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紅色文化資源調研報告

文思社 人氣:3.19W

XX紅色文化資源調研報告

紅色文化資源是指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共同創造的革命文化資源。昆明市作為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轄區內遍佈著十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蘊藏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和革命傳統。用好用活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對於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汲取奮進力量至關重要。

一、昆明市紅色文化資源的現狀和特徵

(一)資源數量豐富,位於全省前列

首先,昆明市共有紅色遺址166個(16個州市共1889個)。其中,重要黨史事件和重要機構舊址62個,如:中共雲南地下黨建黨舊址、宜良火車站地下聯絡站遺址等;重要黨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44個,如:聞一多殉難處、李士娘地下交通聯絡站舊址等;革命領導人故居11個,如:朱德舊居、張天虛故居等;烈士墓16個,如:黑龍潭革命烈士陵園、茨壩小哨紅軍烈士墓等;紀念設施33個,如:東川拖布卡鎮樹桔紅軍渡長征紀念館、尋甸(嵩明、富民)紅軍長征紀念館(碑)等。公佈為不可移動革命文物91項,列為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國家級6項、省級12項、市級13項。其次,昆明非物質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如:聶耳和國歌的故事、西南聯大教育救國的故事、聞一多“最後的演講”捨生取義的故事、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等。這些紅色文化資源鑄就了薪火相傳的精神譜系。

(二)空間全域分佈,地域分佈不均

就數量而言,行政區均有紅色遺址分佈,其中石林縣分佈最多,有28個,東川區分佈較少,只有2個。主城區主要集中在五華區,遺址知名度和利用率較高,五華區10個紅色遺址中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多集聚於翠湖和五華山周邊;縣(市、區)主要集中在石林縣、晉寧區、宜良縣。就價值而言,影響較大的紅色遺址主要集中在昆明主城區和紅軍長征經過的區域。

(三)時間跨度完整,呈集中性分佈

就紅色文化資源形成的時間而言,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各個歷史區間都有分佈,但多數縣(市、區)其時間排列呈集中性分佈。其中,主城區紅色文化資源集中在早期中共組織建立時期,與昆明地處省會、交通發達、進步人士集聚有關。祿勸縣、富民縣、尋甸縣等地紅色文化資源主要集中於1935年、1936年紅軍長征兩次經過時期,尤其是祿勸縣,9個紅色遺址都與紅軍長征有關。西山區、呈貢區、宜良縣、石林縣等還集中分佈在解放軍滇桂黔邊縱隊建立和發展時期。晉寧區還集中在解放戰爭時期,這是因為雲南解放後,晉寧的國民黨勢力及土匪**尚未肅清,故而留下許多徵糧剿匪的革命遺址、烈士犧牲地和紀念設施。同時,不同時期紅色文化資源的分佈從側面反映了黨組織活動的規律和黨的歷史。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黨的工作主要在主城區、縣城和鐵路沿線;解放戰爭時期,革命鬥爭主要分佈在農村。

(四)代表性資源聞名全國,重要性元素名垂青史

昆明市作為雲南第一個中共地方組織建立的策源地,凝聚了一批以王德三、李國柱、吳澄等人為代表的革命先驅,中共雲南地下黨建黨舊址現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雲南陸軍講武堂走出了300多位將帥,傑出代表朱德、葉劍英則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重大影響。2020年,陸軍講武堂打造成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歌的作曲者聶耳是昆明歷史文化名片中最響亮的音符。在他短暫的一生中,有18年在昆明度過。聶耳精神與昆明密不可分,2022年,依託西山景區聶耳墓等紅色文化資源,建成聶耳和國歌文化黨員教育基地。紅軍長征先後兩經昆明,在祿勸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實現了渡江北上的戰略意圖,祿勸等8個縣(市、區)入選國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長征片區。名垂青史的西南聯大、震驚中外的“一二·一”運動,這些都是構成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記載著中國人民在昆明這片熱土上拋頭顱灑熱血的英勇往事,承載了共產黨人堅持理想、積極鬥爭的偉大精神,是昆明極為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

