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經典常談尚書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9.22K

新版經典常談尚書讀書筆記精品多篇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 篇一

閱讀經典名著是我們中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我是一個不愛讀書的孩子,但我知道讀書是我最人不能少的。經典名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之一,這些財富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之所在。

讀了《經典常談》之後覺得這門課很有意思,這門課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昇華,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源源不斷,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的傳承與發揚。《經典常談》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的一個展示,它讓我們瞭解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在讀《經典常談》之後,我深深的感到一些新的思索和理念。

讀經典可以使人明確自己的。奮鬥目標,可以使人明確自己的行動目的,可以使人明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經典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們應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把他們的經典作為人生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學習他們的高尚人格,從自己做起,把他們的優秀品質作為人生的寶貴財富。

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們瞭解到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現在的主要精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華華之寶。也是我們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的精華。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 篇二

經典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用文字儲存的歷史文化遺產,對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可以繼承和發揚光大,不能脫離對自己民族經典的研究。朱自清先生認為,“經典訓練應該是中等以上教育的必要專案。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實用,而是文化。這段話顯示了他對經典訓練重要性的深刻看法,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編寫了《經典常談》。

《經典常談》寫於1942年。朱自清先生在13篇文章中用簡單實用的文字介紹了中國文化遺產中的經典作品。因此,它已廣泛傳播了70多年,成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這本書是一般讀者瞭解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入門指南。

為了激發人們對經典的興趣,朱自清以想要“漫遊”經典的讀者為導遊,描述了《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等13部經典典故的來源和“風景秀麗”,簡單而有趣。這本書介紹了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化經典。幾千年來,這些被列為經典的作品在繼承和傳播的。過程中已經有了自己的學術體系。朱自清介紹,以經典本身為主,以書為主,沒有以“經學”、“史學”、“諸子學”為全書敘事綱領,讀者揭示了一條簡明的道路。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它不僅是所謂的“經典常談”,也是對經典作品的指南。

縱觀世界,現在全球一體化已經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市場”已經初具規模。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新文化。作為一個新時代,我們越來越少地關注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少的家庭會為孩子接受最傳統的教育,越來越少的孩子知道中國古代有如此精彩的作品。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在讀《經典常談》這本書之前,我只知道在中國古代,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出現在“百家爭鳴”時期,但我不認識他們。直到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中國古代的作品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最寶貴的財富。

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這些中國傳統文化正在衰落的現狀,但我相信經典不會消失。如果我把經典比作一個景點,那麼這個景點必須需要一個嚮導,朱自清先生的書只是扮演了這個角色,他詳細介紹了什麼經典,更介紹了這些經典可以傳播,在這本書中,我理解了中國古代經典的廣度和深度。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 篇三

最近我讀了朱自清先生撰寫的《經典常談》一書,朱先生離開我們已有60多年了,他作為我國現代作家以及他的優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這本書,就覺得書中字裡行間都閃現出他那種嚼飯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對其追懷不已,併為其只有50歲的生命而惋惜。

《經典常談》這本書寫於1942年,朱自清先生用淺明而切實的文字、於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煩地介紹了我國文化遺產中的經典作品,因此,七十多年來廣為流傳,成為普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經典。全書見解精闢,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是一般讀者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門指南。

看這本《經典常談》就像是花故事一樣,它突破了時間的限制,雖然它成熟的時間很早,但是單從思想和內容上來看,是看不出平代感的。朱自清告訴我們,書還是要看的,關鍵是要看好書,不要看雜書,這些看過會有質的'改變的作品是千萬不能被忍略的。如果你覺得那些古老的著作看起來枯燥難懂,沒關係,就算你毫無古文基礎依然可以看這本書,它會領你上道。只要我們瞭解了國學的重要,並且無丫把即將被丟掉的東西撿起來,我們下雅書來會更美好,這種美好是由內而外的,這也體現了我們中國文化的博犬精深。書中介紹了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入手,還有介紹,有方法,差的只是努力的人。我相信,為了使自己更完美,使國家更富強,中國人是不會放棄經典國學的,祖國的來來也正等著我們去創造。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 篇四

“人類語言之所以能夠‘隨機應變’,在於一方面能夠把語音分()成若干音素,又把這些音素組合成音節,再把音節連綴起來。所以才能用變化無窮的語音,表達變化無窮的意義。這是任何其他動物都辦不到的。”

