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文思社 人氣:2.03W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實踐與思考

20XX年,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出臺,標誌著我國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拉開了序幕,新醫改實施以來,我縣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成果明顯,但醫改是一個紛繁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還有很多體制性、結構性的難題沒能突破,在醫改進入深水區的形勢下,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針對改革面臨的挑戰,我們進行了調研和思考,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前期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果

(一)強化政府主導地位,落實醫改保障。一是加強組織管理,調整了XX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員,由分管副縣長擔任組長,衛計、發改、財政、人事社保等部門緊密配合,形成改革合力。二是落實責任,印發了XX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方案,明確了任務和職責。

(二)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提升服務能力。一是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縣中醫骨科醫院加掛XX縣第四人民醫院、潼川鎮中心衛生院、潼川衛生計生事業管理辦公室牌子,承擔基本公共服務職責。二是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為重點的人事管理制度,通過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實行全員聘用,強化了崗位管理。三是合理確定醫務人員薪酬水平,根據行業特點,確定縣級公立醫院績效工資總量控制在醫院總支出的35%以內。四是全面實施取消藥品加成制度,減輕患者實際就醫負擔。五是以資訊化建設為抓手,推動醫院能力建設。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先後通過四川省“數字化醫院”評審。

(三)打造衛生中心平臺,統籌利用資源。一是打造應急指揮中心,整合全縣急救資源,獨立設定醫療急救指揮中心。二是打造衛生財務核算中心,按照“集中管理、統一開戶、分戶核算”的模式,建立會計核算管理中心,加強醫院精細化地管理,通過對各單位財務工作的全程監督,杜絕違規資金使用,減少不合理開支。三是打造臨床四個中心,依託縣人民醫院的人才、技術、資訊及裝置等醫療資源優勢,組建影像診斷中心、醫學檢驗中心、病理診斷中心和消毒供應中心。四是打造衛生計生資訊平臺,所有縣級公立醫院資訊系統接入衛生計生資訊平臺(資料中心),改造居民健康卡的使用環境,實現上聯下通。

(四)推行基本藥物制度,降低藥品費用。一是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各級醫療機構按規定配備使用基本藥物,鎮鄉衛生院100%納入縣統一支付基本藥物貨款。二是實行零差率銷售,基本藥物在基層的銷售價格較制度實施前明顯下降。三是醫保報銷比例明顯上升,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高於非基本藥物5%。四是加強基藥考核,出臺了村衛生室基本藥物考核實施意見,通過村衛生室的規範管理,全面推進村衛生室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

(五)實行分級診療制度,推進上下聯動。一是建立雙向轉診的綠色通道。縣級公立醫院與各鎮鄉衛生院簽訂了雙向轉診協議,提供了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便利條件,形成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就醫秩序。二是實行區域協作。建立大型醫療裝置資源共享制度,對基層醫療機構未開展的輔助檢查,可在縣內其他醫院檢查,實行檢查結果互認。三是落實對口支援。縣級公立醫院落實對鎮鄉衛生院的技術幫扶指導和人員培訓,將骨幹醫師派駐鎮鄉衛生院,促進醫療資源的縱向流動。

(六)完善基本醫療保障,提高受益範圍。一是提高保障和管理水平,城鎮居民醫保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320元,新農合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380元。城鎮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門診和住院比例分別達到39.54%、71.56%,新農合住院政策範圍比為76.71%,門診費用規定限額內100%納入報銷。全面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二是完善大病保障制度,將兒童白血病、兒童先心病、乳腺癌、宮頸癌、終末期腎病等22個病種納入重大疾病保障範圍。三是全面實施用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統籌資金購買大病商業保險工作,進一步減輕大病患者就醫負擔。

(七)轉變公衛服務方式,促進健康管理。一是思想引導轉變“重醫輕防”觀念。強化職工履行公共衛生工作職責的意識,引導思想觀念由“重醫輕防”向“醫防並重”轉變,管理理念由“重服務數量任務”向“重服務質量效果”轉變,促進基本公共衛生與基本醫療的有機融合。二是創新管理構建“醫防並重”機制。推行鄉村健康網格化管理服務模式,建立健康管理服務責任團隊,突出防治結合。三是逗硬考核注入“主動服務”活力。將網格內服務物件數量、完成質量等納入考核指標體系,綜合群眾知曉率、滿意度等評價指標,通過改革服務方式和逗硬績效考核,促使醫護人員由被動應付向主動投入轉變、由坐堂服務向上門服務轉變。在7個鎮鄉開展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示範鎮鄉建立活動效果明顯,受到上級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

(八)強化基層功能定位,實行分類管理。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劃分為區域醫療分中心、鎮鄉中心衛生院、兼顧型衛生院、一般型衛生院四類,通過分類調整,明確功能定位,對各型別衛生院實行分類建設。