二、昆明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保護利用機制不順

第一,缺乏統籌協調部門。目前,紅色文化資源的管理涉及宣傳、黨史、文旅等多個部門,各縣(市、區)有關部門各管一塊的情況較為突出。如:昆明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要負責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利用及紅色旅遊產業發展,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負責未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革命遺址保護,市委黨史研究室則負責紅色遺址普查以及紅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在統籌安排、協同發力上未形成組織優勢,需要市級層面明確一部門或機構來高位統籌。第二,配套保障制度滯後。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19個省轄市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對紅色遺蹟的認定保護、規範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三五”以來,昆明先後制定了《昆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昆明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辦法(試行)》。但現有法規和政策仍有較大空白,缺乏專門指導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制度體系。第三,保護利用資金匱乏。“十三五”期間,昆明市累計投入經費2.11億元,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紅色遺址文物修繕保護、名人故(舊)居保護。但資金匱乏仍是紅色遺蹟保護面臨的關鍵難題,目前主要依靠各縣(市、區)的財政資金、政策扶持資金、黨史研究室統籌經費,各縣(市、區)財政乏力,現有經費無法對所有遺址提供均衡、充足的資金支援,導致紅色遺蹟開發、運維困難。

(二)資源滅失損壞嚴重

第一,有些遺址慘遭損毀。如:1936年4月,隨行紅軍18個月的外國傳教士薄復禮在富民縣被二、六軍團釋放,但赤鷲鎮赤鷲大村郢家大院的紅軍釋放薄復禮遺址還未開發利用,就於2016年毀於火災;紅軍長征過富民紀念碑浮雕丟失;東川區位於銅都鎮糯谷田村祝國寺小組的原會巧邊區解放委員會駐地則因自然和人為因素於1993年完全損毀。第二,有些遺址改變原貌或處於靜置。如:盤龍區吳澄烈士故居在1995年被市政公用局北京路北段、鼓樓路開發指揮部拆除,現未恢復重建。北門書屋原為李公樸居室,後為進步人士聚會地,受商業化衝擊,一層臨街鋪面被改造為餐廳,僅留下二層一間屋子作為舊址所在地,雖被評為市級重點文物,但歸私人所有,僅以文物形式被封存起來,並未得到開發利用。第三,有些遺址受社會經濟因素遷建。2021年,白鶴灘水電站完工蓄水後,東川區曾經唯一儲存完好的革命遺址——拖布卡鎮樹桔紅軍渡被淹沒,於是2020年參照樹桔渡江指揮所原樣在紀念館前面重建了當年的紅軍渡江指揮所。同樣,2019年底,烏東德水電站庫區蓄水後,皎平渡渡江紀念館原址被淹沒,部分展品遷移至杉樂紅軍長征紀念館保管,目前紀念館正在遷建中。

(三)保護利用地區不均衡

第一,從遺址的利用級別來看,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紅色遺址,逢重大節日便迎來參觀熱潮;具有級別的紅色景區具備一定品牌效應,如:雲南陸軍講武堂、西南聯大舊址、石龍壩水電站,遊人絡繹不絕。但地理位置偏僻,只設置標牌而無配套設施的紅色遺址,則人跡罕至。第二,從遺址的地理位置看,處於露天狀態的遺址無實質性管理措施,如:聞一多殉難紀念碑曾慘遭潑漆、潑墨,到該遺址參觀旅遊的也寥寥無幾。城鄉差異明顯,地理位置偏僻的紅色遺址“養在深閨無人識”,如:茨壩小哨紅軍烈士墓。郊區尤其是個人使用的遺址,如:龍頭村的幾個舊址,由於自然因素和年久失修,狀況堪憂。個別遺址雖然地理位置較好,但因缺乏宣傳而遺蹟難尋,如:盤龍區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解放軍蒞昆紀念門舊址。許多遺址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利用,其歷史風貌隨著歲月流逝正在淡出人們的視野。

