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說禮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文思社 人氣:2.19W

彭林說禮的讀後感精彩多篇

彭林說禮讀後感 篇一

前天在單位聽了一整天的普及培訓課,講的是感恩教育和陽光心態。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想到前不久讀過的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彭林教授寫的那本《禮樂人生》。總是記得最清楚的,是《禮記》中的這一句:“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意思是說,禮,要以德來做基礎,在外表上體現出來的,就是禮。

而禮,最早的'時候就是稱為“禮”,而不是後來所說的“禮儀”。到了專門講究、說禮儀的時候,很多很多地方,就是人的內心缺乏了“禮”的核心——德,只剩下了“禮”的外殼——“儀”。

彭林教授是專門研究《周禮》等現代很少有人願意花心思去了解的少數研究者之一。他的人生道路也是很有些傳奇的色彩。(在此不談)我想談談我在這本書中所瞭解到的有關的知識,和我的理解。

書中說,關於周公“制禮作樂”,是因為周武王和周公都為商王因“牧野之戰”士兵倒戈,一個國力那麼強大的帝國,一個早晨“就像紙糊的房子一樣,說倒就倒了。”所以,《史記·周本紀》上記載,他們為了避免重蹈覆轍,討論怎樣才能長治久安。於是,在一系列文誥中都反覆談到治理國家最要注重的是什麼。如《酒誥》中說“人無於水鑑,當於民鑑”,就是說不要拿水當鏡子,而是應該以民為鑑。後來唐太宗李世民也說過類似的話。

彭林教授說,“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後來成為我國古代民本主義思想的一個主旋律。”他說,後來《左傳》《國語》《孟子》《荀子》包括以後的很多古代文獻中有關的論述非常多,如: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等等,都是源於周公這個思想。

彭林教授又談到了王國維的代表作《殷周制度考》(嘿,居然不是說《人間詞話》),說王國維在論中開頭就說:“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於殷周之際。”因為讀葉嘉瑩先生的書,她也提到過為什麼王國維在那個時代,突然就拋棄了對西方哲學的研究和興趣,轉而研究起殷周制度來的原因。王國維是“認為,周公改革政治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道德之團體’,要用道德把貴族、平民和其他的人維繫起來。為了保證這一目標的實現,周公制定了一整套禮樂制度,史稱‘周公制禮作樂’。”我們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就是從周公開始的。

說了大段大段的介紹,其實我仍是受了刺激的,呵呵。今晚Y姐跟我提到一個海龜派和鄉土派,都帶著大肚子的老婆在醫院排隊等待檢查,結果因鄉土派插隊引起口角,最後海龜派被鄉土派捅死了的新聞。她說,現在的人怎麼了,怎麼都不懂得謙讓呢?我說,我們已經不知道什麼叫“溫良恭儉讓”了。我家車庫今晚又被堵了,送兒子從學校回來,車停不進去,只好停路上。我想讓啊,可我讓一步,就快沒有路了。:)

當然,我們這裡提到的,仍是儒家文化,嘿。周公也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孔子不是說,“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嗎?孔子老說禮啊禮的,聽得我們耳朵都有點不耐煩起來。可孔子那個時候所說的禮,跟後來帝王為了統一思想所推崇的“禮”是不一樣的,《禮記》中說的,“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要以德做基礎和核心,而後代帝王所需要的,只是個“禮”的外殼,捨去了德,關注了“禮”的外殼“儀”,就有繁瑣的《禮儀》了(到《隋書》裡就改成叫《禮儀》了)。《左傳》、《戰國策》中君臣都是對坐的,到後來,臣子就只能跪著了,嘿。於是,道貌岸然,口是心非就蔚然成風,於是,佞臣就可以享受很舒適的生活了。

我還想問一句:我們中國現在仍是“禮儀之邦”嗎?那麼,我們漢族的禮儀,是什麼?我們漢族的民族服裝,是什麼?其他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的,那漢族人的呢?中山裝?旗袍?我們應該如何待人接物,才是我們傳統的禮儀?就像現在很多國家,日本、韓國、歐洲的,還有非洲的很多民族,他們都保留了自己民族的服裝和禮節,那我們自己的禮節呢?與人見面時握手?那是西方禮節。雙手合十,那是印度禮節。九十度鞠躬,那是日本和韓國禮節。日本和韓國的文化還是中國文化的衍生,那我們怎麼辦?我們這近百年中丟掉了傳統文化中的很多糟粕嗎?我們在不知不覺中,還丟掉了些什麼?!

上次在魏Saar的博文中見到德國人為在德國的中國人過中國春節時,人家使用了我們武林中人使用的抱拳禮。呵呵,也算是中國禮儀中的一種,可那是武林中人用的埃以前我們國家那些非武林人士平常見面用什麼禮節?我只知道平輩是拱手禮(兩手抱拳相握)。晚輩對長一輩(包括對老師)的是鞠躬禮,對父母是叩頭禮,女子是“萬福”禮(這個不知道對不對)。服裝那個旗袍算不算女子國服?應該也算。上次羅曼在觀看古琴演奏會時,極力鼓動我去做一件像漢服那樣的演出服穿上。今天是動了心思,我會去做一件這樣的衣服,按照馬王堆出土的那種曲裾禮服,右衽的那種。雖然自己覺得也有些固執和迂腐了,嘿,不過覺得挺美的,服裝也是文化的一個部分嘛。

關於“樂”,《禮樂人生》中說,那也不是今天我們說的音樂。書中說,儒家把“沒有節奏,沒有審美價值,雜亂無章的響聲”稱為“聲”,把“有節奏、有旋律、有審美情趣的樂曲”稱為“音”,那什麼是“樂”?

“對大眾身心健康有益的、對社會有益的、對人有道德教化作用的歌曲,儒家把這樣的歌曲稱為‘樂’,並且明確地界定說‘德音之謂樂’。”

書中說:“人應該內外兼修,禮樂文化的分工,是禮內、樂外。”

我把這本書讀完,認為這是一本好書。可書中仍是沒有說,今天的我們,應該使用哪樣的禮和樂,才能真的表現了我們的國家,的確是“禮儀之邦”。(感覺有些諷刺)彭林教授只是說,我們可以探討,可以試著設計我們現代中國人的禮儀,去繁就簡,等等。

我想說的是,中國如果要改變現在的狀況,不但要學習西方的文明,還需要“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才真的能夠拾撿傳承,併發揚光大古人留下來的那些璀璨的文明和文化。

彭林說禮讀後感 篇二

對一個人來說,禮儀是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對一個社會來說,禮儀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生活習慣的反應。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講理懂禮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優良傳統。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石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的遺產。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際交往的日趨頻繁和密切,作為交往潤滑劑的禮儀也越加顯得重要。當今社會中,崇尚禮儀是社會對其成員的基本要求,也是社會成員的精神要求。講究禮儀,遵從禮儀規範,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從而使個人學識,修養和價值得到認可,尊重。一個知書不達理,知識水準和道德水準嚴重不協調的學生,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人才。

一個優秀人才,不僅應當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還必須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修養和禮儀修養。禮儀是良好品德修養的表現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質養成重要途徑之一,需要彬彬有禮的方式去體現。但是禮儀教育目前學校教育不夠重視,特別是高校還未開設禮儀課程。而我們中國小仍是以分數和考試未中心的教育,德育和美育長期受到冷落。有的家長也只看學生成績,不關心孩子的心理和品格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教師應首先肩負起美育德育的責任,在塑造孩子的心靈美、道德美方面花大力氣,首先從文明禮儀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重視禮儀,養成習慣,自然成為一種修養提高學生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