此段話出自呂叔湘先生《語文常談》中“語言和文字”章節。這段話講述了人類能夠作為高等動物存在的特徵之一。在此之前,我並不清楚語言的種種,甚至迷惑過,因為一個問題——我為什麼會說話?這個問題在這個章節裡給出了答案。

人類語言採用聲音作為手段,而不採用手勢或畫畫,也不是偶然為之,其原因有四:1.聲音不受白天或夜晚的光線好壞限制,都可以發揮作用;2.聲音傳播的有效距離比手勢要大得多;3.用嘴說話可以解放雙手,可以一邊說話,一邊勞動;4.說話的速度比手勢要快得多。

我們都知道達爾文的進化論,自然選擇論。我認為這就是自然選擇讓我們人類誕生了語言。語言是美好的。否則,若是人類世界全是靜默的世界,那該是多麼無聊無趣!

呂叔湘先生是中國語言學家。近代漢語學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語文常談》是本很有分量的普及讀物,其中收錄的七篇讀書札記有實用價值,知識性也很強,這些文章既生動幽默,又可見學者的修養與識見。

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語言。世界上還沒有發現過任何一個民族或者部落是沒有語言的。至於文字,那就不同了。文字是在人類的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才出現的,一般是在具有國家的雛形的時候。直到現在,世界上還有很多語言是沒有文字的,也可以說,沒有文字的語言比有文字的語言還要多些。最早的文字也只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就是在有文字的地方,直到不久以前,使用文字的也還是限於少數人。

文字代表著人類智慧的結晶。同時,文字與語言關係又極為緊密,正如作者所說:“需要強調的是,文字不能和語音分割,所以文字不能超越語言,不通過語言而能夠學會文字的方法是沒有的。但是文字和語言又不完全一致,表現為書面語和口頭語的差異。”

一個字為什麼是這個意思,而不是那個意思?相信很多人都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就書中所言,這基本上是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只不過這個約定俗成不是大家開會定的,而是在實踐中自然形成的一致。

“在人們的語言活動中出現的意義是很複雜的。有語言本身的意義,有環境給予語言的意義;在語言本身的意義之中,有字句顯示的意義,有字句暗示的意義;在字句顯示的意義中,有單字、單詞的意義,有語法結構的意義。說話的人,尤其是寫文章的人,要處處為聽者和讀者著想,竭力把話說清楚,不要讓人家反覆推敲。在聽者和讀者這方面,要用心體會,不要望文生義,不要斷章取義”——意內而言外也。

“語言在不斷地變化,文字自然也要跟著變化,可事實上文字的變化總是落後於語言,主要的原因有二:1.人們學習文字是對著書本學的,唸的書往往是些經典,宗教的、歷史的和文學的經典,它們的權威給文字很大的影響,使它趨於保守。2.文字是讀書識字的人的交際工具,這種人古時候佔極少數。所以,歷史上甚至曾多次出現過脫離口語的書面語,例如梵文。”——古今言殊。

“說到結構,必須先有大大小小的單位,沒有不同的單位就談不上什麼結構。而對於語句的單位,一般人腦子裡大概只有‘字’‘句’”,但其實古時候還有一個單位叫‘言’。但就現代漢語來說,最常見的單位還是字、詞、句。

“‘字’這個字,在古時候除了別的意義之外,用在語文方面,主要指文字的形體。其實它有三層意思:專門指形體的時候,叫‘漢字’;專門指聲音的時候,叫‘音節’;專門指音義結合體的時候,叫‘語素’。漢字、音節和語素形成三位一體的‘字’。

“對於‘句’,《文心雕龍》裡說:‘句者,局也。局言者,聯字以分疆’,意思是說,把整段話分成若干片段,叫做句,句一方面是‘聯字’,一方面又彼此‘分疆’。

“古時候所謂的‘詞’是虛字的意思。用作語言的單位,卻有爭議,語法學家一直在尋找詞的規定,但是一直沒有找著。現在比較通行的標準是:

“1.可以獨立運用。用來區別詞和不成為詞的語素。

“2.不能擴充套件。也就是中間不能插入別的成分,用來區別詞和片語。”

這段文字出自“饒有趣味的字、詞、句”一章。讀來的確是既有嚴謹的學術性,又有生動活潑的趣味性。

呂叔湘先生《語文常談》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往對於語文的瞭解是多麼的淺薄,讓我明白了語文是多麼的博大精深。

我相信,語文是值得終身學習的。這是母語文化帶給我們的天生印記。

經典讀書筆記 篇五

每個人都有童年,而且每個人的童年都是不同的,但是,我們的童年有高爾基那麼苦嗎?不,沒有,我們現在在家裡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們的童年是幸福的,美滿的,但是高爾基的童年又是怎樣的呢?

