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圍城觀後感(推薦58篇)

文思社 人氣:2.77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58篇《十月圍城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十月圍城觀後感》相關的範文。

十月圍城觀後感(推薦58篇)

篇1:十月圍城觀後感

這天擠出中午的時刻看了《十月圍城》覺得很好。最喜愛謝霆鋒扮演的阿四,阿四的天空比任何一名主角都小,小卻赤誠純真,簡單的執著,不管是為了多偉大的目標,他只是忠誠的想老爺和少爺安全,他們不光是收養僱傭他的主子,更是他的家人,他的家人最重要,還有他對瘸瘸的阿純那種不計較的愛,對她寵溺的笑時讓人真的很溫暖。一向喜愛謝霆鋒,可能正因喜愛那種玩世不恭的氣質,不管他有什麼負面正面的訊息,都挺喜愛,大概主要還是正因他長的帥啊,呵呵。李宇春的主角很討巧,出場很一般,但結局設計的很好,但是她戴的那個女扮男裝的帽子真是怎樣也不如畫皮裡的孫儷可人,怎樣看也是十足的男生相。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陽是一個只有輸贏的賭徒,他的人生全在賭桌上,但是在為了女兒長成能夠認可他這個父親,他不管革命、國家,用自己的命迎接最後一場賭局。

看完電影眼睛哭的有些腫,明明知道革命題材總是要犧牲,讓人動容,還是正因每位義士的慘烈而難以自持,最讓我難受的是阿四知道少爺是替身時的痛苦,還有陳少白目睹亦徒亦子李重光被殺時的無奈和心痛!這部電影真的不錯,情節和視效,陳可辛的電影還真是部部值得看。

篇2:十月圍城觀後感

因為工作的性質來看陳德森的這部電影的。看後的感受是純正的香港製造。如果說我沒有在香港讀研又或者說我沒有在香港學電影,我對電影的印香港製造之印象便不會那麼深刻。其中大量啟用香港的演員便毋庸置疑,陳可辛和陳德森這兩位香港導演坐鎮便毋庸置疑,其中在上海1:1搭的中環的景實在是如身臨在20世紀初的港島,而在設計用花牌砸倒清廷的官兵更是具有香港的特色。下面來說說我跟這部電影的緣分吧。

首先是跟導演的緣分,在香港國際電影節舉辦的一次叫動得有格的工作坊的時候(Stunt&Vix Workshop),有幸見到了陳德森導演。期間我看到了他的《一個人的武林》的武打動作設計,動作設計十分巧妙,那次還有幸和他合了照。而《十月圍城》的打戲也是十分出色,無論是在兵器的較量上,是在打鬥場地的選擇上,還是在一些細節上(比如說黎明用鐵扇割去了胡軍辮子的意義上;比如說胡軍在惱羞成怒下將大刀一刀一刀砍在黎明身上只見得血花四濺鏡頭並不展現黎明的樣子)都做得極致。這正是香港武術指導的水平!

再說與這部電影的內容有關的地方。在香港上學的時候,有幸經過了孫中山在香港被行刺的時候那條街,記憶中好像是在西營盤那個地鐵站下來的街,有幸經過了孫中山上國小和中學的地方;儘管那時候的房子已經拆了拆,但是路還是那條路,地形還是那個地形。其實關於孫中山的舊居和遺址都只是路過的,我們那一次的field trip是探訪香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風月場所。而這些風月場所(比較高階的)都集中在港島的區域,離孫中山的居所並不遙遠。當時候帶我們的老師是研究香港歷史的老師,我記得那時候他講到說香港的地理環境之重要,對於中國近代史的推動其實是有很大重要的,就像電影中講的,香港是推翻清廷的發源地;然而因為香港的地位之特殊,所以中國歷史的重大事件都要避開香港來談,他希望孫被中山在香港的童年少年時光可以被越來越重視,香港對於中國的貢獻也會被越來越重視。

所以看完電影便迫不及待寫下這篇影評,沒想到這部電影於我竟然有這種牽扯,大呼有緣,若哪日見到陳德森導演,變更是有緣之至了。最後,因著電影的品質,更是因著有緣,我強烈大家去看這部電影!

篇3:十月圍城觀後感

看了電影《十月圍城》心兒象起伏的波濤,久久不能平靜。

《十月圍城》講述了19年10月15日香港中環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豈丐,車伕,學生,賭徒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19年。清末。正是清廷瘋狂暗殺“革命黨”的黑暗年代。10月15日。革命領袖孫中山決定冒險赴港,名為探望母親,實則與十三省革命代表見面會談。清廷將軍閻孝國買通香港警察,在全港織起了一張“刺孫”的天羅地網。而“中國日報”社長陳少白作為革命黨人,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保衛孫中山的任務……

影片為我們展示了許許多多生動感人的畫面。我非常喜歡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他們說的每一句話。李玉堂發抖的手,李重光大義凜然背後對死亡的恐懼。陳少白不畏生死,但對重光的疼愛和重視,阿四阿紅的純粹還有眾多不知名的小人物的犧牲,為我們展示了精神上無限強大的力量這是最感染我的地方。

李玉堂的表演很精采,我很喜歡這個人物形象。他雖然是個商人,但他卻是個愛國的商人。他在封了報館後,仍堅定的要求把孫中山回國的訊息宣傳出去。他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是他四十歲時生的獨生子。他愛自己的兒子,不願讓他捲入政治旋渦中來,希望他專心讀書,光宗耀祖。然而,當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安危面臨選擇時,他選擇了捨棄,捨棄自己的兒子,為了民族的大業。

李重光這個人物形象我也很喜歡。他是李玉堂的兒子,是李玉堂在40歲時生下的兒子,17歲,受陳少白影響極深,雖然仍有著年輕的稚嫩與天真,卻擁有著堅定的革命信念。他當孫中山的替身時,面對警察的追捕,他對車伕說:原來我活了17年,就是等這一個小時。他還說:我閉上眼就是中國的明天!

影片中的阿四和阿純這一對有情人,打算在完成保護孫中山的任務後結合。可是,阿四沒有回來……

看了這部電影,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多少仁人志士為了革命獻出了他們保貴的生命。我們這樣和平的環境,是多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啊!我們應該繼承先輩的遺志,完成他們沒有完成的事業,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終身!

篇4: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描述的是孫中山到香港聯合十三省代表策劃起義的前後4天多時刻裡所發生的事,裡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為了革命而發奮,給了我極大的感動,更多的是震撼,無論何人,不計後果,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乃至犧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何為革命“欲求禮貌之幸福,不得不經禮貌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覺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護,犧牲了性命換來了起義的成功,換來了革命的成功。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欽佩,他本能夠不參與其中,可他為了朋友,為了救國,他從最初的捐款到最後的親身犯險,他的愛國精神是值得讚揚的,連他的兒子最終也在這場營救行動中犧牲了,雖然他幸運的存活了,可喪子之痛對於他來說或許更加令他痛苦吧。不僅僅他一個,許多小人物也使我動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個好賭成性的廢人,能夠為了女兒毅然決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地好不猶豫,體現了一個父親的偉大。或許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這樣做能夠換來女兒的幸福生活,他就肯去做。其實,想想為什麼要革命,就是為了後代的幸福生活,使後代能夠不用受到戰爭的痛苦,使後代能夠不用被封建主義束縛,使後代能夠不用受列強侵略。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隊伍,為了後代,為了明天的中國而奮鬥而犧牲!

不僅僅如此,謝霆鋒飾演的阿四,李宇春飾演的戲班遺孤,還有那個大個子,都為了拖延時刻,最終被害,阿四可能根本不知道救孫中山先生的好處有多重大,可他為了報答老闆的恩,救少爺的命,他奄奄一息時仍不放手,直到被胡軍飾演的清朝走狗扭斷脖子,他第二天就能夠和心愛的照相館館主的女兒結婚了,可他去等不到那天了。而周韻飾演的館主的女兒,恰似陰霾天空中的一絲陽光,她甜甜地微笑象徵了期望,她是識字有文化的,可能她已經瞭解了行動的危險性,可她並沒有為了一己私慾而阻止阿四,而是對他微微一笑,給他鼓勵。曾志偉飾演的警司也在暗中幫忙他們。隊伍也由一開始的龐大逐漸縮小,很多人都被害。但陳少白說了一句:“革命就是需要犧牲的。”看著一個個的夥伴倒地,沒人心中好受得,但為了完成使命,倖存的人們務必咬緊牙關的抵抗下去。革命的過程是殘酷的,欲求禮貌的過程是痛苦的,這影片的深刻好處不在於打鬥有多精彩,演員有多大牌,其本意是為了向那些默默無名為了革命奉獻的革命者致敬,也讓我們這種生於和平年代的人瞭解當時的歷史,瞭解先輩們的發奮和犧牲,也瞭解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正是有著這些人的無私的發奮和犧牲才換來了中國的未來,他們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是一大壯舉,我們不管之後的袁世凱竊國,不管革命沒有反帝的不徹底,起碼他們此刻的發奮是個好的開頭,暫時挽救了中國,他們的發奮和犧牲是沒有白費的,想想若我處於當時動盪局勢,會不會挺身救國呢,會不會有他們的勇氣呢,他們可能只是個平凡的小人物,攤販,戲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們的靈魂是偉大的,他們的卑微和偉大相同!

這是一部精彩的電影,給了我們感動和敬佩,感動之餘開始思考此刻的生活是否太過安逸,不用為生存奮鬥是否就意味著無所事事。這部片子在給人帶來深深的感動、震撼時也同時留給了我們深沉的思考,一個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圖個長命百歲。答案絕對不是,那人生的真諦或許還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們也應思考如何去守護前人拼死創造的這個和諧社會!

篇5: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講述的是清朝末年,一九零六年時,清政府羸弱,外牆侵略,民不聊生的國情。在水生火熱中,國父孫中山先生率領著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鮮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該片以時刻為線索,拍攝了孫中山先生到香港前七天至達港之日發生的刻骨銘心的事件。

影片用飽含深情的鏡頭,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刻畫了一群偽走向共和到死不顧,引頸就戮的英雄人物。他們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喚醒了民眾沉睡的意識——商人、學生、老闆、腳伕、苦力、賭徒甚至乞丐,這些人蔘與舅父孫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種多樣——為了老闆,為了兄弟,為了感情,為了救贖,但當一切塵埃落定之後,那些安靜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的人仰望和銘記。

《十月圍城》中所暗含的情感是無法簡簡單單用言語來表達的。電影中的父子情、夫妻情、兄弟情和兒女情在導演的拍攝下勾勒出一個個俠骨柔情的熱血男兒。一向演正派的胡軍,此次在電影中十足的演了一個大惡人。這個暴躁但忠烈的清軍官閻孝國被胡軍演活了。那份報效朝廷的愚忠、頑固和病態都融在他的舉手投足之間,可謂入木三分。也揭示了再那個年代裡,那些腐朽的制度和思想,那些與歷史潮流作對的人,必將為自己的愚昧行為而付出慘痛的代價。

《十月圍城》的商業性也暴露無疑。作為一部愛國片,它的明星陣容巨大,青春偶像李宇春也加盟其中,雖然演員陣容仍敵不上《建國大業》,但它的商業性仍帶給它無限的商機。

華麗的武打動作,在熟悉甄子丹的影迷為之尖叫。每一場打鬥戲都場面恢弘,氣勢磅礴。不愧為武打之星,影片畫面感衝擊力強,有一貫香港片的影子。但它所特有的愛國情感,又是先前的香港片所沒有的,也是無法比擬的。

影片中,我喜愛那個李重光。他和我們一樣是學生。差不多的年紀卻有如此偉大的目標。為了國家名族的前途,不貪戀富貴之家,他目光炯炯地宣揚革命,他堅定著革命的理想,但也懼怕死亡的真實。他說:“我閉上眼,看到的是中國的明天。”他用鮮血染紅了最後一秒。

同樣的年紀的我們,在那個年代裡會怎樣選取。我們是做亡國奴,還是順應歷史的潮流去推動革命的程序。或許我們彷徨,我們無助,但我們能否像李重光一樣,為哦了新中國的明天,而挺身而出。

辛亥革命勝利了,它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我們可知道,在勝利之前,有多少烈士犧牲了。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去換來新的世界。他們肩上所扛著的是民族的職責,他們看到的是期望和曙光。

我們身處在和平的年代裡,或許我們不需要像他們一樣去犧牲自己的生命去報效祖國,但是我們仍要有一顆奉獻的心,有一顆愛國的心。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好好學習,現代的中國史發展的中國,我們國家正需要一批又素質有潛質的人才。因此我們更是要發奮學習知識。

沒有鮮血,沒有戰爭,我們要用知識的力量去建設我們的國家,讓她繁榮而昌盛!

篇6:十月圍城觀後感

最近好的.電影看了不少,其中,《十月圍城》給我的感觸很多,我就在我的部落格裡寫一下下……

《十月圍城》講述了清末民初時期人們擁護孫中山,反抗清政府腐敗統治的故事。眾多我喜歡的明星大腕兒都在其中出演角色,這其中,我最喜歡拉黃包車的夥計阿四。大的時代,大的社會,一個拉黃包車的小夥計顯得分外渺小。但是,身為一個黃包車伕,阿四為了保護孫中山,毅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舊中國的黑暗中,劃出來一絲耀眼的光彩。這種小人物身上的大光彩,尤其讓人感動。

看完這部片子,我一直在想,擁護孫中山的人中,有許多都是有權有錢的人物,他們已經過上了優裕的生活,似乎沒有必要為了“虛幻的理想”拋家舍業。但是,這種看上去虛幻的理想,還是激勵著他們拋棄了已經擁有的一切,走上革命的道路。可見,人生終極的追求絕不僅僅是錢和勢——人,總是要有點理想的。

這部片子中,我最喜歡孫中山先生說的一句話“什麼是革命?革命就是用我們的犧牲去換來下一代的幸福。”一個人,追求的不能是平安度過一生,而是用自己的力量為我們這個國家,為我們這個時代去做出貢獻。就好像,人生原本是一杯水,通過自己的努力,總會為讓這杯平淡的水加上一塊巧克力,變得有滋有味,這,就是我們的追求吧。

我認為,人只要活著能為社會與時代做些事情,即使再苦短,也將變得波瀾壯闊,變得充實不虛度。

篇7:十月圍城觀後感

昨晚百度了一部電影看《十月圍城》。

影片講述的是: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戲班主等在香港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影片的人物不多,對白也不是很多,但影片藉助了各個階層的人物代表,用了大量的飽含深情的鏡頭語言,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政府孱弱,外強入侵,民不聊生。一些愛國人士不顧個人安危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喚醒了民眾沉睡的意識——商人、學生、腳伕、苦力、賭徒甚至乞丐,這些人蔘與營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種多樣——為了老闆、為了哥們兒、為了愛情、為了救贖,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這麼做事為了誰。這些小人物各自懷著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兒女情加入到這次保護救援行動中,當塵埃落定之後,那些安靜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銘記。

平時這樣題材電影很少看,尤其是和抗日有關的,不是不愛國,主要是看過之後會很生氣,是真生氣,會連飯都吃不下,憎恨外強的侵略,痛恨政府的無能,可憐那些被塗炭欺辱的生靈。

這部電影每個小人物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商販老闆李玉堂,一個守舊但愛國的商人,最初只是出錢不出力,反對獨子參與革命,最後危難關頭強烈的民族使命感,使他義不容辭的參與這場生死革命。

賭徒沈重陽,嗜賭如命,為了賭資,無所不作,妻子離他而去。李玉堂的車伕阿四,一個淳樸可愛的小夥子,忠誠主人,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那就是等這次保護救援任務完成後,和心愛的姑娘結婚。外表粗糙,內心細膩的小販大個子王復明;乞丐劉鬱,因愛上父親的女人,氣死父親,戀人自殺,整天渾渾噩噩,墮落成乞兒。外表文弱,內心無比堅定的革命黨人陳少白等等。

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李玉堂的獨生子李重生。一個十七歲的孩子,稚嫩天真,血氣方剛,對革命有著堅定的信念,不顧父親的強烈反對,毅然參加革命,這次活動中他的任務是假扮孫中山,轉移清政府的視線,孫先生是這次清政府刺殺的目標,也就意味著這次任務是死亡之旅,影片沒有給這個人物多少豪言壯語,更多地運用了人物的內心語言,面目表情和眼神:有一些恐懼,有一些緊張,有一些擔心,但更多的是對革命成功的堅定信念。一個十七歲的孩子,讓我留下了眼淚。

與以上人物形成巨大反差的人物刺客閻孝國,印象也很深。這是一個愚忠、頑固又有些病態的人物,師從陳少白,受過西方文化教育,但思想偏激,效忠於朝廷,認為任何有悖於朝廷的事都是忤逆不道的,必誅之。這次血腥的刺殺活動就是他策劃的,最後被恩師陳少白槍殺。死前對老師陳少白說的一句話讓我很堵:“學生。。以報國恩……”恩師的教誨他沒忘,可恩師參加的革命活動和授知與他的教育相矛盾,他不能理解。所以才有了上面那句話,寫到這心裡依然很堵:我真希望我們現在的公僕們,也熱愛一下我們的國家吧,別再挖自己母親的根基,少一些貪汙吧,畢竟這個政府是英明的,健康的,強大的,如果都像閻孝國這樣的忠於祖國,效力於政府,服務與人民,何愁我們的國家不強大!

歷史的車輪在滾滾向前,每一個後來者都在享受著革命先烈用熱血澆灌出的希望和繁榮,珍惜現在的生活吧,儘管還不完美,但會讓你衣食無憂。

寫得不夠好也不全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一下,也許我們會有相同的感悟哦。

篇8:十月圍城觀後感

“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而這痛苦就叫做革命。”

中國的近代是屬於紅色的,而這紅由淺而深。

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來香港與13省的革命代表開商討武裝起義的大計,組織一場全國性反清不能運動。清政府派暗殺部隊刺殺先生,社會小人物組成的仁人義士浴血奮鬥,竭盡一己之能保護孫先生,由此腥風血雨染紅了1906年的10月天。(實際是8月)

“先生我們會等到這一天嗎?這一天何時到來。”“你們會看到這一天的……我是看不到了。”他堅定的目光彷彿還未敘述完自己對革命的信心,身體卻應槍聲倒下,鮮血暈開了微紅的十月。《十月圍城》將那段深埋的歷史呈現在我的眼前,觸人心魂。

重光。孫先生到港前四天收到耶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李玉堂堅定地說:“我兒子只能是個商人。”李玉堂明白在這個動盪的年代,沒有人生,只有命運,他寧願用自己的一切換取重光的那怕一點所謂的人生。他說自己只出錢不出力,但當他為革命黨捐第一分錢的時候,他就已經是革命黨人了。其實他自己是明白的。李玉堂拉著重光,而重光用堅定的目光看著父親失措的神情,說:“我不做亡國奴!我不做亡國奴!”那力量彷彿是他十七年積蓄下的,無可抗拒。懷錶“哐當”一聲掉落在了冰涼的石板上,如同炙熱的理想突兀卻有必然地撞在了現實冷酷的身軀上。最終,重光躺在父親的懷裡身體漸漸冰冷,李玉堂只能在這次行動成功的喜悅中痛苦。

“我不做亡國奴!我不做亡國奴!”

“我活了十七年,原來就是在等著一刻……”

他毅然用自己十七歲年輕的生命渲染了革命。

阿四。“過了明天我就娶你。”一張單薄的卡片上,滿載著阿四羞澀的幸福。而,今天,誰又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呢?這樣的電影中本來就很難承受這樣的愛情,但這也是影片中唯一的一處溫暖。阿四和阿純的愛情沒有華麗的諾言,僅有的是他們的純真和質樸,他們是冰冷中溫暖的存在,也都因為身處革命的十月而不得不過早地夭折了。如果說阿四對阿純的愛是寄居在心靈深處那麼他對重光少爺的愛則是蟄伏在表面的。有人說阿四是奴性的,無我的,但這早已在他抱住閻孝國的腿不放的時候被全盤否定了,他無私的愛,他的感恩之心早已是他人格中的那最為亮麗的一抹。他不是那個時代奴隸的縮——彷彿看到他穿著髒兮兮白卦子,破舊的布鞋,傻傻的笑著拉著黃包車奔跑著,而他追逐的方向即是幸福。

看完電影后,直在想著一個問題,為了保護一個人,而他的到來僅僅兩小時而已,卻犧牲了這麼多人,值嗎?不過,又想起陳少白說過:“孫先生就是希望,孫先生就未來,中國就只有一個孫先生。”所以無數的仁人儀士義無反顧地拋頭顱灑熱血,他們輕如草芥,與世浮沉。他們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保護的誰,因為他們的`目的不同,他們並不是為了革命,甚至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們都不知道何為革命?為何革命?“我叫王復明!我叫王復明!”在生命線停止的那一秒,他用盡全力推倒牌坊的同時,也盡力喊出了他的名字,只為讓別人知道自己叫王復明,他說“過了明天我就回少林了。”說話的那一刻他無比的幸福,滿足。因為要打壞人,因為要回少林,所以他可以不知道自己獻出生命要保護的是誰,他不知道什麼是革命。終於看到一家三口團聚的畫面了,而那隻不過是重陽死前的幻境罷了。一個賭徒也渴望家人團聚,因為他身為父親的責任被喚醒了,所以他不惜生命保護了自己的情敵,用自己的生命憤力一擊。他不知道什麼是革命。一個單薄的女孩子,狠狠的抵住了門,只為等待炸彈暴炸的那一刻與那些行刺者同歸於荊他只是靜靜地說“父親,女兒不孝……”她只知道“爹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她不知道什麼是革命。但她巾幗的氣慨正如她的名字——方紅——方乃浩氣湯湯,紅為碧血悠悠。

他們原因不同,追求不同,理想不同,他們只唯一相同的是都不知道自己保護的誰,什麼又是革命。他們如此的義無反顧。

也許《十月圍城中》中都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情節,但我們應該相信,那個年代的本質就是那樣真實,是用鮮血染紅的十月。

篇9:關於十月圍城觀後感

影片中乞丐、戲子、車伕、小販代表了最廣泛的下層民眾,我們不能因為下層民眾的愚昧就不去發動他們,也不能應此抹殺他們在革命中的作用,所有所有犧牲都是有價值的。如果沒有這些犧牲和流血,國人是不會警醒的,革命也不會成功。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小人物沒有滿口的革命話語,甚至連究竟保護誰都不知道,但他們仍然慷慨赴死,義無返顧。

謝霆鋒飾演的阿四是個車伕,他字都不認識,更別說革命的大道理了,他只為報恩,阿純問他「你知道你明天要保護的人是誰嗎」,阿四笑著說不知道,他只說了「老闆沒事就好」。

甄子丹飾演的沉重陽是個賭徒,為了自己女兒,為了父親的正名,捨身撞馬;

李宇春演的方紅是個戲子,她想繼續父親未完成的事業,「我爹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與敵人同歸於盡。

巴特爾飾演的王復明是賣臭豆腐的小販,為了義氣遭亂刃加身。

王柏傑飾演的李重光是比較瞭解革命之涵義,他的大吼「我不做亡國奴」是多麼令人振醒。

革命不是大人物和英雄表演的舞臺,革命是千千萬萬的下層人民浴血書寫的,《十月圍城》可貴地將鏡頭瞄準了他們,歷史未必記住他們的名字,但是歷史不會忘記他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力。當我們緬懷歷史的時候,我們要記住這些小人物,也許他們革命的動機並不高尚,但是所有犧牲都是有價值的。

篇10:關於十月圍城觀後感

這是一群義士。義士和英雄不同,他們都是平凡人,不會被無端拔高;他們對善惡的區分只侷限於自己生活的圈子,而不會像英雄那樣有家國情懷;他們之所以為義士,乃是義字當頭;他們中有戲班主、賭徒、乞丐、車伕、商人、小販,為保護一個素未謀面的人奮不顧身,當他們一個個在熒幕上倒下,摧枯拉朽般讓我的情緒決堤,我確定了人生最傷感的事不是生離,而是死別。在影片的後半部分,我臉上一直是溼的,我自認對煽-情有免疫力,因此我肯定的說,《十月圍城》不煽情,不矯情,很硬朗,有風骨。

有朋友看過片子後評價為“十年最佳”,即便把範圍縮小到港產片,回顧這十年也得一陣子,更何況,肯定一部電影,不是否定其他電影,因此這句話我不認可,但如果在後面加上“之一”二字,絕不為過。香港電影的頹勢和減產已經持續多年,小弟所在的“香港製造”群,大家每天都在咒罵,罵導演、罵編劇、罵演員,實際上在漫天的罵聲裡更多的是對當下港產電影的恨鐵不成鋼和對繁榮時期的無限懷念。陳可辛拍完《十月圍城》在受訪時提到“香港精-神”,說這種-精神在現在的電影人和電影裡很難找得到。回味一下確實是這樣,如今在熒幕上看到的香港電影以古裝動作片、時裝槍戰片居多,加上越來越多的合拍片,電影裡的港味兒、香港人的樂觀-自信、不屈不撓等等細枝末節的東西,都很難找得到了,用時髦的話來說,這是一個杯具。電影投資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空洞,鏡頭越-來越潦草,甚至於合拍片制度誕生以後,某些導演忘了該怎樣拍電影,忘了自己曾拍過那麼好的片子。而今希望可以借《十月圍城》,讓香港電影重新振作起來,也作為其他導演日後拍片的標杆。

《十月圍城》的好,不在於它有多大投資、重建百年前的中環等等宣傳噱-頭;也不在於它有多少張明星臉——實際上他們在影片中看起來並不體面;首先在於它有一個好劇本。140分鐘的電影,先文後武,文有因,打有果,置身片中的演員,處處是戲,儘管前面60多分鐘的文戲稍長了點,卻也讓觀眾可以對演員的表現予以充分肯定,另外在故事的大框架內,絲毫不顯拖沓,而緊跟後面近一半的動作戲,更是讓人叫絕,鑑於人物設定的關係,演員在動作上並不像傳統功夫片那樣有套路可循,更接近於市井廝打,卻也拳拳到肉,慘烈程度讓人觸目驚心,更結合了捨生取義的精-神,大大增強了感染力。其次在於有一個非常強悍的製作班底,陳可辛、陳德森、黃嶽泰、麥國強、董瑋……如果這部片子要是給馮小寧拍,就是主旋律,給馬楚成拍一準兒成煽-情片。影片的主幹為眾義士在一小時裡保護孫中山先生無虞,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形而上或煽-情的俗-套,好在這些影片都避免了,陳可辛在影片的基調上儘可-能的壓低,沒有太多家國情懷,更多的是對朋友、對知遇之恩的義氣,義,是港產片最喜歡的一個主題。因此螢幕上出現的一個個人物大多都是身份卑賤的,但是文戲的有力鋪排讓他們顯得如此崇高,每一個人的死去都讓人動容。這就是電影的魅力所在。

還有就是在演員的表現上。從任達華到李宇春,專業的、不專業的,都盡了最大努力,這能看得出來,沒有一個鏡頭是隨意的,沒有一個表情是敷衍的。王學圻飾演的商人,角色上的討巧讓他成為了影片的最大亮點,商人的威嚴、對革命的懵懂、對朋友的俠義,在陳少白被抓前後的判若兩人,都被他演繹的出神入化。甄子丹說他等這部片子等了十年,我們也能看到他在影片裡的忘我表演,在演技上確實更上一層樓。影片除了在場景上做足文章和全明星陣容以外,看不到任何大片的範兒,和武林高手總喜歡隱於世外一樣,《十月圍城》不需要更多奢華的東西來壯膽兒。無論在服裝、色-彩還是特效上,都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正是這樣,方顯佳片本-色!

