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書》教案(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8.57K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精品多篇)

我的第一本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掌握幽默、馬鬃、磨蹭、悽慘、翻來覆去、挎等幾個生字詞。

2、通過重點語句結合文章內容的研讀方法,理解第一本書的深層含義。

3、感受到人間的關愛與真情,理解人生苦難的經歷並重視鋪墊人生髮展的基礎。

教學過程:

1、(出示課題)激趣匯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詩人牛漢寫的散文《我的第一本書》,大家猜猜當代著名詩人牛漢所

鍾愛的第一本書,會是什麼書?會是什麼樣子的呢?答案可能會出你意料的,那只是一本普通的國小國語課本。這麼普通的一本書到底有何力量,能讓作者歷經60年之後仍牽掛在心呢?請閱讀課文,從文中找到答案。

2、整體感知課文

①默讀課文,請一學生快速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②跟這本書有關的有哪些人?課文寫了哪些事呢?

(人物有:我、父親、喬元貞、弄不成等。父親和我送書給喬元貞,父親帶我到崔家莊唸書,我帶狗去上學以及交待喬元貞和二黃毛的命運。其中我和父親之間的故事是文章的主體。)

③圍繞書為什麼讓作者牽掛的思考問題。

(書的內容很普通,但它的經歷可不一般,它見證了作者少年時代的`艱苦歲月,還凝聚了父子之間、少年朋友之間以及鄉鄰之間濃濃的情誼。所以說難忘的並不是書本身,而是跟這本書有密切關係的人和事。)

3、研讀課文,深入探究。

①研讀第一段中的:可是這一本卻是讓我一生難以忘懷,它酷似德國布勞恩《父與子》中的一組畫,不過看了很難笑起來。(先介紹布勞恩作品,然後讓學生欣賞布勞恩系列漫畫《父與子》。漫畫中一個慈父、一個稚子,他們之間不斷地發生著各種使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善良和愛是其中永遠不變的主題。)請學生朗讀2-10段(父子之間的故事描述),圍繞著書寫了哪些事?想一想作者為什麼這麼說呢?

(讓學生合作討論,概括出文中的故事情節,並從文眼入手層層深入的探究課文。

(A.事情可概括為:查書分書補書送書轉學。)

(B.父親和我都善良、富有同情心並且非常重情重義,父子之間相互信任、理解,彼此尊重關愛,這些多像漫畫中的那對父子。至於很難笑起來是因為那一段歲月多麼艱苦啊,一本課本要撕成兩半,兩個聰明好學的小朋友一學期只對著半本書讀,一個學期後,聰明的喬元貞因貧困而退學。)

②你喜歡文中的父親嗎?思考一下他會給孩子怎樣的影響?

(文中的父親沒有擺出父親的威嚴,也沒有說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他關心孩子但給孩子獨立的生活空間,他期望孩子有出息但並不急迫,他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珍視孩子們在貧困中互相幫助的友情。父親給的影響是巨大的,父親是我生活的引路人:不僅把我帶進新的讀書生活中去,避免了被貧困淹沒的命運,又給我以品德的良好影響,為我的人生髮展鋪了堅實的基石。)

③縱觀全文,除了父親,還有哪些人和事給過我有益的幫助和啟發?

(貧窮的生活給我以磨練,也讓我更加珍惜生活:喬元貞的失學使我更加珍惜學習機會;而父親和弄不成等父輩看重的村鄰之間的友好情誼的作風使我成為一個重情重義的人。這些都對我的人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④品讀文中兩句話,理解它們的深刻含義:還應 回過頭來說說我的第一本書,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讚美。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通過前面的探討,學生應該能夠理解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讚美和人不能忘本,不是因為書的內容,而是為了它的經歷,言之有理即可。還應該引導學生理解我的第一本書的深刻含義:它不僅表明第一次跨進學校的大門,走進了知識的世界,更重要的事,那第一本書裡鑲嵌著父親的深情、同學的友誼,童年的樂趣和生活的苦難以及在苦難生活中抗爭的一段心路歷程。)

4,拓展與延伸

文中有一句話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於元貞來說,恐怕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因為人生起點上的這個區別,喬元貞的人生與我截然不同,如果現在去採訪他,他會深有感慨呢?請假設你就是喬元貞,寫一段回顧人生時心裡話。

5,全文總結,佈置作業

少年的時光雖然不長,可卻像絢麗的鮮花,開放在漫長的人生歲月裡,足以使人馨香一輩子,所以請同學們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

作業設計:

①抄寫生字詞。

②作者懷著怎樣的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③作者回憶了少年時的經歷,承歡於父母膝下的日子和人生起步的經歷,是每個人的美好記憶,作者趣味盎然的記敘和深刻的思考,給了我們許多的教益。請同學們回憶一下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課文給了你怎樣的啟發?

