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態城鎮情況調研報告

文思社 人氣:2.09W

目錄

建立生態城鎮情況調研報告
第一篇:常路鎮建立市級生態城鎮工作情況報告第二篇:建立生態小城鎮情況調研報告第三篇:生態市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第四篇:關於生態補償情況的調研報告第五篇:建立綠色生態文明的先行者調研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常路鎮建立市級生態城鎮工作情況報告

常路鎮建立市級生態城鎮工作情況報告

一、常路鎮基本概況

蒙陰縣常路鎮位於臨沂、泰安兩市交界處,是臨沂市和蒙陰縣的西大門,全鎮總面積77.4平方公里,轄30個村,3.5萬人口,是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和中心鎮、文明鄉鎮、環境優美鄉鎮,臨沂市園林小城鎮。近年來,鎮委、鎮政府立足本鎮實際,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以中心鎮建設為依託,創新發展思路,努力抓好小城鎮軟硬環境建設,堅持將經濟增長、城鎮建設、生態環境與節能減排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觀光業和生態工業,下大力氣治理生態環境,逐步走上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二、生態建設基本情況

我鎮在上級有關部門的精心指導和幫助下,始終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兩手抓的方針,以不斷豐富生態城鎮內涵為核心、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為根本、以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永久利用為重點,開展生態示範區建設,積極推進區域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自然資源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得到了較大改善的發展目標。

(一)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我鎮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成效明顯。大力進行河道整治工程建設及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先後投入資金2014餘萬元,共治理汶河、堂阜河河道10公里,除險加固小一型、小二型水庫6座,高標準整治桃花湖、五溝峪水庫2座。大力搞好城鎮廢棄物處理和水源水質保護工作,城鎮固體廢棄物處理率達到100%,城鎮氣化率達到80%,區域內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主要河流水質全部達到相應功能區劃標準,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達到100%。

(二)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生態環境質量的不斷提高,對促進我鎮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健康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全鎮綜合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2014年,全鎮實現總產值28億元,同比增長25%;生態農業成績突出,實現農業總產值1.4億元,同比增長24 %;工業和中小企業穩步發展,實現工業總產值18億元,同比增長28%,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11.7億元,同比增長29%;財政稅收穩步增長,實現財政收入2014萬元,同比增長18%;農民人均純收入5890元,同比增長12%,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得到了較大的提高。

(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交通條件明顯改善。截至2014年底全鎮公路總里程達86公里,其中縣道3條22.1公里,鄉道1條2.02公里,村道71.88公里,通村道路硬化率達100%,已經實現村村通。結合二0五國道改造,道路兩側的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已改造完成,鎮容鎮貌煥然一新。道路照明亮燈率達到98%,建成區綠地率30.66%。為加快城鎮化建設程序,結合土地增減掛鉤專案和新農村住房建設,實施舊村改造,開發建設了堂阜佳苑和常路社群居民小區,其中常路社群整村遷建工程已完成三層住宅樓88幢22014平方米,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全市平均水平,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31多平方米。城鎮功能得到強化,基本實現了“五通”。

三、重點工作開展情況

我鎮立足實際,切實採取措施,開展生態示範區建設工作。

(一)不斷深化完善生態農業

近年來,我鎮堅持以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生態庭園經濟為切入點,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不斷豐富完善生態農業內涵,促進全鎮生態農業上規模上檔次,推動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1、生態村建設。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極引導農民改水、改廁、改圈,集中清除村內“三堆”,動員居民群眾積極開展庭院、陽臺、屋頂、牆面、室內綠化美化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廣沼氣

池建設,解決了農民“燃氣貴”的問題,使建成區燃氣普及率達到了98%。通過生態村建設,村內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特色經濟有了較快發展,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告別了髒、亂、差的落後面貌,促進了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同步發展。

2、生態能源綜合利用工程。以沼氣池為紐帶,帶動農戶完成“改廚、改廁、改圈”及建經濟園,建立“豬、沼、菜(果)” 能源型經濟模式,從專案實施以來,建沼氣池512個,年產沼氣62萬m,解決了3200戶農民生活燃料問題及果園肥料問題,每年可增收節支700萬元,戶均增收2014元以上,減少水土流失2.4萬噸,改善了農村居住環境和衛生狀況,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明顯。

3、沃土建設工程。通過狠抓坡耕地綜合治理、河灘地改造和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推廣秸杆還田免耕土技術,著力提高耕地生產能力。從2014年至今我鎮在聖景、茶溝、五里橋等村先後投入資金1600萬元,實施土地整治和免耕覆沃土工程建設,完成土地整治及改良4萬畝,年可增加收入800萬元。大力推廣秸杆還田技術,實施麥田保護性耕作面積3萬畝,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機質含量由2014年的

1.6%上升到目前的3.6%,速效n.p.k明顯提高,平均增產4%以上,免耕每畝一季節省耕地整地費50元左右,秸杆覆蓋還田減少了除草用藥,節省人工費用,每年可增加農民收入200元/戶。

4、優質無公害種植基地建設工程。整治和硬化優質無公害種植基地道路10.5萬平方米,總投資1500餘萬元,共整治建設渠系5.53萬米,新建和整治塘壩、蓄水、畜糞池1800餘口,打井300個,在常路社群、北樓、臺莊等村建設優質無公害蔬菜大棚200餘個,同時全鎮優質無公害果品種植面積突破4.5萬畝。目前已建成小張臺有機葡萄基地2014畝,西高都黃桃觀光園區4000畝,石峰峪紅將軍蘋果示範園600畝,年產量達數萬噸,產值過千萬元。

(二)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

1、公益林資源保護工程。鎮內聚良山、二狼山、榆樹山首尾相接,綿延起伏,風景秀麗,自然及人文景觀十分豐富。有國家級生態公益林1.2萬畝,省級生態公益林1.1萬畝,樹齡在600年以上的樹木103

餘棵。近年來,通過禁伐禁牧,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等措施,各生態區植被保護良好,水土流失治理率達96%。

2、退耕還林工程。積極動員廣大群眾,植樹造林,綠化荒山。投資400餘萬元,完成退耕還林1.6萬畝,荒山造林1.3萬畝,封山育林1萬畝。造林以生態林為主,主要樹種為柏樹、松樹等常綠樹種,經濟林以桃、蘋果等樹種為主,現已全面完成了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任務。

(三)不斷改善居住環境

鎮黨委、政府積極實施園林村、生態村、鎮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和生態旅遊區環境保護工程,不斷改善居住環境,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編制了常路鎮生態村總體規劃,桃花湖、榆樹山景區總體規劃,為我鎮生態鎮建立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舊村改造工程。結合土地增減掛鉤專案和新農村住房建設,開發建設了堂阜佳苑和常路社群居民小區,使當年的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全市平均水平,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30多平方米。

2、小城鎮建設專案。先後投入2014多萬元對常興路、振興路、中心街等主要街道進行了美化、亮化,主要道路綠化率達90%以上,道路清掃保潔率達到100%;建造垃圾填埋場一處,鎮區垃圾處理率達100%,生活垃圾無公害化處理率為90%以上;擬投資1200萬元,修建鎮區汙水處理廠1家和溼地公園2處,計劃2014年底建成並開始執行,城鎮生活、生態環境得到根本的改善。

(四)狠抓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

1、荒山育林專案。開展了速豐林基地建設,在南山和北部山區開展植樹造林4000餘畝,極大地改善了鎮區的生態條件。使荒山逐漸恢復成林,提高了全鎮的森林覆蓋率。

2、河道治理工程。大力進行河道整治工程建設,截至2014年10月份,共治理汶河、堂阜河河道10公里,各村村河治理率也達到了80%以上。

3、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工程計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平方公里,計劃投資850萬元,建成後年減少水土流失6.54萬噸。

4、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整治工程。除險加固小一型、小二型水庫6座,高標準整治桃花湖、五溝峪水庫,使之成為集休閒、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生態景觀。

(五)積極防治汙染,保護環境

我鎮認真貫徹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為目標,積極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1、煙塵控制區建設專案。田家嶺工業小區內40家企業的老式反射爐全部進行了整改,徹底拆除了“小土爐”和“老式反射爐”。全部改成了環保型發生爐,確保了廢氣排放達標。同時,為讓各企業主從思想上認識環保改造的重大意義,倡導安裝環保型煤氣發生爐,自覺實施環保改造。