江城子在這裡就不做劇透了,這段時間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同期上映的三槍有褒有貶,正反雙方吵的熱火朝天,而《十月圍城》在上映前的幾場點映過後,多位知名的影評老師都不吝盛讚,這很值得玩味,在我看來,真正的好電影會打動每一個人,這樣的片子,是不會有爭議-的。從技術層面上說,《十月圍城》已經堪稱十全十美了。最大的亮點是老中青演員的賣力演-出毫無疑問,年底的賀歲陣容,全年的電影排行,《十月圍城》成為最後出來的壓軸好戲,09年年末最後登場的戲王之王, 《十月圍城》一出,豪情義氣萬千,家國精-魂沖天,試問誰與爭鋒,霸主相盡露無限。看完《十月圍城》出來,悲喜交集,悲之於影片情節之悲壯;喜之於年度最佳華語片終於誕生了。 在看電影之前,對影片質量是頗為懷-疑的,其一是因為群戲電影從來都不好拍,其二是因為慣-性-是我認為明星扎堆的電影往往質量堪憂,尤其是看到巴-特爾和春哥的加盟,但《十月圍城》沒有淪為批發明星的雜貨鋪。簡單說點感想: 《十月圍城》應該是今年華語商業電影第一了。沒有屈居第二的。雖然有個別細節不太自然,但整體素質非常高!這是一部集眾星於一體的商業大片,“人人電影”製作的第一炮,他的成功與否包含了太多的意義。從觀後的反響來看,大部分人都對影片表示了認同和肯定。最近很多人都在說兩部電影---《三槍》和《十月圍城》。有趣的是,前者罵聲不斷,後者好評如潮。就影片本身而言,我覺得《圍城》就比《三槍》好上一萬倍,一個是黃金,一個是狗屎。儘管那麼多所謂的精-英-分子意見領-袖和影-評達人都加入了這場罵《三槍》和捧《圍城》的佇列,但我還是要實話實說。影片結束後,影院響起了畫外音:“精彩電影已經結束,謝謝您的觀看……”隨即而來的是一位男子的抱怨:“精彩個屁,一點兒也不精彩。”話音剛落,我心裡一涼,溼潤的釋重讓我感到另一絲寒冷。謝霆鋒在《十月圍城》中自毀形象,不僅剃成了光頭更是“刀疤眼”和“招風耳”,徹底顛覆了帥哥的概念。坦白講,確實不精彩,精彩的全在片花上了。他前期宣傳太好了,所以期望高,但是看完感覺不過如此,另,煽情不到位,春哥死的時候影院裡有人笑呢!真沒感覺到有宣傳的那麼好,感覺一條條生命全是枉死,孫何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中國電影界一年一度的賀歲檔大戰已經火爆拉開,縱觀今年戰況,在電影史上的鉅作《阿凡達》參戰之前,最激烈的pk無疑是發生在《三槍》與《圍城》之間。在這裡,把兩部片子並置在一起來說說個人觀影后的感受,所有無言亂語都僅代表個人觀點,本人宗旨,不在乎雷同,更不在乎巧合!

《三槍》是香氣噴噴的手工麵餅,而《圍城》是巧奪天工的滿漢全席。《三槍》的故事發生在大山裡的麵館,而《圍城》的故事發生在百年前的香港城。《三槍》裡全部人物不足十人,主要人物有一半的本行職業是二人轉,《三槍》裡的鮮明人物超過十人,期中半數以上是一流的職業演員。《三槍》裡的人物是戲劇中的人物,《圍城》裡的人物是生活中的人物。《三槍》很外向,畫面的色-彩和人物的內心都在光了給你看,《圍城》很內向,歷史的色-調和人物的悲喜都像燈籠裡的蠟燭,雖然你沒看到它,但它的光已經照在了你的眼中。《三槍》很蠻橫,想怎麼過場就怎麼過場,隨便剪隨便接,《圍城》而老實,過場的地方總要考慮怎麼自然,怎麼巧妙,怎麼吻合。《三槍》很熱鬧,連蹦帶跳,連打帶鬧,應有盡有,《圍城》很火爆,歌星拍成了打星,打星拍成了火星!《三槍》是一個舞臺,展現了一系列二人轉這些民間藝人的絕活兒,《圍城》是一個平臺,讓一系列明星的表演水準在一個較高的位置向一個更高的位置跳躍!《三槍》是在某個金光閃閃的目的的“奸-物”後孕-育了幾個月的產物,《圍城》懷胎十年。《三槍》賣錢靠面子加段子,《圍城》賣錢靠技術加藝術。《三槍》很大陸,《圍城》很香港。《三槍》讓人忍俊不禁,《圍城》讓人淚流滿面。《三槍》是華麗的空心的氣球,《圍城》是粗糙的凝重的鉛球。《三槍》是花枝招展的站街女-郎,心中只有一個目的:賣個好價錢,《圍城》是奮筆疾書悲憤詩人,心中只有一個目的,吼出胸中情!《三槍》是泥人,《圍城》是石雕。《三槍》關乎一個家,《圍城》關乎一個國。《三槍》是一對波動的-胸,《圍城》是一顆激盪的心。《三槍》是一則笑話,《圍城》是一出悲劇。《三槍》是泥人,《圍城》是石雕。《三槍》是人為偷-情死,《圍城》是士為知己亡。《三槍》是《鐵B阿童母》,《圍城》是《清明上河圖》!《三槍》是年年春晚必有的小品,《圍城》是數年影界鮮見的史詩!說一千道兩萬,喜歡不喜歡,還得您自己看了說了算,這就是我看《十月圍城》的真實感受。

十月圍城觀後4

103年前,一個十七歲的少年,戴上那頂眾所皆知的白色禮帽,坐進了那輛黃包車。一個小時之後,他用血洗刷這屈辱的土地,曾經沸騰的生命,很快就會變成紫黑色的一片印記,被人踩踏,被人遺忘,然後在某個黎明,終於被雨水洗刷得再也看不出一絲痕跡。

103年後,他鮮血浸染的這片土地,人民不再瘦骨嶙峋,不再啼飢號寒,這裡不再有橫行的瘟疫毒瘴,不再有成群的苦力和車伕;這裡的街道上,不再有那排洩物難聞的味道,這裡的食肆,不再被蒼蠅包圍;這裡的孩子們,終於可以上學了,這裡的知識與科學,終於得到了尊重;這裡的軍隊,終於不再聽命于軍閥與外族,這裡的旗幟,終於不再是花花綠綠的日不落之旗。

103年前的那個少年啊,我看到了你的笑容,但我也看到了你微微搖著的頭,你有些尷尬——你還沒有長大啊,還沒有學會口是心非。是的,這還遠遠不夠,你不能滿意。

103年後的中國,人們擺脫了饑饉,卻依然要為保護自己的私產而拼死相爭甚至自焚;103年後的中國,街道雖然乾淨整潔,在背巷裡卻依然有乞丐和流浪的孩子;103年後的中國,孩子們確實可以上學,但受到的教育卻因家產薄厚而大大不同;103年後的中國,知識固然重要,卻往往被與生俱來的背景與關係凌駕;103年後的中國,也許有了讓人驕傲的工廠和企業,但極高的稅率依然在吸著民族工商業寶貴的血液;103年後的中國,人民終於有了自己的軍隊,而這軍隊卻曾調轉槍口,在他們的父母兄弟心中,留下深深的傷口;103年後的中國,這紅色的旗幟高高飄揚,旗幟下,卻沒有高高舉起的,個人權利的手。

103年前,你,那個十七歲的少年,當你坐在黃包車裡,滑向死亡,當你連那把手槍——你最後的生的希望也失去,你哭了,哭得真難看,哪裡像個烈士,倒像個孩子。你閉上了眼睛,你說過:“我閉上眼,看到的是中國的明天。”可不可以告訴我,那是怎樣的明天?在浩浩蕩蕩的反日浪潮中,在動輒百萬的進口轎車捲起的煙塵中,在奧運會絢麗的煙火中,在溫暖如春的酒店裡粉紅色的幻夢中,在北川中學的廢墟中,在閱兵式上迎面而來的挺拔身影中……請你告訴我,中國的明天,是怎樣的明天,因為這紛至沓來的光與影、美與醜、悲與喜、光與影、矛盾與衝突、善良與醜惡,早已經模糊了我的視野,動搖了我的心智,如同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一樣,我不知道如何定義現實,更不知道思考未來的意義,我只知道賺錢,買車,買房……

為什麼?為什麼你,和那些人,那些長眠在黃花崗的七十二烈士,那些戰死在抗日前線的普通農民,那些被酷刑折磨的瘦弱書生……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地種地?為什麼不規規矩矩地讀書?為什麼不乾脆繼承家業安安穩穩地賺錢?為什麼不去耶魯大學讀書,得到公民身份?天下興亡,與卿何干,一介布衣,百死又能救中國於水火?在永遠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你們後不後悔?你們看到了什麼?

閉上眼睛,我認真地傾聽,告訴我,103年以前,一個十七歲少年心中的中國,有怎樣的明天。

……輕輕的,一隻稚嫩的小手在我的臉上撫摸,耳中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和頑皮的笑聲,睜開眼睛,孩子們在身邊追逐打鬧,臉上是紅撲撲的童真和頑皮。走出校門,街上的房子有新有舊,倒也整潔,花草沒什麼刻意擺放的豔麗與華貴,卻在這春日散發出淡淡的芬芳。陽光沒有遮擋地灑在身上,每一個路過的人都腰板挺直,互相問候,他們眼中不但有自由,還有尊嚴——不但有免於被外族欺凌的尊嚴,更有免於被國人傾軋的尊嚴。

在那黃包車上,你滑向死亡,你哭了,哭得真難看,像個孩子。你閉上眼睛。你又笑了,笑得像個孩子。這一刻,我也淚流滿面。我終於知道閉上眼睛的你,看到了什麼。

103年前的中國,103年間的中國,有多少人為了這自由,這尊嚴,永遠閉上了眼睛,如同你,十七歲的少年一樣?他們說,你們是英雄,是先驅,是勇敢者,是信仰者。

今天的我終於明白,其實,你們,只是想抹去孩子們臉上營養不良的慘黃,只是想拔除赤膊苦力眼中的卑微與懦弱,只是想為啼飢號寒者分一擔米,一傾屋。你,你們,只是悲憫,悲憫你生於斯長於斯的人民,竟過得如此艱厄,如此慘絕。

這悲憫,就是最偉大的理想。

這理想,自誕生之日起,就絕不會死去。

篇11:《十月圍城》觀後感

很早就聽說了這部電影,宣傳了很久,好像有很多大腕明星出演,這個星期六,我終於有幸看到了這部電影。

《十月圍城》是以孫中山去香港與十三省革命代表會談險遭刺殺的歷史事件為故事引線,講述來自香港三教九流的小人物如何自發成為保護孫中山的死士,在實現個人夢想、承諾中共同完成了關乎民族大義的偉大任務。以此,讓我明白了什麼是革命,革命要怎樣。表演者們都非常賣力,個人最喜歡的是巴特爾,甄子丹,謝霆鋒三個人的演出。雖然是部影片,但應該是有一定歷史根據的。原來為了建立新中國,前人做出瞭如此多的犧牲,也更加敬重孫中山先生。此中,巴特爾給我的印象最深,他在裡面飾演的是一個賣臭豆腐的小販,他很單純,對誰嫉惡如仇,他很快樂,什麼時候都沒有生氣,即使被方紅那個無奈的眼神狠狠的掠過,然而,他給我最深的是他為了保護孫先生而身中數刀但仍不倒下,忍著深入骨髓的痛苦再一次站起來了,臭豆腐,臭豆腐你可聽到他阿四還在呼喚著你。我叫王復明,王復明!!你的吼聲依舊不絕於耳,然後倒下,重重地將整個生命託付給了大地。

這部電影好看,看著讓人心痛,讓人感嘆革命,看著覺得有人在捶打我的心。

篇12:《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觀後感

很早就聽說了這部電影,宣傳了很久,好像有很多大腕明星出演,這個星期六,我終於有幸看到了這部電影。

《十月圍城》是以孫中山去香港與十三省革命代表會談險遭刺殺的歷史事件為故事引線,講述來自香港三教九流的小人物如何自發成為保護孫中山的死士,在實現個人夢想、承諾中共同完成了關乎民族大義的.偉大任務。以此,讓我明白了什麼是革命,革命要怎樣。表演者們都非常賣力,個人最喜歡的是巴特爾,甄子丹,謝霆鋒三個人的演出。雖然是部影片,但應該是有一定歷史根據的。原來為了建立新中國,前人做出瞭如此多的犧牲,也更加敬重孫中山先生。此中,巴特爾給我的印象最深,他在裡面飾演的是一個賣臭豆腐的小販,他很單純,對誰嫉惡如仇,他很快樂,什麼時候都沒有生氣,即使被方紅那個無奈的眼神狠狠的掠過,然而,他給我最深的是他為了保護孫先生而身中數刀但仍不倒下,忍著深入骨髓的痛苦再一次站起來了,臭豆腐,臭豆腐你可聽到他阿四還在呼喚著你。我叫王復明,王復明!你的吼聲依舊不絕於耳,然後倒下,重重地將整個生命託付給了大地。

這部電影好看,看著讓人心痛,讓人感嘆革命,看著覺得有人在捶打我的心。

篇13:十月圍城觀後感

“我一閉上眼睛,夢裡全是中國的明天!”看完電影《十月圍城》,我茫然地閉上眼睛,心被這句話塞得滿滿的。

真的被感動了!

為了推翻腐敗的清政府,為了保護孫文安全離開,那些社會最底層、卻有著強烈愛國心的人們,毫不猶豫地為之付出,為之犧牲。感動於他們的壯舉,感動於他們的那份信念!

每部成功的電影都有一個或多個優秀的人物形象,《十月圍城》也不例外。在所有的角色中,最令我感動的,是重光和阿四。

先來說重光吧!

這個大商人李玉堂的十七歲兒子,善良,堅定。雖然年紀尚小,卻早已立志要拯救四萬萬中國人民!他“幸運”地被抽中作為孫文的替身,以轉移敵人的注意力,使得其能安全離開。面對年邁的父親和親如兄弟的車伕阿四的苦苦哀求,他都沒有退縮。他說:我十七年的人生,原來就是為了這(代替孫先生的)一個小時啊!他無悔地上路了,無悔地忍受著一次又一次的暗殺行動。表面上他很勇敢,但是請不要挖昂機,他不過只有十七歲啊!他還是一個孩子呢!他也害怕,他亦恐懼。那雙不停顫抖著的雙手和那雙滿含淚水的眼睛說明了一切。可是,他不後悔,這是他所熱愛的事業,這是他所熱愛的中國!為之犧牲,何等光榮!

重光的信念與勇氣,令我動容!

再來說阿四吧!

這個連字都不識幾個的“卑賤”的車伕,渾身上下卻有著無窮的魅力。他不聰明,卻淳樸無比。他喜歡照相館老闆的女兒阿純,真心實意地想要娶她。在護送重光(孫文)的前一天,他送了阿純一張賀卡,上面說:明天后,我娶你。這是阿四在報紙上找了很久才尋得了六個字!看了這個畫面,我當場就忍不住要哭。沒有明天了,阿四!你沒有明天了!可是,中國有!阿四曾經說過:我只要一閉上眼睛,夢裡全是阿純!當他永遠地睡過去的時候,我看見他在微笑。他永遠都和阿純在一起了吧……也許他並不知道革命是怎麼一回事,可是他覺得,少爺重光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他緊緊地追隨著他,追隨著這個從小教他寫字,陪他說話的兄弟。他思想單純,卻長存於歷史!

看完電影,我一直在想,他們真的,什麼都不怕麼?

當重光拉著阿四的手,對他說離出發還有一分鐘,還有30秒,還有15秒……57,58,59……的時候,他在想什麼呢?想他年邁的父親?想他早逝的母親?還是想著中國美好的未來?可是,他有想過他自己麼?他有想過他的生命已是在倒記時麼?沒有!這個帥氣而勇敢的男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當阿四拼命地抱住壞人的腿,不讓他追趕重光(孫文)的時候,他又在想什麼呢?想阿純麼?想她的笑?想她的聲音?想他們美好的明天麼?他想要娶她啊!為了她,也是為了中國,他無所畏懼!

還有那個捕快,臨死前想的全是與妻兒曾經共度的歡樂時光;臭豆腐,臨死前大喊:我叫“王復明”!我叫“王復明”!是的,我記住了,永遠會記得你!

還有很多人,很多很多人,都無悔地在這1小時裡相繼獻出生命。小則17,大則30。乞丐、少爺、商人、捕快、路邊小販……他們都是卑微的、也許是互不相識的小人物,但是,他們卻都有著一顆崇高的心!他們的年齡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是卻被緊緊聯絡在一起!為了中國,為了明天,他們在同一天獻出生命!

謝謝你,孫文!謝謝你,重光!謝謝你,阿四!謝謝你,臭豆腐!謝謝你,乞丐!謝謝你,捕快!謝謝你們,為了中國的明天不懈努力、為之獻身的人們!

謝謝你們!讓我們擁有如此美好的未來!

篇14:十月圍城觀後感

革命必然有犧牲,只是不知道革命的結果是什麼?

影片中所有的人都為了保護孫中山前仆後繼,不惜犧牲生命,他們維護的不是孫中山這個人,而是民主,他們把革命的希望寄託在孫中山身上。感動的同時,又覺得悲傷,這樣的犧牲,換來的卻不是民主的國家。

胡軍飾演的閻孝國無疑是劇中第一大壞蛋,但是他卻不打他老師,只能說他是個可悲的愚忠的人。甄子丹飾演的沈重陽連自己的妻兒都照顧不了,只知道賭錢,他拼死保護李玉堂,是為了保護他女兒的爹。真是太可悲了。黎明飾演的乞丐劉鬱白,為了一個女人,家破人亡,為革命犧牲這個結局倒叫他的存在有了一點意義。謝霆鋒飾演的阿四,甚至可以說有點傻,卻是非常的衷心,拼死也要保護少爺,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隻要主人高興。梁家輝飾演的陳少白,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一心想要革命,可是還真的是無錢也無力。王學圻飾演的商人李玉堂,起七年級直申明只出錢不出力,幫助陳少白革命,卻想要自己和家人置身事外。直到,他誤以為陳少白被人害死,才出頭去組織保護孫中山的活動。李玉堂一直不允許兒子參加革命。可惜,王柏傑飾演的少爺李重光一心想要參加革命,願做孫中山的替身,最後更慘被閻孝國殺死。可憐李玉堂中年得子,卻老年喪子。李宇春飾演的方紅是任達華飾演的方天將軍之女,在父親及戲班被閻孝國手下殺害之後,她決定做父親想做的事情,故加入保護孫中山的行列。巴特爾飾演賣臭豆腐的王復明,因為目睹李玉堂與探長史密夫對峙,而佩服李玉堂,故參加保護活動。曾志偉飾演的史密夫開始是外國人的走狗,最後卻暗中幫助李玉堂等人。他也是個明哲保身的人,但仍未泯滅的愛國心促使他暗中幫助李玉堂。這些革命黨為了保證孫中山可以順利來港開會,安排李重光做孫中山的替身,前去探望孫老夫人,最終一一犧牲,僅留陳少白和李玉堂。過了明天,阿四就要娶阿純了,方紅就會帶了方將軍回老家,王復明就要回少林寺,過了明天,只要過了明天,可是,他們都沒有明天了。

結尾的時候,李玉堂抱著李重光的屍體,埋怨他不老實待在家裡,令人唏噓不已。或許為了孫中山來港開會,就要犧牲這麼多人的性命不值得,但是為了他們的夢想民主,他們全都心甘情願。為了實現夢想,革命前輩前仆後繼,明天也許是光明的。就為了這個希望,去努力吧。

篇15:十月圍城觀後感

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來自社會各階層的8個義士,為了保護從日本抵達香港召開起義軍會議的孫中山,與清廷派來的500名殺手展開了一場捨身忘死浴血奮戰以死護衛的對抗,最終孫中山先生得以安全離開香港。

銘民初次聽到《十月圍城》的名號,並沒有在意,想來只不過是甑子丹的又一部打戲。不料,看過之後才知全然不是預想的這麼膚淺。其實飾演賭徒沈重陽的甑子丹在戲中的看點並不突出,儘管在電影海報上他是位列第一的主要演員,但是單純就打戲來講,由黎明扮演的乞丐劉公子和巴特爾飾演的小商販王復明,其打鬥的精彩程度均勝過甑子丹。拋開武打的戲份來看,飾演暗中資助革命黨的商人李玉堂的王學圻和飾演李玉堂人力車伕阿四的謝霆鋒,戲份極重,其表演的功底讓人情不自禁的讚歎。由此可見,王學圻和謝霆鋒的發展大有進一步挖掘的潛力。

飾演戲班女兒方紅的春春(李宇春),在演技方面表現平平,尤其方紅姑娘在親眼見到自己的父親慘死的時候,居然半響才有淚水擠出來。不過,從影片中可以看出,李宇春演的很認真。另外,以她本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徵非常適合一個流落他鄉的戲班班主女兒的身份。儘管如此,她一亮相還是立刻引得觀眾笑出聲來,大概有種很傻很天真的味道。

誓死追隨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黨人,《中國日報》社長,信念堅定書生意氣的陳少白,飾演者梁家輝。這是我所見過的梁家輝所表演的影片中給人最有力量感的一個人物,雖然生性膽小怕血,但是當面臨凶殘的強敵,遭遇一輪又一輪的險境時,陳少白還能沉著帶領義士們左衝右突。陳在這次護衛孫中山的戰鬥起到了最為核心的作用。

胡軍(飾演由清廷派出追殺孫中山的大內高手嚴孝國,也是這批刺客中的最高統帥。)的表演,也是可圈可點的。胡軍在戲中,言語不多,處處露出殺氣,從而加重了整部影片的緊張氣氛。

“我這十七年,就是為了這一個小時而活著。”這句話出自香港大富商李玉堂四十歲才生的獨生兒子李重光的口,這句話也是這部影片的靈魂所在。王柏傑飾演李重光,王在這部影片中的表演我個人感覺沒有特別的亮點,但是他在戲中的這句話卻是震撼人心,讓人久久不能忘懷。李重光,剛考上美國高等學院的豪門公子,年僅十七歲。他在說服車伕阿四同意自己裝扮成孫中山替身的時候,說了這句話。以李重光的家境和學業背景,能有這樣透徹的話語,實在令人敬仰。可以想見的是,孫中山先生號召的革命精神,是多麼的深入人心,革命就是草原上升起的太陽,沒有人能不受其影響。

其它,諸如范冰冰飾演的四夫人月茹,李玉堂的小妾,賭徒沈重陽的結髮妻子。以月茹侍妾的身份,她在戲中居然彷彿李玉堂的第一夫人,這可能是編劇的疏忽,也可能是導演為了加重她的戲份而特意安排的。其它演員還有,飾演孫中山的張涵予,飾演香港警司史密夫的曾志偉,飾演戲班班主的任達華,扮演興中會會長楊衢雲的張學友,飾演車伕阿四的未婚妻的周韻,以及飾演“劉公子”錯誤愛上的女人李嘉欣。

需要說明的是,《十月圍城》號稱“打戲不斷”,事實上只能說敵我的打鬥佔了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二多,“打戲”兩個字用的有點牽強附會。《十月圍城》說:“沒有真正的主角”,這句話可以打98分。一部影片不可能沒有真正的主角,儘管參演的大明星很多,但是在一個事件中不可能大家都有同等重要的事情做。而這正是這部影片最最值得稱讚的地方,導演把每個角色都演活了,看完《十月圍城》,你會發現每個人在戲中都很重要,每一個演員的一舉一動,都能在腦海中清晰的浮現。那些戲份少的人,居然也有讓人過目不忘的細節。比如張學友飾演的會長一出場就被槍擊暗殺了,他倒下的那個情景和他死前所說的話,正昭示了未來革命黨人的艱險,由此給整部影片定下了厚重的基調。還有任達華的前生遭遇和保護孫中山之前就被強敵所殺,加重了劇情的緊張氣氛。李嘉欣那短暫的幾秒鐘的鏡頭,對乞丐公子的落魄作了最好的交待。

最後就是影片結束時,孫中山站在船頭那飽含傷痛與深情的眼神,用無聲的語言總結了剛剛發生的一切。除李玉堂和陳少白這個兩個不會打也不擅長跑的人活了下來,其它的義士無一倖免一死,而且都死的非常非常的慘烈,有一種揪心的疼。試想,如果沒有這個眼神,可能會導致一些人認誤認為這就是一場普通的打戲。其實不然,以銘民的理解,這部影片是想告訴我們:活,要有價值;死,要有意義。

篇16:十月圍城觀後感

1905年10月15日,孫中山先生抵達香港召開祕密會議,清政府組織殺手前去刺殺,一群來自四方的義士保護孫先生,一場驚心動魄的“全城追殺與反劫殺”的故事就此拉開序幕,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忠魂悲歌……最終,孫先生安全離境,身後的街道上已染滿保鏢和殺手們的鮮血。

《十月圍城》這部片子,以寫實的手法將歷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運,最終書寫成了一個巨集偉的命題,成就了一個悲壯又哀婉的故事,其內涵豐富,併成功地將“一個好看的故事”和“一個深刻的故事”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影片使觀眾在觀念上真正得到了一個轉變,那就是幾秒中能唸完的“革命”二字,此刻卻顯的那麼地沉重。

《十月圍城》將劇中人物塑造得血肉豐滿,成功刻畫了一群小人物,一群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他們手無寸鐵,並不知道什麼叫革命,更不知道將要保護的人是誰,只是臨危時刻受人之託,容不得反覆掂量與比較,就此扛過了重任,明知路途險惡,就這般一去不回頭,短短四天在刀叢劍林裡付出了鮮血和生命,一張張鮮活的笑臉慢慢融入泥土。

《十月圍城》並沒有單方面地歌頌革命,也不是簡單的正邪之戰或者好壞之爭。無論是革命黨還是清廷殺手,卻都具備一腔精忠報國的熱血,各懷信仰併為之努力、奮鬥直至死亡。大時代動盪如此,誰又能逍遙活在人世?整個故事十分慘烈,結果更是悲劇。

《十月圍城》演繹著犧牲,劇中那逝去之人,都算是死的其所,各為所愛,無論是對革命的愛,對女兒的愛亦或是對戀人的愛,結局是那麼地令人為之動容,而心生感慨。當塵埃落定,那些仙去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後人去仰望和銘記。

《十月圍城》劇組,可謂是群星薈萃,大牌雲集。這部片子中不少演員,以精湛的演技,最優秀的表演,達到了人戲合一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城中皆義士,無人似明星”,才使得我們這些看片之人為之動容。總的來說,這是部相當有感染力的片子。

篇17:十月圍城觀後感

“為了明天的事,值嗎?”電影裡黎明問了這麼個問題,可是王學圻沒有回答。這部電影的製作本意應該回答“值”吧?不過高調歸高調,若要看行動,我看答案未必。

無巧不成觀後感,就在該片上映的時候,哥本哈根那兒正有一群人在討論“為明天的事值不值”這個問題。在那個會議上,咱中國人用振聾發聵的聲音告訴全世界:“不值。”

說來好笑,192個國家(這回怎麼沒有“和地區”三個字?)代表聚在一起,本來是討論“為明天的`事”。可中國代表非要糾纏著“昨天的事”。當然理由也冠冕堂皇得很:明天要不要共圖發展?你先把昨天欠我的錢還清了再討論。這就像一艘大船正在漏水,眼看就要沉入海底,船上所有人都要肩並肩合力排水才可以渡過難關,其中卻有一個人說:“你先把昨天的錢還給我,不然我再拆一塊木板當柴燒。”

這就是中國人在“明天的事”上的答案!就好像192個演員共演一部戲,中國這位演員演了一回小丑。

看過了聯合國,再來看看國內:2008年以“警民衝突年”為別名永遠被記下來了,剛剛過去的2009年則是“野蠻拆遷”年。中國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骯髒一氣,製造了自焚、製造了上吊,也製造了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你去問問政府官員和房產商們,社會矛盾和拆房蓋樓哪個是“今天的事”、哪個是“明天的事”,再問問他們:“為了明天的事,值嗎?”

