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精選多篇)

文思社 人氣:9.91K

第一篇: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精選多篇)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加速發展,實現振興崛起的關鍵時期。面對新世紀日趨激烈的經濟技術競爭,我們必須進一步落實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實現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作為新時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務。因此,充分認識黃岡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與部署,研究制定黃岡"十一五"科技發展計劃和長遠規劃,對於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面臨的基本形勢

(一)黃岡科技發展的基本態勢

"十五"期間,全市認真貫徹科教興市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落實,形成了一個重視科技、加速推進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熱潮。隨著一系列推進科教興市,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措施出臺與實施,科技工作的巨集觀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注重創新越來越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技事業穩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蓬勃興起,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取得新進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xx年,全市專業技術人員達到10.2萬人,較xx年增長8.8%;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到1.2萬人;全市擁有研究開發機構160多個;全市r&d(研究開發)經費投入達到1.8億元,比xx年增長了120%;民營科技企業達到320多家。"十五"期間,以計算機網路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增強了資訊服務能力;部分科研儀器配備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條件得到較大改善。xx年,全市專利批准數170餘項,比xx年增長118.9%;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84億元,比xx年增長83%。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呈現勃勃生機,初步形成了以電子資訊、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以及光機電一體化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群。xx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44億元,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8%,高新技術產業正成為我市經濟新的增長點。

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初見成效,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方面,培育出一批優質高產抗病的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大力開展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加快了作物品種更新換代的步伐,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有力地推動了全省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轉變;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比xx年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工業方面,運用電子資訊科技、先進製造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能降耗技術等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增強了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全市工業企業近30%的生產裝置實現了微電腦控制,半數以上的企業使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全市工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7.8%,比1995年提高4.8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9%,比xx年增加12.9個百分點,工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得到了增強。

雖然"十五"我市科技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不大,具有高技術含量的名牌產品、知名企業不多,經濟競爭能力不夠強。二是行業技術發展不平衡,多數企業裝備水平、工藝技術還比較落後。三是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能力不強,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四是激勵和引導技術創新的政策不配套,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五是研究開發投入不足,r&d經費佔gdp的比例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科技發展不夠,"科技瓶頸"仍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黃岡科技"十一五"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世紀之交,以資訊科技、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及其產業迅猛發展,人類正加速步入一個嶄新的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我國也即將進入由創新主導經濟增長的新階段。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充分估量科技經濟發展對我市科技工作的影響,迎接科技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加快,國內經濟由賣方市場進一步向買方市場轉變,社會科技需求將更加旺盛,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市科技發展將面臨更加開放的國際環境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為我市科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巨集觀環境,"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成為黨和政府科技工作和經濟工作的重要目標,科教興市戰略成為黃岡發展的第一戰略;國際、國內新一輪產業轉移為湖北乃至黃岡科技及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發展途徑。這些都為"十一五"湖北科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另一方面,黃岡科技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世界新技術革命勢不可擋,我市面臨著工業化和資訊化的雙重壓力;國內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新一輪產業競爭日趨激烈,黃岡作為革命老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形勢十分緊迫,產業技術和企業技術裝備落後,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技術儲備不足,將嚴重製約黃岡經濟的發展。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緊緊把握加快發展這個主題,切實增強加快黃岡科技發展的緊迫感,進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樹立發展觀、市場觀、特色觀,堅持用改革的辦法、開放的辦法,加快科技快速發展,推進我市科技工作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二、黃岡"十一五"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部署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緊緊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堅定不移地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總體跟進、重點突破,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方針,大力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現代化,促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和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

"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跨越式發展原則。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樹立超常規發展的思想,選擇若干具有自身優勢和較大市場潛力的重要技術領域,趕超全國乃至世界科技先進水平,以技術跨越帶動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2.市場導向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科技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堅持指導性計劃與指令性計劃相結合,通過政策導向與市場競爭機制,有效地推進科技產業化。

3.突出特色原則。特色就是競爭力,就是生產力。在加快推進我市科技進步程序中,要堅持立足黃岡的科技優勢與資源優勢,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促進形成若干新興支柱產業為目標,實施重點突破,形成具有黃岡特色的高新技術產品群、高新技術企業群,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科技經濟協調發展。

4.加強"整合"原則。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放眼全國和世界,在資源配置上加強整合;要積極加強政府部門的整合,發揮科技主管部門"前線指揮部"的作用,統籌協調,實現各部門的合作聯動,致力形成推進技術創新的合力。

5.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的原則。增強對自主創新活動的支援力度,強調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把引進和利用國外省外技術、資本、人才作為加速黃岡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並在引進技術的二次創新上下功夫,努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產品。

(二)發展目標

"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能力進入全省前列;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突破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黃岡經濟的支柱產業;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競爭力和經濟執行的質量、效益顯著提高,經濟、社會、科技協調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全省高市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58.4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交貨值年增長20%;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形成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和市場競爭力的高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以光電子資訊產業、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省的新興支柱產業。

--主要行業的大中型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工業化國家90年代中期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發和培育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的重大新產品;工業資訊化水平、新產品產值率、勞動生產率、產品市場佔有率、企業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主要農作物實現一次品種更新換代,農產品質量顯著改善,競爭力明顯增強;單位面積的產出逐年遞增,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分別提高15和20個百分點;鄉鎮企業裝備、工藝、產品的科技含量,勞動者素質及管理水平有較大提高。

--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的科學家和企業家隊伍,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到1.6萬人;科研基地和企業科研機構建設再上新臺階;全市研究開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財政對科技三項經費的投入佔財政經常性支出的比例達到2.0%,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

(三)總體部署

黃岡市"十一五"科技工作的總體部署是:圍繞一條主線,實施三大工程,強化五項措施。

圍繞一條主線:即緊緊圍繞"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條主線。一方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方面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的現代化。

實施三大工程:即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企業技術進步工程和科技興農工程。

強化五項措施:即著力營造有利於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突出改善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科技對外開放;注重加強戰略研究與總體規劃。

三、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積極培育黃岡第一經濟增長點

高新技術產業是當今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及產業,儘快形成一批對我市國民經濟發展舉足輕重、規模較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對增強我市經濟實力、實現振興崛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原則,以光電子資訊、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三大領域為重點,突破性發展光電子資訊產業和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著力抓好專案、企業、基地三個環節。

(一)優先發展三大領域

1.光電子資訊

重點發展光纖光纜、光通訊系統及裝置、工業鐳射裝置、鐳射醫療裝置、光纖感測器、光電測量儀器、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及其產品,積極發展各種計算機軟體。開發光纖、光纜、光纖預製棒、寬頻光纜、高頻電纜、光電器件及光電儀表、鐳射防偽、cd-rom儲存裝置、多媒體教育軟體、cad/cam軟體、資料庫系統管理軟體、光碟及光碟機、ic卡及其相關產品。加強新型鐳射器、gps、gis系統、新型光纖感測器件、光電材料的研究開發。

2.生物技術及新醫藥

全面實施"湖北省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化推進計劃",重點發展新型中藥、生物工程藥物及新制劑、新型功能食品、醫藥新制劑和以生物農藥、轉基因動植物為重點的農業生物技術產品。開發基因工程藥物、細胞因子產品、預防性疫苗、診斷試劑、新型抗病毒、維生素、氨基酸合成藥、bt生物農藥和植物農藥新產品,新型高效酶製劑,加強轉基因動植物的研究開發。

3.新材料

重點發展複合材料、高分子材料。開發可降解農膜母料和農用新材料、電子專用材料、生物醫學材料及體內植入物、稀土材料、複合金屬材料製備工藝及成套裝置、油田化學品、工程塑料生產技術及裝備和通用塑料高效能化、高效能塗料、高效能密封材料及製品、超細粉體材料、特種增強材料及製品、新型防水建築材料等。

(二)重點抓好專案、企業、基地三個環節

1.集中力量,實施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

"十一五"期間,每年選擇10項左右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巨大的專案,集中資源,重點組織實施,使重大專案成為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突破口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爭取國家各部門對我市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的支援,爭取重大專案進入國家、省各類專項計劃;技改計劃和火炬計劃對重大專案予以重點支援。

2.按照"抓大促小"的原則,抓好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實施大公司戰略和品牌戰略。積極推動和支援企業兼併、重組、上市,"十五"期間,培育若干個年銷售收入過1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和30個左右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高新技術企業,使它們成為技術創新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可觀的骨幹企業。以培育知名品牌為核心,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目標,推動一批在全國有技術競爭力的大型骨幹高新技術企業的形成。

在抓好大企業的同時,積極為中小企業的成長創造條件。廣納人才,廣籌資金,採取優惠的政策,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壯大,形成一大批機制靈活、管理規範、市場適應性強、具有競爭活力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活躍創新氛圍,提供後備專案,培養和鍛鍊大批企業家和技術創新人才,積累人力資本。

3.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與發展步伐

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點、提高水平、辦出特色的總要求,加快高新區的建設與發展。要將農業高新技術及產業示範園建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抓好抓實。著重推進以下工作:一是建設好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增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孵化"功能。二是抓好標誌性高新技術產業園,在園內形成產業特色和優勢。三是重點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中心,培育企業自主開發產品的能力,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四是各區每年滾動實施5個產學研合作的重點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三)著力發展光電子資訊產業

光電子資訊科技是21世紀的核心技術之一,光電子資訊產業是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戰略產業。必須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舉全市之力,集全國之力,借世界之力。,以開放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抓大與促小相結合,實現集約型、跨越式的發展。重點發展四大產品群。

發展四大光電子資訊產品群,即發展以光纖光纜、光通訊器件、光通訊系統及裝置、移動通訊系統及裝置為主體的資訊光電子產品群;以工業鐳射、醫療鐳射、光學元器件為主體的能量光電子產品群;以光纖感測、光儲存、光顯示、光輸入為主體的應用光電子產品群;以應用軟體、電子商務軟體為主體的軟體產品群。

(四)全面推進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化

21世紀是更加註重生命質量的世紀,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將是國際競爭最激烈、也最具發展潛力的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之一。"十一五"期間,要整合優勢,特色發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為出發點,以促進和帶動全市的戰略性結構調整為目標,全面貫徹"湖北省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化推進計劃"。

實施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化推進計劃要以"高水平、高速度、高效益"為基本思路,以重大專案為紐帶,整合推進;以基地為依託,點面結合;以培育持續創新能力為根本手段,開放式發展,形成外引內聯,共同推進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化的良好局面。

要以中藥現代化為突破口,積極推進現代技術與傳統中醫藥結合,重點加強中藥複方的二次開發和中藥新劑型的研製,形成一批優質中藥品種;以生物工程產品為新增長點,大力發展自主產權的產品,重點研製生物工程藥物和生物製劑,著力抓好現有優勢產品的創新與產業化,大力推進保健食品規模化、叢集式發展;積極運用現代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的原料藥及化學合成藥工業,繼續抓好現有優勢原料藥的產品創新,重點研製化學齡前新藥和開發藥物新劑型,保持和壯大我省原料藥及化學合成藥的優勢地位;積極推進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重點加強動植物新品種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加大農業生物製劑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繼續抓好設施農業的配套開發,進一步發展綠色食品。

努力實現四大目標:一是全省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實現產值25億元,其中,新醫藥產業和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產值分別達到17億元和4億元,產業實力顯著增強;二是培育一批能參與國際競爭的知名品牌、拳頭產品和龍頭企業,形成1-2個年產值過10億、10個以上過1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和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業;三是創新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農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和良好執行機制,整體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四是形成以武穴為龍頭,輻射和帶動全市各縣市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迅速發展的良好格局。

四、實施企業技術進步工程,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

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調整工業經濟結構,是"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務。"十一五"期間,要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從工藝裝備、產品開發到企業資訊化各個環節,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抓緊落實。

(一)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提高企業工藝及裝備水平

要加大力度,加快採用電子資訊科技、先進製造技術、節能降耗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傳統產業,特別是機械、冶金、紡織、化工、建材等支柱產業的推廣和應用,實現關鍵技術、關鍵工藝、關鍵裝置的優化升級,促進企業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帶動傳統工業全面升級。

機械工業重點抓好高精密度數控技術、精密成型技術、特種鑄造技術、高等級輸配電配套技術和cad、cims技術等的應用。冶金行業重點加強高效選礦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高效連鑄技術、特種耐火材料新技術和新產品等的應用。