2、餐飲行業油煙治理專案。加大了對餐飲業的油煙治理和監管,完成了常興路7家單位油煙治理,規範了排汙口,有效地控制了餐飲行業油煙對環境造成的汙染。

3、清理整治採礦行業。重點對採石、採砂等開採行業進行清理,共清理磚廠、採石場、河道採砂等企業6餘家,其中責令補辦環評手續4家,實施限期整改1家。

4、開展“綠色”建立活動。已建成2所綠色學校、1個 “綠色人居環境小區”、2個農業生態園區、4個生態文明村,並積極倡導綠色消費,推行綠色行政,努力將生態環保理念滲透到各個層面。

四、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科學規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堅持各項規劃建設與生態建設相銜接。二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搞好植被恢復。三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四是抓好道路建設,提高公路等級。五是統籌兼顧,抓好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為我鎮生態區建設打好基礎。

(二)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

一是制定好林業發展規劃,調整林業產業佈局。二是加強保護水源林,加強林區造、封、管、育工作,嚴厲打擊毀林開墾和濫伐林木的行為。三是抓好荒山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實行目標責任制,

並納入法制化管理軌道。四是加強林木種苗和商品林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經濟林,使森林覆蓋率達到55%以上。

(三)提高生態農業水平

一是加快種植業結構調整步伐,引導農民種植高效優質農作物和以水果為主的經濟作物。二是加快養殖業發展,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三是抓好沼氣建設,改善農村能源結構。四是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培訓力度,提高群眾科學技術水平。

(四)鞏固工業汙染源防治成果,加大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力度 一是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嚴格監管措施,防止新汙染源產生;二是鞏固環保專項行動整治成果,加強對工業排汙監控力度,防止超標排汙、偷排和漏排;三是加大環保投入,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提高工業廢物的綜合利用率,推進清潔生產;四是加快城鎮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提高生活汙水處理率。

2014年10月28日

第二篇:建立生態小城鎮情況調研報告

生態城鎮建設在當今世界方興未艾,是指以“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促進小城鎮達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高度和諧的執行狀態,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人類的創造力、生產力,促進城市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今年,在大連西崗區建設局掛職鍛鍊了三個月,進一步增長了見識。大連是一個沿海發達城市,不僅市區環境優美,而且生態小城鎮建設也取得顯著成果。城鎮建設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綠色經濟發達。城市與鄉村旅遊景點比比皆是,無汙染工業和高新技術專案較多,生態農業、集約化農業發展迅猛,處處顯示出十足的發展後勁。二是城鄉生態保護得力。城市與小鄉鎮園林綠化水平較高,處處可見公園、文化廣場、樹木、花園和草坪,彷彿一個被綠色植物和花園包圍的城市;市容環境清潔有序,垃圾回收系統安裝了grs衛星定位系統,汙水及垃圾處理到位及時;夜景霓虹閃爍,五彩斑斕,景色優美;農村環境也比較整潔,家庭式的旅館較多。三是社會文明程度高。城鄉居民素質較高,教育文化事業發達,社群、鄉村圖書館、體育健身設施齊備,各級政府組織民間文化活動較多,城鄉居民素質較高,不但自覺維護優美的環境,而且很多群眾自覺加入市容市貌志願者服務隊。四是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小城鎮建設,從招商引資把關、政策引導、行政法規等多個方面努力維護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成果,公安、城管、消防、工商等各部門下形成合力加強管理,建立了長效機制。

生態小城鎮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大趨勢,建設生態北杜是符合時代潮流的選擇。尤其是近幾年來,鎮域劃歸開發區統轄,為生態北杜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建設生態北杜有利於提高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建立安居樂業的和諧環境;有利於提高北杜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打造生態田園示範鎮,提高城鎮品位;有利於促進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轉變城鎮發展方式,壯大鎮域經濟實力。本文對照大連生態城鎮建設的相關經驗,調查研究分析北杜的優勢與不足,並提出建議與對策。

一、建設生態北杜的有利條件

北杜鎮下轄13個行政村,人口近2萬,毗鄰旅遊文化古城咸陽,發展環境優越,陸空交通便利,208省道、312國道環繞鎮域,機場高速穿鎮而過,通村公路全面建成,在建設生態建設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1、經濟發展為建設生態城鎮創造了物質基礎。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和生態文明,良好的經濟基礎是建設生態城鎮不可缺少的條件。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經濟發展迅速,2014年gdp高達#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元。現代農業發展較快,優質櫻桃示範基地、南鴨北養示範基地、土雞養殖基地、歐亞種豬基地等大批重點農業專案相繼建成,南華集團、石羊集團等農業企業蓬勃發展,農業走上了市場化、規範化、規模化、效益化軌道。###、#等重點工業專案落戶鎮域,第二產業產值逐年增加;商貿、餐飲、服務等行業全面發展,為建設生態北杜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社會進步為建設生態城鎮提供精神文化支撐。

社會文明進步是生態城鎮的基本特徵。一方面,北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累累碩果。建成了軟硬體設施齊全的鎮文化站1個,農家書屋7個,綠色家園示範村5個,高標準的村級衛生室##個;鎮域內公路、飲水工程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街道、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到位,鄉風文明、環境整潔的新農村已具雛形。另一方面,文化教育事業穩步發展,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高達97%,創業培訓持續不斷進行,深入開展了和諧單位、和諧家庭、和諧部門建立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建立活動,全鎮逐步形成了科學文明、勤儉持家、團結誠信、和諧相處的良好風尚,一個安全、文明、和諧、平安北杜初步形成。

3、省市政策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批准實施,西鹹新區的全面開發,為建設生態北杜提供了良好機遇。新區規劃強調依託周秦漢歷史遺蹟和渭北帝陵遺存帶,形成大都市帝陵文化、秦漢文化、古都歷史三條文化帶;強調生態建設,重點打造城市綠色廊道和都市綠心,建設大面積溼地公園和水景公園,形成點、線、面結合的綠化體系和水脈滲透、綠水相融的城市靈動空間;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生態田園小鎮和社群;強調保護生態,建設西鹹新區百里渭河生態景觀帶,把渭河打造成在國內有重大影響,世界知名的城中河、生態河,形成以自然保護區、林地、大遺址為基本要素的一廊、兩帶、多水系的區域生態體系。

總體來看,北杜以農業為主,無汙染型工業,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初步具備了建設生態小城鎮的基本條件。建設生態北杜符合西鹹新區發展定位,完全可以打造成新區的一大亮點。

二、建設生態北杜存在的問題

1、缺乏明確的思路與定位。

幾年來,北杜鎮的基本思路是:以“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北杜”為巨集偉目標,堅持不懈地實施“重工、強農、興商”的發展戰略,全力推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率先發展。“建設生態北杜”這一理念符合科學觀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北杜”的巨集觀目標要求。也就是說,建設“生態北杜”是“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北杜”的應有之義。但是建設“生態北杜”的發展理念還

未被突出強調出來,還未有明晰的發展規劃思路,還未將“生態北杜”單列出來作為經濟社會建設的一大重點。馬克思主義認為:“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建設生態北杜的社會實踐需要思想與思路先行、政策先行。

2、城鄉文明環境需進一步優化。

近年來,北杜在城鎮環境治理和村容村貌治理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績,與過去5—10年相比,城鄉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與大連的生態小城鎮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鎮域主幹道、主要商業街的環衛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垃圾處理還不夠規範,佔道經營的現象大量存在;社群、農戶家庭環境需要優化;花園、公園、綠地還不夠多;多數地域,夜晚還是一片漆黑。

3、城鄉居民素質需進一步提高。

鎮域居民的公民道德素質、思想文化素質、法制意識和誠實經營意識需要進一步提高。比如,長期存在欺商、擾商、拒商等現象,破壞投資發展環境,影響了外商以及外來旅遊人員的投資消費的熱情,是不和諧的音符,不符合生態城鎮發展要求。

4、經濟結構需進一步調整。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低,僅為##%,第三產業佔有比重為##%,第二、第三產業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在農業經濟結構上,需進一步強調強調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綠色無汙染農業;在工業經濟結構上,還需突出發展高新技術型、環保型、低碳節能型專案;在第三產業結構上,大力商業、物流業、倉儲業等,尤其注重發展旅遊業,儘量減少經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壓力。