二、存在的問題

(一)醫療機構補償機制仍需進一步健全。在取消藥品加成後,醫療機構收入主要由醫療服務收入和財政補助組成,但財政補助佔收入比例明顯不足,醫院只能依靠創收來維持運轉,加之醫務工作者的勞動價值未得到合理的體現,診查診治費、手術費、護理費等服務價格未調整到位,導致醫療機構趨利化。

(二)人均醫療費用增長仍需進一步控制。隨著近幾年醫改工作的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了全覆蓋,人均費用上漲幅度得到一定控制,但總體上看,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問題仍然存在。

(三)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仍需進一步調動。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醫療行業的特點包括培養週期長、職業風險高、技術難度大、責任擔當重等,目前實行的以專業技術職務等級工資製為主的工資加獎金的報酬制度,獎金分配上,實行科室綜合目標管理,側重於經濟效益指標,不能較好的體現行業特點和激勵醫務人員積極性。

(四)基層醫療服務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功能不夠完善,管理不夠到位,裝置、技術、人員不夠配套,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服務功能。

(五)全生命週期服務體系需進一步健全。生命健康是個全程呵護的過程,目前,由於傳統觀念,個人健康記錄斷層、醫療資訊未共享,健康管理、健康養身缺乏明確規劃等原因,全生命週期健康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

三、建議與對策

(一)落實政府辦醫主體責任

一是落實財政保障職能職責。進一步落實政府主體責任,將公立醫院的基本建設及大型裝置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人才培養、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政策性虧損、承擔公共衛生任務和緊急救治、支邊、支農公共服務等方面納入財政預算。

二是理順服務價格調控機制。堅持定期開展醫療服務成本調查制度,並對政策性虧損進行測算,重點提高護理費、手術費、中醫服務費等技術性和服務性收費,同時降低大型裝置檢查檢驗費。

三是增強醫保基金支撐作用。把調整後的醫療服務價格納入醫保報銷,同時提高醫保的籌資水平,財政承諾對醫保收支兜底。積極開展醫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提高基金使用效益。

(二)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

一是規範醫務人員診療行為。推行臨床路徑管理,進一步擴大臨床路徑管理覆蓋面、專業及病種。採取處方負面清單管理,落實處方點評、抗生素使用、輔助用藥、耗材使用管理等制度。運用資訊化系統,完善輔助用藥、超常使用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監測制度,規範醫療服務行為。

二是強化醫療機構內控制度。全面推動成本核算工作,健全成本定額管理制度和費用稽核制度,科學開展科室成本、專案成本、病種成本、診次成本、床日成本等相關成本核算工作,加強成本資料研究分析,促進醫院內部降低醫療服務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三是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推行復合付費方式,積極探索單病種付費方案,將縣域內住院疾病靠前的病種進行篩選,優先選擇常見病、多發病納入改革範圍,按照“先易後難,梯次推進”的思路,逐步擴大病種數量。可綜合考慮病情輕重,是否有合併症等因素,實行病種分組管理。將單病種付費、按床日付費和總額預付制有機結合,完善基金風險預警機制,防患基金支付風險。

四是持續規範醫藥購銷行為。第一,貫徹落實相關制度,督導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嚴格落實中央、省、市有關藥品、耗材網上集中採購的相關辦法;第二,公開、公平選擇配送企業,鼓勵醫療衛生機構以競爭性方式確定配送企業,實現配送企業選擇過程的透明化;第三,建立配送企業備案制和黑名單制;第四,加強監管,成立採購監管工作領導小組,開展動態監測,定期通報藥械採購情況,查處採購過程中違法違規行為。

五是建立費用控制考核機制。第一,加強醫療費用監測。依託衛生計生資訊平臺,建立衛生資料監管中心,對人均醫藥費用、參保患者個人支出比例、醫保目錄外費用比例、藥佔比、檢查和化驗首日佔醫療收入比重、衛生材料收入佔醫療收入比重、平均住院日等指標開展監測。科學測算,合理確定公立醫院醫療費用控制的年度和階段性目標。第二,嚴格實施考核問責。將醫療費用控制情況納入醫療機構目標管理、院長任期考核範圍,對達到控費目標靠前的醫療衛生機構優先安排財政預算,對未達到控費目標的醫療衛生機構,可根據情況核減或取消資金補助。

(三)健全院長醫生激勵機制

一是院長薪酬掛鉤目標考核。根據醫院等級,科學設計院長績效考核指標,考核專案應包括服務評價、辦院方向、平安建設等,其中辦院方向是考核重點。考核專案中也應設定當年需要達成的目標(包括平均費用、藥佔比、耗材佔比等核心控費目標),院長的年度目標得分與年度工資總量直接掛鉤。