紡織行業重點加強無梭織機、清梳聯、精梳、自動絡筒、oe紡服裝、服裝設計cad以及化纖直接紡、連續紡和服裝後整理新技術等的應用。建材行業重點抓好無機非金屬新材料、非金屬礦深加工及新型建築材料的應用,加快水泥超細磨技術、生產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應用。

化工行業要圍繞石油化工、鹽化工、磷化工三大化工行業產品的深加工,重點應用膜分離、超濾等先進分離技術、先進催化技術和自動化技術。

(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開發

1.針對影響全市工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組織實施科技攻關、技術創新等科技計劃。力爭在下列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虛擬製造、快速原形、模糊控制、數控系統等先進製造技術;

--模具鋼、冷軋鋼生產技術,提高合金鋼潔度和精度的技術;

--纖維混紡、交織一步法染整、棉毛織物高檔印染後整理,化纖模擬織物印染後整理技術;提高麻紡質量的苧麻品種改良、脫膠、紡織及印染整理技術;

--石墨、石膏、膨潤土、石英、磷資源等非金屬礦的深加工新技術;

--農藥復配及農藥新制劑技術,有機原料清潔生產技術。

2.加強"兩高"(高市場佔有率、高技術含量)新產品開發,著力培育名牌產品。重點開發下列產品:

--電動汽車、新型散裝糧食運輸車、雙燃料汽車以及發動機電控系統、汽車發動機自動導航裝置、電液伺服控制系統、安全氣囊、制動防抱死系統、特種車橋、汽車空調、轎車氣門、汽車燈具、汽車密封件、動力轉向器等汽車零部件新產品和汽車效能檢測裝置;

--轎車用先進鋼板系列產品、冷軋矽鋼片系列產品。

--複合超細纖維、功能化纖維、高強力機織土工布、精毛紡面料、高檔化纖面料。

--新型節能、高強、輕質、保溫牆體材料,新型裝飾裝修材料、特種陶瓷、特種玻璃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劑、高效催化劑、塗料、染料中間體、高效低毒安全新農藥等精細化工新產品。

(三)以製造業資訊化為重點,大幅提升傳統工業企業的資訊化水平

製造業,是社會生產力持續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保障,國家或地區經濟競爭水平的最直接體現和實現工業化的主力軍,是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基石。製造業資訊化是用資訊科技改造和武裝傳統產業,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從而培育後發優勢、提升經濟競爭力,促進經濟跨越式發展。黃岡是全國革命老區,傳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大,必須以資訊化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業競爭力,是"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要實施"製造業資訊化重點專項計劃",以支柱產業,尤其是汽車產業為重點,以迅速提升製造業的國際國內競爭力為目標,逐步建立以數字化設計與製造為核心的產品創新系統,以計算機控制為核心的製造自動化系統,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市場行銷系統,以財務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管理資訊系統,加快黃岡企業的現代化程序。

1.加強制造業各行業適用的cad/cims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應用,推進製造業設計的資訊化,力爭5年內使全省製造業的cad技術應用率達到85%以上;積極推進並行設計技術在各行業的開發與應用,力爭cims在製造業重點骨幹企業的應用率達到50%左右。

2.推廣應用機械、製藥、紡織、冶金、化工等行業生產過程的計算機自動化控制技術,實現骨幹企業生產控制的自動化和智慧化。推廣以企業財務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現代企業管理資訊系統,提高企業管理資訊化水平。

3.加強電子商務及網路安全等方面的技術研究開發。加強網路建設與服務功能,積極推進企業上網,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儘快建立自己的區域網,在網際網路上建立網站,促進企業商務的電子化、網路化發展。

五、實施科技興農工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是振興農業的唯一出路。"十一五"期間,要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動力,圍繞服務於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提高農民收入,以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開發應用為重點,大力實施科技興農工程,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程序。

(一)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力度,大力推廣農作物優良新品種、新型設施農業與農業工程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集約化高效養殖技術、農產品保鮮加工新技術等五大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積極推進四優(優質稻米、優質三元豬、優質油菜、優質水果)工程的實施,提高農產品優質化率。

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繼續健全和完善以縣市為中心、以鄉鎮為紐帶、以村為基礎的專群結合的農技推廣體系。對全市鄉鎮農技人員實行"農技推廣服務資格證"和"上崗證"雙證管理制度。

(二)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1.著眼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努力爭取在農業高新技術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點抓好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優質、高產、高效的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糧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鮮、加工技術研究開發。主要抓好轉基因作物新品種選育,糧棉油雜交優勢利用技術,林、果、特、花卉脫毒種苗選育及快繁技術,基因工程生產動物蛋白,動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農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加強農產品加工保鮮新技術和食品新產品研究開發,注重農作物病蟲測報防治專家系統、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資訊系統、畜禽規模化飼養管理系統等農業資訊科技的研究開發。

2.加強農業新技術示範園區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突出區域重點,建立、完善若干個各具特色的農業新技術示範園區,示範、帶動、輻射、推廣高產、高效種養技術。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建設。

(三)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保持國家長期穩定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我國加入wto後我國農產品市場將面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黃岡是我省農業大市,農業發展事關大局。"十一五"期間要以特色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動力、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形成產業鏈為核心、企業加基地加農戶為主要模式,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產業化推進計劃",實現優勢整合,重點突破,全面提高我市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和農民增收、脫貧致富、農業增效。

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化要圍繞關鍵技術和新產品開發開展技術創新。糧油等大宗農產品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設技術、雙低油菜適溫榨油新技術、餅粕綜合利用技術、菜籽殼及油腳等副產品利用技術、優質稻米加工技術、水稻加工轉化技術方面重點突破;蓄牧業要實現重大疫病監測防治技術、飼料及資源開發利用技術、肉製品加工技術、特色地方水禽新產品加工技術的重點突破;名特優水產品要實現名優水產苗種繁育技術、水產品保鮮保活與安全貯運技術、水產品加工技術的重點突破;林產品要從林木產品和林產化工兩方面展開,重點突破楊樹等工業用材林高效利用加工技術、林產化學加工技術、生物活性物質提取技術、名優花卉組培技術;優質水果與特色蔬菜要重點突破蓮藕貯運保鮮技術、蓮藕出口系列產品開發、蓮藕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馬鈴薯及蓮藕等工廠化組培生產技術、蔬菜貯運保鮮技術、特色地方蔬菜資源開發技術、特色水生蔬菜資源開發技術、水果採後綜合處理與加工技術;特色資源要重點突破魔芋系列產品開發、名優茶加工與綜合利用技術、蜂產品系列開發加工技術、食用菌加工技術、板栗貯運保鮮和深加技術。

要基本實現以下目標:一是通過協作攻關,在六大優勢領域的30項共性關鍵技術中取得一批重大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化成果;二是通過扶持10個龍頭企業及其新產品開發和產業化,全面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優勢農產品增值達到3倍以上;三是依靠科技進步,培植龍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我市農產品加工工業,壯大龍頭企業的經濟規模,帶動我市特色農業發展。

(四)實施科技扶貧致富行動

發展是硬道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十一五"期間,要以富民、富縣為目標,以優勢資源為載體,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實施大別山區科技致富行動,推進科技扶貧致富,帶動全市廣大農民脫貧致富。

實施大別山科技致富行動,重點建設一個網,抓好5個"十"。建設一個網就是建設農村資訊網,推進大別山區農業資訊化。抓好五個"十",即抓好十大區域性支柱產業的發展,十個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建設,十大農產品加工名牌產品的開發培育,十個重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的實施,十個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建設。

六、推進社會發展領域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科技促進社會發展,要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圍繞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物質精神需求和消費水準,切實推進社會發展領域科技工作。

(一)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域新技術的開發應用

以新技術為切入點,圍繞避孕、節育、優生和生殖保健進行科學研究,為實現人口控制和優生優育目標提供技術保障。重點加強高效新型避孕節育技術、藥物和器具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積極研究開發安全有效的早孕中止藥物。同時要強調以人為本,從提高人口素質和改善生活質量入手,研究發展生殖保健和產前診斷技術,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

(二)開發應用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新產品、新技術,積極發展環保產業

要加強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精礦品位和回收率的方法和技術研究,積極應用採礦新技術。重點開發金礦渣和粉煤灰等廢物資源的高值綜合利用技術和廢棄物材料複合技術。加強水資源利用、保護和水汙染控制綜合整合技術開發,重點開發耗水工業清潔生產技術,研究水資源優化調配和特殊水域淨化技術,推進節水和汙水控制技術產業化。研究應用量大面廣、對環境影響大的汙染源、物的無害化管理及治理方案與技術,開發應用工業汙染源、造紙廢水的防治、城市垃圾處理技術和典型重點工業廢水汙染控制關鍵技術及裝置,積極防治鄉鎮企業發展對環境的汙染。

(三)積極開展減災防災新技術的應用與開發

重點研究開發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安全有重大影響的技術問題。研究、應用短期氣候預測預報技術,地震預測預報技術,火災預報、監控和自動撲救技術,旱情等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和防災減災技術措施。

(四)大力開展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要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領導,逐步將科普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治理;充分發揮各級科協、各類學術團體和工會、共青團、婦女組織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合力;堅持"以人為本"、"素質為本"的方針,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著力提高廣大產業工人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能力,廣大農民運用先進適用技術的能力,廣大青少年的觀察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各級領導幹部科學決策、科學管理的能力;加強對科普事業的投入,認真抓好科普重點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現有科普專用設施的"視窗"、"示範"作用,開展面向科技影視和廣播節目製作人員、科技類期刊、報紙記者和科普管理人員的科普業務培訓活動;加強專業科普隊伍建設,辦好一批科普團體,增強科普隊伍的戰鬥力,凝聚力;成立"專家學者科技報告團"、"專家學者科普服務團",深入基層、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

七、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黃岡技術創新體系的總體框架是:建立競爭、開放、協作的科學研究體系,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體系和靈活高效的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逐步建立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又符合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創新體系。

(一)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圍繞增強我市光電子資訊、生物技術與新醫藥、先進製造技術以及農業、汽車、紡織、化工等重點領域或行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加快工程技術中心和創新基地建設,重點建設主要農作物育種、玉米、油菜、中藥現代化、生物工程藥物及製劑、生物材料、數控技術、汽車數字化等一批工程技術中心。積極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以產權為紐帶聯合共建技術中心或中試基地,積極支援科研機構轉制後的工程技術中心建設。

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化示範基地的建設,包括、中藥材規範化種植基地、優質水果種苗基地等科技產業化基地等。

(二)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機構,建立、健全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

中介機構是創新活動和高新技術產業化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聯絡科技與經濟的紐帶。要大力發展技術、人才資訊服務,市場行銷、管理諮詢、技術產權交易、無形資產和科技專案評估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服務體系的建設和規範管理。要鼓勵大多數社會公益性科研機構轉製為企業化管理的中介服務機構或轉變為面向企業、農村及社會進行技術轉移、技術諮詢服務、技術培訓的科技型服務企業,鼓勵有一技之長的科技人員創辦各種中介服務機構。

加大資訊資源、資訊園及資訊網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力度,圍繞資訊服務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依託有基礎的單位或機構,抓好科技資源資訊庫、科技管理資訊網路建設。

(三)創立若干知識創新基地,推進知識創新

建設知識創新基地是發揮創新優勢,在國內外高科技領域佔據一席之地的迫切要求。要根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基本原則,突出優勢領域和重點學科,培育一批代表國內外領先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支精幹的科技隊伍,為黃岡市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支撐。

要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入,重點支援電子資訊、生物技術、新材料三大領域的優勢學科,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為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創新源和成果庫,併為爭取國家、省科技專案奠定堅實的基礎。

要促進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企業間的聯合,建立知識創新基地與技術開發機構、企業之間的協作機制,鼓勵企業著眼長遠競爭發展需要,積極參與知識創新。

八、主要政策措施

(一)著力營造有利於技術創新的良好氛圍

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切實加強對科技工作的領導,認真落實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一把手工程",切實抓好對各市州縣黨政一把手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的考核工作。注重發揮科技、計劃、經濟及行業管理部門的作用,加強整合,形成責權分明,部門聯動的技術創新工作機制。發揮科技主管部門在科教興市中的"前線指揮部"的功能。

投入是技術創新的重要條件,是實施科教興市的基本保證。必須採取有力措施,調整投資結構,鼓勵、引導全社會多渠道、多層次地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財政撥款、金融貸款、企業自籌、風險投資、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等多渠道的科技創新及產業化投資體系,提高技術創新投入佔gdp的比重。