維教學目標 篇二

1、自讀----整體感知文意,瞭解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徵,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2、精讀----加強聯想與想像能力的培養,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3、品讀----啟用生活體驗,感悟作者內心情感。

牛漢《我的第一本書》教案 篇三

教學目的

1.理解作者對生活的那一份詩意的感悟。

2.培養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能力,學會思考人生。

教學重點、難點

1.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

2.注重啟用學生對生活的體驗,或者創設情境引發體驗。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酷(ku4)似摻(chan1)脊(ji1)背枉(wang3)讀

2.解釋下列詞語。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奧祕:奧妙神祕。

悽慘:淒涼悲慘。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複。

摻和:摻雜混合在一起。

知書識禮:有知識,懂禮貌。指人有文化教養。

酷似:極像。

二、導人

你讀的第一本書是什麼樣的書?可能有些同學已經記不清了,作者卻對他的第一本書永誌不忘。因為那本書承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事過幾十年後,作者走過了迢迢征途,飽嘗了人生甘苦,回首往事,發現那揮之不去的記憶,是一筆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作者牛漢,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史成漢。生於1923年,1940年開始寫詩,有詩劇<智慧的悲哀>、詩歌<鄂爾多斯草原>、詩集<彩色的生活>等。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複述“第一本書”的故事,互相補充、評議。

四、學生自主閱讀

質疑、討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

1.“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你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還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貴的經歷,一本人生之書。)

2.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一種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這就是我的第一本書。對於元貞來說,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書”?(體會書的珍貴,讀書機會的珍貴。)

4.“我真應當為它寫一本比它還厚的書,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靈去讚美”。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我的第一本書對“我”影響之大,作者要回報它。)

五、品味語言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我的童年生活是艱苦的,但我的第一本書給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和知識。)

2.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我的第一本書,作為我的啟蒙老師對我後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深遠的影響。)

六、拓展訓練

學生說說自己讀“第一本書”的經歷、體會,互相交流。

七、小結

本文是詩人牛漢的一篇隨筆。作者通過對他的第一本書的追敘,折射出20世紀國中國農村的苦難生活和苦難生活中的人間溫情以及生命樂趣。

八、佈置作業

1.研討練習三。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我的第一本書》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積累“幽默、悽慘、奧祕、翻來覆去”等詞語。

⑵ 整體感知文意,深入把握敘事性作品的文體特徵。

2、能力目標:

⑴ 揣摩含意豐富的語句,培養正確的語感。

⑵ 揣摩含意豐富的語句,培養語言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

體味作品展示的苦難生活境遇,感悟知識改變命運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

品評重點語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苦難生活的深刻體察和獨特感悟。

【教學設計思路】

1、誦讀法:

作者永誌不忘的第一本書承載著感人的生活經歷和獨特體驗,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瞭解社會人生,感悟讀書的意義。

2、拓展延伸。

課文淺顯易懂而又耐人尋味,作者深情追憶的“第一本書”所展現的是在窘迫的時代情勢下,對生活與人生的嚴肅思考,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為豐富課堂教學,啟用學生的感悟,運用同類題材的閱讀材料進行對比引申,以拓展學生視野,提高語文素養。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聯絡語文積累,順勢導人新課學習。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層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情感蘊含。品評文中含意豐富的語句。對比延伸。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同學們,提及詩人牛漢,我們自然會聯想到他筆下的那威武不屈、勇於抗爭的華南虎的形象。

(教師引領學生誦出:我羞愧地離開了動物園,/恍惚之中聽見一聲/石破天驚的咆哮,/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掠過我的頭頂/騰空而去,/我看見了火焰似的斑紋/和火焰似的眼睛,/還有巨大而破碎的滴血的趾爪)

今天,我們將學習他的一篇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承載著人生歷程和獨特感悟的“第一本書”,去思考人生命運這個鮮活的話題。

(板書文題、作者)

設計二: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感受了胡適對母親以其深細而嚴格的教育影響自己人生歷程的一段追憶。今天,我們將走進牛漢的隨筆《我的第一本書》,去感受苦難生活境況中濃濃的真摯情意給詩人的精神給養。

板書文題、作者)

二、學生回憶詩人牛漢的創作經歷

教師明確:

(投影)

牛漢,原名史成漢,1923年生,山西定襄縣人。20世紀4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是“七月詩派”的重要成員。1955年由於受胡風事件的牽連,遭到兩年的拘捕囚禁。“文革”期間,又被關入“牛棚”,從事強制性勞動,70年代初,創作了不中詩歌作品,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華南虎》《悼念一棵楓樹》《半棵樹》等。已出版詩集《彩色的生活》《祖國》《爰與歌》《溫泉》《海上蝴蝶》及自選集《蚯蚓和羽毛》等。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意,標示段序並積累下列詞語:

(投影)

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長。

悽慘:淒涼悲慘。

奧祕:奧妙神祕。

翻來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複。

溫厚:溫和寬厚。

2、學生再讀課文,揣摩、理解課文內容,思考:

60年前國小一年級的一本“只有下半部分,沒有封面,沒有頭尾”的國語課本有著怎樣的經歷令作者永誌不忘,以致專門著文紀念?

學生跳讀課文3至8語段,簡要複述“我的第一本書”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教師提示住意其中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的真摯情意。

3、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研討:

⑴ 文題“我的第一本書”僅僅指那半本課本嗎?還可以作怎樣的理解?

⑵ 作者是懷著怎樣的一種感情追憶他的“第一本書”的?