三、建議

建設生態北杜涉及方方面面,不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國土、市容監察、環衛、宣傳教育、建設等各部門實現聯動,更需要從巨集觀角度進行細緻謀劃。主要提出以下建議;

1、強化政府引導功能。

結合西鹹新區建立生態田園小鎮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確發展思路,即將打造生態田園北杜作為城鎮發展目標方向,從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城鄉環境、加強教育宣傳等各方面入手,按照建設生態小城鎮的基本要求,制定具體可行的發展規劃,全面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生態保護,確保北杜城鄉經濟、社會、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其次,突出政策引導。政府在出臺的工農業政策、教育文化政策、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要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對各行業各業的行為加以規範和指導,使各項政策服務於生態的和諧發展,積極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政策環境,為建設生態城鎮營造濃厚的氛圍。比如政府扶持的企業是否是環保型、生態型產業,政府倡導的農業是否是無汙染的綠色有機農業,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業是否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諸多的因素都需要納入政策考慮的範圍。另外,加強法規引導。生態城鎮規劃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甚至需要幾代人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生態城鎮理念的提出從根本上是對傳統城市建設與傳統工業社會的否定,是人類對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反思總結。傳統的工業社會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破壞了和諧的自然與人文環境,出現了高汙染、高發展的狀態,致使人類的生存環境面臨嚴峻挑戰,人類面臨能否永續發展的危機。這種狀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改變,需要以法律法規的固定形式加以維護。因此,生態城市建設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援,在建設與探索中不斷完善法規。大連注重行政立法,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規範社會個體、企業以及農戶的行為。比如,對於亂排汙水、亂倒工業垃圾的企業如何處置,對於危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如何懲罰,公民應該做什麼,禁止做什麼,都結合國家法律有一套細緻系統的規定。也就是說,要結合建設生態北杜的需要,不斷地總結經驗,不斷地完善地方行政法規。

2、強力推進生態農業發展。

近幾年來,北杜在發展生態農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後亦應在大力發展現代農畜產業基礎上,把握以下幾個方向:一要大力發展旅遊觀光農業。所謂旅遊觀光農業是指將農業產品生產、旅遊觀光融為一體的產業結構,不但要獲取產品自身的價值,還要獲取旅遊價值,並帶動農村商業、交通運輸業、餐飲業同步發展。目前,大中城市的生活節奏逐步加快,擁擠的人口、翻倍增加的汽車、噪雜的城市噪音無形中增加了市民的心理壓力,返璞歸真、親近自然、體驗原生態的農業生活成為市民的一大潮流,旅遊觀光農業在北京、大連、瀋陽、石家莊等地區非常流行。隨著關中地區經濟發展,市民體驗田園生活必然成為一大趨勢,因此,北杜亦應抓住機遇,前瞻性規劃發展旅遊觀光農業。比如,建立若干蔬菜基地,提供工具等設施,讓旅遊者親自動手採摘,親自動手製作食品,品嚐綠色有機農業產品;建立觀光果園,除了可以讓旅遊者自己動手採摘外,還可提供裝置便於其自己加工果汁等飲品,更要完善園中打球、讀書、垂釣、露天歌舞廳等娛樂設施,同時配置以石頭出售、特色小吃等服務活動,開發新的休閒專案,滿足旅遊者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其次,要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業。旅遊業是世界性的綠色朝陽產業,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北杜要充分利用地方民俗、文化古蹟、民間歌舞、民間手工藝術專案等地方特色文化,設立旅遊景點;要建立一批生態田園、生態農戶,帶動鄉村旅遊發展;要鼓勵農戶發展自然風味農家菜館、野菜館等,助推鄉村旅遊發展。

3、大力發展環保型工商業。

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嚴格按照“政府指導、社會投資、市場運作、環保達標、科技領先、特色明顯”的建設思路,堅決廢除高汙染、高耗能、高投入意向工業專案,重點引進高新技術型、環保型、低碳節能型專案,比如電子、服裝、食品、玩具等外貿加工企業,引進農副產品與畜牧飼料加工企業等。同時,北杜鎮交通條件得天獨厚,還需利用航空、公路交通優勢,大力發展大型商業,物流業,倉儲業,餐飲業,賓館業、汽車等交通工具維修保養服務業,資訊諮詢服務業等,建立文明示範企業,帶動第三產業大發展,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國名優新特產品的集散基地與集餐飲娛樂、休閒購物、商貿物流為一體的特色明星鄉鎮。

4、加強社會綜合治理工作。

持續不斷地開展建立平安北杜活動,抓好社會治安與安全生產;經常性地開展欺商、擾商、拒商等專項整治活動,進一步優化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加大對生活生產垃圾、亂貼亂畫、違規佔道經營、集貿市場、鎮域主幹道、公共場所、自然村村貌村容的整治力度,將環境整治活動延伸到每個農業基地、家庭與農戶,評選一批衛生明星單位與家庭,引導全體居民自覺維護周邊環境;重視對建築工地的治理,深入開展文明施工活動,堅決避免粉塵、噪音、夜間施工擾民現象出現,杜絕建築材料亂擺亂放;繼續深化家園建立活動,積極推進自然村的亮化、美化、綠化工程,使鎮域整體面貌改觀,文明整潔形象進一步提升。

5、抓好基礎設施建設與城鎮綠化工作。

在建設商貿經濟一條街、村村通道路、蓄水飲水工程的同時,還應注意細節性的內容:一、借鑑大連的做法,可以實施“光明工程”,鎮、村、社群、商業區、消費區主要幹道的燈光設施要齊備,商貿大樓、辦公大樓等公家單位主要建築物和標誌性建築物的廣告牌與燈光要經過統一的設計,適當的位置安裝霓虹燈、led電子顯示屏、滾動字幕屏以及大型露天電視螢幕,既可播出企業廣告,亦可宣傳政策法規;同時也能帶動夜間消費,發展“夜間經濟”;更要達到五光十色、絢麗斑斕的可視效果,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二、每個社群、每個花園要增添體育文化裝置和休閒娛樂設施,方便居民生活,營造和諧環境。同時,還應做好沿街、沿公路、沿河的綠化工作,做好各類企事業單位、行政村辦公場所的綠化工作,建築屋內設立盆景、盆栽花卉,結合城鎮規劃,因地制宜地多建小片花園、小片綠地,建立處處可見綠色、時時可見花草樹木的綠色城鎮。

6、創新宣傳教育,提高鎮村居民文明素質。

充分發揮鎮域基層幹部黨員的主動性,著力開展公民道德素質、思想文化素質、誠實經營意識教育,強化精神文明建設;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建學校醫院志願者教育服務隊、企業志願者教育服務隊、社群志願者教育服務隊等,引導隊員深入農戶與企業宣傳法規政策和建設生態北杜的意義與要求,形成全民參與的格局;確定宣教主題,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比如小品、相聲、歌舞、秧歌,既邀請鎮域專業人士參加,也發揮居民主導作用,組織開展文藝晚會等,以各種各樣的活動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總之,建設生態北杜是一項複雜長期的系統工程,也是一種符合實際的可行思路,需要強化政府的引導功能,促進全民主動參與;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鎮村精神文明、物質文明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需要政府各部門創新方法,大出著眼,小處入手,關注細節,持續不斷地提升管理與服務水平。

第三篇:生態市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這是一篇關於調研報告的範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鑑!

