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篇)學習2024年總書記考察湖南心得體會(新質生產力篇)

文思社 人氣:1.37W

(多篇)學習2024年總書記考察湖南心得體會(新質生產力篇)

學習2024年總書記考察湖南心得體會彙編(新質生產力篇)

(12篇)

目 錄

1.以“新質生產力”解鎖鄉村振興“新”力量 2

2.“三個結合”讓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行穩致遠 5

3.強化組織“支撐”啟用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 8

4.讀懂“新質生產力”鉚足幹勁“爭上游” 11

5.開穩開好“新質生產力”這趟“直通車” 14

6.體悟“新質生產力”背後的“心”力量 17

7.下足人才發展功 培強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 20

8.讓發展新質生產力“第一資源”活起來 24

9.以組織保證夯實“新質生產力”根基 27

10.讓高水平人才引領新質生產力 30

11.向“興”發力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33

12.打造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引擎” 37

以“新質生產力”解鎖鄉村振興“新”力量

在近期落幕的全國“兩會”上,“新質生產力”作為一股清新的風潮,受到廣泛關注。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全國兩會結束不到一週,總書記赴湖南考察,並在長沙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對“新質生產力”的強調進一步突顯了其在鄉村振興中的核心地位。這種“新”生產力,代表了融合性與創新性的經濟活力,對鄉村振興戰略具有不可估量的賦能作用。

立足新徵程新起點,“廣袤田野”正成為展現新質生產力的“新賽道”,承載著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使命。以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解鎖鄉村振興“新”力量,實現宜業宜居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潮流,是推動鄉村向“新”方向發展的關鍵。

以“新”為出發點,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守牢創新“主陣地”。科技創新是推動國家繁榮、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重要支柱,“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應跨出學校、研究所,深入到廣闊的鄉村領域,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實際力量。利用現代農業科技賦能產業發展,應用網際網路資訊科技提升工作效率,以及通過新能源技術確保鄉村的安全生產,新技術新手段新方法正在基層沃土中生根發芽。加強政策支援,鼓勵產學研的協同創新,利用科技市場的廣闊,定期組織科技成果推介會,企業需求對接會,讓“知產”順暢轉變為“資產”,鼓勵基層從業者勇於創新,大膽實踐。

以“質”為立足點,厚植鄉村資源沃土,壘砌產業“黃金臺”。產業的興旺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優良的產業質量是新質生產力的標誌。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壯大,必將全面提升產業發展的層次,加速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立,創造巨大經濟價值。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拓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態路徑,發揮“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的示範引領,積極探索“藍天碧水青山”向“資產資本資金”轉換的最優路徑,發揮地方特色資源優勢,推動“旅遊+”戰略和品牌產品開發,助推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

以“生產力”為落腳點,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注入發展“源頭水”。創新的關鍵在人,新質生產力的根基在於人才的培養與引進。人才是驅動創新的首要因素,是實現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核心資源。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要牢固樹立“人才第一資源”理念,讓基層一線成為培育人才的主戰場,不定期選派人才下沉基層鍛鍊,多措並舉走訪外來人才、返鄉大學生、鄉土工匠、外出鄉賢,建立鄉村人才庫,讓越來越多的“鄉村能人”登上舞臺、展示才能,激盪鄉村振興一池春水,讓“新質生產力”在人才建設中釋放核心動能。

風勁好揚帆,奮進正當時。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場激烈的“競速跑”,也是一場持久的“馬拉松”。我們要堅定信心,錨定目標,鉚足幹勁,以科技創新賦能鄉村振興,厚植產業發展的沃土,並以人才建設為核心推進鄉村全面發展,鄉村振興的“新”力量將不斷湧現,推動鄉村實現高質量發展,走向繁榮富裕的未來。

“三個結合”讓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行穩致遠

近日,總書記來到湖南常德市鼎城區謝家鋪鎮糧食生產萬畝綜合示範片區考察,並與當地種糧大戶、農技人員、基層幹部和村民親切交流,瞭解春耕備耕情況。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進入新時代,農業作為傳統產業也亟須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勁動能,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把“中國飯碗”牢牢地端在手上,把“鄉愁鄉情”久久地留在人心。