(四)紅色旅遊資源開發不夠

第一,紅色旅遊資源整合度和影響力不夠。昆明市紅色旅遊資源豐富,但呈碎片化、分散化佈局,缺乏整體長遠規劃。目前,昆明建成2個全國紅色旅遊景區,推出10條經典紅色旅遊線路,但旅遊線路相對孤立,沒有形成聯動效應,相近景點存在同質化嚴重、形式單一、主題趨同等問題。部分景點客源依賴學校、政府、企事業單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支部活動等集體行為,群眾性參與度不夠。就目前而言,沒有在全國叫得響的紅色文化資源品牌、紅色教育基地和紅色旅遊線路。第二,景區規模和服務水平制約紅色旅遊長遠發展。首先,很多景點粗放式開發,基礎設施不完善,免費開放居多,容納力有限,無法支撐其規模化發展。其次,景區周邊沒有形成“景區+”的產業帶動發展趨勢,未將紅色旅遊與生態、文化、綠色食品等產業有機融合,導致景區利用率低,客流主要集中在重大歷史紀念日(年),缺乏延續性。再次,產品形式、內容單一,以展覽、解說為主,創新性不強,體驗式參觀運用較少。

三、昆明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建議

(一)健全保護利用工作機制

第一,健全政策法規,提供組織保障。在系列上位政策法規的指導下,出臺《昆明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昆明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成立“昆明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領導小組”,跨部門協調重大事項,形成文旅、宣傳、組織、黨史多部門聯動態勢。按照分類保護原則,設“革命遺址保護利用”“不可移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革命紀念類備案博物館和紀念館保護利用”“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利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保護利用”工作小組;聚焦紅色資源開發利用,設“紅色歷史文化挖掘”“長征文化公園建設”“紅色文化旅遊發展”“紅色文藝和文創產品創作”工作小組。第二,加大資金投入,鼓勵社會參與。協調市、縣(市、區)兩級財政,加大對紅色遺址修繕、革命文物消防安全、紅色景區開發等基礎性投入。充分發掘紅色文化,爭取省級專案立項,尋求上級資金支援,如:2016年,尋甸縣對魯口哨“4·29”渡江令釋出地遺址進行申報立項,獲省扶貧辦批准實施魯口哨革命老區紅色幸福家園示範區專案,興建了很多紀念場所及配套設施。除政府補助外,鼓勵採取政府主導與社會捐資捐贈、社會投資相結合的方式,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開發。

(二)建立多維度保護利用體系

第一,建立紅色文化資源資料庫。對涉及紅色文化的革命遺址、器具、文獻、人物、歷史事件、規章制度等各種形態的資源進行全面普查,重視口述檔案的收集,科學、全面、準確、及時地進行資料調查和採集。建立專門資料庫,對其進行數字化處理並著錄、標引後分類儲存,為昆明紅色文化研究和資源保護開發利用做好充分的資料準備。對一些滅失損壞的紅色遺蹟進行相關資訊採集,通過數字化技術恢復原貌,防止其影響力完全滅失。第二,形成分級、分層保護機制。首先,評估每項紅色遺址的綜合價值和本體條件。其中各級文保單位、一般不可移動文物為一級,綜合價值較高、中等、較低且實體尚存的資源分別為二級、三級、四級,實體損毀或滅失的資源為五級。對一、二級資源進行“指定保護”,三級資源進行“登入保護”,四級資源進行“規劃控制”,五級資源進行“保護性展示”。其次,形成“域”“面”“線”“點”,即“市域—主題片區—主題線—資源點”聯動的四層次保護利用體系,在每一個空間層次上加強“紅色文化資源—其他文化資源”的聯動性,重視保護與紅色文化資源相互依存的文化景觀、自然環境。