為進一步瞭解我市生態市建設現狀,總結成績和經驗,揭示問題和矛盾,分析制約因素,研究思路及對策,確保2014年建成生態市目標的實現,根據市政協的統一安排,我們第二調研組在市政協領導的帶領下,於三、四月份重點對我市丁堰、桃園、如城、搬經、高明、江安等鎮的生態市建設工作進行了視察調研,並考察學習了山東省榮成市的生態市建設情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市建設現狀

(一)工作凸顯亮點

1. 謀劃及時,規劃到位

早在,我市即開始著手謀劃生態市建設的相關工作。市環保局成立了生態市建設辦公室,組織開展了生態市建設專題調研,形成了可行性報告。市政府委託蘇州科技學院編制了《如皋市生態市建設規劃》。《規劃》圍繞建成生態市的近、遠期目標,明確了我市四大生態功能板塊和六大生態建設主要領域,提出了32項重點工程,工程總投資達182.6億元。在此基礎上,各鎮結合自身實際,先後對鎮環境保護規劃進行了修編,並出臺了生態保護子規劃。如丁堰鎮邀請南京師範大學編制的《丁堰鎮生態工業園規劃》就具有很強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行性。

2. 組織完備,政策完善

自建立工作正式啟動以來,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列入市“六城同創”指揮部統一領導,下設生態市建立辦公室和相應的工作班子。於此相應,各鎮各責任部門也都建立了相應的領導組和工作組,我們視察調研的幾個鎮都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全力抓,有關部門配合抓,建立村(社群)班子具體抓的建立工作格局。上下聯通、職責分明、政令暢通、相互協調的生態市建設組織網路在我市很快建立。

為有效推進生態市建設,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於落實環保優先,建設生態如皋的決定》,市人大專門作出了《關於落實環保優先加快建設國家級生態市的決議》,將生態市建設列入了法制化軌道。與此同時,市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獎勵性政策措施,如《關於節能減排工作實施意見》、《鎮級汙水處理廠建設工程以獎代補實施細則》、《如皋市基層綠色建立考核獎勵辦法》、《如皋市鎮級汙水處理廠管網建設以獎代補辦法》等。

3. 部署周密,宣傳得力

自建立工作啟動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全市生態市建立工作會議進行動員部署,通過各種形式進行不間斷的宣傳造勢。各鎮如桃園、丁堰、高明、江安等紛紛利用廣播、過街橫幅、宣傳櫥窗和舉辦專題活動等形式開展廣泛宣傳。全市上下形成了濃烈的生態市建立氛圍。

4.責任明確,監管有效

我市將每項生態市建設指標、重點工程按責任部門和時間結點進行了細化分解,制定了相應的考核辦法。市政府將生態市建設任務列入了環保目標責任狀。市紀檢監察、市“六城同創”督查組定期或不定期對生態市建設重點工作進行督查。各鎮在建立過程中也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了不同的督查方式。江安鎮成立了老幹部專項督查抽樣組,對該鎮的綠化造林工作進行專題督查。桃園鎮整合城管、衛生、工商、環保、安全、建管等各個方面力量,對各項建立工作實行定期聯合督查和管理。這些做法對鞏固建立成果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 建立初顯成效

1.抓住“水”字做文章,兩大工程成效顯著

一是水環境綜合整治成績優異。截止去年3月,我市境內3000多條各級河道全部得到整治,提前兩年完成了“十一五”河道整治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省市考核驗收。在高明鎮曉莊村、江安鎮聯絡村等地出現的一批“底清、面潔、線暢、坡綠、岸淨”的河道成為全市乃至全省河道整治的樣板。

二是以水為重點的鎮區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加快。經過兩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有14個鎮建成汙水處理廠並進入排程或試執行階段,全市鎮級汙水處理廠規模在1500-5000噸之間。其中搬經鎮汙水處理廠採用國內領先的全自動化控制系統,能妥善處理淨化過程中產生的柵渣垃圾、沉沙及汙泥等汙染物,有效避免了二次汙染的出現,真正達到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要求。

2.緊扣“農”字下功夫,生態“三農” 初具規模

一是田園整潔,農業生產環境優化,農副產品質量提高。在生態市和生態農業市等建立工作的推動下,結合新農村建設,我市著力推進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和無公害農業等農業現代化建設工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先後建成省級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基地87個,面積83.62萬畝,佔可食用農產品面積的62.8%;已獲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36個,a級以上綠色食品38個,有機食品5個。建成花木生產基地20萬畝。位於如城鎮顧莊生態園內的蘭花園、蝴蝶蘭園、錢長草坪、花木大世界等花木生產基地已成為我市生態旅遊中的亮點。生態農業的建設,使全市農業生產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達標率達到99.68%。

僅我市就新增大中型秸稈還田機械220多臺(套)、小型秸稈還田機械1200多臺(套),設立秸稈收購點36個,完成秸稈機械化還田50多萬畝,約佔稻麥面積的35%,秸稈綜合利用率已接近90%。去年5月,南通市政府在我市丁堰鎮召開了南通市秸稈機械化還田及秸稈綜合利用現場推進會,會上演示的我市秸稈綜合利用的最新成果得到了省農機局及南通市政府

領導的充分肯定。

二是家園美潔,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民生活品質提升。目前全市農村完成無害化衛生戶廁改造5萬座,“衛廁率”達到83.03%。建成“一池三改”戶用沼氣池4500多隻。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9%。農村村鎮綠化率達到31.55%。與此同時,全市各鎮(區)建設了垃圾中轉站25座。“戶收集、 村集中、鎮運轉、市處理”的收集處理機制及其長效管理機制正全面啟動並不斷完善。

到目前為止,全市已有桃園、長江、丁堰和高明等4鎮通過全國環境優美鎮省級考核驗收並已向國家環保部推薦,8個村(居)建成省級生態村,3個社群建成省級綠色社群,54個村獲得南通市級生態村稱號。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

(一)、環境優美鎮建立有待進一步推進

1.建立任務任重道遠。“80%的鄉鎮達到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考核標準並獲得正式命名”是建成生態市的基本條件之一。根據這一要求,我市必須有16個鎮建成國家環境優美鎮,而目前我市只有桃園等4個鎮已經通過省級考核,還沒有一個鎮獲得國家正式命名。

2.農村環境汙染問題日益凸顯。一是農村水體汙染不容忽視。部分鄉鎮工業園區汙水集中治理設施滯後,少數企業偷、漏排汙現象仍時有發生,汙染水體環境;農藥化肥過量使用等構成農業面源汙染的重要源頭;此外部分村民環保意識淡薄,將生活垃圾及汙水隨意傾倒,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村水體造成了汙染。二是農村生活垃圾“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市處理”的模式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無害化處理率還較低。雖然目前市垃圾發電廠已建成投運,各鎮也都興建了垃圾中轉站,配備了垃圾收集轉運裝置和保潔人員,但真正將生活垃圾全數收集、全數運至垃圾發電廠處置的鎮還不多,有的鎮仍然將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就地就近填埋,其遠離鎮區的村組生活垃圾收集率和無害化處理率則更低。三是畜禽養殖汙染及秸稈焚燒現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現在規模畜禽養殖的佈局還不夠合理,針對畜禽散養戶的戶用沼氣工程尚未成型,夏秋季節的秸稈焚燒現象在部分鎮仍較嚴重。

3.部分鎮鎮區佈局欠合理,鎮郊及村莊環境欠整潔。按照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考核標準,環境優美鄉鎮必須有合理的功能分割槽佈局。但我市部分鎮在鎮區建設尤其是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上,缺乏科學規劃,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好範 文站推薦:),導致居住區地點分散,建設緩慢,既損害了群眾利益,也對鎮容鎮貌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此外,鎮郊及村莊環境仍熱存在髒亂差現象。如部分鎮第一批改廁工作效果不佳,群眾意見較大;少數鎮整治過的河道又出現了坍塌及綠化帶遭破壞現象,廢棄農膜等“白色汙染物”在某些村居的田間地頭仍隨處可見。

4.農村清潔能源利用技術滯後,管理欠缺,普及率不高。我市各鎮在人畜糞便資源化利用及秸稈綜合利用等方面雖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還有不少方面有待改進,如大部分鎮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建立起專職的能源管理機構。沼氣後繼管理服務網路不健全,沼氣及其副產品的綜合利用,秸稈的深度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科研技術都還停留在較低的層次,急需提高。大多數鄉鎮的清潔能源利用還停留在點的層面,未能形成規模。

5.不少鎮環境保護氛圍不夠濃厚,部分群眾對環境狀況的滿意度還不高。按照全國環境優美鄉鎮考核標準要求,鄉鎮及其所轄街道和各村均要有環保宣傳的標語或櫥窗,主要街道每公里不少於1個。群眾對環境狀況的滿意率不得低於90%。我市多數鎮均未達到此項要求。部分化工企業密集的鎮,群眾對環境狀況的意見較大,因排汙問題造成的糾紛時有發生。

6.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不足,長效管理難度加大。環境整治需要大量人力、財力,將管護機制常規化亦需要不少的資金。資金問題一直是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及其長效管理的最大制約因素,特別是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各鎮財政收入難度進一步加大,這勢必給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及其長效管理帶來更大的難度。

(二)城鎮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1.與生態市建設新標準差距較大。,國家環保部公佈的生態市新標準將“城鎮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由原來的60%提高到了80%,而目前我市城鎮生活汙水處理率平均還不到40%.

