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社>公文>基層反映>

基層反映網路募捐質疑纏身亟待加強監管

文思社 人氣:1.63W
 基層反映網路募捐質疑纏身亟待加強監管

近段時間,王鳳雅事件持續引發關注,一場沒有贏家的“愛心”撕扯令人痛心。儘管事實真相已經浮出水面,那些炒作者、質疑者也出面道歉,但圍繞網路募捐的爭議卻還沒有消散。經梳理,網路募捐面臨著三大質疑,亟待加強監管。

 基層反映網路募捐質疑纏身亟待加強監管

一是募捐資訊存在作假的嫌疑。很多時候,捐贈人只能通過求助人在網路上所發表的求助事實的表面現象進            行判斷,由於網路的虛擬性特點,大多數人無法對事件的真實性進行考證。據2017年12月26日“搜狐網”報道,2017年12月底,“同一天出生的你”眾籌專案刷屏朋友圈。按照專案設計,網友輸入自己的生日資訊後,系統會出現一位與自己同一天生日的貧困兒童。此時,網頁會鼓勵網友向這位貧困兒童捐款1元。不過,有網友發現,一些貧困兒童的資料互相矛盾,有的生日日期不存在,有的生日有好幾個,甚至大多數小朋友的理想都一模一樣。後經民政部門調查,此次募捐活動涉嫌違反了慈善法有關募捐資訊釋出的規定。另據2017年9月8日“搜狐網”報道,2017年8月29日,微信朋友圈被一個名為“小朋友畫廊”的活動刷屏。網友每購買一幅畫,就向活動組織平臺上的“用藝術點亮生命”公益專案捐贈1元錢。活動在吸引點讚的同時,也引發了種種爭議:一是質疑活動的性質,稱其背後存在“分成”,擔心慈善公益被商業所利用;二是質疑自閉症這個特殊群體是否具有獨立創作能力,畫作會不會是有人代筆。

二是平臺資訊稽核不嚴格。大部分慈善募捐平臺都會宣告:求助資訊不屬於慈善公開募捐,真實性由資訊釋出者負責。導致募捐發起人只要提交平臺需要的資料就可以通過稽核,平臺不會去實地稽核情況是否屬實。據2018年5月31日“南方都市報”報道,近日,南都記者以自己的身份實測水滴籌、愛心籌、輕鬆籌三大網路募捐平臺,發現用虛假診斷證明及住院證明,即可輕鬆通過三家平臺的身份證明稽核、醫療證明稽核,對外發起籌款求助。為測試專案完成後能否提現,南都記者將專案連結轉發給了幾位同事,同事們分別進行了小額捐助。此後,南都記者在三家平臺上均提現成功。另據2017年2月16日“新華社”報道,2017年2月,“輕鬆籌”平臺出現為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或個人提供公開募捐資訊釋出服務、對個人求助資訊稽核把關不嚴、對資訊真實客觀和完整性甄別不夠等問題而被民政部約談。

三是善款的使用去向不透明。網路募捐所得善款要專款專用。然而,如何保證網路募捐的善款專款專用,如何保證善款餘額的使用不違背捐贈人的意志,在當下的網路募捐監管體系下很難找到明確的答案。據2018年5月25日“齊魯網”報道,近幾日,河南周口市太康3歲女童小雅去世的訊息備受關注。小雅的離世引發一些網友針對其家人的質疑,其中包括小雅家屬是否利用小雅病情籌集善款後放棄對她的治療,是否將籌集資金用於小雅弟弟的脣顎裂手術,以及籌集善款去向等。另據2018年4月17日“法制網”報道,2018年3月份,河南省周口市一對夫妻以3歲女兒患疾病為由發起網路募捐,這對夫妻拿到捐款後並未及時送孩子就醫,然而醫院給出的建議是:孩子還有救、請立即住院。因未見父母帶孩子就醫,幾天後,孩子不幸死亡。   

基層建議: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對網路造謠傳謠的打擊懲處力度,一旦發現網路騙捐行為,要嚴肅懲處,同時對詐騙行為人的所作所為,報送個人徵信評價部門,載入個人誠信記錄。二是網路募捐平臺應加強專案發起的資質稽核,從源頭上規避救助雙方資訊不對等的弊端,同時要明確平臺的法律責任,對沒有盡到稽核義務的,應該要承擔法律責任。三是建立完善的網路慈善募捐監管體系,對募捐組織資質、專案資訊釋出、具體形式、款物使用分配等,實施全過程管理與監督,並及時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