儘管野蠻拆遷造成激烈的社會矛盾,可是野蠻的腳步卻依然沒有減緩。有沒有人想過是誰在縱容這幫無恥之徒?其實是那些今天還沒有輪到被拆的百姓!中國人有著特有的冷漠,當別人痛苦時最多冷冷地看一眼,就像看到路邊蜷縮的乞丐一樣。人心不齊、人情冷漠,於是被拆遷就成為“少數人”,為合法權益而抗爭的就是“極少數人”。那些看別人的熱鬧回家當下酒菜的人們,你有沒有想過?明天相同的命運會降到你的頭上?你將會成為新的一批“極小數人”?

當然了,人並不都能看到“明天”。就像《十月圍城》裡講的一樣,同樣是保護孫中山,有的人是因為李玉堂給了他尊嚴並幫他贖回了傳家之寶、有的人是為了報殺父之仇、還有的人只是為了讓主子開心……之於四萬萬同胞的“明天”,只有陳少白和幾個學生懂得。

從故事到今天整整100年過去了,這100年來,其實中國沒有變。不同的是原來只有四萬萬同胞在受苦,現在有十四萬萬了。當年中國被腐朽不堪的清庭奴役,現在奴役著我們的政府同樣腐朽不堪,還更加野蠻與專致。當年還有極少數人願意“用這代人的犧牲換重光那代人的幸福”,現在連這極少數都沒有了。

其實電影裡的反派人物閻孝國也說了一句值得思考的話:“見血就暈是吧?瞧你那點膽量,你若成功,國家必亡。”這句臺詞一直在我的腦海裡迴盪,久久沒有消散。是的,知道舊秩序必死的人未必有推番(錯別字防過濾)它的能力、能夠推番舊秩序的人未必有建立新秩序的能力、能夠建立一個秩序的人未必有經營下去的能力。在這方面,美國有個成功的經驗:我打江山,打完了你們去治理。可惜的是,在中國我們聽到的是另一個聲音:“XXX打下的江山,XXX不坐誰坐?”

這就是中國的邏輯,這麼狗屁不通的邏輯可以大聲向十幾億人說,一點都不用覺得芒刺在背。我又想起電影裡的一場戲:警察砸《中國日報》社的時候,李玉堂說:“機器壞了,刻蠟板、手寫也要印報紙。”這句臺詞就像炸雷一樣炸著我腦袋嗡嗡作響:原來經過這100年,今天的中國社會還不如晚清。100年前的晚清還可以印報紙,最多就是機器被砸而已。

電影裡的孫中山說:“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可惜的是,在孫中山生後,革命被一群拋棄三民主義的人竊取,中國人民經歷了文明之痛苦,卻沒有迎來文明之幸福。

篇18: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講述了1906年10月15日香港中環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豈丐,車伕,學生,賭徒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1906年。清末。正是清廷瘋狂暗殺“革命黨”的黑暗年代。10月15日。革命領袖孫中山決定冒險赴港,名為探望母親,實則與十三省革命代表見面會談。清廷將軍閻孝國買通香港警察,在全港織起了一張“刺孫”的天羅地網。而“中國日報”社長陳少白作為革命黨人,必須在24小時內完成保衛孫中山的任務……

影片為我們展示了許許多多生動感人的畫面。我非常喜歡影片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他們說的每一句話。李玉堂發抖的手,李重光大義凜然背後對死亡的恐懼。陳少白不畏生死,但對重光的疼愛和重視,阿四阿紅的純粹還有眾多不知名的小人物的犧牲,為我們展示了精神上無限強大的力量這是最感染我的地方。

李玉堂的表演很精采,我很喜歡這個人物形象。他雖然是個商人,但他卻是個愛國的商人。他在封了報館後,仍堅定的要求把孫中山回國的訊息宣傳出去。他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是他四十歲時生的獨生子。他愛自己的兒子,不願讓他捲入政治旋渦中來,希望他專心讀書,光宗耀祖。然而,當祖國的命運和個人的安危面臨選擇時,他選擇了捨棄,捨棄自己的兒子,為了民族的大業。

李重光這個人物形象我也很喜歡。他是李玉堂的兒子,是李玉堂在40歲時生下的兒子,17歲,受陳少白影響極深,雖然仍有著年輕的稚嫩與天真,卻擁有著堅定的革命信念。他當孫中山的替身時,面對警察的追捕,他對車伕說:原來我活了17年,就是等這一個小時。他還說:我閉上眼就是中國的明天!

影片中的阿四和阿純這一對有情人,打算在完成保護孫中山的任務後結合。可是,阿四沒有回來。

看了這部電影,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多少仁人志士為了革命獻出了他們保貴的生命。我們這樣和平的環境,是多少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啊!我們應該繼承先輩的遺志,完成他們沒有完成的事業,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終身!

篇19: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最成功之處莫過於真實再現了一個原生態的滿清末世:民不聊生,政府腐朽,民眾麻木——破敗的街道,遍地的乞丐,衣衫襤褸的小販,還有那一雙雙麻木無助的眼神,這就是百年前我們祖先真實的生活場景,更主要的是正如片中陳少白所說“亡國二百六餘年…”的漢民族徹底喪失古中華應有的一切優良的秉性和強大的凝聚力,剩下的就是這一群由賭徒,乞丐,小販,戲子,車伕和青年學生組成的“革命”隊伍當但起保護偉人的重任,是導演無視歷史事實為了噱頭的刻意安排嗎?難道傳說中“高大全”的仁人志士就是這些身份卑微者嗎?我們的革命烈士難道真實身份就是這些人最底層的“勞動者”嗎?

我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是!很多人可能會不太相信,因為中國自古以來無論是社會變革還是抵禦外侮,應該是這麼一類人啊,他們首先是極富有才學和抱負而且時刻都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並且有著健全的人格和令人傾心的品格——正如孟子云,“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比如商鞅,霍去病,岳飛,文天祥,戚繼光,史可法…怎麼到了民族存亡的最後關頭靠的是這些下層民眾呢?每思於此不禁感慨——中國此時無“士”已二百六十餘年矣…今日中華雖立,然浩蕩士風不存!

在華夏治世擔當社會次序和倫理道德守護者,在亂世視死如歸肩負起民族興亡的“士”這個群體在明末已被滿清徹底摧毀了!“士”自古以來是推動華夏社會變革進步和擔負起民族脊樑的中堅力量,他們是勇敢,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但遍觀滿清二百六餘年中華遍地為奴再無一士!當年明末反清志士看到大批知識分子被滿清各種政策或屠殺或收買或已完全數典忘祖,所以只能把反清的思想向下層勞苦民眾傳播(這種反清勢力由起先的洪門,哥老會最終發展成清末各種會黨,成為辛亥革命成功的基石,為爭取漢民族的獨立自由做出的貢獻長存於世),而今天我們不用留著象徵野蠻落後的髮辮自稱“奴才”,不用擔心一句肺腑之言就得被夷九族,不用在自己的國土上也的對洋人低聲下氣,不用…這正是我的這些先輩,這些“並不是所有人都為了革命,但革命是為了所有人”的身份卑微者所作出的貢獻!

有些人可能會說我們今天難道走向民主共和了嗎?這場革命有意義嗎?

那請問今天站在的所謂各種思想“至高點”上的芸芸諸君又在為民族的未來,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多少犧牲呢?僅靠一代人的鮮血足夠澆灌自由之花嗎?

先輩們的功業足以照耀千古,我輩後人再無苛責之理,請問諸君又有多少人知道林覺民呢?

其實不難發現除了李重光(片中人名很有含義,比如王復明)其它五人均不明白革命大義,阿四是為了報答李老闆的養育之恩,沈重陽是為了找回那種久違的做人、甚至做父親的尊嚴,方紅是為了報父親的深仇大恨,王復明是為了疾惡如仇的俠義,劉鬱白是為了報答李老闆的知遇之恩…知恩圖報,行俠仗義,疾惡如仇,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士可殺不可辱等等這些都是古漢人引以為豪的優良品質,這些喪失已久的民族精神正是我們民族幾千年來延綿不絕能依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柱石!

飄逸灑脫的劉鬱白更是古華夏劍客的化身,他的出場便與眾不同:他是所有志士最後的希望,這決定了它的出場必定是悲壯的——陣陣的秋風拂亂了他飄散的髮髻,鷹犬們的步伐在他面前略顯慌亂,行雲流水的舉止更讓人驚為天人…而鬱白的從容冷靜,視死如歸的豪情儼然猶如先秦俠客重生(先秦的荊軻、豫讓的悲壯也不過如此吧),面對滿清鷹犬極其陰毒的圍攻毫無懼色,眼神中流露出的淡然無畏不禁讓人感慨有漢唐國士之風,鬱白在生命彌留之時仍能最後一擊斬斷象徵滿清專制的“髮辮”,唱出了石破天驚、響徹雲霄的絕響——何謂“死士”、何為大丈夫,鬱白君當之無愧!

片中陳少白、李重陽對於中山先生的誓死追隨,代表了當時眾多信念堅定的革命者對國父顯然已經超出了單純的宗教式崇拜(遍觀中外能做到這一點唯國父一人),國父已不是簡單的革命先輩而其光大偉正的思想光芒儼然已是照耀民族未來的燈塔,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正如少白所說:“中國之希望,在於孫先生!中國之未來,在於孫先生!”!國父一生為推翻異族統治,摧毀專制政權可謂大公無私,鞠躬盡瘁,其思想的先進合理性對於今天仍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比如國父倡導的五權分立正是糅合了西方文化和漢文化的精髓而創造的,他借鑑了西方具有普世價值的三權(立法,司法,行政)分立並根據中國國情和傳統文化加入了考試權和彈劾權(即監察權),考試權的公正從根本上保證了民間寒士子弟能憑藉才華勤奮立於廟堂之上。而彈劾權更是吸收了華夏士大夫入世精神的精髓——為民立命,剛正不阿,以天下為己任,即使九死而終不悔的悲天憫人情懷!國父留下的唯一的政治遺產——黃埔軍校從創立始人傑輩出,功績卓然,最終成為民族復興的一種精神,倭寇犯華之時更是成為捍衛民族存亡的中流砥柱,中國此時又有了“士”,寫止於此不禁長嘆——國父千古!!!

片中很多場景讓人潸然淚下:臭豆腐高喊著“我叫王復明,我叫王復明…”而後大廈將傾將自己和敵人一起埋葬;沈重陽彌留之際幻想著幸福的未來用自己的軀體撞向賓士的駿馬;方紅緊靠房門等待死亡的那一刻只說了句:“爹,請恕女兒不孝”;鬱白閉上眼睛的那一霎那——人生若只如初見,伊人如斯,佳人如畫,此時的鬱白徹底解脫了;一個少年,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去編織編制心中的未來,心中的中國——“我每天閉上眼,看到的是中國的明天!”,今天的我們還會有一樣的胸懷和勇氣嗎?

我相信他們慷慨赴義之時靈魂已經得到了昇華,支援他們走到生命最後一刻而最終仍九死無悔唯有“信念”二字!

李少爺,方紅姑娘(李宇春),鄧四弟(謝霆鋒),這三個少年,代表了中國文化裡最精深的三個理想,忠,孝,義。

李重光,李玉堂獨子,陳少白得意門生。對革命心神嚮往,為了國家民族的前途,不貪戀富貴之家,不吝惜自己的生命,這個少年是典型的忠的代表。當開始時父親為了保護他不想叫他去冒險參與革命時,他面對一貫嚴厲的父親爆發了,他憤怒,甚至帶幾分鄙夷地拂袖而去。而當他發現父親也終於投身革命並挑起重擔後,重光再次看向父親的眼神充滿了崇敬和自豪。青年演員王柏傑的演出很不錯,外形俊秀明朗,目光單純乾淨。在他決定做孫文替身後,經歷壯懷激烈,看到慘烈廝殺,他一度本能地有些懼怕,眼神裡流露出一絲張皇。但是當阿四哭著哀求他不要涉險時,重光沒有猶豫,只是說,我長這麼大,好像就是等著要走這一個小時的,阿四你願意陪我走完這最後一個小時麼?只有真正的大忠,才能使一個富家子弟能如此勇敢地面對死亡的威脅,即便心裡有本能的恐懼也迎頭而上,毫不退縮。而他在孫文家拜見孫母那一段,很是感人。孫老夫人拉著他的手,問他多大了,重光說17歲,孫老夫人說我替我兒子謝謝你的時候,他凝視著那個傳奇般革命先驅的母親,眼神裡曾有的惶恐慢慢消退,淚光中是溫暖和平靜。重光在那一刻應該已經下定決心,為了革命,哪怕犧牲赴死,在所不惜。

方紅是方將軍的女兒,自小隨父親飄零,她渴望安定的生活,希望有書讀。但是父親和戲班一夜間被殘殺,方紅悲痛無措之後,找到李玉堂,說我爹要做的事我就要做。這是最樸素的孝道,因為孝,她走上了革命之路。在阻擋敵人炸藥時,方紅的遺言是,爹,女兒不孝。可是實際上,盡父輩未完成的事業,孝莫大焉。李宇春的表演可圈可點,除了一出場時大家帶有習慣性成見地笑了場,很快她就叫人忘了她是李宇春,而是方紅。李宇春的打戲也相當不錯,可見是花了大功夫認真對待的。

鄧四弟,李玉堂家僕,車伕,對老爺李玉堂心懷感恩,和少爺李重光一起長大情同手足。阿四的信念很簡單,老爺少爺是好人,他們做的事不會錯,他們做什麼,阿四也要算上自己一個。阿四,典型的義字當頭。謝霆鋒的表演使我驚豔,他這個角色被刻意醜化了,疤瘌眼,一半面部也有點僵硬,笑起來顯得有點賤賤得,一看就是下層小開的樣子,和謝帥哥平時的洋氣酷勁判若兩人。轉眼間,不見謝霆鋒,只有鄧四弟。我最喜歡他去提親那場戲。他要求加入行動後,和自己老闆說自己一直喜愛阿純姑娘,等事情完後想求老闆去提親。老闆李玉堂答應後,阿四興奮地直跳。李玉堂心知那次行動凶多吉少,心念一閃,馬上折回頭去提親,因為他知道,有沒有以後很難說。於是李玉堂面色憂鬱強做鎮定地提親,阿四不知所以,天真地快樂著,看著自己心愛的女孩,憧憬著美好的明天。最後當阿四死於敵手時,他脖子上的汗巾,那繡著的一個純字還歷歷在目。

李玉堂,王學圻扮演,我不得不說,這個演員演得真可謂絕妙!那種氣勢,那種風度,那種不怒自威,那種隱忍剋制,那種氣場。。。我詞窮!

這是一部人物刻畫十分成功的片子,主題也鮮明,要得革命之幸福,必先經革命之痛苦(孫文)。這些痛苦,就是犧牲,而對於我而言,那三個少年的死,是痛中之痛。他們那麼年輕,帶著美好的理想,懷著對未來生活的渴望,一個個去赴死。少年強則中國強,這是梁啟超少年中國裡震聾發聵的一句話。看到100年前的少年們,有忠,有孝,有義,我不知道今天的少年們怎麼想,也不知道忠孝義這三個字,是不是還有人記得。

篇20: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年過去了,與我志同者相繼犧牲。我從他鄉漂泊重臨,革命兩字,於我而言,不可同日而喻,今天再道革命,我會說,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當孫中山說完這句話後,我的淚水再次湧出了眼眶。

《十月圍城》真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感人的好影片,導演用眾多下層人物的犧牲說明一個道理,革命是殘酷的,要死人,要流血,必須付出極為殘酷的代價,而流血的未必是滿口理論的革命家,更多時候是沒有多少文化知識的最低層大眾。

看看魯迅先生的《阿Q 正傳》,當一無所有的阿Q 發現革命是個好東西,地主之流對革命很害怕時,不禁心嚮往之,做夢都期待著有革命黨喚其同去。革命對阿Q 意味著就是女人、錢財而已。但我們不能因此貶低革命,其實魯迅寫的很真實,革命的大道理與下層民眾的認識的確有距離的。

影片中乞丐、戲子、車伕、小販代表了最廣泛的下層民眾,我們不能因為下層民眾的愚昧就不去發動他們,也不能應此抹殺他們在革命中的作用,所有所有犧牲都是有價值的。如果沒有這些犧牲和流血,國人是不會警醒的,革命也不會成功。在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小人物沒有滿口的革命話語,甚至連究竟保護誰都不知道,但他們仍然慷慨赴死,義無返顧。

謝霆鋒飾演的阿四是個車伕,他字都不認識,更別說革命的大道理了,他只為報恩,阿純問他「你知道你明天要保護的人是誰嗎」,阿四笑著說不知道,他只說了「老闆沒事就好」。

甄子丹飾演的沉重陽是個賭徒,為了自己女兒,為了父親的正名,捨身撞馬;

李宇春演的方紅是個戲子,她想繼續父親未完成的事業,「我爹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與敵人同歸於盡。

巴特爾飾演的王復明是賣臭豆腐的小販,為了義氣遭亂刃加身。

王柏傑飾演的李重光是比較瞭解革命之涵義,他的大吼「我不做亡國奴」是多麼令人振醒。

革命不是大人物和英雄表演的舞臺,革命是千千萬萬的下層人民浴血書寫的,《十月圍城》可貴地將鏡頭瞄準了他們,歷史未必記住他們的名字,但是歷史不會忘記他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發展的主力。當我們緬懷歷史的時候,我們要記住這些小人物,也許他們革命的動機並不高尚,但是所有犧牲都是有價值的。

篇21:《十月圍城》觀後感

又看了一遍《十月圍城》,有些新的感想。這些新的感想,只是電影方面的技術討論,不涉及到價值觀的問題。(我覺得價值觀是沒法和陌生人公開討論的,這完全和個人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經歷、教育背景等等許多十分私人的因素有關。咱們還是就電影說電影吧。)

《十月圍城》此刻最容易受詬病的就是它的劇情,有許多完全無法忽視和迴避的邏輯問題。但許多劇情上的邏輯問題,並不是出於編劇的技巧問題,而是“故事”本身所帶來的先天缺陷。就“劇本”來說,編劇實際上作了許多發奮來解決這個先天缺陷。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編劇也儘可能地將這些問題掩蓋住了。因此我認為本片的編劇還是很不錯的。

那裡我要先解釋一下,我那裡說的“故事”和“劇本”是略有不一樣的兩個概念。“故事”是“一個重要人物要來香港,壞人要刺殺他,很多人要保護他,然後很緊張很刺激”,而“劇本”則是把這個故事變成一個能夠拍成電影的東西,要有起承轉合,要有人物和動機等等元素。

《十月圍城》中大部分被某些觀眾質疑的邏輯缺陷,實際上完全是“胎裡疾”,是這個故事本身的預設所帶來的。比如,孫中山為什麼必須要來香港開這個會?他就不能把那些代表叫到船上去開嗎?他非要這麼大張旗鼓地上岸嗎?就不能化妝潛行嗎?

這些問題沒法回答,否則就沒這電影了。這些問題,不是編劇所能解決的,這得要陳可辛來決定。但既然他覺得沒問題,那這就不是問題。對一個商業片來說,只要開場能解決掉“觀眾進入”和“建立視角”的問題,孫中山來香港的問題就能被掩蓋住,起碼在電影時刻內不是一個致命問題。

等觀眾看完回家以後,他開啟電冰箱找飲料,忽然琢磨過來這事兒了,但這個問題也就變成了“電冰箱問題”了。絕大部分商業片都有此類問題,但就看掩蓋的好不好。

本片的開場很快地就完成了“觀眾進入”,張學友的主角出場就死掉直接建立了殺機四伏的故事設定,然後立刻就設定壞人要在香港幹掉孫中山的前提,觀眾完全來不及思考,或沒意識或乾脆就不在乎為什麼要在香港殺他。只要觀眾過了這一關,後面觀眾就會以此為出發點來看這個故事,就是我說的“建立視角”的完成。

如果觀眾這時就開始質疑這個故事,那隻能說明您要麼太牛屄了,要麼太較真了。

但這種故事設定,尤其是孫中山的設定,也給後面的故事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正因後面要犧牲的那些人,務必要為他們找到好處和價值所在,才能讓觀眾在情感上理解整個故事。而孫中山以及他所代表的價值符號的出現,讓這個故事的價值所在過於沉重,以至於故事本身反而已經無法承載,結果有些本末倒置。

(因此本片的許多影評到之後已經完全脫離本片而談論別的主題去了,正因這個主題過於搶眼,已經掩蓋住了影片本身。當然,本片的這一主題就價值觀來說,必須是許多人認同的。我那裡只是就技術問題做探討。)

選取孫中山和這個背景,必須是正因導演或監製本人的情懷所在。正因從故事角度來看,它的重點在於好人來香港,壞人要殺他,政府束手旁觀,民間義士主動來保護。從這一點來說,它也能夠發生在1941年香港淪陷時期,或者1960年代冷戰時期,也能夠發生在當代,有許多選取。但從實際操作角度來看,恐怕後兩種方案都無法透過審查,而日據時期就得動用槍械,難度加大許多。

以上都是個人揣測,我更願意堅信這是主創的情懷所在。

許多人在談到本片時,都會不自覺地將本片分為“前”“後”兩部分。除了所謂的“文戲”“武戲”的區別外,其實在敘事上也很明顯地人為割裂成了兩部分。

說到這兩部分的設定前,我先說一個問題:本片的主人公是誰?標準答案一般是“這是一部群戲電影”,但觀眾總得跟著一個明確的劇情往下看吧?我個人認為本片主人公其實是孫中山,正因一切故事線都在圍繞著他,沒他就沒這故事。

但由於故事設定問題,孫中山只能在最後出場,結果導致了劇情不得不分兩步走,靠接力賽把劇情張力維持到孫中山出場,最後到達高潮(而本片高潮戲份是我覺得全片最差的)。

作為第一棒,觀眾一開始先跟著王學圻扮演的李玉堂,而前半部分所有的劇情張力也都來自於李玉堂這個主角。我個人認為本片前半部分在劇作結構上是相對最出色的,正因出場人物眾多,但雜而不亂,每個人都有清晰的人物線和伏筆,性格建立也有足夠的空間。

最關鍵的是,所有的人物都被李玉堂串聯了起來,並被他帶向故事的終點。這個結構是十分自然地完成的,觀眾在李玉堂的冒險過程中,逐次地認識了所有後面要出場的人物,並伴隨著李玉堂的視角而理解了他們。

而前半段和李玉堂沒有直接聯絡的人物,其實是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陽。作為本片最大牌的演員,以及功能性最明顯的演員(功夫明星),他雖然很搶戲,卻沒有和李玉堂發生直接關聯,而是由范冰冰扮演的四太太完成了連線功能,雖然很煽情很感人,但人物的行事動機和保護孫中山實在是關聯不上,而李玉堂後半段一向在打醬油,直接導致了沈重陽後半段也在打醬油的尷尬。

而且沈重陽的戲份,還直接擠壓了黎明的那個乞丐主角。乞丐作為本片戰鬥力最牛屄人物,也負責最後最艱鉅關卡,之前卻無足夠戲份交代這個人物,個人覺得有點可惜。(據說黎明扮演的乞丐原本是武狀元,正因不倫之戀才敗了家業,被李玉堂低價收購,李玉堂藉此發家,並對乞丐有愧疚之情。但片中全無這些資訊,估計是後期為了控制片長而剪掉了。)

那麼這些省出來的時刻花在哪裡了呢?就是甄子丹的跑酷場面了。作為商業電影的考量,這種取捨是沒什麼可商榷的,反正我作為功夫片迷肯定願意看甄子丹跑酷,不願意看乞丐痛說家史。但從故事的完整性上來看,這是有傷害的。

之後,為了讓李玉堂主動自願地參與這事,陳少白就被抓走了。李玉堂在這個事件的刺激下(還有戲班的事件,但是相對來說陳少白是主要事件),完成了自己的態度轉變,並讓之前所有和他有交叉的人物線開始彙集,準備進入動作場面。然後,當一切都準備停當後,也許是為了最後的高潮煽情場面,讓導演和編劇覺得搞死李玉堂的兒子是個不錯的主意,於是就讓梁家輝扮演的陳少白又回來了,並開始接棒跑第二段。

正因導演和編劇要搞死李玉堂的兒子,因此他作為主謀就務必要從後面的故事中脫離出來,否則故事就講不下去了。但是作為觀眾一向在跟隨的主線人物,李玉堂忽然開始打醬油了,陳少白開始主導故事走向了,能及時跟上的觀眾沒問題,跟不上的觀眾就有齣戲的可能。

好在到了那裡,隨著孫中山的到來,劇情的緊張程度已經能夠吸引住觀眾注意力,而且李玉堂兒子的悲情選取,也增加了不少煽情場面,觀眾很可能不會意識到那裡會是個問題。(這就是編劇的功力了,解決不了就掩蓋的範例)

作為主打動作場面的後半段,整體都十分精彩。甄子丹雖然沒時刻告訴觀眾他為什麼要出生入死,但他出生入死的過程確實是本片最精彩的段落之一。雖然從劇情來說,沈重陽基本和主線是脫節的,偶爾參與一下主線還直接影響到觀眾對主線故事的明白──他不是來保護李玉堂的嗎?怎樣又開始參合這些事情了?

電影中對此沒解釋,而是直接用動作場面和緊張的劇情給蓋住了,觀眾不細究也就過去了。我覺得有了甄子丹的動作場面,沒多少觀眾會在意他為什麼會出此刻那裡。(這是靠動作場面來支撐的,如果是黎明這種演員來打,觀眾齣戲的可能就會大了許多。)

但我還是覺得,甄子丹的整條故事線有些喧賓奪主了。早知道乞丐的線會剪掉那麼多,不如把乞丐和壞警察的主角合併了──這對故事的整體性並無任何影響。

而且,黎明本人並沒有真功夫,因此他的動作場面雖然從劇情上來說就應是最高潮動作場面,但最後實現的效果完全是靠剪輯弄出來的,實在是有點差強人意。如果這場動作戲交給甄子丹的話,估計最後效果會好許多。但是,甄子丹的打戲就肯定只有這一場了,從動作明星的角度來看,確實有點浪費了。

據說范冰冰的戲是之後正因調整了甄子丹的戲後才增加的,因此如果將甄子丹和黎明的戲份合併的話,范冰冰也就無必要了。雖然我個人覺得這樣做從故事性來說是好事,但從商業性上考量的話,未必是最優選取。(而且這種調整又涉及到李玉堂的戲份,因此說說容易,真操作起來是很麻煩的。)

所有義士都一個個死去,觀眾開始產生一點焦慮──他們的死是能夠理解的,他們為之赴死的理想也是能夠理解的,但他們死去的價值是不是有點不值得呢?