暑假裡,我讀了俄國作家高爾基的《童年》一書,高爾基那悲慘、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頓時把我吸引住了。故事的主人公原型就是高爾基。高爾基很小就沒有了爸爸,跟著媽媽和外祖母生活,但是他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苦難,不僅生活條件很艱苦,而且幾乎天天有人欺負他、打罵他,然而在惡劣的環境下,他沒有抱怨,只是更努力地讀書,準備長大孝敬辛苦的`媽媽。他從小就喜歡讀書,正如他所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童年》這本書,記載了高爾基不幸的童年故事,不僅讓我為高爾基感受到了苦澀和不平,更是教會了我要感恩、要珍惜幸福生活。高爾基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都能成才,真讓我佩服。

孔子說:見賢思齊焉。我要向高爾基學習,在逆境中也能茁壯成長,在這樣美好的童年中,更是要好好學習,努力成為一個強大的人。

經典讀書筆記 篇六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翻開《名人傳》,在首篇的引言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巴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類喘不過氣來。開啟窗子罷!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顯然,羅曼·羅蘭要用英雄主義的精神來矯正時代的偏向。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義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家裡貧困交加,展現出音樂才華的他被父親視為“搖錢樹”,父親不惜打罵,使貝多芬有個不幸的童年。貝多芬長大後更是痛苦萬分,可一次又一次的挫敗都沒能使他屈服,雙耳失聰的他同樣在生命的57年間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正因為他有著超於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卻不是直面困難。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

這本書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名人傳》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

經典常談的讀書筆記 篇七

秋天,可以是一個豐收喜慶的季節,也可以是一個蕭瑟寒冷的季節,如果沒有珍惜秋天,迎來的幾時刺骨的寒冬……就像菲利普知道自己永遠失去了瑪利亞一樣,從此活在痛苦中。

三十年前的一天,菲利普和心愛的姑娘瑪利亞分道揚鑣,分開的原因並不是大家想得這麼悲情,不是家長反對,不是第三者介入,更不是因為不愛。只是因為他們在結婚的儀式上產生了分歧:瑪利亞一家因為信仰,希望在教堂裡結婚,而自以為是先進分子的菲利普則不希望延續這種封建的傳統,應該要登記結婚!因為在這個事情上兩人達不到共識,結果只能分開。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個理由很可笑,但是,這卻真實地反映了主人公的'可信價值觀念。分開之後兩人開始了新的生活,並各自成立了家庭,然後兩人並不愛自己的另一半。菲利普偶然會思念那個心愛的女孩,但是也從來沒有後悔過自己當初的那個決定。

直到有一天……

直到有一天,他看見經過的殯儀車,並得知躺在裡面的就是他心愛的瑪利亞,是的,瑪利亞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他知道自己失去了摯愛,但是,思想已經固化的他,怎麼也不會意識到,這一切都悲劇都是因為他所堅持的原則。

菲利普是一個可悲,可恨,也可憐的人。

他熱血,他關心政治,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雖然他連共青團員都不是,但是他卻一直熱衷於政治,村上一切關於政治的活動和討論都少不了他,他積極地參與政治,並且他暗自為自己感到自豪,感覺自己思想前衛,先進。但是,正是因為這些想法,讓他拋棄了心愛的女孩,造成了兩個家庭的悲劇。

但是轉念一想,為什麼大家都要求菲利普做出妥協,難道瑪利亞不能犧牲嗎?這讓我想起了《蝴蝶夫人》裡面的巧巧桑,一個日本的女人愛上了無情的美國軍官,併為了背叛自己的宗教,遭到族人的唾棄,這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當愛情和原則發生衝突,究竟應該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