書編入以青年人的入世之初為中心題材的“私人生活場景”,而且這樣一來,也就沒有一個細節一個人物是多餘了,一切的人物和事件都和拉斯蒂涅的性格演變構成了必然的因果關係……

佩服!寫小說確是件不易的事!

看小說容易融入書中世界。那一幕幕彷彿都在眼前上演,思緒和情感也隨著變換。和**回到真實的世界,書中的世界又變得遙不可及,但是那種感覺無以名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高老頭》的世界是黑暗是,也常有人說我們所處的社會也是醜陋的黑暗的,只是我們現在還在學校的搖籃的保護下所以感受不到。時間如流水。大學是短暫的,我們將很快步入社會。你真得是那樣嗎?

秋夕的詩意 篇四

例如:“夕陽西下幾時回?”(晏殊《浣溪沙》)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這是晏殊詞中經常流露出來的一種極富人生哲理的人生態度。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遊原》)則流露出一種悲涼﹑悽美的意境。詩人借登樂遊原抒發了自己壯士遲暮之感,也強烈地宣洩了對國事盛衰之悲。詩人以其獨有的才華和靈感將自己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不幸人生,妙筆生花成了一曲哀婉動人的悲歌。“夕陽”不僅是指落日這自然景物,還暗指詩人生當晚唐,目睹亂世,深患國家之內憂外患,曾想展一己之才,匡世濟民,可惜其一生命運坎坷,至暮年都未能如願。當然,這首詩千百年來撼人心絃,不是因為它的寫景和詩人的自我傷感,而是因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所昇華的境界,給人一種哲學上的意義。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不僅抒發的是人去樓空的感慨和深重的鄉愁,更是作者對自己以前那種狂放不羈、荒唐無常生活的終結。據說,崔顥早年好賭酗酒,更被世人不齒的是他擇妻也以貌美為標準,且稍不如意即離棄,被稱為“有俊才,無士行”。而晚年的崔顥,“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說盡戎旅”。崔顥詩歌的“忽變常體”,其標誌就是這首連李白都自嘆不如的《黃鶴樓》。此詩之所以被譽為唐人七律的壓軸之作,蓋因作者以搖曳生姿的古歌行體入手,特別是後四句中“晴川”和“芳草”對仗工整,而“日暮鄉關”和“煙波江上”又很隨意,讀來讓人不僅想起漢末狂生禰衡被殺此地的警世典故,更頓生空茫之感及不如歸去之嘆。這種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結構體制,便於表現高唱入雲的雄健氣格,也使全詩意脈貫通,形成清拔俊秀,寄情高遠的超妙仙境。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把羈旅在外漂泊人對家鄉的思念情懷刻畫得淋漓盡致。馬致遠最好的作品,都寫於一種“夕陽”與深秋的背景中,《天淨沙·秋思》亦如是。這首小令名作之所以被稱為“秋思之祖”,就其作品內容本身而言,簡簡單單,普普通通,重要的就是這“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點睛作用。夕陽西下使枯藤、老樹、昏鴉這幅昏暗的深秋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試想,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他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在夕陽殘照的荒涼古道上,孤獨的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這是何等的悽美與悲涼啊!這首小令不僅寫出了遊子背井離鄉的漂泊之苦,而且透露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而“夕陽西下”更增添了一層愴神寒骨的迷離孤立之意。賞吟完一曲《秋思》,讓人心中隱隱作痛,悲淚欲出啊!

“黃昏鼓角是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今日山川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李益《上汝州城樓》)這裡的“黃昏”在詩人的筆下是何等的悲涼,那惆悵的意境,感傷的格調反襯出詩人在國土淪陷後的悲痛情緒。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詩人由眼前的“日暮”景象,想起自己漂泊異鄉的處境,把思鄉的情感和“日暮”的景象糅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惆悵孤獨的畫面,深刻地展現了遊子思鄉的悽惻之情,給讀者的心靈蒙上一層淡淡的惆悵。

“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范仲淹《漁家傲》)以蒼勁的筆觸,深沉的情懷,勾畫出邊塞黃昏時特有的氣象,給人一種雄厚的力度,有力地表現了壯士們防守邊塞的艱苦和堅持抗戰的決心。

當然,描寫黃昏的詩句也並非都是蒼茫、悲涼的,與之相反,也有格調清新、奮發向上的詩句。例如,徐元傑的:“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湖上》)詩人筆下的“夕陽”,簡直是一幅詩的畫卷。夕陽西下,簫鼓聲聲,人們駕著歸船,一片歡歌笑語,整個境界開闊明朗,表現了勞動歸來時的歡快、喜悅之情。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辛棄疾《鷓鴣天》)又給我們繪製了一幅恬靜幽雅的圖畫:斜日柔光,細草青青,黃犢鳴叫,一片清淡的春色。