2.城鄉生活汙水集中處理水平相差懸殊。到目前為止,我市市區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已經達標,而鎮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還不到10%。儘管我市已有15個鎮建成了汙水處理廠,但截至目前,真正形成生化汙水處理能力的微乎其微。

3.鎮區汙水管網建設嚴重滯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部分鎮汙水管網的鋪設正在進行,但進展緩慢,甚至尚未開工;二是同一鎮不同村(社群)汙水管網之間,各鎮汙水管網之間,鎮區汙水管網與城市汙水總管網系統之間缺乏有機聯絡,尚未形成整體聯動機制。其中第二個方面的問題在我市顧莊生態園建設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已成為制約顧莊社群建立國家級生態村的瓶頸之一。

(三)生態建設亮點有待進一步包裝、提升

1.生態旅遊景點,缺乏管理,層次較低。內外城河風光帶、顧莊生態園等既是我市生態市建設的亮點,又是我市發展生態旅遊的重要景點。但由於相關部門缺乏科學的策劃及有效的管理,這些資源均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如位於內外城河風光帶中的文昌閣,本是一處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特色景觀,現卻成為餐飲業經營場所,與周圍景區環境極不協調。顧莊生態園的開發雖規劃完備,但實施進展不快,且園區內花木品種混雜、結構混亂、交通擁擠、競爭無序,整體形象亟待提升。

2.各鎮環境綜合整治的長效管理仍需加強。在建立全國環境優美鎮過程中,我市各鎮的鎮容鎮貌均得到了顯著改善,圍繞環境整治的各項長效管理體制也已初步建立,但長效管理的實績仍有待進一步提高。多數鎮建立的專職保潔隊伍人數雖多,但缺乏培訓,素質不高;某些已通過省級驗收的鎮,鎮容鎮貌仍存在死角;不少鎮村的垃圾房、公廁等環保基礎設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3.生態建設亮點仍需積極培育。客觀地說,我市目前生態市建設亮點還不多,現有亮點也還不夠靚,要想培育出一批像城市汙水處理廠、中國腸衣城那樣有層次、有特色、有現場、有資料、有推廣價值的典型還需要更多的努力。

(四)已有建立成果有待進一步鞏固

1.相關指數排名競爭激烈。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數連續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是建成生態市的五項基本條件之一。目前全省各地都普遍啟動了生態市(縣)建立。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我市並沒有明顯的環境優勢,主要環境要素的環境質量也不盡如人意。要使該項指標連續三年在全省排名前10位任重道遠。

2.部分指標極易倒退。在我市已達標的13項指標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稍有疏忽就很有可能出現倒退。如環境質量類指標、環境突發事件等。

3.軟體資料不夠完善。目前全市各鎮及市級機關各相關部門均將建立的重點放在了硬環境的建設上,對已有軟體材料的收集、整理則相對滯後。尤其是某些鎮缺乏完整的材料準備、收集、管理機制,疲於應付,一稿多用的現象時有發生,這對我市生態市建設資料的積累是極其不利的。

三、榮成市經驗

榮成市被授予國家生態市榮譽稱號。該市生態市建設中的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我市學習和借鑑。

(一)明確責任,廣泛發動,形成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1.完善機制,科學考核。在生態市建設中,榮成市各鎮(區)和相關部門都成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制訂了建設計劃、目標任務和行動方案。市政府按照生態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與考核評價制度,把它納入重大事項督查範圍,列入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對各鎮(區)、各部門生態市建設進展情況進行動態評估,科學分析和評價階段性工作成效,不斷提高生態市建設水平。

2.深入發動,全民參與。自啟動建立以來,榮成市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各種媒體,對生態市建設的重大意義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利用“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舉行了“建設生態市萬人百米長卷簽字”及生態市建設知識競賽等活動。在基層舉辦村幹部生態市建設知識培訓班8期,利用農村香期發放材料3萬多份。在鎮區主要街道、公園、居民小區等場所製作了固定性標語,增設了宣傳櫥窗,通過宣傳形成了全民參與生態市建設的良好氛圍。

(二)全面開展,強勢推進,不斷提高生態建設水平

1.大力建設環保基礎設施。在汙水處理工程建設上,榮成市投資1億多元建設了日處理能力2萬噸、一級生化處理與蘆葦溼地處理相結合的城市汙水集中處理廠。市區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2.81%。大型企業也採用不同的方式建設了各自的汙水集中處理廠。 在垃圾無害化處理方面,建設了有效填埋面積7.6萬平方米、使用年限10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垃圾無害化衛生填埋、滲濾液集中處理均達到了規範化要求。

2.持續改善新農村生態環境。一是加強農村環境建設。該市依據統籌沿海與內陸、城鎮與農村、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思路,構築了輻射全市的新農村建設總體框架。主幹街道硬化村莊比例達到65%,新建農村新型住宅30萬平方米,建沼氣5000多戶。另一方面抓好農村汙染防治。創立了“測土、配方、供肥和施肥技術指導”一條龍式的科學施肥模式,全市測土施肥面積達86萬畝,降低化肥使用量30—40%。同時,在農村清潔能源利用上,該市先後建成了市農業良種場中型沼氣工程、嘉盛乳業秸稈青貯養殖工程等示範專案,推廣養殖—沼氣—種植等畜禽養殖汙染防治實用技術和生態養殖模式,有效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

3.全面開展“綠色榮成”建設。榮成市始終把造林綠化作為改善生態的重要工作來抓,構築沿海防護林聯網補帶工程、農田公路林網建設、山區退耕還林建設的“一帶二網三區”生態屏障工程。每年都實施城市園林綠化和環境美化工程。廣泛開展綠色學校和綠色社群建立活動,城區綠化總面積1326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7.2%,人均綠地面積25.5平方米。

(三)立足長遠,科學發展,努力提高生態經濟質量

在生態市建設中,榮成市積極引入生態經濟理念,走人與自然和諧之路,不斷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質量。

1.優先發展生態農業。在生態農業建設方面,該市制訂了《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規劃》,以基地為示範帶動,開發生產優質糧油、特種水產、特種果蔬;以專案為載體,推廣多種生態種植技術;以企業為龍頭,帶動基地與農民延長產業鏈條;以特色優質產品為主體,形成規模化生產;以綠色產品認證和市場安全准入為標準,推動無公害產品生產和農業標準化建設。

2.重點發展生態旅遊業。榮成市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圍繞打造特色旅遊業,該市牢固樹立“生態+文化”的理念, 依託特色旅遊景點,吸納各類社會資本,精心打造了以秦漢歷史文化、中日韓友好交流文化為主題的尋根朝拜遊;以休閒度假、觀光遊樂為主題的濱海生態遊,構築起了“點線面”齊頭並進的“一帶四區九單元”的旅遊產業格局,旅遊綜合收入近50億元。

四、對策及建議

針對我市生態市建設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難,學習、借鑑山東榮成市生態建設的成功經驗,對我市今後生態市建設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一)多管齊下、夯實基礎,充實建立財力

1.拓寬環保資金投入渠道。一是用好中央擴大內需的各項政策,切實加大財政投入,大力扶持我市環保設施、生態保護等基礎性、公益性的建設專案。建議市政府設立以下三項資金①生態市建設引導資金,市財政每年安排資金,重點支援具有示範性作用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專案,如鎮汙水處理廠等;②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重點支援農村生活汙水和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③生態市建立獎勵資金,用於獎勵在生態市建立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二是積極開拓市場,引導社會資本投資。進一步完善“政府引導、市場推進、社會參與”的投入機制,根據“汙染者付費、治汙者受益”的原則,引導和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進入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領域。對鎮汙水處理廠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府應出臺有關行政性收費減免等優惠政策。三是化“危”為“機”,加大金融支援力度。對市內重大環保公益專案和有能力償還的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專案,提供銀行貸款、信託、收費權質押貸款、資產票據化等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拓寬環保融資渠道。

2.建立以區域協調為目的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議市政府引入“重點經濟區”和“重點生態區”的概念,將三大主體功能區及經濟實力較強的一些鎮定位為“重點經濟區”,將一些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且以農為主的鎮列為“重點生態區”,在兩者之間建立一種互惠、互補關係,即:重點生態區為重點經濟區提供生態服務,重點經濟區為重點生態區提供經濟補償。以類似於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以區域互補、協調為目的對重點生態區進行生態效益補償,實現市內建立資金的合理有效配置。