企業是技術創新投入的主體。要運用經濟槓桿和政策手段,強化企業的投入意識,引導各類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增加對科技開發的投入。大中型企業和有條件的小型企業,都要積極落實關於企業提取技術開發基金的有關規定。科研、設計單位應從所得收益中,按規定提取適當比例,建立科技發展基金;要切實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大科技投入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財政對科技的投入,確保各級財政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要繼續拓寬科技金融資金渠道,進一步增加科技信貸投入。按照"有限參與,積極扶持"的原則,一方面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要採取有效措施,有步驟地持扶興辦一批科技風險投資機構;另一方面制定有關政策,建立風險投資機制,鼓勵、吸引民間資本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及大型企業建立風險投資基金;同時積極尋求國際風險投資業涉足我省高新技術產業,以拓寬資金來源,促進我市風險投資業的國際標準化運作;積極幫助有條件的高技術企業上市或到創業板塊市場融資,加速推動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壯大。

(二)突出改善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

當今世界科技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競爭。培養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勞動者的文化與技術素質,發揮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是實現"十一五"科技發展目標和任務的關鍵。要根據科教興市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培養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學科帶頭人和新型的科技企業家,建設一支跨世紀的巨集大科技隊伍。要努力創造青年優秀科技人才、特別是撥尖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條件,委派他們在關鍵技術崗位、管理崗位承擔重任,使他們在實踐中健康成長。積極加強科技人員繼續教育,定期選派優秀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出國學習培訓。鼓勵企業和企業集團與高校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支援高校、大型企業科研機構建立博士後流動站。

要著力提高全體勞動者的整體文化與技術素質。在農村,要以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適用先進科學技術普及為重點,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與技術素質,並結合科技興農和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程序,著力培養一批科技致富帶頭人和農村經濟技術能手。在城鎮企業,要大力加強職工隊伍文化教育與技能培訓,對新增加的城鎮勞動者要全面進行職業教育,嚴格執行先培訓後上崗;對於下崗待業人員,要根據產業流動的要求進行再就業培訓;對在崗人員要以崗位技能培訓為重點,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

制定關於知識資本化並參與分配的相關政策,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職工持股的政策,選擇有條件的企業或區域進行試點;制定鼓勵科技人員創辦科技型企業的政策,降低門檻,放寬條件,為科技人員創辦科技企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狠抓已出臺的促進技術創新,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政策的落實。

加大技術創新立法和執法力度。為加強技術創新,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有關技術創新、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每年組織有關部門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進行專項檢查,推進貫徹落實。要重視和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力度。

(三)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引導和促進高等學校、科研單位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支援其與有實力的大企業進行聯合和重組。重點抓好高校、大院大所的產業化工作,使之成為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生力軍。加快科研機構的改制改革步伐。應用開發型科研機構和設計單位要加快向企業化轉制,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要轉為企業法人或非營利機構。

大力加快民營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把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作為加速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環節,促進它們上規模,上水平。

積極推進科技計劃改革。在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和各主要科技領域發展綱要的巨集觀指導下,調整計劃體系結構,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計劃管理體系。科技計劃體系按三大類計劃設定,即研究發展類計劃、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類計劃、科技能力及產業化環境建設類計劃。第一類計劃包括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攻關計劃及專項科學基金計劃;第二類計劃包括星火計劃、火炬計劃、成果推廣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計劃、重點新產品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第三類計劃包括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風險投資、孵化器建設等。以科技產業化為目標,建立縱深部署、橫向協調的計劃管理體制,加強科技計劃的管理,建立新型的矩陣管理模式,實行計劃決策、管理和評價相對分離,相互制約約束機制,增強計劃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合理性;扶持一批獨立的科技中介機構;建立科學公正的科技評估制度,大力推行科技專案招投標制,進一步完善科技計劃的支撐條件和法規體系。

(四)進一步推進科技對外開放

組織全市科技力量,選擇優勢領域,積極參與國家、省科技合作計劃,大力引進國外先進適用技術和科技成果,提升全市技術創新起點,為提高全省科技實力、技術創新能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服務;全方位開拓國際科技人才資源,尤其是要發揮黃岡海外留學生、同鄉會的作用,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鼓勵海外華人帶技術、成果、資金來鄂創業;鼓勵和支援科技開發機構和企業對外開展合作研究,建立合作關係,吸引海外資金投入到湖北科技事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來;實施科技興貿計劃,大力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努力培植科技產品出口源。培育一批重點出口產品的骨幹企業,扶持一批出口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企業,使其成為科技產品出口的產業基地;構建對外科技合作資訊系統網路,搞好"三庫"(資訊庫、人才庫、渠道庫)建設;大力開展民間對外科技活動,促進民間組織機構成為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橋樑紐帶,發揮其作為官方對外科技合作渠道的補充和延伸的積極作用。

(五)注重加強戰略研究與總體規劃

戰略問題是發展的首要問題。各地、各行業、各單位都要從戰略上對"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進行總體研究,找準切入點,選準突破口,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逐步實施。科技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科技發展的預測研究,掌握國內外科技發展和創新的動態和趨勢,對有較大潛力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行規劃和籌劃;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要加強產品開發、市場開發、資本運作等多層次的戰略研究,確定發展目標和思路,做好發展規劃和佈局,更好地加快企業發展。科技發展計劃要加大對戰略與規劃研究的支援力度,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

第二篇: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加速發展,實現振興崛起的關鍵時期。面對新世紀日趨激烈的經濟技術競爭,我們必須進一步落實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實現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作為新時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務。因此,充分認識黃岡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與部署,研究制定黃岡"十一五"科技發展計劃和長遠規劃,對於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面臨的基本形勢

(一)黃岡科技發展的基本態勢

"十五"期間,全市認真貫徹科教興市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落實,形成了一個重視科技、加速推進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熱潮。隨著一系列推進科教興市,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措施出臺與實施,科技工作的巨集觀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注重創新越來越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技事業穩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蓬勃興起,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取得新進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年,全市專業技術人員達到10.2萬人,較2014年增長8.8%;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到1.2萬人;全市擁有研究開發機構160多個;全市r&d(研究開發)經費投入達到1.8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120%;民營科技企業達到320多家。"十五"期間,以計算機網路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增強了資訊服務能力;部分科研儀器配備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條件得到較大改善。~年,全市專利批准數170餘項,比2014年增長118.9%;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84億元,比2014年增長83%。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呈現勃勃生機,初步形成了以電子資訊、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以及光機電一體化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群。~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44億元,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8%,高新技術產業正成為我市經濟新的增長點。

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初見成效,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方面,培育出一批優質高產抗病的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大力開展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加快了作物品種更新換代的步伐,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有力地推動了全省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轉變;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比2014年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工業方面,運用電子資訊科技、先進製造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能降耗技術等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增強了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全市工業企業近30%的生產裝置實現了微電腦控制,半數以上的企業使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全市工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7.8%,比1995年提高4.8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9%,比2014年增加12.9個百分點,工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得到了增強。

雖然"十五"我市科技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不大,具有高技術含量的名牌產品、知名企業不多,經濟競爭能力不夠強。二是行業技術發展不平衡,多數企業裝備水平、工藝技術還比較落後。三是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能力不強,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四是激勵和引導技術創新的政策不配套,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五是研究開發投入不足,r&d經費佔gdp的比例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科技發展不夠,"科技瓶頸"仍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黃岡科技"十一五"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世紀之交,以資訊科技、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及其產業迅猛發展,人類正加速步入一個嶄新的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我國也即將進入由創新主導經濟增長的新階段。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充分估量科技經濟發展對我市科技工作的影響,迎接科技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加快,國內經濟由賣方市場進一步向買方市場轉變,社會科技需求將更加旺盛,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市科技發展將面臨更加開放的國際環境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為我市科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巨集觀環境,"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成為黨和政府科技工作和經濟工作的重要目標,科教興市戰略成為黃岡發展的第一戰略;國際、國內新一輪產業轉移為湖北乃至黃岡科技及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發展途徑。這些都為"十一五"湖北科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另一方面,黃岡科技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世界新技術革命勢不可擋,我市面臨著工業化和資訊化的雙重壓力;國內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新一輪產業競爭日趨激烈,黃岡作為革命老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形勢十分緊迫,產業技術和企業技術裝備落後,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技術儲備不足,將嚴重製約黃岡經濟的發展。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緊緊把握加快發展這個主題,切實增強加快黃岡科技發展的緊迫感,進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樹立發展觀、市場觀、特色觀,堅持用改革的辦法、開放的辦法,加快科技快速發展,推進我市科技工作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二、黃岡"十一五"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部署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緊緊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堅定不移地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總體跟進、重點突破,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實現技術跨越式

發展"的方針,大力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現代化,促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和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

"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跨越式發展原則。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樹立超常規發展的思想,選擇若干具有自身優勢和較大市場潛力的重要技術領域,趕超全國乃至世界科技先進水平,以技術跨越帶動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2.市場導向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科技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堅持指導性計劃與指令性計劃相結合,通過政策導向與市場競爭機制,有效地推進科技產業化。

3.突出特色原則。特色就是競爭力,就是生產力。在加快推進我市科技進步程序中,要堅持立足黃岡的科技優勢與資源優勢,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促進形成若干新興支柱產業為目標,實施重點突破,形成具有黃岡特色的高新技術產品群、高新技術企業群,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科技經濟協調發展。

4.加強"整合"原則。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放眼全國和世界,在資源配置上加強整合;要積極加強政府部門的整合,發揮科技主管部門"前線指揮部"的作用,統籌協調,實現各部門的合作聯動,致力形成推進技術創新的合力。

5.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的原則。增強對自主創新活動的支援力度,強調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把引進和利用國外省外技術、資本、人才作為加速黃岡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並在引進技術的二次創新上下功夫,努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產品。

(二)發展目標

"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能力進入全省前列;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突破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黃岡經濟的支柱產業;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競爭力和經濟執行的質量、效益顯著提高,經濟、社會、科技協調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全省高市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58.4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交貨值年增長20%;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形成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和市場競爭力的高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以光電子資訊產業、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省的新興支柱產業。

--主要行業的大中型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工業化國家90年代中期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發和培育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的重大新產品;工業資訊化水平、新產品產值率、勞動生產率、產品市場佔有率、企業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主要農作物實現一次品種更新換代,農產品質量顯著改善,競爭力明顯增強;單位面積的產出逐年遞增,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分別提高15和20個百分點;鄉鎮企業裝備、工藝、產品的科技含量,勞動者素質及管理水平有較大提高。

--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的科學家和企業家隊伍,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到1.6萬人;科研基地和企業科研機構建設再上新臺階;全市研究開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財政對科技三項經費的投入佔財政經常性支出的比例達到2.0%,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

(三)總體部署

黃岡市"十一五"科技工作的總體部署是:圍繞一條主線,實施三大工程,強化五項措施。

圍繞一條主線:即緊緊圍繞"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條主線。一方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方面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的現代化。

實施三大工程:即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企業技術進步工程和科技興農工程。

強化五項措施:即著力營造有利於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突出改善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科技對外開放;注重加強戰略研究與總體規劃。

三、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積極培育黃岡第一經濟增長點

高新技術產業是當今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及產業,儘快形成一批對我市國民經濟發展舉足輕重、規模較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對增強我市經濟實力、實現振興崛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原則,以光電子資訊、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三大領域為重點,突破性發展光電子資訊產業和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著力抓好專案、企業、基地三個環節。

(一)優先發展三大領域

1.光電子資訊

重點發展光纖光纜、光通訊系統及裝置、工業鐳射裝置、鐳射醫療裝置、光纖感測器、光電測量儀器、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及其產品,積極發展各種計算機軟體。開發光纖、光纜、光纖預製棒、寬頻光纜、高頻電纜、光電器件及光電儀表、鐳射防偽、cd-rom儲存裝置、多媒體教育軟體、cad/cam軟體、資料庫系統管理軟體、光碟及光碟機、ic卡及其相關產品。加強新型鐳射器、gps、gis系統、新型光纖感測器件、光電材料的研究開發。

2.生物技術及新醫藥

全面實施"湖北省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化推進計劃",重點發展新型中藥、生物工程藥物及新制劑、新型功能食品、醫藥新制劑和以生物農藥、轉基因動植物為重點的農業生物技

nbsp;(一)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提高企業工藝及裝備水平

要加大力度,加快採用電子資訊科技、先進製造技術、節能降耗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傳統產業,特別是機械、冶金、紡織、化工、建材等支柱產業的推廣和應用,實現關鍵技術、關鍵工藝、關鍵裝置的優化升級,促進企業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帶動傳統工業全面升級。