堅持“研”與“用”結合,以研促用,以用輔研,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大步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學技術迭代讓農業裝置日新月異,高階的機械裝置覆蓋作物從播種到收穫的全過程,智慧農業設施讓作物的日常生長情況在大屏上一目瞭然。農業科研人員要當好農業發展的“抽水泵”,立足地區實際高瞻遠矚,整合地區各級各類科研資源,著力攻克農業相關核心技術,積極尋求產業合作、匹配市場需求、落實成果轉化,讓科技“浪潮”在廣袤田野上“奔湧不息”。面對鄉村地區農業技術推廣困難、裝置應用少、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等問題,廣大基層幹部要當好鄉村農業生產的“感測器”。借春備耕之機深入摸底調研,鼓勵、引導農戶使用便捷、高效的“新農具”,瞭解農戶生產對裝置、技術的需求,將影響裝置使用、技術應用的痛點難點問題及時反饋給上級部門,讓裝置和技術“用有所效”“常用常新”。

堅持“新”與“舊”結合,於舊育新,以新育舊,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穩步走”。總書記一再強調:“要把我們的事業發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奏響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協奏曲”,高素質人才不可或缺。堅持“新舊共育”兩條腿走路的辦法,一方面要推動“舊人”更新,於舊育新。精心組織農民參與各類農機農技培訓,以本土化的語言傳授“深入地頭”“深入農心”的知識和技術;應搭建好農戶與專家溝通的“橋樑”,必要時邀請專家“點對點”“面對面”地解決農戶育苗、播種、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難題;深入挖掘各類“鄉村工匠”“鄉村能人”,加強對人才的資金扶持和技術引導,以評選、賽事等形式打造本土農業人才釋放才能的平臺,增強本土農業人才幹事創業的信心。另一方面要聚焦“新人”培育,以新育舊。以“分級培養”的教育課程體系、“多元共建”的實踐教學基地、“深入互動”校企合作和“動態跟蹤”的創業指導,為有志於紮根鄉村、開創農業“新天地”的“新農人”提供“全鏈條式”服務和指導,推動新農人將新技術的“良種”灑遍“村口巷尾”、灑滿“田間地頭”。

堅持“大”與“小”結合,以大生小,以小生“大”,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一直走”。傳統農業投入產出效益較低,“以農富農”需要融入產業發展新思路。立足地區發展優勢,做好農業“大基礎”,做精農業衍生而來的“小亮點”,著力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圍繞“農”字寫好“農產品”“農文化”“農旅遊”新篇章,全面激發鄉村發展動能。提升“農產品”競爭力,通過現代化、智慧化裝置實現增產提質,整合資源構建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以過硬的質量和豐富的品類打造群眾“買得起”“信得過”的農業品牌。增強“農文化”在地性,挖掘鄉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精心組織各類傳統民俗活動,悉心傳承地方傳統技藝,用好用活“農家書屋”“文化禮堂”等鄉村文化空間載體。打造“農旅遊”新場景,以生產基地為主,休閒配套為輔,開發“定製農業”“精緻農業”“觀光農業”“網際網路農業”等多種農旅模式,積極探索鄉村旅遊的無限可能,讓鄉村特色資源真正釋放巨大活力。

強化組織“支撐”啟用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成為高頻熱詞。總書記先後在黑龍江、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湖南長沙等多個場合,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強調和要求,為我們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引。組織部門要細悟總書記關於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和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大力強化基層組織、幹部隊伍、專業人才“三大支撐”,啟用新質生產力發展組織“動能”。

強化基層組織“支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固本“聚能”。黨的領導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加強黨建工作與新質生產力的有機結合,強化黨組織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體系,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強大力量。要在繼續建強現有基層黨組織的基礎之上,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等,有規律、有目標、有步驟地推進數字經濟、量子科技、聚變能源等新興產業鏈的黨組織建設,不斷加強對新質生產力的政治引領、組織引領和機制引領,促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動融合發展。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在服務企業、幫助企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新興領域和新興行業設立黨員責任區、創建黨員示範崗,積極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確保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每項決策部署都能得到貫徹落實,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固本“聚能”。