“日暮江亭春影綠,鴛鴦浴,水遠山長看不足。”(歐陽炯《南鄉子》)則呈現出另一種情趣:日暮江亭,春光碧綠,池塘中鴛鴦戲水,遠山近水,斜暉脈脈,整個大自然充滿了蓬勃的生機,字裡行間流露出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深厚情懷。

秋夕的詩意 篇五

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

餘年心願半庭花。

西風碧海珊瑚冷,

北嶽霜天羚角斜。

無限鄉思秋日晚,

夕陽白髮待歸鴉。

這首七律,是老舍1945年底在四川北碚寫的,是老舍用來結束其自傳性散文《八方風雨》的一首詩作。《鄉思》詩題直接道明詩歌的中心思想,即表達對故鄉的思戀。首聯以一問句開篇,詩人自問天地“茫茫”,“何處”能“話桑麻”。“桑麻”泛指農作物或農事,見於晉朝陶潛《歸園田居》詩之二:“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以及唐朝孟浩然詩《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桑麻”二字,使人聯想起田園村居生活的恬淡舒適、怡然自得,但此時的詩人卻在廣闊天地之中,茫茫四顧,沒有可以閒話農事的歸處。首聯後半句立即給出了原因,國家此時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而能“話桑麻”的“家”也自然難以倖免。這兩句從小處入手,感慨不知“何處話桑麻”的愁思滿懷,自然過渡到對國家、故土山河破碎的慨嘆,從而奠定了全詩傷感悲苦的憂國憂己之思的感情基調。

在抒發黍離之悲後,詩人進一步聯想到自身。“一代文章千古事”化用自杜甫《偶題》詩的起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曹丕《典論・論文》曾言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但老舍隨後就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他不求文壇一逞,“餘年”的“心願”僅僅是求得“半庭花”,求得安居樂業而已。“半庭”字面含義即指方寸庭院,在古詩中常指向悠閒自在的家居、隱逸生活,如唐朝唐求《題楊山人隱居》中“半庭栽小樹,一徑掃平沙”的庭院小景;以及宋朝劉過《好事近》中“誰斫碧琅軒,影撼半庭風月”的夜月庭落,無一不描繪著安逸閒適的怡然生活。“半庭花”的意象,可謂含意深遠。

頸聯中詩人由對理想生活的憧憬進一步展開他的想象,似看到了北國故園的淒冷景象。“西風”、“霜天”是淒涼、蒼茫、惆悵的代名詞,象徵著哀痛、悲涼的遊子漂泊情懷;“碧海”源自古籍《十洲記》中“東復有碧海,海闊狹浩汗”;此外,“珊瑚”、“羚角”等意象無一不營造了一種清冷、悽婉的氛圍。此聯兩句有義山體遺風,大量運用“西風”、“碧海”、“北嶽”、“霜天”等片段意象,創造一種朦朧的境界,從而藉助可視可感的詩歌形象來傳達其真摯濃烈而又幽約深曲的深思。詩人驅遣自己的想象,使故國山河的實情實景≤≥轉化為虛擬的情境畫面,避免作正面抒情,而藉助於環境景物的描繪來渲染氣氛,烘托情思。抒情婉曲見意,具有李義山“哀感沉綿“之風。

尾聯中,詩人由想象迴歸現實。於是,在秋日的夕陽下,詩人發出無以排解的思念家鄉的慨嘆。萬般無奈,只有任夕陽斜照自己的華髮,翹首仰望日暮歸巢的老鴉。詩人心中的無限悲苦、無限痠痛,藉助於上聯的“西風”、“霜天”和此聯的“夕陽”和“歸鴉”等典型景物表現出來,將他因國破家亡而悲愁難解的感情,有層次地投射到一幅秋晚的螢幕上,從而達到了情與景的交融,藝術地創造出一個別有洞天的詩的意境。此聯上句“鄉思”與詩題相呼應,道盡思鄉之“無限”,一句“夕陽白髮待歸鴉”更是道出了詩人鄉思的慘痛與愁苦,深情綿邈,悱惻之至。