二是完善內部績效考核方案。院長通過制定內部績效考核方案把服務質量指標、成本控制指標等分解到科室、部門、崗位,與個人收入掛鉤。考核方式兼顧工作量和工作質量。工作量作為工資總額的基數,僅包括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診察費、護理費、手術費、治療費、床位費等收入,不包括藥品、耗材收入、檢查化驗收入的醫療收入。工作質量考核中,控費是考核重點。

三是合理提高醫生工資水平。可根據職稱等級、目標考核分數將醫生工資分為八個檔次,其最高封頂線可以是社會平均工資的3至5倍。

(四)立足基本,提高基本醫療服務水平

一是完善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填平補齊、查漏補缺、功能實用、配套標準”的原則,參照《鄉鎮衛生院建設和裝置配備標準》、《甲等村衛生室裝置配置標準》,根據鎮鄉衛生院、村衛生室業務開展和人員資質情況,以滿足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需求為主,分類建設、分類配置裝置。

二是加強基層衛生人才培養。第一,建立人才引進機制,落實“用人單位選人、人事部門審查”的進人機制,招錄應屆本科、大專畢業生或已持有執業醫師證書的人員到鎮鄉衛生院工作,充實鎮鄉衛生院人才隊伍;第二,建立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在職教育、務實進修、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等多種途徑,為基層培養一批能承擔常見病、多發病診治及下轉患者接續醫療、康復醫療的專業醫護人員,全面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隊伍素質。

三是提升中醫服務能力建設。第一,開展標準化建設,鎮鄉衛生院標準化設定中醫科、中藥房及配置中醫診療裝置,建成相對獨立的“中醫藥綜合服務區”;第二,加強中醫基層指導工作,持續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

四是深化城鄉對口支援工作。充分發揮縣級醫院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推動優質資源和人才下沉。繼續組織實施縣級醫院醫務人員晉升職稱前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制度。深化對口支援幫扶,以技術、管理、服務為重點,拓展對口支援內容,增強對口支援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可持續性。

五是開展資訊能力提升建設。鎮鄉衛生院開展資訊化專案建設,建立符合國家統一標準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資料庫,配備醫療資訊軟體和相關硬體,實現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資訊的採集、互聯及共享,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同上級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預約診療和雙向轉診工作。

六是健全公共衛生服務機制。以建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示範鎮鄉活動為抓手,全面實行和推進“駐村醫生”或“片區醫生”、“家庭醫生”制度,建立健全“條塊結合、分片包乾、團隊合作、責任到人”的公共衛生服務新機制,堅持“主動服務、上門服務、預約服務、延伸服務、拓展服務、承諾服務、隨訪服務、隨時服務、誠信服務、關懷服務”十項服務措施,在服務上貼近群眾,感情上親近群眾。

(五)力量整合,照護全生命週期的健康

一是構建生育關懷服務體系。以“人口計生工作由單純控制人口數量向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轉變,由避孕節育、生殖健康服務向人的生命週期全程的公共衛生服務轉變的思路,依託社群衛生服務中心(站)、鎮鄉衛生院、村衛生室組建人口和家庭服務中心,進一步拓展服務功能。圍繞人的生命週期開展了以寶貝歡語、青春私語、孕前絮語、生育細語、金秋心語、夕陽話語等“六語”為主的生命全週期服務,提供健康諮詢服務,創新人口家庭公共衛生服務模式,實施免費優生健康檢查、生殖保健服務等。

二是構建母嬰健康保障體系。整合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進以婦幼保健院、綜合醫院為技術支撐的全新婦幼健康服務體系。加強婦幼健康保障,將高危孕產婦及新生危重兒均納入專案管理,有針對性地開展保健和醫療等服務。強化孕前、產前篩查和產前診斷,規範開展新生兒疾病、聽力篩查專案,切實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大力推進國家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專案工作,擴大城鄉居民覆蓋面,嚴格規範管理、提升服務質量。

三是構建醫養結合關懷體系。可以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為主體,建立托老中心,配備專門康復裝置和工作人員,為群眾提供優質的醫療康復與養老服務。協調縣民政、殘聯等部門,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援,在推廣 “醫養結合”做法的同時,推行“鄉鎮衛生院+鄉鎮敬老院、農村衛生室+農村幸福院”模式,組織縣內醫療衛生機構積極與鄉鎮敬老院協作,結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對敬老院、幸福院老年人進行定期體檢、定期隨訪、送醫藥上門等服務,利用廣播電視、宣傳圖冊、現場示教等多種形式,從飲食、鍛鍊、醫療、保健等方面,全面進行宣傳教育指導,豐富業餘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四是構建居民健康資訊系統。整合衛生和計生資訊平臺,

構建以出生資訊、戶籍資訊、聯絡資訊、健康資訊、家庭健康資訊、疾病情況、過敏藥物、醫療資訊為核心的居民健康檔案,實行唯一的個人編碼聯絡,提供個人健康記錄的全形資訊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