強化幹部隊伍“支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蓄勢“賦能”。幹部是推動事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一支素質高、能力強、理念新的高素質幹部隊伍。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組織部門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舉措,以更嚴要求、更大力度紮實做好新時代幹部隊伍建設工作。圍繞新興材料、新興領域、網路技術等新質生產力相對集中、幹部平時接觸較少的產業或行業,開展能力培訓,廣泛汲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知識,補齊知識短板,強化能力提升。要堅持注重實踐,把想幹事、能幹事、肯幹事的幹部,放到“創新發展一線”鍛鍊,切實增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思維和本領,並將貫徹落實創新發展理念的實際成效作為幹部選拔任用、評先獎優的重要依據。大力宣傳改革創新、幹事創業的先進典型,營造鼓勵創新、支援創新的良好氛圍,引導幹部爭當改革創新的實幹家,凝聚起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合力。

強化專業人才“支撐”,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質“充能”。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合理培育、引進、使用更高素質的人才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組織部門要不斷加大人才的選育管用力度,強化人才支撐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作用,聚焦產業需求,在中央人才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本地發展實際和產業需求,重點補短板強優勢,不斷完善政策,解決人才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持續擴大對急需人才和團隊的“虹吸效應”。要深入企業和人才群體中調查研究,摸清企業所需、人才所盼,下大力氣抓好企業人才培育,強化專業化產業人才培訓力度,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邀請專家教授等授課指導,不斷提升人才的專業化水平。同時,要注重關心關愛人才,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著力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社會環境,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推動實現人才集聚與發展新質生產力同頻共振。

讀懂“新質生產力”鉚足幹勁“爭上游”

近日,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從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到多個調研、會議場合強調其重要性,到今年中央政治局會議專題學習時系統闡釋,到兩會期間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釋放出鮮明的訊號就是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

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新課題,首要的就是要讀懂這個新質態的核心要義,深入認識新質生產力“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的邏輯關係,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這個“牛鼻子”,著力解決目前關鍵技術“卡脖子”、產業發展“大而不強”等問題,與時俱進建立與之相適宜的新型生產關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要把信心強起來,集中力量攻堅、匯聚資源發展、凝聚共識落實,始終堅持創新為先發展高科技,改革為帆激發高效能,實幹為槳有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推動現代化強國建設程序賦能添力。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翻開世界發展史,三次工業革命的飛躍,帶來社會生產力的大解放和大飛躍,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發展的軌跡,持續推陳出新、賡續創新是這個飛躍的“活力因子”。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但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始終沒有變,在一些領域產能過剩,一些地方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不能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需要。新年伊始,總書記寄語大家“要奮起直追,努力實現並跑甚至領跑”,我們必須要抓住創新的源頭活水,對標“新質生產力”的新方向、新趨勢努力,瞄準“卡脖子”難題攻克核心技術,前瞻性集中力量向頂尖科技聚焦,用好新能源、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的優勢,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步發力,在比學趕超、提質進位中搶的先機、拔下頭籌。

一個行動勝於十大綱領,真抓實幹是唯一的實現路徑。總書記強調,“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幹”。當前,我們迎來了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的歷史性交匯期,發展“新質生產力”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唯有真抓實幹才能抓住機遇,贏得發展的“主動權”。新徵程上,廣大黨員幹部要學深悟透黨的創新理論,解放思想辯證的看待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關係,與時俱進認識當前形勢,進一步振奮“幹”的精氣神,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根據自身條件、本地資源、產業基礎,確定乾的目標、乾的路徑、乾的方法,杜絕“喊口號”,防止“一刀切”,反對“齊步走”。求真務實拼經濟、搞建設、惠民生、保安全,切實圍繞既定目標抓落實,把黨中央各項決策不折不扣落實落細,以實實在在抓落實的成效推動現代化強國建設再上新臺階。

開穩開好“新質生產力”這趟“直通車”

3月18日,總書記來到湖南長沙,走進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瞭解當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情況。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和全國兩會上的深入闡釋,再到這次地方考察再次聚焦,總書記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明確要求、作出有力指導。黨員幹部要牢記囑託,深刻領悟新質生產力背後蘊含的時代內涵,把穩“科技創新”“因地制宜”“人才引育”方向盤,開穩開好“新質生產力”這趟“直通車”,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發展。

把穩“科技創新”的方向盤,將直通車開向“深化改革”,讓新質生產力帶動“賦能聚變”。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特點是在“新”。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既要防止忽略、放棄傳統產業的機械唯物主義做法,也要防止出現墨守成規、裹足不前的保守主義做法。要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營造寬容的創新文化氛圍,以不竭的創新動力,催生出更多“從0到1”的突破成果、“從虛到實”的產業化落地,讓創新的萌芽茁壯成長。