(三)推進重點紅色文化專案建設

第一,實施紅軍長征過昆明重點專案。首先,以《雲南省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為指導,專門編制《紅軍長征過昆明遺存保護利用規劃》,對祿勸等入選國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長征片區的8個縣(市、區)進行統籌規劃,重點推進皎平渡、柯渡兩大核心專案建設,重視六甲之戰陳列館、普渡河戰鬥遺址、石板橋阻擊戰遺址等其他代表性遺址的修繕改造及展覽提升。對涉及的24項不可移動文物進行重點保護,圍繞保護維修、展示提升、紅色旅遊、紅色文創和藝術創作等多個方面開展專案建設。其次,將紅軍長征文化線路作為昆明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四條文化線路之一,按照五個文化單元,即安寧—晉寧單元、石林—宜良單元、嵩明—富民單元、尋甸—祿勸單元、東川單元,進行整合打造。再次,建設紅軍長征過昆明紀念館,巨集觀反映中央紅軍和紅軍二、六軍團過昆明的歷史事件,改變單純依靠柯渡紀念館、皎平渡紀念館(現轉移至杉樂紀念館)等孤立展覽展示的狀況。同時,重視紅軍長征過昆明的宣傳教育,在《威逼昆明 巧渡金沙——紅軍長征過昆明資料彙編》《紅軍長征過昆明》等書籍的基礎上,出版發行非學術研究型的科普讀物。第二,實施環翠湖紅色文化圈專案建設。翠湖作為昆明主城區的重要文化名片,集聚著一批著名的紅色文化資源。沿翠湖、五華山一帶,有革命舊址、紀念館類4處,即中共雲南地下黨建黨舊址、雲南起義紀念館、雲南解放紀念館、抗戰勝利紀念堂;大學、講堂、名人舊址類4處,即西南聯合大學舊址、雲南陸軍講武堂、朱德舊居紀念館、北門書屋;“一二·一”紀念類2處,即“一二·一”四烈士墓、紀念館。與其他博物館群落、文化古蹟(共30餘處)共同構成了環翠湖15分鐘文化旅遊圈,形成了“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的文化效應。應充分利用叢集優勢,梳理其時間序列和聯絡,理清昆明紅色業績發展的歷史脈絡,開展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推廣,打造環翠湖紅色文化圈。

(四)高質量發展紅色旅遊

第一,提高景區服務水平。加快完善道路、停車場、洗手間、標識牌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遊客中心服務質量,營造交通便利、舒適溫馨的旅遊環境。規範紅色景區管理,以體現紅色文化資源的政治、文化、教育價值為目的運營景區,確保“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杜絕誘導消費、複製抄襲等商業化行為。將紅色文化資源用新、用夠、用透,邀請省內外專家撰寫導遊詞,講解員要用規範話語表達紅色文化內涵,嚴禁為迎合遊客口味而扭曲事實、以偏概全、惡意解讀、譁眾取寵。第二,推進“智慧旅遊”。運用新媒體技術,在5G基礎上,運用物聯網等新媒體數字技術開發智慧導覽,打造“網際網路+革命文物、紅色故事”,通過歷史場景數字再現,還原革命歷史遺蹟原貌,提升紅色文物的展陳效果。將現代數字技術與藝術形式無縫對接,運用VR技術,通過沉浸式體驗和參觀,讓人們瞭解歷史事件、領悟革命精神。第三,打造特色產品。首先,通過分析比對、分類串聯,持續升級1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開通紅色公交線路,打造“愛國主義專列”,在途經紅色遺址的地鐵站張貼海報,通過圖片、視訊講述紅色故事,形成“熟臉效應”。其次,指導紅色旅遊景區以紅色文化為主題,創排一批紅色革命題材文藝精品,開發一系列與紅色歷史文化相關的文化創意產品,如:陸軍講武堂開發的講武堂雪糕、冰箱貼和軍用水壺備受喜愛。再次,開發“紅色旅遊+生態觀光+康體養生+戶外運動+研學實踐+非遺體驗”等優質專案,擴大紅色旅遊的價值外延。將紅色旅遊與自然風光旅遊結合起來,增強叢集效應;將紅色旅遊與以農家遊、採摘遊、農業觀光為主的鄉村特色旅遊結合起來,助力鄉村振興;將紅色旅遊與民族特色遊結合起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