機械工業重點抓好高精密度數控技術、精密成型技術、特種鑄造技術、高等級輸配電配套技術和cad、cims技術等的應用。冶金行業重點加強高效選礦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高效連鑄技術、特種耐火材料新技術和新產品等的應用。

紡織行業重點加強無梭織機、清梳聯、精梳、自動絡筒、oe紡服裝、服裝設計cad以及化纖直接紡、連續紡和服裝後整理新技術等的應用。建材行業重點抓好無機非金屬新材料、非金屬礦深加工及新型建築材料的應用,加快水泥超細磨技術、生產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應用。

化工行業要圍繞石油化工、鹽化工、磷化工三大化工行業產品的深加工,重點應用膜分離、超濾等先進分離技術、先進催化技術和自動化技術。

(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開發

1.針對影響全市工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組織實施科技攻關、技術創新等科技計劃。力爭在下列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虛擬製造、快速原形、模糊控制、數控系統等先進製造技術;

--模具鋼、冷軋鋼生產技術,提高合金鋼潔度和精度的技術;

--纖維混紡、交織一步法染整、棉毛織物高檔印染後整理,化纖模擬織物印染後整理技術;提高麻紡質量的苧麻品種改良、脫膠、紡織及印染整理技術;

--石墨、石膏、膨潤土、石英、磷資源等非金屬礦的深加工新技術;

--農藥復配及農藥新制劑技術,有機原料清潔生產技術。

2.加強"兩高"(高市場佔有率、高技術含量)新產品開發,著力培育名牌產品。重點開發下列產品:

--電動汽車、新型散裝糧食運輸車、雙燃料汽車以及發動機電控系統、汽車發動機自動導航裝置、電液伺服控制系統、安全氣囊、制動防抱死系統、特種車橋、汽車空調、轎車氣門、汽車燈具、汽車密封件、動力轉向器等汽車零部件新產品和汽車效能檢測裝置;

--轎車用先進鋼板系列產品、冷軋矽鋼片系列產品。

--複合超細纖維、功能化纖維、高強力機織土工布、精毛紡面料、高檔化纖面料。

--新型節能、高強、輕質、保溫牆體材料,新型裝飾裝修材料、特種陶瓷、特種玻璃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劑、高效催化劑、塗料、染料中間體、高效低毒安全新農藥等精細化工新產品。

(三)以製造業資訊化為重點,大幅提升傳統工業企業的資訊化水平

製造業,是社會生產力持續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保障,國家或地區經濟競爭水平的最直接體現和實現工業化的主力軍,是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基石。製造業資訊化是用資訊科技改造和武裝傳統產業,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從而培育後發優勢、提升經濟競爭力,促進經濟跨越式發展。黃岡是全國革命老區,傳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大,必須以資訊化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業競爭力,是"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要實施"製造業資訊化重點專項計劃",以支柱產業,尤其是汽車產業為重點,以迅速提升製造業的國際國內競爭力為目標,逐步建立以數字化設計與製造為核心的產品創新系統,以計算機控制為核心的製造自動化系統,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市場行銷系統,以財務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管理資訊系統,加快黃岡企業的現代化程序。

1.加強制造業各行業適用的cad/cims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應用,推進製造業設計的資訊化,力爭5年內使全省製造業的cad技術應用率達到85%以上;積極推進並行設計技術在各行業的開發與應用,力爭cims在製造業重點骨幹企業的應用率達到50%左右。

2.推廣應用機械、製藥、紡織、冶金、化工等行業生產過程的計算機自動化控制技術,實現骨幹企業生產控制的自動化和智慧化。推廣以企業財務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現代企業管理資訊系統,提高企業管理資訊化水平。

3.加強電子商務及網路安全等方面的技術研究開發。加強網路建設與服務功能,積極推進企業上網,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儘快建立自己的區域網,在網際網路上建立網站,促進企業商務的電子化、網路化發展。

五、實施科技興農工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是振興農業的唯一出路。"十一五"期間,要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動力,圍繞服務於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提高農民收入,以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開發應用為重點,大力實施科技興農工程,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程序。

(一)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力度,大力推廣農作物優良新品種、新型設施農業與農業工程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集約化高效養殖技術、農產品保鮮加工新技術等五大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積極推進四優(優質稻米、優質三元豬、優質油菜、優質水果)工程的實施,提高農產品優質化率。

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繼續健全和完善以縣市為中心、以鄉鎮為紐帶、以村為基礎的專群結合的農技推廣體系。對全市鄉鎮農技人員實行"農技推廣服務資格證"和"上崗證"雙證管理制度。

(二)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1.著眼於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努力爭取在農業高新技術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點抓好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優質、高產、高效的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糧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鮮、加工技術研究開發。主要抓好轉基因作物新品種選育,糧棉油雜交優勢利用技術,林、果、特、花卉脫毒種苗選育及快繁技術,基因工程生產動物蛋白,動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農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加強農產品加工保鮮新技術和食品新產品研究開發,注重農作物病蟲測報防治專家系統、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資訊系統、畜禽規模化飼養管理系統等農業資訊科技的研究開發。

2.加強農業新技術示範園區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突出區域重點,建立、完善若干個各具特色的農業新技術示範園區,示範、帶動、輻射、推廣高產、高效種養技術。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建設。

(三)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保持國家長期穩定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我國加入wto後我國農產品市場將面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黃岡是我省農業大市,農業發展事關大局。"十一五"期間要以特色為基儲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動力、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形成產業鏈為核心、企業加基地加農戶為主要模式,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產業化推進計劃",實現優勢整合,重點突破,全面提高我市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業結構的戰略調整和農民增收、脫貧致富、農業增效。

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化要圍繞關鍵技術和新產品開發開展技術創新。糧油等大宗農產品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設技術、雙低油菜適溫榨油新技術、餅粕綜合利用技術、菜籽殼及油腳等副產品利用技術、優質稻米加工技術、水稻加工轉化技術方面重點突破;蓄牧業要實現重大疫病監測防治技術、飼料及資源開發利用技術、肉製品加工技術、特色地方水禽新產品加工技術的重點突破;名特優水產品要實現名優水產苗種繁育技術、水產品保鮮保活與安全貯運技術、水產品加工技術的重點突破;林產品要從林木產品和林產化工兩方面展開,重點突破楊樹等工業用材林高效利用加工技術、林產化學加工技術、生物活性物質提取技術、名優花卉組培技術;優質水果與特色蔬菜要重點突破蓮藕貯運保鮮技術、蓮藕出口系列產品開發、蓮藕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馬鈴薯及蓮藕等工廠化組培生產技術、蔬菜貯運保鮮技術、特色地方蔬菜資源開發技術、特色水生蔬菜資源開發技術、水果採後綜合處理與加工技術;特色資源要重點突破魔芋系列產品開發、名優茶加工與綜合利用技術、蜂產品系列開發加工技術、食用菌加工技術、板栗貯運保鮮和深加技術。

要基本實現以下目標:一是通過協作攻關,在六大優勢領域的30項共性關鍵技術中取得一批重大的農產品加工產業化成果;二是通過扶持10個龍頭企業及其新產品開發和產業化,全面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優勢農產品增值達到3倍以上;三是依靠科技進步,培植龍頭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我市農產品加工工業,壯大龍頭企業的經濟規模,帶動我市特色農業發展。

(四)實施科技扶貧致富行動

發展是硬道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十一五"期間,要以富民、富縣為目標,以優勢資源為載體,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實施大別山區科技致富行動,推進科技扶貧致富,帶動全市廣大農民脫貧致富。

實施大別山科技致富行動,重點建設一個網,抓好5個"十"。建設一個網就是建設農村資訊網,推進大別山區農業資訊化。抓好五個"十",即抓好十大區域性支柱產業的發展,十個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建設,十大農產品加工名牌產品的開發培育,十個重大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的實施,十個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建設。

六、推進社會發展領域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社會發展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科技促進社會發展,要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圍繞提高人的整體素質,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物質精神需求和消費水準,切實推進社會發展領域科技工作。

(一)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域新技術的開發應用

以新技術為切入點,圍繞避孕、節育、優生和生殖保健進行科學研究,為實現人口控制和優生優育目標提供技術保障。重點加強高效新型避孕節育技術、藥物和器具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積極研究開發安全有效的早孕中止藥物。同時要強調以人為本,從提高人口素質和改善生活質量入手,研究發展生殖保健和產前診斷技術,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

(二)開發應用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新產品、新技術,積極發展環保產業

要加強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精礦品位和回收率的方法和技術研究,積極應用採礦新技術。重點開發金礦渣和粉煤灰等廢物資源的高值綜合利用技術和廢棄物材料複合技術。加強水資源利用、保護和水汙染控制綜合整合技術開發,重點開發耗水工業清潔生產技術,研究水資源優化調配和特殊水域淨化技術,推進節水和汙水控制技術產業化。研究應用量大面廣、對環境影響大的汙染源、物的無害化管理及治理方案與技術,開發應用工業汙染源、造紙廢水的防治、城市垃圾處理技術和典型重點工業廢水汙染控制關鍵技術及裝置,積極防治鄉鎮企業發展對環境的汙染。

(三)積極開展減災防災新技術的應用與開發

重點研究開發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安全有重大影響的技術問題。研究、應用短期氣候預測預報技術,地震預測預報技術,火災預報、監控和自動撲救技術,旱情等自然災害的預測預報和防災減災技術措施。

(四)大力開展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要加強對科普工作的領導,逐步將科普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依法治理;充分發揮各級科協、各類學術團體和工會、共青團、婦女組織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合力

伍。要努力創造青年優秀科技人才、特別是撥尖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和條件,委派他們在關鍵技術崗位、管理崗位承擔重任,使他們在實踐中健康成長。積極加強科技人員繼續教育,定期選派優秀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出國學習培訓。鼓勵企業和企業集團與高校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支援高校、大型企業科研機構建立博士後流動站。

要著力提高全體勞動者的整體文化與技術素質。在農村,要以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適用先進科學技術普及為重點,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與技術素質,並結合科技興農和農村工業化、城鎮化程序,著力培養一批科技致富帶頭人和農村經濟技術能手。在城鎮企業,要大力加強職工隊伍文化教育與技能培訓,對新增加的城鎮勞動者要全面進行職業教育,嚴格執行先培訓後上崗;對於下崗待業人員,要根據產業流動的要求進行再就業培訓;對在崗人員要以崗位技能培訓為重點,提高職工的技術素質。

制定關於知識資本化並參與分配的相關政策,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職工持股的政策,選擇有條件的企業或區域進行試點;制定鼓勵科技人員創辦科技型企業的政策,降低門檻,放寬條件,為科技人員創辦科技企業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狠抓已出臺的促進技術創新,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政策的落實。

加大技術創新立法和執法力度。為加強技術創新,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有關技術創新、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每年組織有關部門對有關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進行專項檢查,推進貫徹落實。要重視和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力度。

(三)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引導和促進高等學校、科研單位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支援其與有實力的大企業進行聯合和重組。重點抓好高校、大院大所的產業化工作,使之成為我市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生力軍。加快科研機構的改制改革步伐。應用開發型科研機構和設計單位要加快向企業化轉制,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要轉為企業法人或非營利機構。

大力加快民營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把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作為加速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要環節,促進它們上規模,上水平。

積極推進科技計劃改革。在國家科技發展規劃和各主要科技領域發展綱要的巨集觀指導下,調整計劃體系結構,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科技計劃管理體系。科技計劃體系按三大類計劃設定,即研究發展類計劃、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類計劃、科技能力及產業化環境建設類計劃。第一類計劃包括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攻關計劃及專項科學基金計劃;第二類計劃包括星火計劃、火炬計劃、成果推廣計劃、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計劃、重點新產品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第三類計劃包括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風險投資、孵化器建設等。以科技產業化為目標,建立縱深部署、橫向協調的計劃管理體制,加強科技計劃的管理,建立新型的矩陣管理模式,實行計劃決策、管理和評價相對分離,相互制約約束機制,增強計劃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合理性;扶持一批獨立的科技中介機構;建立科學公正的科技評估制度,大力推行科技專案招投標制,進一步完善科技計劃的支撐條件和法規體系。