《鄉思》全篇,詩人遙想北方故土的破碎凋零,於哀苦悽清的虛幻情境中藉助典型景物委婉抒發沉痛的故土之思,最終卻只能在秋日斜陽下目送老鴉歸巢,而自己不寄望文傳千古、只願獨得“半庭花”的“餘年心願”也只能聊寄己心。全詩感時、抒懷,莫不滲透著詩人的真情實感,情致深蘊,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首先是構思縝密,情致深蘊。不採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致力於婉曲見意,有義山之風;大量運用聯想與想象,虛實結合,創造幽深的境界;組合典型意象,寓情於景,情境交融,這是老舍舊體詩深受吳梅村影響的一種表現。吳梅村的詩具有“遺民”心態的沉鬱自傷,善於將敘事、抒情、寫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情景結合,情事結合,互相滲透,創造“意與境渾”的境界。老舍深得吳梅村之神髓,《鄉思》中虛寫“西風”、“碧海”、“霜天”,實寫“秋日”、“夕陽”、“歸鴉”,在景物裡,寄寓自己的情懷,看似寫景敘事,其實景語皆情語,感情傷感哀婉、深蘊沉痛。其次,長於用典,化用古詩。《鄉思》巧妙運用古典詩歌,如“一代文章千古事”,反其意而行,使抒情寫志更有感染力。

《高老頭》讀後感 篇六

巴爾扎克是十九世紀法國最偉大的現實**作家,作為巴爾扎克的**作之一,長篇小說《高老頭》是作者決定把他的全部創作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後發表的第一部作品,在《人間喜劇》中佔著重要地位。

小說中高老頭是父愛的典型,高老頭有兩個女兒。他把自我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了兩個女兒身上,女兒歡樂,就是父親的幸福,女兒難過就是父親的悲痛。在高老頭的嬌寵下,兩個女兒過慣了奢華的生活。她們長大**,又按自我的意願嫁了人。她們出嫁時,高老頭給了她們每人八十萬法郎的。陪嫁。進入了上流社會的女兒們,專向父親要錢,使自我歡樂。窮困的高老頭只能搬進破舊的伏蓋公寓了,過著寒酸的生活。檸檬被榨乾了,皮就被扔在了街上。高老頭在病痛中孤獨地死去。

杯具的造成是自私與虛榮佔據了上流社會人們的心,人人都瘋狂地要權勢,要金錢,因為,在這個世界中,好像金錢與權威就是真理!它能夠讓你拋棄父母,拋棄兄弟姐妹,拋棄知心朋友,拋棄心中的感情,它似乎能夠讓你得到最大的歡樂,可最終,什麼歡樂也沒得到。人的自私是沒有邊界的,你肆無忌憚地搜刮親人的錢包,把錢歸為己有,這是自私;你得到了錢卻一個子兒也不分給生你養你的父母,這也是自私。

高老頭愛他的女兒,可女兒卻從來沒有愛過父親。他的悲傷,他的痛苦,他的需要,女兒從沒半點體會。我們應當明白,是誰給了我們生命,是誰為了我們而熬白了頭髮。長大後,是我們掙錢來養活父母了,而不是再花父母的錢。多陪陪父母親,讓他們也感受到你的愛,這樣,愛的火花才會燦爛!

高老頭死前說:“金錢能夠買到一切,買到女兒。”我覺的他真的很可悲,就算金錢能夠買到女兒,可是用金錢換來的親情是廉價的。如果親情能夠用金錢來衡量的話,那“親情”這個詞語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那樣和街上認識的人那有什麼區別呢需要用金錢去維繫的父女之情,這樣的父愛真的是愛嗎需要用金錢才換來親人的關愛,這樣的父親是偉大嗎我只能說他可悲。由此可見,在當時資本**社會下那種人情的淡薄,親情的悲涼以及廉價的醜陋的人心。

也許造成高老頭杯具的原因並不是階級和時代因素,而是普遍存在的。比較拿破崙時代結束後的巴黎,目前我們社會上也存在這個問題一樣。金錢**的社會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以金錢來維繫的,親人關係也不例外。那個時代的社會,任何東西都無法動搖金錢。所以,應對金錢的高老頭,不禁開始動搖,並開始對女兒的愛走向畸形了。他期望,這些投資給女兒的愛,能夠得到些東西。而在*,這是****的。人們常說,“養兒防老”,這句俗語在某種程度上不就是高老頭的心態麼某些較落後的地區,為了生男孩而不顧自我負擔本事不斷生育,直至生出男孩為止。有些則透過性別選擇去選擇生男孩。而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地方還會把女嬰溺死。這些現象令人口性別失衡。

