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利之書觀後感(多篇)

文思社 人氣:2.58W

艾利之書觀後感(多篇)

《艾利之書》觀後感 篇一

信仰是什麼,信仰會帶給我們什麼?在看完《艾利之書》後,信仰在我腦海有了模糊概念,主人公艾利,用了30年的時間保護《聖經》,從中他不斷地讀《聖經》,每時每刻都在讀,直到他腦袋裡裝滿了《聖經》。他要把《聖經》帶到一個各異傳播的地方,也許是神一直在引導他。他說是自己內心對他說的話,為他指明瞭道路。如果是你,你也許會反問,“我瘋了?”,然後就當什麼也沒發生。艾利是從災難裡幸運的活了下來,當時的他只是為活了下來,直到聽到他內心的聲音對他說了一番話,他並沒有向自己說不,他相信自己沒有瘋,通過內心的引導下找到了世界上最後一本《聖經》。

內心告訴他要將它帶目的地,一直往西走,無論什麼困難你都會受到保護和庇佑。於是他不停地走著,30年的時光,過得很快,可想而知要吃多少的苦和受到多少的折磨,即使這樣他每天堅持著讀者《聖經》,從中他也許學了很多,他變得“強大”大到可以擋子彈?!片中就是這麼演的,雖然有點誇張,但是這是把一個人對信仰的追求很好的詮釋出來了。雖然,現實當中沒有這般神人,但是現實當中真的有的人可以不吃東西,只喝水,對於他們這就是他們的全部,只是一種修行,只為了信仰!

現在我終於知道了信仰為什麼會成為引發戰爭和一系列問題的說在了,應為他無比的強大,信仰可以讓一個人去為它而死,而如不說一個“不”字。現實社會上有很多這樣的事情,自殺式爆炸就是很好的例子。為了信仰是純粹的,沒有任何的渣滓和疑問,有將會付出的一切為了你心中的信仰!

結局是美好的,艾利應為受了傷最後死去了,但是他把《聖經》背了出來,直到背完就死了,這是他的使命,他完成了他的使命為了他的信仰,我想即使他受了更重的傷,即使還沒到目的地,他後還會走下去,不停的走下去。

請問你有信仰嗎?你信仰什麼呢?你的信仰純粹嗎,有渣滓嗎?

《艾利之書》觀後感 篇二

上帝能否創造出一塊自己搬不起的石頭。推導一:不可以,但上帝他爹說不定可以創造一塊他兒子搬不起的石頭;推導二:可以,搬不起就搬不起罷,又不是搬新娘,上帝的功能也不是造什麼東西都要親自搬一下。話說他搬石頭做什麼,只能是砸自己的腳,當個上帝還真是辛苦。

其實始終糾纏“上帝和他創造的不可能”這類悖論的人,都只把上帝當成封建神明,和帝制專制結合在一起,力大無窮沒有文化。

愛因斯坦是一個後現代有神論者,他相信科學,然後相信科學是上帝的一個作品,包括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和高維空間全都出自上帝手筆,他就像一個完美的解。由此,上帝並不是直觀全能的,他可以是萬全的,他可以創造出一個自己搬不起的'石頭,而後再創造一個可以搬起這塊石頭的起重機,最後才開始砸自己的腳。

那上帝能創造出一個無法使之信仰上帝的人?推導一:略;推導二:略。但從萬全的方面考慮,他可以創造出一個不信仰他的人,而後他再給自己起幾個藝名,讓這些人們信仰他的其它藝術形象。

上帝又能否創造出一個沒有信仰的人呢?這個題設最關鍵的地方就是不再引入“上帝和他創造的不可能”這類悖論,從表面上看就像問黑豹能不能爬到一棵蘋果樹上,當然能啦。但如果黑豹指的是黑豹中型坦克的話,這顯然就不能了。上帝這個概念也是一樣的,他是代表一個神明本尊呢?還是代表一部分人類的價值觀?或是代表一種自然選擇與人工選擇得出的心理組成部分?就跟黑豹一樣,原始形態代表原始的需求,改良形態或者寄託形態代表更先進的需求。有意思的是代表原始需求與代表進化需求往往是一個教派分崩離析的主要因由。

紛爭,迷茫,希望就是《艾利之書》的故事,無論是信仰潔淨水,信仰慾望還是信仰安慰感,這一直是個信仰的故事,講述了信仰的多樣性與多功能性,引述了上帝這個萬全之策,得出了它和他適用於每一個人的結論。

過度的符號化與風格化使這部電影非常地小眾,且再無厘頭一點就可以演變成《艾利夢遊仙境》了。還好有《輻射》系列作為標杆,再迷茫再絕望,都有末日情景、逆境求生、小團體溫馨、孤膽英雄主義這些浪漫元素撐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