(四)進一步推進科技對外開放

組織全市科技力量,選擇優勢領域,積極參與國家、省科技合作計劃,大力引進國外先進適用技術和科技成果,提升全市技術創新起點,為提高全省科技實力、技術創新能力,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服務;全方位開拓國際科技人才資源,尤其是要發揮黃岡海外留學生、同鄉會的作用,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鼓勵海外華人帶技術、成果、資金來鄂創業;鼓勵和支援科技開發機構和企業對外開展合作研究,建立合作關係,吸引海外資金投入到湖北科技事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來;實施科技興貿計劃,大力促進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努力培植科技產品出口源。培育一批重點出口產品的骨幹企業,扶持一批出口市場前景好的高新技術企業,使其成為科技產品出口的產業基地;構建對外科技合作資訊系統網路,搞好"三庫"(資訊庫、人才庫、渠道庫)建設;大力開展民間對外科技活動,促進民間組織機構成為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橋樑紐帶,發揮其作為官方對外科技合作渠道的補充和延伸的積極作用。

(五)注重加強戰略研究與總體規劃

戰略問題是發展的首要問題。各地、各行業、各單位都要從戰略上對"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進行總體研究,找準切入點,選準突破口,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逐步實施。科技管理部門要加強對科技發展的預測研究,掌握國內外科技發展和創新的動態和趨勢,對有較大潛力的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興產業的發展進行規劃和籌劃;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要加強產品開發、市場開發、資本運作等多層次的戰略研究,確定發展目標和思路,做好發展規劃和佈局,更好地加快企業發展。科技發展計劃要加大對戰略與規劃研究的支援力度,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預見性。

第三篇:科技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進步,加快產業優化升級,加速發展,實現振興崛起的關鍵時期。面對新世紀日趨激烈的經濟技術競爭,我們必須進一步落實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把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實現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作為新時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務。因此,充分認識黃岡科技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與部署,研究制定黃岡"十一五"科技發展計劃和長遠規劃,對於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強技術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面臨的基本形勢

(一)黃岡科技發展的基本態勢

"十五"期間,全市認真貫徹科教興市戰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落實,形成了一個重視科技、加速推進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熱潮。隨著一系列推進科教興市,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政策措施出臺與實施,科技工作的巨集觀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注重創新越來越成為全市上下的共識,極大地激發和調動了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科技事業穩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蓬勃興起,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不斷取得新進展,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的發展。

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科技事業進一步發展。2014年,全市專業技術人員達到10.2萬人,較2014年增長8.8%;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到1.2萬人;全市擁有研究開發機構160多個;全市r&d(研究開發)經費投入達到1.8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120%;民營科技企業達到320多家。"十五"期間,以計算機網路為代表的現代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較大進展,增強了資訊服務能力;部分科研儀器配備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條件得到較大改善。2014年,全市專利批准數170餘項,比2014年增長118.9%;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84億元,比2014年增長83%。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呈現勃勃生機,初步形成了以電子資訊、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以及光機電一體化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群。2014年,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1.44億元,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8%,高新技術產業正成為我市經濟新的增長點。

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初見成效,產業技術水平明顯提升,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方面,培育出一批優質高產抗病的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大力開展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加快了作物品種更新換代的步伐,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有力地推動了全省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轉變;科技進步對農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比2014年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工業方面,運用電子資訊科技、先進製造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節能降耗技術等高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增強了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生產技術水平;全市工業企業近30%的生產裝置實現了微電腦控制,半數以上的企業使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全市工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7.8%,比1995年提高4.8個百分點;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9%,比2014年增加12.9個百分點,工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得到了增強。

雖然"十五"我市科技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不大,具有高技術含量的名牌產品、知名企業不多,經濟競爭能力不夠強。二是行業技術發展不平衡,多數企業裝備水平、工藝技術還比較落後。三是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技術創新動力不足,能力不強,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四是激勵和引導技術創新的政策不配套,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五是研究開發投入不足,r&d經費佔gdp的比例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科技發展不夠,"科技瓶頸"仍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黃岡科技"十一五"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世紀之交,以資訊科技、生物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及其產業迅猛發展,人類正加速步入一個嶄新的以知識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我國也即將進入由創新主導經濟增長的新階段。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必須充分估量科技經濟發展對我市科技工作的影響,迎接科技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加快,國內經濟由賣方市場進一步向買方市場轉變,社會科技需求將更加旺盛,特別是隨著我國加入wto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市科技發展將面臨更加開放的國際環境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為我市科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巨集觀環境,"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成為黨和政府科技工作和經濟工作的重要目標,科教興市戰略成為黃岡發展的第一戰略;國際、國內新一輪產業轉移為湖北乃至黃岡科技及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和發展途徑。這些都為"十一五"湖北科技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另一方面,黃岡科技發展面臨著嚴峻的

挑戰;世界新技術革命勢不可擋,我市面臨著工業化和資訊化的雙重壓力;國內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的新一輪產業競爭日趨激烈,黃岡作為革命老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形勢十分緊迫,產業技術和企業技術裝備落後,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技術儲備不足,將嚴重製約黃岡經濟的發展。

面對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緊緊把握加快發展這個主題,切實增強加快黃岡科技發展的緊迫感,進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樹立發展觀、市場觀、特色觀,堅持用改革的辦法、開放的辦法,加快科技快速發展,推進我市科技工作實現新突破,邁上新臺階。

二、黃岡"十一五"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總體部署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緊緊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堅定不移地貫徹"有所為、有所不為,總體跟進、重點突破,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實現技術跨越式發展"的方針,大力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加速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現代化,促進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和社會生產力質的飛躍。

"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1.跨越式發展原則。要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樹立超常規發展的思想,選擇若干具有自身優勢和較大市場潛力的重要技術領域,趕超全國乃至世界科技先進水平,以技術跨越帶動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2.市場導向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在科技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堅持指導性計劃與指令性計劃相結合,通過政策導向與市場競爭機制,有效地推進科技產業化。

3.突出特色原則。特色就是競爭力,就是生產力。在加快推進我市科技進步程序中,要堅持立足黃岡的科技優勢與資源優勢,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促進形成若干新興支柱產業為目標,實施重點突破,形成具有黃岡特色的高新技術產品群、高新技術企業群,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科技經濟協調發展。

4.加強"整合"原則。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區劃界限,放眼全國和世界,在資源配置上加強整合;要積極加強政府部門的整合,發揮科技主管部門"前線指揮部"的作用,統籌協調,實現各部門的合作聯動,致力形成推進技術創新的合力。

5.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相結合的原則。增強對自主創新活動的支援力度,強調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把引進和利用國外省外技術、資本、人才作為加速黃岡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並在引進技術的二次創新上下功夫,努力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產品。

(二)發展目標

"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科技創新能力進入全省前列;高新技術產業化取得突破性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黃岡經濟的支柱產業;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競爭力和經濟執行的質量、效益顯著提高,經濟、社會、科技協調發展。

--高新技術產業取得突破性發展,全省高市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58.4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交貨值年增長20%;開發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品,形成一批具有較大規模和市場競爭力的高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以光電子資訊產業、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省的新興支柱產業。

--主要行業的大中型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工業化國家90年代中期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開發和培育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的重大新產品;工業資訊化水平、新產品產值率、勞動生產率、產品市場佔有率、企業管理水平明顯提高。

--主要農作物實現一次品種更新換代,農產品質量顯著改善,競爭力明顯增強;單位面積的產出逐年遞增,農業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分別提高15和20個百分點;鄉鎮企業裝備、工藝、產品的科技含量,勞動者素質及管理水平有較大提高。

--培養和造就一批高素質的科學家和企業家隊伍,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到1.6萬人;科研基地和企業科研機構建設再上新臺階;全市研究開發經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財政對科技三項經費的投入佔財政經常性支出的比例達到2.0%,基本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多元化的科技投入體系。

(三)總體部署

黃岡市"十一五"科技工作的總體部署是:圍繞一條主線,實施三大工程,強化五項措施。

圍繞一條主線:即緊緊圍繞"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這條主線。一方面加強創新體系建設,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為國民經濟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方面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傳統產業的現代化。

>實施三大工程:即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企業技術進步工程和科技興農工程。

強化五項措施:即著力營造有利於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突出改善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推進科技對外開放;注重加強戰略研究與總體規劃。

三、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積極培育黃岡第一經濟增長點

高新技術產業是當今國際科技和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是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高新技術及產業,儘快形成一批對我市國民經濟發展舉足輕重、規模較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對增強我市經濟實力、實現振興崛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限目標、重點突破"的原則,以光電子資訊、生物技術與新醫藥、新材料三大領域為重點,突破性發展光電子資訊產業和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著力抓好專案、企業、基地三個環節。

(一)優先發展三大領域

1.光電子資訊

重點發展光纖光纜、光通訊系統及裝置、工業鐳射裝置、鐳射醫療裝置、光纖感測器、光電測量儀器、計算機與網路技術、移動通訊技術及其產品,積極發展各種計算機軟體。開發光纖、光纜、光纖預製棒、寬頻光纜、高頻電纜、光電器件及光電儀表、鐳射防偽、cd-rom儲存裝置、多媒體教育軟體、cad/cam軟體、資料庫系統管理軟體、光碟及光碟機、ic卡及其相關產品。加強新型鐳射器、gps、gis系統、新型光纖感測器件、光電材料的研究開發。

2.生物技術及新醫藥

全面實施"湖北省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化推進計劃",重點發展新型中藥、生物工程藥物及新制劑、新型功能食品、醫藥新制劑和以生物農藥、轉基因動植物為重點的農業生物技術產品。開發基因工程藥物、細胞因子產品、預防性疫苗、診斷試劑、新型抗病毒、維生素、氨基酸合成藥、bt生物農藥和植物農藥新產品,新型高效酶製劑,加強轉基因動植物的研究開發。

3.新材料

重點發展複合材料、高分子材料。開發可降解農膜母料和農用新材料、電子專用材料、生物醫學材料及體內植入物、稀土材料、複合金屬材料製備工藝及成套裝置、油田化學品、工程塑料生產技術及裝備和通用塑料高效能化、高效能塗料、高效能密封材料及製品、超細粉體材料、特種增強材料及製品、新型防水建築材料等。

(二)重點抓好專案、企業、基地三個環節

1.集中力量,實施一批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

"十一五"期間,每年選擇10項左右市場前景廣闊、經濟效益巨大的專案,集中資源,重點組織實施,使重大專案成為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突破口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爭取國家各部門對我市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的支援,爭取重大專案進入國家、省各類專項計劃;技改計劃和火炬計劃對重大專案予以重點支援。

2.按照"抓大促小"的原則,抓好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

實施大公司戰略和品牌戰略。積極推動和支援企業兼併、重組、上市,"十五"期間,培育若干個年銷售收入過1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和30個左右年銷售收入過千萬元的高新技術企業,使它們成為技術創新能力強、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可觀的骨幹企業。以培育知名品牌為核心,以提高市場競爭力為目標,推動一批在全國有技術競爭力的大型骨幹高新技術企業的形成。

在抓好大企業的同時,積極為中小企業的成長創造條件。廣納人才,廣籌資金,採取優惠的政策,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壯大,形成一大批機制靈活、管理規範、市場適應性強、具有競爭活力的高新技術中小企業。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活躍創新氛圍,提供後備專案,培養和鍛鍊大批企業家和技術創新人才,積累人力資本。

3.加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與發展步伐

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點、提高水平、辦出特色的總要求,加快高新區的建設與發展。要將農業高新技術及產業示範園建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抓好抓實。著重推進以下工作:一是建設好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增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家的"孵化"功能。二是抓好標誌性高新技術產業園,在園內形成產業特色和優勢。三是重點建立和完善企業技術中心,培育企業自主開發產品的能力,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四是各區每年滾動實施5個產學研合作的重點高新技術產業化專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三)著力發展光電子資訊產業

光電子資訊科技是21世紀的核心技術之一,光電子資訊產業是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戰略產業。必須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舉全市之力,集全國之力,借世界之力。,以開放引進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抓大與促小相結合,實現集約型、跨越式的發展。重點發展四大產品群。

&n

bsp;發展四大光電子資訊產品群,即發展以光纖光纜、光通訊器件、光通訊系統及裝置、移動通訊系統及裝置為主體的資訊光電子產品群;以工業鐳射、醫療鐳射、光學元器件為主體的能量光電子產品群;以光纖感測、光儲存、光顯示、光輸入為主體的應用光電子產品群;以應用軟體、電子商務軟體為主體的軟體產品群。

