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心得體會六百字以上

文思社 人氣:1.29W

中秋的心得體會六百字以上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這個時候人們都要吃月餅、賞月、家人團圓,因為那天的月亮最圓。關於中秋的月亮還有許多美妙的故事,帶著這些憧憬,今年中秋節,也賞月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中秋的心得體會六百字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秋的心得體會六百字以上1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喜慶的中秋節。中秋節是含情脈脈的,充滿著濃郁的人情味;中秋節是婀娜多姿的,洋溢著人們的歡笑聲。中秋月最明亮、最圓滿、最撩人心炫,也最逗人遐想的。

當時,大街小巷、超市商場裡都鋪滿了一盒盒琳琅滿目的月餅,到處都瀰漫著濃濃的中秋味。在我的家鄉里第一忙就是春節,第二忙就到中秋了。當天,男女老少都要穿著鮮紅的衣服,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祝福。大人們穿上就代表著工作順利;小孩子穿上就代表著學業進步;而老人們穿上就代表著長命百歲。

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群就像一片鮮紅的大海。在那天,我們要到處探望村莊的鄉親們,還給各戶人家送月餅和年糕,祝福他們閤家團圓、生活的一年比一年好;如果是老人家就外加一份紅包希望他們能夠長命百歲。鄉親們也是這樣,互相送祝福、食品。

一頓風尚的晚餐過後,我們圍成一團坐在門前賞月。那時候,外面很安靜,家裡卻熱鬧非凡,家家戶戶都在吃著美味的晚餐。晚上,天空漆黑一片,月亮妹妹不再是以前那樣遮遮掩掩了,而是睜大眼睛,親切的望著村落和田野,極像一個擦亮的玉盤,村莊裡顯得十分安靜。在晚上十點,一片片爆竹聲打破了一片寂靜。

活動開始了,有的小朋友玩捉迷藏;有的放煙花、做燈籠;而有的就比較文靜,乖乖的坐著陪爸爸媽媽談談心、賞賞月。在我們家鄉過中秋和除夕一樣都是要守歲,還沒到十二點時不能睡覺。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十二點的鐘聲已經敲響了,可是孩子們都還沒有疲憊。在我們家鄉還有一個規定那就是在十二點的時候放孔明燈,把自己的願望寫上去希望能夠實現,放完後還要去山上去檢視一下。看著天空中掛滿了孔明燈,越飄越遠的情景,心中感到無比的欣慰。

有趣的中秋節讓人依依不捨;美味的食品讓人津津有味;濃郁的人情味讓人回味無窮。歡迎來我家鄉做客,保證能讓你心滿意足。

中秋的心得體會六百字以上2

說到中秋節,大家的腦海裡可能就會浮現出又香又甜的月餅影象。一開始,我對“中秋”這個節日的看法也是這樣的,但有一年的中秋節改變了它在我心中的.感受。

那天早上,我早早地起床,顯得特別興奮。中秋節嘛,一定要有好心情。(獨特的見解,受益匪淺!)想到晚上全家人一起吃月餅、賞月的情景,我是多麼地高興啊!

可是,計劃全都被打亂了。那天下午,我放學回家(當年的中秋節不放假),扔下書包,就看見爸爸換好衣服,準備出去。當我用好奇的眼神看著他的時候,他說:“我要出去應酬,晚上你自己從冰箱裡拿月餅吃吧!”哼!氣死我啦!!!中秋是全家團圓的日子,可你卻說出去應酬,真是豈有此理!(是有點令人氣憤,不過火氣是否太大了一點兒呢?呵呵。)

現在,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媽媽身上了!哎呀,媽媽現在不是在上海出差嗎?倒黴!看來今年的中秋節,我只能一個人過了。

一個人就一個人!有什麼了不起的!我把桌子推到窗前,並擺了“幾”張椅子。明明只有一個人,為什麼要擺“幾”張椅子呢?一會兒再告訴你們,現在說出來就沒意思了。(巧設懸念,妙。)

我跑進房間,開啟玩具櫃,將洋娃娃、公仔等玩具都擺在那“幾”張椅子上,並將月餅放在桌上。來,夥伴們,歡迎你們陪我度過這漫長的中秋之夜!

