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葵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文思社 人氣:9.67K

張向葵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張向葵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篇1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和死,而是你站在學生的面前卻並不一定完全瞭解你的每一個學生。人的心理就如天空漂浮的白雲一樣變化多端。因此瞭解每個學生的心理是作為教師必備的一項能力。一直認為心理學是一門學問高深且神祕的學科,它能夠洞悉人類的內心深處,熟知不為人知的關於人內心世界的祕密。但在認真學習之後發現,它是科學的,不是神奇的,也不是難以觸控的。讀了《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感想深刻。

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或許你認為不經意的一句話,但在學生的眼裡分量是多麼重。老師的讚揚和鼓勵,就是對他們的賞識,就是對他們的認可,就能給他們信心和勇氣,讓他們邁出成功的第一步。一兩個月,僅僅一兩個月,奇蹟就會這樣出現了,經過老師的鼓勵和表揚,那位受鼓勵和表揚的同學將帶著這個信念,去不斷的努力,總有一天他會真正成功的。我要說的是:賞識你的學生,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能夠取得成功的,欣賞孩子的長處,肯定他們的每一個細微進步,讓他們不斷體驗成功的喜悅,找到學習的快樂和自信,並真誠地幫助他們,那麼,奇蹟就會發生,壞學生、後進生都會變成好學生!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可以嘗試著這樣做:第一,形成優秀的心理品質學習教育心理學,教師為什麼必須學習教育心理學呢?通過讀書我知道了:第一,教師只有認真學習教育心理學,才能知道作為一位教師,必須具備哪些心理品質,從而自覺地培養這些心理品質。我上國小的時候有個老師教我們數學。全班同學基本上都很討厭他,因為他罵人毫不留情,夠狠,夠絕。其實如果他教得不好但人很和善可親的話,也許同學們也不至於那麼討厭他,也許會試著聽聽他的課,試著接受他。第二,學習教育心理學提高教育業務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教師只有學習了教育心理學,才能系統而全面地掌握學生認識過程的規律和年齡特徵,才能選擇適當的教材,採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之前提到的數學老師,雖然他講的課枯燥至極,但我仍會盡力聽。慢慢的聽下來我發現,他在上課時經常會引用一些很有哲學意味很有道理的名言名句,但由於他缺乏授課的方法和技巧,我也只能感嘆他是一個有才華但沒法施展的人。如果他能夠認真的把《教育心理學》看了且看透了,我想他應該可以從中學到很多,也能成為一位有利於學生的老師吧。

教師瞭解了不同時期、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才能助長學生的優點,矯正學生的缺點。教育的作用就在於發掘學生的優點,克服學生的缺點。

此外,本書還提到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總結法等,可以說從理論上歸納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學的具體有效的方法。通過讀《教育心理學》這本書,我將會心理學裡面的知識,正確運用有效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等正面引導的外因作動機的誘導,促使學生的認知興趣得到發展,形成穩定的、積極進取的人格特徵。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從而健全他們的人格和品德。回首我曾經的學習歷程,遇到過無數的老師,我想老師教的不一定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是出類拔萃的,但是隻有他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用對了,讓學生們對這門功課感興趣了,得到學生的認同了,那麼他才可以把所學的精華教給他們。

張向葵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篇2

一、通過培訓,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認識。

由於工作在農村中學,沒有更好地瞭解現在教育的現狀和教師成長方面的情況,就像井底之蛙,對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缺乏全面的瞭解。通過此次培訓,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所提出的要求。我們要以更寬闊的視野去看待我們從事的教育工作,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不斷地總結自己的得失,提高認識,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教育發展對我們教師的要求。網路研修,好處多多。可以說網頁學習的即時性,有利於我自主安排學習,減少了工作與學習的矛盾。可以說網頁學習的快捷性,有助於我提高學習和實踐應用的效率。可以說網頁學習的互動性,有助於我和眾多教師及時學習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本次培訓讓我明白了很多,不僅僅是教學上,還有一些人生感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應付壓力最好的辦法就是關愛自己,保持身心健康。我們要學會認識、接納自己,關心自己,愛自己。誰關心自己也不如自己愛自己。

首先,處理好與同事、領導、家長、學生之間的關係,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工作環境的好賴是開心工作的前提,更是保障。

其次,保持平和的心態,克服攀比心理。與人攀,與人比,那是自己氣自己。

第三、科學安排時間,勞逸結合。為避免身心經常處於疲憊狀態,要科學安排工作、學習和休息,做到勞逸結合,忙中偷閒,放鬆自我。

第四、關注自己的外表,努力把自己修飾的高雅、大方、得體。關注自己的外表,首先就是對自己服飾的關注。教師服飾的最大功能不是讓自己變的漂亮,而是提高教師的自信能力。每天出門前一定要照一照鏡子,把自己簡單打扮一下,擠出不到 10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讓自己優雅得體,乾淨利索,充滿自信、精神抖擻的走出家門。以良好的精神狀態投入工作。