(四)全面推進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化

21世紀是更加註重生命質量的世紀,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將是國際競爭最激烈、也最具發展潛力的戰略性高新技術產業之一。"十一五"期間,要整合優勢,特色發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為出發點,以促進和帶動全市的戰略性結構調整為目標,全面貫徹"湖北省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化推進計劃"。

實施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化推進計劃要以"高水平、高速度、高效益"為基本思路,以重大專案為紐帶,整合推進;以基地為依託,點面結合;以培育持續創新能力為根本手段,開放式發展,形成外引內聯,共同推進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化的良好局面。

要以中藥現代化為突破口,積極推進現代技術與傳統中醫藥結合,重點加強中藥複方的二次開發和中藥新劑型的研製,形成一批優質中藥品種;以生物工程產品為新增長點,大力發展自主產權的產品,重點研製生物工程藥物和生物製劑,著力抓好現有優勢產品的創新與產業化,大力推進保健食品規模化、叢集式發展;積極運用現代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的原料藥及化學合成藥工業,繼續抓好現有優勢原料藥的產品創新,重點研製化學齡前新藥和開發藥物新劑型,保持和壯大我省原料藥及化學合成藥的優勢地位;積極推進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重點加強動植物新品種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加大農業生物製劑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繼續抓好設施農業的配套開發,進一步發展綠色食品。

努力實現四大目標:一是全省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實現產值25億元,其中,新醫藥產業和農業生物技術產業產值分別達到17億元和4億元,產業實力顯著增強;二是培育一批能參與國際競爭的知名品牌、拳頭產品和龍頭企業,形成1-2個年產值過10億、10個以上過1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和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業;三是創新基地建設成效顯著,初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農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和良好執行機制,整體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四是形成以武穴為龍頭,輻射和帶動全市各縣市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迅速發展的良好格局。

四、實施企業技術進步工程,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

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調整工業經濟結構,是"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務。"十一五"期間,要把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從工藝裝備、產品開發到企業資訊化各個環節,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抓緊落實。

(一)用高新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工業,提高企業工藝及裝備水平

要加大力度,加快採用電子資訊科技、先進製造技術、節能降耗技術等高新技術在傳統產業,特別是機械、冶金、紡織、化工、建材等支柱產業的推廣和應用,實現關鍵技術、關鍵工藝、關鍵裝置的優化升級,促進企業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帶動傳統工業全面升級。

機械工業重點抓好高精密度數控技術、精密成型技術、特種鑄造技術、高等級輸配電配套技術和cad、cims技術等的應用。冶金行業重點加強高效選礦及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高效連鑄技術、特種耐火材料新技術和新產品等的應用。

紡織行業重點加強無梭織機、清梳聯、精梳、自動絡筒、oe紡服裝、服裝設計cad以及化纖直接紡、連續紡和服裝後整理新技術等的應用。建材行業重點抓好無機非金屬新材料、非金屬礦深加工及新型建築材料的應用,加快水泥超細磨技術、生產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應用。

化工行業要圍繞石油化工、鹽化工、磷化工三大化工行業產品的深加工,重點應用膜分離、超濾等先進分離技術、先進催化技術和自動化技術。

(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強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開發

1.針對影響全市工業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組織實施科技攻關、技術創新等科技計劃。力爭在下列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虛擬製造、快速原形、模糊控制、數控系統等先進製造技術;

--模具鋼、冷軋鋼生產技術,提高合金鋼潔度和精度的技術;

--纖維混紡、交織一步法染整、棉毛織物高檔印染後整理,化纖模擬織物印染後整理技術;提高麻紡質量的苧麻品種改良、脫膠、紡織及印染整理技術;

--石墨、石膏、膨潤土、石英、磷資源等非金屬礦的深加工新技術;

--農藥復配及農藥新制劑技術,有機原料清潔生產技術。

2.加強"兩高"(高市場佔有率、高技術含量)新產品開發,著力培育名牌產品。重點開發下列產品:

&nb

sp;--電動汽車、新型散裝糧食運輸車、雙燃料汽車以及發動機電控系統、汽車發動機自動導航裝置、電液伺服控制系統、安全氣囊、制動防抱死系統、特種車橋、汽車空調、轎車氣門、汽車燈具、汽車密封件、動力轉向器等汽車零部件新產品和汽車效能檢測裝置;

--轎車用先進鋼板系列產品、冷軋矽鋼片系列產品。

--複合超細纖維、功能化纖維、高強力機織土工布、精毛紡面料、高檔化纖面料。

--新型節能、高強、輕質、保溫牆體材料,新型裝飾裝修材料、特種陶瓷、特種玻璃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劑、高效催化劑、塗料、染料中間體、高效低毒安全新農藥等精細化工新產品。

(三)以製造業資訊化為重點,大幅提升傳統工業企業的資訊化水平

製造業,是社會生產力持續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保障,國家或地區經濟競爭水平的最直接體現和實現工業化的主力軍,是社會及經濟發展的基石。製造業資訊化是用資訊科技改造和武裝傳統產業,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從而培育後發優勢、提升經濟競爭力,促進經濟跨越式發展。黃岡是全國革命老區,傳統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較大,必須以資訊化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業競爭力,是"十一五"黃岡科技發展的重要任務。要實施"製造業資訊化重點專項計劃",以支柱產業,尤其是汽車產業為重點,以迅速提升製造業的國際國內競爭力為目標,逐步建立以數字化設計與製造為核心的產品創新系統,以計算機控制為核心的製造自動化系統,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市場行銷系統,以財務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管理資訊系統,加快黃岡企業的現代化程序。

1.加強制造業各行業適用的cad/cims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應用,推進製造業設計的資訊化,力爭5年內使全省製造業的cad技術應用率達到85%以上;積極推進並行設計技術在各行業的開發與應用,力爭cims在製造業重點骨幹企業的應用率達到50%左右。

2.推廣應用機械、製藥、紡織、冶金、化工等行業生產過程的計算機自動化控制技術,實現骨幹企業生產控制的自動化和智慧化。推廣以企業財務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現代企業管理資訊系統,提高企業管理資訊化水平。

3.加強電子商務及網路安全等方面的技術研究開發。加強網路建設與服務功能,積極推進企業上網,鼓勵有條件的大中型企業儘快建立自己的區域網,在網際網路上建立網站,促進企業商務的電子化、網路化發展。

五、實施科技興農工程,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業是振興農業的唯一出路。"十一五"期間,要以農業科技創新為動力,圍繞服務於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和提高農民收入,以農業生物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開發應用為重點,大力實施科技興農工程,加快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程序。

(一)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

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力度,大力推廣農作物優良新品種、新型設施農業與農業工程技術、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集約化高效養殖技術、農產品保鮮加工新技術等五大農業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積極推進四優(優質稻米、優質三元豬、優質油菜、優質水果)工程的實施,提高農產品優質化率。

加強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繼續健全和完善以縣市為中心、以鄉鎮為紐帶、以村為基礎的專群結合的農技推廣體系。對全市鄉鎮農技人員實行"農技推廣服務資格證"和"上崗證"雙證管理制度。

(二)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1.著眼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努力爭取在農業高新技術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點抓好適應農業結構調整的優質、高產、高效的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糧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鮮、加工技術研究開發。主要抓好轉基因作物新品種選育,糧棉油雜交優勢利用技術,林、果、特、花卉脫毒種苗選育及快繁技術,基因工程生產動物蛋白,動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農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加強農產品加工保鮮新技術和食品新產品研究開發,注重農作物病蟲測報防治專家系統、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資訊系統、畜禽規模化飼養管理系統等農業資訊科技的研究開發。

2.加強農業新技術示範園區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突出區域重點,建立、完善若干個各具特色的農業新技術示範園區,示範、帶動、輻射、推廣高產、高效種養技術。加強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建設。

(三)著力推進農產品加工產業化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保持國家長期穩定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我國加入wto後我國農產品市場將面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黃岡是我省農業大市,農業發展事關大局。"十一五"期間要以特色為基儲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動力、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形成產業鏈為核心、企業加基地加農戶

第四篇:科技發展十一五計劃及2014年遠景規劃綱要

“十一五”期間,是舉國上下著力實施“三步走”戰略,奮力朝著小康目標闊步邁進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一接三新”、“爭當四個排頭兵” 、“融入一小時經濟圈”的振奮時期。為了大力推進全市科技進步的程序,打造好科技發展的對接平臺,進一步為全市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特制定本《綱要》。

一、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

)、指導思想:堅持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技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方針,全面貫徹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對接長珠閩、搶抓新機遇、增創新優勢、建設新**”的要求,深入實施科教興市和可持續發展兩大戰略。以結構的優化和產業的升級,促進工業經濟跨越式發展和農業產業化的調整為目標;以引進、消化、推廣為主要途徑;以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促進農業的科技成果推廣為核心。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導向相結合,利用兩個市場,發揮兩種資源。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及效益優先原則,重點發展若干高新技術企業,培植一批實力強勁的民營科技企業,大力推廣以良種良法為主的農業先進適用技術;著力實施專利、技術標準戰略,大力增強科技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努力把全市科技進步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二)、基本原則:

1、可持續發展原則。要以促資源、環保與經濟協調發展為目標,加強科技進步在提高生產與資源利用率、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等方面的作用;要把促進經濟的發展放在首位,將科技進步真正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力;要加強科技進步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科技進步的可持續發展。

2、目標導向原則。既要突出我市自身的特色,又要與國家、省、贛州市科技、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協調。

3、有限目標原則。要把有限的人、財、物力集中起來,優化組合,形成合力,集中力量發展那些一旦突破就能對本市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帶動作用的關鍵技術領域。

4、遠近結合原則。既要解決近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難點、重點問題,又要為下一步全市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5、市場與計劃結合原則。要把市場機制作為配置科技資源的基本手段。以市場為導向,堅持效益優先,遵循市場經濟與科技工作規律。同時,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巨集觀指導作用,用好用活政策手段,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科技進步。

6、自主與引進相結合原則。在培養、壯大現有四大支柱產業的基礎上,對有色金屬、稀土材料、甜柚、特種養殖、花卉等地方優勢產業做好自主開發。掌握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成果。廣泛大力引進成熟的先進適用技術。

7、高低結合原則。重視發展地方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注重科技研究,側重成果推廣。

二、發展目標:

根據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接三新”、“爭當四個排頭兵”的要求,結合我市科技和經濟發展現狀,力爭到2014年實現全市科技進步的重要方面和科技綜合實力在贛州市名列前茅,到2014年居全省縣(市)級排位3名內的總體目標。具體目標是:

(一)、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新材料、稀土、有色金屬加工,環保產品、機電一體化等領域的新技術產業。到201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40%,2014年超過60%。

(二)、民營科技企業。加大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力度,擴張數量,提高質量。到2014年,全市新增工業支柱產業2個以上,每個支柱產業領域培育2-3家中型以上的民營科技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總數達15戶以上。到2014年全市支柱產業領域形成3-5家大中型民營科技企業,總數達30家以上。

(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大力引進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適用技術,促進農業產業化,不斷提高綜合效益。到2014年,全市建立1-2個具有較高水平的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果業、園藝與花卉、商品蔬菜、特色養殖等重點農業產業化領域,每個產業建1-3箇中等規模的科技示範基地。良種良法推廣面達98%以上。

(四)、資訊化程序。到2014年,全市城鎮區域資訊化水平達到贛南中上水平。2014年達先進水平。2014年,全市5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實現資訊化管理系統,2014年達90%以上。

(五)、專利、技術標準。大力引導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實施專利技術標準戰略。到2014年,全市建立1家專利試點企業,到2014年6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建立專利工作機制、90%以上的企業通過國際質量管理體系的認證。

(六)、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為兩翼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到2014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和50%以上的民營科技企業、60%以上的大中型企業建有內部技術開發機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到2014年,以生產力促進中心、專利服務中心、科技評估中心、科技資訊

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科技企業孵化器——科技創業中心等陸續建成並投入使用。

三、扶持和發展重點

(一)、工業科技:

1、高新技術及其產業

(1)、新材料:充分利用有色金屬、稀有金屬、非金屬及化工礦產資源,開發、引進、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發展壯大礦產品加工業,重點研究、開發和支援低品位礦的冶煉,大力推廣中