把穩“因地制宜”的方向盤,將直通車開向“新興賽道”,讓新質生產力釋放“最大增量”。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根據各地區、各產業的已有基礎,確定發展重點方向,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聚焦科技領域的“卡脖子”環節,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大的內生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既要有隻爭朝夕的速度,又要有持之以恆的耐心。在實現傳統優勢產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基礎上,持續深入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政產學研協同,助力企業深入開展技術革命,做到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循勢而行,培育新動能、開闢新賽道、激發新活力,以新興產業為抓手挖掘新質生產力,從而進一步推動高質量發展。

把穩“人才引育”的方向盤,將直通車開向“源頭活水”,讓新質生產力啟用“一池春水”。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一方面,各級組織部門要牢固樹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發展理念,堅持“德才兼備”的用人導向,加大人才振興的政策支援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一流的科研工作平臺和生活環境,打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組合拳”。從而,不斷充實科技人才“蓄水池”,為科技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另一方面,新時代的人才既要有愛國情懷,也要不斷拓寬自己的國際視野,敢於直面矛盾和問題、善於化解矛盾和問題,聚焦群眾關注的民生領域攻堅克難,爭做有理想、有志氣、有才幹的實幹家,在新時代幹出一番事業,更好為國爭光、為民造福。

體悟“新質生產力”背後的“心”力量

近日,繼兩會期間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之後,總書記到湖南長沙市考察當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情況,對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做出重要實地指導。答好生產力的“新質”課題,幹部隊伍素質的“新質化”是必由之路。立足新徵程新起點,廣大黨員幹部要敏銳察覺到戰略方向調整的“突破點”,從“新質生產力”體悟“心”力量,聚焦思想觀念、為民本領、工作實踐的“新質化”,在“三忌三宜”中砥礪“求變心”“上進心”“實幹心”,爭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先鋒隊和排頭兵。

忌“墨守成規”,宜“解放思想”,在“不日新者必日退”的思想新境界中築牢“與時俱進”的“求變心”。總書記指出:“價值先進、思想解放,是一個社會活力的來源。”回溯歷史長河,社會的變革和進步始終離不開思想的突破與創新,每一個重大進步、每一項重大成就,發端於解放思想,得益於解放思想,與解放思想相伴相生。面對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難點、瓶頸,唯有思想上“破冰”,行動上方能如願“突圍”。廣大黨員幹部要善於思考,主動謀劃,堅決破除“固步自封”的狹隘思想、“求穩怕亂”的保守思想、“坐而論道”的飄浮思想,用發展的、動態的眼光去研究基層工作,大刀闊斧地改革,用新舉措、新辦法解決新問題。要善於巧借“他山之石”,借鑑發達地區在發展規劃、招商引資、產業佈局等方面的先進經驗、典型做法和思維理念,以“不破法規破常規”的思路對標先進、探尋新路,立足於地方特色資源和優勢長處,將先進經驗和本地實際相結合,順利用解放思想的“金鑰匙”開啟高質量發展的“幸福門”。

忌“有心無力”,宜“苦練真功”,在“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人生新境界中練就“時不我待”的“上進心”。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當前,中國式現代化迎來高質量發展關鍵期,追夢征程遇到新矛盾新挑戰,正所謂“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唯有練就過硬本領,方能搶佔發展“新賽道”、跑出創業“加速度”。廣大黨員幹部必須時刻保持“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牢固樹立“本領恐慌”的危機意識,增強與時俱進“升級擴容”的緊迫感,對標對錶高質量發展所需的各項能力,時時對照檢查、處處自我提醒,不斷更新和群眾打交道的本領、理論聯絡實際的本領、防範化解風險的本領,以“百尺竿頭須進步”的志氣“突破自我”。要用好一線“練兵場”,主動擔當、主動靠前,深入基層、直插一線,從群眾的“真知灼見”中洞察“民生所需”,從群眾的“急難愁盼”中增進“躬耕之能”,努力成為服務群眾的“行家裡手”。