隨著夜幕降臨,我將燈熄了,並點燃一支蠟燭,放在桌子的正中央。我把月餅擱進一個盤子裡,放在我的桌前,再把其它月餅擺在我的“玩具夥伴們”的桌前。

我吃著月餅,望著窗外的那一輪圓月,我又想起了童年的點點滴滴,想起了遠在家鄉的親人,想起了……我對著月亮,許下了美好的願望。(情景交融,很好。不過“家鄉的親人”是指誰呢?)

“叮咚”——門鈴響了。我趕緊開啟房門,原來是我的同學!他看見這情景,很是驚訝。我用餘光看看我的“夥伴們”,它們的月餅還是原封不動。我說:“你來得正好,我的“(‘)夥伴們”(’)肚子不舒服,你能幫它們解決這些月餅嗎?”他頓時暈倒……

那次中秋節就這樣過去了,對我而言,它給我留下的記憶並不僅僅是有月餅和圓月,更多的是思念和牽掛。

中秋的心得體會六百字以上3

臨近中秋了,爸爸媽媽買了月餅看望向下的外公外婆,其中最多的就是老式的五仁餡的月餅,他們最愛吃這種了。但我卻想這月餅有什麼好吃的?不就是餡料多一些麼?還不如什麼草莓、哈密瓜等口味的呢,反正我是很不理解。進而查了一些關於五仁月餅的資料:

五仁月餅是各式月餅中最為著稱的,因餡中有杏仁、桃仁、花生仁、麻仁和瓜子仁而得名。它具有配料考究、皮薄餡多、味美可口、不易破碎、便於攜帶等特點。這種月餅,呈鼓形,邊稍鼓出,花紋和字跡清晰,形狀端正,不破皮,不露餡,邊角分明;表面金黃色,無白點,色澤均勻,具有油脂光澤,邊緣呈象牙色,底面棕紅色。口味香甜,綿軟帶酥,有多種果仁香味。

這是就大家吃的五仁月餅,不過我看了之後還是沒明白,於是就去問外公外婆。

到了外婆家後,我就迫不及待地說:“姥姥,我給你買了你最愛吃的月餅!”待外婆坐下後,我就發問了:“為什麼您這麼喜愛五仁月餅呢?”於是外婆就給我講起了小時候的事。

她說:“我們那時候啊,沒你們現在這麼幸福,那時候過節能吃上一個五仁月餅就是最大的快樂了,吃的時候還是一點一點用牙蹭,一個月餅能吃上好幾天呢。現在我老了,就養成了習慣,不喜歡吃別的了。”說著,姥姥的眼中浮起了一層薄淚。姥姥擦擦眼角,咬了一口月餅,當年的事一下子湧上心頭。姥姥站起來,拿著月餅回屋了。

我望著姥姥的背影,明白了,其實五仁月餅吃的不是味道,而是對兒時的那份留戀,那份懷念,就像老照片一樣,在你看到它的時候,便會有一種心酸在裡面,回頭展望一生,自己又有過什麼呢?當你品嚐它的時候,又會有發自內心的欣慰在裡面,看著滿堂的子孫,又有什麼可在乎的呢?