礦(含鎢細泥)直接生產鎢化合物產品工藝技術。有效提高鎢資源利用率。

不斷提高玻璃纖維、環保塗料、精鉍純銀、鎢酸鈉等產品的品位,支援開發後續產品如超細(奈米)鎢粉、硬質合金工具,特種鎢絲等建設專案。

稀土材料方面,稀土燈用三基色熒光粉質量趕超國內先進水平。

(2)、食品工業:大力發展以捲菸、果業(甜柚)、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食品工業,使全市四大支柱產業之一的食品加工業久盛不衰。扶持一批能形成產業鏈,帶動一方產業經濟發展的農業化龍頭企業。

(3)、電子資訊:推進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資訊化,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依託“數字贛州”,扶持可視電話、智慧化廣播等電子資訊行業的發展。

(4)、機電一體化:應用現代化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機電一體化,提高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效益。在機電(各類機床裝置)行業中大力推廣數字控制、自動頻率控制和自動頻幅控制技術,扶持老舊裝置的脫胎換骨,促進傢俱製造業的快速、穩步發展。

(5)、服裝加工:不斷引進新工藝、新裝置、新技術,引導服裝業向品牌、檔次、集團、規模的方向發展,不斷提升**服裝在國內、國際市場的佔有份額。

2、民營科技企業

通過加強領導,完善扶持政策,加大人才啟用力度,提高民營科技企業家素質,增加資金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等各項措施,加快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重點發展以有色金屬和稀土產品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和以齒輪、水力發電裝置為主的機電一體化產業。應用現代化技術改造木材加工、食品、服裝等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和農副產品加工產業等領域的民營科技企業。融入一小時經濟圈後,形成以企業、大集團為龍頭,創新機構為支撐,廣大科技型中小型企業為基礎的民營科技企業群體,使我市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步入贛州市前列。

(二)、農業科技

1、現代農業技術示範

(1)、果業、商品蔬菜、瓜果、花卉等生產技術近年有較大發展。

①、甜柚:一是抓好無核柚新品種的選育,二是引進福建官溪密柚、梅州沙田柚等良種,三是繼續大力發展龍回早熟柚、江壩柚、齋婆柚等傳統品種,四是大力開發幼果。

②、臍橙:積極引進國外新品種,大力推廣紐賀爾、朋娜、奈沃裡等臍橙優良品種。

③、著力引進“尋烏特早熟密桔品種”,贛南野生南酸棗、於都大盒柿、石城牛心柿、日本甜柿、龍南板栗、無核桃李、脫毒豐香草莓、銀杏等新品種。

④、抓好蔬菜優質、抗病蟲、抗逆、適合裝置栽培的新品種選育和引進推廣,大力發展設施蔬菜,近幾年以發展簡易溫室大棚為主。通過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和高檔珍稀蔬菜打入贛州市場。

⑤、開發出1-2個國家野生名貴花卉新品種。抓好國家級野生名貴花卉鐵涼傘的引進推廣,逐步建立脫毒組培、離體快繁、質量監控、原種繁育基地。

2、糧食生產技術

培育和引進適合我市種植的優質、高產、抗病蟲害糧食優良品種。重點推廣“田兩優66”、“全優436”、“全優402”、“株兩優02”和“全優191”、“新香優207”、“d優527”、“k優金谷1號”等優質品種及拋秧、薄露灌溉新技術,建立全市糧食育種中心,引進和自主研製相結合的路子。

3、畜牧養殖技術

重點進行肉牛、豬、鵝、鴨、野雞等新品種的引進和雜交優勢的利用。擴大特種畜禽品種的引進與改良。加快養殖業區域化、專業化的程序,建成各具特色的養殖業經濟帶。制定與推廣不同飼養規模及條件畜禽高效飼養技術規程。重視特種動物養殖技術的引進和推廣。

4、水產養殖技術

大力發展水產良種繁育技術和特種水產產業。重點抓好蝦、鰻、蟹、鱉、龜,大湖新銀魚、大銀魚、三角帆蚌、建鯉、斑鱖、刺胸蛙、烏鱧、南方大口鯰等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

5、農副產品的儲藏、保鮮和加工適應技術

(1)、注重加工裝置及工藝的引進、消化和研製開發,扶持應用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尤其是南瓜、甜柚等保鮮技術和高效、低毒保鮮製劑的研究與開發。

(2)、重點發展新型保藏技術(輻照、無菌包裝、速凍、高壓處理等)、綜合利用、節糧、環保、分離、提純、包埋、重組技術(超微、低溫粉碎、超濾及滲透等)、營養功能強化技術等。

四、重大專案和重點戰略

(一)、資訊網路建設。主抓數字科技局專案建設。由網上辦公自動化、網上專案申報、專案智慧評估科技資訊釋出四大系統組成。系統網路架構採用內部管理與wab 相結合的模式,利用地理資訊科技整合全市科技資訊資源,逐步實現辦公自動化。

(二)、產業基地建設。

1、基礎設施。“四大產業化園區”(即東山、龍嶺、羅邊和章惠渠工業園)規劃更趨統一,佈局更趨合理,按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的標準發展。“十一五”期間,龍嶺工業園中的科技園區建設初具規模。到2014年,北部山區爭取有1-2個工業園區建成。

2、產業化。建設“四大產業”即優化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加工、稀土磁性材料、玻纖和環保塗料等產業。

(三)、製造業資訊化。一是完善和健全製造業資訊化協調指導和專家諮詢體系;二是建立製造業資訊化促進中心;三是在1-2家重點企業(如木工機械製造廠)實施製造業資訊化工程應用示範,新產品貢獻率達到30%以上。

(四)、專利戰略。

1、採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專利申請的數量和質量。“十一五”期間,專利申請量年增長平均達到15%。

2、對符合本市經濟發展方向,具有良好產業基礎和發展前景的發明創造,在引進、實施時,給予一定優惠政策,對專利技術實施資金扶持。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創辦專利孵化器,如智慧財產權市場。專利技術產業化的程序明顯加快,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明顯提高。到2014年,高新技術領域的重大專利技術60%以上得到實施,30%以上形成產業。

3、大力培育一些擁有自主產權、主業突出、核心能力強的專利示範企業。

4、強化執法工作管理和監督,依法查處假冒他人專利行為,及時處理侵權糾紛,維護專利權人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

5、充分運用專利制度的促進和保護功能,加強技術創新,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大力推進專利技術向生產力轉化,鼓勵依託專利興辦科技型企業。“十一五”期間,要通過實施專利戰略,打破經濟已開發國家靠專利構成的技術壁壘,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產品優勢,實現全市各類新型工業產業的跳躍式發展。

五、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一)、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機構。促進高新技術企業建立符合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發展規律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產學研結合,建設企業技術中心,抓好一批技術創新試點的高新技術企業。融入一小時城市經濟圈後,力爭在全市高新技術企業中建成一個以上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二)、民營科技企業技術創新機構。積極引導全市民營科技企業通過增加技術投入,引進技術和管理人才,開展橫向技術協作等各種措施改變內部技術開發機構少、規模小、人才缺、水平低、裝備差的局面,逐步健全和完善技術開發機構。

(三)、中介服務體系。以市場調節為手段,以明確產權為前提,以融入一小時城市經濟圈為依託,儘快建立和完善面向社會,面向企業的生產力促進中心、資訊服務中心、專利服務中心、技術交易中心、科技人才中心等中介機構。

(四)、以四大工業園區和中介服務中心為視窗,引導和引進國外高校、科研機構、各類拔尖人才進駐我市創新創業。促進成果轉化、壯大科技型企業。

(五)、農業科研培訓服務體系。圍繞促進農業產業化特別是果業、花卉、畜牧、家禽業等特色農業的產業化,大力引進推廣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和適應技術。配合“農民知識化工程”,積極開展農村星火計劃和科技扶貧。

六、政策措施

(一)、加強領導。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等發展新觀念,加強對科技工作的督促推進。在領導層上形成時時處處,月月日日談科技、學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圍。

(二)、增加投入。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積極吸納社會投入的科技投入機制。五年內,市級科技“三項經費”佔本級財政支出的0.5%以上。同時,加大企業技術開發投入力度,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科技產業領域的政策。

(三)、完善政策。儘快完善和制定(更多好範文請關注:)《關於鼓勵和扶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規定》、《關於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若干規定》、《關於鼓勵科技人員創業的若干規定》等一批加快科技進步的政策措施。

(四)、啟用人才。通過加大培養、引進、激勵力度,造就一支開拓進取、創新創業的科技人才隊伍,為全市科技、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五)、建設基地。引智引資雙管齊下,2-5年內在龍嶺工業園建成一個集高新技術、高科技產品為一體的具有樣榜和帶動作用的科技園,並向一小時經濟圈內輻射。

(六)、健全網路。確保科技成果能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市、鄉(街道辦)、村、組四級必須健全能運轉正常的科技網路,以承載橫向合作、學習培訓、學用結合等科技工作的滿負荷執行。為此,市、鄉(街道辦)、村、組四級必須解決辦公用地和專人專編問題。

第五篇: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

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

依靠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和諧社會的戰略選擇。“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已經成為實施這一戰略的重要手段。中國近二十年的實踐表明,科技企業孵化器(也稱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作為連線知識創新源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橋樑,作為培育自主創新企業和企業家的平臺,已成為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成為創新成果產業化的重要載體;成為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強大支撐力量;成為現代高新技術服務業的重要內容;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級政府的關心支援下,在火炬計劃的指引下,我國孵化器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孵化器大力弘揚創業精神和創業文化,以人為本,在將科技資源迅速高效地轉變為社會生產力,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和企業家,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輝煌成就。

為推動我國孵化器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按照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精神,制定本綱要。

一、“十五”期間的發展與目前存在的問題

“十五”期間,我國孵化器事業高速發展,新建的孵化器超過過去10年的總和,數量顯著增加,孵化能力顯著增強,孵化服務質量顯著提高,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作用顯著體現。目前,全國已擁有各類孵化器500餘家,其中經科技部認定的國家級創業中心137家、軟體園24家;經科技部、教育部、人事部、國家外專局共同認定的留學人員創業園21家;經科技部、教育部共同認定的大學科技園50家。

“十五”期間,孵化器使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超常規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我國中小企業的整體素質和質量,已經成為區域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基地、吸引和集聚科技人才的重要載體和培育中小科技企業的主要力量。2014年根據對上報的534家孵化器的統計,各類孵化器孵化場地總面積達1969.9萬平方米,正在孵化著39491家企業,佔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的1/3左右;在孵企業申請專利17225項,其中發明專利6028項,獲批准專利10926項,其中發明專利3949項;在孵企業年技工貿總收入實現1625.4億元,創造直接就業機會71萬多個;已累計畢業企業15815家,已培養出境內外上市公司50餘家。

“十五”期間,政府引導下的孵化器投資主體多元化形成趨勢,湧現出一批適應各類創新創業主體需要、富有特色、形式多樣的孵化器;孵化器網路和協會組織向地區、省市等層次縱深發展,專業性研究機構、媒體等行業服務機構破土而出,形成了現代科技服務行業雛形;國際企業孵化器、海外科技創業園為我國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提供了新舞臺,國際培訓、交流日趨活躍,開始進入人才跨國培養、企業跨國孵化、對外輸出管理的合作階段。

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孵化器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對孵化器的政策扶持與引導體系尚未健全和完善;缺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體制和機制創新措施;數量和質量尚不能滿足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與經濟健康發展的需要,與創新源頭的大學與科研院所結合不夠緊密,基礎設施功能還有待完善,連結與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不足,特別是融資能力有待加強;部分管理者對孵化器支援科技創新和創業本質的認識不夠充分。核心問題是對企業的服務急需從物業、政策為主的基礎性常規服務向創業企業成長為核心的孵化服務提升,增強以孵育為主的核心能力。這些問題需要在“十一五”期間採取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發展機遇與挑戰

當今世界,全球性科技革命蓬勃發展,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速度加快,高新技術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成為國家綜合國力得以形成和發揮的重要基礎和關鍵。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必須著重解決經濟社會進步、科技進步與創新、引進消化吸收、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以及促進增長方式轉變等關鍵問題。大力發展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由於歷史的原因,雖然我國科技創業活動日益發展,但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仍然不夠活躍,也還沒有在全社會形成濃厚的創業文化和企業家精神。科技型創業企業在資金籌措、技術開發和管理組織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困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條件下,存活率較低,成功率更低。總體上講,我國中小企業支援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孵化器以促進最活躍的技術創新主體---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為使命,並作為科技成果商品化和產業化的基礎性服務機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需求,肩負著為國家培養高成長性企業群體的歷史責任。發展孵化器事業是國家利益不斷拓展的重要保證。