正因觀眾都知道,車裡不是孫中山,是李重光。而李重光最後也是要死的,當這孩子一開始做出選取後觀眾就知道這一點。他們是為什麼死去呢?正因領導要開會。領導開會是為什麼呢?正因他要為人民謀福利。

於是這邊死人,那邊開會,反覆進行,當觀眾的焦慮到了必須程度後,電影就及時出現了孫中山的旁白,安撫觀眾,他們的犧牲是有好處有價值的。我覺得那裡也是一個部分觀眾容易齣戲的點,正因那裡賭的是觀眾的價值觀──觀眾堅信,那裡就是一個煽情點;觀眾要是不堅信,從那裡開始後面都變扯淡了。

最後的所謂“敖德薩臺階”高潮決戰,是我覺得本片故事最差的地方。從整體劇情來說,那裡是本片的最高潮,無論故事強度還是情感強度,都要超過之前的幾段重頭戲。但是,到了那裡,孫中山走了(除非那裡加一段“鐵拳無敵孫中山”的戲碼,但是真要這樣的話,就不可能有這電影了,審查通但是啊),李玉堂也一向在打醬油,兩大高手(甄子丹和黎明)也都死了,導演和編劇剩下的最後辦法,就是弄死一個人見人愛的無辜孩子了。

正因這是一個預設的結局,因此這場戲很多細節上都是經不起推敲的(手槍什麼的就不說了,我聽到的一個最強質疑是,為什麼不找20個替身啊?又不是沒人)。電影到了那裡,就是在賭觀眾是不是信這部電影──信電影,就一切都好,該感動感動;不信電影,那就只剩扯淡了。

看電影,與其說是編劇和觀眾的角力,不如說是編劇和觀眾的一次戀愛。雙方都在饒有興致地猜測著對方的弦外之音,偶有感應則暗中欣喜。

上方說了這麼多廢話,其實是想說,本片編劇是很厲害的,所有的環節都是絲絲相扣,動一發而牽全身。我在那裡啪啦啪啦說這麼多,其實只但是是正因電影已經拍完了,因此我才能說那裡可惜那裡遺憾。對於電影編劇來說,他們是在一片荒蕪之地走出一條道路的人,而且穩重大氣,破綻甚少,僅此就已讓我起立致敬了。

精選影評

《十月圍城》是一部好電影,看得很過癮。世界變了,我們也變了,看《十月圍城》,找回最初的感動。

《十月圍城》是大陸和香港合拍的影片。在我看來,無論從哪個角度——題材的選取、明星的搭配、精細的製作、豐富的主角、編劇和導演的潛質,陳可辛製造的這部商業鉅著絕對是完美的典型。它並不是傳統好處上的商業影片,是一部新主流的商業電影。從理想主義的革命情懷到糾纏不清的男女情感,從君臣、兄弟到父子、父女、主僕,那麼多複雜的人物關聯,交雜在兩個小時的影片裡,不僅僅將劇情講清楚了,每個人物還都很飽滿,實屬不易。

《十月圍城》講述的是在1906年的一天,孫中山要在香港停留半日,召集同盟會各路精英計議武裝起義,推翻清廷。而清室亦聞知此事,派出一百名殺手在港截殺孫文。於是,在亂世中的凡夫俗子,用生命去保護陌生的革命者的故事就此上演。影片中的精神領袖孫文是一個資料支點,就露了一次臉,但這個鏡頭卻牽出兩條線:刺殺與反刺殺。

《十月圍城》裡的人物幾乎是些平頭老百姓,甚至只有一兩個人如陳少白、李重光知道自己揹負著民族存亡的歷史使命,有著尋找救國之路的理想,並願意為這種理想獻出所有、甚至生命,義薄雲天。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懂得那麼些大道理,有的只是堅定地信念,完美的願望,以及善良的本能。

他們當中有的人是為情而死。如車伕小四就是為了感謝主子幫他成家立業和多年來給他的穩定生活,為了明天能夠娶媳婦,此乃主僕之情。

剛開始如行屍走肉般的賭棍沈重陽,為了錢能夠出賣靈魂。之後前妻用他女兒的命運與尊嚴說服了他,他為了能做一個有尊嚴的父親,實現人生涅槃而犧牲。

戲班的方紅為了完成父親沒完成的心願,為了能安心的帶死去的父親迴天津老家,毅然決定加入了這次行動,此乃父女之情。

有的人是為義而死。如乞丐公子李鬱白為了報答李玉堂每次經過他身邊時扔給他的那一塊大洋的恩義,為了還替他贖回鐵摺扇的恩義,換得他答應“保護一個人”的性命交換。

有的人是為節而死。如賣臭豆腐的李復明為了能夠名正言順的回到少林寺,讓世人知道自己是好樣的,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他們都為革命犧牲了,但他們甚至都不知道什麼是革命,儘管各自的信念不一樣,但最終卻凝聚在了一齊,保護孫中山。在參加行動時沒有人豪言壯語,看似動機都很平常,但就是正因這麼平常的動機,才引人共鳴,更讓他們的犧牲顯得更加悲壯。中國能從腐朽的滿清時代一向走到這天,歸根結底就是由這些帶有“瑕疵”的老百姓一點一滴創造出來的。

從反刺殺這條線看,我最喜愛商人李玉堂和李家車伕阿四這兩個主角。李玉堂,就應算是保護孫中山的第一大功臣,也是帶動整部影片向前發展的人物。他一向都知道如果清朝繼續領導中國,只會讓人民更加民不聊生,他是贊成革命的;但最初他只同意以錢物資助,自身絕不涉及政治,並堅決反對兒子參加革命。當李玉堂第一次在街頭看見兒子激情澎湃的發著革命傳單、喊著革命口號時,他震驚了、錯愕了、氣憤了,但更多的是不安。當他在兒子的書房發現有關革命的書籍時,他立馬跑去責問將此書送給兒子的陳少白。他憤怒了:“我40歲才有這麼一個兒子,你為何要把他拉進來!”對兒子安全的擔憂在這位父親的臉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隨著情節的遞進,陳少白失蹤了,李玉堂不得不擔負起保護孫中山的重任,但他只想自己加入戰鬥,並不想愛子也捲入其中,反覆提醒兒子“這些天外面亂,少出門”。這時的李玉堂很溫情,是個慈祥的父親。當他發現兒子就是孫中山的替身時,他的血液凝固了,他知道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了,兒子已經進入了這場生死的決鬥中。

當他看見兒子身亡時,他失控了,這個被他視為比他自己生命還珍重的獨子再也回不來了,這時的他是多麼的無助與彷徨啊!這樣讓一個兒子懼怕的父親,在此時讓我淚流滿面。李玉堂由被動革命變為主動革命這一過程,其性格與心理的改變與時代的發展相吻合,頗具文學好處。

車伕阿四,是個孤兒,心性善良,老爺李玉堂和少爺李重光對他很好,為了感謝老爺和少爺的恩情,毅然加入了這次行動,並幫忙要求小時的玩伴加入進來。影片中阿四有個鈴鐺,一共響過三次。第一次是少爺沒有和家人一齊吃飯,老爺生氣的衝上樓,阿四搖響鈴鐺為少爺報訊,少爺因此才得以把被父親視為“禁書”的書藏起來,避免了捱罵,這次的鈴鐺聲充滿了孩童的稚氣。第二次是阿四拉著老爺從阿純旁邊經過,搖響鈴鐺,對阿純打招呼,充滿了愛意與柔情。最後一次是玩伴包十被閻孝國用竹竿刺穿時,那鈴鐺刺耳的“叮”了一聲,定住了,悲壯的氣息開始瀰漫。其實,細細想來,那鈴鐺就是阿四自己。

影片中的反派閻孝國……不,我並不覺得是反派,我覺得他也是一個英雄,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只是一個悲情式的英雄。他沒有眉毛,不苟言笑、陰毒、凶狠,但卻與革命者一樣執著,一心為國。也許他的執著是一種可笑的荒謬,但那僅僅只是正因選錯了信仰,愚忠清廷,他這才把一心想推翻清廷的孫文等革命黨人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刺殺孫中山在他眼裡是一次維護國家利益的行動,最終為報效朝廷而死在老師的槍下。

閻孝國受過西洋教育,但他是一個很傳統的中國男生。他做人很有原則,他認為,他們針對的是孫中山,一切與孫中山無關的人都不好傷害。他手下幾次想綁架孫中山的母親來威脅孫中山,但都被他嚴厲制止了。對於既是敵人又是恩師的陳少白,為報師恩,他同樣不傷害。結尾已經癲狂的閻孝國高呼,“老師,學生以報國恩”,我突然產生了一種悲憫的情緒,不禁再次落淚。

影片中陳少白有一句臺詞“革命是要流血的,玩命的”,孫中山在會議結束時的一句“欲求禮貌之幸福,不得不經禮貌之痛苦”,以及影片中的超多相當血腥的打戲遙相呼應,影片至此完美落幕,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感嘆。

篇22:十月圍城觀後感

如果沒有以前的革命烈士,如果沒有以前的鮮血,怎麼會換回我們新一代的輝煌成就?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以前為了新中國成立而犧牲的英雄們。《十月圍城》就是一部將近70分鐘的激烈的捨生取義的交鋒站。

《十月圍城》剛剛上映。我是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看這部電影。《十月圍城》這部電影講述了孫中山在1905年10月15日要舉行一次會議,長達一小時的會議。為了保護孫中山不被刺殺,商人李玉堂與一些人士一起投入到了這場戰爭,犧牲了許許多多的青年,終於安全將孫中山送回了廣州。

正是因為殘酷,冷血的場面充滿了悲劇色彩,正是因為每一位英雄充滿了愛國之情,正是因為每一位演員都完全投入到演習中。我為這部電影而哭了足足四次。王復明的頑強,方紅的勇敢,李重光的堅持,使我催淚不止。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被從賭徒到革命志士,父子之情,主僕之情,同志之情所深深的感動了。這所有的“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變成了每一箇中國人家國天下的大情懷。這部電影它沒有說教式,沒有口號式語言,卻能把愛國主義表現得如此自然流暢,水到渠成。我認為《十月圍城》它已經讓每一位觀眾們在不知不覺中經受精神洗禮,它使我感受到了博大的愛國情懷。

我敬佩電影當中的每一位英雄。如果沒有他們不屈不撓,英勇頑強,哪來我們的今天?今天這些沒好的日子是無數中國同胞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難道我們不應該向他們學習嗎?雖然,現在的中國已經變得繁榮富強了,不用我們去打鬥。可是,我們要努力學習啊,要為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因為,我們也是中國的一份子。

我謝謝《十月圍城》樸素的情感展現,謝謝它展現了英雄最為人性化的一面,謝謝它讓我明白了愛國,保護國家是每一箇中國人的責任!

篇23:十月圍城觀後感

陳少白,書生,堅定的革命黨,典型的我最討厭的那類革命片裡的角色。

偏要單獨聊聊他,因為演的太好。

是,一般革命黨都是如此,信仰革命,不擇手段,大義滅親,往往卻都是大肆宣揚的,歌頌偉大的保大家舍小家精神。本片卻沒有給他過多修飾,顯得他有點討厭,實際上仔細看的話是非常合理的。

他很聰明,相當於革命黨裡的頭腦擔當,包括保護孫文的辦法,全程中的規劃和指揮。開頭,趕鴨子上架一般的要李玉堂支援革命,有點利用二人友情。可是他堅持革命是最正確抉擇,就像現在好朋友之間賣安利一樣。

他懦弱,戲班被血洗,剛開打他就跑了,但仔細想想也知道他手無寸鐵也無功夫,尚需組織孫先生來港,非跑不可。在孫文母親家裡的時候一直在抖,一直在抖,豆大的汗珠往下掉。一方面是自己的職責所在,信仰所在,另一方面崇光和自己的性命攸關。眼看著朋友兒子要死,顫抖著開不了槍,一方面是矛盾,一方面他也真的沒勇氣。

同樣是這樣一個懦弱的要死的書生,揹負著一份使命,自殘打倒看守以脫囚。每時每刻準備犧牲。帶頭在保護孫中山的第一線。撲倒要向黃包車開槍的警察。最後時刻終於開槍。

嚴孝國說,你這樣一個沒用的教書匠,不可能成大事。陳少白是沒用,卻成了大事。

全片,保護孫中山那段平民的悲壯特別感人,另一個讓我反覆回想的瞬間就是陳少白阻止李崇光作替身,還是那麼沒用,甚至連意志也不堅定,因為過不了自己這關眼含熱淚,卻又在無奈中默許。這個人物形象真的非常立體,革命黨人以家國為己任,不代表他們就無所畏懼,十全十美。他們其實就像陳少白一樣,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可最終他們,做到了。

最後咖啡兄腦殘粉補充發言

全片陳少白都給人一種唯唯諾諾畏畏縮縮的感覺,唯一堅定的就是要革命,從一個人本身來說確實比較討厭,但也很真實,咖啡兄的演技從來不需要證明,這個角色不讓人喜歡卻讓人信服。

篇24: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這部影片描述的是孫中山到香港聯合十三省代表策劃起義的前後4天多時間裡所發生的事,裡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為了革命而努力,給了我極大的感動,更多的是震撼,無論何人,不計後果,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乃至犧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何為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覺得很是有理,那些人犧牲性命也要換來起義的成功、換來革命的成功、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欽佩,他為了朋友,為了救國,他從最初的捐款到最後的親身冒險,他的愛國精神是值得讚揚的,連他的兒子最終也在這場營救行動中犧牲了,雖然他幸運的活下來,可喪子之痛對於他來說或許更加痛苦吧。當然不僅他一個,還有許多小人物也使我動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個好賭成性的廢人,可以為了女兒毅然決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的毫不猶豫,體現了一個父親的偉大。或許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這樣做可以換來女兒的幸福生活,他就肯去做。仔細想想革命先烈為什麼要革命,就是為了後代的幸福生活,使後代可以不用受到戰爭的痛苦、使後代可以不用被封建主義束縛、使後代可以不用受列強侵略。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隊伍,為了後代,為了明天的中國而奮鬥而犧牲!

這是一部精彩的電影,給了我們感動和敬佩,感動之餘開始思考現在的生活是否太過安逸,不用為生存奮鬥是否就意味著無所事事。這部片子在給人帶來深深的感動、震撼同時也留給了我們深沉的思考,一個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圖個長命百歲。答案絕對不是,那人生的真諦或許還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們也應思考如何去守護前人拼死創造的這個和諧社會。

篇25:十月圍城觀後感

李玉堂是個忽悠沒錯,他本身講的也很簡單——明天能不能請你來保護一個人。開頭就有民主分子被當街爆頭,最後戲班被滅門,都是因為跟革命沾了邊——時局如此,只有跟革命沾邊的人才需要被保護。

鐵扇公子是江湖人,他自然知道再入江湖也就是再將生命交付。

報社的全是文人,他們是自己選擇了危險,為的是自己的理想。

阿四叫來的腳伕是朋友,阿四和李玉堂平時為人不錯的,出手大方還給大家米糧,腳伕們覺得自己被尊重,為朋友出力是義氣。

和尚王復明說打完這一架,他就能回少林了,不知道有什麼故事。但他執意在最後喊出自己的名字,大丈夫頂天立地,他也是江湖人,他來是為了自己的榮譽。看名字應該是反清復明的背景,三百年不忘初衷,替別人的江山流血,只為驅除韃虜。我覺得他的死最令人唏噓。

李重光是少年人,少年人不畏生死,他來理所應當。沒有留住他,是他的那個老師的錯。包括方紅,阿四和裡面的未成年人。都不該被拿來犧牲。但是沒辦法,往後日本人來了,還是大批大批的孩子要去死。

因為少年人太脆弱了,他們的生命力完全比不上三四十的老男人。

將近十年後,最讓我喜歡的片子還是功夫片。中國功夫被人打假,被人恥笑,被人調侃。但是還是最好看的東西。因為這裡面寄託了我們對人的最好的感情。

這裡的孫文並不是那個被人譏笑喜歡搞未成年少女的大革命家,他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所有的小人物捨生取義,為的是一箇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當一個你覺得可以信任的人懇求你時,你就自然而然的毫不懷疑的答應,甚至付出生命。從春秋戰國開始,無數次湮滅在歷史洪流,又不斷地被人掀開。成為一代一代人對人性的期盼的理由,築成對美好會到來的決心。

這就是俠義。

無關於任何的背景,革命也好民主也好,任何什麼都好。只要有不平的事情,就會有人捨生持劍,力挽狂瀾。

他們就是俠客。

比如一代宗師,說的是俠客們雞零狗碎的日常生活。而十月圍城,說的就是俠客們最終的歸途。

篇26:《十月圍城》觀後感

昨晚百度了一部電影看《十月圍城》。

影片講述的是: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戲班主等在香港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

影片的人物不多,對白也不是很多,但影片藉助了各個階層的人物代表,用了大量的飽含深情的鏡頭語言,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政府孱弱,外強入侵,民不聊生。一些愛國人士不顧個人安危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喚醒了民眾沉睡的意識――商人、學生、腳伕、苦力、賭徒甚至乞丐,這些人蔘與營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種多樣――為了老闆、為了哥們兒、為了愛情、為了救贖,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這麼做事為了誰。這些小人物各自懷著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兒女情加入到這次保護救援行動中,當塵埃落定之後,那些安靜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銘記。

平時這樣題材電影很少看,尤其是和抗日有關的,不是不愛國,主要是看過之後會很生氣,是真生氣,會連飯都吃不下,憎恨外強的侵略,痛恨政府的無能,可憐那些被塗炭欺辱的生靈。

這部電影每個小人物都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商販老闆李玉堂,一個守舊但愛國的商人,最初只是出錢不出力,反對獨子參與革命,最後危難關頭強烈的民族使命感,使他義不容辭的參與這場生死革命。

賭徒沈重陽,嗜賭如命,為了賭資,無所不作,妻子離他而去。李玉堂的車伕阿四,一個淳樸可愛的小夥子,忠誠主人,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那就是等這次保護救援任務完成後,和心愛的姑娘結婚。外表粗糙,內心細膩的小販大個子王復明;乞丐劉鬱,因愛上父親的女人,氣死父親,戀人自殺,整天渾渾噩噩,墮落成乞兒。外表文弱,內心無比堅定的革命黨人陳少白等等。

但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李玉堂的獨生子李重生。一個十七歲的孩子,稚嫩天。

篇27: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中的人們身處歷史轉折點,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飾演重光少爺的王柏傑戲中所說:全中國都被(革命)捲了進去,難道我還能避開嗎?!但為了保護素未謀面、與自己整個命運都沒有關係的孫中山先生,再說是歷史需求,戲中的普通人也是感覺不到的,他們能感覺得到的,是自己親人的愛與痛,是為了至親的選擇,於是他們毫不猶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軀去完成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步步維艱的任務。

比如,方天將軍被清朝的朝廷冤枉,帶著300將士從天津一路逃命來到香港,等待重振中華的機會,終於等到保護孫中山先生的任務,卻在前幾天被清軍圍剿,當清兵從天而降時,他已心知不妙,就把女兒逼到牆角,打暈她,並用麻布把她包裹起來,一條麻繩捆綁,拋下窗外,臨落地前先穩一下,隨後再輕扔,麻布輕聲墜地,小牌坊輕輕壓在上面,是最好的保護膜。這位不怕死不畏用鮮血洗染革命的堂堂大將軍,生死關頭也是隻求能保住小女一條性命。而父親捨命呵護的女兒,被埋藏在戲班子的牌坊下,躲過了一劫。雖然這只是一個場景,見不到人,可是卻覺得是李宇春(方紅)最動人的演出之一。大革命的背景下,仍然不忘親情,是比任何大道理都更寶貴的動人筆墨。

又如,李重光抽中生死籤,成為孫中山的替身。十七歲的少爺,未經任何世事,只有一腔熱血。他在道理上不怕死,可是當他代替孫中山先生上路前,仍一臉冷汗,不停發抖,他也很害怕。一路上他在車裡聽聞無盡廝殺,他臉上有淚心中有懼,但也是強忍巨大的恐懼,努力走完這一小時死亡之路。當他看到陳少白與清兵將領閻孝國生死相對時,雙方此時都已無人馬,閻孝國有一身精湛的武藝,梁家輝是個見血就暈的書生,李重光坐在車裡,舉起陳少白塞給他的手槍,那是他的最後一招。可人力車是倒退著下樓梯,陳少白抵擋不住車的滑勢,面對閻孝國勝利在望又不免畏懼,一下子沒抓住,人力車便自行快速下降。無依無靠的人力車一級一級下滑,閻孝國則是興奮地慢鏡頭往前追跑,車裡的李重光也就是個嬰兒,手無護己之力,車子在顛簸中手槍滑落掉在地上,他一臉密汗驚慌無法隱藏,最後車子撞上石柱,側翻倒地,鏡頭對準王柏傑轟然翻身,這一路倒退他受盡折磨,從有希望開槍到摔槍、到無法控制車子速度、車子翻身後已知劫數難逃的痛苦與害怕,演繹得十分到位,又很真實。這幾秒鐘的心路歷程,如同電視上提到過的某次空難,飛機在一分鐘內從天上翻騰著倒插入水,飛機上的人們除了機長是沒有人有肩膀安全帶的,跨在腰間的安全帶不足以把他們固定在位置上,他們只能一路翻騰著等待死亡的來臨。由於死前經歷了太恐怖的折磨,法庭判處航空公司賠償鉅額賠償金,航空公司因此破產。王柏傑飾演的李重光少爺,從階梯上一路顛簸後退的心情,大概也跟飛機翻插入水差不多,閻孝國追到翻車面前,用竹子一下、一下、又一下、慢鏡頭無聲地描述著他插死車內王柏傑的過程。鏡頭同樣沒有拍王柏傑,可是那一刻能讓所有人心頭都如被竹插一樣,與他一起承受著這可怕的事情。

方紅與李重光本身都是弱者,十六七歲的孩子,本在父親保護之下一邊慪氣一邊天真地生活著,弱者去做自己力所不達的事情時,是很容易讓人感動的。他們成功的機會很少,在失去父親羽翼保護的時候,以雛鷹之翅迎向黑暗的未知,戰勝了心底強烈的恐懼與人與生俱來的害怕退縮,是戰勝了讓人窒息的緊張才能站在暴風雨的面前。不怕死的高大全人物鋼鐵般的意志能讓人肅然起敬,但在害怕中仍努力迎戰的人們,更能引起惻隱之心也更能感同身受。

巴特爾飾演的少林僧人王復明也很有特色,他巨人般的意志和難以言說的親切感為劇情增色不少,他苦戰不死,高大的身影出現在霧氣中時,的確是有一股讓人意志沸騰英雄重現的味道,這一身影,有超出其所應有的意義。劉鬱白最後的打鬥場面衣衫飄然,別有一番美感。這部戲提及了各種感情,鄧四弟與阿純的小情人之愛,沈太太與沈重陽有恩有愛的壓抑過往,劉鬱白對父親的女人(李嘉欣)的苦戀不得,李玉堂對陳少白的友情之重,對愛子的保護心切,陳少白寧舍人生而平等論也不捨李重光送死的矛盾,每個人都有自己軟肋,在情義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做出了最艱難的選擇。編劇沒有放過任何一個可能,人物的生命悉數展現,淋漓盡致。

這部影片讓我看到了革命時期國人們寧可犧牲自己,也要革命成功的崇高精神。

篇28:十月圍城觀後感

以往的武打片,打中的是腎上腺。《十月圍城》,打中的是心口。

以往的武打片,讓人覺得:打得好痛快。《十月圍城》,讓人覺得:打得好痛。

這武打片,竟讓人心中大呼:別打下去了!

有人問我:這片子,哪裡不好?我一時語塞。

(以下有嚴重劇透,慎入。)

一、模式:

有一類電影採用的故事套路可稱為“八方來客模式”(或者“群英薈萃模式”):某精神領袖,把隱藏塵世之中的高手都召集起來,蘿蔔開會,臨時組團,一起去完成一件驚天動地的任務。這些人自然是高矮胖瘦、奇形怪狀,盡情展示人界的多樣性。他們各懷絕技,平時深藏不露,在十丈軟紅中各自做著默默無聞的販夫走卒、裁縫店老闆、扛大包的(《功夫》),引車販漿,一旦聽到召喚,立刻錐出囊中,集合成無堅不摧的力量。這種模式的典型電影如《十一羅漢》系列,如《世界末日》。

《十月圍城》也是按這種套路編劇的。這個模式很討巧,把各路英豪攢到一塊兒,猶如百川歸海,涓涓細流,先敘述各人之牛B,每人做個亮相,好比是一件一件把奇巧玩意兒放進包袱,一點一點讓觀者的期待濃厚起來,最後包袱一抖,數件玩意魔術般拼成一件光彩耀目的物事,好戲登場。《水滸傳》之“群豪聚義”,亦庶幾相似。

溫瑞安的集子裡俠氣最濃的小說當數《刀叢裡的詩》。該書講述的就是一個“群英薈萃模式”的故事:萬眾景仰的大俠龔俠懷蒙冤入獄,名妓、公子等江湖眾人紛紛站出來營救。“仗義每多屠狗輩”,這樣的故事每每令人熱血翻騰。

武打片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要打?要打得理所應當。《十月圍城》給打戲找的“由頭”是——革命。其實這算是另一版《建國大業》,只不過建的是中華民國。

革命風雲之中,別有兄弟義重、主僕恩深、父子愛切、兒女情長。歷史的車輪喳喳軋碾過去,摸一摸輪胎是滿手的血。想一想,蕩氣迴腸。

在《十月圍城》中,義士們需要保護的,是孫中山和他與各省革命領袖開會的一個小時時間。用片中梁家輝的話說:“這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是我們四萬萬同胞的希望。”

在開場的時候,觀者就已經知道,孫文必然不死,保護他的人,必死。因此悲劇是從第一分鐘開始的。

二、孫大炮的炮灰們:

在這些義士們中,有一部分是根本不明所以的冤大頭,有一部分是早就了無生趣,只想拼命。這不是黃花崗七十二義士。他們的目的不純粹,他們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李重光一樣“一閉上眼看到的就是中國的明天”,他們有的為報恩,有的為盡忠,有的為私情。但是,每一滴血,都是滾燙的,所有的犧牲,都是可欽、可佩、可感的。

梁家輝(陳少白):

以梁家輝的演技,演這麼個人物可說是沒有任何挑戰。他的表演亦中規中矩,因為他的角色是穿針引線,所以他竟然成了全片最無趣的一個人。抓鬮一段,最可圈點:抓到鬮的人要去做孫文的替身,也就是當個活靶子,誰都心知肚明去了就難活,然而最不能死的人李重光,卻偏偏(意料之內情理之中)抓到了。剛剛還大義凜然的志士立即失態,再也擺不出“人人平等”的臉子:陳少白過不了這一關——你要是有個三長兩短,我怎麼跟你爸爸交代?我怎麼對得起他對我的信任?!我已經欠了你爸爸太多,要是再欠他一個兒子,我還有何面目做他的朋友,我這一輩子都還不清—— 但眾目睽睽之下,這些苦衷他說不出口。那一心要救國的少年不明白,他太年輕,他的血太熱。他沒有錯,所有人都沒有錯,所以這是悲劇。陳少白那一刻的焦灼和嘶喊,讓人無比心酸。

(後來好友提出質疑:梁家輝當初叫囂“我們這一代要犧牲是為換來重光那一代的幸福”,可是怎麼最後重光、阿四、方紅他們那小年輕的都死了,老的一撥兒倒沒死?!)