忌“紙上談兵”,宜“坐言起行”,在“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精神新境界中磨礪“踔厲奮發”的“實幹心”。抓好落實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是新時代黨員幹部的“從政之本”。政策千好萬好,不抓落實就是“空中樓閣”;千招萬招,不抓落實就是“紙上談兵”。廣大黨員幹部應牢牢把握“實”的要求,力求“幹實事、說實話、見實績”,持續推動工作高質量發展。要在立說立行上下功夫,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扛起發展大旗,堅決摒棄做“表面文章”假落實、搞“花架子”慢落實、耍“嘴皮子”不落實,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幹勁、闖勁和韌勁,自覺幹、馬上幹,讓新質生產力“路線圖”蝶變“施工圖”。要在攻堅克難上做文章,面對全新發展課題,要找準痛點堵點、抓住核心要害,投身鄉村振興、社會治理、服務群眾等重點任務,打通“梗阻處”、突破“關卡點”,把“問題清單”變為“履職清單”、“履職清單”變成“幸福賬單”,當好高質量發展的堅定行動派、實幹家。

下足人才發展功 培強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

3月20日,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和全國兩會上的深入闡釋,再到這次地方考察再次聚焦,總書記對新質生產力發展在茲念茲。

“人才不振,無以成天下之務”。人才是新質生產力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背景,要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在育、留、用上下足功夫,營造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激勵引導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積極作為、奮發有為,讓人才成為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最強動能。

在“育”字上下功夫,營造人才成長提升的良好環境。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道:“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加強人才的培養教育,以優秀人才為支撐,是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的關鍵。要在抓實人才引進的基礎上,健全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多元人才成長投入機制,以豐沛的資金拓寬人才培養教育的渠道;要完善人才競爭成長機制,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開闢“綠色通道”。“操其要於上”也應“分其詳於下”。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定、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探索把對優秀人才的培養教育,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集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科研攻關、創新平臺建設等相“嫁接”,為優秀人才茁壯成長、綜合提升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之基。

在“留”字上下功夫,營造人才安心紮根的良好環境。總書記在正定工作期間,制定“人才九條”,營造了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吸引大量人才聚集,並安心幹事創業,為正定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則愈匱。”人才服務好不好,是關乎留住人才去留、是否安心幹事創業的一件大事。要加強人才工作力量和資源的整合,圍繞人才創新創業與生活保障的全週期、全方位需求,重塑業務流程,實行“一號申請、一套材料、一窗受理、一站辦結、一網通辦”。要切實解決人才的後顧之憂,探索建立線下人才綜合服務平臺,整合辦理獎勵申報、子女入學、個人就醫等服務事項,通過設立網上服務專窗、開通人才服務熱線,快速受理代辦服務事項、解答人才政策、傾聽人才訴求。同時,探索實行“人才綠卡”制度,為人才提供創業投資、餐飲住宿、旅遊交通等優惠和便利,以增強人才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設立人才“保姆式”服務專員,及時跟蹤解決人才在科研攻關、技術創新過程中的困難,確保其將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刀刃上,切實做好“拴心留人”這篇大文章,保障人才在新質生產力相關領域靜心做學問、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在“用”字上下功夫,營造人才奮發上進的良好環境。“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長,掩其所短”。只有科學評價識才,讓人才盡情施展才華,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進一步發揮人才的最大潛能。要進一步優化人才評價,注重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短期評價和長期評價相結,根據不同職業、不同崗位、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和職責,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業績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圍繞技術先進性、成果轉化以及市場應用前景等內容來“論功行賞”,激勵引導人才在比學趕超中奮發上進。要讓人才有面子、有臺子,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引導社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創優人才施展抱負的平臺,加大對智慧財產權和原始創新的保護力度,激發企業和人才的原始創新動力,並緊緊圍繞新質生產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進一步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聚焦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企業為中心集聚創新資源和人才資源,完善和搭建以領軍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吸引和激勵更多優秀人才到企業和產業中發揮更大價值,在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中,讓人才的聰明才智充分湧流,使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始終強勁。

讓發展新質生產力“第一資源”活起來

近日,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先後考察了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書院校區)和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瞭解學校用好紅色資源、堅持立德樹人和當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情況。人才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力量已經成為競相發展的核心力量。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人才這個“第一資源”。集中精力把該管的事管好、該做的事做好,真正讓發展新質生產力“第一資源”活起來,讓高水平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得到最大限度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集智獻力。