要女兒輟學工作賺錢供她們的兄弟讀書,即使女兒成績很好,兒子無心向學,這些父母也照樣如此。平時也會對兒子和女兒有不一樣待遇

有些重男輕女觀念較深的家庭裡,女兒出世,父親氣得連飯都吃不下。即使是程度一般的,也常會認為女孩子長大後要嫁人,不需要讀太多書,於是不顧各子女的本事和意願,例如有些有好吃的、好玩的都優先研究給兒子,卻要女兒做較多的家務。極端的情景甚至是把兒子視為寶貝,在家裡有如小**,女兒則被視為奴僕看待,也常被打罵。這些現象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父母用功利的心去看待自我的親人,那些因為無法給家庭帶來利益而被輕視被嫌棄的孩子與高老頭因為被榨乾而被女兒嫌棄有什麼不一樣麼人類的親情不是錢所能夠代替的,需要的是彼此間真誠的愛。期望高老頭這樣的杯具不要出此刻社會**。

《高老頭》讀後感 篇七

沒有一個諷刺作家能寫盡隱藏在金銀珍寶底下的醜惡。”“錢能買到一切,買到女兒。”“在戰場上為了不被人殺而不得不**,為了不受騙而不得不騙人……”“社會不過是**跟**的集團。”“社會是一個泥坑,我們得站在高地上。”……

巴爾扎克不愧是享有盛譽的諷刺小說大師,他洋洋灑灑地寫盡了金錢背後的所有**。寥寥數語,就能將一個豐滿的人物呈現在我們面前。他用犀利的筆鋒刻畫出了人類靈魂最醜陋的部分——貪婪、自私、虛榮,跟魯迅一樣不留情面地抨擊社會和麻木、冷酷的人類,是為喚醒人性的覺醒。

記得《高老頭》這本書是四年級時姐姐送給我的。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這是第一本書我讀完後心中無比震撼。一字一句都觸動人心,字裡行間都透露出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巴黎資本**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揭露了資本**世界的醜惡面孔。

高老頭在大家眼裡始終是個謎。生活儉樸,衣著寒磣的他卻經常有兩位年輕漂亮,衣著華麗的太太去探望。這兩個女人一進門就把門關住,很小聲的說話,這引起了房客們的注意。後來經過一些列事情的發生,才使房客們知道,高老頭賣掉自己的寶貝是為了替已經做了伯爵夫人和銀行家夫人的女兒們還債。可是她的女兒們呢?在這個可憐的老頭臨死前都沒能來看他一眼,而高老老頭在死時還想著自己的女兒穿著美麗的晚禮服去參加晚宴。

“高老頭這個好父親給了兩個女兒每人80萬的陪嫁。他以為女兒總是女兒,出嫁以後,他等於有了兩個家。哪知,不到兩年,這對寶貝女兒雙雙將父親趕出大門?”讀到這兒,我曾落淚,這淚是對兩個女兒卑鄙的心理,虛偽的面孔、毫無人性的冰冷心腸痛斥的淚,她們難道忘了父親的養育之恩嗎?忘了父親一天只吃幾片面包的身影嗎?高老頭把一切的心血都傾注在女兒身上——給她們找最好的家庭教師,為她們找有教養的伴讀**?但高老頭不會想到,我不會想到,沒有人會想到:把父親趕出家門的竟是親生女兒!

“這個父親把一切都奉獻出來了。二十年間,他把五臟六肺以及他的愛情都奉獻出來了。他一夜之間便交出了他的全部家財。檸檬榨乾了,他的兩個女兒就把檸檬皮扔在街角上。”高老頭對兩個女兒的愛是本能的、帶有情慾和病態的。為她們付出了一切,但在他女兒的心裡他只是她們獲得金錢的工具。後來,高老頭的兩個女兒婚外戀,先後被她們的丈夫發現,她們被迫去向父親乞討最後一個子兒,竟當著他的面爭吵起來,醜態畢露。

《高老頭》是一部內涵深刻的小說,讀過它的人,有些為巴黎上流社會的荒*偽善所激怒,還有些為世人對金錢與利益的貪婪所氣惱。不過,當我讀完《高老頭》時,我更感到傷感,我因曾甘為女兒傾家蕩產的高老頭死時卻連買口棺材的錢都沒有而痛苦,我更因愛女兒勝過一切的高老頭到死都未再聽過女兒真心地叫他一聲“爸爸”而心碎。

在十九世紀巴黎上流社會,金錢、名譽、權勢佔據了人們的生活,迷惑了人們的雙眼,扭曲了人們的心靈。人們可以為了金錢而全然不顧親情的偉大!一個**從人們頭頂飛過,人們會誤以為是天使!它長著五光十色的翅膀,手捧鮮豔的毒汁,用來浸泡人們的心靈,使人們的心靈變的虛偽、卑鄙、毫無人性!而真正的天使,卻成為***,正如高老人,和那深沉博大的父愛!

“誰又能說,枯萎的心靈和空無一物的骷髏,究竟哪一樣看上去更可怕呢?”