沈重陽(甄子丹):

在《十月圍城》的群星版海報上,片方將一堆蘿蔔絲兒攢在一起做了個拼盤,被擺在中間的一絲兒便是甄子丹。其實這應是片方為票房計,故意如此安排,畢竟在如今噴氣機李虔心向佛向**、傑基﹒成臉上的溝壑越來越馬里亞納(連他兒子都出來混賀歲檔了)的今天,甄子丹當了一回葉師傅、打了一回日本人之後,已然(在半紅不黑多年之後、在做了千年老二之後,終於)晉升為“國民打手”,於是片方把這個紅得發紫的蘿蔔擺在了碟子中間兒。但其實甄子丹真不是主角,他也屬於“了無生趣”的一群。

他跟范冰冰的關係,有點像《父子》中的郭富城和楊采妮:這女人愛過這男人,但他賭,是個靠不住的假肢(《三槍》裡閆妮語),於是女人帶著自己的姿色和自己的娃去嫁了大款……然,到底李玉堂是怎麼結識懷著孕的沈太太、又怎麼讓她變成自己的“四院點燈”?如此身家的富豪,還會願意要有夫之婦?此處存疑,估計編劇很難自圓其說,當然他也不用圓,這是武打戲不是三角戀悲情戲,就像《風聲》是諜戰戲不是斷背戲,白小年跟司令的私情,也是點到即止,“神龍見首不見尾”,只要給這個角色一段歷史,讓他變得豐滿即可。但是這女子當了別人家的“四院點燈”之後,竟還腆著臉回來要求前夫保護現在的丈夫?——看來李玉堂年紀雖老,比之精壯小夥子猶有過人之處——而且這女子開出的條件居然是“我會告訴孩子她的爹是你”。沈重陽竟就為這個站到了正義陣營裡,實在有點牽強。

——他的小閨女(一直在騎小木馬,長大說不定是個花木蘭)實在是個寧馨兒,烏溜溜大眼睛,雪團也似。黃包車外,沈重陽跟著車一路小跑,眼巴巴望著女兒卻做不得聲,眼中是驚詫、喜悅、追悔......這一處,子彈哥演得真好。

——《天龍八部》中,沉淪多年的段延慶,突然從刀白鳳口中得知自己竟有一子,眼前的俊秀少年段譽便是,於是“驚喜交集,只想大叫大跳一番,胸中有個極響亮的聲音要叫出來:‘我有一個兒子’!”沈重陽得知自己竟有一女的心情,當相去不遠。

沈重陽是這支烏合之革命隊伍裡最不純粹、目的最可疑的一分子。但影片的立場是:血洗一身孽,無論如何,犧牲了的就是好同志。沈重陽終與敵人的奔馬相撞而死,也榮獲了壯烈煽情的'背景音樂與“籍貫不詳”等字幕。

李玉堂(王學圻):

中國人講究“抱孫不抱子”,爺爺對待孫輩儘可含飴弄之,但是對父親對兒女的感情就要收斂,就算有“舐犢深情”也不能伸舌頭,得忍著,拿出一副冷臉,好比賈政對待寶玉那樣,哪怕真覺得愛子丰神如玉老懷大暢,也必須板起臉呵斥“混帳東西你懂得甚麼”。王學圻飾演的李玉堂(李玉堂這名字總讓我想起《白玉老虎》。玉堂,亦即“玉堂金馬人物”)便是這樣不怒自威的嚴父。吃飯時美妾嬌女環繞而坐,鶯鶯燕燕嬌聲同呼“父親”,頗有奇趣。女兒眾多,那一個四十歲上得的兒子,有如眾星環捧的月亮。雖然只給出飯桌上寥寥幾個鏡頭,但姐姐們對弟弟的寵愛、李府的家教之佳,俱在其中。

李玉堂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革命黨,這個“大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資產階級領導無產階級鬧革命,港人的革命觀還真是可愛),與革命的關係始終若即若離,保持安全距離。李玉堂是在認為摯友已死的情況下,一口悲憤之氣湧上來,咬牙要完成好友的遺志。然而他對革命的付出始終是有底線的,這底線就是兒子李重光。

《宋家皇朝》中姜文飾演的大富豪宋查理是孫文摯友,他從精神上和金錢上都無比支援孫文的大炮事業,但是——你管自去當孫大炮好了,不能讓我女兒當炮灰。我什麼都能獻給你,唯獨女兒不能給你。因此孫文勾搭了慶齡二千金私奔之後,查理宋又傷心又生氣,破口大罵著與孫文絕交。李玉堂對革命的態度也是這樣——錢,多少萬都可以給,兒子,萬萬不能給。然而他還是敗給少年之熱血。當發現黃包車中的替身是自己的兒子,李玉堂慌忙追出去,腿一軟,在門檻上絆得跌了一跤——這一跤,跌得真好。

隨後,便是致敬“敖德薩階梯”的一段(此處很多人都提到了,不贅言)。這樣好的兒子,就死在在自己眼前,一句話也沒有就去了。人生至痛,莫過於此。李玉堂抱子大慟之際,只喃喃說了一句話:“我叫你別出門,你不聽話啊……”——他早預料到此事凶險,九死一不生(《刺陵》中陳道明語)。而父親是寧願自己死一萬回,也不願愛子損失一根寒毛。陳少白亦在一邊痛哭,這一副眼淚又與李玉堂不同——除了悲痛大好少年之死,還有愧對好友的歉疚。李玉堂緊抱著兒子的屍身號啕,只抬頭用糊滿熱淚的眼睛看了陳少白一眼。那是怎樣的一眼啊!無盡痛楚、埋怨盡在其中。他沒有過去握著陳少白的肩膀死命搖晃:“你還我兒子你還我兒子!”(那就成狗血電視劇了)真正的悲痛是無力的,不僅無力言語,而且無力追究。兒子已經死了,大羅金仙下凡也救不轉了。除了眼淚,還有什麼可說的。

(王學圻那一眼,值得N個影帝。看了片的媒體記者採訪王學圻的時候,無一例外地說:“你做好拿影帝的準備了嗎?”真正的好演技原來是這樣一種東西:就像雪地上擱著黑煤球一樣明顯。它讓你徹徹底底地服膺。)

然而“蒼蒼蒸民,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每個小人物都是某人的大人物,每個平凡人也都是某人的珍寶至愛,方紅應有家鄉親人,鄧四弟亦有愛人阿純,你有失子之痛,難道別人俱是鋼鐵木石?此際回想李玉堂對兒子下的禁足令“這幾天外面亂你就別出門了”和他對眾“義士”說的一聲“謝了”,便覺得有些殘忍——莫非你兒子的命特別珍貴一些?

鄧四弟(謝霆鋒):

鄧四弟的橋段沿襲了影視劇的良好傳統:誰敢放話說“我明天就結婚了(退休了/金盆洗手了)”,誰就必死無疑。

小車伕阿四每天拉著老爺經過照相館時,輕輕打鈴,裡面的漂亮“打鈴”便回頭嫣然一笑。

但我知他必死,我知那婚禮永不會發生。看電影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心裡默默地問編劇:你敢讓他不死麼?你敢讓他活著回去跟情人成親麼?——不敢。編劇用後面的情節回答了我的問題。

李玉堂也知他必死,因此暴風雨的前日,他急可可地帶著阿四上門提親,把照相館的掌櫃驚訝得半晌說不出話。這是他最後能為小車伕做的事情,他心中知道這是阿四最後能享受的一點幸福。少年與少女沒感受到不祥,依然相視微笑。當阿純站起來一跛一跛地走路,阿四望著她仍痴迷如望著下凡的仙女。正是此刻,戰事之慘烈初現猙獰——以最溫馨的方式。悲劇是把美的東西砸碎了給人看,在讚歎那美好的時候,悲劇已經開始了。

小情人最後一次私語時,阿純(姜太太)問:你知道你明天要保護的人是誰麼?阿四搖搖頭,無比燦爛、無知而無辜地一笑。如此燦爛,如此悲慼。

這無知,竟然像是對心機深重的革命黨人的無聲諷罵。

李重光(王柏傑):

在所有蘿蔔之中,李重光大概是唯一心懷大義的人。他只是個少年,熱血少年。血熱的人,都死得快。

他是這片中最純粹的革命者。陳可辛說:幾乎所有的革命的開端都是學運:“五四”、塞爾維亞的中學生刺殺奧匈帝國皇太子......學生是社會中最有激情的元素。李重光就是這樣的激情學子。

多可愛的少年——受父親的影響,他有點少年老成。他心裡想的比誰都明白:“全中國都捲進去了,我還能置身事外麼?”——他不是渾渾噩噩就拋閃性命的莽夫。別的不肖子騙父親是為花天酒地,他騙父親是為了革命大業。他會怕,但他渾身顫慄著堅持到了最後一分鐘。

這樣好的兒子死了,難怪父親會那樣傷心。

方紅(李宇春):

民國時期的女孩子應該打扮成什麼樣的呢?片中范冰冰和驚鴻一瞥的李嘉欣都打扮得一絲不苟,完全不知道為什麼要坐在照相館裡的姜太太周韻是未婚女子,也穿得很美觀,但“戲班斑竹”任達華的閨女,怎麼就戴著飛行員似的“耳朵帽”、穿得跟小土八路似的?當然,這可以解釋成——方紅這孩子是假小子、花木蘭,自小不愛紅妝愛男裝,或者方將軍戎馬倥傯,一個女娃帶在身邊不方便,於是“自幼假充男孩兒教養”。但我覺得可能是這樣:造型師怕給李宇春腦袋上安倆小辮兒,觀眾會笑場笑抽過去,為了不讓網上那幫尖酸刻薄的人抓住話把兒,所以乾脆順應民意,就打扮成個小男娃子吧。

方紅的父親原是“方天大將軍”,戰敗後下崗再就業,成了戲班斑竹(將軍唱戲?這職業變化得也忒不靠譜了)。將門虎妞名叫方紅(將軍一介武夫,估計也沒文化,取這麼個沒水平的名)。方將軍與敵人對打之前,利落地將女兒打暈,裹進被單裡,一根繩索縋下窗戶,剛好木板輕輕倒下把她遮住。臨危之際,尚有這樣心思細密的安排,將軍之有勇有謀可見一斑。隨後這慈父轉過身來面對敵人,放心地血戰至死。

(讓人想起《鹿鼎記》中歸辛樹夫婦,面對康熙自知必死之時,先全力把兒子歸鍾擲出窗去。)

因此方紅捲進來其實不是為孫文、為革命,而是為父報仇。所以一見仇人立刻不管什麼孫先生,跟著仇人跑偏了,後誤打誤撞跟進了殺手的火藥房。引信正在滋滋作響,馬上就要點燃火藥桶!怎麼辦?!我承認當時我想歪了——難道伊要用比利時小英雄於連的辦法把火藥信子澆熄?!不能吧?……最終中國小英雄方紅衝到門外用九節鞭鎖住房門,咬牙喃喃道:“爹,女兒不孝……”轟然巨響,玉石俱焚——為什麼說是不孝?因老父千方百計護下愛女這一條性命,如今卻轉眼就要拋閃。可恨的不是不能活命,而是辜負了老父要自己活下去的苦心。

——2003年陳德森原定的老陣容中,扮演方紅的是蕭亞軒。很好奇如果蕭亞軒來演此角,會成什麼樣子?但如今李宇春的表現,讓人感覺是“不做第二人想”,將門虎女的勇敢、堅韌、憨直,都表現得貼切到位,讓人心生憐惜:多好的女娃,咋就董存瑞了呢!

少林僧王復明(巴特爾):

幾乎每部武俠小說中都有個巴特爾這般的人物:身長九尺,腰闊十圍,天生神力,武功高強,不過頭腦都不大怎麼靈光(如《白玉老虎》中蕭東樓的管家胡巨、《風雲第一刀》中的大歡喜女菩薩、《大旗英雄傳》中的赤足漢)。巴特爾始則是賣臭豆腐的,酷愛花花草草,稱辦完這件事就回少林寺(此處其實沒交代清楚)。此人便是“風塵異人”一類,類似“雪中鐵丐”吳六奇之屬,他的存在是為讓這副英雄譜更增傳奇效果。

然而,此人真真是被李玉堂騙去的。他並不真正明白明天的任務險惡到如何的地步。電影似乎要表示:在一個光明的由頭之下,這樣的小小齷齪可以忽視。但是,如果用“拯救大兵瑞恩”的價值觀來審視,這是片中革命黨人遮掩不過去的劣跡。

決戰之時,巴特爾神將伸出有著總冠軍戒指的手,用投籃神功擲碎了一個又一個敵人的腦瓜。大塊頭有強生命力,被宵小圍攻,身被數創,依然爬起再戰。

最終他扳倒牌樓的柱子,與敵人同歸於盡,壯烈如《聖經》中推倒神廟石柱與非利士人同歸於盡的力士參孫。

劉鬱白(黎明):

這是最有仙氣、俠氣的人物。這是“義士”中最難定義的一人。愛上父親的女人(其實這橋段有些俗套,《白銀帝國》剛剛用過),使老父氣死、戀人自盡,於是恣意作踐自己,甘為乞丐,沉淪煙霞之鄉。十年悲辛,濃縮在幾句話、幾個動作中(李玉堂路過時,一個銀幣扔過去,眼神是憐憫的。側面筆法寫劉鬱白的可悲可惜)。傷心人別有懷抱——李尋歡失掉林詩音後,也曾爛醉終日。愛得深,所以難自拔。

最終他沐浴、剃鬚,腌臢乞丐變回翩翩公子(也許他昔日曾有“鐵扇公子”的美號?)。孫家門外的臺階上,他長髮飄飄,兩手揹負背後,巖巖若孤鬆之獨立,風姿有如天人。

然,終是寡不敵眾。撓鉤一支一支刺入他的血肉。漸漸不支。浴血喘息之際,最凶惡的敵人步步逼近。

——他為何要拼命?大概一半是因生無可戀,一半是要報恩:世人皆目他為丐,只有李玉堂仍呼他“劉公子”。他每日接受李玉堂的銀幣去吸鴉片,也必默默下定決心以命報償這尊重。

——這段故事,大有春秋戰國時“荊軻報燕太子”、“馮諼報孟嘗君”等奇士報恩的古風。

在此人死後,我特地注意了一下片方給他安排的籍貫:江蘇揚州——千古風流之地。

劉鬱白臨死前幻覺中含淚美人(李嘉欣)的驚鴻一現,真神來之筆。令人記起《雙城記》末尾:卡爾登想象著心愛的女子,從容赴死。

——我即將見到她。我即將擺脫心頭的枷鎖。我即將得到最好的休息。我即將進入永久的安眠。

閻孝國(胡軍):

胡軍這個造型據說做得很精心,據說光卸妝就要四十分鐘,其實真沒看出時間花在哪兒,就貼了個下巴的小刀疤?乍一看海報還以為那人兒是計春華。如果造型是打算Cosplay計春華(《少林寺》以及《方世玉》裡面的無眉大反派),那倒是很成功的。

在此悍將面前,陳少白確乎顯得是“書生造反”——他暈血,連血都不敢看。

但是此處亦有硬傷,閻孝國一再聲稱自己是陳少白的學生,且對陳少白對他的考語(記得是“有勇無謀、難堪大用”之類)耿耿於懷,但那是何時的事呢?閻孝國應是四十尚不足,三十頗有餘,陳少白看上去頂多比他大十歲。莫非是閻孝國少年老成?

有追求和信仰的人無論如何是受人尊重的(所以理髮師陶德殺人如麻,仍教人心折),閻孝國其實是升級版納蘭元述。

此人的姓:“閻”,甚妙,他可不是就是個閻羅似的凶神惡煞。

閻孝國的強大不止是武功高強,他內心的力量亦十分堅定,抱定的也是赴湯蹈火、殞身不恤的信念。他的意志不亞於篤信三民主義的革命志士。正反兩方,勢均力敵,這樣安排,戲才好看。

武功最高的他,是最後出手的一個。表示他即將親自上陣的鏡頭十分精巧:一隻手的特寫,他緩緩把手上的扳指退了下來。他的死亦耐人尋味。“誅殺孫賊,報效朝廷”的他,在死前一刻,堅信自己已經除掉孫文,心滿意足而逝。這是個十分飽滿可信的反派。

——或曰:最後長階一場,陳少白已然嘶喊“他不是孫文”、“重光快跑”,為什麼閻孝國還一定要殺死車中人?愚以為:此時閻孝國已進入半瘋狀態,自視甚高的他,不相信、也不願相信自己半日追逐的竟只是個西貝貨,刺死車中人後,他在臆想中已經可以安慰自己“孫賊已死,學生報國了”。

警司(曾志偉):

這個角色很像《葉問》中的林家棟——一個“灰人”。其實更多的人是他這樣的:在自保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做些良心事。他是站在革命者和清廷鷹犬之間的“第三者”,使這一部風雲錄折射出更繁複的光彩。曾志偉的啞嗓子+洋派小鬍子+郵筒身軀,有趣得緊。

孫母:

《十月圍城》是男人戲(蘿蔔戲),女性角色都是碟子邊兒上的西蘭花,但是孫母這個角色,雖戲份不多,卻精彩十分。“國父”的母親,應該叫什麼呢?——“國奶奶”?此是側面寫孫文的妙筆。孫文始終沒有露出正臉,但這樣雍容的母親,教養出的兒子可想而知——他必有著無比的領袖風範,他當得起“四萬萬同胞的期望”,他值得這許多仁人志士,把性命和熱血作為賭注,雙手奉上。

外面呼喝不止,屋內孫母始終鎮定自若,端坐不動,唯一的動作是輕輕握住了李重光的手,這一動作,讓人心中一顫。愛子在腥風血雨中奔走,每分鐘都有性命之虞,如今他就在這城中,卻欲見一面而不得,這一別又不知何時能再見,慈母方寸間必是憂心如焚、愁腸百結,但她臉上一絲一毫也未表現出來。面前這個代替兒子孫文承擔危險的孩子,渾身戰抖,她握住他的手,用母親的手掌,像握住自家子侄一般,握住他的手。

這一場血戰,昇華了所有塵世泥汙中的小人物:乞丐、車伕、小販……在這之後,他們俱成“英雄”。

在每個人犧牲之後,銀幕上都打出他們的籍貫和生卒年。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為無名烈士做的碑銘(重光、重陽、復明,這些編劇為他們安排的名字,也都寄託了美好的寓意)。

他們死去的時候,心中都浮現著親愛的人,想著美好的未來。

允我以張溥的《五人墓碑記》作結:“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素不聞詩書之訓,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領以老於戶牖之下,則盡其天年,人皆得以隸使之,安能屈豪傑之流,扼腕墓道,發其志士之悲哉?”

(這片子是四五天前看的。我兩眼通紅、鼻子悉率有聲地走出來的時候,看到花白披肩發的陳可辛在前面接受採訪。他輕聲說:“我覺得這片子還行。”)

三、缺失

話說在徹底被該片埋伏的催淚彈打倒之後,我做出的太多的讚歎顯得不夠冷靜,就像當你愛上一個人之後,你就失去評判他的資格了。客觀來說,《十月圍城》的整體歷史觀確是它的硬傷:對死亡的歌頌被過分放大,對個體性命的忽視,都還沿襲著中國一貫“大義滅人”的路數。如果篤信自家的“大義”到了漠視他人性命的地步,那麼它與狂信有何區別?李玉堂連騙帶蒙地糊弄來一堆人,支付的是他平日對那些人的恩情友情。那些人拼上性命,皆因為他們不是貪生怕死之徒、心頭確有一“義”字,危難當頭絕不會把敵人讓過,於是簡直算是不明不白地搭上了性命。而用這樣鬼祟的方式鋪墊出革命之路,實在不能算是革命者的光榮。

陳少白所堅稱的“這一個小時的時間,就是四萬萬同胞的希望”,如果剝離來看,也不過是一家之言。正如劉鬱白與李玉堂互相質問的:“值得麼?”陳少白和李重光自然認為是值得犧牲的,但值得不值得,絕不能由一小撮人替大部分人決定。

而那首主題曲《粉末》這樣唱:“只要為你活過,我就不是粉末。”此處的“你”,應該指的是孫文和“革命大業”吧?此歌詞雖加強昇華主題,但其實很像是在生者一廂情願的缺席安排——“活過、死了”的那些販夫走卒,他們真的是這麼想的麼?

篇29: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是歷史片。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強入侵,民不聊生,國父孫中山率領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鮮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該片用飽含深情的鏡頭語言,描繪了那個時代的中國風貌,刻畫了一群為走向個共和蹈死不顧、引頸就戮的英雄人物,他們以自己強大的人格魅力喚醒了民眾沉睡的意識——商人、學生、腳伕、苦力、賭徒甚至乞丐,這些人蔘與營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種多樣——為了老闆、為了哥們兒、為了愛情、為了救贖,但,當塵埃落定之後,那些安靜的靈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銘記。

《十月圍城》是情感片。陳德森透過新作演繹了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兒女情,雖然人物眾多,但沒有一個乾癟,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一個個俠骨柔情的熱血男兒,比另一部明星雲集的大製作《建國大業》豐滿得多。王學圻的表演已臻極致,謝霆鋒也憑藉本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就算反派,也不是用簡單的手法“惡化”,那個暴躁但忠烈的清朝軍官閻孝國被胡軍演活了,那份報效朝廷的愚忠、頑固和病態都溶在在他的舉手投足之間,可謂入木三分。

《十月圍城》是動作片。電影裡六十分鐘的打戲讓觀眾大呼過癮,根據人物和劇情設計的動作非常合理,不花哨,不炫技,衝擊力、畫面感都特別強。甄子丹的搏擊術再現江湖,較《導火線》、《殺破狼》更上層樓;巴特爾的少林武術看上去並不笨拙,拳打腳踢,招招致命。最值得稱道的是電影的節奏,文武相間,張弛有度,鬆緊適宜,很有《生死時速》等經典大片的風範。

《十月圍城》是商業片。戲未上演,李宇春的加盟就已經為人所詬病,適逢陳可辛放出“電影本是一門生意”的新言,藝術圈頓時譁然。正如本片中所表現的一樣,革命不是清貧的事業,需要巨大的資金做支撐,電影更不是,形不成良性的產業迴圈,沒有好的票房保證,藝術怎麼發展?文化如何成就?好的電影標準很多,但有一個被廣泛認可,即“叫好又叫座”,餓著肚子的梅蘭芳絕對唱不好《鳳還巢》,連油彩都置辦不起的徐悲鴻肯定畫不出《八駿圖》。就春春同學的表現來說,雖達不到她的狂熱粉絲們的過度褒獎,但也說不上有多糟糕,中規中矩,讓別人演,也不過如此,我認為此舉並非導演向市場屈服,這叫順應潮流,無傷大雅。要提醒列位的是,片中還有一位大龍套叫張學友,他也曾是當年香港某區歌唱比賽的選秀狀元,如果我們能接受這個男人的存在,又何必去討伐一個愛唱歌的川妹子?

胡適先生說“歷史是任人裝扮的小女孩”,我們已經深陷並迷離於各種版本的正史、野史以及戲說當中。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陳可辛和陳德森的這次嘗試讓我們體會到另一種寬慰——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不光是社會精英,普通的中國人也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每一個後來者都在享受著他們用鮮血澆灌出的希望和繁榮,這是全民族的精神寄託,是中國人的一次集體勵志。

我認為,陳可辛等力圖通過《十月圍城》強勢宣告,香港電影已經告別自戀的城市情結,真正的迴歸歷史,融入中華民族。《十月圍城》不僅是香港電影,《十月圍城》更是中國電影。

篇30:《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觀後感

上午還在英語四級的考場上昏昏欲睡。下午就坐在了電影院裡看上了18日上映的《十月圍城》。英語四級,聽力基本沒聽,閱讀基本抓鬮,完型基本胡謅,翻譯基本國小水平。說出來也不怕大家笑話,我個人認為,我將徹底的告別英語了。哪怕這次英語四級死的在壯烈,我也將“愛國進行到底”。這只是一個小插曲回到正題。

十月圍城,只上映兩天就可以證明自己是賀歲檔裡面的佼佼者。也是歲末,09華語電影的一次完美收官。我不知道後面的電影會怎樣,但是09年上映的賀歲片中十月圍城絕對是王者。相比於被批的一塌糊塗的刺陵、完全就是小品的三槍、特效貫穿始終的風雲2.十月圍城可以說是最佳了。當然瑕疵也有。

整部影片的高潮扣人心絃,目不暇接的動作,義士死去的悲壯,情節的緊湊,時間的爭分奪秒。即看著舒服又看著壓抑,死的太過悽慘,讓觀眾們無不動情。監製陳可辛的討好觀眾的目的完全打到。電影一開始,重大牌紛紛亮相,看的很過癮。和建國大業有一拼。也許整部電影的瑕疵就在於。義士們的'功夫有點誇張了,黎明太神奇了。一把鐵扇像是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幾個字概括一下吧。十月圍城,是為了保護孫中山,間接的促進了民主革命。可以說是將國進行到底。說說演員吧、

一、謝霆鋒的未來在演藝圈內公認為是大有前途的,這一次十月圍城的突出表現。我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謝霆鋒絕對是將來的電影巨星。那條惟妙惟肖的勾勒再眼瞼的傷疤、傻里傻氣的阿四也有自己的忠誠與職責,當聲嘶力竭的去組織閻孝國殺孫中山時,死的大義凜然,一個小角色,一個拉羊車的小人物也可以讓人們潸然淚下。在謝霆鋒身上,可以看到的是一種忠誠,對國家、對主人、對愛情、對責任、對朋友。

二、一個叫花子出現了好多次,直到接受了保護孫中山的人物,而改革面目時。我才可以確定的說他是黎明。從影以來,黎明演的最落魄同樣是最大氣,最有魄力的角色了。一把鐵扇可以殺的殺手片甲不留。一個個的鐵鉤令他肉末橫飛,但就是這樣,這個因為愛上了自己父親的女人而落魄成叫花子的劉鬱白在接受李玉堂去保護孫中山的任務後。他義不容辭的去完成,哪怕死的有點慘不忍睹。也許在這個角色身上我門同樣可以看到那樣一種愛國情懷,但其實劉鬱白自身的遭遇就是被當時的社會背景所迫害的。去保護孫中山的同時,也是在將自己拯救出。劉鬱白,人如其名的悲壯。

三、一部電影中驚現鶴立雞群的巴特爾。給了人們笑料,但人們最終知道的是。巴特爾不僅僅是買臭豆腐的一個落難的和尚。而確實一種與自己身軀相符合的鐵肩道義。當被十幾個人圍著用刀子在身上亂刺,即使這樣巴特爾仍然可以和數十個敵人同歸於盡。也許正如死前對阿四謝霆鋒所說的那一句話一樣,我有名字,我叫王復明一樣。這個名字就決定了他的使命,他的未來。一個籃球巨星演起戲來有模有樣,可圈可點。而且將角色拿捏的恰到好初。巴特爾可以考慮進軍娛樂圈。

四、習慣了叫春哥了、李宇春的出現可以引起觀眾的笑聲。即使說聲音有點做作,但是李宇春的死同樣也是換回了不少人們的眼淚。與敵人同死在炸彈裡,一句,“爹,女兒不孝”。這樣至少暫時讓人們忘記了他是春哥,而是讓人們記住了她是那一個為保護孫中山犧牲的僅有十六歲的方紅。

五、一個拳頭不停的打,矯健的身姿。真是十幾年前的精武門的陳真。甄子丹的動作無疑讓本部影片又提高到另一個檔次,毫不跨張的可以將電影的型別加一個動作上去。打得太精彩了。甄子丹和十幾年前並無兩樣,有的動作像葉問,有的像陳真……但最終只是象一個叫沉重陽的賭徒。為了錢他什麼都可以做,但同樣為了一種情,一種責任他可以不要錢。甚至搭上性命。也許甄子丹是義士中死的最累的了。不斷地打鬥,最終是用身體去擋住飛奔的馬。甄子丹是將一個人的心裡也演出了,兩種人格的轉變很有噱頭。

六、王柏節以前並不認識。一部十月圍城就記住了。演的可以打到及格得分數。李重光是李玉堂在不惑之年生下的兒子,家教甚嚴,父親對其“責之深、愛之切”。青年時受陳少白的影響極深,決心走上革命之路,也因此和父親產生了深深的矛盾。但就是這樣一個文弱書生的角色,卻擔當起了孫中山替身的重擔,直到最後死的蒼涼,李重光讓人們知道了革命流血在所難免。死前的那一笑更是震懾心扉。也許最痛的就是陳少白和李玉堂了。

七、王學圻是越老越有味,一個李玉堂又再次深入人心。商人、革命黨人、父親……無奈、堅決……就是這樣一個複雜的角色。讓人憐憫。是本部電影的一個絕對主角。

八、梁家輝。對於這個老牌影帝來說。革命黨人陳少白,演起來輕車熟路。一個有名的報人第一次在螢幕上看到了原型。胡軍的反派角色更是猙獰。略帶著蕭峰的霸氣只不過是一個反角,但是也是演的入木三分了。

九、范冰冰、周韻,兩個女性戲份不多。但從側面上都可以烘托出封建社會背景下的喧囂。

十、曾志偉的小鬍子,影響很深。還是曾志偉應有的風格。任達華、張學友的友情演出也為電影增添了籌碼。當看到李嘉欣時,發現沒有變老啊。雖只有一個鏡頭。之於張涵予嗎。不看演員表真不知道孫中山是他演的啊。不過挺有味的。

篇31:《十月圍城》觀後感

革命,就需要這種奮不顧身的精神,這麼一群人聚在一起,大半的人都不知道這次行動的危險性,他們只憑著一股滿腔熱血,只知道他們做的是正確的事,就衝在了最前線。

老一輩人的革命激情,我們當今的年輕人是體會不到的,但其實做每件事都需要那種激情。閻孝國對沈重光說:“有喜好,就會有執著,有執著就會不顧一切。”這句話其實也可以用在孫先生身上,他對革命救世有著超乎想象的熱情,亦是喜好,繼而他就會執著的去實現它,於是就不顧一切了。借鑑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我們平時在做事的過程中也應該本著這樣的原則,要先對所做的事產生興趣,那麼接下來自然而然會為它奮不顧身,成功完成任務。

篇32:十月圍城觀後感

這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十月圍城》。影片雖然已經播完了,但是,只要我一閉上眼睛,心裡想的,腦海裡浮現的,全都是革命者壯烈犧牲的那一幕……

《十月圍城》講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是多麼的偉大,受到了多少人的愛戴!因此,我們才得以有了這天繁榮富強的祖國,這天幸福快樂的生活!