恬靜的夜,一輪皓月高掛在深藍色的天幕上,皎潔的月光就像一泓秋水,透著清輝,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一片銀色的光海之中。望著一天天圓起來的明月,我心裡在想:五仁,五種果實,其實就是酸甜苦辣,人間百態,向世人呈現的就是中秋那沉甸甸的思念。在低頭看著這些五仁月餅,我也忍不住拿起了一個吃了起來,那纏繞在一起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滋味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

中秋的心得體會六百字以上4

中秋是團圓的節日,我眷戀至深。

印象中,童年時的中秋之夜,總是皓月當空、清輝萬里,甚是可親可愛,只不過“少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後來,從大人們的嘴裡逐漸知道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以及“玉兔搗藥”的美麗傳說。我於是對那輪圓月更增添了一份神祕感。

此後,每逢中秋月圓之夜,我總是不由自主,情不自禁地一邊痴痴凝視著天空的那輪如玉盤般的圓月,一邊想象著那嫦娥在月中起舞的情景,彷彿還聽到了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的聲音,至今回想起來,那月光之下的遐想和幻覺依然是那麼地美好。

上國小時,我一邊背誦著“彎彎的月亮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坐在小小的船裡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一邊盼望著中秋節的到來,盼望著在外地打工的爸爸早點回家。這樣,我就能吃到那香甜誘人的月餅了。於是便常常唸叨著“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後來,我從老師那裡得知,這甜甜的月餅關聯著民族的大義,蘊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元末,人民紛紛起義,朱元璋以月餅裹文作為暗號,然後各處饋贈,以聯絡各方人士,相約八月十五夜起義。

進入國中之後,我隨著讀書量逐漸增多,對中秋的圓月也有了更多的瞭解。從書中,我知道了中秋祭月源於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其實,中秋的月亮之所以讓人看起來又大又圓,是因為到了中秋季節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地面溫溼空氣消退,天空變得清朗的緣故。

而作為傳統節日的中秋,其價值在於既體現了人們企求平安、圓滿的心理,又蘊含著在外奔波遊子及家人之間的相互思念。

難怪人們總是念念不忘蘇軾的那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呢。

中秋的心得體會六百字以上5

中秋,也稱團圓節,是我們中國人的傳統佳節。每年的這一天,全家人圍在月光下,吃團圓,賞月色,嘗月餅,預示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回憶一下,每年的中秋節,你是怎麼過的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我是怎麼過的吧。

中秋節到了,全家人都忙上忙下的,準備去樓頂上吃月餅,賞月。“快來搬桌子!”媽媽使出全身力氣大聲喊道,“把煙花和月餅拿來,還有凳子……”在一陣吆喝聲中,東西總算“到齊”了!

晚風習習,胖胖圓圓的月亮如約堆著滿臉的笑爬上來了,跨過樹梢,躍上房頂,掛在南渡江的江面上,皎潔的銀光灑在江面,江水一片銀白,一陣清風拂過,江水粼粼閃動,像跳躍的音符;月光灑在房頂,房頂也變成銀色的了;灑在身上,身上就銀花花了;灑在你我的臉上,臉上也都變成銀閃閃的了……一切都變成銀色的世界了!我不禁想起唐代詩人蘇軾的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奶奶招呼著“別說那麼多了,快點吃月餅吧!”平時最討厭吃月餅的我邊賞著優雅詩意的月夜,邊品著月餅,“咦,今天這月餅還挺好吃……!”

在我再三催促下,爸爸終於拿出了煙花,有“花兒朵朵。”、“孔雀開屏”、“金玉滿堂”……我先拿出“花兒朵朵”,隨著“嘶——”,“開花咯!”隔壁弟弟大聲興奮地叫著。“花兒朵朵”開始就像含苞欲放的花苞,一瞬間就完全綻放了,火花四濺,絢麗無比,最後一聲“嗖”的尖叫結束了開放。“孔雀開屏”最美了,噴射的五顏六色的花焰有規則的扇形排開,活像高傲的孔雀在炫耀它的花扇尾巴……皎潔明媚的月亮,五顏六色的煙花,映著一張張笑臉,你一言,我一語,時而傳來爸爸媽媽的歡聲笑語,時而傳來隔壁小區的歡呼,時而還伴有歌聲陣陣……不知不覺中夜色已晚了。

我喜歡中秋節,我喜歡一家人這樣快樂的歡聚時光。

祝願天下所有人家“千里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