把書合上,我閉上眼,淚珠嘩嘩地落下來,數不清這是第幾滴淚水了。在燦爛的陽光下,這滴淚顯得多麼渺小,可它,卻裝載著我的全部情感;它雖然很小,但是它訴說著一個悲慘的故事——《高老頭》。

《高老頭》讀後感 篇八

《高老頭》是巴爾扎克最傑出的作品。被稱為近代的《李爾王》。但在社會觀點上,它比莎翁的名劇意義更有**性,意義也更為深廣。

《高老頭》反映的是法國波旁****時期的事情。高老頭是一個靠戰爭發財的麵粉商人,為了兩個女兒幸福,他花了近乎大半的家產而將女兒都嫁入了豪門,以為女兒由此將得到幸福。他真誠的愛女兒,但只懂得用金錢培養女兒對父親的愛,用金錢維繫父女之間的感情使她們成為****的拜金**者,使自己成為拜金**的***。

小說的主人公歐也納。拉斯蒂涅不僅僅是一個人物,他是整個時代的典型。直到現在他也是各種滿懷希望的青年在大城市打拼的一個縮影。小說的悲劇因素也不限於個人的性情氣質,而在於整個社會環境。小說圍繞了兩條線索糾纏,一個是外鄉的青年拉斯蒂涅的見聞,一個是高老頭對女兒的愛,最終也由於拉斯蒂涅與高老頭小女兒的相愛而歸為一體。

拉斯蒂涅是一個到巴黎上大學的青年,想通過勤奮努力,刻苦攻讀當一名法官。但是經不起上流社會的**。3年的巴黎生活使他看清了社會的本質:法律和道德對***無效,財產才是金科玉律。於是他決定走另一條道路:往上爬!不顧一切地往上爬。在尋求進入上流社會門檻的時刻,他發現自己是個沒落的貴族,他找到了遠方的親戚表姐——鮑賽昂夫人。教授他****的人生觀,傳授他以牙還牙對付社會和個人的伎倆。

但是,畢竟經驗需要積累,拉斯蒂涅面對上流社會各種棘手的問題也會感到束手無冊,這個時刻,小說裡最冷酷的一個人出現了——伏脫冷。一個**發的撒旦似的人物。

伏脫冷教拉斯蒂涅和貴族**談戀愛,而自己跑去殺死**的哥哥,方便拉斯蒂涅獲得鉅額遺產,他還赤裸裸的語言剖析社會的本質,令便拉斯蒂膽戰心驚。但最後,拉斯蒂涅還是無法忘記高老頭的女兒,離開了貴族**維多莉,失去了他夢寐以求的財產。

最後,伏脫冷被別人出賣。拉斯底涅進一步了相信伏脫冷利己**社會本質的剖析,性情也大變,變的冷酷無情。但是仍然有一個人在喚醒著他的良知,他就是高老頭,拉斯蒂涅一直觀望著高老頭對女兒無私而無窮的愛,看著高老頭由一個精神奕奕的貴族老頭轉變成為一個被折磨死的憔悴老人。

最後,高老頭死在了拉斯蒂涅的身邊,一個美麗的青年終於面臨了心靈上崩潰,高老頭一死,他最後的一點人性美好的希望似乎也破滅了。他失落的埋葬了高老頭後,埋掉了最後一點人性。從心疼母親和妹妹的青年終於轉變成了一個野心十足的混蛋。

鮑賽昂夫人說:“你越沒有心肝,就越高升的快,你毫不留情的打擊他人,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當作你是馬,把他們騎的筋疲力盡,到了站上丟下來,這樣你就能達到慾望的頂峰。”

高老頭臨死前說到:“有錢可以買到一切,買到女兒。”“倘若我有錢,倘若我留著傢俬,沒有把財產給他們,他們就會來了,會拿他們的親吻來舔我的臉。”

這些**,這些社會活動活脫脫是我這個時代的再現。我不想承認,但是現在的上流社會汙濁腐化卻是與這一般如此。讀完《高老頭》那時候,我覺得拉斯蒂涅尚有可取之處,現在想來,當時的我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思想呢?或者,那時候就已經不再相信人間尚有美好?

不,不是的。當看到高老頭哀傷的死去的時候,我是落了淚的。偉大的父親死去了,一個青年也失去了支撐自己理想**精神世界的大樹。至今為止,高老頭還讓我震撼著,或許它是一部放到每個時代都能讓人反省的書。

在高老頭之後,我又看了許多外國文學,發現很多作品和《高老頭》有驚人的相似,是巧合?是故作?不得而知,但是,高老頭在我心中的地位,是遠遠高於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