在人才引進上多下實功。各項事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求賢若渴、廣納英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方能把新質生產力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引進來。必須在人才引進上多下實功,不走形式、走過場,用實際行動念好“實”字訣,持續推進人才的對外開放,打破地域、領域、專業的限制,以海納百川的氣派、開放包容的風格,更加積極主動地吸引各方人才。加快建立集聚人才的體制機制,充分尊重社會發展規律,既兼顧大環境,又注重個體差異,還掌握流動規律,不斷完善人才發展平臺的軟硬體設施,使其更加符合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更加符合優秀人才的心理預期,用拴心留才的良好氛圍讓各類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能。

在人才培育上多見真章。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和第一動力。人才的能力素質,關係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新質生產力發展。在人才培育上多見真章,才能讓發展新質生產力“第一資源”活起來。要注重加強校企合作,推行“訂單式培養”,精準對接企業需求,使得學校培養的實用性、針對性更強,能夠有的放矢地為企業“量身定製”人才,確保人才能夠適應企業所需、發展所需。要深入分析研判產業優勢和未來發展方向,秉持“缺什麼學什麼”原則,培養各方人才,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科技創新一線,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出一份力。要堅持使用是最好的培養,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把各類人才凝聚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事業中,在實踐鍛鍊中更好地開發和使用人才,讓高水平人才有為更有位。

在人才激勵上多想辦法。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對於發展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在人才激勵上多想辦法,充分發揮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雙重效應,對使得人才沒有後顧之憂地創新創造頗有益處。因此,既要注重精神激勵,多用事業感召,把事業作為吸引、激勵、留住人才的關鍵,結合產業佈局需要、企業發展實際,為人才搭建足夠廣闊且有發展空間的舞臺,多為其創造領銜專案、承擔課題的機會,讓英雄有用武之地。又要注重物質激勵,多用價值體現價值、財富回報財富,不僅從待遇上保障,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使得利益分配更合理、股權分紅更誘人,關注各類人才的“關鍵小事”,做好做細衣食住行,確保人才引進來、留得住。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讓發展新質生產力“第一資源”活起來,就是要充分調動好“第一資源”的積極性、創造性,在引進上下實功、培育上見真章、激勵上想辦法,使其更有地位、更有榮譽、更有幹勁,在新徵程上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以組織保證夯實“新質生產力”根基

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的先進生產力。從總書記首次提出到全面系統闡釋基本內涵、方法論以及到湖南深入科技創新企業調研,生動闡釋了理論來源於實踐,並反過來指導實踐的發展理念。組織部門作為管黨治黨、培育幹部人才的重要政治機關,要始終堅持組織路線服務政治路線,圍繞經濟發展中心、服務高質量發展大局,在築牢思想根基、鍛造堪當重任高素質幹部隊伍、培育高精尖人才上聚力用勁,不斷提高組織工作質量,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築牢創新理論思想根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解放思想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開關。新質生產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新起點,其在實際中發揮動能效用,關鍵還在於我們要能夠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工作全過程。這就要各級組織部門要聚焦新質生產力、創新驅動發展等前沿理論陣地,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分領域分專題舉辦實踐性和操作性強的培訓班次,引導黨員幹部樹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維,跳出“舒適”圈,敢於突破舊有的思維定式和工作模式,積極擁抱新技術、新理念。不斷培育黨員幹部大局意識、創新思維和系統觀念,探索適應新形勢的工作機制和模式,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活力。以理論實踐和實踐鍛鍊推動黨員幹部把主題教育中激發出來的學習工作熱情轉化為促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強化人才資源智力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靠“人”,特別是用好人才這個第一資源。組織部門作為黨管人才的核心部門,要牢牢聚焦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這個第一資源,在引進和培育人才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吸引各類優秀人才投身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事業中。要以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為目標,不斷完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推動形成教育、科技、人才良性迴圈生態,築牢人才發展頂層設計“支柱”。創新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招才引智平臺,在優化培養方式上推陳出新,既要抓好傳統領域人才培養,更要圍繞高新科技、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做到在新產業中培養人、在新模式中鍛鍊人。同時,要健全人才保障機制,完善職稱和薪酬制度,堅持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解決好人才住房、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等問題,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凝聚幹事創業磅礴力量。藍圖催人奮進,逐夢惟有篤行。幹事創業的出發點是推動發展,落腳點則在幹部身上,沒有一支能擔重任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將舉步維艱,難以順利到達成功彼岸。各級組織部門應將提升幹部能力素質、提振幹事創業精神氣和幹部作風能力建設列為“置頂工程”,從新錄用公務員“入口關”著手,把幹部放到關鍵崗位、重要節點去磨礪,增長才幹、加速成長。針對幹部隊伍專業本領不強、跟不上發展要求以及專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大力實施“幹部能力素質提升工程”,組織幹部到改革發展穩定一線、艱苦複雜環境、關鍵吃勁崗位磨鍊,在加強理論訓練和實踐鍛鍊中強肌增智。要鮮明樹立重實幹、重實績、重擔當的選人用人導向,注重從重大任務、重大斗爭中選拔使用幹部,常態化推進領導幹部能上能下,著力鍛造一支忠誠履職、擔當盡責,鉚足幹勁、奮勇爭先高素質幹部隊伍。