眼看著劇中人一個接一個地倒下,犧牲時的慘狀,看得我眼眶都溼潤了。那麼多革命義士,為了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那麼多的發奮,甚至於付出自己的生命。我們都生活在新時代中,都是嬌生慣養的一代,根本就不懂得這幸福生活是怎樣來的。

將軍朝聞道,草民夕死可。有人說過,革命就是用我們這一代的`犧牲,換來祖國的明天,換來人們的幸福生活。這天,我看了《十月圍城》這部電影,我最後知道了,解放前的舊中國有多少烈士,多少巾幗英雄用鮮血鑄成了我們此刻的祖國?他們用自己寶貴的生命造就了我們此刻完美的生活。儘管有些革命者只是一個小小的車伕,只是一個做生意的商人,只是一個討飯的乞丐,只是一個正在讀書的學生,只是一個只會賭錢的賭徒……但是隻要他們一心向革命的道路奔跑,哪怕貢獻的只是一份保護別人的力量,還是會對我們這天的祖國,這天的生活有著很大的成就。

看完這部影片,我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看的不是電影,是革命,是歷史!

這天,我們生活在幸福中,我們更要珍惜此刻的生活,用心去呵護。我們生活在蜜罐中,我們更就應為我們中國增光添彩。

記得有一次,我作業做錯了,這是一道老師強調了好多遍的題目,但是此刻我卻做錯了。我想,老師必須會罵我的,但是不給老師看的話,老師會在課堂上點名批評我。於是,我只好在辦公室門口徘徊著,猶豫著……這時,英語老師茅老師正巧從外面進來,讓我進去。當我來到老師面前時,我的心一向怦怦地跳,我開始環顧四周了,正因我怕老師的目光會把我“吞”了,要知道在所有老師當中,我最害怕的就是茅老師的眼神。沒想到,老師沒有批評我,只是對我說:“以後要仔細一點。”走出辦公室門口,我的心才漸漸地平靜下來。

這件事讓我明白,我們此刻只有好好讀書,長大以後才好建設祖國,讓我們的祖國更加飛黃騰達。

篇33:《十月圍城》觀後感

革命,顧大家而忘小我,也因此捨棄了父母的養育之情,懂得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風華正茂的孩子去送死,是如何的可悲、可泣。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結局,令我無限感慨時代的殘忍、生命的微弱、人的可悲,活在當今,一個21世紀的和平時代,我們該有多麼幸運。人人平等、相互尊重、友好和睦的社會,我們應該懂得它的來之不易,我們應該牢牢地去珍惜它,而非唯恐天下不亂!好好保護自己,實現自己,善待自己,雖然這個時代不需要我們去拋頭顱灑熱血,但還是要有那麼一份責任心,那麼一份愛國心,那麼一種危機感。

篇34:《十月圍城》觀後感

片中出現了許多有血性的革命者,他們為了中國的革命而獻出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正如片中所說的,他們的革命是用這代的生命換取下一代的幸福,這部電影中,有著許多感人的鏡頭,一群年輕的少年為了我們祖國的未來,放棄自己原本安逸的生活,這一系列的行為只是因為自己是中國人,每個有著血性的中國人都應該這樣做,人的生命要體現其價值。

為了中國的未來,為了下一代的幸福,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影片中的年輕人們都知道自己這次去做的事情是九死一生,但是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因為他們將要做的事會對中國的發展起到產生重大的影響,這一切都是為了給孫中山先生爭取竟可能多的時間去討論起義的事情,他們每爭取一分鐘就會讓起義成功的勝算多一點。

篇35: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故事的背景發生在辛亥革命前,英租界的香港。資料很簡單,如同預告片裡說的一樣:“他們捨生取義,為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為了保護孫中山,一群人在極短的時刻裡完全捲入了革命,最終為著各自不一樣的原因與對手血戰,義士全部犧牲。

大腕雲集也是本部電影的最大亮點,用半場的文戲細細的講了每個人物的前史。然而離孫文到港時刻越緊迫,接下來的節奏明顯加快,越能夠隱隱感覺到籠罩的死亡陰影。這是刻意暗示我們危險的逼近。因而已暗自垂淚,為戲中人不知未來命運而揪心。

只想讓人記住他叫王復明而不是臭豆腐的大個子;一心為父報仇,父親做什麼她就做什麼的方紅;得知有一個女兒,想做一件有尊嚴的事的沈重陽;一心想娶阿純,只要老爺少爺安全的阿四;為情所困但求解脫的落魄公子劉鬱白,以及活了十幾年只為這一小時的李重光。他們力量其實微弱,完全在用自己的血肉與黑暗進行極不平衡的較量,最終只能是全部犧牲。

“欲求禮貌之幸福,必經禮貌之痛苦,而這痛苦,就叫做革命。”為之禮貌,為之幸福,有此產生主義,每個人都是在為自己內心中的主義,而每個人的主義共同構成推動革命進行的動力。

窺其電影的本身,我覺得更突當每個人的主義站到一個共同的立場時,所表現的力量是很震撼的。

篇36:《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是一部描寫革命的影片。其中有一句:為民所以,為民所想,為民所治。這句話讓我非常感動,因為這一切都為了人民。

《十月圍城》主要講述了這樣―個故事。清朝末年,孫中山想聯合全國的熱血青年來推翻清朝政府,所以要來香港與十三個省的革命代表開會商討武裝起義大計,組織一場反清戰爭。苟延殘喘的滿清政府派�綈瞪輩慷櫻�要暗殺孫中山先生。而由李玉堂和陳少白組織的一群社會上的仁人義士,為了推翻滿清政府,為了人民能過上好日子都奮不顧身,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竭盡全力保護孫中山先生,直到他安全離開為止。

影片中有很多人物感動了我。比如賣臭豆腐的王復明,他為了保護孫中山,一路上盡勞盡職,看見有人使用暗箭,他就勇敢地用沙包砸向敵人,立下了許多功勞,最後被用刺刀暗殺。還有年齡僅僅只有17歲的重光,他英勇獻身,化裝成假的孫中山,用調虎離山之計讓孫中山爭取更多的時間講解,並讓安全離開。最後自己卻死在了清朝政府爪牙的手下…… 《十月圍城》讓我清楚地瞭解到了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也認識到了正是無數英雄們的壯烈犧牲,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繼承先烈遺志,從國小好本領,長大更好地建設我們的祖國。

篇37: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觀後感:我一點也不懂歷史

李玉堂是個忽悠沒錯,他本身講的也很簡單——明天能不能請你來保護一個人。開頭就有民主分子被當街爆頭,最後戲班被滅門,都是因為跟革命沾了邊——時局如此,只有跟革命沾邊的人才需要被保護。

鐵扇公子是江湖人,他自然知道再入江湖也就是再將生命交付。

報社的全是文人,他們是自己選擇了危險,為的是自己的理想。

阿四叫來的腳伕是朋友,阿四和李玉堂平時為人不錯的,出手大方還給大家米糧,腳伕們覺得自己被尊重,為朋友出力是義氣。

和尚王復明說打完這一架,他就能回少林了,不知道有什麼故事。但他執意在最後喊出自己的名字,大丈夫頂天立地,他也是江湖人,他來是為了自己的榮譽。看名字應該是反清復明的背景,三百年不忘初衷,替別人的江山流血,只為驅除韃虜。我覺得他的死最令人唏噓。

李重光是少年人,少年人不畏生死,他來理所應當。沒有留住他,是他的那個老師的錯。包括方紅,阿四和裡面的未成年人。都不該被拿來犧牲。但是沒辦法,往後日本人來了,還是大批大批的孩子要去死。

因為少年人太脆弱了,他們的生命力完全比不上三四十的老男人。

將近十年後,最讓我喜歡的片子還是功夫片。中國功夫被人打假,被人恥笑,被人調侃。但是還是最好看的東西。因為這裡面寄託了我們對人的最好的感情。

這裡的孫文並不是那個被人譏笑喜歡搞未成年少女的大革命家,他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所有的小人物捨生取義,為的是一箇中國古老的文化傳統——當一個你覺得可以信任的人懇求你時,你就自然而然的毫不懷疑的答應,甚至付出生命。從春秋戰國開始,無數次湮滅在歷史洪流,又不斷地被人掀開。成為一代一代人對人性的期盼的理由,築成對美好會到來的決心。

這就是俠義。

無關於任何的背景,革命也好民主也好,任何什麼都好。只要有不平的事情,就會有人捨生持劍,力挽狂瀾。

他們就是俠客。

比如一代宗師,說的是俠客們雞零狗碎的日常生活。而十月圍城,說的就是俠客們最終的歸途。

《十月圍城》觀後感:我們選擇的是愛,不是革命

清末民初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面對腐朽的統治,祖國的備受欺凌,湧現了一大批捐軀赴國難的能人志士。革命難免要歷經苦痛,流血犧牲更是不可避免的。林覺民寫下的《與妻書》曾打動過很多人,“不幸而生今日中國”這樣的訣別道出了壯士的無奈,他說死無餘憾,只是放不下所愛之人。革命者志向高遠,情懷而已,但一身的兒女情長,真是難能可貴。電影《十月圍城》可算是兩者兼而有之,劇烈的情感衝撞讓人難以平靜。

陰雲密佈的時代背景,百年前的香港街區風貌,影片用革命黨的活動帶出了故事的主題——刺殺與保護。任務說起來“很簡單”:孫中山要來香港謀劃革命,一幫人實施保護行動,為他的整個行程保駕護航。到了後來,每分每秒都牽動著人物的安危,每往前走一步都意味著有人要付出生命。

《十月圍城》究竟好在哪?為何帶給觀眾這樣的震撼?不為別的,因為它站得很低很低。英雄畢竟遙遠,《建國大業》是革命的巨集偉史詩,普通如我們,只能是仰望一個個偉人在艱辛歲月裡的拼搏。而《十月圍城》,是老百姓自己的建國大業,像連環畫般講述著平頭百姓書寫的歷史。我們為善良而感動,為愛而感動,不為革命。

中國在黑暗的滿清末期尋找一條救亡之路,革命黨人為理想獻出所有。但是,尋常的人,他們不懂得什麼是革命,不明白犧牲的壯烈情懷,只是簡單地為人性中的各種善良,為生活中的各種美好而努力。有的人就是盡忠,為了報答在茫茫人海中給自己立錐之地、幫自己成家立業的恩人;有的人就是盡孝,為了完成父輩沒能實現的心願;有的人就是守義,為了萍水相逢卻肝膽相照的兄弟;有的人就是守節,讓世人知道自己不是沒有尊嚴、不是自甘墮落;還有的自然是跳脫不了一個“情”字,或是一見鍾情,或是未了餘情,或是血緣深情,或是一腔痴情……

這些小愛不僅微不足道,甚至略有瑕疵,他們不夠聰明,不知變通。不是那麼心甘情願的革命,要談條件,要講情面,有的人騙了人,有的人傷了人。但正因為這樣,這些最普通的情感才如此真實,微不足道的小愛加在一起,就是大愛無疆,就成了一部《十月圍城》。導演很聰明的把人性中積極的因素匯聚到一起,形成了巨大的能量,讓中國從滿清腐朽的時代一直進化到今天的原因,不止是精英階層的協商、疏導和運籌帷幄,最尋常、最普通的人,正在做的事和能夠做的事,都是推動時代進步的力量。我們感謝乃至欽佩我們自己,原來一直是我們看輕了自己。

《十月圍城》也講犧牲,不同之處在於,犧牲者都是小人物,他們的死,不是悲壯,而是引人憐憫。他們人數眾多,連名字都無法被人銘記。影片用字幕交代了幾個主線人物的姓名籍貫和生卒年份,大有為無名者立碑正名的意思,背後的聲音就是——請不要忘記我們。經過愛國主義的包裝和孫中山的大段旁白,把革命情懷渲染得濃郁沉重。不得不說這確實行之有效,講到了點上。這種東西不是綁架,也不需要推己及人,它只要引起你的共鳴和思索,那電影就成功了。《十月圍城》裡的死亡不是振臂高呼口號,它的煽情時刻固然帶著商業片特有的色彩,可如果仔細考察結尾,革命黨的理想和血淋淋的現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無數人會問,這樣做值得嗎?值得為一個不相干的人這樣嗎?人性的自私總會讓人丟擲類似的疑問,國難當前,要裝作渾然不知、苟且偏安也可以,但有熱血情懷的人無法坐視不理,他們要喚醒周圍的人,捲入革命的洪流。比起做出革命浪漫主義姿態或者直接昇華主題拔高一切的做法而言,我個人非常喜歡《十月圍城》結尾的一幕。介於動容和落淚間的情感往往是最複雜的,孫中山要離開了,他看見的只是香港的風光,山頂、半山還有近海的碼頭,可他的視線好像穿透建築的遮擋,見到了那些為之流血付出、不計回報的人。也許他還看見了中國的未來和民主的光芒,即便熟知歷史的我們知道,他耗費了一生也沒能完全達到這個目標。

一直以來,我都不喜歡革命,我恐懼它巨大的破壞力,厭惡它血腥的後果,我討厭它可以隨時成為攻擊異己的工具,我更憎惡它不斷變化的面目,吞噬自身兒女時比吞噬敵人更加凶狠。一直以來,我也不喜歡主義,尤其那些認為自身的道路才是人類終極目標的主義,被壓迫的時候表現得那麼純潔無比,成為主流後,表現出的排外性與空前**往往比前任統治者更甚。所以,我看《十月圍城》本不圖它什麼,卻意外的被一句話觸動“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而這痛苦,就叫革命。”應該說這是我見過的關於革命最好的解讀,它讓我在一瞬間和“革命”這個詞握手言和。我可以厭惡革命,可以反對主義,但是對於革命者,對於為主義赴死的人,甚至被主義吞噬的人,我心懷尊重。在衰敗、痛苦與危機重重的年代裡,青年們“閉上眼就能看到中國的明天”,這種深刻的幸福與樂觀,今天的我們從未體會過。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十月圍城》展現給我們的,不是為革命而革命的志向,而是為愛,為幸福,為明天做出的努力。

的確,我們選擇的不是革命,而是比革命單純很多的東西——愛。

《十月圍城》觀後感:最懦弱也最勇敢的陳少白

陳少白,書生,堅定的革命黨,典型的我最討厭的那類革命片裡的角色。

偏要單獨聊聊他,因為演的太好。

是,一般革命黨都是如此,信仰革命,不擇手段,大義滅親,往往卻都是大肆宣揚的,歌頌偉大的保大家舍小家精神。本片卻沒有給他過多修飾,顯得他有點討厭,實際上仔細看的話是非常合理的。

他很聰明,相當於革命黨裡的頭腦擔當,包括保護孫文的辦法,全程中的規劃和指揮。開頭,趕鴨子上架一般的要李玉堂支援革命,有點利用二人友情。可是他堅持革命是最正確抉擇,就像現在好朋友之間賣安利一樣。

他懦弱,戲班被血洗,剛開打他就跑了,但仔細想想也知道他手無寸鐵也無功夫,尚需組織孫先生來港,非跑不可。在孫文母親家裡的時候一直在抖,一直在抖,豆大的汗珠往下掉。一方面是自己的職責所在,信仰所在,另一方面崇光和自己的性命攸關。眼看著朋友兒子要死,顫抖著開不了槍,一方面是矛盾,一方面他也真的沒勇氣。

同樣是這樣一個懦弱的要死的書生,揹負著一份使命,自殘打倒看守以脫囚。每時每刻準備犧牲。帶頭在保護孫中山的第一線。撲倒要向黃包車開槍的警察。最後時刻終於開槍。

嚴孝國說,你這樣一個沒用的教書匠,不可能成大事。陳少白是沒用,卻成了大事。

全片,保護孫中山那段平民的悲壯特別感人,另一個讓我反覆回想的瞬間就是陳少白阻止李崇光作替身,還是那麼沒用,甚至連意志也不堅定,因為過不了自己這關眼含熱淚,卻又在無奈中默許。這個人物形象真的非常立體,革命黨人以家國為己任,不代表他們就無所畏懼,十全十美。他們其實就像陳少白一樣,有各種各樣的毛病,可最終他們,做到了。

最後咖啡兄腦殘粉補充發言

全片陳少白都給人一種唯唯諾諾畏畏縮縮的感覺,唯一堅定的就是要革命,從一個人本身來說確實比較討厭,但也很真實,咖啡兄的演技從來不需要證明,這個角色不讓人喜歡卻讓人信服。

篇38:《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觀後感

這個演員陣容跟建國大業有一拼了,今年流行明星扎堆。一定要選最紅的明星,能上鏡的不是戛納影帝就是威尼斯影后,你要是隻有一提名,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春哥和巴特爾確實帶來不少新鮮感,但是演技還有待提高(期待姚明,可以和春哥演親兄弟了)。武大也算精彩,但最精彩的要算化妝,要不是聽聲音,我根本看不出來孫文是誰演的,還有甄子丹被打得鼻青臉腫的樣子,也很真實。但是~~(轉折了啊),我心裡還是有點小疑問。本來作為一個觀眾不應該想那麼多,人家怎麼說我就應該怎麼看,但我的這個毛病就是改不了。這個電影好像講的是孫文來香港一個小時,開一個小時的祕密會議就走,在這一個小時裡一幫人要保護孫文,一幫人要殺孫文。但不是說要暗殺嗎?可到後來你看那陣勢跟明搶有區別嗎?而且孫文上船後走的路線雙方都確認了,都在這條路上動腦筋,埋伏(反方)和反埋伏(正方),而且大家都清楚對方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是孫文,我就換一條路走。正方給反方設定了幾道關卡,反方也很配合,絕對不會分一部分人來破這一個關卡讓另一部分人繼續追殺。最假的就是黎明的那場戲,二三十個人就被黎明一個人擋住了,十個人纏住他十個人突進去不行嗎?總之這個電影像一個遊戲,一切都要按規則來,不把這個boss打死就不能見到下一個boss。唉,哥又糾結了~~

《十月圍城》觀後感優秀文章

影片的前半部分,我還是頗為感動的,也哭了好幾次,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還是對國家的那種深厚感情,都挺感人的!讓我覺得,中國的今天得來真的是非常不易!又一次樹立了我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一般人很少有機會體會當時的那種環境,但也都能大概想象出他們的不易!所以我再一次的為中國自豪!可是到了後半部分,尤其是巴特爾死的那部分開始,靠,突然覺得很搞笑!所有官兵怎麼可能就打他一個人呢!不應該一部分人留著打他,一部分人追趕孫先生嗎?!哎~反正這次煽情搞的很失敗!還有後來,黎明的出場,真跟黑幫老大一樣!那派頭!所向睥睨了都!白玉堂上臺階回頭時應該再來句對白:今天你好帥!哈哈哈~而且這段配樂還是搖滾的!太牛氣了~時代感那叫一個強啊~我就那個納悶了!你說明知道這麼多人暗殺你孫文,還有那閒工夫見你媽去!浪費了那麼多條人命保護你!這也叫民主?!哎!真不知道劇本是怎麼安排的,還是歷史上真有其事啊!我要是那個敵方首領,直接綁架孫文他媽不就行了嘛!?還費那麼多勁暗殺!怎麼找也得搞張王牌在自己手裡啊!真是!沒有頭腦!再說陳少柏這裡!靠,就安排一個黎明做你的最後防守啊!有沒有搞錯!一個人能擋的過那麼多人啊!安排人手就不對!靠!真氣死!越看越生氣!雙方都是!一點戰略思想都沒有!還有,呵呵,李嘉欣就那麼一個鏡頭哦!……但是最後那裡,從甄子丹撞馬到謝霆鋒最後的奮戰,還是挺感人的!……我就靠你姥姥的!怎麼又那麼氣人了!哎呀!白玉堂,你兒子,最後死的那裡!簡直就是個大笑話!完全是大笑話!簡直是白死!哎呦!氣死!什麼編劇嘛這是!!!不過張涵予的這個易容術確實不錯~~行了,我也看完了,一般!

《十月圍城》觀後感滿分作文

香港著名導演陳可辛拍攝的電影《十月圍城》,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優秀的作品。首先,就電影本身來講,剪輯配樂及演員的表演功力都相當不錯。

從配樂方面講,這部電影的配樂採用的事既悲壯又悽美的旋律,旋律多變,但又很恰好地配合上了畫面上的故事情節,讓觀眾隨著影片悲傷歡喜,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那驚心動魄緊張悽美悲壯的“護孫”行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陽在精疲力竭即將喪命的時候,影片沒有采用任何配樂,只是有那凝重困難斷斷續續的呼吸聲來烘托故事情節、人物狀況。這種處理效果能夠打動觀眾,再好的配樂也終是比不得那垂死時的呼吸喘氣聲來的感人、打動人心。

從剪輯方面講,這部影片的剪輯也很成功,武打場面和追蹤場面都很扣人心絃,最精彩的兩場莫過於由黎明扮演的劉鬱白大戰數十名清兵及由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陽大戰清廷高手的打戲。黎明扮演的劉鬱白在大戰數十名清兵的時候,我們不是看武打場面得知戰鬥慘烈的,而是由屋內李少白等人的糾結擔心傷痛,屋外劉鬱白叫聲慘烈,衣服被拉扯地七零八落、東鱗西爪這正側兩方面的拍攝手法得知的,這種手法將劉鬱白這位小人物的英勇頑強淋漓盡致呈現在了觀眾的面前;而沈重陽大戰清廷高手則更多地是從正面拍攝,武術的一招一式都展現在觀眾的面前,讓觀眾身臨其境般地為沈重陽捏了把汗、揪了一次心。

從演員的表演上看,我不得不對老演員生出佩服之情,我很喜歡白學析和梁家輝他們二人的表演,白學析扮演的李玉堂和梁家輝扮演的李少白形象豐滿、表演生動,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是那麼地恰如其分。同時我佩服吳軍和謝霆鋒的表演,吳軍扮演的是分不清是非只知愚忠清廷的聞孝國,即把他的凶狠表現出來了,同時也把這個人物愚忠的可悲表現出來了,看後是對他既恨有同情。而謝霆鋒扮演的阿四,既有小人物身上的不足,但更多地史閃著熠熠發光的優點,他心裡想著地史娶阿純,報答主人李玉堂的恩情,也對少爺李重光有著兄弟般地照顧,他為少爺李重光擋下那一煙桿,後腦勺留下的是鮮血,那何嘗不是鐵證如山的兄弟情啊!但我對李宇春的表演就不那麼認同了,說不是為什麼,總感覺她的表演欠缺點什麼,也許是她第一部作品的緣故,難免有些生澀稚嫩。

其次,我想談談我對影片名字的解讀。我認為這部影片“十月圍城”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由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組成的阻擋清廷刺殺孫中山的安全圍城,他們甚至不知革命為何物,但依舊願意以血肉之軀當圍城的牆磚,將孫中山隔離在危險之外。法國拿破崙的凱旋門早已揚名全球,但“圍城”可曾被人記得?勝利的將士可以享受來之不易的名利,可誰曾記得那些在炮火中失去生命的普通人民大眾呢!他們是圍城,身先士卒的是他們啊。他們最先被敵人的炮火擊倒,只為了守著城內人的安全與城內即將升起的希望和曙光。那些不知名的士兵還有人民英雄紀念碑紀念他們,可有什麼來紀念那些在茫茫人海中難覓蹤跡的壯士英豪,為王復明、方紅、劉鬱白、沈重陽、李重光、阿四等一大群的壯士奏一曲讚歌呢!《十月圍城》這部電影讓我們看到了普通大眾的奉獻犧牲,並把普通大眾當成影片的主角,我們應該會對孫中山幾乎沒露臉感到奇怪,但我們應該說這正是導演的良苦用心所致,這樣處理更能讓觀眾體會到“人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真理吧!第二層則是頌揚那些普通大眾衝出心裡的圍城。王復明、方紅、劉鬱白、沈重陽、阿四等都不是完人,他們有著囿於他們生活狀況的種種缺點。王復明是從少林寺出逃的和尚,方紅一心只想著過安定的日子,劉鬱白為了一個父親的女人氣死自己的老父,也逼得他愛的女人自盡,沈重陽是一個賭徒,最後也把妻女賠了進去,阿四是一個帶著傳統色彩的男人,他的心中只有娶妻生兒、報答主人的觀念。但最後他們都為“護孫”行動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保全了孫中山,這是一種衝出圍城的高尚的行為啊!而另外一種人則是很可悲,他們囚禁在自己的狹小固有的圍城裡,如聞孝國,他不是一個貪求榮華富貴的人,他想報國,但由於他思想的侷限,他只懂如“義和團”般地誓死效忠清廷,他不相信革命,極力扼殺革命,當他自以為殺死孫中山卻要斃命的時候,他最後的一句話是“學生我以報國恩了”,令人可恨又可憫!