第五、家庭生活的調節。要建立和睦的婚姻家庭,婚姻始終是構成家庭的軸心,也是維持最長並且最重要的心理健康的條件。

第六、有閒暇的時間,讀讀書,提升知識素養,拓寬視野,我們的知識很匱乏,如果不及時充電,容易被淘汰。

最後,學會微笑。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善於微笑也是調節心理的一種良好的方式。為了自己心情愉悅要強迫自己學會微笑,看到同事時要笑,看到朋友、熟人一定要微笑,在笑的同時就排遣了一些煩惱。

三、通過培訓,學會了交流。

通過學習,看到同行們高漲的熱情,我深深體會到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為自己及時充電。我覺得我的電腦操作進步了,業務知識豐富了,奉獻意識增強了,與人交流的積極性提高了,最重要的是通過彼此間的切磋與關注,充實了自己的頭腦,提升了生活質量。

這次培訓,我認真聆聽專家的精彩講座,並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對於今後如何更好的提高自己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將以此為起點,讓差距成為自身發展的原動力,不斷梳理與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斷成長。從今以後,應牢記自己的神聖使命,專心教書,勤奮育人。

張向葵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篇3

醫學倫理學是研究優良的醫學道德規範的制定和實現的科學,是醫學與倫理學相交叉的學科,是認識、解決醫療衛生實踐和醫學科學發展中人們之間、醫學與社會之間倫理道德關係的科學。隨著該學科的迅速發展,其逐漸成為現代醫學科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現代醫學中,醫學倫理學已經成為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

什麼,最根本的就是我們一定要有良好的醫德。社會主義醫德是傳統醫德的繼承和發展。自古以來,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醫德,將它視為行醫治病的一個必然條件,學習和研究傳統醫德思想,對於建設社會主義醫德規範、指導醫療實踐,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學習,讓我知道了當今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醫患關係的矛盾顯得尤為突出,存在著許多問題,針對市場經濟條件下醫患關係呈現的發展趨勢和影響醫患關係的因素,我們要增加資源投資,緩解醫療供需矛盾,深化醫院改革,加強科學管理,加強醫德醫風建設,促進醫患關係的改善,要規範醫德雙方的行為。

我認識到要想成為一個好醫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完善自已,為以為作為一個好醫生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跟上社會的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

張向葵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篇4

今天與一個學生的爺爺聊天。我們談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時,他講到這麼一件事: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一個比較富裕的地方工作,也把自己的孩子帶到身邊照顧,同時在當地就學。孩子很文靜也很用功,學習一直不錯,班主任也很喜歡他的孩子,封他做班長。他也很少對孩子進行額外的關注,對孩子的學習是放心又省心。但不幸的事,這個班主任在孩子三年級的時候因病去世。孩子也換了一個班主任。這個新班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把他的孩子的班長職務給換了。孩子從此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而自己因為工作的原因,沒有覺察到。更重要的是,他工作的那個地方別看經濟實力挺強,但每個人只注重物質的享受,不重視精神追求。因為各家的孩子都是以玩為主。他的孩子一旦脫離了學校教育的軌道,與他們混在一起,那“腐爛”的速度非常快,致使後來終於離開了學校,造成了很大的遺憾。

這件事讓我想起近來讀《教育心理學》時裡面講到個體差異的認知風格和學習風格。當我們開始認識到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時,討論認知風格和學習風格的重要性時,假設這兩種風格有任何一方缺位時,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

從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當老人的孩子書讀好的時候,基本上是認知風格在起作用;而當書讀不好的時候,正是學習風格的缺位,造成他在學習上遭遇“滑鐵盧”。

可見,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的學習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張向葵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篇5

很認真的把紹瑞珍老師的《教育心理學》讀了一遍,感覺是如沐春風,豁然開朗。通過讀書,使得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論依據;澄清了一些錯誤的、想當然的想法;更是學到了有效教學、學習和管理的方法與技巧。結合自己的閱讀,談談體會。

一、教育心理學已經不再僅是純粹的理論研究,實際應用越來越多

以前,見到過幾本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總的感覺是理論敘述比較多,儘管內容很好,但和實踐總有段距離,況且由於自己對理論的認識比較膚淺,導致有些內容無法有效實踐,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書中,作者以現代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背景,系統闡述了教學、學習等諸方面的內容,且和實際情況聯絡密切,比如陳述性知識和程式性知識,從知識的表徵到獲得的過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個方面深入淺出的做個介紹,並且因為內容結構組織的好,讀起來也不費勁,確實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二、教育心理學應該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修課

作為一線教師,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在根據經驗教學,但僅憑經驗必然導致教師教育教學的專業化水平偏低,而錯誤的經驗給學生帶來的後果更是無法彌補,所以,強調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越來越重要的事情。

在陳琦和劉儒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當學生反覆擅自離開座位時,教師應該怎麼辦?按照一般的經驗,教師要提醒學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並且這樣做也能幫助學生記住這條上課的紀律。但研究發現,對於國小生來說,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離開座位的想法會越來越強烈,因為學生是在通過這一行為引起老師的注意,所以,當老師置這些學生於不顧,轉而表揚那些不動的學生,離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不能再僅憑經驗。