三、指導思想、發展原則與目標

“十一五”期間孵化器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為目標,以制度創新、組織創新為突破,堅持“支援創新、鼓勵創業、優化環境、拓展功能”的總要求,進一步從整體規模上推動我國孵化器的發展,突出特色化與專業化,強化技術與資金服務能力,推進“創業導師+專業孵化”的孵育模式,打造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孵化服務能力,提高孵化質量與水平,推動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執行機制多樣化、組織體系網路化、創業服務專業化、服務平臺標準化、服務內容國際化,形成孵化器可持續發展機制,打造國際一流的孵化器群體,促進我國高新技術企業的健康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貢獻。

“十一五”期間,孵化器的建設和發展要堅持以下六個原則。一是堅持政府主導原則,同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把孵化器建設作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點;二是堅持分類指導原則,鼓勵多元投資、多種形式和體制運營以及多區域層次發展;三是堅持質、量並重原則,在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努力提高孵化能力和服務水平、拓展服務領域、實現服務質量的跨越;四是堅持自主創新原則,要緊密與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促進產學研結合,培養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企業和科技企業家;五是堅持廣泛發動原則,進一步拓展孵

化器的社會基礎,根據創業者和市場的需求,擴大創業服務的受益群體範圍;六是堅持行業推進原則,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規範服務,搭建共享平臺,培養核心競爭力。

“十一五”期間是全面提升我國孵化器孵化功能和形成大規模行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總體目標是:通過擴大總體規模,增加孵化器數量,以擴大創業服務的受益群體範圍;通過拓展和強化服務,把服務延伸到從企業初創到畢業全過程,以提高創業服務的質量;通過建設專業技術孵化器,以及國際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海外科技園、大學生創業基地等,突出對特色產業叢集和創新叢集的基礎性孵育作用,並建成一批具有國際水平、在國際上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孵化器,把我國的創業服務事業提高到新水平。具體目標是:到2014年,全國各類孵化器數量要達到1000家,其中國家級300家,孵化場地總面積2500萬平方米以上,絕大多數孵化器具備完善的技術基礎設施和資訊網路平臺,孵化資金總額30億元以上,形成職業化孵化服務隊伍;當年在孵企業5萬家以上,畢業企業累計1.5萬家以上,創造就業機會達到100萬個,每年培養出800家以上績效優異的快速成長型科技企業,並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創業企業家,轉化一批高水平自主創新成果,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長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形成比較完善的科技創新孵育體系,邁入世界企業孵化器強國行列。

四、主要任務與工作重點

1. 加強領導,確立孵化器建設與發展在科技與經濟工作中的地位。各級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門要深刻認識孵化器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保證國家利益的重要基礎性作用;深刻認識孵化器作為國家公共基礎設施,在產業化服務平臺建設中的重要位置;深刻認識孵化器對滿足科技創業需求和發展創新創業文化的重要意義,把孵化器工作作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列入“十一五”政府工作計劃和科技發展規劃,制訂並切實落實鼓勵科技創業、支援孵化器發展的具體政策法規以及相關的扶持政策。要把孵化器建設作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落實地方的孵化器組織、管理和物質資源,形成多層次的管理體系。國家高新區必須把孵化器的建設與發展作為實施“二次創業”戰略的重中之重和建設“創新創業園”的重大標誌性任務,下功夫辦好。

2. 增加投入,總體規劃,合理佈局,進一步擴大孵化器的整體規模。要進一步促進我國孵化器的整體規模上臺階,在完善已建孵化器功能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施地、縣孵化器建立工程。各地應把孵化器工作作為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內容,根據當地資源、產業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最大限度地整合已有的科技和產業資源,建立更多適宜當地需要的特色產業孵化器,發揮對特色產業叢集的孵育功能,擴大創業服務的受益群體範圍,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創業企業發展的需要,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

3. 拓展功能,強化孵化器的孵化、撫育能力。要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契機,建設並執行好共享孵化設施,強化孵化、撫育能力,為造就大批優質、健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應積極探索將孵化活動延伸至研發階段,實施預孵化,關注有望實現技術突破和形成產業的“種子”,促進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要注重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的引入,提供專業化的服務;要注重創業文化與氛圍的營造,開展弘揚創業精神,培育創業意識,營造創業氛圍的活動,使政府與社會各界瞭解、關注和支援科技創業;要根據孵化企業的實際需求,開展企業成長促進服務,協助企業提高能力和水平,加強對企業提高戰略發展和日常操作能力的培訓,並做好各種交流與合作的服務,成為企業成長的促進員和良師益友。

4. 突出重點,強化孵化器的“天使投資人”角色。在我國種子期企業的金融育成環境仍有待改善的情況下,孵化器要勇於承擔起“天使投資人”的責任,有效地提升投融資服務功能。對於所孵化的具有較大發展潛力且具有高成長性的技術專案或初創企業,開展早期的、直接的權益資本投資,協助具有專門技術或獨特概念而缺少自有資金的創業者創業,提供對於創業企業有價值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市場渠道等輔導型增值服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緊密結合“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爭取各級政府的支援,開展與銀行、投資及諮詢機構等相關部門以及天使資本等的合作,全面強化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撫育能力。

5.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孵化器在區域和產業發展中的先導作用。隨著國家巨集觀政策的調整,各地區的發展不可能長期建立在以土地、能源、資金等要素為載體的粗放型模式上,必須更加重視依靠科技創新,從根本上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要充分發揮孵化器在調整區域產業結構、落實區域和產業政策、促進產業叢集發展中的引導、輻射和帶動作用。經濟發達地區要突出政府的引導作用,進一步完善孵化器的社會化促進機制,努力辦出一批服務手段先進、孵化績效優異的國內外知名孵化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要配合國家發展戰略,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孵化器更加有力的支援,努力辦出一批孵化設施完善、孵化作用突出的孵化器,更好地推動區域創新,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6. 促進合作,重點加快孵化器產學研合作體系的建設。“十一五”期間,孵化器要特別強化與自主創新源頭的大學和科研院所的緊密結合,注重與科技資源的聚集地建立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合作關係,與一家以上的大專院校或科研院所開展系統、緊密的合作。同時,要將孵化功能延伸到大學和科研院所,形成科技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的便捷通道,方便科技人員創業,源源不斷地吸收大學和科研院所的自主創新成果,促進以大學和科研院所創新成果為基礎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成長,提高自主創新成果的轉化率,在研發機構和高新區形成梯級孵化關係。此外,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地區應取長補短,加強合作,通過建設孵化器合作平臺,共享技術、資訊、市場等資源。

7. 完善組織,促進孵化器的多元化、專業化、網路化、標準化和國際化。要提高服務素質與水平,以日常操作的職業性、行業性、規範性區別於其他組織,同時注重我國急需發展和具有發展潛力的優勢行業,建設更多的專業孵化器,重點要完善和建立各專業孵化器的共享技術服務平臺;要建立孵化器行業協會和網路組織,搭建全國性、地區性和地方共享孵化平臺,以市場規則為主導,以孵化資金、創業投資為支撐,以資訊網路和投融資網路為紐帶,整合、整合科技產業化所必需的各種資源,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科技創新孵育體系;要注重配合國家整體對外戰略,引導有條件的孵化器面向海外,探索、實踐和完善國際企業孵化器、留學人員創業園和海外科技園等各種合作模式,支援和鼓勵孵化器及孵化企業走出國門,在專案和企業層面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按照國際標準建立高水平的孵化組織。要在相關地區和國際組織中發揮積極作用,倡導成立國際性孵化器合作組織,形成相對穩定的合作關係和渠道,確立中國在國際孵化器領域的形象和地位。

五、保證措施

1. 加快孵化器的法制化建設步伐,制訂相關政策。“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將加強孵化器發展戰略研究,提出進一步促進我國孵化器發展的意見,落實國務院制定的《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14—2014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的孵化器稅收扶持政策,並積極開展孵化器立法研究,以早日實現將孵化器納入相關法律框架。各地應制定本地區的

孵化器管理辦法,並可根據地方實際,先行制定地方法規和政策,包括吸引科技人才的政策、支援孵化器發展的優惠政策、孵化企業的優惠政策等,特別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政府採購孵化服務的機制,從政策體系上支援孵化器持續健康發展。科技部將彙編各地的相關法規政策及實施情況,編制科技企業孵化器發展報告,供各地交流、參考。

2.支援孵化器孵化、撫育能力的提高。“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將實施孵化器“能力建設工程”,每年投入2014萬元,引導地方投入1億元以上,著力搭建全國性綜合孵化資訊服務平臺,以及相互連線的各大區分平臺以及覆蓋每個國家級創業中心的子平臺。同時,科技部將重點支援技術含量高、產業特色明顯的專業孵化器的建設發展,每年投入4000萬元引導資金,引導地方投入2億元以上,重點支援以創新叢集為基礎、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各類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至2014年,支援每個國家級創業中心建成各具專業特色的專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科技部還將建立2億元規模以上的母基金,以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為引導,結合國家開發銀行小額貸款試點工作,推動“科技型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實施,鼓勵和支援構建科技企業商業融資平臺,擴大投資補貼類創業專案的試點工作,支援有條件的孵化器建立天使孵化資金,引導更多的孵化器成為“天使投資人”,推動成立全國性天使網路組織,並鼓勵地方創業投資、專業孵化器和天使投資網路緊密合作。各地主管部門和高新區要相應設立等額以上的支援資金,特別要為孵化器設立專項孵化資金(種子資金),並逐步增加數額。

3. 支援建立孵化器行業組織和操作規範,健全考核體系。科技部將在中國高新區協會創業中心專業委員會的基礎上,建立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科技部還將在總結全國孵化經驗與知識的基礎上推出指導性的孵化器手冊和資訊網站,研究制定孵化器考核指標體系,並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實施“標杆管理工程”,推動孵化器開展iso系列服務標準認證等多項活動,定期對國家創業服務中心進行考核,從而樹立一批孵化績效優異的國家級創業中心典型,發揮其示範、帶動作用。科技部還將支援建設一批區域性孵化網路。各地主管政府部門應大力支援孵化器協會的建立,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發揮其專業特長,建立自律性行業規範,培養孵化器的核心孵育能力。同時,各孵化器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及時傳遞相關資訊,交流孵化經驗,共同提高孵化器建設水平。

4. 鼓勵各種形式的孵化器發展,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將結合國際先進經驗和我國的具體實際,提出對各類孵化器發展分類指導的意見,鼓勵體制與機制的創新探索,並選擇部分城市試點。在堅持孵化器核心本質不變的前提下,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加入到孵化器建設和發展的事業中來,建立各種不同性質的孵化器,支援和鼓勵有條件的孵化器探索各種有益的發展道路。各地政府、科技主管部門和高新區要抓好孵化器體制、機制的創新,推動其健康發展。科技部將以執行經費後補貼等形式,支援各類孵化器堅持孵育核心能力的提高,引導和加強各類孵化器為科技創業企業提供創業服務。

5. 重視孵化器管理人才培養,提高服務水平。各地要選擇熟悉科技研發,懂得投融資業務,擁有企業管理實踐經驗,具備改革創新服務意識,對孵化器事業發展充滿信心和歷史責任感的優秀人才擔任孵化器負責人;選擇具備職業道德、服務意識和團隊精神的專業化的高素質人才組成管理服務團隊。孵化器投資主體和管理機構應把握孵化器發展方向,大膽放權,賦予孵化器體制與機制改革、人事、財務、運營的權益,建立與孵化績效掛鉤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充分調動孵化器管理和服務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科技部將實施“人才跨越”培訓計劃,認定並資助若干符合要求的專業化、社會化培訓機構為孵化器管理人員培訓中心,並加

強與國際創業培訓組織的合作,編制系列培訓教材,健全工作隊伍,多層次地培訓孵化器管理人員、創業服務人員,提高孵化器管理隊伍素質。

6. 拓寬社會基礎,創造更加寬鬆的創新創業環境。“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將實施“科技型企業家培養”戰略,進一步加強與相關部門,如計劃、財政、教育、人事、經貿、勞動等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合作,充分調動和運用社會資源,為“創新型科技企業家社會”的發展創造更加寬鬆的環境。各級政府應表彰做出突出貢獻的孵化器和科技企業家,努力提高孵化器和科技創業者的政治與社會地位,使社會各界瞭解、關注和支援科技創業,發揮科技創業企業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全社會支援、鼓勵科技創業的氛圍,建立和諧的科技型企業家成長環境,從而帶動更多的科技創業者,培養更多的科技企業家。(科學技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