3.努力提高生態經濟質量。建議市政府積極引入生態經濟的理念,將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大力發展生態產業,為我市生態建設帶來更充足的資金。一是科學發展生態工業。按照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要求,大力培植船舶及配套設施、汽車及零部件和食品精深加工等產業,鼓勵發展產品附加值高、帶動能力強、資源利用率高、環境影響小甚至無汙染的專案,加快產業集聚,放大優勢效應;二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建議市政府參照山東榮成經驗,制定《如皋市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規劃》,以基地為示範,開發生產優質油米、蠶桑、生豬、水產及花木;以專案為載體,推廣多種生態種植技術;以特色優質產品為主體,形成規模生產;以綠色產品認證和市場安全准入為標準,推動無公害產品生產和農業標準化建設。三是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業。我市地域優勢明顯,歷史文化悠久,旅遊資源豐富,建議市政府按照“政府主導規劃、企業投資開發、市場模式運作”的原則,依託特色旅遊景點,精心打造好以長壽文化、江海風情為主題的如皋民俗遊,以盆景藝術、花木觀賞為主題的如皋生態遊等旅遊路線。儘快構築起我市大文化、大生態的旅遊產業格局。

(二)、創新科技、完善服務,提升清潔能源建設水平

1.科學規劃,加強對農村清潔能源建設的有序引導。市政府要把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切實納入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和鄉村規劃之中。各鎮在制定鎮級規劃時,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把農村清潔能源建設納入總體規劃,加大推廣力度,適宜發展戶用沼氣的地方,要按照“一池三改”的要求,搞好規劃;適合發展沼氣工程和秸稈氣化的地方,要搞好工程選址和管道設計,使農村能源建設與新農村建設同時規劃、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發揮效益。

2.依靠科技進步,加快新技術的研究與示範。目前我市農村清潔能源建設及應用技術還處於普及過程之中,迫切需要提高技術水平,加強農村能源建設技術的引進與研發。建議市級財政設立研發農村清潔能源新技術的專項資金,主動與相關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新技術的研究,重點研發與我市農村實際相符的高效沼氣發酵工藝,提高產氣率和去除率,開展深層次開發和利用生物質能的技術攻關,發展迴圈農業。此外,建議具備條件的鎮加快秸稈沼氣、沼氣集中供氣和聯戶供氣等新技術的推廣和規模化發展。

3.提高管理與服務水平,促進農村清潔能源持續發展。農村清潔能源建設集農業生產、工程建築、管理服務為一體,建設是基礎,管理和服務是關鍵。建議相關職能部門及各鎮在農村清潔能源建設過程中,注重沼氣、沼液、沼渣的綜合利用,把農村沼氣建設與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展、測土配方施肥、基地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結合起來,通過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豬——沼——糧(菜)”等生態農業模式,形成上聯養殖業、下聯種植業的迴圈農業新格局,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同時,建議市級相關職能部門除了穩定和充實農業部門的能源環保隊伍、建立延伸到鄉鎮的服務網路之外,還要加強對農村清潔能源工程使用的管理與維護,強化後續管理,保證專案效益的長期發揮。逐步實現產業化發展、市場化經營、物業化管理和社會化服務的要求。

(三)緊扣重點、強勢推進,加快全國環境優美鎮建立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營造建立全國環境優美鎮的濃烈氛圍。全國環境優美鎮的建立,離不開廣大農民的參與。市相關職能部門及各鎮黨委、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充分藉助網路、數字電視、廣播及報紙等媒體平臺,採取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培養他們的公益、環保意識,引領他們破除不利於生態保護的各種陳規陋習。同時相關職能部門還要加強輿論監督,鼓勵農民群眾參與揭露破壞生態的違法行為,完善舉報獎勵等制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群眾保護生態環境,投入我市生態市建設的積極性。

2.完善規劃,分步實施,提高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水平。我市部分鎮環境優美鎮建立難度大,鎮區及村居環境較差,與其規劃不到位有很大關係,建議各鎮進一步修訂完善各項規劃,修訂時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將農村環境汙染治理和農村廢棄物資源化、農業生產清潔化、村莊發展生態化等內容納入規劃之中,努力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完善農民集中居住區的選址及基礎設施規劃。選址既要有利生態環境的保護又要顧及到群眾的切身利益。新規劃的集中區必須要有統一的生活汙水管網和處理系統,並按居住人口密度建設三類以上公廁;三是市級相關職能部門要會同各鎮制定並啟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在對我市農村環境現存問題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各鎮具體情況,制定定位較高、編制詳細、科學可行的“一村一策”環境綜合整治計劃,使目前仍較為嚴重的水體汙染、垃圾汙染、土壤汙染等難點問題得到解決。

3.源頭控制、嚴格監測,切實抓好農村汙染防治。一是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將農業面源汙染降到最低。農業部門要在建成農業生態市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積極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努力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二是進一步提高畜禽養殖業集約化、工廠化水平,加強畜禽養殖環境監測,鼓勵新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加強水產養殖業汙染防治;三是嚴格鄉鎮工業企業達標排放,規範農村生活汙水集中處理。各鎮要嚴把招商關,堅持招管並重,在建設工業園區時要及時完善園區排汙管網等環境基礎設施,實現汙水集中排放、集中治理、迴圈利用。四是建立環境保護資訊平臺。市相關職能部門應以知曉度較高的方式,及時公示規劃環評的又有關資訊,並依照國家環保部制定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保障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4.加強領導、完善機制,確保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一是加強領導,完善考核。推行領導幹部任期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一票否決制”,加強對垃圾集中收集率、林木覆蓋率、綠地率、地表水質量等評價指標的考核,把衛生城市、環保模範城市考評工作延伸並落實到農村,為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可靠的領導和組織保障;二是夯實基礎,重心下移。建立生態市,基礎在基層,建議進一步加強鎮環保隊伍建設,賦予基層環保機構相應的職責和許可權,為鎮環保機構配備必要的監測、監察和應急處置裝置,改善工作條件,使鎮環保工作職責能夠落到實處;三是加大典型培育力度。以建立全國環境優美鎮活動為載體,抓緊再建一批生態示範鎮、示範村,讓點上的經驗之花在面上結出豐碩果實。

(四)完善制度、長效管理,鞏固提升建立成果

1.健全建立組織機構、落實建立責任。生態市建立是一項跨鎮區、跨部門、跨行業的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是哪一個部門能單獨承擔的。目前我市雖已在市、鎮兩級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生態市建設組織網路。但在村、社群等生態市建立工作的第一線還缺乏相對健全的組織系統。建議各鎮在所轄村或社群內設立專門的建立小組,安排專人負責建立工作的推進及建立資料的收集、整理、歸檔。同時,相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細化重點專案建設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儘快形成市、鎮、村(社群),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2.強化公眾參與,完善長效管理。市政府要進一步暢通和拓寬公眾參與渠道、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接受社會和公眾監督。對涉及公眾生態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工程建設,通過聽證會、論證會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大力推廣企業環境行為資訊公開、義務環保監督員等公眾參與渠道。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團體在生態市建設中的作用,發展壯大環境保護志願者隊伍,引導和組織更多的公眾參與生態市建設。相關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鎮、村一級各生態建設專案的長效管理機制。強化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和監督,確保已有建立成果得到有效的鞏固。

3.以點帶面,培育更多生態亮點。市建立部門要在這一面加大推進力度。環保、建設、農林、衛生、水務及行政執法等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重點在汙染治理、汙水集中處理工程、城市綠化、生態農業、規模畜禽養殖糞便綜合利用、河道長效管理、垃圾無害化處理上,力爭培育一批有層次、有特色、有現場、有資料、有實質內容、有推廣價值的新典型、新亮點

第四篇:關於生態補償情況的調研報告

我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生態海南”的決策,根據××實際情況,作出把東南部山區的××鄉列入重點生態公益林區建設範疇的決定,首批實行生態補償制度,出臺了《××縣關於××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為了瞭解××鄉貫徹落實生態補償情況,7月12、13日,縣政協組織民宗委和部分委員到××鄉及有關單位開展調研,採取召

開座談會、聽取彙報、實地考察、走訪農戶等形式,認真開展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鄉基本情況