學生暢談閱讀體會,老師提示:

⑴ 作者的“第一本書”意味深長。如果說課文主體部分寫的“不同尋常的第一本書”是人生第一課的話,那麼寫父親領“我”離開本村到崔家莊唸書則是交待“真正的第一本書”,也即走進求知的世界。這貧困境遇中的人生第一課,蘊含著生活的艱辛、同學的友誼和上學的樂趣。

⑵ 作者追憶“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是懷著敬重、珍愛的感情追憶“第一本書”的,同時感情也是複雜的、百感交集的,因為那本書裡深藏著苦難的生活和惡劣的學習條件與環境,同時也映照著那個時代人們的不幸命運,以及在那種荒寒背景下特別可貴的一點樂趣和溫情。

四、研讀探究

1、引導學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語句,請學生感情閱讀全文,思考:

⑴ “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絡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⑵ “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

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在這裡指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⑴ 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辛酸的,“童年沒有幽默”,寫其童年生活的艱苦而沉重,不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幾乎所有同學都在生存的底線出掙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畢竟是童年,無論生活多麼艱苦,也抹不去與生俱來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氣。能和小夥伴們在一起,和小動物們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間,就是快樂的,而且童年時代只要玩起來,什麼困苦都會忘。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樂。

⑵ 這裡“枉”字可以理解為:白白地,無價值地,無意義地。作者的第,本書,既是求知的第一本書,更是人生的第十本書,如果這第一本書不寫出來,那麼這幾十年的讀書和寫書(詩)則失去了意義;變得毫無價值,因為你忘記了知識的源頭和人生的起點,你忘記了過去,即忘本。作者最後說“人不能忘本”,巧妙地運用雙關的修辭方法,“本”這裡指課本,那第一本國文教材,也指人生成長曆程中最初的最有價值的奠基性的東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後者。

2、教師導學:閱讀本文,我們不僅為第一本書承載的故事所感動,更多的震撼是由書引發的父子之間,同學之間的濃濃情意,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遙遠的鄉村荒寒、蒼涼的生活境況和作者對生活的那份獨特的感受。請同學們聯絡生活體驗,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具體探人地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學生小組交流,並推舉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歸結:

第一組同學認為文中展現的父子深情打動人。父親關心“我”的學習,得知“我”考了第二名後非常高興,又是撫摸,又是誇獎。“我”把那半本“悽慘的課本”拿給父親,父親“愣了半天,翻來覆去地看。”問清原委後,並沒有批評和指責,只是深深嘆著氣。作者筆下的父親,確是一個知書識禮的人,這深深的嘆息,既包含著對兒子做法的默許,也為兒子同學家的生活貧困而深表同情。作者對父親著墨不多,但父親的性格躍然紙上,他溫和、善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對孩子負責、同時也樂於助人。

第二組同學深入體味了文中的同學、朋友之情。因為同學喬元貞家太窮,買不起書,“我”便把這唯一的一本書分為兩半,一人半本。當父親得知孩子半本書分給別人的時候,便深深地嘆氣,嘆氣之後便修補成兩本書。父親對孩子之間友情的理解,也許來自自己少年時代與朋友相處的那一份友誼的體驗,況且,父親和喬元貞的父親恰恰“自小是好朋友”。當“我”和狗引得鬨堂大笑,“弄不成”把“我”狠狠訓斥一頓之後說:“看在你那知書識禮的父親的面子上,我今天不打你手板了。”這句話雖有失教師身份,卻透露出當時鄉間鄰,村的友好淳厚的情義。儘管家家都非常窮困,但貧困生活境遇中淳厚的友情彌足珍貴,溫暖人心,也深深感動著今天的讀者。

第三組同學關注文中補敘人與狗的默契和情趣的語段。人狗合演“雙簧戲”的情景,令人忍俊不禁,深深感動於兒童時代的那份稚真的童趣,何況,這是在學習條件惡劣、生活窘迫情形下獲得的一點樂趣,這,也就是作者“從荒寒的大自然間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

3、學生自由誦讀全文,研討:

沒有課本的喬元貞卻考了第一名,父親也認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結尾處還特意補敘了喬元貞的—生的“出息”“他一輩子挎著籃子在附近幾個村子裡叫賣紙菸、花生、火柴等小東西。”這算得什麼“出息”呢?作者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

教師引導學生理解:沒有課本的喬元貞考了第一名,說明他是個聰明好學的孩子,父親以他教師的經驗感覺得出,這樣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當“我”拿回那半本讓父親裝訂完整的書時,他哭著,對“我”說,他不能再上學了。這樣,那半本書或者說父親為他裝訂的那本書,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書”了。而“我”後來到條件好一些的學校上學去,(再後來,“我”讀了中學,讀了大學,成了詩人)而喬元貞這樣十分聰明好學的孩子在最需要學習的時候失學了,人生成長的第一個階梯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再加上當地的文化、經濟的極度貧困和落後,一輩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線上掙扎。課文補述喬元貞的命運這一情節,引發我們更深入地思考生活與人生的命題,更深刻地理解“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實說法。

TAG標籤:精品 多篇 本書 教案