讓高水平人才引領新質生產力

日前,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考察了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瞭解當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情況。從2023年在地方考察時提出,到今年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和全國兩會上的深入闡釋,再到這次地方考察再次聚焦,總書記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明確要求、作出有力指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水平人才是關鍵力量。必須在完善機制、優化培養、健全保障上下功夫,讓高水平人才引領新質生產力,充分發揮人才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的引領作用。

完善工作機制,讓一切創新源泉充分湧流。高水平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基,也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越是想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越應高度重視人才工作,越應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力爭真正實現創新驅動、人才引領。要聚焦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始終以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為目標,深化人才體制改革,對現有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進行不斷完善,推動形成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想方設法全方位引進、培育、留住、用好人才,既健全人才政策體系,又搭建載體平臺,還優化服務機制,最大限度調動高水平人才投身到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的主動性、積極性,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人才支撐。

優化培養方式,讓一切才智潛力充分迸發。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靠“人”,特別是靠高水平人才。高水平人才的能力水平,直接關係到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際成效。必須在優化培養方式上多想辦法,從科技發展新趨勢、產業發展大形勢、經濟發展大背景出發,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定、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抓好抓實傳統領域人才培養,堅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使得培養方式更有針對性、更加接地氣,又放眼大局大勢,持續加大對新材料、航空產業、綠色發展等新興領域人才培養力度,在新產業中培養人、在新模式中鍛鍊人,切實提升高水平人才能力水平,真正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好急需緊缺人才,讓廣大高水平人才放開手腳盡灑聰明才智,自身潛力得到充分迸發。

健全保障機制,讓一切夢想期待充分實現。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對於高水平人才來說,身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大潮中,心中難免會有這樣那樣的夢想與期待,有的是物質層面的、有的是精神層面的,歸根結底都與保障機制息息相關。因此,若想讓屬於高水平人才的每一個夢想都開花,必須在健全保障機制上多想辦法,投入時間與精力調研、研判、制定、執行,最大限度開展好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確保高水平人才“名利雙收”。健全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充分尊重高水平人才創新創造價值,使得分配製度更能體現創新能力、工作業績,確保“一分貢獻一分收穫”,讓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得到充分彰顯,更好地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資料等生產要素活力,營造出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注重做好精神激勵,不僅在物質層面保障、生活上護航,還通過建立完善榮譽制度,各類評比宣傳活動等,讓高水平人才政治上受重視、社會上受尊重,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狀態更好、幹勁更足。

向“興”發力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3月18日,總書記來到湖南長沙,走進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瞭解當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情況。2023年9月,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給出重要方法論。因此,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時代內涵、核心要義、本質要求,以更具前瞻的戰略眼光、更加有效的務實舉措、更為積極的主動作為,不斷向科技興、產業興、人才興發力,牢牢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緊緊握住產業創新的“助推器”,時時抓住人才創新的“原動力”,向“興”發力,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賦能”。

向“科技興”發力,牢牢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為新質生產力“增動能”。新質生產力有別於傳統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依靠創新驅動是其中關鍵。科學技術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變數,進而不斷催生新興技術、新興產業,成為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硬核底氣。百舸爭流、大國競爭,關鍵要看科學技術的整體進步、生產能力水平的創新發展。向“科技興”發力,要注重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要堅持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為主攻方向,牢牢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不斷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使科技創新從“關鍵變數”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以科技創新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引擎”,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澎湃動能。