最後,我對一個場面特別印象深刻,那就是當李玉堂抱著李重光的屍體時,他說的那句話“重光,我說了這兩天不安全,你怎麼還不聽話呢!”,然後是李玉堂那悲涼的哭泣聲,看到這一幕,我很心酸,一位老來得子的父親,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情況,千言萬語,匯成一句看似不相干卻又讓人心酸的話,言者無意,聽者卻是真真正正地感動了。李重光十七歲前都是害怕父親的,但為了革命,他反抗父親,跟父親對著幹,革命的火焰把他心中的那堵怯懦之牆焚燬了。也許他的父親之所以有這麼一句話,一是為他的死傷心,但更重要的是他為他兒子的大義勇敢驕傲啊!

篇39: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描述的是孫中山到香港聯合十三省代表策劃起義的前後4天多時間裡所發生的事,裡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為了革命而努力,給了我極大的感動,更多的是震撼,無論何人,不計後果,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乃至犧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何為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覺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護,犧牲了性命換來了起義的成功,換來了革命的成功。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欽佩,他本可以不參與其中,可他為了朋友,為了救國,他從最初的捐款到最後的親身犯險,他的愛國精神是值得讚揚的,連他的兒子最終也在這場營救行動中犧牲了,雖然他幸運的存活了,可喪子之痛對於他來說或許更加令他痛苦吧。不僅他一個,許多小人物也使我動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個好賭成性的廢人,可以為了女兒毅然決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地好不猶豫,體現了一個父親的偉大。或許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這樣做可以換來女兒的幸福生活,他就肯去做。其實,想想為什麼要革命,就是為了後代的幸福生活,使後代可以不用受到戰爭的痛苦,使後代可以不用被封建主義束縛,使後代可以不用受列強侵略。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隊伍,為了後代,為了明天的中國而奮鬥而犧牲!

不僅如此,謝霆鋒飾演的阿四,李宇春飾演的戲班遺孤,還有那個大個子,都為了拖延時間,最終被害,阿四可能根本不知道救孫中山先生的意義有多重大,可他為了報答老闆的恩,救少爺的命,他奄奄一息時仍不放手,直到被胡軍飾演的清朝走狗扭斷脖子,他第二天就可以和心愛的照相館館主的女兒結婚了,可他去等不到那天了。而周韻飾演的館主的女兒,恰似陰霾天空中的一絲陽光,她甜甜地微笑象徵了希望,她是識字有文化的,可能她已經瞭解了行動的危險性,可她並沒有為了一己私慾而阻止阿四,而是對他微微一笑,給他鼓勵。曾志偉飾演的警司也在暗中幫助他們。隊伍也由一開始的龐大逐漸縮小,很多人都被害。但陳少白說了一句:“革命就是需要犧牲的。”看著一個個的夥伴倒地,沒人心中好受得,但為了完成使命,倖存的人們必須咬緊牙關的抵抗下去。革命的過程是殘酷的,欲求文明的過程是痛苦的,這影片的深刻意義不在於打鬥有多精彩,演員有多大牌,其本意是為了向那些默默無名為了革命奉獻的革命者致敬,也讓我們這種生於和平年代的人瞭解當時的歷史,瞭解先輩們的努力和犧牲,也瞭解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正是有著這些人的無私的努力和犧牲才換來了中國的未來,他們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是一大壯舉,我們不管之後的袁世凱竊國,不管革命沒有反帝的不徹底,起碼他們現在的努力是個好的開頭,暫時挽救了中國,他們的努力和犧牲是沒有白費的`,想想若我處於當時動盪局勢,會不會挺身救國呢,會不會有他們的勇氣呢,他們可能只是個平凡的小人物,攤販,戲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們的靈魂是偉大的,他們的卑微和偉大相同!

這是一部精彩的電影,給了我們感動和敬佩,感動之餘開始思考現在的生活是否太過安逸,不用為生存奮鬥是否就意味著無所事事。這部片子在給人帶來深深的感動、震撼時也同時留給了我們深沉的思考,一個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圖個長命百歲。答案絕對不是,那人生的真諦或許還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們也應思考如何去守護前人拼死創造的這個和諧社會!

篇40:十月圍城觀後感

如果沒有以前的革命烈士,如果沒有以前的鮮血,怎樣會換回我們新一代的輝煌成就?因此,我們就應感謝以前為了新中國成立而犧牲的英雄們。《十月圍城》就是一部將近70分鐘的激烈的捨生取義的交鋒站。

《十月圍城》剛剛上映。我是懷著惴惴不安的情緒看這部電影。《十月圍城》這部電影講述了孫中山在1905年10月15日要舉行一次會議,長達一小時的會議。為了保護孫中山不被刺殺,商人李玉堂與一些人士一齊投入到了這場戰爭,犧牲了許許多多的青年,最後安全將孫中山送回了廣州。

正是正因殘酷,冷血的場面充滿了杯具色彩,正是正因每一位英雄充滿了愛國之情,正是正因每一位演員都完全投入到演習中。我為這部電影而哭了足足四次。王復明的頑強,方紅的勇敢,李重光的堅持使我催淚不止。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被從賭徒到革命志士,父子之情,主僕之情,同志之情所深深的感動了。這所有的“情”完美的融合在一齊,變成了每一箇中國人家國天下的大情懷。這部電影它沒有說教式,沒有口號式語言,卻能把愛國主義表現得如此自然流暢,水到渠成。我認為《十月圍城》它已經讓每一位觀眾們在不知不覺中經受精神洗禮,它使我感受到了博大的愛國情懷。

我敬佩電影當中的每一位英雄。如果沒有他們不屈不撓,英勇頑強,哪來我們的這天?這天這些沒好的日子是無數中國同胞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難道我們不就應向他們學習嗎?雖然,此刻的中國已經變得繁榮富強了,不用我們去打鬥。但是,我們要發奮學習啊,要為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正因,我們也是中國的一份子。

我謝謝《十月圍城》樸素的情感展現,謝謝它展現了英雄最為人性化的一面,謝謝它讓我明白了愛國,保護國家是每一箇中國人的職責!

篇41:十月圍城觀後感

看完《十月圍城》這部影片之後,很長時間了,我都不能從戲裡走出來。雖然此片的片尾也像許多電影一樣,打了“本片故事純屬虛構”的字樣,可是我還是深信不疑: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戲裡的人以往真實地存在著。是什麼讓我在看這部戲的時候那麼地全身投入,那麼地身臨其境,又那麼地難以自拔呢是影片的故事、場面、人物、氣勢嗎好象是,又好像不全是。

影片的故事十分吸引人,環環相扣、險象還生、爭強鬥狠、驚心動魄,讓人慾罷不能,也所以自始至終一向緊緊地抓著觀眾;影片的場面十分震撼人,讓人看得眼花繚亂的、目不暇接的、出神入化的和如夢如幻的;影片的人物十分感染人,個個鮮活生動、有血有肉、呼之欲出、令人難忘;影片的氣勢十分陶醉人,那重金打造的百年前的香港老街的風貌、風情、風俗和風光,就像是上世紀七年級幅色彩斑斕、民風濃郁、洋洋大觀的《清明上河圖》。

然而,我卻覺得,影片最耐人尋味的,是它留給我們的深深思索,而其中讓我感慨萬千的,則是影片濃墨重彩地表現出來的三重悲情。

第一重悲情是影片中那些取義成仁、捨生忘死的壯士、志士、義士和烈士們帶給我的,那是一種悲壯。義士們都太年輕了,最大的也就三十多歲,有的還是十六、七歲的少男少女;他們或富有或強壯,或有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和完美前程,或是頂天立地的蓋世英雄。然而,他們都在這場保衛孫中山的戰鬥中英勇獻身了。

第二重悲情,來自於六義士們對革命的朦朧認識和原本可是是兒女情長的獻身動力,那是一種認識侷限下的悲哀。王復明想在戰鬥結束之後,堂堂正正地回到他當初出家的少林寺去;小方紅帶著替父報仇的單純認識和“父親做什麼我也做什麼”的樸素想法投入了戰鬥;劉鬱白的捨生忘死更多地來自於他對搶了父親的女人以及那個他痴愛的女人的死,對他構成的雙重情感和良心譴責所構成的內心折磨下的渴望解脫;沈重陽為了他天使般的愛女,為了她不至於在小小的年紀就沒有了養育和棲身的依附之地,他寧願捨棄自我而保全女兒;鄧四弟深感東家父子兩代人的恩重如山,出於知恩圖報這單純而淳樸的心理,他願意為主子盡忠;李重光是這六人中唯一能理解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意義的人,然而,他的理解也稍顯幼稚和簡單了。比起孫中山那民主革命的遠大目標和巨集偉夢想來,他們的革命認識太膚淺、太幼稚,甚至是太兒女情長、也太小家子氣了。他們至死都沒有明白:他們死命要保衛的孫中山,究竟要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民主社會,這個社會對全體中國人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所以,他們死得不明不白的、死得糊里糊塗的。這讓他們原本悲壯的行為上增添了一層揮之不去的悲哀。

第三重悲情來自於那滿大街成千上萬的看客們,那是一種讓我從頭到腳的悲涼。對於義士們的壯舉,看客們渾然不知,他們甚至不明白誰代表著正義,他們只是默默地看著、靜靜地看著、木木地看著、傻傻地看著,事不關己地看著,閒得無聊地看著。他們在想什麼呢從他們的表情、眼神和動作中好象看不太明白,可是魯迅在他的作品《藥》中告訴我們了:他們等著看誰最終被殺死了之後,用死者殷紅的鮮血和著自家的白麵饅頭做治病的人血饅頭來著。這就是那個時代中國老百姓的悲哀,也是中國的悲哀。

我注意到了影片中那精心設計的革命黨人和義士們的名字:陳少白、劉鬱白、方紅,白的多、紅的少。我明白了,我想到了也看到了:十月的香港城,飛舞著漫天的大雪,這雪多麼像是中國古典戲曲《竇娥冤》裡那場六月雪呀!我順著那白雪皚皚的地面看過去的時候,我看到了紅,仔細一看,那是由義士們的鮮血浸染了之後又匯聚在了一齊而構成的紅色血流,那血流像是在寫更像是在問,那明顯是一個問號,在問什麼呢

篇42:十月圍城觀後感

近來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觀看了有鍾漢良,吳孟達等新主演的新作《十月圍城》影視劇。深刻領悟到一個道理:時事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態度,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改變一個人的夢想。“時事造英雄”!

晚清時期,大清王朝風雨飄搖,各地反清鬥爭風起雲湧。同盟會組織在全國各地祕密組織“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鬥爭。香港和廣州地區是革命鬥爭的前沿陣地。

生活在當時的香港的普通車伕王阿四,也是本影視劇的主人翁,和阿純姑娘一齊過著平淡而貧窮的生活。整天為著生活和治好阿純的眼睛而努力工作著。有時候為幾個銅板勞累了一天,卻發現離治療好純姑娘的眼睛卻是那麼的遙遠。需要500大洋。這時候的他,只為這些錢和過自我的小日子,對世事變化毫不關心。“革命”兩個詞在他那裡就是亂黨作亂。

李重光,跟阿四長相相似。再一次掩護孫中山安全離開的時候被當時正在上任途中的廣州將軍鐵山刺殺。其父親李玉堂悲痛之下為了保住李家,防止鐵山對李家的追查,不得不以高價聘請阿四替李重光。這是的阿四,極不情願,被逼的答應。這時候幫忙李家,在他看來,就是找死。之所以留下,僅僅是因為李玉堂給了他較高的費用。這時候的他是一個為個人利益是圖的人。

在李家,他逐漸的幫忙李玉堂化解了多次來自鐵山的追查和挑釁。保住了李家,贏得了李家的讚賞。直到李玉堂為阿四而死那一刻,阿四真正意識到當李重光的使命---整個家族的安全,李玉堂的革命遺願。這時候的他幾乎接近革命黨。雖然偶爾也會鬧鬧脾氣。但大方向已定。他實際上已經走上革命道路。

當阿四把自我經營的廣州華南機械製造總局炸掉之後,他真正走上了革命道路。有一次其岳父區肇新問他為何放著好好的日子可是要去玩命。他說,自我一點家產能夠幫忙自我過好的自我的小日子,可是這些錢能幫忙那些勞苦大眾關上好日子嗎自我會安心嗎不會……這話雖然簡單,可是裡面已經濃厚的包含著革命的“天下為公”理念。著實讓人感動。

即使在革命黨和鐵山都把他當叛徒的時候,他依然堅定的為革命做事。用種種實際行動挽救了眾多革命者的姓名。保護了孫中山的安全。保護了革命的勝利果實。

這一條線走下來。一個動盪的年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是人民大眾生活痛苦的年代,也是人才輩出的年代。一場場的挑戰,鬥爭,抗爭,逐步的把一個平庸的世俗百姓塑造一個堅定的革命者。這其中除了他本身的聰明才智外,最重要應歸功於時事。英雄從時事而來!時事造英雄!

篇43: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是一部好電影,看得很過癮。世界變了,我們也變了,看《十月圍城》,找回最初的感動。

《十月圍城》是大陸和香港合拍的影片。在我看來,無論從哪個角度——題材的選擇、明星的搭配、精細的製作、豐富的主角、編劇和導演的本事,陳可辛製造的這部商業鉅著絕對是完美的典型。它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商業影片,是一部新主流的商業電影。從夢想主義的革命情懷到糾纏不清的男女情感,從君臣、兄弟到父子、父女、主僕,那麼多複雜的人物關係,交雜在兩個小時的影片裡,不僅僅將劇情講清楚了,每個人物還都很飽滿,實屬不易。

《十月圍城》講述的是在1906年的一天,孫中山要在香港停留半日,召集同盟會各路精英計議武裝起義,推翻清廷。而清室亦聞知此事,派出一百名殺手在港截殺孫文。於是,在亂世中的凡夫俗子,用生命去保護陌生的革命者的故事就此上演。影片中的精神領袖孫文是一個資料支點,就露了一次臉,但這個鏡頭卻牽出兩條線:刺殺與反刺殺。

《十月圍城》裡的人物幾乎是些平頭老百姓,甚至僅有一兩個人如陳少白、李重光明白自我揹負著民族存亡的歷史使命,有著尋找救國之路的夢想,並願意為這種夢想獻出所有、甚至生命,義薄雲天。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懂得那麼些大道理,有的只是堅定地信念,完美的願望,以及善良的本能。

他們當中有的人是為情而死。如車伕小四就是為了感激主子幫他成家立業和多年來給他的穩定生活,為了明天能夠娶媳婦,此乃主僕之情。

剛開始如行屍走肉般的賭棍沈重陽,為了錢能夠出賣靈魂。之後前妻用他女兒的命運與尊嚴說服了他,他為了能做一個有尊嚴的父親,實現人生涅槃而犧牲。

戲班的方紅為了完成父親沒完成的心願,為了能安心的帶死去的父親迴天津老家,毅然決定加入了這次行動,此乃父女之情。

有的人是為義而死。如乞丐公子李鬱白為了報答李玉堂每次經過他身邊時扔給他的那一塊大洋的恩義,為了還替他贖回鐵摺扇的恩義,換得他答應“保護一個人”的性命交換。

有的人是為節而死。如賣臭豆腐的李復明為了能夠名正言順的回到少林寺,讓世人明白自我是好樣的,走向了一條不歸路。

他們都為革命犧牲了,但他們甚至都不明白什麼是革命,儘管各自的信念不一樣,但最終卻凝聚在了一齊,保護孫中山。在參加行動時沒有人豪言壯語,看似動機都很平常,但就是因為這麼平常的動機,才引人共鳴,更讓他們的犧牲顯得更加悲壯。中國能從腐朽的滿清時代一向走到今日,歸根結底就是由這些帶有“瑕疵”的老百姓一點一滴創造出來的。

從反刺殺這條線看,我最喜歡商人李玉堂和李家車伕阿四這兩個主角。李玉堂,應當算是保護孫中山的第一大功臣,也是帶動整部影片向前發展的人物。他一向都明白如果清朝繼續領導中國,只會讓人民更加民不聊生,他是贊成革命的;但最初他只同意以錢物資助,自身絕不涉及政治,並堅決反對兒子參加革命。當李玉堂第一次在街頭看見兒子活力澎湃的發著革命傳單、喊著革命口號時,他震驚了、錯愕了、氣憤了,但更多的是不安。當他在兒子的書房發現有關革命的書籍時,他立馬跑去責問將此書送給兒子的陳少白。他憤怒了:“我40歲才有這麼一個兒子,你為何要把他拉進來!”對兒子安全的擔憂在這位父親的臉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隨著情節的遞進,陳少白失蹤了,李玉堂不得不擔負起保護孫中山的重任,但他只想自我加入戰鬥,並不想愛子也捲入其中,反覆提醒兒子“這些天外面亂,少出門”。這時的李玉堂很溫情,是個慈祥的父親。當他發現兒子就是孫中山的替身時,他的血液凝固了,他明白一切都已經無法挽回了,兒子已經進入了這場生死的決鬥中。

當他看見兒子身亡時,他失控了,這個被他視為比他自我生命還珍貴的獨子再也回不來了,這時的他是多麼的無助與彷徨啊!這樣讓一個兒子懼怕的父親,在此時讓我淚流滿面。李玉堂由被動革命變為主動革命這一過程,其性格與心理的改變與時代的發展相吻合,頗具文學意義。

車伕阿四,是個孤兒,心性善良,老爺李玉堂和少爺李重光對他很好,為了感激老爺和少爺的恩情,毅然加入了這次行動,並幫忙要求小時的玩伴加入進來。影片中阿四有個鈴鐺,一共響過三次。第一次是少爺沒有和家人一齊吃飯,老爺生氣的衝上樓,阿四搖響鈴鐺為少爺報訊,少爺所以才得以把被父親視為“禁書”的書藏起來,避免了捱罵,這次的鈴鐺聲充滿了孩童的稚氣。第二次是阿四拉著老爺從阿純旁邊經過,搖響鈴鐺,對阿純打招呼,充滿了愛意與柔情。最終一次是玩伴包十被閻孝國用竹竿刺穿時,那鈴鐺刺耳的“叮”了一聲,定住了,悲壯的氣息開始瀰漫。其實,細細想來,那鈴鐺就是阿四自我。

影片中的反派閻孝國……不,我並不覺得是反派,我覺得他也是一個英雄,他有自我的夢想和追求,但只是一個悲情式的英雄。他沒有眉毛,不苟言笑、陰毒、凶狠,但卻與革命者一樣執著,一心為國。也許他的執著是一種可笑的荒謬,但那僅僅只是因為選錯了信仰,愚忠清廷,他這才把一心想推翻清廷的孫文等革命黨人視為不共戴天的仇人。刺殺孫中山在他眼裡是一次維護國家利益的行動,最終為報效朝廷而死在教師的qiāng下。

閻孝國受過西洋教育,但他是一個很傳統的中國男人。他做人很有原則,他認為,他們針對的是孫中山,一切與孫中山無關的人都不要傷害。他手下幾次想綁架孫中山的母親來威脅孫中山,但都被他嚴厲制止了。對於既是敵人又是恩師的陳少白,為報師恩,他同樣不傷害。結尾已經癲狂的閻孝國高呼,“教師,學生以報國恩”,我突然產生了一種悲憫的情緒,不禁再次落淚。

影片中陳少白有一句臺詞“革命是要流血的,玩命的”,孫中山在會議結束時的一句“欲求禮貌之幸福,不得不經禮貌之痛苦”,以及影片中的很多相當血腥的打戲遙相呼應,影片至此完美落幕,留給我們的是無盡的感嘆。

篇44: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這部電影講述了孫中山在1905年10月15日要舉行一次會議,長達一小時的會議。為了保護孫中山不被刺殺,商人李玉堂與一些人士一齊投入到了這場戰爭,犧牲了許許多多的青年,最終安全將孫中山送回了廣州。

正是因為殘酷,冷血的場面充滿了杯具色彩,正是因為每一位英雄充滿了愛國之情,正是因為每一位演員都完全投入到演習中。我為這部電影而哭了足足四次。王復明的頑強,方紅的勇敢,李重光的堅持使我催淚不止。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被從賭徒到革命志士,父子之情,主僕之情,同志之情所深深的感動了。這所有的“情”完美的融合在一齊,變成了每一箇中國人家國天下的大情懷。這部電影它沒有說教式,沒有口號式語言,卻能把愛國主義表現得如此自然流暢,水到渠成。我認為《十月圍城》它已經讓每一位觀眾們在不知不覺中經受精神洗禮,它使我感受到了博大的愛國情懷。

我敬佩電影當中的每一位英雄。如果沒有他們不屈不撓,英勇頑強,哪來我們的今日今日這些沒好的日子是無數中國同胞用自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難道我們不應當向他們學習嗎雖然,此刻的中國已經變得繁榮富強了,不用我們去打鬥。可是,我們要努力學習啊,要為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因為,我們也是中國的一份子。

我多謝《十月圍城》樸素的情感展現,多謝它展現了英雄最為人性化的一面,多謝它讓我明白了愛國,保護國家是每一箇中國人的職責!

篇45: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但它也沒有明顯的短板,在每一個環節上,它都做到了優秀。並且,它還讓我感動。對於2009年的華語電影,我也不想要求更多了。

對於華語電影來說,我作為一個觀眾被真正的感動,我就覺得值得向大家推薦了。(我得說明一下,我對華語電影和外國電影的評分標準是不一樣的,華語電影的標準我肯定會更寬鬆一些。)

對於那些期待著看到一部“武打片”的觀眾來說,你們可能會失望,因為“武打”場面很少。但對於期待著看到一部精彩的劇情片的觀眾來說,你們必須不會失望。2個小時飛快地就過去了,你不會想到要去看錶。

所謂“文戲”“武戲”的分別,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那些動作場面最終沒有脫離劇情為打而打了。每一場動作戲都是為了劇情服務的,炫技的成分已經被減到最少。

對於這個故事,我想說的太多,結果我什麼都說不出來。每一個人都能從裡面看出自我想要看出的東西來,而這就是好電影帶給觀眾的禮物──每一個人都能夠從中尋找到自我的觀影樂趣。這就足夠了。

《十月圍城》立刻就要面臨著《阿凡達》的競爭,雖然我十分十分期待《阿凡達》,但我還是期望,《十月圍城》能夠在票房上戰勝《阿凡達》。

因為,《十月圍城》裡有中國人的情感,再華麗的視覺特效,在那些能夠打動國人內心最隱祕處情感的電影面前,都只可是是過眼雲煙。

篇46: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十年籌劃,今日再現。固然對現代人的思想有其進化。影片講述上世紀初孫中山到香港開會,發動全國各地的起義,清廷派人暗殺,各路仁人志士冒死為他保駕護航。還有穿插謝霆鋒等年輕人一代的忠實感情;李宇春等父與女的親情。

在香港的這條人群巨多的街上,其房屋也是充滿古典氣息。導演也對其現實環境表演得活靈活現。導演為演本劇建造的這條古街,一百萬投資,固然讓人佩服。造成環境的壯觀是影片一大亮點。

劇情鋪墊緊湊紮實,絕不拖泥帶水;下半部動作場景張弛有致,緊張但不膩煩。在前半60分鐘文戲中,是經過一個主角的行動,牽扯到了另外一個主角。這種軌跡的交叉自然而然,各個主角鮮活了起來,並且讓人震撼。而交叉較少的乞丐劉鬱白(黎明飾)就明顯要比別的主角弱化了很多。飄逸的長髮太寫意化,尤其他死前一瞬看到的李嘉欣,更成為了觀眾的一大笑點。功夫了得的他還沒跟所謂高手胡軍戰鬥就那樣掛了。感覺少了點什麼。

導演對主角塑造是具有個性化的,表現得活靈活現。到達了很高的境界。好像所有情節的發展就是因為這種社會的被迫下發生的。都說商人不簡單,主演商人”李玉堂成為全片的“金秤砣”,也給觀眾帶來最多感動與心酸。戲骨級演員王學圻在片中的卓越表現被稱再造經典,該主角“足以媲美影帝”,並有望超越《梅蘭芳》中的“十三燕”,成為王學圻又一表演里程碑。商人身份從不願意捲入這場戰鬥,卻成了這場保駕護航的牽引人。即使是對壞人的表現。像甄子丹演的,來自家庭的被迫而為壞人拿錢幹事,有其苦衷歷歷再現,加上搞笑豐富生活,豐富了劇情。胡軍演的壞人也是具有個性化的,並不是壞得橫霸無理。他也是有他的理由,尤其對先生是畢恭畢敬的。這種人物的塑造也是這影片的一大亮點。

影片的開場和結局將主題昇華,充滿悲壯。此劇令人壯觀的場面穿插有致,既讓人悲傷也讓人感嘆。是一個很有感染力影片,在國內的影片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篇47:十月圍城觀後感

如果沒有以前的革命烈士,如果沒有以前的鮮血,怎樣會換回我們新一代的輝煌成就所以,我們應當感激以前為了新中國成立而犧牲的英雄們。《十月圍城》就是一部將近70分鐘的激烈的捨生取義的交鋒站。

《十月圍城》剛剛上映。我是懷著惴惴不安的心境看這部電影。《十月圍城》這部電影講述了孫中山在1905年10月15日要舉行一次會議,長達一小時的會議。為了保護孫中山不被刺殺,商人李玉堂與一些人士一齊投入到了這場戰爭,犧牲了許許多多的青年,最終安全將孫中山送回了廣州。

正是因為殘酷,冷血的場面充滿了杯具色彩,正是因為每一位英雄充滿了愛國之情,正是因為每一位演員都完全投入到演習中。我為這部電影而哭了足足四次。王復明的頑強,方紅的勇敢,李重光的堅持使我催淚不止。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被從賭徒到革命志士,父子之情,主僕之情,同志之情所深深的感動了。這所有的“情”完美的融合在一齊,變成了每一箇中國人家國天下的大情懷。這部電影它沒有說教式,沒有口號式語言,卻能把愛國主義表現得如此自然流暢,水到渠成。我認為《十月圍城》它已經讓每一位觀眾們在不知不覺中經受精神洗禮,它使我感受到了博大的愛國情懷。

我敬佩電影當中的每一位英雄。如果沒有他們不屈不撓,英勇頑強,哪來我們的今日今日這些沒好的日子是無數中國同胞用自我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難道我們不應當向他們學習嗎雖然,此刻的中國已經變得繁榮富強了,不用我們去打鬥。可是,我們要努力學習啊,要為國家的建設出一份力。因為,我們也是中國的一份子。

我多謝《十月圍城》樸素的情感展現,多謝它展現了英雄最為人性化的一面,多謝它讓我明白了愛國,保護國家是每一箇中國人的職責!