××鄉位於××縣東南部山區,境內崇山峻嶺,溝壑縱橫,土地面積345平方公里,轄4個村委會,13個自然村,總人口3174人,2014年人均總收入1050元,是省級貧困鄉鎮之一。××鄉與我省四大林區之一的××嶺林區接壤,共有天然林12.91萬畝。××擁有全省獨有的熱帶石灰岩原始雨林,野生維管束植物1409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海南孔雀雉在內的多種珍貴野生動物,珍稀的陸生貝類資源。

長期以來,××鄉由於交通不便,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群眾的環保意識較淡薄,當地村民砍山燒山種植山蘭、上山捕獵等行為,對森林保護和生態平衡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鄉群眾在艱苦的條件下,一方面要努力發展生產,一方面要擔負起保護原始生態系統的社會責任。保護和開發的矛盾困擾著××鄉。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2014年,××縣委、縣政府新一屆班子上任伊始,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審時度勢,把××鄉列入重點天然公益林生態保護區,實施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2014年3月起,全鄉享受生態補償的農業人口2968人,戶數615戶,每人每月補償33元,全鄉每月發放生態補償資金97944元,全年共計1175328元。主要做法是:

(一)開展調查論證,確定物件和標準。縣政府抽調有關職能部門人員組成調查組,對××鄉農業人口情況展開調查摸底,確定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物件。對認定為重點公益林區,禁止商業性採伐、墾山耕種而造成林區農民利益損失情況進行評估,參照農村低保標準,確定補償物件2968人,補償標準為每人每月33元。

(二)健全機制,規範管理。為了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縣政府辦公室印發《××縣關於××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物件、標準和管理機構,將××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列入財政預算。縣財政局設立專戶,實行專戶管理、專帳核算,確保專款專用。縣財政局每月按時撥付,××鄉財政所負責把生態補償金髮放到農戶的個人銀行存款戶。××鄉相應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生態保護領導小組,由上到下,分片包乾,責任到人,層層負責,包點幹部包到村,村幹部包到戶。做到鄉、村幹部個個任務在手,人人責任在身,確保天然生態公益林保護和生態補償金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三)加強宣傳,增強生態保護意識。縣林業局會同××鄉集中時間、集中人員、集中精力,以張貼標語、發傳單、懸掛橫幅、早晚廣播、召開會議等方式開展生態保護教育,共張貼標語500多條,發宣傳單2014多張,懸掛橫幅8條,出動宣傳車25車次,廣播220次,召開村民會議20次,上法制課10次。通過聲勢浩大地宣傳生態保護法規和生態補償政策,讓群眾瞭解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和意義,對生態補償政策有所瞭解,提高群眾的環保責任意識,扭轉了××鄉墾山耕植的局面。

(四)跟蹤服務,加大監管力度。縣財政局、林業局按照《××縣關於××鄉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補償金使用和監督管理情況進行全面檢查驗收,每月檢查1次,確保專款專用,並及時、足額撥付到位。縣林業局招了66名專職生態公益林護林員,加強監控管理力度。鄉政府、村委會、自然村、農戶層層簽訂責任狀,實行森林資源管理責任制,分片看守,形成嚴密的森林資源監控管理網路,確保管護範圍內的林木不被破壞。

(五)強化培訓,從嚴執法。對鄉、村各級幹部和管護員進行培訓,學好法,懂用法,切實提高貫徹執行生態保護的執法水平,認真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今年,鄉政府把有牴觸情緒的10多名群眾集中起來辦班學習,加強教育;對環保意識淡薄、非法砍伐的2名群眾,從嚴處罰,實行“三停一追回”(即停止發放退耕還林款、停止發放生態補償金、停止發放低保、追回先前發放的生態補償金)。如果情節嚴重者還要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做到以法治林、違法必究。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以遏制人為生態破壞,鼓勵生態保護與建設。發放生態補償金,群眾嚐到生態補償的甜頭,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工作,燒山砍山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扭轉了森林保護工作局面,從而保護了當地森林資源。××鄉××村委會村民韓××一家4口人,主要靠退耕還林款和種水稻維生,他說:“我們祖祖輩輩都住在大山裡,沒有柴火就上山砍,想種果樹就上山

開荒,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前不久政府派人下來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叫我們不要隨便上山砍樹了,說要給我們生態補償金。有了補償金,我們以後不會再上山亂砍樹了。”××村村民張××也說,他原來還想上山開一小塊地種山蘭,有了補償金,他決定不再上山開地,安心管好自家10畝橡膠。

三、存在問題

我縣生態補償工作剛剛起步,

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經調查瞭解,歸納如下:

1、宣傳教育力度不足,群眾觀念轉變還需要一個過程。由於實施時間太倉促,宣傳工作尚未做細做實,短時間內對群眾進行生態保護宣傳教育,個別人還存在一些情緒。靠山吃山、刀耕火種的舊觀念轉變需要一個過渡,砍山燒山的隱患依然存在。個別村幹部素質不高,領會政策不透,甚至發生明知故犯、以身試法、毀林開墾的現象,影響惡劣,增加了生態保護的難度。

2、管護工作缺乏可靠的法律政策保障。生態補償立法遠遠落後於生態問題的出現和生態管理的發展速度,許多新的管理和補償模式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給予確認,一些已經出臺的法律法規對生態保護和補償的規範不到位,使土地利用、自然資源開發等具體補償工作缺乏依據。鄉政府在實施生態保護過程中,要從嚴執法,違法必究,卻沒有可靠的法律政策依據。如村民上山亂砍伐搞開發和生產,實施“三停一追回”處罰,沒有法律政策依據,將會導致不和諧的現象發生。生態林管護工作中的法律行為缺失,鄉政府依法行政沒有法律依據,嚴格執法有一定難度。

3、獎罰機制不健全,管護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管護工作中,獎和罰是相輔相成的一對法寶。只有罰,沒有獎勵,無法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參與生態林的管護工作。

4、實施生態補償工作還有空帶。原××鄉××村居住深山老林中,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和易地扶貧,前幾年搬遷到××鎮居住,易名為××村。該村搬遷至今沒有完全解決生產用地問題,村民在王下鄉原居住地種植了一些橡膠,尚未開割,生活十分困難。該村這次沒有列入生態補償和教育移民範圍,他們認為失去太多,待遇不公平,經常上訪石碌鎮政府及縣有關部門。

5、金融服務不到位,群眾領取生態補償金不方便。王下鄉地處偏僻,交通不便,金融服務網路不暢通,群眾要乘車到霸王嶺林業局駐地領取生態補償金和農村低保金,開支大,交通不方便,給生活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四、建議和措施

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息的基礎,保護生態是全人類的夙求。補償重要生態功能區的保護行為,提高生態保護和建設能力,解決區域社會公平問題,是解決生態破壞問題的一條根本性措施。調研組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過討論、分析,交流了意見,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快生態保護立法步伐,提高生態補償的綜合效益。生態補償涉及公共管理的許多層面和領域,關係複雜,頭緒繁多。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是一項開創性工作,堅持改革創新,健全政策法規,完善管理體制。我縣要儘快制定生態保護管理條例或地方法規,理順和完善管理體制,以規範生態保護和生態補償管理工作的行為,克服多部門分頭管理、各自為政的現象,加強部門、地區的密切配合,整合生態補償資金和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推進生態保護和生態補償工作跨上新的臺階。

二、加大宣傳力度,讓生態保護工作進村入戶,家喻戶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的政府行為,不是一陣風的活動,它需要全社會人人行動起來支援配合。因此,大力搞好生態保護的宣傳教育,讓生態保護工作深入人心,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必須通過舉辦法制講座、早晚廣播、發放資料、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多渠道宣傳生態保護的法律知識。印發有關生態保護的小冊子,做到每戶一冊。在生態保護區各路口、顯眼路段設立標識性碑牌,一目瞭然標明生態保護區,讓群眾和外來觀光旅遊者自覺遵守生態保護規定。

三、建立獎罰機制,促進管護工作。要廣泛動員全社會人人行動起來,積極參與生態保護工作,設立舉報和獎勵制度,擴大管護面。要從財政預算中安排一定的資金,增加管護經費,對管護工作做出積極貢獻的先進分子給予一定的獎勵,做到生態保護人人有責,人人蔘與,才能切實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參與生態林的管護工作。