向“產業興”發力,緊緊握住產業創新這個“助推器”,為新質生產力“提效能”。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產業則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關係日益緊密,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產業創新反哺科技創新,可以實現科技創新的多產業應用、多場景賦能,形成促進生產力提升的乘數效應乃至指數效應。企業的發展過程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因此企業天然的需要創新、善於創新,是產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要為企業創新“搭好臺子”“架好梯子”,推動政產學研協同,為企業提供更多優質創新資源,助力企業深入開展技術革命,在創新的舞臺上唱響一出出“好戲”。要與企業勠力同心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改造升級“老字號”,用人工智慧、大資料、物聯網等新一代資訊科技為裝備製造等產業賦能增效。深度開發“原字號”,對冶金、石化等產業鏈補鏈、延鏈、強鏈,改變“煉”有餘而“化”不足和原材料有餘而增值鏈不足的狀況。培育壯大“新字號”,助力新興產業茁壯成長,為未來產業突破攀升積聚力量。

向“人才興”發力,時時抓住人才創新這個“原動力”,為新質生產力“蓄勢能”。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依靠人才,方能決勝未來。新時代新徵程,要抓住“人”這個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愛才,進而實現新質生產力新的躍升,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澎湃動能。點亮創新人才之燈,要摸清自身“人才底數”,立足“需求匹配”,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柔性引才機制,緊盯地方特色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實際,實現靶向引才、以產引才,將最好的人才放在最適合的崗位。完善評價機制,重視行業評估,堅持以用為本,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用人機制,把位子、平臺、待遇、榮譽給優秀人才,同時構建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激發創新活力、增添幹事動力。要持續完善人才服務體系,為人才全方位做好人才安居落戶、醫療保健、子女就學等事項,以優質的人才服務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保駕護航。

打造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引擎”

近日,總書記在湖南省長沙市,先後考察了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城南書院校區)和巴斯夫杉杉電池材料有限公司,瞭解學校用好紅色資源、堅持立德樹人和當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情況。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千秋基業,人才為先。必須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戰略,堅持高標準、實舉措,培養各方面、各領域優秀人才,倍增放大人才支撐作用,打造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人才引擎”。

優化人才佈局,堅持系統推進“正向賦能”。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支援,人才優勢是最有潛力的優勢。要牢固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聚焦“需要什麼人才”佈局人才工作,強化人才發展戰略的統籌規劃,把人才開發作為戰略基點,提高人才和科技發展、實體經濟、產業需求的匹配度,圍繞數字經濟、現代農業、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領域,鍛強“人才鏈”。要繼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從高校分類特色發展到建立分類評價機制,從建設面向國家和區域發展的創新高地到實施技能強企行動和技能根基工程,不斷完善統籌協調機制,確保體制優、機制活,形成協同發力、高效暢通、支撐發展的“生態體系”。人才的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結構的調整上優先推進,政策的效益上優先釋放,下好“先手棋”,增強人才建設的適應和支撐能力。

釋放人才活力,瞄準成果落地“注入動能”。只有破除束縛人才作用發揮的“捆綁繩”,打破人才流動的“天花板”,才能促進人才活力的充分釋放。要結合具體實際,放手授權給用人主體,該下放的權力不能“攥緊在手”,該由用人單位決定的事不能“隨意拍板”,選什麼樣的人、如何選人,用人單位最有發言權。要避免“用人的不評人”的“撓頭事”,避免“評人的不用人”的“燒腦事”,把用人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以“明白選”“明白評”激發人才活力。此外,要疏通人才評價的“堵點”,在人才評價上“破四唯”,根據創新能力、業績水平對人才進行分類評價,防止“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時創新激勵機制引導人才流動,提升人才供給的質量,推動成果的落地應用。

緊抓人才培養,確保人盡其才“撬動效能”。人才培養上要多維發力,持續抓好人才能力本領的培養,形成從“知”到“行”、從“用”到“會”的閉環。要緊盯時代發展變化,主動適應學科交叉、能力多面、知識融通的大趨勢,強化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創新,促進學科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貫通,精心制定長週期、多方式的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要把握人才成長規律,樹立“唯才是舉、用人所長”的理念,為人才搭建幹事創業舞臺,堅持在重點專案、重要任務和實踐一線“冶煉”人才,培厚創新的“豐沃土壤”,把選人視野拓寬,將用人思維開啟,用好用活各類人才,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讓人才擁有實現抱負、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