篇48:十月圍城觀後感

最近好的電影看了不少,其中,《十月圍城》給我的感觸很多,我就在我的部落格裡寫一下下……

《十月圍城》講述了清末民初時期人們擁護孫中山,反抗清政府腐敗統治的故事。眾多我喜愛的明星大腕兒都在其中出演主角,這其中,我最喜愛拉黃包車的夥計阿四。大的時代,大的社會,一個拉黃包車的小夥計顯得分外渺小。可是,身為一個黃包車伕,阿四為了保護孫中山,毅然獻出了自我的生命,在舊中國的黑暗中,劃出來一絲耀眼的光彩。這種小人物身上的大光彩,尤其讓人感動。

看完這部片子,我一向在想,擁護孫中山的人中,有許多都是有權有錢的人物,他們已經過上了優裕的生活,似乎沒有必要為了“虛幻的夢想”拋家舍業。可是,這種看上去虛幻的夢想,還是激勵著他們拋棄了已經擁有的一切,走上革命的道路。可見,人生終極的追求絕不僅僅僅是錢和勢——人,總是要有點夢想的。

這部片子中,我最喜愛孫中山先生說的一句話“什麼是革命革命就是用我們的犧牲去換來下一代的幸福。”一個人,追求的不能是平安度過一生,而是用自我的力量為我們這個國家,為我們這個時代去做出貢獻。就好像,人生原本是一杯水,透過自我的發奮,總會為讓這杯平淡的水加上一塊巧克力,變得有滋有味,這,就是我們的追求吧。

我認為,人只要活著能為社會與時代做些事情,即使再苦短,也將變得波瀾壯闊,變得充實不虛度。

篇49:十月圍城觀後感

這個寒假,我看了電視劇《十月圍城》。雖然是電影的續編,感情上缺比電影更加細膩。女主角區舒雲是廣東巡撫的千金,換句話說,是廣東省長的女兒,大小姐脾氣,因為很小就沒有媽了,被嬌慣壞了。她留學美國,有知識,有見識,敢於追求自我愛的革命義士秦少白。富家公子李重光做孫中山替身而被頑固的將軍殺了。黃包車伕阿四因為長相酷似李重光,而進入了廣東首富的家。

區巡撫和首富李玉堂的權錢交易,讓阿四和舒雲這兩個不一樣世界的人就這樣住到了同一屋簷下。雖然開始的時候打打鬧鬧的,誰也看不慣誰,老實的阿四在強勢的舒雲面前總是被挖苦,被搶白。舒雲還是一次次得救阿四,舒雲就是阿四的福星,不管什麼時候阿四遇到麻煩,舒雲總是哪個隨機應變救重光於水火之中。

舒雲真是一個善良美麗的女人,她對阿四付出了那麼多,雖然一開始是為了秦少白,可是之後就是真心為阿四著想。

我想人的幸福應當就在於對重要的人的付出,讓重要的人更好,是多麼美麗的一件事。予人玫瑰,手有餘香。

篇50:十月圍城觀後感

身處歷史轉折點,大概沒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戲中李重光所說:全中國都被(革命)捲了進去,難道我還能避開嗎?!為了至親的選擇,他們毫不猶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軀去完成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步步維艱的任務。

而歷史而變革就是這樣一個個小人物大人物用血肉身軀換來的,正因為他們的付出他們的犧牲,才喚醒了更多國人加入到這場革命中來,用鮮血為自我為將來為後人換取更平等的社會更好的生活。

看了電影,被深深感動之餘,更懂得要好好珍惜此刻來之不易的生活,今日的安定是由多少代革命人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唯有珍惜,才對得起地下的烈士。

篇51:十月圍城觀後感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清朝末年,孫中山先生要來香港與13省的革命代表開會商討武裝起義大計,組織一場全國性的反清運動,苟延殘喘的滿清政府派出暗殺部隊,要刺殺孫中山先生,而一群由社會小人物組成的仁人義士,為了不曾某面的中山先生,奮不顧身,不惜犧牲自我竭盡全力保護中山先生,浴血拼搏的故事。

演員表演:《十月圍城》除了名字起的有點不相符外,總體來說可圈可點,尤其是演員的表演!甄子丹,王學圻,梁家輝不用說了,都是老戲骨!謝霆峰演戲真是越來越好了,表演相當到位!贊一個!超乎我想像的是巴特爾和李宇春。相信陳可辛當初找他們只是看中了他們的商業價值,恐怕陳導自我也沒想到這兩個人如此出彩!李宇春相當適合這個主角,只是表演稍顯青澀,但作為第一次演戲的人,且非科班出身,那是相當難得了。巴特爾就不用說了,居然連青澀也沒有,活脫脫一個老演員的架式了!遺憾的是范冰冰一如既往的做花瓶,她的主角,任何人都能夠扮演吧。並且個人覺得她還是太妖了,實在不適合扮演一個有情有義的女子。還有我居然沒認出孫中山的扮演者是張涵予,汗……

讓我落淚的情節:作為一位母親,每當看到影視情節中有孩子哭泣或者母子悲歡離合的時候我都會不禁掉下眼淚。以往的武打片,打的是嗓子眼。《十月圍城》,打的是心口窩。讓我很痛,不禁想到了現實中的我,如果我此刻處於無飯可吃,無衣可穿的境地,也許我也會造反。清末人的生命太不值錢了,這一點在影片中表現的淋漓盡致。人可餓死、可凍死、可被惡霸強盜無緣無故地打死。歷史的提高都有人流血犧牲,學會尊重歷史、瞭解歷史。感嘆一句,好好珍惜此刻完美的生活、穩定的家庭、老公對我的愛、孩子對我的依戀。生活是多少的完美……

沈重陽和女兒依依不捨的情節,讓我哭的一踏糊塗,沈重陽為了讓自已的女兒明白他是他的爸爸,而答應媽媽保護她的繼父李玉堂(這個名字讓我想起了我高中的同學,他叫劉玉堂),小女孩是多麼地乖巧,可愛,讓人憐愛。在這動盪年代,這孩子又將何去何從呢小演員演的不錯,不明白叫啥名字女兒離開的時候布娃娃掉到了路上,而在後期與反清派的打鬥中,布娃娃支撐著他,直到最終找到了李玉堂留下了最終的遺言”把這個交給念慈"。沈重陽做了一件尊嚴的事情,阻止了閻孝國的前行,而救了李玉堂一命。

李重光,他還是死了,當父親抱著已逝的17歲的年輕兒子的時候,我的精神底線徹底被打垮了。之前李玉堂曾對兒子說:“這兩天沒事,就別出去了”,他不期望自已的兒子被捲進來。但革命和親情是矛盾的結合體,電影表現的很到位。李玉堂這時候是多麼期望死的不是自已的兒子呀,這是作為父母的私心。可惜他的兒子太年輕了,才17歲。有一點讓我很想不明白,為什麼他手裡握著qiāng,不開qiāng呀

總之影片《十月圍城》拍的不錯,國產片裡算是出彩的了,推薦看。

篇52:十月圍城觀後感

103年前,一個十七歲的少年,戴上那頂眾所皆知的白色禮帽,坐進了那輛黃包車。一個小時之後,他用血洗刷這屈辱的土地,以往沸騰的生命,很快就會變成紫黑色的一片印記,被人踩踏,被人遺忘,然後在某個黎明,最終被雨水洗刷得再也看不出一絲痕跡。

103年後,他鮮血浸染的這片土地,人民不再瘦骨嶙峋,不再啼飢號寒,那裡不再有橫行的瘟疫毒瘴,不再有成群的苦力和車伕;那裡的街道上,不再有那排洩物難聞的味道,那裡的食肆,不再被蒼蠅包圍;那裡的孩子們,最終能夠上學了,那裡的知識與科學,最終得到了尊重;那裡的軍隊,最終不再聽命于軍閥與外族,那裡的旗幟,最終不再是花花綠綠的日不落之旗。

103年前的那個少年啊,我看到了你的笑容,但我也看到了你微微搖著的頭,你有些尷尬——你還沒有長大啊,還沒有學會口是心非。是的,這還遠遠不夠,你不能滿意。

103年後的中國,人們擺脫了饑饉,卻依然要為保護自我的私產而拼死相爭甚至自焚;103年後的中國,街道雖然乾淨整潔,在背巷裡卻依然有乞丐和流浪的孩子;103年後的中國,孩子們確實能夠上學,但受到的教育卻因家產薄厚而大大不一樣;103年後的中國,知識固然重要,卻往往被與生俱來的背景與關係凌駕;103年後的中國,也許有了讓人驕傲的工廠和企業,但極高的稅率依然在吸著民族工商業寶貴的血液;103年後的中國,人民最終有了自我的軍隊,而這軍隊卻曾調轉槍口,在他們的父母兄弟心中,留下深深的傷口;103年後的中國,這紅色的旗幟高高飄揚,旗幟下,卻沒有高高舉起的,個人權利的手。

103年前,你,那個十七歲的少年,當你坐在黃包車裡,滑向死亡,當你連那把手槍——你最終的生的期望也失去,你哭了,哭得真難看,哪裡像個烈士,倒像個孩子。你閉上了眼睛,你說過:“我閉上眼,看到的是中國的明天。”可不能夠告訴我,那是怎樣的明天在浩浩蕩蕩的反日浪潮中,在動輒百萬的進口轎車捲起的煙塵中,在奧運會絢麗的煙火中,在溫暖如春的酒店裡粉紅色的幻夢中,在北川中學的廢墟中,在閱兵式上迎面而來的挺拔身影中……請你告訴我,中國的明天,是怎樣的明天,因為這紛至沓來的光與影、美與醜、悲與喜、光與影、矛盾與衝突、善良與醜惡,早已經模糊了我的視野,動搖了我的心智,如同千千萬萬的中國人一樣,我不明白如何定義現實,更不明白思考未來的意義,我只明白賺錢,買車,買房……

為什麼為什麼你,和那些人,那些長眠在黃花崗的七十二烈士,那些戰死在抗日前線的普通農民,那些被酷刑折磨的瘦弱書生……為什麼不老老實實地種地為什麼不規規矩矩地讀書為什麼不乾脆繼承家業安安穩穩地賺錢為什麼不去耶魯大學讀書,得到公民身份天下興亡,與卿何干,一介布衣,百死又能救中國於水火在永遠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你們後不後悔你們看到了什麼

閉上眼睛,我認真地傾聽,告訴我,103年以前,一個十七歲少年心中的中國,有怎樣的明天。

……輕輕的,一隻稚嫩的小手在我的臉上撫摸,耳中傳來朗朗的讀書聲和頑皮的笑聲,睜開眼睛,孩子們在身邊追逐打鬧,臉上是紅撲撲的童真和頑皮。走出校門,街上的房子有新有舊,倒也整潔,花草沒什麼刻意擺放的豔麗與華貴,卻在這春日散發出淡淡的芬芳。陽光沒有遮擋地灑在身上,每一個走過的人都腰板挺直,互相問候,他們眼中不但有自由,還有尊嚴——不但有免於被外族欺凌的尊嚴,更有免於被國人傾軋的尊嚴。

在那黃包車上,你滑向死亡,你哭了,哭得真難看,像個孩子。你閉上眼睛。你又笑了,笑得像個孩子。這一刻,我也淚流滿面。我最終明白閉上眼睛的你,看到了什麼。

103年前的中國,103年間的中國,有多少人為了這自由,這尊嚴,永遠閉上了眼睛,如同你,十七歲的少年一樣他們說,你們是英雄,是先驅,是勇敢者,是信仰者。

今日的我最終明白,其實,你們,只是想抹去孩子們臉上營養不良的慘黃,只是想拔除赤膊苦力眼中的卑微與懦弱,只是想為啼飢號寒者分一擔米,一傾屋。你,你們,只是悲憫,悲憫你生於斯長於斯的人民,竟過得如此艱厄,如此慘絕。

這悲憫,就是最偉大的夢想。

這夢想,自誕生之日起,就絕不會死去。

篇53:十月圍城觀後感

多年沒看電影,今年一個月內看了兩場。18號陪老婆看了《十月圍城》。她是為了追某星,我是為了追老婆,順便看看一群星。

情節很簡單,清末孫中山要到香港籌劃起義,與各地代表會商兩小時。在這兩小時之內,清政府要不惜手段剷除異黨,而革命黨人自然要不惜一切保護孫的安全,保證會談成功。這是這部電影的歷史背景和基本線索,而故事情節是展此刻這場決定歷史走向的大事件、大舞臺中,或主動或無意甚至被迫捲進這次刺殺和保護行動中的那些小人物的命運。

看完感覺不錯,竟然中間有幾次掉淚。

即使經過十幾年教導,香港電影還是能堅持一些東西。首先是真實。革命是怎樣回事,參加革命的人是怎樣回事我們被灌輸的概念就是胸懷革命者,或慨然赴死,或百折不回。《十月圍城》攝製組畢竟不屬文化部直管,就沒有這樣夢想化、神聖化,參加到保衛孫中山行動中的人,除報社社長和少爺外,其他大多不知所保何人,所保為何,有人是感興趣,有人是為了承諾,有人為了感恩,有人根本不情願,只是為了義氣。

其次是真情。原本認為是部打鬥暴力的商業片,但未料到竟是一部情感戲,且讓人情不自禁。我感慨最多的是,阿四的命運。一個年輕,熱情,善良的車伕、僕人,第二天就要和自我心愛的阿純姑娘定親。他還不明白等待他的是一個必死的結局,在死亡來臨之前的大多時間裡,他仍能微笑著想象明天和心上人相聚的美景,當他明白死亡危險後,當他明白明天那個幾乎就是現實的美夢可能要破滅了,他退縮了,害怕了,但對少爺的忠誠,對老爺的感恩,又使他無法選擇逃跑,最終他還是拉起了黃包車。這時,他雖還是跑著,可是絕望、痛苦的,甚至是麻木的,淚水在阿純的模糊身影中流淌。從杯具意義上講,阿四的遭遇是最打動我的。從他明白明天就可跟阿純訂婚後,他就覺得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但他每一次開心的微笑都讓我心裡發痛。當他流淚時,我已經流淚多時了。革命是殘酷的,破壞性的,阿四的命運是最好的證明。

還有,沈重陽,一個感覺被周圍人鄙視、被親人背叛的人,每一天沉溺賭博,窮困潦倒。當明白當年愛人離開自我的真正原因,當明白自我還有一個女兒時,對親情、生活的渴望、熱愛爆發了,他拼命追上黃包車,看到那個如蔥般粉嫩可愛的孩子,明白這是自我的骨肉時,他難以控制地咧嘴大哭起來。一個飽經屈辱苦難的男人,放聲大哭,這種激動、宣洩的感染力是無法抵擋的。

看慣了那些高大全的革命形象,已對革命有所牴觸,但看《十月圍城》,反倒對革命有了新的認識。片中被保護者孫中山,穿插出現三四次,都是從容、淡定,一副領袖風範。當街頭上為了他血肉橫飛時,他如讀散文般說:欲求禮貌之幸福,不得不經禮貌之痛苦,這痛苦就叫革命。當時就想:如果象阿四、沈重陽、王復明這些小人物死後明白,他們竟然參與了一次可能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行動,他們的犧牲竟然為中國的民主自由做出了幫忙,他們肯定會高興些,雖然可能不全懂那裡的意義。

這部片子如同所有引進片子一樣有一些漏洞,這都拜那幫不懂裝懂,裝很懂的混賬,拿剪刀剪出來的。但總體覺得,這是華語電影難得的一部主旋律片子,導演、編劇的努力值得尊重、支援。

另外記載一下,自從張大導演匯出《三qiāng》,我這位鐵桿影迷徹底失望了。我沒看這部片子,根本就不想看,原因就是,張藝謀竟然欣賞小瀋陽,或者竟然想到利用小瀋陽拉票房,那我的品位或者眼光實在是跟不上他了。

篇54:十月圍城觀後感

這天,我看了一部電影,名叫《十月圍城》。影片雖然已經播完了,可是,只要我一閉上眼睛,心裡想的,腦海裡浮現的,全都是革命者壯烈犧牲的那一幕……

《十月圍城》講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環,一群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義士,商人、乞丐、車伕、學生、賭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雙重高壓下,浴血拼搏、保護孫中山的故事。由此可見,孫中山先生是多麼的偉大,受到了多少人的愛戴!所以,我們才得以有了這天繁榮富強的祖國,這天幸福歡樂的生活!

眼看著劇中人一個接一個地倒下,犧牲時的慘狀,看得我眼眶都溼潤了。那麼多革命義士,為了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那麼多的發奮,甚至於付出自我的生命。我們都生活在新時代中,都是嬌生慣養的一代,根本就不懂得這幸福生活是怎樣來的。

將軍朝聞道,草民夕死可。有人說過,革命就是用我們這一代的犧牲,換來祖國的明天,換來人們的幸福生活。這天,我看了《十月圍城》這部電影,我最終明白了,解放前的舊中國有多少烈士,多少巾幗英雄用鮮血鑄成了我們此刻的祖國他們用自我寶貴的生命造就了我們此刻完美的生活。儘管有些革命者只是一個小小的車伕,只是一個做生意的商人,只是一個討飯的乞丐,只是一個正在讀書的學生,只是一個只會賭錢的賭徒……可是隻要他們一心向革命的道路奔跑,哪怕貢獻的只是一份保護別人的力量,還是會對我們這天的祖國,這天的生活有著很大的成就。

看完這部影片,我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我看的不是電影,是革命,是歷史!

這天,我們生活在幸福中,我們更要珍惜此刻的生活,用心去呵護。我們生活在蜜罐中,我們更就應為我們中國增光添彩。

記得有一次,我作業做錯了,這是一道教師強調了好多遍的題目,可是此刻我卻做錯了。我想,教師必須會罵我的,可是不給教師看的話,教師會在課堂上點名批評我。於是,我只好在辦公室門口徘徊著,猶豫著……這時,英語教師茅教師正巧從外面進來,讓我進去。當我來到教師面前時,我的心一向怦怦地跳,我開始環顧四周了,正因我怕教師的目光會把我“吞”了,要明白在所有教師當中,我最害怕的就是茅教師的眼神。沒想到,教師沒有批評我,只是對我說:“以後要仔細一點。”走出辦公室門口,我的心才漸漸地平靜下來。

這件事讓我明白,我們此刻僅有好好讀書,長大以後才好建設祖國,讓我們的祖國更加飛黃騰達。

篇55:十月圍城觀後感

革命必然有犧牲,只是不明白革命的結果是什麼。

影片中所有的人都為了保護孫中山前仆後繼,不惜犧牲生命,他們維護的不是孫中山這個人,而是民主,他們把革命的期望寄託在孫中山身上。感動的同時,又覺得悲傷,這樣的犧牲,換來的卻不是民主的國家。

胡軍飾演的閻孝國無疑是劇中第一大壞蛋,可是他卻不打他教師,只能說他是個可悲的愚忠的人。甄子丹飾演的沈重陽連自我的妻兒都照顧不了,只明白賭錢,他拼死保護李玉堂,是為了保護他女兒的爹。真是太可悲了。黎明飾演的乞丐劉鬱白,為了一個女生,家破人亡,為革命犧牲這個結局倒叫他的存在有了一點好處。謝霆鋒飾演的阿四,甚至能夠說有點傻,卻是十分的衷心,拼死也要保護少爺,常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隻要主人高興。梁家輝飾演的陳少白,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一心想要革命,可是還真的是無錢也無力。王學圻飾演的商人李玉堂,起七年級向申明只出錢不出力,幫忙陳少白革命,卻想要自我和家人置身事外。直到,他誤以為陳少白被人害死,才出頭去組織保護孫中山的活動。李玉堂一向不允許兒子參加革命。可惜,王柏傑飾演的少爺李重光一心想要參加革命,願做孫中山的替身,最終更慘被閻孝國殺死。可憐李玉堂中年得子,卻老年喪子。李宇春飾演的方紅是任達華飾演的方天將軍之女,在父親及戲班被閻孝國手下殺害之後,她決定做父親想做的事情,故加入保護孫中山的行列。

巴特爾飾演賣臭豆腐的王復明,正因目睹李玉堂與探長史密夫對峙,而佩服李玉堂,故參加保護活動。曾志偉飾演的史密夫開始是外國人的走狗,最終卻暗中幫忙李玉堂等人。他也是個明哲保身的人,但仍未泯滅的愛國心促使他暗中幫忙李玉堂。這些革命黨為了保證孫中山能夠順利來港開會,安排李重光做孫中山的替身,前去探望孫老夫人,最終一一犧牲,僅留陳少白和李玉堂。過了明天,阿四就要娶阿純了,方紅就會帶了方將軍回老家,王復明就要回少林寺,過了明天,只要過了明天,可是,他們都沒有明天了。結尾的時候,李玉堂抱著李重光的屍體,埋怨他不老實待在家裡,令人唏噓不已。或許為了孫中山來港開會,就要犧牲這麼多人的性命不值得,可是為了他們的夢想民主,他們全都心甘情願。為了實現夢想,革命前輩前仆後繼,明天也許是光明的。就為了這個期望,去發奮吧。

篇56:十月圍城500字觀後感

十月圍城500字觀後感

今晚和網友們一起見證了這部12月最精彩的電影鏡頭,之前也看了《三槍》《刺陵》,誰實話,不是我批判那位導演,那兩部片子是我今年看過最爛的(風雲2沒有看,無法評判)。《十月圍城》中在開始的鋪墊過程中,我幾次想掉淚,不過男兒有淚不輕流,所以在公眾場合還是忍了,呵呵!

在這部影片中,我注重要表揚一下兩位:巴特爾、謝霆鋒

巴特爾,說實在的;在他打籃球的時候我是沒怎麼注意過他的',可沒想到他在本片中的本色演出還是比較到位的。不過這可以從側面看出導演在幕後精心為他們做好了安排。尤其是在巴特爾對著李宇春扮演的角色說著那段似黑非黑的黑色幽默的那場戲,所體現出來的是導演想要在本片中要變現的東西。

重頭戲-謝霆鋒。自風雲2以來,謝霆鋒真是走運。連續挑中了2個非常適合他的角色。拿捏人物從外表透視內心在從內心散發到外表。相信如果常此下去香港下一個終生成就獎非他莫屬。

最後 十月圍城假使獲得了成功,那必定是導演的成功,是他在正確的時間下把劇本和演員揉和在了一起,從而得到了一部讓大家覺得值得去看的一部電影。

建議大家有空都走進影院看看,雖然劇情有點誇張,不過故事解除還是比較流暢,也比較感人,特別是王學圻,最後他的兒子犧牲了,而他的淚讓我想到今天生活的不易。

篇57:十月圍城觀後感800字

電影,《十月圍城》是一部成功的,電影;無論從聲音效果,視覺效果,武打場景;都能夠非常吸引人;其故事情節,簡單;主要是保護孫中山先生到港的安全任務;主要情節在於,到香港前的一系列鋪墊工作;主要是招聘各路豪傑,宣傳革命思想;團結革命英雄;一些經典鏡頭,在於感情戲上的細膩;在血腥的背後,也透露出革命英雄的兒女情懷;很多鏡頭多展現出了革命同志的柔情,友情,親情,愛情;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飽滿,更富有真實感;導演達到了一種不為藝術而藝術的境界;

孫中山先生到港後,革命同志為了保證孫中山先生的安全及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召開一次團結的會議;陳少白同志,毅然提出要假扮孫先生一計;從而展開了更加激烈的劇情;可謂是過五關斬六將;清政府為追殺孫先生已經下了死命令;革命英雄,與清政府的殺手們,展開了殊死的博鬥;他們為了推翻清政府的偉大革命事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中國後繼革命做好了鋪墊;在推翻清皇朝的歷史程序中他們是革命性的英雄;值得我們懷念;

片中,有數次摧人落淚的鏡頭,阿四,勸阻少爺不要去參加假扮孫先生的活動;陳少白先生因與重光的父親是生死之交,曾答應其父不將他們家的獨苗拖入革命的泥沼;而不幸在抽籤誰假扮孫先生的過程中,重光不幸中標;讓陳少白陷入了兩難境地;唯一的一個耶魯大學的獨子;也被導演無情的安排進去了革命的鬥爭中去;梁家輝先生演技非常了得;影帝自有大家風範;還有一出感情戲是范冰冰小姐所演的勸說,其前夫保護其姘父;這也是一個邏輯的悖論;保護搶走自己老婆的男人;這在一個正常男人的情感狀態下,是多麼的殘忍的事實;但是為了革命事業也為了其女兒有更好的未來;他還是執行了這種悖論;在最後保護重光父親時被,清軍匪頭一馬撞死;慘烈報國;

到港的12小時,展開了,刺殺,與反刺殺的爭鬥,武打設計的非常好,尤其,是籃球運動員,巴特爾的加盟,讓影片的高度提升了一個檔次;我覺得導演非常善於利用一般與特殊的關係;一些特殊的人,比如說人的高度,特別高,或是特別低的特殊個體如果運用的好,是能夠極大提高電影的觀賞性;與娛樂性;這也應驗了一種管理名言:“沒有,垃圾,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

電影是不錯的電影,唯一的不足是在思想深度的表現不夠好,這是我的觀後感。

篇58:電影十月圍城觀後感

十月圍城描述的是孫中山到香港聯合十三省代表策劃起義的前後4天多時間裡所發生的事,裡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為了革命而努力,給了我極大的感動,更多的是震撼,無論何人,不計後果,為了一個目標而奮鬥,乃至犧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何為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經文明之痛苦,這痛苦就叫做革命”覺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護,犧牲了性命換來了起義的成功,換來了革命的成功。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欽佩,他本可以不參與其中,可他為了朋友,為了救國,他從最初的捐款到最後的親身犯險,他的愛國精神是值得讚揚的,連他的.兒子最終也在這場營救行動中犧牲了,雖然他幸運的存活了,可喪子之痛對於他來說或許更加令他痛苦吧。不僅他一個,許多小人物也使我動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個好賭成性的廢人,可以為了女兒毅然決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地好不猶豫,體現了一個父親的偉大。或許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這樣做可以換來女兒的幸福生活,他就肯去做。其實,想想為什麼要革命,就是為了後代的幸福生活,使後代可以不用受到戰爭的痛苦,使後代可以不用被封建主義束縛,使後代可以不用受列強侵略。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隊伍,為了後代,為了明天的中國而奮鬥而犧牲!

革命的過程是殘酷的,欲求文明的過程是痛苦的,這影片的深刻意義不在於打鬥有多精彩,演員有多大牌,其本意是為了向那些默默無名為了革命奉獻的革命者致敬,也讓我們這種生於和平年代的人瞭解當時的歷史,瞭解先輩們的努力和犧牲,也瞭解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正是有著這些人的無私的努力和犧牲才換來了中國的未來,他們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是一大壯舉,我們不管之後的袁世凱竊國,不管革命沒有反帝的不徹底,起碼他們現在的努力是個好的開頭,暫時挽救了中國,他們的努力和犧牲是沒有白費的,想想若我處於當時動盪局勢,會不會挺身救國呢,會不會有他們的勇氣呢,他們可能只是個平凡的小人物,攤販,戲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們的靈魂是偉大的,他們的卑微和偉大相同!

這是一部精彩的電影,給了我們感動和敬佩,感動之餘開始思考現在的生活是否太過安逸,不用為生存奮鬥是否就意味著無所事事。這部片子在給人帶來深深的感動、震撼時也同時留給了我們深沉的思考,一個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圖個長命百歲。答案絕對不是,那人生的真諦或許還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們也應思考如何去守護前人拼死創造的這個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