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讓他三尺”而想到的

文思社 人氣:1.76W

從“讓他三尺”而想到的

從“讓他三尺”而想到的

初冬的桐城,暖陽斜照。這條以禮讓聞名的六尺巷,樹影斑駁,卵石光瀾。漫步此處,油然想起歷史深處一代名相張英的君子情懷和禮讓氣度。這個幾百年來一直視為禮讓“標本”的桐城故事,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安慶人,改善著多少人際鄰里關係,促進著和諧社會的發展。

據《桐城縣誌》記載,清朝宰相張英的家人與鄰里吳家因做房宅地發生糾紛。當地衙門多次派差上門調解,雙方互不相讓,調解無果。張英的家人一份家書寄到當朝宰相張英的手裡,望求相爺施壓解決宅地糾紛。沒過多日,只見一欽差,騎匹棗紅大馬,四蹄翻騰,路上的塵土在它尾巴後變成一帶煙霧,迎著朝陽直往張家奔來,放下家書返京。在家等候多時的張家接過家書,“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閱信後,先是傻了眼,覺得長輩相爺沒為他說話幫忙,後冷靜一思,相爺短詩一首,亮出了他老人家的高風亮節和禮讓氣度。相爺的詩還道出了你敬我一尺,我還你一丈這個千古不變的道理。於是,張家做屋時,先讓了三尺。吳家見當朝相爺都發了話,且張家讓了三尺,於是乎他也讓了三尺。這就是安慶桐城著名六尺巷的故事由來。

清朝宰相張英的一封家書,不僅留下一段千古佳話,換來其萬年流芳,更在為官修德治國齊家方面留下了惠及今人的文化傳承。

從人際關係來看,“讓他三尺”是嚴以修身的體現。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張英的謙遜禮讓,蘊含著為官者德治禮序、榮德重禮的文化精神,更體現出“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的時代精神。大家從五湖四海而來,能聚在一起共事,這也是一種緣分。因此,遇事“讓他三尺”遠離爭論長短,追逐名利,就能在世事紛爭中找到一份寧靜和平和。讓一點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大家互讓“三尺”,騰出彼此深度思考的空間,謀求更大範圍的共識,於工作於事業,百利無一害。

從班子的團結上看,“讓他三尺”是維護安定團結的必要。所謂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講的就是在班子中首先要堅持黨性,維護大局。對於危害黨和人民利益的人和事,必須敢於揭短,要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這樣才能保障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班子的純潔性,戰鬥性,號召性。但是在班子工作中,有不同意見實屬正常。切記不可動感情,甚至動粗。有的為一己私利與同事、與領導斤斤計較,甚至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無休止地在黨內鬧無原則糾紛。實質上是以我為中心,心裡容不得他人。這樣的班子有什麼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呢?於是,大家這時相互必須冷靜下來,心靜才覺涼。不妨想想“讓他三尺”,不搞家長制,發揮群言堂。做到你投我以禮讓之心,我終報你以謙讓之意。紛爭陡起,卻又天高雲淡。其中神祕之手即是道德的力量。這樣,大家才能心平氣和地在一起共謀大事,商討大業。

從社會結構來看,“讓他三尺”是促進和諧人類社會的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個人方面強調彰顯修身、仁愛、齊家等博大內涵,並學會包容、度量大、笑納百川。像大清賢相張英那樣胸懷寬廣,克己奉公,樂於忍讓,真正做到了宰相肚裡能撐船。還要善行需從禮讓開始,“孔融讓梨”,《醉翁亭記》之“讓泉”等典故與“六尺巷”同出一源。因此,我們無論在家庭、在單位、在社會、在行路、在共事中,都應禮讓為先。“讓人非我弱,得志莫離群”,如人人都能有“讓”的風格,“讓”的智慧,“讓”的行動,那麼讓出的小是個人心情舒暢,大是家庭、社會、國家的安寧和諧。

TAG標籤: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