四、繼續按照政策實施農村低保工作,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鄉實行生態補償工作後,一些低保物件被取消享受農村低保的待遇。這種一刀切的做法損害了弱勢群體的利益。目前,××鄉的橡膠尚未開割,部分群眾的收入還很低,生活困難。我們要實事求是地按照政策規定,繼續實施農村低保工作,每年對低保物件進行稽核和變更,切實保護弱勢群體的根本利益。

五、開拓金融服務專案,多渠道方便群眾生活。縣政府要與金融部門協調,爭取金融部門支援,在××鄉設立固定或流動的金融服務網點,定期為群眾服務,減輕群眾負擔。

六、積極穩妥推行生態補償制度,促進生態環境保護。某些擁有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地等生態功能區的區域,往往在經濟相對落後的情況下還要為保護生態環境承擔社會責任,卻得不到經濟回報,也容易加劇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我縣今後要擴大生態補償制度的實施面,適時將該項制度推廣至××、××、××等鄉鎮。從××鄉搬遷出來的××鎮××村,客觀上保護了××鄉天然生態公益林,應該列入享受生態補償和教育移民待遇的範疇。

第五篇:建立綠色生態文明的先行者調研報告

建立綠色生態文明的先行者

------關於涪洋鎮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科學發展

的調研報告

趙應東

摘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黨的十八大報告也首次提出生態文明,將生態建設放到了文明的高度,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昇華,說明我國對生態建設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也越來越重視。那麼,在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究竟怎麼走?結合工作實際,通過調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結合涪洋鎮生態文明建設措施與成果實際談一下對生態文明建設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綠色生態文明;科學發展;生態建設

涪洋鎮位於務川自治縣西部,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達73.3%,是我縣林綠化面積較多的鄉鎮。涪洋河貫穿全鎮,是涪洋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因素。涪洋河至今清澈見底與涪洋鎮黨委政府踐行科學發展觀有著必然的聯絡。從涪洋鎮的發展情況來看,建設生態文明既是涪洋鎮從鎮情實際出發、落實和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涪洋爭做務川縣在西部崛起示範鎮、爭創發展新優勢的現實需要。

一、涪洋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科學發展的成就

我鎮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園區突破、城區倍增、產業致富”的發展方針,緊緊圍繞發展“六個一”特色產業的發展方向,為全面推進我鎮經濟社會科學和諧的追趕和跨越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統籌城鄉發展中,我鎮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六個一”特色產業致富作為路線方針,致力於打造舒適宜人的人居環境,提升城鎮競爭力。立足鎮情,確定了“城鄉統籌、理性佈局,環保優先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新鎮村建設總體目標。

自2014年開展“幫一帶一”示範點打造建設以來,我鎮前進村嚴家壩組在市人大和縣委縣政府的關懷下示範點的打造已經基本完成,示範效應已初見成效。2014年全面完成建立工作。

二、生態文明建設程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研中我深切感受到我鎮的生態文明建設正在進一步優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逐步深入人心,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是一項長期、艱鉅而複雜的工作,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我們當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著力在經後的工作中解決。

(一) 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差距較大

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我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持續增長,“務正高速”的快速興建,產業致富的快速推進,使得我鎮生態環境受到挑戰,鎮黨委堅持大力發展綠色產業,絕不以犧牲農村生態環境作為發展代價來換取城鎮化、工業化作為發展方向。雖然我鎮經濟發展因為堅持發展綠色經濟這一理念導致速度相對滯後,但鎮黨委始終堅持踐行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 並堅信在縣委縣政府的發展思想指導下,涪洋一定能在2014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

產業結構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差距較大

近年來,雖然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園區突破、城區倍增、產業致富”三大戰略,在產業致富這一發展方向上,由於我鎮基礎相對薄弱、單體規模偏小、生產技術落後,人們的環保意思相對落後,這些客觀因素對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這樣的產業結構與行業佈局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和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差距較大。

(二) 環境質量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差距較大

雖然我鎮的環境質量優勢明顯,但是我鎮的農村環境質量還沒有達到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策和建議

(一) .保護優良的生態環境,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

1、加強森林資源的生態安全

近幾年,涪洋鎮深入推進“六個一”特色產業的發展,強化對經濟發展和環境和諧的

可持續發展意識,改善自然生態條件,因地制宜發展金銀花、核桃、茶葉等特色產業,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雙軌並行,綠色生態和經濟發展融為一體的發展模式得到良性迴圈。

2、加強城鄉綠化工作。

把城鄉綠化工作納入全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到2014年,涪洋不僅提前全

面建成小康社會,還要全面形成城鄉綠化一體化,建成高水平的城鄉綠色通道、城區綠地系統等;實行政府、集體、個人多輪驅動、多力推動城鄉生態文明建設,特別要把“六個一”與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既確保全鎮宜林荒山全部完成綠化,又能夠促進農民增收。

3、加強環境的保護和汙染治理。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實施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綜合防治農業面源汙染、農村

環境汙染和城鎮汙染,合理控制林產和石板材加工,利用財稅、法規等手段,加快關閉一批規模小、木材利用率低的木材加工企業,切實治理好石板材無序開採、簡易加工、浪費資源的現象,扶持一批資源利用率高、附加值高的規模企業做大做強。

(二)發展特色的生態經濟,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

1、 突出發展生態產業。

立足和發揮涪洋鎮生態優勢,按照“六個一”發展產業致富的定位,以發展綠色經濟

為載體,著眼原生態、著手次生態、著力泛生態,大力推進綠色產品轉型、產業升級。加快產業園區綠色產業的發展規模、提高發展速度,建設垃圾、汙水處理設施,整治園區亂搭、亂建、亂採,充分展示園區的生態性。

2、大力發展生態工業。

涪洋的工業化程序相對遲緩,所以應當把發展生態工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舉措抓緊、

抓實。著力把涪洋鎮建設成為生態園區,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把畜牧、茶葉、核桃等農副產品的深加工作為經濟增長的助推劑。積極發展“零資源”產業,努力形成園區工業產業鏈和自我迴圈的工業鏈,帶動區域產業升級。加快現有的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推廣節水、節能、降耗新技術,鼓勵採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加快推進產學研密切結合,著力突破一批重點技術創新專案,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科技型、創新型和質量效益型轉變。

(三) 建設美麗的生態家園,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

1、建設生態文化旅遊鎮

涪洋的城鎮規劃將按照“生態文化旅遊鎮”定位,突出“顯山見水透綠”風格,以自然山

體、自然水體作為永久的綠色空間,輔之以人工改造的環城綠化帶、沿河景觀風景帶,使園林綠化與自然景觀相互滲透,突顯“親水、親山、親綠”的山水生態城鎮特色,構築三溪蜿蜒、城景共生的山水生態景觀格局。

2、發揮本地特色優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進一步抓好農村的生態環境建設,營造一個建設有

序、環境優美的新農村。按照“佈局合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生態協調、環境優美”的要求實施了以“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綠一處理一配套”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整治。

(四)傳播先進的生態文化,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保障。

1、 大力開展全民生態文明意識教育

在全縣範圍內大力弘揚生態文明,教育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立公眾參與制度,增強環境意識的透明度,擴大公眾環境知情權;積極推進綠色消費,節約能源資源,倡導綠色文明,提高生態道德水平,在環境保護工作的實踐中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全鎮範圍內普及生態學原理和基本知識,使人們瞭解人與自然的關係,提高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形成全社會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

2、 發展和傳播形式多樣的生態文化

結合務川旅遊發展,涪洋充分發揮自身有事深入開發鄉村遊、科普遊等休閒旅遊產品,

深化發展魚文化、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生態旅遊文化等生態文化,讓廣大群眾在參與中體驗生態文化、發現生態文化、融入生態文化,自覺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核心價值觀,逐步形成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圍。為了實現“山川秀美涪洋鎮,青山綠水紅土地”的良好生態景觀,為了實現“群山添綠民增富、山清水秀人和諧”的美好圖景,涪洋鎮將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正以飽滿的熱情和高昂

的鬥志再次投身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科學發展的偉大實踐中。

ywq小編推薦訪問其他範文:

建立綠色生態文明的先行者調研報告

縣城鎮居民生活情況調研報告

城鎮總體規劃實施情況調研報告

關於天星鎮小城鎮建設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我市城鎮醫療保險工作情況的調研報告

TAG標籤:調研 報告 生態 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