對於如何教學,如何有效教學,如何促使學生理解知識的意義並長期儲存,如何促進能力的提高等等問題,現代教育心理學已經作出了比較有效的研究和解釋,只有遵循科學理論,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高效進行。作為教師,如果不能掌握這些理論,不能有意識的應用,至多算是一個教員,一個低水平的教員。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學理論,才能科學、有效的教學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應該就是澄清了錯誤觀念,堅定了用科學指導實踐的信心。

比如書中在談到了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在有效學習中的作用,並提到了古訓: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學中,對這條的理解並不深刻,有時根本不去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觀念,不管學生的情況直接就講。頂多在教學中,考慮學生學過什麼東西,並假定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教學,關注點是學生以其原有知識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識,但原有知識是否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絡如何建構,這個考慮的就少了。

書中詳細講述了知識學習與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學中,對這些策略的關注度太低,有時只追求自己內容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訓練。現在看來,這隻能是給學生帶來知識,而不能利用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踐行理論知識,做教育實踐者。

我們一直在倡導做科研型教師。一線教師如何做科研?研究什麼東西?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聯絡起來。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論研究,也不能是簡單的教學經驗的總結,而應是聯絡實踐,解決問題,上升到理論。比如,書中談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我們就可以據此設計德育目標和過程,在班級管理或者教學中研究如何形成學生的品德,研究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該如何解決,並進一步總結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會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所以,如果堅定了用理論指導實踐的信心,也就為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專業水平,為教育教學把脈開方。

教育教學需要心理學的資訊和服務,心理學也必須為教育教學服務才能有廣泛發展的前景。而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為師生提供心理學服務應是其工作的應有內涵,而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將成為心理老師這項工作的堅實後盾。比如,關於專家和新手解決問題的差異研究為教師培訓和年青教師成長提供了理論基礎,心理老師可以據此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導方案。而通過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最有效的診斷和輔導。為教育教學把脈開方,和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結合起來,心理老師也就能穩固自己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

張向葵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篇6

有幸借繼續教育的機會,學習了《學科教育心理學》,通過這一段時間的網路學習,讓我進一步對學習心理、學科的學與教有了一定的認識,我的收穫很多,主要有如下方面:

1、行為主義動機理論讓我受益非淺。行為主義動機理論的觀點是,人的某種行為傾向是由先前刺激與反應練習決定的,利用強化刺激可以改變行為傾向。如果學生因學習得到強化,得到好成績、參加比賽獲獎或被家長、教師讚揚,學習動機就會趨強。重新分班之後班級成員整體學習氣氛不強,常有學生作業不交,書寫不認真,聽寫常常沒有幾個100分,佈置的寫話練習也沒有幾個人交,學生呈現出一片低靡狀態。雖然對新班級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我還是感受到了壓力。之前對學生批評、找學生談話等各種方法都不能見效,曾一度讓我萬分焦慮。後來改變策略,改批評為表揚,利用各種方式對班級中表現好的孩子進行大力表揚:寫字漂亮的學生利用平臺進行展覽,而且孩子的作業拍成照片放在班級空間裡讓家長看到,調動家長的力量;每次聽寫得100分的同學拍照片,發到班級群裡;寫話優秀的學生打印出來,一個是在板報展覽,再一個是在班級讀書課上自己朗讀自己的文章,還有就是發到班級群裡讓大家欣賞,半個學期下來,學生的各方面有了很在進步。現在我明白我是充分利用了學習動機理論,強化學生好的方面,讓學生的學習動機得以趨強。

2、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把人的一生分為8個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個體都會面臨一系列新的發展任務。大部分人都能順利完成這些發展任務,然後又去接受新的挑戰;但也有些人並沒有完成,在下一個發展階段就會面臨危機,在以後的生活中就需要不斷解決這些危機。這個理論讓我開始關心:我的學生在什麼發展階段?

6-12歲的兒童的發展階段是勤奮對自卑。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主要發展任務是體驗成功帶給他們的勤奮感,即對自己以及對自己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感覺。失敗則會帶來消極的自我感覺,讓兒童自卑。曾聽有專家講過,自卑感是在國小形成的,所以有的國家在國小階段沒有考試。我深深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有沒有什麼地方讓孩子們感到了失敗呢?每次聽寫後我都會給100分的孩子拍照片上光榮榜,現在我開始想到那些沒有考試100分,沒有得到喜報的孩子會有怎樣的感受呢?他們會不會因此覺得自己失敗了呢?看來這一點要改正,滿分的孩子固然需要獎勵,而那些沒有滿分,但卻從考試中知道了自己學習上的漏洞從而認真改錯的孩子,同樣也需要獎勵,看來我需要再設計另一張進步榜了了!

總而言之,通過這一段時間對《教育心理學》的學習,我收穫良多。不僅有專 業知識的積累和專業素養的提高,而且對很多學習事件有了嶄新的認識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